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45》

第四十五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4年04月01日 星期五)





樂生療養院-專刊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社區營造由在我
徐國峰/台灣社區培力學會執行秘書

專題報導
‧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新聞稿
青年樂生聯盟

‧搶救樂生運動最新進展
青年樂生聯盟

‧生命的價值剩下的只有「形式」及一連串的「事件」嗎?
馮天蔚/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講師

‧痲瘋老人要刺醒麻痺的台灣
陳歆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世界文化遺產與樂生療養院
林正仁/草山文史生態聯盟的義工

‧讓我們以「人道」與「愛」來落實對「樂生人」自主的尊重
鄧昭芳/臺灣國際醫學聯盟理事長

‧除了失望,還是失望 ~在不斷的搶救之餘,我們是否有其他的選擇?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一段古蹟保存的心酸血淚史
大威力/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走進灰色地帶的邊陲世界-樂生療養院
蔣雅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活菩薩的居所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園地-高樹元氣館‧以NGO活力承載地方產業發展的實踐場域
郭麗津/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觀察員雷達站-搶食老人市場的大餅—“惡勢力”的進駐,社福的明天如何走?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生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樂生院民組織「樂生保留自救會」在經過兩次籌備會(3/15、3/17)與一次成立大會(3/22)後正式於2005年3月22日成立了。出席於成立大會現場之公證人有: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洪德仁、雙鳳里里長陳專森、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三重社區大學公衛社團指導老師莊美華、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郭凱迪、立報記者沈伶鎂。自救會代表並於3/21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議委任青年樂生聯盟三位成員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秘書處」,自救會辦公室設立於樂生療養院組合屋區C09室,為搶救樂生行動的重要聯繫站。

在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及各界團體的努力下,搶救運動在強化院內組織及立院遊說兩部份,已初綻曙光,尤其在三月二十五日早上十點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及數位關心樂生療養院保存問題的立委,共同於在立院群賢樓九樓會議室召開「捷運與樂生療養院共構可行性」公聽會,主持人立委林淑芬做出重要的三項結論,第一是肯定樂生院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原地保存」並要求文建會應依照文資法第17條及第101條的規定,儘速將樂生院「暫定古蹟」並展開古蹟審查程序。第二,衛生署必須尊重院民的意願,不得強制院民搬遷;另外,有關院民反應院區醫療品質惡化的問題,院方應該立即改善。第三,行政院應於近期內召集文建會、交通部、公共工程會、台北市捷運局、台北縣政府等相關單位,就因應樂生院的原地保存方案,舉行捷運機廠工程變更設計的技術協調會,以尋求用最少的工程成本,來保護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詳文請見「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新聞稿」一文。)

本期電子報「青年樂生聯盟」對搶救樂生行動的最新狀況作出說明,並呼籲搶救樂生的行動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新醫療大樓最快將於下月取得使用執照,屆時院民勢必面臨搬遷的問題,樂生院是否能夠原地保存也將面臨最終的考驗。希望所有關心樂生議題的朋友能從各自領域發聲,讓官方有機會了解到各界對於院區原地保存、院民續住家園的殷殷企盼,而不至於陷入民間反彈的迷思之中。

另外,學會長期關心樂生保存行動的馮天蔚理事和幾位同仁也都以文章、新詩表達了自己對此公共議題的看法。還有,半年多來一直用心陪伴著院民,與台灣人權促進會一起為長期接受不公平對待的院民爭取應有的權益,總是不遺餘力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陳歆怡,也從人權的角度省思「痲瘋老人要刺醒麻痺的台灣」的悲壯與深刻意涵。草山文史生態聯盟的義工林正仁,也提到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政策,人是決定最後成敗的關鍵,在花錢維護他國古蹟時,別忘記我們也是有不少文化資產的。

最後,臺灣國際醫學聯盟理事長鄧昭芳醫師也提出我們應以「人道」與「愛」來落實對「樂生人」自主的尊重,共同期盼社會與政府朝野都能正視民眾真正的需求留下樂生院,重新打造醫學福利產業新典範,也才是見證臺灣未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意義與願景。院民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分遲來的尊重與應得的正義,和那可以安享晚年的寧靜時分。

本期「封面人物」介紹的是會員徐國鋒,目前也正擔任台灣社區培力學會執行秘書,分享他是經歷如何特殊的過程,開始相信社區營造是能幫助人們找到自己,而成為他深信不已的中心信仰,願意回到家鄉苗栗持續做社造的真誠告白。

--------------------------------------------------------------------------------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社區營造由在我

徐國峰/台灣社區培力學會執行秘書

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社區營造就是我的信仰。我相信它能幫助人們找到自己,因為我就是這樣被改變了~

其實我跟一般人們一樣,有著快樂普通的童年,對未來茫然。轉變是在大學時候,大三開始接觸了客家文化,當上了客家社社長,參與客家文史調查,訪談遷移到台北的客家人,記錄起他(們)的酸甜苦辣,從此就喜歡上跟人們接觸。

87年的暑假,朋友介紹我到北埔參加半個月的大坪溪田野調查營隊,這才開始真正的紀錄起居民的生活,發掘在地文化。不過那時的北埔還未觀光化,不到晚上八點,居民早已就寢,星晨明晰的閃爍。一群田野調查的年輕伙伴,就坐在慈天宮前,討論如何阻止「觀光」這頭毒蛇猛獸進入,不過就僅止於談話,具體的辦法卻也沒有,畢竟我們還是外地人,真正的影響還是要在地居民團結起來,

共同去做。在這半個月後,我還是陸續回到北埔,體驗北埔,想要在心中留下什麼?卻發現觀光簡直像一帖興奮劑,北埔的風貌像秋風掃落葉劇變,居民離去,觀光客湧進,但是社區真正的生活呢?一碗25元的麵一去不復返,菜市場的吆喝熱絡聲也不在了,我就下定決心,為我自己找尋一個答案。

經過了一年,台灣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改變,在九月二十一日的大地震,震醒這個島國的人們,激發出生命共同體的熱情,我也不例外,89年我剛從學校畢業,一聽到有位朋友,在台中石岡土牛社區協助,我立刻就想去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助的。地震雖然是個危機但我一直深信他也是個轉機,讓人們重新思考一些問題—生命、生態、生活,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月時間,親自接觸到重建區居民的樂天,地震摧毀了房屋,但是卻毀不了人們心中對未來的願景建設。團結往前,大家共同打拼未來,才是實際。在還來不及跟居民說聲感謝時,我就去當兵了。

許多人說「當兵」過的男孩才算男人,但是我說要去過「外島」的才算。因為我就是在金門當兵,當的是軍中營產,管理軍方的房地產,協調土地糾紛,這是一件有趣的差事。跟民眾接觸發現金門的地理及歷史,一直影響著金門人們的生活,也因此保留了許多金門的文化,如何運用在地智慧?我認為在生活中應該可以找到答案。說個例子,軍方在金門要挖掘彈藥,一定會找附近的耆老協助,因為對這片土地的歷程,都還保留在這些耆老的記憶中。回憶這是否是一場夢,我離開了古今戰地—金門。

退伍後,有幸來到雲林服務,這是我直接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協助一整年,我看到在地力量的發芽茁壯,見識到原本不活絡的社區,藉由核心者的努力而活躍,社區的願景被實踐,社區的議題被經營。在雲林的那段日子,我常說我是來交朋友的,到處談天說地,從旁協助,真正實際上的幫助或許沒有吧!在失望中,突然有個機會,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苗栗,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苗栗,一個我又愛又恨的矛盾之地,愛在它還保留了許多的原始自然風貌,恨在它還是有很多傳統的人文關係。不過,這也造就客家「硬頸」精神發揮極致。在苗栗,大家都很願意參與社造的工作,來上課也非常踴躍,但是要動頭腦想事情,卻是大家心中的痛呀!經歷過了這麼多的社區,我發現苗栗的社區,對未來並沒有遠大的抱負,僅想要回歸於傳統所擁有的。不急,慢慢來,緩慢過生活,正是苗栗的生活寫照。

隨著時間匆匆過去,我的社造十年也即將到來,回顧之前,看看現在,我經歷過社造的共產主義時期,也體驗過社造的資本主義時期。社區總體營造從之前的危機意識凝聚共識,開始朝向生活化議題前進,我不也正是如此,從之前急速的參與社區及幫助居民,想要改變什麼,轉變成從旁協助,社區營造的答案,或許根本沒有答案。社區的多樣面貌,有著不同的過程,多元的發展。對社區在地力量的發掘,建立長久可持續的經營,或許更切合所需!所以我大聲的說:「我的信仰就是社區營造,我一直深信不已!」。

--------------------------------------------------------------------------------

專題報導

‧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新聞稿

青年樂生聯盟

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及數位關心樂生療養院保存問題的立委,共同於今日(25日)在立院群賢樓九樓會議室召開「捷運與樂生療養院共構可行性」公聽會,希望在樂生院能原地保存的前提下,促成樂生院與捷運機廠共構的可能性,以保存文化資產、保障院民人權與保護自然環境,創造「多贏」的契機。

這場公聽會由立委林淑芬擔任主持人,並有陳重信、王榮璋、田秋菫、王拓、賴清德、黃淑英、尹伶瑛、管碧玲、賴幸媛等立委出席參與。另外,出席會議的還有樂生療養院院民代表50餘人,以及青年樂生聯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協會、自然步道協會、社區營造學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工人民主協會、捷運工會等團體。至於政府部門則有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副主委洪慶峰、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行政院第六組組長陳德新、台北縣文化局長林泊佑、台北市捷運局副局長鄧民治等人參加。

代表樂生院院民致詞的院民陳再添表示,他在16歲時從高雄被強迫收留到樂生院住了50年,其中的痛苦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現在樂生院面臨拆遷問題,卻被中央與地方當球踢來踢去,他感到十分難過;但無論如何院民對樂生和土地的感覺不變,始終會「以院作家」。王拓委員表示,樂生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將來若能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張維修指出樂生院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殖民時期三合院建築,具有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目前文建會只要依照文資法母法就可直接執行樂生院的保存工作,而不應拘泥於文資法施行細則的訂定,放任古蹟的被破壞。文化大學李永展教授則說樂生院若無法保存,恐怕在世界環境永續性指標的排名上,會讓台灣連排名都排不上。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林泊佑回應表示,樂生院關係到重大工程建設,涉及的問題台北縣沒有能力獨立承擔,所以北縣文化局不會展開對樂生院的古蹟指定審查工作。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則強調,文資法的施行細則尚未擬定完成,所以文建會無法依照文資法進行「中央代行處理」及「暫定古蹟」等程序來搶救樂生院。但是他會責成文建會儘速擬定相關辦法,以便對樂生院進行保存工作。

尹伶瑛委員表示,依據專家學者的評估,只要多花一點時間與金錢,就可以讓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所以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都應該要

擔起責任。新莊在地的雙鳳里里長陳專森說,從地方的角度來看,能原地保存樂生院的替代方案,是新莊人最好的選擇,所以他跟許多新莊民眾支持樂生院的保存。陳重信委員指出聯合國去年已要求將全球的痲瘋病人權現狀進行調查,今年八月也將發表工作報告,倘若樂生院拆遷造成院民的大量死亡,那麼這件事將會演變成國際事件,所以衛生署絕對不應強制搬遷院民。

王榮璋委員說,把捷運工程無限上綱來反對樂生院的保存,是違反人權的行為,他最近已聯繫過數百個社福團體,他們都願意支持樂生院的保存運動。黃淑英委員表示,樂生院民在長期居住的情況下,已發展出自治自助的社會網絡,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如果要強制院民搬遷,可能對院民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衝擊。


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與樂生療養院院長黃龍德先後承諾,衛生署及樂生院院方絕對會以院民的權益為優先,絕對不會強制院民搬遷。

田秋菫委員表示他親自造訪過樂生院,對院內的環境非常感動;她也建議謝長廷院長與馬英九市長應該前往樂生院了解情況。田委員更強調樂生院不只是文化資產,更是心靈資產。管碧玲委員表示,她替政府感到慚愧,如果樂生院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我國不配稱為人權國家,她同時也呼籲陳其南主委要積極行動,將樂生院保存下來。


蔡宗芳醫師指出已有217名樂生院院民公開表示拒絕搬遷,政府應該要尊重院民的意願。荒野保護協會說,若不採行樂生院保存的替代方案,捷運機廠開挖山坡地將會超挖160萬立方米的土方,再加上對老樹、古蹟的破壞,拆遷樂生院絕對是破壞性的工程,他們要求相關的政府部門要正視這樣嚴重的問題。  

負責捷運機廠工程的台北市捷運局,由副局長鄧民治代表回應指出,站在北市捷運局的立場,他們希望樂生院的問題能由台北市縣共同合作解決。捷運新莊機廠工程是國家重大的建設,捷運局是經由中央的核定才展開工程。所以有關文化資產與工程衝突的問題,捷運局會接受中央政府的指示與意見來做決定。

最後,公聽會由主持人立委林淑芬做出三項結論,第一是肯定樂生院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原地保存」;由於北縣文化局在會中再度表示沒有將樂生院指定為古蹟的意願,因此將要求文建會應依照文資法第17條及第101條的規定,儘速將樂生院「暫定古蹟」並展開古蹟審查程序。第二,衛生署必須尊重院民的意願,不得強制院民搬遷;另外,有關院民反應院區醫療品質惡化的問題,院方應該立即改善。第三,行政院應於近期內召集文建會、交通部、公共工程會、台北市捷運局、台北縣政府等相關單位,就因應樂生院的原地保存方案,舉行捷運機廠工程變更設計的技術協調會,以尋求用最少的工程成本,來保護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新聞聯絡人:溫炳原 (02)23586116
蕭啟偉 (02)23586616
郭凱迪 (02)23588188
--------------------------------------------------------------------------------

‧搶救樂生運動最新進展

青年樂生聯盟

在各界熱烈聲援「搶救樂生不能再忍、3/7前進行政院行動」,聯盟提出(林盛豐立刻下台(行政院立即召開民主參與決策透明的「樂生院原地保存」跨部會協調會(行政院立即依總統府公告實施新版文資法等三項訴求,並要求政院於兩週內回應後,搶救樂生的行動仍積極的在這段時間進行著。以下提供各界最近的進展。

在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社區營造學會的努力下,搶救運動這一階段的努力主要在於強化院內組織及立院遊說兩部份。首先在3/14日,邀請了田秋堇委員、李鴻鈞委員、陳重信委員到樂生院現地參訪並與院民座談,田委員表示若樂生院在宜蘭,一定會被當成寶貝一樣珍惜;陳重信委員則表示,若樂生院民被拆遷,將成為國際人權的大事件;李鴻鈞委員則對於走內院內別有洞天的美景感到十分驚訝;三位委員皆表示回到立院將針對樂生議題持續關注。緊接著在同日下午,在地選區的林淑芬委員在衛環委員會針對樂生案質詢衛生署長,署長除表示肯定樂生院在醫療公衛上的價值、應予以保存外,也坦承不了解院民不願意搬遷的意願,並承諾在樂生案重新評估的期間,不會主動撤離醫療資源。
緊接著在3/16立院永續會與環保團體的會議、以及3/18永續會的期初大會上,樂生案正式成為該會於本會期的主要推動項目,林淑芬與陳重信兩位委員並於3/18大會、謝長廷院長應邀出席的場合上,正式向謝院長呼籲積極處理樂生問題。林委員表示,樂生案符合謝院長所提台灣、文化、環境、弱勢四大優先,希望院長重視;陳委員則表示樂生案可能成為國際人權重要議題,希望院長發揮協調長才、積極處理。最後永續會並由會長徐中雄委員代表全體邀請謝院長到樂生院區參訪。

3/19的下午則是樂生院的大日子。樂生院民中拒絕搬遷的兩百餘位院民於惠生二舍前舉辦院民大會,正式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宣示堅持原地保存的意志。隨後並進行委員代表的選舉,這是七十五年來院民首次親手選出自己的代表。於隨後的選舉中,院民從十位候選人中選出正選委員七名、候補委員兩名,投票率高達七成,是一次草根民主的絕佳示範。

3/21在教育文化委員會上,林淑芬委員針對文建會是否將樂生院列

為暫定古蹟提出質詢,然而陳主委卻以施行細則尚未完成及必需地方先行等說詞閃避,完全無視法律可以部份施行以及新文資法第101條地方不作為時的中央代行機制等事實。3/22林淑芬等24位委員臨時提案要求行政院針對樂生與捷運共構替選方案重新進行評估並經院會通過。同日中午,甫成立的樂生保留自救會代表到立院拜訪管碧玲委員,管委員表示「原地保存就是對院民最好的國家賠償」,並表示將持續關心此議題。緊接著在22日下午,陳重信委員在院會針對樂生案質詢謝長廷院長,院長承諾一定會利用私下場合到樂生院參訪並進一步的了解。

3/25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及數位關心樂生療養院保存問題的立委,共同於在立院群賢樓九樓會議室召開「捷運與樂生療養院共構可行性」公聽會,希望在樂生院能原地保存的前提下,促成樂生院與捷運機廠共構的可能性,以保存文化資產、保障院民人權與保護自然環境,創造「多贏」的契機。這場公聽會由立委林淑芬擔任主持人,並有陳重信、王榮璋、田秋菫、王拓、賴清德、黃淑英、尹伶瑛、管碧玲、賴幸媛等立委出席參與。另外,出席會議的還有樂生療養院院民代表50餘人,以及青年樂生聯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協會、自然步道協會、社區營造學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工人民主協會、捷運工會等團體。至於政府部門則有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副主委洪慶峰、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行政院第六組組長陳德新、台北縣文化局長林泊佑、台北市捷運局副局長鄧民治等人參加。這次的公聽會由主持人立委林淑芬做出三項結論,第一是肯定樂生院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原地保存」;由於北縣文化局在會中再度表示沒有將樂生院指定為古蹟的意願,因此將要求文建會應依照文資法第17條及第101條的規定,儘速將樂生院「暫定古蹟」並展開古蹟審查程序。第二,衛生署必須尊重院民的意願,不得強制院民搬遷;另外,有關院民反應院區醫療品質惡化的問題,院方應該立即改善。第三,行政院應於近期內召集文建會、交通部、公共工程會、台北市捷運局、台北縣政府等相關單位,就因應樂生院的原地保存方案,舉行捷運機廠工程變更設計的技術協調會,以尋求用最少的工程成本,來保護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搶救樂生的行動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新醫療大樓最快將於下月取得使用執照,屆時院民勢必面臨搬遷的問題,樂生院是否能夠原地保存也將面臨最終的考驗。希望所有關心樂生議題的朋友能從各自領域發聲,讓官方有機會了解到各界對於院區原地保存、院民續住家園的殷殷企盼,而不至於陷入民間反彈的迷思之中。

--------------------------------------------------------------

‧生命的價值剩下的只有「形式」及一連串的「事件」嗎?

馮天蔚/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講師

轉眼間樂生院的議題已經醞釀了半年餘,面對興建中的捷運場站以及醫療大樓一步步的逼近完工,整個事件的意義也就顯得越來越清晰,畢竟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公共空間產出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一群長者存在於人間時面對生活的刻劃的生命史,只思考如何將三百多位院民「搬遷」而沒有照顧到身心靈的安頓,這樣的手法顯然太過粗糙與粗暴,狹窄的梯間、走道和高層化的醫療大樓對於每天以代步車穿梭於樂生院寬闊院區的院民顯然極度的不友善。

當行政單位大談將以某種形式彰顯「生命紀念」、「人權價值」的同時,工程仍然毫不留情的持續進行,若依照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當這些公共工程真的落成剪綵時,我們回頭思考生命的價值剩下的只有「形式」及一連串的「事件」嗎?其實每每在面對大型開發時因為便宜形式而犧牲掉的社會正義,一點一滴都是環境教育的累積,樂生院的議題走了很長一段路,對於人權、城鄉風貌及社會正義,該如

何下決定其實答案相當清楚,但相關行政單位以及樂生院對街一整區居民的態度,多少也反映了目前對於環境價值的定義仍然相當模糊。

--------------------------------------------------------------------------------

‧痲瘋老人要刺醒麻痺的台灣

陳歆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轉載自新新聞 http://www.new7.com.tw/

呂秀蓮副總統也曾經做過牢,知道失去自由的痛苦,現在以副總統的身分,呼籲大家要追究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正義,荒唐的是,您在今年一月二十六日親臨樂生院時,原本應該聽聽院民的聲音:捷運局就是欺負弱者才把機廠選在樂生院!您那時候為什麼沒有追究捷運機廠的建設違反社會正義,反而問我們院民:「國家花很多錢,你們賠得起嗎?」究竟,您是因為無知,還是在欺負弱者?

這段文字是摘自樂生療養院的痲瘋老人呂德昌,在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寫給呂秀蓮副總統的公開信。

呂德昌,金門人,一九三八年生,一九五八年因診斷罹患痲瘋病而被送入樂生療養院。那一年,金門同鄉被收容入院的有十幾人,時年二十歲的呂德昌最長,加上天性上的領導才幹及助人熱忱,剛入院就成為同鄉們的代表者與照顧者。

在樂生住了近四十七年的呂伯伯跟我講了很多樂生的故事:他入院頭幾天,由於院內管理鬆散加上物資缺乏,睡覺時連棉被、床板都沒有,大家穿著單薄的衣衫熬夜,於是他出面找行政人員溝通,才得以解決。院內護理人力及品質不足,他學會自己打針注射,還莫名其妙地吸引不少患者指名要他打針。院內實施強制隔離時期,傍晚四、五點就執行宵禁,衛兵半夜還來查房、點名,大家宛如犯人被軟禁,隔離政策鬆綁後,他率領院內年輕患者外出做工,遇有行政人員阻擋刁難,他要負責溝通、說服擔保。他認真的精神加上善用人脈,而得到各種院裡院外的工作機會,從寺廟、學校、甚至到士林官邸的房舍興建。而院內小型工程更多,他還提到,以前為院內禁閉室更換門窗的時候,窗戶被他「刻意做大一點、取下鐵欄杆」,以便讓人「隨時可以跳出去」。

呂伯伯很少提及病痛經驗,唯一一次說:「痛得受不了,祇能蓋著棉被自己哭,不然能怎辦?」這幾年來,為了抗爭捷運迫遷而處於憂患,不知道他有沒有偷偷哭過?祇知道他會清早拄著木杖爬到山上,巡察捷運局有沒有偷偷跑來斷絕水塔或挖靈骨塔、以便鋪築施工道路。他自嘲地說:「有段時間我半夜睡不著,常常坐起來一直想要怎麼做,還會拿個東西在手上當麥克風練習講話,我常罵人家是神經病,現在我自己也好像神經病一樣!」

當我在幫呂伯伯紀錄他要說給呂秀蓮副總統聽的話,或每次聽樂生院更多年老的阿伯阿姆說起人生故事,我感覺好像觸摸到草根弱者的反抗精神,他們的政治敏感與衝勁還超過我。我找出過去十年間的相關剪報,吃驚地發現,樂生院民過去不是沒有發聲過,但依舊難逃拆除命運。一九九四年的報紙報導著:

院內的病患在讀到將被驅逐的新聞後,非常激動,有數十位前往向院方問個清楚,到底能不能讓他們在此安「樂生」活?……(中國時報十月二十二日)

院民們強調,樂生院是他們第二故鄉,若強迫療養院搬遷,他們絕對誓死抗爭到底,還說:「等我們都死光了,就不用趕了。」(自由時報十月二十三日)

病患金義禎說出所有病患心聲:「這些年來,病患們從不干擾附近民眾生活起居,也絕不會傳染痲瘋病,為何仍有人視病患為魔鬼般,非要趕走療養院?部分媒體報導痲瘋病時,還刻意予以扭曲、捏造痲瘋病恐怖印象。」(中國時報十二月三十日)

呂伯伯抱怨說,這一年來被多少記者訪談過,說乾了口水都沒有報紙刊過他的話,我不禁記起,去年抗爭運動以來,樂生院榮幸獲得電子媒體報導的理由,頭一次是去年九月間TVBS「冤魂?異物?樂生火葬場照片現黑影」的現場報導,第二次是十二月立委選舉前,某台北縣候選人進入樂生院拜票的畫面。

我自己是在十個月前來到樂生院,與院民相會、撞擊後,才能突破媒體與社會偏見的層層障閉。從剪報及相關檔案中耙梳捷運機廠選址來龍去脈,才知道這十年間拆遷政策的曲折與微妙之處:

一九九二年,樂生院當時的主管機關省衛生處,曾計畫維持樂生院做為特殊療養醫院的地位,擬就地整建,以提升患者生活及照護品質(行政院台八十三衛字第一○一○五號),一九九四年捷運工程強勢規畫的結果,卻將院區的精華地區(約十七.四公頃)以有償撥用方式撥給捷運局做捷運新莊線機廠用地。原本捷運局及當地民代都想趕走樂生院,遣散回家或是疏散到各養老院,衛生署談判到後來,爭取到「就近拆遷安置及先建後拆」。

不料,衛生署與院方對患者的承諾,到了二○○二年新醫療大樓開工後完全變樣了:原先四分之一以捷運補償金來興建、目的為安置患者、以家庭套房為設計原則的低層建築,竟變更設計為前後兩棟、互相隔離之八層樓醫療大樓,讓人無法不覺得轉型後的樂生療養院,在經營型態一心態上是把這群孤寡老人視為包袱、人球、甚至人渣。政府處理樂生問題的方式,突顯了官僚無知傲慢;而衛生署今年初提報給行政院的「全人健康照護計畫」中,標舉了這個計畫的目的之一就是:「建構以病人安全、病人為中心之醫療作業環境……。」對照之下,衛生署洋洋灑灑的照護計畫,無疑成了笑話。

痲瘋病是古老的恐懼,痲瘋病人是資深的受苦者。痲瘋病人以痛苦寫就的生命故事,對「正常社會」而言,宛如「不受歡迎的禮物」。這個禮物,照見人類文明的幽暗面,刺激著時代的痛覺。正常人寧願眼不見為淨。

樂生院倖存的三百多位長者,在身心煎熬與社會歧視下活過半世紀,他們的當下仍不輕鬆,十年前錯誤的捷運政策,把樂生院畫歸為捷運機廠用地,注定了樂生院民的劫運;追根究柢台灣社會從來不把痲瘋病人當「人」看待,官僚政府與社會大眾才如此理所當然地一面施行迫害,一面慈眉善目出入各種「人權」活動。

樂生院史、樂生人的生命史,這些和台灣歷史社會的關係,還有太多需要我們去發現與反省。希望樂生院民在晚年被迫如此奮力地拚搏,能刺醒台灣社會麻痺的知覺?

--------------------------------------------------------------------------------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世界文化遺產與樂生療養院

林正仁/草山文史生態聯盟的義工

日前,呂副總統於參訪中美瓜地馬拉時,簽署了「安地瓜古蹟保護合作意願書」,日後,兩國將一同修護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示的文化資產。

然而,就在更早的一月底,呂副總統至樂生療養院聽取簡報,針對這歷史建物的保存與捷運新莊線機廠新建的議題,對在場的人說出了「你們為什麼不早點說?」與「國家要賠很多的錢,你們賠的起嗎?」....等這些話。

同樣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一個是處在千里之外的友邦國、擁有五百年歷史的世界文化資產,一個則是位於你我附近、見證台灣近代公共衛生史、由強調本土意識民進黨執政的台灣。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外交處境困難,因此政府需要用務實的手段,來維持邦交國。這次以共同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方式,比起以往常用的經濟支援,更具有文化價值與地球村的觀念,值得讚許。而我們居住的台灣,固然沒有很多動輒上百、上千年的古蹟,也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但是,確有不少建築、老街、或是公共建設,雖然它們存在的時間,和其他世界級古蹟相比,顯的微不足道,不過,若是以漢人移民台灣四百年,以及近代經歷所謂不同外來政權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陪伴著台灣現代化的最佳見證。

尤其,憲法增修條文闡述到 ─ 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現在更是由強調本土意識的民進黨執政;同時,呂副總統訴求由民主、和平、人權、愛心、科技組成的「柔性國力」,大可表現在文化宣示,卻在這次樂生療養院的議題上,讓相關學者、病患、關心文化資產的人感到失望。

前不久也有則新聞,位於北市塔城街、文化局初判為「清骨日皮」古蹟的台鐵禮堂,因為是捷運松山線北門站與機場捷運線基地,捷運局擬遷移禮堂施工,卻遭鐵道迷一片撻伐。然而,在台鐵禮堂一路之隔的北門,當初於捷運南港線施工時,穿越其下方的潛盾隧道,是經由多次與專家評估、與會後謹慎進行施作;忠孝西路下挖到了台北府城牆基、砲臺及水關基座等遺址,也是停工做好相關會勘、遷移後繼續施工,該遺址並展示在忠孝西路底下的捷運地下街;帝冠式建築風格的高雄火車站,因應高雄捷運的施工,暫時遷移一旁作為高雄願景館,等完工後再遷回,成為新高雄車站的門戶。

與民生相關的捷運建設固然重要,但是歷史文化更是無形的無價資產,由上述在台灣的案例,說明了古蹟可以和捷運建設並存。而學者劉可強教授提出的捷運與樂生院共同保存的替代方案中,捷運局也給予「技術可行」的正面評價。

所以,呼籲政府別再拿延誤通車為由,忽視我們的文化資產,技術層面是可以解決的。若因為捷運機廠延後完工,可採取分段通車及利用蘆洲支線的機廠作為列車調度,或許無法達到密集發車,造成班距過大,但是現在唯一東西向捷運的板南線不也如此。

當然,希望樂生院是文化資產保存與交通建設共存雙贏的範例。畢竟台灣地狹人稠,從現實層面看,很多建設都會動到文化、生態的土地,如何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完成建設,是一向考驗。設計方面,可以採用如同故宮南分院般的國際競圖,讓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發揮創意,同時打響知名度。巴黎羅浮宮入口、大英博物館、德國新國會,都有現代建設與古蹟並存的範例,德國新國會的半球狀屋頂更是具有科技感的綠建築,並且成為觀光景點;技術方面,科技是日新月異的,地震、颱風頻繁的台灣都敢蓋出世界第一高的台北101,樂生院與捷運機場共構的技術當然也不是不可行。

最後,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還是政策,人是決定最後成敗的關鍵,在花錢維護他國古蹟時,別忘記我們也是有不少文化資產的。

--------------------------------------------------------------------------------

‧讓我們以「人道」與「愛」來落實對「樂生人」自主的尊重

鄧昭芳/臺灣國際醫學聯盟理事長

最近,在人權團體的邀約下,本組織實際走訪一趟署立樂生療養院,才理解到,在爭取「樂生院」保存的整個運動中,所挑戰的並非僅僅是「重大公共建設」擠壓「文化資產」的邏輯,更是檢驗各相關行政單位及民間團體是否真正具有關懷「弱勢正義」的高貴情操,而能不屈不橈地向「行政院」暨「台北市政府」提醒「人道考量在樂生」才是落實『人權立國』與「人權施政」的起始。

被捷運新莊機廠徵收土地而即將被迫拆遷的署立樂生療養院(以下簡稱樂生院),設立於日治時期,是全台「第一間」亦是日治時期唯一的痲

瘋病院,更是全台至今唯一一間專門收治癩病(痲瘋病)病患之公立特殊醫院。過去,殖民政府一方面將樂生院建設得環境優美、機能齊備,一方面卻採取不人道的隔離與歧視。直到民國51年,國民政府才廢止隔離政策;當時在任的陳宗塋院長體認到:強制隔離,除了引起患者自卑及恐懼,反致患者隱匿躲藏加重病情,更造成社會歧視,結果反而衍生成國家的迫害,所以應予廢止;他更體認到如果要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政策接軌,國家有落實充分照顧院民生活並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宣導的責任。

樂生院在解除隔離後,社會仍持續對痲瘋病有所恐懼與排斥,加上過去醫護不當,造成患者不可回復之身體傷殘,使得許多患者被迫、亦是主動地選擇了留住於樂生院。多年來,樂生院逐漸從慢性病防制隔離收容所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的性質。現今院內仍住著三百多位前癩病患者,平均年齡七十四歲。

走訪一趟樂生院,發現此處的照護品質相較於一般養護機構,優異之處在於:家庭式獨立住所、自行維護的寬廣庭院、與住宅相連的照護系統、各種就近提供的生活服務、對周遭社區開放但又保持適度安寧。更重要的是,此處是院民長久經營出來的生活圈,唯有繼續住在這裡,才能享有自我生活的記憶、自主性與歸屬感。許多關於老人自主性及環境心裡學的研究發現:「老人院」由住宅形式走向病房時,由於私人空間領域急遽縮小,代表了在其中生活的自我決定性之喪失,其結果會導致自信及生存意欲之迅速衰頹;個人隱私權被高度剝奪之後,亦會使羞恥心及自我辨識能力減退;傳統大醫院以疾病治癒為目的,其貧乏的醫療環境往往產生許多「臥病在床」的自廢性症候群患者。因此,國外針對高齡化社會發展之住宅-福利設施體系之改革,皆是以高齡者的生活場所為出發點,從住宅-醫療兩個相對性場所,逐漸轉為「附加照顧、滿足自立性」之住宅,另一方面,醫療機構亦逐漸轉為向地域社會開放之設施為目標。而對於痲瘋病患,當前先進國家皆將工作重點轉為加強照顧癩病患者的「餘生與起居」,並投注更多資源與配套措施,以彌補過去的高壓管制、護理缺失與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傷害。以日本為例,現今全國仍留有十三所癩病療養院,日本厚生勞動省充分尊重這些患者在院安老的心願,每月由國家提供尚稱優厚的生活費,並從「生活、文化及醫療」三方面積極保障其福祉。

從上述觀點來看,樂生院的保存,本質上是對人道關懷的延續,是人性化醫療服務產業的擴充。當初如果沒有捷運新莊線機廠強勢徵收,樂生院仍得面對伴隨院民人數減少而來的轉型考驗;原本,政府可以有計畫地延續樂生院作為醫療福利產業的角色(前省衛生處於民國82年曾有此類計畫),捷運工程強勢規劃的結果,卻完全排除掉對樂生院轉型做更長遠而睿智思考的餘地;更悲哀的是,近年來,和樂生院走向有關的相關官員們,忽視了「人道」與「人權」的普世價值,忘記了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的定義,竟以原先1/4捷運補償金來興建、安置患者的低層建築,變更設計為前後兩棟八層樓之醫療大樓,讓人無法不覺得他們在經營型態/心態上是把這群孤寡老人視為包袱、人球,也難怪外界普遍地認為「樂生院的處理模式與過程中」醫學倫理與人道關懷早已蕩然無存。

樂生院院民被國家以公共衛生之名圈禁了一生,卻由於樂生院實實在在承載得起「家」的隱喻與社區的機能,使他們堅強地自我重建,步入老年殘而不廢,還努力回饋社會(院民過去曾協助建設院區、提供附近地區低廉勞動力,晚年還多次主動捐款救助風災、震災)。從公衛專業的眼光來看,結合「環境療養」、「社區照護」、「現代醫療資源」與「病患互助自主」的樂生療養院,不僅堪稱台灣首屈一指的老人安養模範村,更是亞洲癩病防治史上地位特殊的人文資產。摧毀樂生院的動作,如果不能立即停止,將可預見一場政策殺死弱勢、殘障孤獨、老人們的浩劫,除了貽笑國際,也將殃及後代;留下樂生院,重新打造醫學福利產業新典範,才是落實「人道考量」與『人權立國』為政精神,也才是見證臺灣未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意義與願景。

--------------------------------------------------------------------------------

‧除了失望,還是失望 ~在不斷的搶救之餘,我們是否有其他的選擇?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要檢視一個文明發展的程度,常常可由他們對待弱勢者的態度來得知。樂生療養院,作為一個台灣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公衛古蹟,在過去的七十四個年頭裡,樂生療養院見證了許多創傷、苦難與不義。且在樂生療養院裡,這個原本被當時社會大眾認為是最晦暗的角落裡,我們看到病友們以行動去除了世俗的污名化,綻放出人性光明面的花朵。這群朋友們,為了響應慈濟蓋醫院、救災等善行,在七○年代發起「賣心蓮」等活動,甚至有人捐出棺材本,其善款超過數千萬元。但一切的良善與歲月的刻痕,在新莊捷運機廠興建案之前,在交通利益考量之下,院民最基本的尊嚴,卻顯得無足輕重。

在青年樂生聯盟及許多有心人士大力奔走之下,對於這個議題,我們始終相信還有希望,且去年二月十五日,總統親訪樂生院時表示:「今天特別以中華民國元首的身份,正式對樂生的院友們,主動送出溫暖與關懷,聆聽院友的需求,並向抗

癩病超過一甲子的勇士們致敬,也要代表政府道歉。」;「國際癩病日剛剛邁入第五十一年,我們期許 今年能作為台灣癩病人權年」。而後其間又召開多次研討會、記者會、協調會、陳情活動、連署活動,我們看到來自民間與專業者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努力,從不放棄。甚至在國際上亦有近兩百位日本律師聯名行文行政院、總統府等單位,表達希望台灣政府原地保留全部院區、讓院民續住家園。這一切,似乎讓我們看見了曙光。但在文資法的限制及副總統令人錯愕的言論裡,關心樂生院議題的人們,彷彿墜入無底深淵。而權責單位在這一次公共議題裡的表現,我們可以說是看到一齣齣政治凌駕所有事務及價值觀的現況記。

到了近期,人權、文史、交通多贏的替代方案經評估後屬技術可行,但最後的決策竟未採用,實在令人十分失望與無法理解。變更設計的成本相對於樂生療養院拆除的不可恢復性,孰重孰輕?究竟真正的焦慮與壓力到底又是什麼才會形成這樣的決策?公部門所評估的替代方案其經費與時程竟與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所提出之替代方案其間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這種種問題的答案,甚至讓人不想再去多作猜測。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決策者似乎不斷扮演著蹺蹺板的角色,不斷在壓力之中,找尋平衡。在許多公共議題裡,我們不斷看到華麗詞藻層出不窮,並美其名曰「妥協的藝術」、「民主進程中可貴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是,也許不是。折衝與試練再再需要智慧,而體制內的改革,更是需要使命感、迫力與決心。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希望」、「利益」、「理想」等詞。但希望,是誰的希望? 利益,是誰的利益?理想,又是誰的理想?公部門要承擔許多不同方向的壓力,諸如商業面向的考量、政治力量的影響、雙方專業者的抗衡、來自上級長官的指示、考量當事人的處境以及社會大眾的期待,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但常常在多方一陣兵荒馬亂的角力之下,對於當事人一個最基本的尊重,反而常常被乎略,當事人的主體性被模糊、掩蓋。

由於各方的立場不同,加上互信不足,這樣的對抗,可說是密的化不開,永無寧日,期待相關的人員及單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大家將目標提出,說明自身的限制,來一步步的尋求交集與共識,以共生來開啟對話的新局。另一方面,在這次搶救樂生院的議題裡,令筆者憶及,位於南投埔里的菩提長青村的經驗。在這二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長輩們相互扶持、及?密的社群關係、在空間上更包含娛樂、宗教、學習、勞動等完善機能。而存在於這二個地方的經驗,反覆的辨證著,不斷的令人反思,疾病之於我們是什麼?生命之於我們又是什麼?正是啟發生命教育最好的所在地。但很可惜,這樣的經驗未被正視,予以妥善的轉移、保存或是記錄。

喪鐘終有敲毀的一天,在一系列的連署及所有的聲嘶力竭之後,我們剩下了什麼?期待那價值的基石能夠真正的穩固,不可憾動,也期待勇於任事的人們,能夠共同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時代。行文至此,令筆者不禁想起,在近日一部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中,切、格瓦拉在祕魯聖帕柏羅位於亞馬遜河畔的麻瘋病隔離區裡,格瓦拉是那麼的真切與誠懇,以及那一雙雙來自人們真切的凝視,彷彿躍然眼前…。

更多訊息請見樂生院古蹟保存連署網站 http://www.ecomuseum.org.tw/Heritage/lsy/

--------------------------------------------------------------------------------

‧一段古蹟保存的心酸血淚史

大威力/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走在這個時代的洪流裡
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生存的價值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跡
每個人都在寫一段屬於自己的歷史
不同的是
有人可以名留青史
有人可以遺臭萬年

樂生療養院
站在歷史的舞台上
院民
專業者
青年樂生聯盟
政客
都是這個舞台上極為重要的角色

院民
一無所有
僅有的是在樂生院渡過了四五十年的生活回憶
為了保有最後那一丁點生存的尊嚴
多少苦痛、多少無奈、多少眼淚、多少心酸
通通吞了下來…

專業者
秉持著對於專業的堅持與理想
試圖在這個舞台上
發揮專業者的本事
力挽狂瀾…

青年樂生聯盟
本著一股熱血活力
本著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
希望為台灣後代子孫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
企圖扭轉情勢…

政客
有權、有勢、有錢、也有力,什麼都有
就是沒擔當…

如今
什麼都有的人
卻要去剝奪什麼都沒有的院民僅存的生存權
難道,這就是當官的臭架子嗎?
自以為自己已經為院民們爭取最大的福利
自以為自己已經設身處地的為院民們著想
拜託喔!
醒醒吧!
人性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了
千萬不要大聲的說自己已經盡力

或許因為立場不同
或許因為需求不同
誰也都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跟角度看待事情
但是這絕對不能拿來當作是泯滅人性的藉口

猶記得
在台北縣文化局抗議的那一天
文化局長說:希望大家一起來提出好的解決辦法
那我真不知道人民繳稅是幹嘛的
繳了稅還要自已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是台灣人民的悲哀嗎?

樂生療養院的命運
沒人敢打包票
或許在這個當下,誰也無法說出一個公道
而無論結果會如何
當這一切寫下成為歷史的一頁
就留給以後的人們來給予評斷吧!

--------------------------------------------------------------------------------

‧走進灰色地帶的邊陲世界-樂生療養院

蔣雅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樂生療養院,一個早已被人遺忘的灰澀角落,走過一個世紀的哀?歷史,回顧過往歲月,當時年代對痲瘋病的不了解,面對傳染病的害怕與恐懼,採取的消極作法便是集中營式的管理,面對極權主義的時代背景下,罹患痲瘋病的病患似乎沒有第二種的生存選擇,他們被剝奪了生存的尊嚴,為了繼續生存的欲望,更要面對社會的普世價值,捨棄尊嚴的苟且偷生,這是大時代的無奈。

三、四十年後的現今,樂生療養院又再度喚醒人對生命尊嚴的課題,而今面臨拆遷的厄運,接踵而來的問題便是,世界文化資產的保護戰與國際人權事件的抗衡,或者對政策的錯誤而下台負責,面對沉重的訴求,短時間內它是一

個無解的答案,回歸到基本面,現在迫切亟需解決的問題,是長期以來被壓迫居住於此的院民,對生命的尊嚴,與剩下殘喘生命的尊重,安享晚年,才是這群院民主要的軟性訴求。

社會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論,第一層生理安全,第二層愛與被愛、歸屬感(尊嚴),第三層自我實現。當院民的最基本需求生理安全與尊嚴受到迫害,本能的防禦行為就會顯於外,立場的不同,彼此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言語都是南轅北轍,甚至互相揣測彼此的心思,很多時候大家都在彼此揣測對方的想法,其實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也許很多的問題產生都在於揣測對方的想法時所造成的偏見,偏見的產生都是在於對彼此的不認識與不了解。 

建立「無障礙的對話」,是現在院民與政府的相關單位建立互信最快最直接的溝通管道,即使彼此之間的立場不一,而有出現爭執的言論也無關,因為真象是愈辯愈明,可惜,當有一方關閉這扇溝通的橋樑時,就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一個偶發事件。

「對不起」三個簡單的字拼湊再一起成一個句子,從緊閉的口中說出這三個字真有這麼困難,記得小時候學校的教育是教導學子要常說「對不起,請,謝謝」,如今這三句話早已蕩然無存。生命的尊重與人的價值尊嚴,何時,我們才學的會?

--------------------------------------------------------------------------------

‧活菩薩的居所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椰子樹隨風搖擺
長長的路徑通向清幽
偌大的老建築低吟那遙遠的生命故事
成片的樹影表明了在這裡的日子好多 好久
長廊說 這裡曾經是被社會隔離的

其中老婆婆喝斥著亂吠的狗兒 在悠悠小路上
老伯伯於樸實的平房前修剪那含苞待放的枝頭
蜷卷的黑貓曬著暖日 無驚於數人的腳步經過
電動車平穩的帶著老伯前往想去的另一端
湯ㄅㄟ ㄅㄟ在斗室裡藉新聞播報與世界接軌

他們以樂生為家
以院民為親人
享受此生短暫的平靜與安詳
在這片曾經是被社會唾棄的向陽山坡

因為苦難過 所以樂生
鮮花虔誠伴古佛
鳥鳴也直達天聽
福利社的創立碑立誓總有一天是要造福人群的
院民以良善的心回應經歷過的苦痛
在這塊曾經是被社會遺忘的美麗桃花源

這一天
嶄新大樓突兀矗立
怪手無情走過家舍
老樹不禁顫抖
黃土也哭泣了
這裡有過的情節 細細回想 都是種生命
唱過的歌曲 看過的天空 經過的走道
遇見的朋友 想念的窗口 流過的淚光
怎樣的心竟忍破壞這樣一個得來不易的家
這樣一個活菩薩的居所

--------------------------------------------------------------------------------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園地-高樹元氣館‧以NGO活力承載地方產業發展的實踐場域

郭麗津/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在外頭駐足觀望,抬頭看見「高樹元氣館」字樣,我以為我來到了什麼養生休閒中心,這座產業交流中心的確圍繞著一股閒適而想讓人親近的感覺…

只是我心裡同時盤旋著,地方上的產業發展要如何透過一個在地的實體空間去再現呢?走進之後我將會看到什麼呢?

質樸又充滿潛力的起步規模
進到元氣館館內,除了館內許多工作人員笑臉可掬的相迎外,很快的我就被大大小小的社區DM、簡介手冊給吸引,似如來到一個地方旅遊的資訊站,的確這裡也初步開始了我對沙卡蘭生態社區的紙上遊覽,憑添一分對午後行程的想像。工作人員的導覽引領我們開始細細觀看那些圍繞在牆邊、繽紛多彩的社區產品,一個展示單元就是一個社區的產品,不止實體呈現還擺放著成套

的作品目錄,透過工作人員的解說,手工藝精神、生機飲食的概念躍然而上,社區的巧思和創意讓每個動物木雕、琉璃珠都有了生動的靈魂。

巧遇以「豬」作為雕刻主題的業餘藝術家在現場,他用台語生動的解釋他如何創作這些豬,融合了民俗故事,也有模刻紀念了某一冠軍的豬種,這個牆角的作品都是出自他的巧手,撿拾的漂流木、剩餘木材、呈現直接而原始的質地、沒有過多的雕琢,正如角落邊這五十幾樣作品的擺設方式一樣、也正如我對這座產交中心現階段的感覺一樣,很質樸但總覺得相當有活力。

拔得頭籌—國內第一個正式開館營運的產業交流中心
93年10月24日對於高樹的鄉親們來講是值得紀念的歷史性一刻,在舞龍、鬥牛陣及歸來社區元氣大鼓的助陣下,還有諸多地方上關心產業交流中心的「產、官、學」各界見證中,「高樹元氣館」熱熱鬧鬧開幕了。在行政院經濟部推動「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畫中,這裡是五個示範縣市之一,經過一年的籌備及規劃,在硬體建設整個竣工之後,這個原本是高樹鄉鄉公所舊址搖身一變成了國內第一個開館營運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

而我想在這之中最值得去注意和長期觀察的,是這個產交中心的空間生產過程,地方的NGO組織參與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讓這件事情有了什麼不一樣的改變?

一個創新型計畫的實驗過程 考驗著地方民間智慧
經濟部商業司九十二年度針對「地方產業活化與區域振興」之課題,進行研擬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之設置,期望能夠促進地方產業活化、打造台灣新競爭力。這是一個創新性的舉動。而這個推動計畫為行政院核定「擴大公共建設振興經濟暫行條例」,編列追加預算五億五千四百萬,每個縣市以一億經費規劃,其中硬體為九千萬,軟體為一千萬的規模。但是在屏東,有著別於其他縣市的招標方式,除了分為硬體標、軟體標之外,軟體又分為:產業研發與建制、城鄉規劃、經營管理共四標,相對的團隊之間的溝通協調能量必須快速的開展。

高樹鄉的產業主要以一級產業為主,面臨轉型的危機和挑戰,而在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相關伙伴的帶動之下,結合「產、官、學」界成立了「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作為往後經營產交中心的主體,這個進場的過程,就遇到相當多的挑戰,包含來自政治力的介入干預,其中促進會前半年的重要工作

,就是舉辦活動、製造媒體曝光率,讓高樹的能見度提高,同時也轉化地方上的認同。 

透過綠元氣促進會及地方積極的人事思索多時,清楚地勾勒出未來產交中心的發展策略:就是要「立足高樹、放眼屏東」,將屏東縣產業活絡列為最高發展願景,扎實經營在高樹這塊基地。

高樹元氣館的的設立,正在遠遠超出過去一個新館舍在地方設立,所能帶來的想像。

屏東縣產業交流中心 一個連結地方發展想像的元氣空間

在「元氣新高樹」雙月刊第三期中,東振社區理事長沈勁昇,提到了他認為高樹鄉的困境:
高樹鄉是一個既純樸又保守的農業鄉,居民普遍缺乏「轉型」的意識概念與魄力,當我國加入WTO之後,農產品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接著全鄉又被規劃為水源保護區,在這雙重的衝擊下,使得原已趨沒落的傳統農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高樹鄉的地方發展在這個大環境的改變當中的確受到相當程度的挑戰,但是這些限制條件卻也刺激思考另一個出路的可能,而「高樹元氣館」的誕生,正是開啟了地方人士重新去創造一個無污染產業的機會。沈理事長也提到:

…適有「屏東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在高樹成立,希望各社區可以經由此一機制的輔導,用心落實社區風貌的營造,進而全力包裝促銷各社區獨屬的農特產,開拓農特產的行銷管道。

…我深深覺得應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向來著手,有了精緻的包裝產業文化,在透過專家學者的規劃,營造凸顯的議題,加上鼓舞全鄉有志之士熱情參與並宣傳,如此,方能在逆境中生存並得以永續發展。

雖然是相當政治性的決定過程,讓屏東縣的產業交流中心最後設立在高樹鄉,但是這個資源的投入的確為鄉民帶來新的希望,從地方性的組織團體思考該怎麼經營進場、到決定以「社區營造」、「產業發展」雙管齊下的思考模式,讓這個縣級的產交中心不止侷限於活化地方產業網絡,同時也為高樹鄉在地的鄉民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帶來更多在地好生活的機會。

有了鄉民的認同與期待、有了越來越多的社區活力正無邊無際地蔓延在這個實體空間之外,或許這正是為什麼「高樹元氣館」可以成為五個示範計畫中的翹楚,而且正在持續茁壯的原因吧! 

--------------------------------------------------------------------------------

‧觀察員雷達站-搶食老人市場的大餅—“惡勢力”的進駐,社福的明天如何走?

林依瑩/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生

新年之初,各項政府年度公開招標案剛告一段落,照顧產業快速競爭之局面,讓社福團體面對剛開標之結果,不少直呼驚險,亦有洩氣打包,黯然退去。

面對台灣人口快速的老化,及中高齡失業的問題,政府於九十一年起積極推動照顧產業,各縣市政府開始委託社福團體執行居家服務的業務。初期,不少縣政府找不到單位承辦,拜託當地或全國性社福團體進駐承接,不少老人社福團體因此開始投入發展。隨著需求的增加、服務發展的穩定發展,「居家服務」儼然成為老人社福團體的主要業務。

面對老人市場,各種大小型的安養、養護、護理機構,更早在照顧產業推動之前,已蓬勃發展,目前的床數已經供大於需,超過預估需求的二萬多床。特別中小型的養護機構面對各財團紛紛投入各式照護園區的龐大壓力,部份入住率已開始下降,財務管理頻頻吃緊,因而紛紛開始找出路。「居家服務」便成了中小型機構覬覦的對象,一方面可以擴增財源,一方面可以從中開發案源。近一、二年來,己有不少中小型養護機構已成立「社團法人」、「財團法人」,以取得「社福團體」資格,以參與「居家服務」的競標。

這波中小型養護機構來勢兇兇,短短一年多,己有不少縣市的部份居家服務是委託「中小型養護機構」型的社福團體辦理,打破了往常全面由社福團體承接的局面,而且這些中小型機構承接的居家服務在「服務量」上往往有亮眼的表現,讓部份縣市政府以「量」為業績導向甚表滿意,進而要社福團體跟進「衝量」。

隨著這些新勢力的加入,不少縣市政府「居家服務」的公開招標案產生了新的態勢。招標前的「搓湯圓」現象,也開始在單純的社會福利?裏逐漸擴散中,有的單位透過地方的民意代表施壓,希望社福團體不要參與競標;有的單位直接找社福團體事前協商,希望可以「禮讓」他們;有一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在縣府內定的狀況下,社福團體競標失利,但為了要維護案主的權益,表示要自行募款持續發展之,竟然新得標單位指定要用他們的場地,要社福團體結束掉,讓日照中心的老人非常生氣,表示要去綁白布條抗議。更有縣市政府抵不過地方椿腳的壓力,還未到公開招標之際,利用年終換約之際,強行要社福團體「割讓」部份鄉鎮給指定單位。

憑心而論,這波新勢力並非全是惡勢力,若願意秉持著護理、社工跨專業的優勢,以案主利益為優先來服務個案,亦是民眾之福。況且,在先進國家,如丹麥、美國、英國、日本,營利企業投入照顧產業亦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是運用政治力,來搶食老人市場,縣市政府官員亦屈服之下,實為社稷國家之悲,充份顯示台灣民主社會之不成熟,如此惡霸搶佔居家服務,如何能期待其有好的服務,政府官員亦無法制止,老人的權益誰來監督?面對運用政治力介入投標的惡勢力,除了嚴詞譴責外,我們亦需從中深切反省,並思考如何積極作為之課題。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從樂生看世界~韓森病患人權國際交流座談會~
‧「消費格瓦拉消化了沒?」
‧ 民生報社評--古蹟保存應取得民意認同

--------------------------------------------------------------------------------

活動快訊
‧ 『戲,上演了三十年』--戲說台灣心理劇-
‧ 2005第二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 南區會議-從裸體抗爭談南台灣水資源危機
‧ 東豐綠色走廊‧客家風情體驗遊
‧ 第三屆「總統文化獎」徵選辦法
‧ 發現台北290個秘密
‧ 靚靚細妹紅---桃園客家文化產業學院即將開學!敬請密切注意!!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