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資源中心留下了什麼?
黃世輝/內政社造資源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寄望社區營造源遠流長
吳崑茂/社區營造資源中心主任、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若有行善的力量
許馨予/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設置「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是「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重要子計畫之一, 94年8月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設置此社造培力機構,以累積與發展台灣特殊情境的社區營造知識與技能,發揮教育培訓社區工作人才,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之功能,主要工作重點包括:專題研究與教材研發、人才培訓與展示諮詢、計畫整合與協調。一方面累積台灣社區營造的本土論述與知識基礎,二方面進行社區工作的培力與深化。94年度「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案已經結束,主要以社區營造學會在南投縣草屯鎮設置的資源中心為整體工作主軸,串聯包括仰山文教基金會、星火燎原工作室、吾鄉工作坊、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等四區培力團隊,以及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中心黃肇新主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林依瑩執行長的協力合作。

雖然內政部尚未表示95年是否有任何延續計畫,但94年度的執行經驗,正如黃世輝教授於文中所說的「這一段不算成功的嘗試卻有必要好好地整理一番,不然同仁們的辛苦付出就白白浪費了!」,所以這次的專題特邀請計畫共同主持人黃世輝教授和社區營造資源中心吳崑茂主任針對計畫的執行過程提出經驗分享,並感謝所有參與協助本計畫的師長先進及堅強認真的工作伙伴們。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由一位年青醫療專業者,現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的許馨予醫師,與大家分享她在北投進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社區健康營造課程」,有機會走入社區,與志工一起關懷獨居老人、進行衛生教育、培訓志工等社造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對於社區營造的感想和建議。

本期「封面人物」專訪學會的監事王秀雲校長,「一派悠閒的輕裝打扮,溫柔的態度,堅定的眼神和流利的口才」是貼切的特寫鏡頭,她擔任八年台北縣柑園國中校長,也是推動柑園地區教育與社區結合的柑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豐富的社造及教育經驗必然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與學習,想起而行到柑園走訪一遭呢。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一派悠閒的輕裝打扮,溫柔的態度,堅定的眼神和流利的口才,是擔任八年台北縣柑園國中校長,也是推動柑園地區教育與社區結合的柑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雲給人的第一印象。

原本是台北縣米倉的柑園,在民國八○年代以後,隨著柑園大橋改建和北二高通車,成為交通樞紐,小小九平方公里的柑園,竟充斥兩千多間鐵皮屋違建工廠,僅存的稻田一片荒蕪,不僅柑園國小的優秀學生大量外移到都市求學,柑園國中也頻傳煙毒及違規事件,當時擔任柑園國中校長的王秀雲發現,隨著柑園景觀物換星移,原本傳統農村的勤勞淳樸美德消失了,她於是決定致力找回失去的鄉土精神價值。

因為覺得台灣的競爭力在下一代人身上,王秀雲校長把抱負鎖定在「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她強調孩子不能做失根的蘭花,要有地方識覺,要認同自己生長的土地。

王秀雲校長說做就做,從大量舉辦藝文活動,到籌組自己的種子薩克斯風重奏團、合唱團,讓有繁重壓力的柑園國中生,從音樂中獲得心靈舒展,並涵養血濃於水的故鄉情感和團體紀律。柑園國中,從產業及優秀學生流失窘況,到成立學校鄉公所,班級小社區,學生自治頗上軌道,柑園的孩子早一步開始關心自己居住的鄉土,和柑園發生的大小事。

柑園文教基金會旗幟鮮明,以教育為主軸,百分百杜絕政治力介入,拒絕許多地方角頭或政治人物,藉基金會舉辦的活動之便,行拉攏選票之利,這般不近人情的大公無私,也曾一度飽受攻擊,但讓王校長感動的是,柑園的鄉親都很幫忙,只要登高一呼就有很多義工們就自動就位,一件又一件完成當初在他腦海裡的計畫與夢想。

不當柑國國中校長以後,王校長開始籌辦嶄新的桃子腳國中小,總是笑瞇瞇的她說:「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生命的熱情」。就算新的桃子腳國中明年開始招生後,王校長只剩兩年校長任期,她堅定地說,卸下校長職位仍會一本初衷,站在第一線當老師,穿針引線,當個無名的推手,繼續培養有興趣,有能力,有習慣參與公共事務的社區公民。


從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裡,王秀雲看到台灣的力量。在她眼裡,每一個社造團體都能逐漸找到自己光芒,縱使常常聽到經費短缺的求救聲音,王校長只願每個團體都能往自立營造走去,不受政治力的操弄,保持如柑園一樣最單純的原始方向。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資源中心留下了什麼?
黃世輝/內政社造資源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資源中心留下了什麼?
@黃世輝(內政社造資源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

一、社造資源中心是什麼?
內政部的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案結束了,而且確定不會有延續計畫,這時候還要問「這個中心是什麼?」好像已經沒有必要,但是身為不支薪的共同主持人之一,這一段不算成功的嘗試卻有必要好好地整理一番,不然同仁們的辛苦付出就白白浪費了!
回想起來,當初到內政部投標時的ppt檔案上寫的標題是「迴游與增長──支持社區營造的活水與魚梯」,當時的想像是:「村里中的頭人、幹部,無論是入門者或經驗者,在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時,隨時都需要重新充電,如同鱒魚在迴游中不斷吸收養分、自我成長,而社造資源中心就是支持這種學習的活水及魚梯」。那麼今天想檢討的是:活水為什麼活不起來?魚梯為什麼中斷?往後該怎麼調整才會順暢能行?
先看一下內政部對社造資源中心的想像,其工作內容亦即其功能包括:1)專題研究發展、2)研習教材及系列叢書編印、3)社區營造種子教師、4)研習訓練(含社區觀摩、社福觀摩、社福研討會)、5)輔導諮詢、6)實驗社區、7)宣導及展示等。
這些工作項目簡單說包括了社造研究、書籍編印、研習活動、輔導諮詢、實驗社區、宣導展示等方面。規劃上可以說包含廣闊,如果每一項都能做好,就會有一定的成果。中心在努力執行之後的確實際達成了一些成果,但也隱含著許多問題,稍微分述如下
1)社造研究方面經費不足:當今台灣社造所面臨的問題當然很多,例如資源集中明星社區、社區產業行銷困難、社造課程一再重複、多數村里長迴避社造、社區能力缺乏指標判斷、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等。內政部有心將社造推動所面臨的問題透過學者的研究來釐清,真是好的構想,可是在執行經費有限的情形下,只有一個研究計畫成形,就是由鄭晃二教授主持的關於社區能力指標的研究。鄭教授的指標設定有其道理,但是要詳細分出等級卻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判斷上或許還有不易評定的地方。那麼,除了社造能力指標以外,為什麼不多做點研究計畫呢?多數同仁的答案是經費不足。但是事實上內政部並未限制各大項工作的經費分配,所以其實是其他項目分配掉了,才沒有足夠經費支持第一項。
2)書籍編印方面時間太趕:內政部指定的書籍編印包括社造教材3冊、社造叢書3冊、社區照顧教材6冊。整個計畫簽約執行是在7月,因此只有半年時間要編印完12本書,真是可怕的工程,尤其,如果我們希望一本深入淺出,可讀性良好的書籍,就不能這樣急就章啊。看來,我們對於承接這個計畫案可能過於樂觀。在仰山、吾鄉、弘道與長榮大學的努力下,目前據悉已經完成,真是不容易。
3)社造教師方面一蹴難及:內政部希望培訓包括大專院校教師在內的種子教師,使成為縣市政府的社造講師。一般而言社造講師往往需要具備理解社區、發現社區問題、結交社區感情、解決社區問題、提升社區視野、撰寫社造計畫、執行計畫經驗…等多方面的能力,並非由幾次的講習就可以適任。實際上請各分區團隊執行種子教師計畫時,各分區多數請熟悉的社區領導者或幹部,或社區規劃師來參加。其中有些人已經擔任社造講師,有些人則比較沒有講師經驗。但是無論如何,社造講師不是一天的培訓可以速成。這件事的另一面是,誰才有資格擔任社造講師?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雖然目前多數是「憑實績」「憑口碑」與「憑教授」,但前兩者還是比較可信。而很多社區也學會小心地聽取講師的內容,選擇自己適合的部分。
4)研習訓練方面無法長期:依據過去文建會社造中心的經驗,短期的培訓可以觸動人心,但未必帶來實質的行動,因為參與者回到社區之後仍然要面對困難的社區結構,包括人際、派系、固有概念…等,許多人回到既定結構之中就感覺無力撼動。所以培訓往往需要長期陪伴的方式,才能在參與者試圖突破時給予適時的協助。可惜,依照內政部的經費,並無法發展出長期培訓的模式。
5)輔導諮詢方面欠缺支持:基本上提供諮詢輔導需要的是經驗豐富的人才,以日本的三鷹社造中心、世田谷社造中心而言,每週有固定時間提供現場諮商。在內政部此計畫案中並無法達成現場諮商,但可以做諮詢轉介。可是前提是大家知道來利用此管道。社造資源中心尚未打開知名度就已經要關門,令人惋惜。另外,在四個分區團隊(仰山文教基金會、星火燎原工作室、吾鄉工作坊、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的負責協助下,分別選出了四區的「弱勢社區」35個做為「新願社區」,實際給予輔導,但一樣並沒有社造經費資源的投入且時間短促,所以效果也難以預期。
6)實驗社區方面略有小成:內政部的計畫是各找一個處理社區協定與處理社區照顧的社區來予以協助。我們邀請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分別選了宜蘭縣鎮安村及台中縣的一些社區,但實驗社區只分配到各15萬元經費,在資源支持不算充裕的情形下大二結完成社區討論,弘道則協助了多個社區成立老人關懷站。
7)宣導展示方面方興即止:我還記得同仁們舉辦了社區福利服務一日體驗活動,使許多參與者理解到擔任社福志工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展示室終於在二月份完工。然而後續計畫停掉的關係,才完成的展示需要拆宜他處,真是可惜。

二、社區營造資源中心的問題
依照內政部的評選須知,社造資源中心的定位如下:
1)研發與培訓的角色:建構社區營造指標研究,協助社區提升營造知識與技能。
2)輔導與諮詢的角色:建構社區營造知識成果,提供弱勢社區專業輔導與諮詢。
3)分享與交流的角色:建構社區營造交流平台,促進社區學習觀摩及多元發展。
再從前一節的資料來看,內政部社造中心所看見的問題都是對的,社造問題需要研究、社造與社福需要推動的簡易教材、社區數量龐大所以需要種子教師、社區頭人與幹部需求再學習、社區問題需要有諮商管道、社區協定與社區照顧等新作法需要實驗看看、內政部在社造與社福上的努力需要宣導出去,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那麼問題是出在目標設定、執行方式建構、經費規劃、工作協調與行政協調等幾方面吧。
1)目標設定方面:對於種子教師與培訓,內政部要求的僅止於完成培訓工作,但成效如何?如果短期培訓的話,效果不會太好,如果要長期培訓的話經費又不足。另外,邀請四個分區團隊參與,最主要是想實踐對弱勢社區的培力,但弱勢社區沒有足夠的人才與經費支持也難以產生效果。這樣看來,種子教師、研習訓練、弱勢社區輔導,原本就是我們目標設定錯誤、執行支持不足的情形。
2)執行方式建構方面:學會的人員與各分區團隊的人員其實都有不少社區營造的經驗,如果給予足夠的能量支持,就可以實際去培力社區。在這計畫中的兩個實驗點各自有15萬左右經費,所以還可以完成一些成果,例如弘道便協助多個社區建置了社區關懷據點。新願社區方面則止於初步的社區理解與觀念溝通。
3)經費規劃方面:總體經費看似龐大,但在各工作項目分配之下反而發現,時間與經費都不足以完成良好的計畫。例如12本書的編印便無法付出理想的稿費。同時在經費分配方面,展示工程、辦公室建置等硬體合計花費了300萬以上,且為內政部規定必須執行項目,再加上書籍編印等費用,因此可以用在諮詢輔導的就更少了。
4)工作協調方面:這個計畫包含了弱勢社區的輔導,而良好的輔導需要就近陪伴。社造學會曾經執行921震災家園再造計畫,派遣人員分赴中部各社區給予關懷及協助,因此由學會自己來執行也非不可行,但是如果有在地團隊可以合作,那麼就近陪伴的實踐就更好。在這樣的想法下學會與原本負責文建會社造中心的四個團隊合作,期待輔導工作達到成效。但是畢竟是不同的團隊,學會與四團隊間難免有文化不同、做事方式不同的差異,增加了工作協調的困難。
5)行政協調方面:對於金額頗大的社造資源中心計畫,內政部的仔細督導是當然的,但是也出現幾個問題,包括行政資料需求頗多、口頭協定無法確認、對參訪點的意見不同…等。當內政部社造相關業務轉變成為委外工作時,對於承接單位的要求似乎就不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立場上了。

三、小結:事後諸葛的建議
雖然社造資源中心已經短暫如流星劃過,我們還是想從這裡面學到一些教訓,我自己大概有以下幾點心得。
1)多種計畫項目複合的結果是否能促成相加或相乘效果,要看計畫項目間如何可以相互應用。例如編印教材與種子教師培訓,時間能夠搭配的話,教材就可以做實驗。問題在於多數項目之間這次在時間上並無法搭配,故建議計畫執行給予較為充裕的時間。
2)經費估計建議要更為準確,才能預估原來規劃的理想是否有達成的條件。例如弱勢社區的照顧也需要適當的支持性經費。
3)村里長社造培訓如果僅止於課程規劃並沒有良好作用,例如實際前往上課時發現會場中真正出席的村里長並不多,許多民選的村里長都迴避社造培訓,建議考慮從制度變更著手,例如與社區協會合併、廢除村里長、創建社區規劃資格制度…等。
4)計畫進度需要嚴格自我控管,建議進度危機出現時要有預警制度,以便提醒相關工作者追上進度。
5)與內政部的協商決議需要正式行文,使官民雙方在良好的行政程序及互信機制上互動運作,但建議內政部也考慮簡化所需行政報表的填寫。
6)在鼓勵弱勢社區從事社造方面,建議建構新的專案計畫,使長久以來未被關照到的社區有開始啟動的可能,並造成社區組織與結構的轉變。
7)社造與社福不需分家,社造是方法,社福是目的,故建議社會福利工作的社造化,以便使社福工作更加推展出社區人自主互助承擔的社造精神。




‧寄望社區營造源遠流長
吳崑茂/社區營造資源中心主任、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寄望社區營造源遠流長
吳崑茂/社區營造資源中心主任、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區在重建過程中,許多鄉村社區也同時進行社區營造工作,累積一些成果,像大雁村澀水社區、鹿谷小半天社區、埔里桃米社區等,值得欣慰。
      我在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任職時,對於社區營造工作也有所參與,包括推動成立社區營造小組,並督導本項業務。
     9212月離開重建會後,仍然持續關心重建區的社造工作。9410月下旬,我的老長官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陳理事長錦煌打電話給我,他說學會7月起接受內政部委託,在草屯建置「社區營造資源中心」,因為中心主任賴孟玲老師另有他就請辭,要我去幫忙,我就奉命前往上班。
     這項工作基於一些主客觀因素,執行中面臨許多困難,勉力以赴,在952月底陸續完成委辦工作。
在業務執行過程有許多深刻的經驗,值得爾後辦理類似業務之參考。
(一)委辦業務龐雜
        內政部委託辦理社區營造業務,項目繁多,包括本會自行辦理的村里長培訓追蹤分析、展示室及圖書室建置、網頁建置、志願服務業務宣導等;另外委由星火燎原工作室等社造團隊辦理新願社區輔導、社造叢書編纂、專題研究等。以現有人力配置以及既定期程而言,有備多兵分之感。宜簡化業務項目,集中辦理與內政部業務有關之重點業務項目,例如社區關懷據點輔導、培養村里長參與社造熱誠等,以收深化效果。
(二)社造叢書編纂時間緊湊
        叢書編印是本項計畫重頭戲,內政部非常慎重,學會亦本負責任態度,經常與承辦團隊溝通。編纂十二本書,不僅數量多,而且審查作業繁瑣,包括各書單元內容大綱先送內政部修正,撰稿完成後,學會召開兩次審查會,每次審查意見經送承辦單位修正,報送內政部核定。審查過程非常費時,雖然學會自從75日簽約以後,積極進行,仍然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
(三)行政程序繁瑣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與內政部、四分區之間的行政程序繁瑣,花費許多時間在公文往來及協調上面,包括工作執行、報銷手續,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才能彼此適應及有效行政運作。
(四)展示室對外推廣
        展示室規劃建置甚費時間,延至本年215日建置完成,必須充實內涵,引進各社造單位輪流展示其社造經驗及成果,並且積極對外投射才有意義。
(五)圖書室收藏持續蒐集
        社造圖書資料應該力求完備,然而社造圖書蒐集不易,雖然目前已蒐集相關書籍1400多冊,但還是不足,有些政府單位及民間機構的研究報告、社造資料,因未對外發售,或存量不多,不易取得,有待繼續蒐集。
(六)新願社區輔導
        社區輔導工作是長期性工作,在94年度計畫中,委託四個分區輔導,由於這些社區在社造條件而言相對不足,剛起步,無法立竿見影,輔導績效有待繼續觀察與推動。
(七)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目標係針對社區工作者之社區營造能力指標分析,作為培力課程規劃之參考,這項分析甚有意義,但是因為牽涉許多變數,要客觀的建構分級標準,有相當難度,因為在作業中的訪問過程,會不會因為受訪者的認知差距或面子考慮,以致難以精確掌握實際狀況,有待檢驗。
(八)深耕與培力
台灣推動社造工作有一個特徵,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部門都有「急功近利」的傾向,希望在短時間呈現亮麗的成果。社造經驗及成果需要長時間累積,無法一蹴可幾。由於政府的補助案常是短期間的,甚至是一年的計畫,扣掉規劃時間,還能有多少有效執行時間?驗收的成果有時只是呈現一些堆砌的成果,不見得能夠持續發展下去。有許多計畫在外來補助資源結束後,隨之萎縮,過去的努力也付諸流水,令人惋惜,這是政府及社造界要共同深思的課題。
     政府多年來對社造推動、協助不遺餘力,在社造界卻有感謝、也有抱怨。讓社造界不能適應的包括行政監督關卡,社造團體難以配合的核銷手續,社造界許多精力與時間虛耗在行政程序中。政府最應該做的是授權與培力,監督與審查不是推動社造業務的重點與初衷。在民主多元的社會,其實社區組織爲了永續經營,自然會有一套組織內的合理審查機制,政府不必過分介入。

       內政部委託辦理的「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原先規劃三年計畫,由於95年度內政部經費在立法院被刪減,本中心隨著業務結束而停止運作。面對這樣的結局,同仁內心五味雜陳,雖然突然間如釋重負,但也有幾許的無奈與惋惜。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這是參與本項計畫的最大意義。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若有行善的力量
許馨予/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與北投文化基金會正在進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社區健康營造課程」,迄今已有3位第一年住院醫師接受各為期1個月課程,和我們走入社區,與志工一起關懷獨居老人、進行衛生教育、培訓志工;2月份課程結束時,許馨予醫師留下她的對於社區營造的感想和建議,做為一個陪伴她走過這個月學習的我,在得到許醫師同意,我們一起來分享這位年青醫療專業者參與社區營造的心路歷程。(洪德仁謹誌)

陰雨綿綿的農曆正月初六,「社區健康營造課程」的開課日。我的心情如天空一般的灰暗。洪醫師熱情地用投影片介紹課程時,我的心中盡是對「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區健康營造」、「社區經營」、「多元就業計畫」等名詞充滿疑惑。不熟悉的作業模式所帶來的焦慮讓我對未來一個月的行程既期待又充滿著不安。開學日的第一天,幾乎可說是「北投半日遊」。脫下醫師服的我,對這半日遊的行程除了驚嘆,更充滿疑慮。綿綿細雨伴著山腰上櫻花盛開的善光寺,著實令我訝異自己身居北投七年竟不知這一處充滿詩情話意的地方。然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許多粗糙的公共建設,像溫泉區漫無法紀的管線、荒置的殼倉,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這也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嗎?要如何著手?我捫心自問:「一個醫生,有能力為這個地方作什麼嗎?若我是這個社區的醫生,我的著力點在何處?社區健康營造對我眼前所見的有什麼幫助嗎?難道公權力是這麼的令人失望嗎?」帶著悲觀的情緒,我開始了這一個月的學習,但是奇妙的事就在這一個月中慢慢地發生。

在熟悉的醫療環境工作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的眼界變得很狹隘。值班的疲勞加上面對病人病況惡化的壓力,往往下班之後的生活只剩下用餐及睡眠。雖然我巳經在北投住了七年,但是北投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剩下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對周遭的環境雖熟悉卻沒有太大的情感。好不容易有個機會暫時遠離「白色巨塔」的生活,渴望讓自己喘口氣,但社區營造的課程對我而言幾乎是完全陌生的議題,甚至「它」是不是只是一種口號,一種無法達成的理想。因此,一種莫名的恐懼及壓力油然而起。

然而當我真正地參與社區活動,慢慢理解基金會在各方面的努力,我不再認為社區營造只是一種虛浮理想的烏托邦世界。當我花下心力,當我看見了問題,當我看到許多前輩們在問題中如何尋找出路,我知道我所看到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我仍處在「置身事外」的情況時,我總是認為基金會裡的同仁真是如同唐吉訶德,有的是只是執著和熱情而不顧現實困境。但是上帝的話提醒了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從一次次和洪醫師或其他同仁的對話中,我知道他們的確也了解問題的所在。為什麼他們仍要作下去,因為北投實在太可愛了,這地方有願意付出的居民和里長們,這地方有一群需要被照顧的人,我漸漸也被感動了。

當我重新定義自己的醫生價值,為自己尋求在社區的定位時,我發現我可以單純的只是一位上下班的開業醫師,我可以是一位走入民眾家中作健康關懷,走入社區推動健康生活的專業人士,我可以是這個社區的「醫生」,不只醫人,也醫這個社區的人文和環境。在發現問題,試圖尋找解決改善方式的過程中,我發現專業是讓我能在社區服務札根的關鍵。不論是社工、營養師或是護理師,因著他們的專業使得我們可以在推動健康議題上有所支援。

即使我巳經知道老人醫學是未來的顯學,但老人醫學要作什麼,能提供什麼別於其他專科的服務著實讓我迷惑。這個月在社區實地訪視老人,看到慢性疾病帶給他們甚至照顧者生活上的困擾,卻似乎沒有一個醫生能夠為他的疾病面,生活面及需求面作整體的評估。一個患有高血壓的婆婆肩負著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女兒帶給她心理上的困擾實在地影響了她的血壓控制。若沒有進入這位婆婆的家中訪視,單單利用門診的治療是很難發現這樣的問題。當然這位長者所需要的不只是疾病的照顧,如何轉介資源協助婆婆的女兒有適當的工作或安置,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但也同時牽涉關乎整個國家的社會政策。而未來擁有老人醫學專科的醫生在長期照護上,是否也能扮演如日本介護保險中「個案評估者」的角色也令我期待。這樣的體認讓我對未來學習老人醫學上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我先看到了問題面,在日後的學習我便知道我的方向在那裡,我該學習什麼內容。另一方面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參與社區營造的實驗性課程。我相信只有實際地去參與,才能真正體會社區健康營造的困難與未來方向。

在這個速食時代,凡事要求立竿見影,但這個月的學習讓我體認:要作社區營造,不是用企業化經營模式來執行,不能要求所得的和付出成正比。聖經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因此我始終認為,要作,就要盡力去作。也許我們付出大量的心力卻只影響、幫助了極小的族群,但若我們看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一切都是值得的!謝謝上帝讓我有機會來到北投文化基金會向洪醫師、堂華、家慧、鈺微、姿安以及社區的志工們學習,謝謝你們幫我重新打開生命的視野,讓我能夠重新省思身為家醫科醫師在社區的責任。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3:27)。願彼此共勉之。(刊載於台灣日報文化版95/03/06)


驚天動地60 秒-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青年樂生聯盟聲明書】 北縣府欺騙社會,民間從未認同僅保留40﹪樂生院區的機廠變更方案
‧ [從樂生出發--文化保存的昔日.今日與展望] 系列論壇!!敬邀各位朋友前來參與
‧請各NGO團體 支持連署 環保團體的環境權入憲連署!!!

活動快訊

‧2006年社區營造學會會員大會活動
‧社區營造學會--徵人啟事
‧社區營造學會 --95 年會員調查問卷
‧3/25來駁二。讓你放鬆又享樂!!
‧全景紀錄片--在中寮相遇 加映消息 3/11於台南 3/18於台北放映
‧[TYCF] 徵求4/8反雲林斗六湖山水庫演唱會工作人員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網站開台囉!!
‧2006屏東縣政府文化局第一期藝文研習班招生囉~
‧2006逗點創意劇團【石頭湯】社區巡迴演出徵求合作社區
‧傳象設計集團徵人啟事
‧文山社大製茶體驗招生
‧八色鳥叫春--陳昇、陳明章、客家歌手林生祥、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反ㄅㄚ` 權演唱會系列活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稿 --- 多元就業方案, KMALL 攤位活動成果展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分區座談 歡迎報名參加
‧城市對話系列講座----韓國清溪川案例分享座談會
‧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2006年巡迴演講-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主   編 :陳淑敏
 責任編輯:陳淑敏  底圖提供:Vincent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