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43》

第四十三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4年03月04日 星期五)




社區產業巡禮系列1

‧特別公告-本會第五屆理監事當選名單
社區營造學會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阪神震災重建省思-台日震災區居民經驗交流
吳崑茂/東海大學教授

專題報導
‧社區產業的未來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文化產品行銷定位與策略
范以欣/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

‧淺談新埔柿餅產業之發展現況
談繼威/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從造人與造產,來看花蓮富源拔仔庄的社區營造
呂致緯/客委會研究員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隨想-服務式公寓的想像
黃莉芳/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觀察員雷達站-細說「E-7觀察員聯盟」觀察員機制
伍峰良/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新故鄉園地-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之挑戰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特別公告

‧ 本會第五屆理監事當選名單

社區營造學會

--------------------------------------------------------------------------------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歡迎大家讀閱本期的電子報,本期內容十分精彩緊湊,在封面人物的部份,我們以特稿的方式,邀請先前曾擔任台灣省政府顧問、九二一重建會副執行長的吳崑茂老師,就他先前參與日本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儀式及研討會之經驗,與大家分享,內容十分值得我們借鏡。

本期電子報,以產業發展為主軸。首先,本會陳理事長以其寬廣的視野,對於社區產業的可貴進行闡述,並對於日後若要協助社區產業永續發展,二個可能的方向進行揭示,並表達了理事長的憂心。

其次,范以欣教授由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現象進行論述,並深入淺出的由文化產業的角度來切入,探討我們應該如何因應變局,於國際舞台中展露頭角。且更進一步的來分析文化產業的特質與內涵,及相關具體的操作策略。而後,我們安排了二個社區產業個案的介紹,首先是由本會談繼威先生夾議夾述的來淺談新埔柿餅發展的現況,包括其發展的歷史,及近年來所受的衝擊,以及公部門與民間合作發展產業的經驗。最後,並對於社區產業的發展提出誠摯的呼籲並由本會前同仁呂致緯先生,來分析花蓮富源拔仔庄造人與造產的過程與經驗,其筆調感性溫潤,動人至深。

再來,今年學會的電子報新增了「新故鄉專欄」本期的新故鄉專欄,則由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的黃莉芳小姐為我們帶來新加坡「服務式公寓」的概念,服務式公寓的核心精神,是要能夠提供「彈性的空間選擇」、「足夠的私密空間」、「安全感」等服務,來契合使用者的需求,對於都會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租賃資訊平台,可說是開啟了另一個面向以及寶貴的經驗,內容十分有趣。

新故鄉專欄另外澴有觀察員雷達站及新故鄉園地二個區塊,在觀察員雷達站的部份,本期由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的伍峰良先生,來介紹新故鄉觀察員的機制。何謂「E-7」?、何謂「五化」?嶄新的「互動模式」又是什麼?請見下文分曉,更期待您共同的參與。

而在新故鄉園地的部份,則是由陳佳霙小姐,為我們來談談近期廣受討論的「社區營造條例」,首先就其施行的背景,其次深入分析社區營造法制化的部份,並且對於公共意識形成的重要性加以論述,最後回歸到社區營造真實的需求,加以討論,並且省思推行社區營造條例的腳步。內容精彩可期,敬請詳閱。

--------------------------------------------------------------------------------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生日:34.9.28
星座:天秤座
吳老師對於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令人景仰

思考快速精準、宏觀細膩的吳老師,原本服務於台灣省政府,擔任顧問,後調派至九二一重建會服務。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辭去副執行長職務,並於九十三年六月底從顧問職退休。現任東海大學講師;著有「一步一腳印」、「山高路更遠」、「誰與爭鋒」等作品,及「見證九二一震災重建」、「台灣與日本震災住宅重建比較」、「希望在明天」等有關震災重建書籍。

吳老師曾赴美國多明尼肯大學研習公共行政、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深造文化藝術研究,並曾至日本大學法學部鑽研大眾傳播研究。吳老師嚴謹的態度,幽默的風采,廣闊的胸襟,淵博的知識,其言談之中,信手捻來盡是深入淺出的非凡見解,再再令人印象深刻。

民國九十三年一月間,吳老師前往神戶大學參加防災研討會,報告台灣住宅重建;並於民國九十四年一月間,與台灣九二一震災區社造團體負責人共同參與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儀式及研討會。本期電子報將刊出吳老師參與此活動的感想與省思,值得我們來探討與學習。吳老師今後仍將繼續做有關地震重建及社區營造研究,屆時若有階段性成果,亦將發表,以餉有興趣之社會大眾,敬請期待。

--------------------------------------------------------------------------------

‧阪神震災重建省思-台日震災區居民經驗交流

吳崑茂/東海大學教授

今年是阪神震災十周年,不僅日本朝野關注,世界各國傳播媒體也蜂擁而來,聯合國防災世界會議亦選擇在神戶舉行,有150個國家,一萬人參加。台灣震災區社造團體負責人一行十五人也應邀前往訪問交流。

十年重建計畫結束
1995年1月17日發生的阪神‧淡路大震災,共有6433人死亡,25萬戶房屋受損,損失金額達9兆9268億圓。日本進行大規模重建順利的主要因素,得利於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制度與經驗。

經過十年的努力,重建計畫將於今年三月結束,負責推動的復興部局也將解散。但是為照顧獨居老人的生活援助員繼續派遣;公寓大廈重建支援補助制度再延長一年;學校建築及新幹線橋柱繼續補強中。

阪神震災重建映像
阪神震災重建的效率直得其他國家學習。有關的數據如次:
(一) 興建「災害復興公營住宅」38,600戶,出租給受災戶,按經濟條件收費,有效解決低收入戶住的問題。
(二) 一百戶以上震損的公寓大廈有172棟,已重建完成105棟,除了已修繕外,尚有四棟未重建。
(三) 興建組合屋49,681戶,2000年1月14日全部安置拆除。
(四) 神戶地區2004年百貨店營業額2,263億圓,比震前1994年減少12%。
(五) 神戶港輸出入額2004年合計為7兆圓,與震前7兆1,028億圓大致相當,但是從原來日本輸出第二位、輸
入第一位,退居第四位。
(六) 1995年地震當年,受災的兵庫縣每人年平均所得為284萬圓,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降至22位,2001
年降為29位。
(七) 市有空地大量發生,雖然未全部調查,但以御菅西地區來說,震前有373間建物,目前35%是空地。
(八) 目前受災戶負擔新舊雙重貸款者超過二千人,凡是受災時貸款餘額在四百萬圓以上者,可以向復興基
金申請補助,申請案件到去年11月共有2023件。
(九) 神戶人口自震前推計為1,520,365人,至2004年11月推計為1,520,581人。
(十) 「阪神‧淡路震災復興計畫」,十年間事業費達16兆3,000億圓(神戶新聞2005 /1 /18),其中由中
央及地方政府支出5兆4,000億圓(2005 /1 /17日本經濟新聞)。
(十一) 兵庫縣與神戶市在十年重建過程,縣市事業費6兆8,652億圓,其中「生活支援」為6,791億圓,占
9.9%,作為災害援護資金、災害弔慰金、慰問金、臨時住宅搬遷補助等;重建對策4兆9,660億圓,占
72.3%,作為公共設施重建及復興住宅建設等,其中對於受災企業支援的產業重建費及都市基礎建設占
七成(朝日新聞2005/1/19)。
(十二) 1955年4月由兵庫縣及神戶市按二比一的比率出資,共9,000億圓,設立「復興基金」,支援重建事
業補助將於今年3月終止。成立十年間運用3,500億圓。
(十三) 新幹線橋柱耐震補強,持續進行;中小學校建築131,819棟中,67,068棟(占50.9%)必須補強,30
年以上建築改建中。
(十四) 神戶市新建國內機場2006年2月16日開港,總經費3,140億圓。
(十五) 在臨時屋五年存在期間孤獨死亡者233人,進住災害復興公營住宅以後有312人孤獨死亡。老人問題
格外引起重視。
(十六) 讀賣新聞去年12月調查,震災受難遺族46%無法平復傷痛,38%慶幸活下來。
(十七) 每日新聞去年12月調查,認為受災地區已經復興的占65% ,認為受地震影響還有存在的占64%,認
為震災體驗被淡忘了占65%。

鎮魂祈禱儀式
一月十七日早晨五點四十七分,在寒冷的雨中,五千人佇立神戶中央區的東遊園地,紀念大地震十周年。沒有許多演講,只有簡單的默禱與點燈儀式,肅穆的人群,在黑暗的天空中,平添幾許哀傷。

阪神地區十七日當天有許多紀念儀式舉行。明仁天皇及皇后參加兵庫縣主辦的「阪神.淡路大震災十周年追悼儀式」,明仁天皇表示:「震災的悲慘不能忘記,必須將受害的經驗與教訓傳達讓日本及全世界的人了解,必須努力構築能夠保障生命安全的社會。」

台日震災居民交流
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居民交流會,安排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邀請台灣重建區社造團體負責人訪問日本御藏社區、真野社區以及舉辦台灣-神戶震災重建研討會等。

首先是十六日在神戶市第七藝術劇場放映台日震災紀錄片,上午放映日本清池憲司的作品「生活在復興中」;下午放映吳乙峰作品「生命」,兩位知名的震災影像紀錄者精采的對話,獲得觀眾熱烈的回響。

來自台灣的社造團體,另外參加十四日晚間由三星皮革廠贊助的點燈儀式,並與神戶市長合影留念,十七日清晨參加在東遊園地舉行的默禱儀式及十八日參加神戶‧土耳其‧台灣受災地區居民交流會等,在日本訪問期間受到神戶市政府、中華民國留日神戶華僑總會、神戶社造中心等親切接待。

震災重建研討會
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居民交流會於十七日下午,在神戶市社造中心舉行「台灣-神戶震災重建研討會」,參加人員包括日本齊木崇人(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垂水英司(神戶社造中心顧問)、清池憲司(導演)以及台灣陳亮全(台大副教授)、喻肇青(中原大學教授)、吳崑茂(東海大學講師)、吳乙峰(導演)。出席者精闢發言,獲得現場人士重視。

另外來訪的台灣社造團體由廖嘉展團長及團員報告台灣推動社造的經驗,日本方面的野田北部(河合節二)、真野(藤原炳彥)御藏(藤川幸宏)等社區也報告社區經驗。現場討論熱烈,欲罷不能,因為要參加晚宴,才不得不結束。

防災是世界性課題
近十年世界性大災難不斷,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後更有深刻體認,在震後不惜鉅資建置「人與防災未來中心」,積極從事防災準備,十年來對危機管理有顯著進步。當年村山首相是由電視瞭解阪神地震災情,內閣情報調查室將資料傳真至無人留守的秘書長室,以致無法掌握狀況,陸上自衛隊在地震後七個半小時才派出,廣受批評。經過檢討反省,於次年在首相官邸設置內閣情報蒐集中心,24小時運作。

在去年10月發生新瀉中越地震,36分鐘後,直昇機即飛往災區蒐集資訊傳回來。代表著對災害反應能力的增強。

日本自治體2005年起配置防災地理資訊系統(防災GIS),並且要求對於自治體首長做到,特別電源措施及能使用防災無線設施與中央聯絡等。

在南亞大海嘯後,國土交通省在今年一月下旬設立「海嘯對策檢討會」,將加速警報通報,以及進行全國沿岸堤防強度及耐震性調查。

「聯合國防災世界會議」1月18日至22日在神戶市舉行,強調要將過去都市發展中「偏重便利、效率、成長,輕忽安全、安心」扭轉過來。因此必須做到強化公共建設、水、電、瓦斯、下水道工程;住宅與公共設施的耐震化;防災據點及災害醫療據點的整備。

累積重建防災經驗
阪神大地震後四年半,台灣發生集集大地震,台灣的重建經驗有許多是參考日本經驗。雖然兩國震災地區都市型態不同,但是大致比較起來,日本在集合住宅重建及組合屋安置方面績效卓著,值得學習;日本持續在防災方面的努力,更是其他國家所必須重視的。

震災重建經驗是人類共同的財產,而且人類的智慧與努力必須優先運用在面對災難上。從南亞大海嘯以後,減災更成為大家的一致看法,因此地球村的成員,必須不分國籍,大家共同努力,致力於防災及減災。聯合國防災世界會議在神戶市舉行,並將減災作為主題深具意義。

--------------------------------------------------------------------------------

專題報導

‧社區產業的未來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本文同時刊載於 94年3月號 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 來去新港專欄)

重建區朋友來函關心社造學會「公益創投」的籌設進度,並且建議中研院李院長可否登高呼籲,協助募款,以解決社區型地方特色產業目前普遍遭遇的財務困境,行銷不易,及經營不繼等諸多難題。

感動於這群社區朋友的堅持,於九二一大地震後一無所有,面目全非之際,能於斷垣殘壁,人事擾攘的重建區,協力創造出可兼顧生活、維護生態且充滿創意的在地小型產業,提供重建朋友最迫切需要的就業機會,協助走出震後陰霾,加速重建。這類媲美歐美第三系統產業的重建經驗,是台灣解決區域發展不均,產業外移,稅負不公,貧富懸殊,城鄉差距,失業日增時的一線希望。當站在社區產業發展先端的重建朋友,仍紛紛發聲求助時,面對社區產業發展之未來,真令人心驚!

陳錦煌理事長

社區產品受限於手工打造,量少且品質控制不易,市場上的競爭力,本屬弱勢;加上台灣消費市場混亂,趕流行,一窩蜂,抄短線,謀近利,魚目混珠,不尊重智慧財產權,不珍惜產品的在地特色,針對一項優質創新的地方特設產品,不多時,仿冒品充斥大街小巷,甚至,利用國外廉價勞工生產,打擊本地產品,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於重建區,試圖擴大社區產業的內涵,從地方特色及創意產品,到涵蓋老人生活照顧,生態旅遊,甚至民宿、地方特色餐……等等以「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發展出的產業形式,不再只談經濟功能,更重視社會公益;不光行銷產品,更重視產品背後人與土地的關懷;不單靠民間力量,更需要政府政策配合;從經濟市場競爭,到社會資本累積。這種產業形式,是台灣未曾有的經驗,也是九二一大地震提前震出台灣即將面臨的社會問題,及從地震中學習到的可能解決方式。

當思考擴大重建經驗,於台灣各地普遍發展社區產業時,如何改變社會大眾消費觀念,建立市場有效行銷機制,協助社區產業永續發展,有二個方向值得努力。

一是協助農委會主管的鄉鎮農會轉型為社區產業的推動主體;另一是結合內政部主管,台灣已推動多年的合作事業,轉型為社區合作社,以發展社區產業。

農會是基層社區資源最豐富,組織最健全,人才最齊備,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組織,但是,因為長期政治介入,地方派系操控,制度設計不合理,讓農會變成選舉的大椿腳,浪費資源於沒完沒了的派系鬥爭,而妨礙地方發展,然而,加入WTO對農業是前所未有的衝擊,農會已面臨生死存亡的轉型關鍵。在農會總幹事改選,新的經營團隊即將組成之際,如何改變總幹事經營理念,發展社區產業,擴大農業推廣股成為和供銷部、信用部三足鼎立的社區發展部,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合作運動本是一八四四年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興起後,協助弱勢民眾解決生活及經濟難題的具體作法。台灣合作事業發展甚早,日據時期的1913年就已取得合法地位,但諸多假合作社之名,謀私人之利的事實,讓社會大眾誤解合作社成立的原始美意。如何因應社會發展需要,善用合作事業累積的經營管理經驗與資源,修改不合時宜之法令條文,提高合作事業的行政管理層級,與政府組織再造時的適當調整分工,以推廣社區合作社,是目前發展社區產業的當務之急。

肯定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不久即提出以社區產業發展為導向,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為目的的「新社區六星計劃」,然而,不管是游院長的挑戰2008新故鄉社區營造,或謝院長的新社區六星計劃,若不從協助解決社區發展難題,增強社區自主能力著手,縱然不斷提出偉大且動人計劃,要談到社區產業的未來,還是令人擔憂的。

--------------------------------------------------------------------------------

‧文化產品行銷定位與策略

范以欣/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

因台灣長久以來都是倚靠代工來發展經濟,所以,國內一直以來都是只強調經濟的成長率,而缺乏注重技術層面的提昇,忽略生活品質的追求,而國家形象的建立與否就更不在話下了。隨著全球經濟型態之改變,知識經濟以及網路網際的時代來臨,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順應時代潮流,早已發展出各自獨特的設計美學,而台灣卻直到近年來在面臨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以及東南亞持續成長的威脅,才意識到轉型的迫切性。

有鑑於此,促使台灣提昇自我的競爭力為當務之急,於是,政府當局提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國家重點計劃之一,使台灣於面臨經濟轉型的困境,特別是加入WTO之後於「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之下,謀求生存的同時,能夠保留並發揮台灣本土的特性,創造商品特色以營建國家的特色,並能於國際舞台中展露頭角。

然而,並非所有的文化產品都能夠達成上述的成果。此外,文化產品和一般性產品之市場屬性是有所區隔的。特別是當產品與文化一辭產生關聯後,欲傳達其出俗不凡的特質,除了須對創意設計的重視之外,針對文化產品本身特質之市場定位的了解以及行銷策略的運用,亦扮演著是否成功的關鍵點。首先,就文化產品之市場定位,提出個人以下幾點拙見:

1.獨一無二之獨創性商品
文化產業具有「地理依存性」(Geography Dependency),因此,各地方之文化產業皆具有歷史記憶及固有文化特質,然而因各地方具有不同之地方空間與文化特質、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蘊含歷史文化的豐瞻,所以,運用根源於地域特質所開發之文化產品有著地方特有、獨特的在地性產品以及製作技術,並具地域文化特質,與其他地方之文化產品或一般性產品之間,具有不同向度的文化性;同時亦具有獨一無二之不可取代、獨創性。

2.繼往開來之永續性產品
文化創意產業本身以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產品為「源自創意與文化積累,透視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由此可知,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品具有文化積累、創意生活、智慧產權、創造財富等要素,不僅繼承了既有的藝術、生活文化及工藝創作,更進一步的符合時代潮流試著與商業和現代科技作結合,並以企業經營、行銷管理的概念,促進國內各級產業的蓬勃發展,開拓下一世代之發展空間,促使台灣社會永續發展。

3.承先啟後之教育性產品
生活型態與文化特徵是會隨著時間變遷的,然而,文化並非只是在歷史的過程中逐漸消逝,而是隨著時間累積而持續地創造出新的文明資產;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品,並非是一味回復過去、堅持傳統才符合其本質,而是將台灣的優質文化粹取出之後,藉由文化的包裝增加附加價值及創造商機與特色,同時,藉由器具的產生並產業化而使文化日益蓬勃發展,創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間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在了解文化產品本質之特色與價值之後,對於扮演著促使台灣社會、經濟順利地轉型之一的文化產品,如何能夠成功地於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其行銷策略之重要性亦不容忽視。

1.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現有的工藝品以及文化產品無法適應市場機制最大的致命傷,在於其與現實生活需求脫離,而導致人們對其需求度降低而缺乏購買意願。因此,文化產品行銷策略之首要則是了解市場所需且開發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商品,如此一來,可恢復文化產品本身被賦予滿足生活需求之存在價值之外,更促使台灣人們在日常生活起居當中就能於自然的情境之下,耳濡目染地感染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氣息,培養欣賞、表現與學習創新之能力。

2.觸動消費大眾情感
有別於其他一般性產品,文化產品另一個真正販售的價值,是一種情境式的文化感受與情感交流;透過歷史文化背景與生活記憶,或者是對其文化特質之嚮往以及感動。因此,如何促使消費者產生心理層面的共鳴,創造情緒虛擬感受,進而觸動消費者為了滿足精神層面之需求而產生購買之意願,為文化產品於開發及行銷時的致勝關鍵之一。

3.整合地方各項資源
文化產品為一個地方文化精髓的延伸物,然而,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是需要全體居民共同努力去創造的,為此,鼓勵居民熱烈參與地方活動,並透過活動之參與過程了解地方文化以及其他產業,進而透過相互合作的模式,打破儼然如個體戶的經營模式,串連並整合地方資源、建立社區資源整合網絡,重塑地方產業,形成產業聯盟共創綜效,進而激發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及凝聚共識,共營經濟生命共同體,創造當地社區生活魅力。

--------------------------------------------------------------------------------

‧淺談新埔柿餅產業之發展現況

談繼威/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東接關西鎮,西臨竹北市,南接芎林鄉,北接湖口、楊梅、龍潭等鄉鎮,全鎮面積佔地72餘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平地及山坡地的農業均為發達,鎮民多以農業為主,誠實簡樸、克勤克檢,客語為主要方言。

新埔鎮向來以柿餅香、粄條Q、宗教美等三大地方文化特色著稱,而「手工製柿餅」的傳統原味更是新埔鎮由來已久的文化產業之一;新埔柿餅每年生產130萬斤,產值達1億3千萬以上,手製柿餅在新埔鎮旱坑里發展迄今已有將近160年的歷史了,早已孕育成特有的「柿餅產業文化」。環顧旱坑地區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配合乾燥少雨的氣候,再加上此區每年在9-12月就會吹起具有自然烘乾效果的乾燥風(九降風),結合種種優越的條件,進而做出品質及口感皆一流的「新埔柿餅」,柿餅加工業者更秉持傳統手工製作並輔以現代化乾燥技術,使得此區的柿餅產量達全國產量的80%之強,成為台灣柿餅加工業的重鎮。

然而,新埔鎮近年來受到我國加入WTO以及大陸柿餅進口台灣市場的影響,新埔柿餅產業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多元轉型發展可以說是勢在必行;「柿餅產業文化季」的舉辦,透過新埔鎮農會的參與協助,建構新埔鎮休閒農業的發展藍圖,將新埔鎮特產、文化風土人情、觀光旅遊資源介紹給廣大的民眾,配合生態觀光年的推動及農民運動會與民同樂的形式整體行銷包裝,並結合鄰近各農遊景點,展現新埔獨特風情,創造產業、旅遊及文化等面向的商機。



去年度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及客家委員會的輔導,新埔柿餅從產品品質的提升,到產品包裝設計、行銷通路拓展、相關推廣活動的舉辦,可以看出新埔鎮產業文化發展的架構已逐漸成型,透過品牌化的包裝手法,有效提升產品形象,並結合新埔鎮的社區觀光資源,打響「新埔新柿鎮」的知名度指日可待。

當我們談到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總是不斷強調由下而上的精神、提升居民參與程度、在地歷史文化的重要性等等;當我們談到產業發展,特別講究產品品質

的維持、包裝設計的獨特性、行銷通路的拓展等等;當我們談到社區文化產業,更是強調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台灣農業發展正面臨產業升級等情勢,農業結構的轉型更為重要,如何與在地居民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增加社區居民參與的機會,培養與提升社區產業的專業性,並發展多元價值的社區產業文化,相信,社區產業的永續經營不會再只是一句口號。

資料來源~
新埔鎮公所 http://www.sp.gov.tw/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地網 http://www.localnet.org.tw/index.jsp
柿餅文化節 http://www.cc.chu.edu.tw/~b8917016/kk/we11.htm

--------------------------------------------------------------------------------

‧從造人與造產,來看花蓮富源拔仔庄的社區營造

呂致緯/客委會研究員

老實人的老實畫
花蓮富源社區的拔仔庄因為接受客委會創新育成專案輔導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去訪視過兩次,與其說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漫長的旅程外,應該還有西部少有的人味吧。前往的路途上,景色有著太平洋上分不清海天相連的蔚藍,以及中央山脈雲深的壯闊,當然社區阿嬤的純真與自信更是深刻的景致。

把拔仔庄的社區營造扣上社區產業似乎有點不具說服力,但因為社區根植深厚的人文與環境的教育卻為未來的產業奠定基礎。或著是因為著重於人的改造卻讓產業的附加價值更彰顯出來。還記得黃世輝老師曾說過:社區產業的素材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有如何使用的問題。

〝人〞是社區產業最重要的素材,曾訪談過拔仔庄社區營造重要的推手 林興華理事長,林理事長說到當初因為看到社區的人口外移,許多老阿嬤們整日坐在門口發呆,於是他在社區為老人家開辦了繪畫班,因此也得到了熱烈的迴響,老人家在生活上有了重心,連課後在家也欲罷不能的提

起畫筆。有別於一般的塗鴉,阿嬤們藉由畫紙把過往的記憶重現外,阿公們也有了生活上的改變,除了在一旁指指

點點外,也找到跟另一伴爭執的話題,更多了些生活上的樂趣。當然除了繪畫外,那群阿媽似乎也不滿足,也積極的參與許多學習的機會,例如參加靚染的研習,也創作出創意豐富的布染作品。

經過多年的推動,社區阿嬤們把興趣轉化成社區特色與發展附加產業的可能性,社區阿嬤的畫冊已經出版到了第二輯,印染的作品也用許多創意呈現,並且銷售在許多的活動場合上。

拔仔庄社區當然還有每年舉辦的鼓王爭霸戰,也曾在社造學會的電子報上撰文介紹過。這裡的可貴之處在於社區營造的推動是從人的角度對應到一種富有內涵的生活態度。社區營造的推動不是以產業為目的,但是以濟利益的思考卻也看見了可貴的附加效益。一年一度的鼓王爭霸吸引了經數以千計的人潮,許多人也千里迢迢慕名來看社區阿嬤的畫作,甚至出版的畫冊也獲得大家的迴響,並且預留了再版販售的可能性,許多在都會工作的兒孫們年節返鄉時彷彿挖到寶,爭想拿著作品帶回珍藏或是送人,更讓這群阿嬤們充滿了創作動力。

這些故事定要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動人之處。不過從社區產業的角度切入,不夠精緻不代表是缺點,因為已經跳脫販賣商品本身,買的人反而是為了尋求一種感受。另外少量反而更具有珍貴性,無法複製與無可取代的是投入的心意與呈現創作者內心的經驗。但是如果阿嬤的畫作與染布是為了應付經濟的需求而製作的話,呈現的不精緻反而是一種缺點,這也是未來社區必須謹慎之處。

--------------------------------------------------------------------------------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隨想-服務式公寓的想像

黃莉芳/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學會於二月底舉辦了會員大會暨研討會,會中崔媽媽基金會呂秉怡執行長分享了崔媽媽這樣一個都市型的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經營的甘苦。「百分之三十的人要想辦法賺錢,養活另外百分之七十作夢的人!」很有趣的形容,也很真實貼切。不知道在場的人,腦中是不是浮現「理想與麵包要如何兼得?」「到底是非營利組織還是營利組織?」…對於我,一堆冒號因為這一句有趣又發人深省的話在我的頭上閃爍著,心想著有沒有什麼創新發展的可能…

記得,曾經偶然的在網路上看見關於新加坡雅詩閣集團的商業報導-新加坡雅詩閣集團是專業的連鎖服務公寓的公司,遍布新加坡、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所謂的「服務式公寓」是融合了飯店與家庭特色於一體,並擁有較大的空間,且配有設備齊全的廚房、家用電器、洗衣設備和家居化的家具,每一單元皆擁有絕對的個人隱私,房間每日有人打掃,輔助設施有餐飲服務、醫療保健診所、娛樂設施,以及托育服務。這樣的住宅概念不只是滿足居住的需求,更有好的服務管理,另一方面,也滿足商務往來的需求。換句話說,服務式公寓的設計概念大致包含「彈性的空間選擇」、「足夠的私密空間」、「安全感」、「便利的生活機能」與「良好的經營管理制度」。而這樣的概念,恰是人對居住空間基本的需求,更引發了我對多元化住宅、居民自主、非營利組織經營面向以及企業體回饋方式與投資的想像。

雖然服務式公寓所服務的是因應全球化現象而生的白領階級或高階管理者,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可能無法支付這昂貴的租金,但是它設計的概念,恰好可以解決大多數無住屋者的需求,尤其可以解決單親婦女們目前居住處境上的一些問題。我想就以解決無住屋族群中經濟與性別上較弱勢的一群~單親婦女的居住經驗為例來說明。在相關統計中,我們看到很多單親媽媽有居住的問題與需求~家與工作、學校的距離、如何兼顧工作與孩子的教養問題、缺乏環境安全感…。目前台灣關於單親媽媽的非營利支持團體,多半提供單親婦女情感的支持、心理輔導、法律諮詢以及相關資源的轉介服務,或者僅限於受暴婦女的臨時庇護、未婚媽媽的中途之家,屬臨時性、保護性質,尚無專門針對單親媽媽提供相關居住服務的非營利機構產生。

在單親媽媽無法進入購屋市場,而政府所提供的住宅福利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服務式公寓的概念若可以加以廣泛的應用,便可能服務更多有居住需求的單親媽媽或是其他弱勢族群。首先,它具有較彈性的空間選擇,因為它必須服務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顧客,企圖讓所有的顧客都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相對的也就可以滿足不同單親成因、經濟階層的單親媽媽們的需求。另一方面,每一個居住單元都能擁有絕對的隱私,這對於建立環境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基本的設備與外在輔助的設施完善再加上飯店式服務,便可協助單親母親減輕照顧的責任,甚至不用擔心小孩接送的問題。最重要的,居住時間是可以依照個人的需求租住。

但是,其真正能服務的對象仍是有限的。過去台灣的住宅政策,著重在住宅的供給,鼓勵人民購置住宅,但是購置住宅對於一般收入的人來說已經相當的困難了,更何況是經濟弱勢的人!?

那麼,要如何才能擴大服務式公寓服務對象的層面呢!?若能鼓勵非營利組織投入,建立一個租賃資訊平台,提供單親媽媽便捷的租賃資訊來源,可以多元的符合不同的租購能力、需求。收購或自建空屋租賃給單親婦女,並建立一完整的回收制度,甚至單親婦女的專業租屋經理人的機構,這些制度或機構都將減少單親婦女因為福利資格限制的緣故,而弱化她們的選擇居住權甚或無家可歸。

就出資與管理而言,或許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體有機會在這裡出力與出錢;可採政府或企業體與民間非營利團體合作的方式,由政府或企業體支應土地、空屋,給非營利組織來管理,或是非營利團體自建自營。僱請單親婦女(或其他有就業與住屋需求者)從事公寓服務的工作;住宅的輔助設施服務也可給予單親婦女創業的機會,並將部分營利做為單親媽媽們的租金補貼,針對單親婦女(租著者)依其薪資給予合理的租金優惠,或訂定一詳細且申請手續簡便的審查標準與程序,不需要再花時間經過層層嚴格的資格審查,租住的份子也就不再只是單一的族群,也就沒有污名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替該企業、組織的形象加分。甚至單親媽媽們可以組織成為服務式公寓的經營管理者,以她們自身的經驗為基礎做為空間需求設計的準則,更能符合單親母親的需求,不但可以擴大協助部分單親婦女解決住的問題,更提供了單親婦女就業、創業的機會。

上述的部分經驗,在美國,已有社區單親婦女組成並經營類似這樣的租屋組織經營成功的案例。對於在台灣的都市社區來說,這項議題關懷面向是有其強大的需求性,也需要有關心這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的投入;對於大型企業體來說,提供專業技術輔導、土地、空屋,也是一種公益性的投資行為,配合以完善的執行措施、策略,便可以做為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相對的也提升了企業的形象;對於經濟弱勢族群來說,更可說是補強了社會福利措施的不足,而減輕了生活的一大負擔。雖然,這樣的想像還只是一個想像,卻是一個可以等待那百分之三十的企業體(甚至更多)來成就另外百分之七十的夢想的一個小小的可能。

--------------------------------------------------------------------------------

‧觀察員雷達站-細說「E-7觀察員聯盟」觀察員機制

伍峰良/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續 「紀錄一場社造觀察員的座談會」的接力賽,唯有透過不間斷的對話,才能不斷的反省與累積,我們該為這場接力賽留下什麼?在這之前我們徵集一些新的選手,來跟我們一起跑好這場接力賽,這場賽事即將開始……

「E-7觀察員聯盟」是什麼?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已經邁入了第二年的運作機制,過去一年推辦花較多的時間在與部會之間作橫向的串聯與政策調理的工作,也啟動「新故鄉觀察員」的機制,去年也曾經舉辦了北、中、南的三場觀察員座談會,與會人員對這樣的溝通平台也滿心歡喜,肯定這種機制的重要性與存在的意義。今年我們接續了這樣的想法,更擴大為「E-7觀察員聯盟」的觀察員機制,將「台澎金馬」區分為七個生活圈,藉由網路無遠弗界的功能,將交流訊息利用網際網路傳遞到全台各地,傳送給每一位新故鄉觀察員,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與觀察員能夠建立一個網絡交流的平台,憑藉觀察員的力量及參與的領域,觀察社區發展的六個面向:社區的治安、社福醫療、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環保生態及環境景觀等,藉由這樣的觀察與交流模式,使在社區營造領域的工作者,能夠更了解政策到達地方時的發展脈絡。

E-7觀察員聯盟「七塊」分法:
過往將「台澎金馬」區域的發展界定為「北、中、南、東」,有時候甚至會忘掉東部,缺乏外島地區,未來我們將加強對於外島及東部的觀察意見與交流機會,就「台澎金馬」區域生活圈意義,用生活圈的概念,將台澎金馬分為七塊區域,藉由七塊區域的形成,能夠更深入了解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在地方上的發酵與成效,更為細緻地去觀察以人為本的社區發展藍圖,強化社區發展的主體意識,形成社區學習型的網絡,建構區域發展的願景藍圖。我們試著將台灣區域生活圈區分如下:
一、E01【北部地區】: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
二、E02【桃竹苗】: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三、E03【中彰投】:台中縣、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四、E04【雲嘉】: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
五、E05【南部地區】: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
六、E06【外島地區】:金門縣、連江縣、澎湖縣。
七、E07【東部地區】:花蓮縣、台東縣。


E-7觀察員聯盟的「五化」意義:
一、在地發聲,年輕化
社區營造經過十年的累積,已經培育出新的社造接力棒,未來希望多傾聽這些新生代的心聲,在觀察員的比例上,我們也將有三分之一的名額,給予六、七年級生,讓他們可以為社區營造建言,藉由他們的想法,來觀看新生代對於社區發展一些新的思維。

二、訊息交流,資訊化
由於平時觀察員忙於自己的事務,平常要碰面的機會也微乎其微,有鑑於此,觀察員未來的聯繫主要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連絡,對於觀察員長期經營在地方的與參與的過程,及所累積的心得與感想,運用網路這個媒介來傳遞,在忙碌的時間裡,也有機會與所有觀察員做溝通與交流。

三、區域觀察,整體化
我們以生活圈的概念將台灣區分成七個區塊,深化觀察的意義與目的,在地化的聲音與在地化的觀察,以區域發展的觀點為起始點,未來社區的發展不是只著重的社區內部,以區域發展為範疇的社區營造工作,將縣市視為發展核心的價值,每個縣市應該更有系統的去統整縣市的個別發展特性,做為區域性的整體發展藍圖。

四、積極關懷,行動化
觀察員設置的目的就是要以實際的行動去關懷社區,藉由所有觀察員的集體力量,由點、線、面三個面向去觀察區域性動態與發展,觀察員的身分是一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益者三友的身份,我們希望觀察員的角色是能夠觀察、建言及關懷社區,也能夠實際反映社區的問題,以作為政策修訂的基礎。

五、議題溝通,即時化
未來網絡的建立與溝通交流,主要透過E-mail的方式,我們秉持24小時的服務時間與精神,我們期望透過這樣的模式,能夠接受觀察員們即時化的反應與議題交換。

E-7觀察聯盟的「互動」形式
一、觀察員交流工作坊:
推動辦公室將分區域辦理七個場次的交流工作坊,第一個場次「北部區域」將於四月份展開,預計七個場次在兩個月內舉行,到各地與觀察員進行議題的交流溝通,並向觀察員說明今年推動辦公室的工作重點及運作模式,使觀察員機制能夠提早啟動,讓觀察員的意見能夠充分展現,政策能夠因為地方的意見有所修正及改善,使政策到地方時,能夠真正被落實。交流工作坊只是一個起始點,也是一個互動的關鍵點,也是確立今年的工作交流模式的開始。

二、新故鄉社區營造推動辦公室電子報『觀察員雷達站』
「新故鄉社區營造推動辦公室」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電子報將合併發行,每個月兩期,我們特別開闢『觀察員雷達站』的部份,將透過邀稿及投稿的方式,讓觀察員可以發聲,觀察員可以透過這一個管道將所觀察的實際狀況真實呈現,都可以透過「觀察員雷達站」來表達。

三、『E-7網路傳真』,觀察員交流網絡:
將首度建立一個屬於觀察員內部的訊息交流網絡,透過e-mail的方式傳達訊息給予所有的觀察員。一般的而言,收發mail是每天的習慣性動作,上網站卻是偶一為之,所以我們特別採取發行e-mail的方式,以最直接的方式提供新訊息。未來網路傳真的文章,將由七區的觀察員輪流提供,預計每區每個月提供一篇文章(約2500-3000字),集合成為七篇文章,預計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發行『E-7網路傳真』,這個機制如果可以推動順利,將是一大突破,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被論述,觀察員皆可發表相關的意見,我們也將彙整所以的意見,在下一期的網路傳真再寄發給觀察員。

四、公共論壇的邀請參與:
「新故鄉社區營造公共論壇」是今年的重點推動項目,第一場已於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科技大學辦理完畢,與會的來賓及參與者,發言極為踴躍,未來推動辦公室將繼續辦理四場公共論壇。我們將主動邀請觀察員,參與公共論壇的討論,以地方觀察做為基礎,形成可以被論述的議題,進而成為社區營造的新政策的核心價值與意義。

E-7觀察聯盟的「未完,待您一起來續」...

--------------------------------------------------------------------------------

‧新故鄉園地-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之挑戰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2004年行政院通過「社區營造條例(草案)」,此草案為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新故鄉社區營造」分項計畫之重要工作項目,主要目的在賦予社區團體和各級政府更積極的主動性和協調性,經由社區營造工作的輔導、社區經由協調自主制定社區協定、社區協定經由直轄市、縣(市)層級單位的審議委員會審議的方式,建立社區自主營造與公民參與的機制,落實居民參與之民主精神。地方自治從此由縣市、直轄市層級下放到社區。

社區營造法制化?
社區營造條例(草案)提供社區營造一個法制上的工具,然而也是一種規範。社區可以自主凝聚社區意識來制定社區營造協定,但也因為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使得社區營造法制化,社區營造將會逐漸走向同一條康莊大道,山徑、蜿蜒小路、坡道、巷子將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遺忘。無法走向康莊大道的社區又該將如何呢?

當人與人的情感重新凝聚與連結,民主法制深化為社區內部尋找更好、更具理想性的公共生活時,「社會」與「社區」存在的意義,才終於可以突破經濟的單一發展目標,使得 「群居」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文化內涵。社區工作的第一步通常先透過不同的公共議題與活動設計,重新把社區內的人牽引到可以互相認識的公共空間,以便達成彼此的了解與需要。有了第一步的基礎才能良善與公道的面對公共事務,但當人與人之間的網絡沒有建立起來,而依賴法制化來營造社區、解決社區問題,這將可能分化社區間的情感,阻礙了溝通協調的機會。試想目前台灣社區是否都已具備如此的基礎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社區營造法制化將會是由下而上的發聲與需求吶喊,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強制推行。

公共意識的形成
大致上,民眾參與可以由兩種模式來促成,一必須從政府的體制來改革,政府部門必須先認同民眾參與的必要性,同時透過相關法令的修定、政策的充分告知、程序的開放以至決策的參與,逐步加入民眾的參與。

另外,則須讓民眾有「自己決定自己環境的樣貌」的權力概念,並開始培養和賦予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經過社區自主凝聚、自發性決定生活環境的營造的一連串過程,將會使民眾開始啟發所謂的「公共意識」。民眾的個人利益之立場經過參與公共討論和接觸,將逐步以大眾的利益為考量;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也會更加熟悉和了解。

由下而上的模式是一個啟動民眾參與很重要的因素,若是民眾沒有公共意識,對於再開放、再好的參與機制也是會淪為小眾的利益,造成民眾的意見對應到較大地區性的議題將會無直接關連或無任何公共性。社區營造協定的制定過程將有助於公共意識的養成,但社區營造條例(草案)對社區營造協定的形成卻只著重在社區營造協定產出過程中的限制和規定,對於社區營造協定形成前的公共意識與社區營造協定影響公部門決策的方式都沒能有完備的機制。

社區營造的需求
我們的快不快樂,已經和整個社會連在一起。如今大家已紛紛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行列中,但是,許多社區內部的組織與功能,因為公共空閒不足或者地方欠缺認同感等因素,並沒有辨法建立和發揮功能;在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所舉辦的工作坊中,社區居民表達了對社區營造業務之輔導的需求;許多社區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公部門決策沒有尊重地方社區。社區營造工作上還有許多問題,但在未來社區營造條例(草案)如此這樣一個法制上的施行卻未能見到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不禁想著:社區營造是否需要社區營造條例(草案)?

結語
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精神是為了發揮社區社會之主動性與潛力,但是如此這樣由上而下的推行,地方卻只能被動的依循這樣的方向前行,不管是準備好了的社區,亦是正起步的社區。只有住民最清楚了解自己的家園該如何規劃,也應當是最有權決定自己要生活在如何的環境裡,同樣地,也只有社區最能了解應該往哪各方向走。或許社區營造條例(草案)施行應該再聽聽在地的聲音,再想想自己腳步是否跟社區和諧一致。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聚落活保存」經驗交流:樂生院民大年初四訪寶藏巖(與數個台北市古蹟)
‧ 副總統赴樂生院 院民不滿呂秀蓮發言
‧ 無價的人權與文化受侵,呂副總統賠得起嗎?樂生院民回應記者會
‧ 我們是搬家 不是住院
‧ Lepers protest to save their home

--------------------------------------------------------------------------------

活動快訊
‧ NPO組織經營暨專案操作管理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 城市文化空間巡禮-嘉義郡役所
‧ 城市願景論壇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