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36》

第三十六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72水災社區災後狀況調查與在地重建支援輔助計劃-專刊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她是那麼的執著-林昕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

‧誤打誤撞的社造不歸路
林昕/北藝大傳藝所研究生

專案園地
‧願得廣廈千萬間-松鶴風災重建紀實
吾鄉工作坊

‧由國土規劃及公私部門協力 談台灣應如何因應天然災害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妳今天去哪裡 ? …與一位新聞工作者的網路對話
呂致緯/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都市與鄉村V.S.發展與環保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最近有許多原住民走上街頭,因為自從七二水災之後,政府只有搶通道路,但是沒有徹底重建。因此原住民朋友非常不滿意,要求行政院給予具體回應。學會在電子報二十七期與二十八期都曾經撰文分析原住民與山坡地的關係,許多原住民的土地被漢人利用,使土地的使用與管理均採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的開墾,破壞水土保持。

從七二水災發生至今,將近四個多月的時間,社區的環境整理也到一個段落。儘管當時社會上沸沸湯湯的國土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的議題,但是危險地區的遷村議題、社區重建的議題,與民眾相關的問題等一一浮現。

本期電子報,學會將以不同的角度,與各位一起思索七二水災的後續情形。九二一重建區的風雲人物-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以更高層次的眼界,說明國土規劃及公部門與民間組織對於七二水災災區應有的作為。七二水災之後,學會及許多學者與專業團隊進入社區訪視調查,感謝吾鄉工作坊提供相關資料,由學會同仁彙整,讓大家能夠以更近的角度來看部落議題。

學會同仁也以網路文學的方式,書寫與新聞記者的對話,另一篇則是以角色互換的思維,設想如果我們是災區的居民,將如何看待社會的指責與質疑,兩篇均探討更深沈的災區議題。封面人物(會員)的主角林昕,曾是學會的專任秘書,她誤打誤撞的社造工作者的心路歷程,或許與許多從事社造的工作者一樣,誤闖到社造領域,但是經過不斷的反省與試煉,終於在社造領域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學會的電子報不斷嘗試新的可能與書寫模式。希望本期的內容,能提供各位讀者新的災區視野與想像。

--------------------------------------------------------------------------------
封面人物
‧她是那麼的執著-林昕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

記得是1995年,我在某基金會任職,林昕剛離開愛樂管弦樂團,有一天,她大大方方的進來了,說:「我可以來當義工嗎?」當然,就這樣我們在文化資產的課題裡共同進修,各自努力,不久,曾梓峰老師需要研究助理,林昕被禮聘而去,一個「大溪鎮歷史聚落空間美化與社區環境再發展規畫案」在大溪與老街居民互動2年多,再見林昕時,不談古建築了,我感覺到「社區營造」已經是林昕、好友們的主要話題,卻也刺激著我必須用力的吸收新功課。

1999年,921之後,全省正因中部震災凝聚一股前所未有的重建力量,「社區營造」工作更是發揮得如火如荼,林昕已是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專任秘書, 當然的投入社造工作,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累積能量的好工作,2000年,文建會「社區營造替代役輔導計畫」第一梯開始,林昕轉任文化環境基金會社造中心主任、副執行長,兩年多的文化替代役訓練課程,林昕已是專業訓練高手,又因李松根老師在花蓮的「未來村計畫案」與「文明進程理論」長期影響,2002年的3月,李老師的「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學會」台北辦公室成立,林昕應邀擔任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文化替代役訓練課程仍然進行著,李老師的「文明進程理論」更努力的傳述,她總是如此認真的執著於自己的信仰,至今雖因無意中考取「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而不得不專心深造,仍是傳福音似的傳述著曾老師的社造理念、李老師的文明進程理論。

近幾年,因林昕的執著與熱忱,顯然的,文化替代役亦深受影響,散播在各文化單位的社造種籽也漸見成熟,然,永續經營的理念更待發揚,未來,這股可以改變台灣的力量,需要更多老師、工作伙伴的熱忱提攜,則下一個十年的台灣將是最適合民眾生活與居住的好寶島。

--------------------------------------------------------------------------------
‧誤打誤撞的社造不歸路

林昕/北藝大傳藝所研究生



林昕小檔案:
生日:3月6日
星座:雙魚座
嗜好:
看電影、聽音樂、喝咖啡、躺在床上看漫畫
經歷:
永和社區大學講師
文建會委託「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撰寫
文建會刊物「文化視窗」編輯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暨社會效益研究
現任:
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會從事社造這個領域的工作純屬意外,原本只是因為喜歡建築而去當曾梓峰老師的研究助理,沒想到曾老師接的是與社區營造有關的研究案,而不是我想像中的建築相關工作。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就試試吧! 通通都是社會的支援,像是台積電、大愛等等,並不是政府出的。

七個房間每天住宿費用要一萬,膳食也要六七千,半個月下來二十幾萬要吧? 但是這裡的環境真的比之前在營區,還有在森林遊樂場好太多了。

然後 其實愛心媽媽也很棒,他們照顧別人的孩子比照顧自己的更起勁,雖然大家衣服常洗成一堆,一定會搞錯 哈哈!

小孩子都很隨性,一房間住一堆 超可愛!

可是有些小孩的情況也會讓你想很多,像是有個弟弟模仿蔡依林..一流啊!他還會跳鋼管舞,可是接著就要交換囉,比如希望你給他玩麥克風,主動掏錢給你希望你順路幫他去買珍珠奶茶,甚或習慣性地裝成大人討一些人情。

可是其實這整趟我最驚恐的一句話也從孩子們的口中說出。
到小學裡面拍他們的時候,大家都要搶麥克風玩,原住民真的表演天份很優但是 有時候怪怪的。

童顏下震撼的對白
有個小女孩我好喜歡她,超級矮的四年級妹妹,一看就覺得好聰明好可愛,有那種了不起的靈性。
(大眼妹妹嗎?)

對啊!我去學校的時候,牛仔褲都是泥巴,他們問我為什麼,我說我去山上啊。然後那女孩問我去哪裡,我說我去土場啊。

然後她問我,那你有看到屍體嗎?我說沒有。她說..
那是因為你沒有挖!
(……)
當時我真的嚇到了,當然我沒有告訴她,又有同學的家人死在那裡了。
可是後來更糟
後來大家又重新跑出來玩,然後她又問我今天去哪裡?
我說去土場啊!可是從此以後她竟然露出了有點害怕的表情,然後就有點後退不想繼續玩….
分明兩次她都問我 可是 答案 都令人驚恐…
(很令人難過的對話)

然後晚上吃飯啦、睡覺啦、我問大家問題,問說喜歡在這邊唸書?還是山上?喜歡住這邊?還是山上?
大家還是想回家,因為山上比較好玩,雖然大家也難免會提到颱風、土石流。
可是 我很不想去問那些孩子關於那時候的記憶。
但我們必須來採訪,於是今天又跟孩子在草地上聊天,這種感覺有時候會有點感傷,因為根本像個圈套。
然後 突然有個小孩說誰誰家住在土場,就是最旁邊一個小男生。
然後 又有人指我旁邊那個小男生說他阿公被活埋。
我很清楚看到小孩子的眼神 是不一樣的。
然後 他們後來又聊到說,他們有兩個也很好的朋友也死掉了,國中的。
然後 說很傷心。
然後 又有小孩說有個大哥哥被鋼筋戳死身上的事情。
總之 那段聊天,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表情。
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根本就不應該聽他們聊天,我在訪問但是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小孩子的記憶。
然後呢 後來一堆小小孩跑來玩玩玩,又滾開,最後 我又必須做個ending stand。
然後 小孩就自己分成二部合唱泰雅歌曲。

我就說 桃山國小一百多名小朋友,有九十多個都像這樣在外面唸書,在過一個星期十一月一號,他們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園。山上的桃山國小,重新上學了。

被忽略的教育問題
桃山國小的確是十月三十一號防汛期一過,就可以回去唸書。防汛期一路到四月,但是 這個學校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其實大家都習慣山上,但是結束游牧後九十多個孩子有七十多個回家了,還是會有十幾個沒家可住,依然是問題。到時候學校還是得解決,但是 政府可能必須要有政策。

校長認為政府應該設立一個安置所,不管在哪裡。比如在附近的亞泥、中油的公有地設立組合屋或臨時安置點。因為不只桃山國小,其實新竹山上一堆學校都有相同的問題。

所以我才會說,我認為校長根本就經營得很好。他讓這些孩子在居無定所的同時 其實成功發展出比夏令營更有凝聚力的生活模式。

但是 其他部落或學校,可能就任由孩子在別的地方寄讀,或者就散落。
可是 你看 今天孩子們說出來的話,跟你之前看到的正面的說法…多麼矛盾啊!

後記…
這是一個月前的對話,我相信應該讓人會有所省思。某些問題其實在災前就一直存在,當然從台北看天下的思維也影響政策與相關的社會救助,在施與受之下就已經建立起不平等的對待,檢討這些問題是怎樣造成的、要如何補救,都還在逃避與不願去正視。

在時序也漸漸邁入冬季的時候,想著社區營造的精神不就是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投注關愛?再想想死守家園因此失溫而死的人,是否會更嚴肅的來思考遷村的問題?他們比我們都更愛自己的家園。

土場部落或許是一個明星災區不乏各界所投入的資源,但是政策的應變與心靈的重建卻不是用金錢即能換來。遷村要遷到哪,國有林地開放的問題等、後續學童教養與安置、受災後的心靈重建等。我深信學會與會員都可以有相當程度的作為,例如在各自的崗位上,或是擾動行政部門與民間網絡讓這一個議題能夠被突顯,我想這是現階段學會所能做的。

期盼我們一同來關懷來發聲,這也不就是我們從事社區營造的信念與志業嗎。

( 文章內容感謝 年代記者陳以真小姐同意刊載)

--------------------------------------------------------------------------------
‧都市與鄉村V.S.發展與環保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開車往返受到七二水災影響的社區,想到水災過後社會上許多批評破壞山林的聲音,以及要求政府落實國土保育的政策。不經讓我思索,如果我是一個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受到九二一大地震的影響,也受到接連的風災水災影響,聽到這些批評的聲音,我的感受可能是什麼…。

如果我是受災居民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當年政府鼓勵種植溫帶水果,梨山的水梨一直是出名的產品。也因此,我在山上種植水果,不應該受到批評,因為是政府鼓勵的。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當時許多漢人與原住民交易,逐步取得土地使用權,並且在政府鼓勵機械耕作的政策引導下(機械化是進步的象徵喔),大規模的開墾山林(我們已經不知道哪些是不准開墾的,反正有繳稅,縣市政府也從來沒有糾正過我,更重要的是,買水果的民眾也從沒想過他的水果到底是怎麼來的)。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當年政府鼓勵使用農藥,讓農作物免於蟲害,使我們獲利。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當時橫貫公路多麼風光,被教科書譽為台灣人完成一件在外國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尤其許多影片都有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帶領榮工處的榮民炸山闢路,以及與榮工處的弟兄席地而飲的親民豪情畫面,都是我與鄰居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人的驕傲(當時沒有人敢質疑破壞大自然,連黨外也沒有說這是不對的)。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新中橫」多麼的受到期盼,因為要開發高山遊樂資源,原本的橫貫公路常常塞車,朝野政治人物爭相滿足我們鄰居的需求。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一定不會忘記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我的家園所受到的災難與其他居民所受到的折磨,也不會忘記許多專業團隊、老師、學生義無反顧的投入我們社區幫忙重建的工作。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我也不會忘記前幾年新政府大力推動的觀光產業,沒有人質疑這叫做「超限使用」,大家都沈醉在「八一○○,台灣啟動」的想像!副總統還到山區推廣山區旅遊,當時真的好不風光。

如果我是住在中部山區的居民,經過多年來的生活與政策鼓勵,我會跟我的鄰居一樣,不想下山生活,因為我已經不適應都會生活。況且,都市的科技日新月異,我已經無法理解我的孫子,小小腦袋裝一些新鮮的、我不懂的想法。

所以,七二水災以後,我的家鄉再次受到影響,我當然會要求政府協助,因為今天我所擁有的,不都是政府所鼓勵的嗎?

所以,七二水災以後,我不能理解社會大眾對我們的冷漠,甚至要我們遷村、下山找工作,因為我所擁有的,不都是都市觀光客所期待的嗎?讓他們在假日的時候親近大自然,讓他們買到台灣土產的便宜又好吃的水果,順便滿足民族虛榮心,這也是愛台灣的表現喔!

要我們下山工作,說起來簡單,山下都市哪裡有我們的工作機會?城鄉差距不是我所能想像的。說這些話的人,請你們先鼓勵你們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學習在現在的都市裡找一份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因為我跟你們「古意」的上一代年齡相近喔!

所以,七二水災以後,我不能理解社會大眾對我們的質疑,說我們「超限利用」,因為都市不是最超限利用的地方嗎?走進都市裡面,到處都是水泥大樓,鋼骨建築,柏油馬路,這些不都是破壞都市的自然生態嗎?更別說台北還有101大樓,不是標榜世界第一高嗎?怎麼不標榜世界第一超限利用!

所以,七二水災以後,我不能認同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批評,你們都市人怎麼不檢討自己如何的破壞自然生態,到處往郊外旅遊,留一堆垃圾。更別說都市的每一吋土地都違反環保!

所以,七二水災以後,我不能理解那些都市人對我們的建議:封山、禁用農藥等。真奇怪,如果真的封山,別說我們山區居民怎麼活,你們都市人假日到哪裡去啊?要封山,也要封都市,大家都不要破壞環境!如果真的禁用農藥,那麼台灣的水果數量還能這樣多嗎?早就被蟲吃光了…。

同理心看待台灣
因此,七二水災是大家默許或者參與所造成的災難。所以如果將近年來台灣天災的過錯,用嚴厲的口吻怪罪他們,似乎有失公允。當年政府的鼓勵上山政策,推廣農藥政策,這些都已經成為現在老果農的既定生活與觀念。所有的事情都有歷史發展脈絡的軌跡,我們應該用同理心協助他們找出可行的出路。畢竟台灣山林保育的不落實,你我都有一份責任,因為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沒有盡到監督政府的責任!用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別忘記有三根指頭指向自己-你,這個活在最破壞自然的都市人,到底是否盡力監督政府?

政府或許沒有辦法完全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但是可以藉由政策引導專業團隊,上山推廣新的農作觀念,讓學校相關系所的師生,陪伴老果農們一起走過這一段觀念轉型的階段。

開車奔馳在北二高,放眼望去盡是開闊的景象,不禁想問,這樣的開闢道路,有沒有破壞大自然生態?這樣是不是叫做超限利用?環境生態保育學者的建議,到底被落實多少?許多建議到最後都無法抵擋選票誘惑!大家只會為政治意識請命,沒看到有人走上街頭為台灣的生態請命。當德國的新納粹再度出現的時候,上百萬的德國人立刻走上街頭,用和平理性的態度表達意願,感動更多的德國人。也因此,新納粹氣焰得以收斂,不敢太明目張膽。台灣呢?有沒有辦法大家一起走上街頭?這一次,不是為任何政治議題,而是為了台灣的永續經營,不分階級,不分地域(都市或鄉村),一起走上街頭,做政府施政的後盾,讓政府可以不用顧忌少數地方派系的挾持,落實山林保育的政策!

大家一起上街頭吧,幫山區居民平反,因為他們不應該受到全部的指責!也為台灣找出永續發展請命,盡一份監督政府的公民義務!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樂生走向未來:學習公義與平等
‧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 樂生院拆除迫在眉梢
‧蘭嶼建設應重新定調
‧離譜的跨港纜車 -請用力傳

--------------------------------------------------------------------------------
活動快訊
‧曹以雄:文化也是一種好生意 運用在地資源發展觀光特色
‧「第二屆全國休閒漁業發展研討會」
‧「 知識型水利產業技術推廣說明會-JW生態工法於工程實務上之應用」
‧2004 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
‧2004亞洲NGO論壇暨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系列活動
‧「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
‧「第四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探索濕地、發現活力、永續環境」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