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54》

94年08月05日 星期五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漁村社造推手 - 李英周博士
黃徹源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社區如何永續?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委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理事

專題報導

‧鄉村社區營造:觀光是否為鄉村發展的萬靈丹?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監事


‧從自然史的角度看臺灣生態旅遊之發展願景
郭城孟/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理事長


‧ 鄉村社區營造
趙信甫/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 工程司


‧鄉村社區營造與鄉村旅遊
吳乾正/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 理事長


‧「相鞏為農」--「愛農族」網絡建置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在本期的「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專欄裡,學會的常務理事李永展老師認為台灣都市化現象十分普遍,因此要探討社區的永續發展,應先對都市有明確的認知。他同時也指出,要達到永續發展,需要政府的努力以及人民正確觀念的塑造,才能使得人類與自然和諧長處。

六月份學會在台北紫藤廬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公共論壇,我們希望藉由「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的舉辦,以及刊登五個場次的會議記錄,彙整各方意見,讓民間聲音也可以成為新的刺激,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營造論述參考依據,促使社區營造與主流論壇領域接軌;也希望讓大家認識台灣社區之美,激發基層草根力量的再興起,重新探索適合自己居住的新生活方式,以利社區營造運動在台灣的永續發展,共創台灣社會翻轉的契機。

打頭陣的是『生態旅遊與觀光旅遊』,這場論壇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老師主持,邀請了第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民宿業者、學界、公部門齊聚一堂,針對台灣生態旅遊以及觀光旅遊過去發展、現況、困境、未來願景,以及打著生態旅遊旗幟下產業發展的條件,從各個角度面向探討問題之所在,並試圖找出解決的方式。

配合此次論壇,主持人以及與談人各提供一篇專文,亦將刊登在本期電子報。

本期的封面人物將由黃徹源先生側寫李英周老師,詳實描述李老師致力於漁業與海洋研究多年的成就,以及近年來責無旁貸地投入於促進社造界與漁業界的溝通與串聯工作的歷程。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漁村社造推手 - 李英周博士
黃徹源

封面人物介紹
漁村社造推手 - 李英周博士

  李博士,於1956年出生於台北縣汐止鎮,做人耿直,做事積極,極具研究精神,於西元1991年獲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並獲聘為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職務。

  李博士從事漁業及海洋相關研究已達23年之久,發表期刊論文多受中外學者引用,專長領域包括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生物統計、漁村社區總體營造、栽培漁業等,李博士對於專業理論與實證研究過程相當嚴謹,受到產官學界肯定,經常受公部門聘請擔任計畫審查委員及專題講座等任務,一日不得閒。
  李博士也很熱心參與NGO活動,目前擔任台灣漁業永續發展協會常務監事,協助台灣如何推動漁業永續事務,另外,李博士亦在台大漁科所成立兩個研究團隊,分別為漁業資源研究室及漁村社造研究中心,協助漁業署推動若干漁村社造計畫,例如93年度推展漁村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主辦2004年推動漁村社造研討會、及94年度協助漁業署建立漁村社造培力中心等工作。
  李博士是台灣漁業界少數研究漁業資源領域的學者之一,過去研究涵蓋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及栽培漁業的評估與管理策略研究,對於我國漁業過去輝煌歷史,目前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有深刻的瞭解,曾經李博士嘗試協助東北角貢寮鄉卯澳社區推動漁村社造,有感於漁業領域人士對於環境景觀、文化資產、資源保育、觀光遊憩及休閒產業等方面和NGO或NPO團體互動不足。他很清楚看到漁業界與社造界缺乏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乃毅然決然,擔待起這個介面,促進社造界與漁業界的互動,進而推展漁村社區總體營造,以提升政府部門的漁村社造專業素養,及社區居民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
  李博士目前協助漁業署進行漁村新風貌~漁村社區培力計畫,主要工作內容為診斷漁村社區經營管理能力,並協助培育漁村社造之優秀人才。除此之外,李博士所成立的漁村社造研究中心,主要目標為結合漁業界、學術界及漁村社造界人士,共同探索漁村社造面臨之問題,以謀求可行之解決策略,提昇我國漁村整體形象,促進漁村發展並提升漁民生活品質而努力。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編按:

有鑒於落實社區營造政策與縣市政府的密切關係,社區營造學會推動「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方案,由〈社造電子報〉52期開始,以一系列分項議題的專文刊載,做出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建言,並以此訴求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出優質政見。

現階段台灣極多內耗產業、並以驚人的速度耗蝕國本,在極盡所能壓低產品成本的同時,其所得原應償付的代價,被我們的社會成本照單買單。例如建商捨高效節能的綠建築、鋼骨結構建築,選擇看似成本較低的建材,然而砂石業者與砂石車在環境生態、社會面、交通安全、道路使用期限等處,造成了我們都熟知的負面影響。

於此李永展老師倡議「永續社區」,呼籲「將永續發展之意涵融入社區群體之中」,強調「必須同時透過地方力量、資源投入、及環境管理才可能達到真正的永續發展境界」,期許縣市政府關注相關議題,以因應眼前迫近的危機。‧社區如何永續?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委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理事

台灣屬於環赤道帶的海島國家,地震及颱風頻傳,也因此經常造成各種環境災害,但這些災害究竟是人禍或天災所造成,我們應該要有清楚的認識。天災往往不能避免,但如果事先有充份準備應可將傷害減至最小;人禍則往往不易事先偵測或預防,因而容易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造成大傷害,但如果環境教育、公民意識、及社區營造能明確落實,則應可將人禍的可能性降低。人禍的發生大都集中在集居地,不管是都市地區或非都市地區,這是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市扮演整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角色,在產生都市化現象後,使得人口、資源、及財源大量集中在都市地區;而非都市則成為許多「鄰避設施」集中之處,或無人聞問的邊陲地區。然而在都市化過程中,雖然經濟快速發展、資源迅速集中,但由於缺乏永續發展理念而經常產生環境破壞及社會不公平等問題,也因而激發了環境資源及城鄉發展是否能永續的爭論。

在探討永續發展過程中,對於都市角色應有明確的認知,因為在國家及地方層級中,都市對社會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貢獻──都市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也是重要的生產中心,而台灣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聚集在都市地區,使得都市在提供就業、住宅、及服務機會中具有明顯的經濟規模。就此而言,經濟發展當然重要,但由於永續都市應根基於「生態保育、生活品質、生產效率」的「三生」,因此,都市永續發展必須面對環境生態脆弱性、資源使用效率性、及社會公平性的議題。

由過去經驗可知,解決都市發展課題不能完全依賴中央,必須同時透過地方力量、資源投入、及環境管理才可能達到真正的永續發展境界。永續社區之發展,主要在於如何將永續發展之意涵融入社區群體之中,永續社區必須能適應且解決衝突,必須具容他性、參與性、及民主性,同時為因應不同議題面向,永續社區發展也必須是多樣性的。整體而言,永續發展的終極表現乃是確保人類的基本需要,以及其賴以維生的地球環境之健康;反映在社區永續發展中,其目的應該在於實現「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平」之社區永續願景。

  社區永續發展除在說明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之外,更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共生理念,透過資源之合理規劃使用,進而促使整體性之穩健發展,同時對於道德觀念之重建亦為必要之態度,唯有包容之心,才能無私公平地善待萬物,成為真正合乎自然法則之永續發展。在台灣天災人禍頻傳的當下,或許只有把以往「與天爭地」的不永續觀念轉變成「順天應地」的永續觀念並加以落實,才能使台灣真正邁向永續,真正建構永續台灣、綠色家園。


專題報導

‧鄉村社區營造:觀光是否為鄉村發展的萬靈丹?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監事

地球環繞有地圈、氣圈、水圈及生物圈,這些結構之間有很多訊息流動著,稱之訊息圈;當人在綜合應用這些物質及信息,受到其本身文化的喜好,又形成了文化圈。這整體而言,就是大地觀。人之所以能在自然大地的孕育之下成長,是讀懂大地提供的很多生存之道的資訊,懂得使用大地資源才得以存活下來,而人類卻常常因使用過度而破壞了大地。而今也要從大自然中學習,人與大地才可共生。

生態旅遊並不是一個新的產業,而是尺度大小的問題,從前大家都會到鄉下走走,現在因為石油工業的發展,讓大家可以走遠一點,又因為全球化的趨勢(1)讓城市和邊緣差異越大,生活越來越不安適,所以大家都想要逃離城市,走入鄉下。
生態旅遊,Ecotourism,Eco的意義是:Environment,Community,Oriented,所以是環境社區關懷取向的旅遊,在環境面就是生態學(2),社區面就是社會學(3、4、5、6),社區營造等,整個生態旅遊的過程就是服務(7)。

生態旅遊的建置不是一蹴可及,首先是旅遊地的管理者或擁有者,找出當地的特色,然後能跟別人快樂的分享,由於生態旅遊是旅遊業,所以必然要貫串衣食住行,所以涵蓋了交通、民宿、餐飲及知性、感性的活動再加上政府推動等等。 整個生態旅遊是生活品味的建構,這個產業是營生為主而非偏重營利,是藉著生態旅遊達成人和環境之間長遠永續的關懷(8),而非只偏重賺錢。

這次邀請的學者專家從不同角度來談,我則提供一些書籍請大家參考。郭城孟老師對生態旅遊做了以下幾點定義:a.觀光的定義:觀光應該是讓外地人或自己人去看在地一種很有尊嚴的生活。b.生態旅遊只有從台灣的自然史才會比較清楚的看出來。c.報告未來我們生態旅遊協會的做法。趙信甫先生從公部門的角度談台灣的生態旅遊,以及台灣觀光的發展過程。吳乾正先生從民宿業者的角度談台灣的生態旅遊,以及台灣休假制度需改進之處。嘉展大哥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談推動生態旅遊工作困難之處,並且以宏觀的角度談台灣社區產業發展的困境。

另外,石油用完(9)了怎麼辦?應該如何因應後石油時代?這些是我們必須考量的。

參考書目:

(1)Zygmunt Bauman,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出版。

(2)達彥木內、比爾薛曼,2004。從雨林學管理:企業向大自然取經,蘇文珍譯,台北:哈佛企管出版社。

(3)Allen Johnson,1997。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和承諾,吳嘉苓、林鶴玲合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4)李丁讚等著,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桂冠圖書出版。

(5)葉啟政,2005。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台北:群學出版。

(6)彼得?杜拉克,2004。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齊若蘭譯,台北:遠流出版。

(7)嚴長壽,1997。總裁獅子心:嚴長壽的工作哲學,台北:平安文化出版。




(8)修馬克,2000。小即是美,李華夏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9)大衛?古斯丁,2004。石油浩劫:文明的未來出路在哪裡?郭寶蓮譯,台北:商周出版。

‧從自然史的角度看臺灣生態旅遊之發展願景
郭城孟/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理事長


一、臺灣在全球生態資源之定位

(一)兩億年來北方大陸塊之精華區 - 東亞金三角

(二)最大面積之亞熱帶雨林 - 沙漠綠洲

(三)北半球陸域生態之縮影



(四)最小範圍(最短距離)但有最大生態變化的土地

(五)位在全球之生態戰略地位上

(六)生態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是其二大特色

二、臺灣的土地利用史及其(生態旅遊)分區發展願景

(一)不同時期之土地利用情形


(二)臺灣土地利用自然分區及發展重點







(三)國家步道與高山型生態旅遊





(修改自:黃維雄之國家步道圖)


(四)生態旅遊協會之工作重點


‧ 鄉村社區營造
趙信甫/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 工程司
鄉村社區營造講稿 趙信甫 2005/06/08 於紫藤廬

  主持人陳教授,與談人廖董事長、吳理事長、郭教授,社區營造學會諸位先進及各位嘉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很榮幸接到主辦單位的邀約和大家共聚紫藤廬,討論鄉村社區觀光發展的議題。

  觀光有很悠久的文化意涵,由「孔子周遊列國」,顯示商周時代已有觀光活動,易經「觀」卦,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卦辭,論語學而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明了觀光促進人際交流,對賓主雙方互惠互利的哲學。在現代社會觀光更是沒有煙囪的工業、沒有教室的教育、沒有文字的宣傳、沒有口號的政治及沒有形勢的外交,具有多元功能,對於促進世界和平有積極的貢獻。

  臺灣發展觀光肇始於民國45年,成立臺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及創立臺灣觀光協會,主要的工作是整建風景區、興建觀光旅館以招徠國際觀光客,直至民國68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民國76年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民國87年實施隔週休二日,民國90年實施週休二日,全力推展國民旅遊,據交通部觀光局民國93年統計,來台觀光客295萬人次,國人出國觀光778萬人次,國民國內旅遊1億3,652萬人次,在行政院組織再造工作中,將成立文化觀光部,地方縣市政府亦陸續將觀光課提昇為觀光局或旅遊局,觀光相關科系有205所,各縣市均有觀光協會及相關民間團體共同推展觀光。

  政府最近(民國91年)配合聯合國宣布2002年為生態旅遊年,生態旅遊基源於環境保育,並強化社區參與的部分,因而和社區發展,尤其是鄉村社區發展產生密切的關係,因為鄉村地區保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居民對動植物生態及其棲息環境有深刻的瞭解和認識,是最佳的解說人才,加上結合當地文化資源對旅客提供餐飲、住宿、農特產品銷售等服務的收益,可有效的改善社區經濟,創造在地化多元就業機會。

  行政院游錫?院長民國91年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社區營造成為政府重要施政之一,謝長廷院長於民國94年再予深化,由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的全面提升,建立自主運作且永續經營之社區營造模式。另由農業發展委員會主辦「鄉村綜合發展方案」建構健康創意的綠色生產、尊嚴活力的鄉村生活、和諧共生的環境生態、健康活化的組織體制,以「三生一體」為願景,共計 12項計畫目標,其中列有「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顯示鄉村地區觀光發展將有新的面貌。

  主辦單位設定議題:「有感於鄉村農業凋敝,人口外移嚴重,若能以生態旅遊或是結合社區產業的觀光旅遊來吸引遊客,應該可以幫助鄉村發展。但是我們想探討的是,究竟這樣是否真的能振興鄉村經濟?過多遊客湧入是否反而使得鄉村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在生態平衡上是否也帶來巨大麻煩?」的確,在以前,我們過度重視工商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育,造成了山林破壞及河川污染,造成無景可觀的不利態勢,缺乏吸引觀光旅客的誘因,在921震災後,我們看到許多社區,在環境復育的過程中,適度的引進觀光產業,而有成功的案例。『生命自會找尋出路』,經由社區營造,讓生活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們,共同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追尋真、善、美的生命境界,事先考量觀光發展的負面影響,集合眾人智慧提出解決之道,相信明天會更好!

 ‧鄉村社區營造與鄉村旅遊
吳乾正/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一、 台灣生活新思維
二、 不如歸去
三、 幸福在台灣的鄉村
四、 誰來營造鄉村-青年回鄉
五、 都會與城鄉,平衡與永續

前 言
一、台灣生活新思維
─時間結構的改變,讓台灣更強更美好

台灣因人口密度高,土地面積、資源有限,
固定於週六、週日放假,其實是阻礙台灣發展最大的困擾與麻煩。
以經濟學的眼光看待台灣的發展,其實是非常不經濟的。
環境資源豐富、景觀優美、多元的文化特色,
人民的知識程度高、國民所得不低、努力的程度夠、產業群聚強,
雖然很努力,可是好像離幸福越來越遠,幸福感不高。
台灣的問題在於:時間、空間、資源、人才、產業?有均衡發展,
若經由政策性的鼓勵,推動週輪休二日的新思維策略,
將能平衡供給和需求,創造台灣的新未來。
也就是說學習7-11的模式,產業全年無休,
打造及時服務型的企業。
每天有5/7的人努力工作,平衡發展各式產業,
尤期是長期忽略的服務產業,
2/7的人享受生活,可以休息、度假、旅遊、學習、、、、,
將能創造國家更強的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固定週休就等於將大部分的人集中於週六、週日一起放出去糟蹋這片土地,
一起過著擠著上班下班、上學放學,又擠著出去玩的擁擠生活。
如何平衡式地發展需求和供給,減少整體資源的閒置與浪費,
是台灣的問題和機會。
不需要建築蘇花高,也不需要不當的多餘建設,打破固定週休二日的局限,
台灣會更好。
只要運用均衡的思維,兼顧生產、生活與生態,和國家的平衡發展,
營造人性化、彈性化、自由化、創意化、數位化、生活化、國際化的活力台灣。
以台灣原本的優勢競爭力,運用數位時代的引擎,加上週輪休二日的翅膀,
台灣才能起飛轉型成以知識、創意、科技、生活、文化、
研發為導向的全方位生活服務大國,
成為東方的米蘭、巴黎、瑞士,領導華人世界新未來。
  
二、不如歸去
  
  從小生長在東北角的金瓜石山城,正值金礦衰退的時期,因為礦業的沒落,小學同班同學有好多因為搬家到台北而轉學,那時候對許多鄰居而言,可以搬到台北好像是一件很光榮的事。而年幼無知的我,雖然不解,仍然上學放學,在山上過著悠遊自在的童年生活。沒有安親班,也不用課後輔導,童年的回憶在基隆山山坡上的地瓜田裡、在青簿仔寮的小溪中捉著可愛的小魚,只覺得可以在環山又面海的金瓜石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仍然埋下了一定要及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念頭。總是不解台北怎麼可以好到把金瓜石這麼好山好水好地方的人,一家一家地吸了過去。
  高中的年紀上台北求學,置身於台北的熱鬧與繁華,在台灣的房地產、股市大好的時機,終於明白台北才是真正淘金客的天堂,有的人買對了股票,一日收入就數十萬,大家都投入在股市狂潮中。退伍後的景氣就一直不佳,好像一年不如一年,仍然不忘記心中的夢想,希望創業努力賺錢,然後實現早日回鄉的理想。因為哥哥經營成衣業的關係,所以從服飾業務開始,後來有機會開了店面,在努力的過程中,發現好像努力了也不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且想到要在台北這樣擁擠的地方生活這麼久,又不確定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好像又不太值得,人擠車多、花費又高、空氣品質不佳、人際關係疏離、治安不好、火災地震都很危險、、、、,好像找不到太多留在台北打拼和生活的理由,心中有了新的念頭,何不回到自己美麗的故鄉去發展。
  84年的4月16日,因為家裡附近有一幢蓋了一半的別墅要出售的機緣,加上早已編織的想法,幸運地說服家人買下,帶著夢想和勇氣回鄉,因為不知道生命會有多長,好像又沒有能力去改變一個價值偏差,文化不良的社會,但也不甘心被這個社會所改變。卻知道在台灣這樣不是很公平的社會裏,注定了大部分的人努力賺的錢,最後好像自然地會跑到有錢、有權的人身上。因為政商關係是成功致富最重要的捷徑,所有的遊戲規則和籌碼都在有權有錢的人身上,所有的人一起努力打拼追求金錢的金字塔,金字塔的頂端永遠是有錢有權的人,所以當然選擇去堆疊另一個以追求美好生活為價值的另一個金字塔。

三、幸福在台灣的鄉村
-談鄉村旅遊與鄉村民宿

    鄉村民宿是一道門,讓世界的人走進來看見台灣,
        用鄉村的美善和熱情接待各地的友人。
        是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世界。
        是城鄉交流的橋樑,
        讓城市人下鄉度假尋找幸福。
    藉由分享鄉村優美自然的環境、生活、知識,
    提升鄉村的附加價值,創造鄉村的產業與就業。
    也就是說....
    地處偏遠且具特色魅力的農村、漁村、礦區、部落、島嶼,
    原本?有旅者的地方,
    如果有心的青年回鄉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發展鄉村民宿旅遊,
    將對地方未來和平衡城鄉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鄉村民宿其實是發展鄉村旅遊的火車頭,
    鄉村民宿因為吸引青年回鄉對台灣鄉村旅遊發展影響深遠,
    包括: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社區營造、鄉村文化的傳承、
             鄉村生態保育運用、鄉村永續發展、鄉村生活提升
    如果螢火蟲是地方的生態指標,那麼鄉村民宿就是社區資源魅力的指標,
    幸福其實不在遙遠的加拿大和紐西蘭,幸福就藏在台灣的鄉村裏。

四、誰來營造鄉村-青年回鄉

               
鄉村的未來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於青年是否願意回鄉發展地方。
一個地方人力的---
年輕化程度、 
知識程度、
創意能力、 
服務能力、  
e化運用、 
美學素養、      
生態觀念、
全球視野、
在地思維、
終身學習、、、、、等,其實決定了地方的未來。
  希望政府可以看見台灣未來的問題,一個人口老化的鄉村,如果沒有年輕人願意回鄉是不會有未來的。如果可以提出一個完整的青年回鄉發展政策,對台灣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就像是台北捷運,如果早十年就做,不是可以省下更多的錢,又可以多十年的時間造福、服務更多的人。現在及早政策性地協助對
的青年回鄉,可以為台灣留下更多珍貴的鄉村文化生活產業資產,替台灣的鄉村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晚十年來推動青年回鄉,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很多東西己經消失。
活化鄉村  創造新價值
(12)×39
1.      第一代的資金、資源、知識經濟、經驗、在地、生產、刻苦耐勞、人脈
2.      第二代的知識、創意、行銷、服務、全球視野、科技e運用、才華、執行力、品味、美學素養、城市生活經驗、體力、語言、夢想、願景、理想、堅持、人脈
3.      服務型的三級產業:鄉村服務業、吃、喝、玩、樂、住、健康、養生、、、等
鄉村事業。
    老人                 青年人       人(老+青)
種植(10)*1  (02)*12    (12)*13
  加工(10)*22     (02)*24    (12)*24
  服務(10)*33    (02)*36    (12)*39()

一代資源二代青年回鄉)*三級服務產業=(九=久)鄉村永續發展
                                  ↓           ↓   ()     
 農委會             青輔會                  1-3        青年回鄉    造福城市人
  原委會             文建會                  勞委會      
  客委會             觀光局                  觀光局
    農民                                       文建會
    原住民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擁有更多的幸福,而發展鄉村是創造幸福的好方法。很多鄉下的小學已經沒有小朋友可以念書了,如果政府看不見二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問題,台灣將會損失很多百年來難得形成的鄉村文化、聚落和鄉村生活資源。
青年回鄉才是平衡城鄉發展最重要的根本策略,用計劃徵選的方式,給予優惠的創業貸款,加上專業的陪伴和技術支援,將可以為台灣鄉村的未來找到新的出路,而且打造更多幸福的角落。


五、都會與城鄉、平衡與永續

世界上知名的城市很多,被人記得的小鎮、村落卻很少,因為所有的目光在城市,很少人看見鄉村,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全球化的浪潮和巨風,影響的是大樹,因為樹大招風,而鄉村因為小,所以不被波及,反而保留屬於自己的環境和味道。城市觀光是閱讀城市的進步、發達、建設及高密度快速又擁擠的環境,鄉村旅遊當然是體驗鄉村人文、產業、生態和自然之美的優雅情境。
從鄉村走進城市是一件自然而容易的事,也許是求學、工作、好像是一種必然。而城市人走進鄉村反而就比較沒有機會,除非鄉下有親戚朋友,才能有這樣的偶然。城市猶如明亮的舞台,有很強的聚光燈打在台上,大家都看得見;而鄉村就好像黑暗的角落,一般的人是無法接觸與看見的,明與暗如果分配得宜,就像一張美麗的黑白照片,一個國家的經營如果沒有重視城鄉的平衡與永續發展,是會付出大代價的。
城市和鄉村其實是很不同的世界,住在鄉下的人總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存夠了錢搬到台北過熱鬧進步的城市生活;有更多台北的人其實在生涯裏也規劃著,努力賺錢,到鄉下買一塊地,等退休後就可以實現回歸田園生活的夢想。發展鄉村民宿旅遊其實是提升人民的幸福,吸引青年回鄉,實現很多人夢想最經濟的方法,台灣當然要好好發展鄉村民宿旅遊,用鄉下人的友善及熱情,加上鄉村景觀、產業與人文,不但可以造福城市人,更可以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台灣之美。


‧「相鞏為農」--「愛農族」網絡建置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壹、 計畫緣起
 1999年921大地震,受災的地區,大都是最弱勢的農村與山村,農業是這些地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根據地震初期的調查,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地震災區民眾,不願因受害而離開自己的家園。因此,如何讓這些民眾在自己的生活圈發展或創新傳統的產業,是震災重建的主軸之一。
 台灣農業自1970年以後,即因工商與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開始走向衰退的道路。但是,農民、農村、農業依然存在,在這過程中,產生非常巨大的社會結構、社會價值的變遷,對台灣的永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些傳統農民是提供台灣呈現今日發展的直接貢獻者,卻也是在台灣今日快速發展中的邊緣者與弱勢者。基於社會正義、社會安全與社會福祉的理想,重新思考台灣如何以新思維、新行動去創發農民、農村、農業與現代社會連結的新價值,已是發展社會共生系統的最基礎課題。
 921大地震之後,政府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從事產業振興的工作,為延續這些既有成果,應促進國人對重建區長期的關懷與行動,「相鞏為農」,激發與連結農民團結合作的能力,也激發政府、社會、學界與消費大眾更加重視「農」,讓「愛農族」成為台灣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貳、 計畫目標
  在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政策說明書中敘述(p56),進入21世紀,台灣不可避免地被捲進愈來愈快速的全球化趨勢之中,不僅經濟面如此,在社會層面也因產業變動與全球流動而面臨更多衝擊,不論城市或鄉村社區都因此面對諸多發展的困境。
  在鄉村地區其衝擊尤其明顯,傳統產業外移造成都市人口回流鄉村、初級農漁業受到世界貿易組織的約限而荒廢,以及外籍新娘改變人口結構等等,使得台灣鄉村不論在生活、產業、福祉與環境發展上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921大地震之後,秉持社區營造精神來推動社區重建的成功經驗,更讓我們相信,社區的凝結與行動才是集體化解結構性衝擊的根本力量(同上p56)。
  為有效面對上述問題,該計畫提出這樣的社區願景:
  一個符合人性、關懷健康與福祉、擁有豐厚的人文、特色的產業,景觀宜人且尊重生態的永續社區。
  在農漁村初級產業轉型的過程中,社區產業必須擺脫開發至上的觀念,減少依賴性質高的外向型經濟,進而轉化為內發型,以豐富社區資源及文化內涵為支撐的生活品質產業。在政府資源挹注下,逐步厚植社區文化產業,並以永續發展與在地思考為主要理念,確立地區性支持環境逐步落實永續經營地方產業,有效地建立文化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同上p57)。
  在謝院長就任之後提出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中,亦希望透過產業的發展:
1.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 促進有機農業及綠色消費
3. 發展產業策略聯盟
4. 促進在地就業機會

  在這兩個國家層級的政策指導底下,各行政單位有需要各自建構符合上位計畫的行動方案。
  由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委託,在921重建區實施兩年的「社區策略聯盟發展計畫」,在困境與檢討的部份,審查委員建議:(「社區策略聯盟發展計畫」第三階段工作報告,威肯資訊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
1. 發展產業文化的核心價值
2. 建立地方產業發展的永續經營機制
3. 嘗試地方自主經營及實質運作
4. 塑造策略聯盟的地方整體特色
5. 文化與產業長期深化發展
  參與該計畫的中華建築文化協會,亦在「辦理南投縣中寮鄉南北十村社區產業發展相關工作期末報告」中指出:
1. 鄉村社區執行人力不足,專業人力薄弱,所以推動事務的成效非常緩慢
2. 輔導期程太短,成效很難彰顯
3. 產業點的相關配合活動過多,分散社區人力,且時程無法銜接
4. 部份組織的工作人員較缺乏敬業精神,素質待提升
5. 目前還留在鄉村工作人員,往往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會影響其投入事務的程度,造成社區產業較不具市場競爭力
6. 鄉村本地的認知及價值觀與都會區相差甚遠
  社區產業的行銷中,專家往往建議以「創造情境」、利用「無形--故事性」及「有形--文化包裝」提升產品價值,刺激遊客購買意願,同時強化各種農事相關體驗活動,提升附加價值。
  然而社區產業經營者並無此種認知,無法以遊客或文化消費者的立場來設想,因而只能吸引低價位的消費族群,無法與遊客經營長期的關係。未來希望社區的成員,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能更深入了解,也能展現相當的自信與自傲。(辦理南投縣中寮鄉南北十村社區產業發展相關工作期末報告p5-2,中華建築文化協會,2004)
  另外,在上述計畫中執行十三個社區產品共同行銷的「go-in桃花源社區產業策略聯盟」,執行單位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在期末報告中也指出:
  1.品牌經營不易:辦活動可以增加網站的流量,但不會持久,隔段時間需有刺
    激。
  2.聯合行銷叫好不叫座:透過活動來銷售,成果未如預期。社區體驗參與者有感動,但對後續之關係行銷與銷售都無大幅的成長。
  3.社區生產團隊組織的異動、發展方向的變異影響品質的提升。

 歸納上述的執行成果檢討,為延續與提升重建區社區產業的振興工作,本計畫的目標:
 1.急需建立社區產業的價值體系:
  社區產業不同於一般大量生產的製造業,地震重建的精神、地方文化的魅力、獨特的創意、實在的品質、自我的認同等等。
  2.調節社區產業的結構關係:
    從生產者到管理者、銷售者,社區產業缺乏專業與分工,因此也花費非常大的力氣在學習非生產的專業,如行銷、銷貨管理……,然而卻效果有限。從生產到銷售,應妥善運用不同資源,一方面建立專業分工,一方面不斷培育業者的生產、銷售與管理能力。

參、 實施策略
  鄉村發展的困境舉世皆然,歐盟自1980年之後即大力整合各種政策與發展基金,投入改造計畫。其自1991年正式實施的鄉村經濟發展行動連結系列計畫(簡稱LEADER計畫),成效卓著,已成為歐盟鄉村發展的主流政策。
  該計畫係以永續性(sustainability)作為核心價值,並將鄉村社區置於全球化的變遷脈絡下,來構思鄉村世界的未來發展,培力鄉村社區有能力應付各種危機,具備全球視野,從當地與其他地區的關係中,從新定位社區本身的角色與功能,並透過地方發展計畫的研擬與行動,以獲取未來的競爭利基,確保其環境、社會與文化的永續性。
  其次,LEADERⅡ計畫目標,則著重創新與合作。面對社區問題與資源,有無新的解決方案,包括採用新的技術、成立新的組織、開發新的市場、新工作機會、或是提供新的服務項目;至於合作的政策目標,則希望充分利用鄉村社區的資源,問題與行動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提高彼此間在地理上、自然資源、知識技能的互補性,以達到發展的臨界值(critical mass)。(歐盟的LEADER計畫,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政策說明書,王俊豪,台大農推系)
  在以地區取向發展的過程中,能否建立跨領域的夥伴關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網絡關係,以創新、合作提升鄉村地區的社區發展,這都是台灣的挑戰。
  諸衡台灣的政經發展,要談永續,是很難的事情,正當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成為全球發展的核心價值時,我們很難看見令人足夠振奮的可持續執行的好政策;相對的,民間的力量也不足承載這麼大的社會改造工程。因此,不論政府與民間對台灣社會可持性發展的議題與對策,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以可持續性發展為核心價值,在面對社區產業這個區塊時,必須面對知識、資訊、資源、技術、組織、情感……的中斷。為達成計畫目標,如何預防、修復、彌補中斷後的問題,為實施策略的重點工作。
(一)建構「農的知識經濟社群」體系
      台灣的農業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在精緻農業與傳統農業之間,尤其在弱勢的小農、老農的問題上,如何整合知識農民協力弱勢農民共構發展,為調節產業結構失衡的可行辦法之一,透過自助、互助的過程,創新台灣農業‧農村轉型的機制,並從中建構「合作‧永續」的價值觀。
(二)建構「農的支持消費社群」體系
      在「農的知識經濟社群」體系建構與調節的過程中,另一方面必須對消費者行銷農民‧農村在生活、文化、休閒、生態與社會安全結構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以合理的價格進行消費,並願意到鄉村地區進行社區旅遊,體驗台灣農村社區營造的新風貌,促進內需型產業的發展。
(三)相鞏為農,建構「愛農族社群」網絡,使成為上述二者的交流與交換平台
      建構「農的知識經濟群」體系,是在過程中建立「農」的主體性,並讓「學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進而有能力調節、提升;建構「農的支持消費群」體系,是在過程中建立「農」的價值感,讓消費者理解在現代社會中,「農」與消費者的關聯性,堅定社會價值發展的新取向。因此,以建構「愛農族」網絡,使成為上述二者的交流與交換平台,試圖開創一個台灣鄉村振興的可能模式。

肆、 實施方法
  為達成計畫目標,本計畫應定位為長程發展計畫,可分近程、中程、長程計畫。
(一)近程計畫
     1.調查研究社區產業發展之現況,依其SWOT分析,擬定具體展策略。
     2.尋求有理想與熱情之「知識農民」參與協力社區產業、弱勢農民農業生產與銷售之可能,並協助「知識農民」參與推動社區營造工作。
     3.「農」的價值行銷。
     4. 建構「愛農族社群」網絡網站系統。
     5.檢討修正。
(二)中程計畫
     1.轉型之知識再學習。
     2.傳統在地知識與價值的建構。
     3.「農的支持消費社群」鄉村見學。
     4.「農」的價值行銷。
     4.建構「愛農族社群」網絡網站系統。
     5.檢討修正。
(三)長程計畫
    1.長效行銷「農」的價值,並轉化成社會的進步動力與希望。
    2.持續推動短、中程計畫,藉由回饋機制,讓「愛農族社群」網絡網站系統自主經營。
    3.檢討修正。

伍、預期效益
(一)延續與擴大921地震重建的效益。
(二)讓「農」有尊嚴與驕傲。


驚天動地60 秒-樂生療養院-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樂生湯伯伯的愛情故事
‧樂生保存在望再傳捷報 <<樂生快報>>衛署不強遷樂生院 歡迎聯合國派員瞭解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東森新聞:逃生設備打不開 樂生痲瘋病友人權堪慮(轉貼)
‧聯合國關切樂生療養院居民遭強制搬離新聞稿-UN EXPERTS EXPRESS CONCERN OVER IMMINENT
‧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

活動快訊


‧ 社區營造學會-名人講堂
‧ 2005 『夏日炎炎。草根研言』社區營造夏日研討會
‧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應用WTO綠色措施調整稻田耕作制度』座談會
‧GSN網博E學校走讀台灣計畫師訓辦法
‧ 新竹縣竹北新瓦屋林姓聚落「地方文化生活場域保存與再發展」研討會、工作營
‧ 第八屆黑皮衫 自然生態體驗營 招生囉!
‧ 【教保員/生輔員/社工員--性教育&愛滋防治宣導】研習工作坊
‧ 雲遊四海-雲林縣社區文化之旅-開跑了
‧ 南港文化風情展演導覽活動、南港社大-悠遊臺北大樹風情課程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執行編輯:吳昭儀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