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26》

第二十六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07月08日 星期五)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前言
‧文建會社區重建關懷團正式啟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社造番仔火
‧大地動人的故事
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孟加拉微型貸款經驗訪談紀錄
曾育慧/社團法人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計畫專員

‧從孟加拉微型貸款經驗反思台灣公益創投計畫
徐志山/學會專員福

社區趴趴走
‧有聲有色的拔仔庄
呂致緯 /學會客家創新育成輔導中心專員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文建會社區重建關懷團正式啟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七月二日的敏督利颱風為台灣帶來了豐沛的雨量,卻也重創原本經歷九二一地震後亟欲重建療傷的中部地區。為了響應文建會陳其南主委呼籲專業團隊能夠進入受災區地區協助居民重建家園,並且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互

助精神與救援機制的建立。因此文建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將啟動「社區重建關懷團」的機制,著重於自助人助的社區培力,強化與社區建立通聯管道,徵召專業人士進入社區針對受災問題的檢驗與輔導,並且協助社區簡易自我診斷的方法,協助受災社區的復原工作。

   文建會二處處長黃武忠先生在記者會中提到,文建會針對災區60多個 社造點已在三天內做完普查,但是災區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更需藉助與結合社會力量的關懷機制以因應社區重建之需求。社區營造學會洪德仁秘書長與聯合大學王本壯老師也在在記者會中表示,災區的復建除了




著重環境空間的重建外,更應該從人的角度重塑身心靈的建設,並建構〝安全社區〞的概念。

目前已開始啟動的社區重建關懷團啟動機制包含了:

1.建構網路資訊平台:
   與智邦公益館建構網站(http://www.17885.com.tw/0702/cca.asp )提供水災與災後重建之相關資訊,並作為受災社區之對外  窗口。
2.輔導機制媒合平台:
   學會扮演資訊窗口,實際操作對外相關的聯繫工作。社區營造學會聯絡中區受創社區之後,根據回報的受  災狀況與需求來媒合社區與 訪視輔導員。認養社區之專業學者為訪視輔導員,於社區災情狀況訪視後彙整  成社區安全診斷訪視回報單,並提供專業輔導諮詢與受災後基礎環境調查。
3、後續輔導措施:
   輔導員將根據社區安全訪視回報單將社區需求與資料彙整後,社區營造學會將輔導社區提供媒合專業諮詢  與爭取相關單位之補助措施。

  社區透過這樣陪力的機制,除了可以反映社區真實遭遇的狀況外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最後可以讓社區學習自我檢視與自助人助的永續成長。

  
   最後王本壯老師也藉由媒體來教導大家如何為社區做水土保持安全簡易自我診斷。



四大危險徵兆
徵兆一:山坡上的樹木或路旁的電線杆是否頃斜
徵兆二:山坡面上或道路面上是否出現成群平行裂縫並有擴大趨勢
徵兆三:下雨時駁坎或山坡面是否流出帶有泥沙的黃色泥水
徵兆四:天晴時駁坎或山坡面是否持續滲水流水並有擴大的現象


希望以此作為日後社區防災的參考指標與喚醒社區落實自我檢驗的作為。

社區營造學會聯繫窗口: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聯絡人: 吳昭儀
電話:02-23930629#211
    0919521023
傳真:02-23216487
Email:cesroc@seed.net.tw


△TOP




‧大地動人的故事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報載台灣的房地產景氣又回春了,各地都可以看到動則上億的大坪數豪宅推案,這些豪宅大戶幾乎都標榜二十四小時保全,儼然成為「迷你警察國家」;另一方面,某家房屋仲介公司推出「社區一家贊助計畫」,將以五年為期,投入新台幣一億元做為社區活動贊助之用。這二個相當矛盾的房地產現象,其實因應了「社會就寫在這個大地上」的說法,這個大地不時與我們對話,如果我們願意在腳踩的大地上譜出一篇篇「社區營造」的動人故事,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營造出「生命共同體」的美麗家園;反過來,如果我們標榜的是「自掃門前雪」的「銅牆?壁社區」,那我們只會塑造出老死不相往來的「熟悉陌生人」的社會。如何找尋動人的故事,或許就是社區營造的起始點。

   隨著政治解嚴、總統民選,台灣雖已號稱民主國家,但民主亂象仍層出不窮,原因即在於台灣民主的基底薄弱,公民意識與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以至於雖有民主之形式,卻無民主之實質。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人致力推動社會深層紮根的工作,而社區營造即是在這樣的思考下所形成的新一波民主改造工程。因為社區營造的基本內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有機社區」,不僅在影響生活的決策中,成員之間有廣泛的參與,並且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必須對其成員負責,更重要的是這個責任包括對這些成員中不同個體的尊重。

  然而這樣的想法似乎與社會的集體意識有著相當嚴重的斷層,尤其在非政治性的公眾領域中尤為顯著,因為民主被狹隘地限定在政治領域,卻忽略了民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社區營造的社區不僅是空間意涵的,更是人際網絡的,亦即如何將「自在的」(in itself)社區,轉化為「自為的」(for itself)社區,而所謂「自為的」社區,就是一個價值繫乎於關係(relations)而非物質的社會:一個關照自己並尊重他人的有機組成。

   《美國視野》(The American Prospect)雜誌的創辦人Robert B. Reich曾指出:「一個國家真正的技術資產在於其公民解決複雜的未來問題之能力」,這些公民對於公民社會的知識、能力和貢獻(而非傳統的技術和資本),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因此,對社會亂象的重要政治回應之一便是社會改造。社會改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典範移轉的過程,我們需要新的典範來支撐社會的成長運轉,而這個典範的起始點正在於人的改造,以及社區的營造。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寫著:「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讓我的心靈充滿了崇敬及源源不絕、日益滋長的仰慕之心」。心中的道德法則就是人內心良知的那把尺,也是社區營造的精髓。如果所有人民都能發揮內心深處的良知,同時把我們對物質生活層面的關注力,以及改進物質生活的能力,轉化成為改進非物質生活的一種社會力量,那麼台灣的社區才能營造成功,社會才能深層紮根,治政亂象才會消弭無形。讓我們現在就開始改造自己、營造社區,然後一起為美麗寶島寫下一篇篇動人的故事。

(刊登於《中國時報》2004年6月20日第四版「名家專論」)


△TOP


‧孟加拉微型貸款經驗訪談紀錄

主講人:曾育慧/社團法人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計畫專員

記錄:徐志山/學會專員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曾育慧女士日前來到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分享孟加拉的「微型貸款」經驗。曾女士的先生是孟加拉人,所以對於孟加拉情況瞭解的相當深入。尤其曾女士也在非營利機構服務,因此對於當地非營利組織及非政府組織有相當的接觸。現將學會與曾女士的訪談內容與大家分享,並且根據孟加拉「微型貸款」的經驗,為台灣未來推動公益創投做一個反省。


  

孟加拉微型貸款經驗

背景說明:
  孟加拉於1971年獨立建國之後,由於長期的國內外政治風波,導致建設緩慢。根據世界銀行對於貧窮的定義,每人每日生活費不到兩美元,屬於貧窮現象。很不幸的,孟加拉的情況即符合這定義。然而政治的紛擾與國際的不當干預並沒有挫折當地居民的理想與熱情,現在孟加拉有許多各類型與規模的「非營利機構」與「非政府組織」,所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功能遠比政府與國際組織強大與有效。

   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Professor Muhammad Yunus)設立GRAMEEN 銀行,主要推廣「微型貸款」,這行動對於整個孟加拉產生至深且鉅的影響。因為這套計畫乃針對貧窮的人進行貸款,而且真的是「微型」,通常金額都非常小,傳統商業銀行絕不會操作這類型的貸放業務。但也因為「微型貸款」是這麼的推翻一般商業借貸的觀念,所以為當地居民造就無數機會與創造許多新希望。

   可能許多人對於孟加拉的印象非常模糊,因為台灣的商業體系並沒有將他們的經濟發展成果告知我們一般民眾,打開電視除了無奈的新聞,世界似乎也跟著電視台一起沈淪。但是孟加拉現在的情況是,太陽能發電已經非常流行,藉由太陽能發電的原料與器材,發展出上中下游的生產體系,為國家經濟提供相當的助益。孟加拉的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及非政府組織),已經分工非常細密,成為一個網絡,彼此相互支援與合作。第三部門的運作比台灣還要成熟,其所累積的社會資本也已經相當雄厚。慈善組織的諾貝爾獎MAGSAYSAY AWARD 於一九八四年頒給尤努斯教授,以表彰他所推動的「微型貸款」對於鄉村婦女的卓越貢獻。

什麼是微型貸款

  有鑑於孟加拉的城鄉差距過甚,許多貧窮的人無法在商業銀行得到借款,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沒有擔保品。因此,尤努斯教授思索傳統經濟學的缺陷與可能的改進之道。在一九七六年,他與學生們一起從學校走入人群,為廣大的窮人找出對策,「微型貸款」計畫也就此產生。

   根據尤努斯教授的定義,「微型貸款」的目的在於協助貧窮家庭擺脫貧窮,所以對象必須為窮人,特別是貧困無依的婦女。申請人必須以群體的名義申請,貸款規模從相當於幾百塊到幾千元台幣,銀行基於「信賴」原則借貸給申請者,不需要任抵押品或是具法律效力的擔保契約。也因為窮人多在鄉村,因此「微型貸款」計畫主要在鄉村推廣。申請人貸款後必須將款項運用於創造收入與建造住所,而非一般消費性活動。所有的貸款通常會有一年以上的還款期間,分期攤還,通常是每周或雙周,銀行會派人到各家去取款並且實際瞭解申請者的生活情況。同時,貸款人必須存款(強制性存款),銀行也將這筆錢分為存款與購買股份之用,因此貸款人也同樣成為股東。

微型貸款產生的影響

   許多歐美的經濟學者對於這項計畫當初並不抱持正面的態度,因為所有的操作過程與西方資本市場的運作完全不同,有些甚至被批評為「吸血鬼手段」(強制性存款)。然而,經過將近三十年的推動與實踐,GRAMEEN銀行的微型貸款產生許多正面的影響。

一、 保障窮人貸款權利
  首先,GRAMEEN銀行的「微型貸款」對象,就是被傳統商業銀行認定為「不具信用價值」的拒絕往來客戶,此舉顛覆傳統經濟學者對於窮人的印象與理論,也就是說GRAMEEN銀行相信所有人都有潛力,只是欠缺一個機會,(「機會」對一無所有的人是一種奢侈)絕不是天性懶惰或智商低下。對於窮人而言,這機會就是金錢。但是西方資本市場對於窮人又是百般刁難,許多申請金融貸款的機制讓窮人注定被排除在外。因此沒有任何資產與保證人,沒有工作,都不必徵信過程,凡是處於社會最弱勢地位的一群,便是首要服務對象,也保障窮人的貸款權利。

二、 創造實質助益
  申請者得到款項之後,必須將款項用於日常生活的實質開銷,除了提高經濟力之外,婦女在借款後,直接反映在兒女就學率提升、生活環境改善,與衛生條件的提高上面。銀行也建立指標:房子屋頂、家中廁所、小孩就學、飲食作息、就醫能力,這些指標可以具體的檢視出貸款人的生活是否有明顯改善。除此之外,「微型貸款」也創造就業機會與創業機會,促進小型企業的發展,自然資源的開發如水產養殖業。藉由貸款鼓勵借戶的子女就學以提升下一代人口素質。培養家庭儲蓄觀念與習慣,為自己與國家累積經濟力量。

三、 提昇婦女地位
  孟加拉是回教國家,回教國家對於女性的要求比較嚴苛,傳統上男人主宰一切事務。但是微型貸款以婦女為優先對象,因為男性通常多出外工作,女性在家處理家事,潛在力量未被開發。但是女人對於家庭維持與撫育孩童有絕大的貢獻與影響,因此微型貸款為婦女創造一個機會,連帶也直接幫助家庭環境的改善。當婦女的具有經濟收入,在家庭與社會的地位也逐漸提昇,社會對於女性的觀點也逐漸改變。

四、 集體力量彼此扶持
  孟加拉「微型貸款」的最大特色,就是善用群體組織力量,彼此扶持與成長。藉由各小團體的經驗分享,每週與全村的各團體參與討論;每月更擴大規模,讓大家的創業經驗,不論成功與挫折,都與全部人分享。聚會中可以得到其他人的經驗與新的資訊,對於個人未來創業方向有相當的助益。同時,彼此為了不影響彼此的生計,小組內的成員會自動區分職業,讓彼此的競爭趨緩,並且採取聯合策略,共同提升服務品質與產品價值。藉由團體借款與每周集會的力量,形成社區自助、互助與凝聚力,讓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際疏離現象降到最低,相反的,經濟發展更提升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動員廣大的客戶影響政策,營造對婦女與窮人較友善的政治環境,這種另類的「群眾運動」,使成千上萬的窮人受到鼓舞而努力上進,最後脫離困苦的環境。

五、 銀行與貸款者關係融洽
  由於銀行貸款機制並不需要抵押擔保品,更不需要各項證明,而且攤還期限寬鬆,有效解決無力還錢的問題,降低申請者的心理壓力。每週或每兩週收取利息的時候,銀行人員也能深入瞭解申請者的實際生活情況,並且提供諮詢,因此銀行與申請者的關係非常良好。微額貸款機構走向人群,主動登門服務,顛覆傳統銀行高高在上,不可碰觸,等待客戶上門的形象,以及對弱勢族群各種不友善的申請程序。「微額貸款」的出現,主要是挑戰傳統銀行體系將窮人歸類為不可信賴之貸款對象,因此發展出迥異於傳統銀行業的運作模式。

六、 貸款者成為銀行股東
  在申請借貸時,銀行會要求貸款的百分之五留在銀行,作為強制性存款及購買銀行股份,如此申請者也成為銀行股東,更增加還款的意願,因為銀行的永續發展與自己息息相關,在團體中更能影響其他人群,彼此帶動,展現團體自治的能力與社區活力。因此,鮮少發生搶劫貸款事情,說不定歹徒所搶的錢,就是自己的錢,因為自己也是銀行股東之一。

結語
  孟加拉最悲哀的地方,是大量吸收世界各國政府和援外組織的發展資金,結果卻是提供援助國的產品外銷市場,養活一群所謂的發展專家,喪失改善社會的自主能力,貧窮與落後的現象益趨嚴重。開發中國家的「開發」和已開發國家想做的「開發」,實際上是有差距的。尤努斯教授在推動微額貸款時,沒有用到外援資金,運作不受干擾,完全無懼外界排山倒海的阻攔,以及來自所謂專家的無情批評,終於創造出一個世界奇蹟。

   「富者益富,窮者愈窮」,其實是政策與社會機構聯手造成,因為他們對於人的信任已經逐漸喪失,將窮人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因此要消除貧窮,必須先從改變這些機構與政策,甚至是創造對窮人友善的新機制著手。另一項必須破除的迷思是,慈善並不是回應救助貧窮的最佳途徑,它只是讓這個現象不斷地循環造成依賴。「給他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讓窮人得到賺錢的工具與諮詢幫助,可以促使他們發揮創造力與天賦的動力。

  聯合國已經認同微額貸款機制,是減除赤貧、促進發展,與培力婦女的一項有效模式,從聯合國已把2005年訂為國際微貸年就可看出其影響世界的重要性。透過「微型貸款」致力於建立社會資本,藉由經濟手段達到改善教育、健康、行為與態度、社會永續發展等議題,似乎也是台灣此刻因應各種挑戰的一個契機。


△TOP
‧從孟加拉微型貸款經驗反思台灣公益創投計畫

徐志山/學會專員

微型貸款操作現況
一、學界由批評、鼓勵到考察學習
  西方學院的經濟學者原本不看好這機制,因為GRAMEEN銀行的利率通常訂在機構可財務平衡的水準,不以賺取豐厚利潤為目標,而且普遍認為窮人沒有意願還款。至於貸款時強制要求貸款者存款及購買銀行股份,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吸血鬼的行為」。

  但是事實證明這項看法需要修正。因為窮人不但按時還錢,也沒有反對強制性存款與購買銀行股票,因為他們也因此有機會與銀行一起獲利。同時,銀行與社區建立緊密的互動關係,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參考學習方式。

  對於一般商業銀行而言,「微型貸款」所投注的人力成本與資本集中的觀念相互抵觸,認為成本效益無法達到平衡。

  但是儘管所需人力龐大,銀行對於社區的陪伴成長與扶持具有正面效益,令經濟學家嘆為觀止,而且還款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在擔任州長期間也向尤努斯教授請益,北歐芬蘭也向GRAMEEN銀行取經作為重振沒落漁村的操作依據。在世界各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烏茲別克、阿根廷、南非、辛巴威、美國、挪威、波蘭、芬蘭等)都在複製孟加拉的經驗,貧窮家庭脫離貧困的案例不計其數,這似乎又間接證明另一件事,不還錢的人是富人而非窮人。

二、人性光明面的再度證明
  經過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政治經濟變革,衍生出人與自然土地的疏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也因此學者普遍質疑此一機制,認為窮人無法也無意願還錢。但是孟加拉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用心陪伴窮人,他們自己也能夠走出一片天空,而且不會借錢不還,微額貸款償還率是98%以上,窮人並不等於沒有信用的人,當他們受到鼓舞,也會產生責任榮譽感,並且鮮少有一借再借或欺騙銀行的情況發生,因為在鄉村地區,大家都知道彼此的基本狀況,如果有欺騙的行為,很快會被察覺出來。此外,藉由群體互助的力量,逐漸形成產業分工,不會一窩蜂投入某一經濟活動。相信這現象對於篤信傳統經濟理論的學者而言,也是一個重要觀察的指標,因為居民自己產生分工機制,不需要政府或外力來指導,用另外一種形式證明自由意志所產生正面的結果,那麼又有什麼理由排除窮人?

台灣實行公益創投可能擷取的經驗
  現在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已經針對美國矽谷的經驗,進行台灣版的公益創投計畫研擬。此刻聽到來自孟加拉「微型貸款」的經驗,為計畫帶來新的想像與操作上的可能方向。

一、 陪伴社區成長,確實解決社區困難
  GRAMEEN銀行在孟加拉所實施的微型貸款,其操作手法已經有社區陪伴的精神,尤其深入瞭解貸款者的實際生活情況並提供諮詢,未來推動公益創投時可以作為操作的參考。唯有用心伴陪社區走過篳路藍縷,才能深刻體認在地需求與困境,這也是社區營造的基本動機。學會未來的顧問群及操作人員必須時常與社區互動,讓在地智慧經驗與專業實務與理論做一個徹底的交流。

但是這也衍生出一個風險,如果社區對於顧問或學會過度依賴,對於社區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外來者如果沒有通盤瞭解當地社區的人文自然與歷史,很難找到切入的重點。如果貿然投入資源,其結果對於社區具有潛在的危險,大家很可能因為資源產生嫌隙與張力。因此,在進入社區之前,必須與社區及團隊進行溝通,讓雙方瞭解,公益創投的主角是社區,只要社區仔細思索發展方向,相信所想出來的方案必定符合社區的需求。其他顧問與專業者只是一個諮詢的角色,所有的決策仍然以當地居民意見為依歸。

二、 培力社區自治與自理,建立基層互信基礎
  孟加拉的經驗顯示,「信任」是貸款的基礎,尤其在鄉村區域,人與人的互動較為單純,未來公益創投實施的時候,應該嘗試建立居民的互信基礎與自治能力,讓他們自己分工合作,外來的專業顧問則以單純的諮詢角色協助專業知識,實際的操作過程與方法,最好由居民自己走出一片天。

  在現今的台灣社會裡,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對於居民之間的互信基礎以及關心程度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已經有許多社會新聞顯示,往往冷漠造就鄰居的不幸或悲劇。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建立和樂的鄰里關係,要求社區主動提案,藉由團體合作力量,逐步修補失落的和諧與信任,是在推動公益創投所必須注意的課題。

三、 提供婦女發揮的空間,增加其信心與力量
  婦女在台灣社會的地位比孟加拉好太多,但在基層仍然有若干婦女處於困苦的狀態,儘管在工作職場上也常有玻璃屋頂(glass ceiling)的現象,許多婦女在一個機構晉升到一個位階,就算工作再努力,也難以繼續更高的位階,男性在這階段比較占優勢。

  根據孟加拉的經驗,婦女的成長可以直接影響家庭內的成員,包括父母及小孩,都會有明顯的改善(或許古人所說「為母則強」是不變的真理)。如果能夠提供處於社會弱勢的女性(部分而非全部女性)一個可能的工作機會,應該可以消除許多家庭暴力的機會與災難,因為婦女的就業為家庭帶來質變,社會經濟地位也受到更多的保障。未來公益創投是否可以針對婦女,或者引領申請者的妻子成為協力團隊,建立家人的互動互助關係,並增強婦女的自信及發揮所長,似乎是一個可以思索的操作方式。

四、 在地化的挑戰
  根據曾小姐的說法,許多國家學習「微型貸款」的機制,回到國內後略做修正,企圖將機制本土化,所遭遇的狀況最後仍需要回歸孟加拉的機制,幾乎無法變動。

   如果所有的機制模型回歸到單純的人性,或許其實一些增減(所謂的本土化)是反而沒有必要的,因為背離了人性考量,前述其他國家所遭遇到的困境,答案或許就在這裡。但是這仍然是未來小心因應的課題。而如果本土文化中一些反人性的思維,也可以在演進的過程中去蕪存菁。

訪談後記
  聽完曾小姐的敘述,對於孟加拉人民自立互助的行為非常感動,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互動,社區營造的基本精神,孟加拉居民都在默默的實踐著。想想台灣的情形,或許商業發達到一個階段,會產生與實際真實環境脫離的現象,對人猜忌,以利益考量事業。亞當史密斯地下有知,說不定也會認為現在所運作的資本主義世界與他當除提出的理想有所背離。人的自利動機應該有個限度,或許我們已經超過這個限度。當然,或許這只是建造美麗新世界的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能夠修正,相信再遠大的理想也能夠逐步實踐。


△TOP
社區趴趴走
 
‧有聲有色的拔仔庄
呂致緯 / 學會客家創新育成輔導中心專員

優人神鼓的劉靜敏團長曾說過
〝每個人第一次接觸鼓聲的悸動是來自母親心跳的聲音〞。
然而拔仔庄在富源的好山好水的孕育下,社區居民也用鼓聲來回報。

  六月六日初夏的花蓮,天氣怡人的讓人有些慵懶,一出機場的大門就感受到來自太平洋的微風輕拂,溫潤著每一個旅客。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感受著後山淨土空氣的清新。回神後尚未忘記此行的任務,匆忙的趕赴車站,所認知的富源似乎佔了大部分的印象是在附近的瑞穗牧場與紅葉山莊的溫泉。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富源,走出了車站眼前映現著偌大的舞台正在架設,學生與工作人員川流不歇的在站前廣場為布置場地與排演而忙碌。

  社區的義工媽媽們穿著黃背心也熱心的為外來的遊客導覽,我們留連在廣場上面對五彩繽紛的染布製品,在攤位前除了興奮的穿戴外,手上的相機也一直未曾停歇的記錄著。

  
   此次活動的主題之一〝掀開心靈的門簾-客家的靚染文化〞呈現了社區多年耕耘地方特色產業的成果。廣場上的舞台除了為了夜晚鼓王爭霸的展演所準備,五彩艷麗的染布也作為舞台背景的裝置。富源社區的染布製品有著後山客家常民生活的記憶,經由蝴蝶谷文史工作室與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之下,朝向結合傳統與現代創意成為客家社區的特色產業。使得古老的技藝可以發揚,並且部分營收投入社區活動、譬如富源國中鼓隊訓練等而成為社區活力良性的循環。

  夜晚活動的主軸是舉辦了七屆的鼓王爭霸戰,源由於每年農曆五月





十三日之前迎城隍的活動皆是以敲擊大鼓來宣告,七年前一群社區的有識之士為了讓社區的廟會文化有別於一般傳統陣頭。發起了改良活動方式與兼具社區參與及教育的功能。從早期幾屆沒有奧援之下社區默默的推動,到近年成為花蓮的文化盛事,歸功於社區居民自發性與高成熟度的參與社區事務的熱誠。今年更讓台南十鼓擊樂團的謝十老師從西部不畏路途遙遠的來義演,皆是起因對富源社區的感動。
  雖然夜晚的人聲鼎沸,但是從秀雅的北管跳台與廣東獅鼓的風馳雷擊的震撼下直至活動結束,鼓聲仍不停的迴盪耳際卻也一直留著撼動人心的悸動。

  謝幕後的舞臺前,社區居民自發性的將場地整理與回復,沒有動員也沒有刻意的要求,一切都是如此自然的展現。雖然今年的活動到此幕落燈熄,但是喝采卻不會因此而停歇,因為無聲的鼓還在持續的敲著。


△TOP




‧敏督利風災-社區營造學會提供之相關訊息
‧客家事務青年育成工作營招生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公開甄選案
‧北埔百年影像史特展
‧今夏最酷的青少年領袖培訓營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防空洞大拍賣
‧2004藝術管理研討會
‧歡迎參與北投社區發展講座---三稜鏡下的文化創意產業
‧2004創意神豬客家文化創意研習活動
‧2004年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松山協力結盟論壇
‧台中縣社區風貌計畫暨社區規劃師成果展及研討會

△TOP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