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08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打選戰還是打廣告
‧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老街建築的臉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
社區營造學會
今年六月學會在台北紫藤廬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公共論壇,我們希望藉由「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的舉辦,以及刊登五個場次的會議記錄,彙整各方意見,讓民間聲音也可以成為新的刺激,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營造論述參考依據,促使社區營造與主流論壇領域接軌;也希望讓大家認識台灣社區之美,激發基層草根力量的再興起,重新探索適合自己居住的新生活方式,以利社區營造運動在台灣的永續發展,共創台灣社會翻轉的契機。
依據Hancock及Duhl(1986)對健康城市的定義:「健康城市是一個能持續創新改善城市物理和社會環境,同時能強化及擴展社區資源,讓社區民眾彼此互動、相互支持,實踐所有的生活機能,進而發揮彼此最大潛能的城市」。
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健康城市示範計畫」,第一個實驗計畫由台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專業團隊共同推動,歷經三年期的開始期、組織期、到行動期,台南市政府今年度更以「健康城市年」為施政主軸;台北市政府也曾經將九十二年定義為「健康城市元年」,而在執行這些政策當中,有許多重要的觀念要強調,所謂「健康」已經不僅僅是衛生醫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生活環境的改善、文化藝術的保存、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等等。一個城市發展的方向,必須更貼近這個城市中的居民,給予更大的尊重與愛惜,台南市及台北市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條件與社會環境,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健康城市,透過「健康城市論壇」的舉辦,兩個縣市的代表及專家學者的論述,讓我們深入的了解健康城市的重要意涵,鄭晃二老師也以「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來回應社區營造政策的落實,是否能真正的給予社區幫助。
縣市長選舉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各黨各派候選人正努力的爭取提名,但是擁有投票權的我們,在這一場選戰當中,可以保有什麼樣的立場與想法,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向您說分明。「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由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老師與從老街建築立面保存的重要性,及為求地方發展繁榮,以至道路拓寬之影響;本期「封面人物」經建會張恒裕專門委員將與我們分享在勞委會職訓局負責多元就業方案業務,到經建會任
學會編輯同仁通知我要提供學會電子報『封面人物』專欄文章,因為主題名稱,看起來有點偉大,而我只是一個平凡小民及學會新生,實在有點令人惶恐,幾經思索,就跟大家分享幾則生活與工作感想吧。
今天,因為要搭外單位工作夥伴的車,從台北到中壢參與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活動,因此,搭車前特別走到懷寧街與衡陽街轉了一下,買杯冷飲跟朋友分享,冷卻一下近台北8月中午的炙熱。我的一個選擇是公園老字號酸梅湯,可是我沒有選,因為這個酸梅湯以小塑膠袋裝,上頭插一根吸管,用橡皮筋束緊,看起來,真古早味,但實在不好外帶;另一選擇是一家新開的冷飲專賣店,上班族同事開會常叫來喝,口味非常多樣化,經常都是排很多客人,我今天第一次自已買,才領略到,為什麼排那麼多人,因為他每一杯都是特調,依據客人的指示調整糖、奶、冰等,而且封的很好,很好外帶。相對於公園老字號酸梅湯雖然依然有著令人懷念的滋味,可是有點歷史又不清爽的店面,穿著背心滿身大汗的老闆,有些令人望之卻步。傳統固然令人懷念,但有些傳統,逐漸在時代的洪流下被取代,不是沒有原因。
8月12日氣象局發佈珊瑚颱風海上颱風警報,珊瑚颱風正經過台灣海峽,沒有發佈陸上颱風警報,但週五下班時間,再加上有些小雨,台北街頭,習慣性地只要一下雨,交警及義交比較少見,然後,回家的路上非常塞車,剛好,今天就連續看到三次台北街頭奇蹟,計程車等不及大排長龍的車陣,衝出車陣,逆向疾駛到對向的紅綠燈前,等綠燈一亮,就立刻擠到車陣的前頭,台北街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也實在令人受不了,計程車運將很熟路況,有營業壓力,驅使計程車運將們,必須要如此討生活,但社會的一個次族群形成這樣的“流行”,何以至此?值得吾人省思。
接觸社區營造,源自於91年至93年間在勞委會職訓局辦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921災區的就業服務。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在台灣,起源於921災後重建,政府為協助災區產業發展、弱勢照顧與就業問題的「921大地震受災失業者以工代賑」以及後續的「災區重建大軍」、「永續就業工程計畫」等,從大數為賑濟性質,到計畫內容包括:「社區營造」、「民宿經營」、「休閒農業」、「有機農業」、「環保及廚餘回收」、「照顧服務」、「托育」、「家事服務」、「課後照顧」…等等包羅萬象,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問題不再是政府單純地提供一份臨時性工作安置,而是整體台灣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或社區產業未來要發展,要如何使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的問題。
台灣變化很快,79年我從學校畢業,進入經建會服務,那一年經濟成長率5.39%,經濟狀況算不太理想,失業率為1.67%,次年80年經濟成長率還回升到7.55%,失業率還降至1.51%,91年前往勞委會職訓局就業輔導組服務,經濟成長率剛從90年的-2.22%回升,但失業率卻仍持續攀升至5.17%的歷史新高。79年因工作場所緊縮或臨時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僅占21.4%,但到了93年這個結構收字升為45.7%,換言之,以前多半不是工作不要人,是自已選擇離開,就業市場是事找人,10多年後,許多人都有工作不安定感。
再看看,10多年來的變化,79年中高齡失業者占失業者比率僅6.6%,但到93年這個比率升為20.9%,中高齡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率22.8%,升為29.0%,中高齡失業比率相對增加。中高齡正當壯年,多負擔家計,當家庭裡這麼重要的成員心存失業壓力、求職廣告感染年齡歧視,幾乎很少徵求35歲以上的就業者,中高齡失業者如何自處,可以想見,我們的社會有著如此不安的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傳統與代工產業外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的發展經驗,已經看得很清楚,事實上,台灣經濟奇蹟即曾因此大放異彩。美、日發展經驗顯示,舊的工作機會被取代,社會需要一些調整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新的工作機會即逐漸產生,除了高科技、具國際競爭力的工作,他們開發了許多促進國民生活品質提升,且無法經由國際貿易取代、適合在地的工作。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的就業機會本身不是目的,因為他除了扶助社會弱勢工作者外,其實他的工作正是發展先進國家經驗中,提高國民生活與適合在地的工作,而這也正是我所瞭解社區營造,要協助社區,不論在都市或鄉村地區,自主性社區組織,自發性地從地方認同,增添社會福祉、提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等,讓社區生命力挑戰,資本主義築起「贏者圈」,淹沒社區關懷與人文社會的一線新生機。
‧打選戰還是打廣告
國外的學者說,「單一選區相對多數」的選舉制度,兩個主要政黨的候選人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提出的政見不能太過偏激或保守,不能標榜意識形態或是提出偏激的言論,而是以多數選民關心的公共事務與民生議題為主。
‧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時間:九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
地點:紫藤廬
主持人:
淡江大學建築系 鄭晃二副教授
與談人: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胡淑貞副教授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宋晏仁局長
台南市政府 洪正中主任秘書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李怡娟教授
文字整理:
鄭晃二副教授:
什麼樣的城市算是健康的城市?城市不是人,那怎樣讓他變健康?人變健康我們可以了解,那麼城市變健康就有點抽象,其實在這個抽象的概念中有很多具體的作法,可以去推動。就好像如果說以人體來比喻城市的話,有些地方血如果不通,把那幾個地方打通的話,整個經絡流動的比較好、比較健康,同樣的城市也會比較健康。
我們今天很高興來談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台南市府的健康城市,第二個案例是台北市的健康城市,這兩個市府雖然在介紹上有先後,但其實他們是雙胞胎,同時在媽媽肚子裡產生,相差幾秒鐘而已不分先後。我們今天介紹一下與談的來賓,我從報告的順序來介紹,第一位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胡淑貞副教授,第二位是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宋晏仁局長,第三位是台南市政府洪正中主任秘書,第四位是陽明社區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李怡娟教授,那我們就把第一個階段的分享時間交給胡教授。
胡淑貞副教授:
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的內容
我先介紹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的內容,接著,主秘會以他在社會公部門的立場,與大家分享其參與健康城市計畫的心得。給大家的講義僅供參考,詳盡的內容會於等一下的POWER POINT中做說明,現在就開始介紹台南市的健康城市計畫。
首先,先看台南市健康城市的五個總目標,就是當時國民健康局的一個招標案,這五項中,第三項和第四項是比較困難的,其餘的都還好。對於學者而言,「協助市政府去了解城市居民的問題或健康」是很容易評估,而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裡面什麼都沒有講,我們到底要提什麼?又該怎麼去建立及推動它呢?此時,就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健康城市』,當你有了成果後,才會與國際做交流,當然在我們自己的台灣本土上,也需先開始一些交流。
健康城市的理念、組織架構
我們先來了解『健康城市』的理念,當一個城市開始宣布它要做健康城市的時候,它必須有:
1.承諾健康
健康城市計畫立基於其對健康的承諾。其確認健康的全部本質,承認其
在生理、心裡、社會及心靈間的互動,健康的促進及疾病的預防是優先考慮的事,並假設健康可以透過城市間個人及團體共同努力來創造。
2.政策決策
健康城市需要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決策。居住、環境、教育、社會服務及其他的市府計畫可以必須對成是的健康狀態有主要的作用,健康成是計畫藉由影響市議會的政策決定,增強此類健康計畫的貢獻。
3.跨部門合作
健康成是計畫引發跨部門行動。 「跨部門行動」意指透過工作於健康範圍外的組織來改變其活動力以使期能貢獻更多餘健康的過程,例如:支持體適能的都市計畫藉由提供足夠的綠地空間以為城市中的休閒娛樂,即為一個跨部門行動的例子。健康城市計畫透過城市部門及其他團體間一起協商這類的行動貢獻、創造組織的機制。
4.社區參與
健康城市強調社區參與。民眾透過生活方式讀選擇、健康服務的使用、健康議題的觀點及在社區團體的工作來參與健康。健康城市計畫使民眾在各領域推廣更積極的角色,提供民眾直接影響計畫決定的意義,且透過計畫影響城市間的各部門及其他團體。
5.創新
健康城市透過創新的過程來運作。透過跨部門行動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是需要新計畫及方法來持續調查的。健康城市計畫的成功視其在支持改變讀趨勢中,創造新機會的能耐,計畫藉由傳播創新方法的之事、引發創新的動機、且認可試驗新政策及計畫的成就而施行。
6.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城市的結果為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城市計畫的成功反映於健康環境政策透過市政府實際施行的程度。當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及其他都市環境變成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時,計畫便達成其目標。透過健康城市計畫,使政府的決定、跨部門行動、社區參與、及引發創新共同作用以達成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城市』中的政治承諾不光只是市長來宣示或是來簽個名說我要推動健康城市,而是實際上,他可能考慮整合推動委員會,也許由他本人擔任主任委員,或是親自召開會議,其次,他會透過組織預算的編列,然後真正去改革政府部門,已達到政治承諾。以往總是學者歸學者,公部門歸公部門,公部門通常也是各自行動,如此是無法解決一個城市中共同的問題,對於居民而言,他只是想要改善一件事,但是它內部可能橫跨了好幾個部門,因此需要跨部門合作的行動。社區參與用在國際的健康促進理念非常重要,因為不是只有「上到下」,也就是所謂的「TOP-DOWN」這種作法,我們還需要了解社區的需求,上面的人必須能夠聽到社區的需求,而不是由上面的人自己決定要推動怎樣的政策,此外,在推動事情的時,若沒有推動方向,則會變成以辦活動為主,這樣的話會船過水無痕,並搞得人仰馬翻。『健康城市』是希望建立一個永續長期的政策,這個政策是健康的公共政策,它的英文是healthy city policy,與public health policy是不一樣的,public health policy是公共衛生政策,內容比較窄,健康的公共政策強調的是公共政策,包含政府預算的編列,甚至是婚姻制度、各種的家庭制度、投資建設…這些都是公共政策,這些公共政策是健康的,它必須是公平、公正,並且對大眾有利,而不是僅對小部分人有利益,整個的作法期望能找出過去的問題所在,問題就是沒有效率、要革新,因此它算是一種比較創新的一種作法。『健康城市』的定義不是意指這個城市有多健康,而是強調住在那個城市的居民能共同及隨時發現自身的問題,也有能力自己去找到資源,並且持續地改善其生活環境。
這些成果出來以後,我們會以資訊交流及城市交流的方式供大家相互學習,藉由這些理念我們能比較容易理解台南市是如何推動的,其實前面這六項看起來還真的有點抽象,抽象中該如何具體化呢?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在台南市的健康城市中,有三種組織架構,第一個是「健康城市推動委員會」,大概是七、八十人,由於人數過多,因此我們又分為三個工作小組,每組20~25人,其開辦的時間也不同,此外,還有一個研究小組,由成大的團隊所組成的,我們成大團隊透過讀書會來完成這個研究小組,也有例行的常會,我們推動委員會包括了:環境組、健康組及社會組,每組都包含:專家學者、公部門、民間團體和社區組織,公部門大概結合了四~五個局,市長則擔任主任委員,所以平時的推動委員會會議是由市長親自主持,在推動小組中主要分為兩大群:專家學者與市政府的公部門,公部門是由我們的主任秘書當召集人,學者這邊由我當召集人,後來我們分三組,台南市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採聯合召集人的方法,也就是一個學者配一個局長,這個局長雖然名義上衛生局長,但是他主要是跨健康組的三、四個局,他是統籌,同樣環境組是由都發局局長、社會組是由社會局局長。
成大研究小組這邊有一個辦公室,研究小組的功能是規劃及協調各方面,所以它有承辦論壇、研究指標、提出策略方案,隨後是國際交流,下面就是這些細項,這些大概就是台南市的作法。
成大的團隊目前大概有16位老師,由於我們社會議題比較弱,所以我們還邀請長榮大學社工系黃肇新教授進來,這個是我們一些讀書會的現狀,然後分組會議,還有聯合會議,在聯合會議討論指標的時候,我們創造了台南市歷年來的新突破,聚集課長級以上的人來一起開拓視野,討論如何政治承諾加到把健康城市中,整個預算要能夠編進去,搭配著指標是台南市歷史的一個紀錄。首先,我們要回歸於台南市健康城市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民眾的期待是什麼?所以在一開始就先舉辦座談會、討論會、焦點團體、電話訪問、論壇…,還有所謂國際指標的搜集,然後研究到底要往哪個方向來規劃。
前面問題的部份都將收錄在我們的白皮書中,我今天只是大略介紹一下,歐洲辦公室提出了32項國際指標,台南市將其納入,並根據這32項再稍微去搜集一下資料,初步探討台南市的一些問題,例如:自殺,之前就已經知道是比較高,居民也沒有運動;環境的部分,綠地不夠、水質是第一名;大眾運輸方面,這案子開始的那年,碰巧是台南客運倒店的時候,所以就非常的不方便;失業率,大家都知道2003年時,全國的失業率都很高,不僅是古城的問題;此外,我們也去研究國際指標,評估其是否易於且適合在台南使用,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指標實際上是沒有資料或是需要修改的,或者是說還有超過一半的指標是屬於長期指標,無法短期改善,如此一來,國際指標能夠真正在台南市運用的空間就很小,我們需要發展屬於台南市的本土指標,經過六個多月的討論及無數次的會議,才終於把這些指標討論下來,之後我們的主任秘書會與大家分寫討論指標的心得,健康指標它不僅包含死因,其他在死因之前的危險因子,甚至這些所謂的行為都會在裡面。
環境指標,我們特別針對台南市現在推動的一些政策:空地、騎樓、綠建築、空間、流浪狗…,因為我們有一個動物防疫所,每個局處都會提出他們的指標;社會指標,包含有各種犯罪、婚姻家庭,不一定都是負向指標,還有正向的,像是藝文空間、終身學習、古蹟表演、參與活動,因為在理想健康城市的11項指標中,提及我們必須要提供市民休閒教育的空間、要重視古蹟;而台南市目前有82個指標,包含本土50個及國際32個,根據這些指標來瞭解健康城市的理念,以及對城市居民問題的瞭解後,就提出台南市地方城市的健康白皮書,白皮書有其架構。主秘應該知道我們常常提到:你們到底是在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假如說你是在玩假的,時間到了就交給你去報告,這就是是玩假的,但是如果你是在玩真的話,你就要編預算,所以台南市這一部分是非常大的突破,就是配合著指標來編預算,然後訂2008年為我們的目標,想辦法來透過我們的政策和預算來完成。
台南市總共規劃了21項示範計畫,每一組都是7項,這7項與我們第一年的12項會不太一樣,前面12項是一剛開始先做的,這七項是搭配了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擴充的,兩者搭配著一起做,畢竟健康社區還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政策,台南市在此滿能夠發揮,我們有好多都已經開始在推動了。像是我去參加那個無菸YES會議,會議中提及:哪一個城市敢喊說它敢做無菸城市計畫,就要先頒獎給他,台南市就應該先獲獎,此外,台南市的健康城市先以建立健康公共政策為主,所以在不同的健康環境及社會都有不同的政策,例如:綠建築,台南市規定公共工程金費如果有超過三千五百萬的話,一定要通過綠建築的九項標章,不然拿不到建築執照,台南市是全台首例,並規定所有12米以上的道路都要退縮,留出騎樓與人行道;還有憂鬱防治網、健康社區的計畫、營養標示,營養標示在台北市也有推,台南市的小吃很著名,但是我們現在才要開始往這裡弄,現在推廣的範圍包含了整個餐廳、小吃及便當;整個環境改造是台南市很重要的一個成果,如果你們有機會到台南後站,大學路跟過去是差非常的多,以前的走不通,現在則是非常的寬敞,我們成功大學本身也退縮了兩米圍牆,與大學一同合作來做整個都市的改造,而台南市也規劃了12條腳踏車道,再過幾年你們就能統統欣賞得到,還可在台南安平騎腳踏車,台南整個環境改造,在去年最重要的就是在整個校園空間的拆牆記,讓校園的穿透感顯露出來;再者是失業率的部份,成功大學跟勞工局的合作,我們在台南市還發展了一個社區自我評估表,讓社區的里長或理事長自己可以拿到一張評估,這是我其中一位指導學生的論文,評估其離健康社區有還差多少分,這個評估表完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台南市232個里的現況,此外,我們也去推動第一屆府城十大社區選拔活動,鼓勵社區開始往這個方向走,其實我們沒有給他們什麼獎,獎金也很少,但是他們都非常認真積極地在推,主要的目的是因為我要幫他們出一本書,此書整個都在.在描述府城的傑出社區,藉此幫他們留下歷史紀錄,並作為整個城市里的行銷,傑出社區中金華里的里長是全國最有名的,他說如果是按照我們的標準這樣訂下來,三次就沒了,知道意思嗎?只能選三次,我就說這樣怎麼行呢?我們傑出社區絕對不能夠就這樣停著啊!所以不是只有選拔,還要輔導他們,於是在台南市有社區參與的計畫,配合剛剛二十一個示範計畫,我們抽出可以讓社區參與的項目,規劃出12大項,社會、環境及健康組各規劃出四項,這些都是社區可以做得到的項目,經過說明會、培訓、輔導各方面,大約半年的時間,培養他們寫計畫書的能力,讓其有能力可以開始組一個小小的團隊,不要只有里長一個人,或是里長跟其老婆兩個人,然後組成一個團隊開始去推動,環境議題包含:安全通學、自行車隊,社會組的議題包含:守望相助、社區藝文、休閒漫步,我們期待台南成為台灣青少年最好的夏令營場所,透過資訊的藝文活動,我們也會有一些輔導及選拔,大概於八月底的時候,會有一個社區參與的初步成果發表,這就是當時說明會的一個活動,還有記者會,台南市為了做資訊交流,我們架設了一個網站,網站大概在七月底的時候會做一個整個的大改版,會增加更多的訊息,現在我知道很多台大、陽明他們的學生都會進我們的網站,讀網站裡面至少13個的國際健康城市案例介紹,藉由讀書會,老師指導我們的學生去檢視了13個城市,在下一期的期刊又會加五個,所以會越來越多,我們也把這些成果都發表在學刊上,我們寄到全國55所大專院校圖書館、25縣市政府及中央部會,如果各位有需要的話,是可以向我們登記,看看我們的金費上面還能不能支持。
與國際交流
這個是台南市的logo,在國際交流的部份,也開始做第一屆健康城市的國際研討會,去年在成功大學成杏廳召開,大約有600人與會,並邀請了三位國際學者,這一位是Duhl,若了解健康城市的人就會認識他,Hancock及Butterworth是『健康城市』定義的作者,Duhl是祖師爺,我們叫作Grandfather,Hancock是father,其實有很多很多的father,但這是Grandfather,只有一個Grandfather而已,所以我們邀請他,Butterworth已經是第三代了,也就是Grandson,他們講的非常的好,與會的人都非常喜歡那次的國際會議,此外,台南市也組了18一個18人的團隊,包含主任祕書,我們一同到馬來西亞參與西太區健康成是聯盟的第一屆會議,這個聯盟是2003年由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協助組成的,第一屆的會議在2004年舉辦,台南去發表了六篇paper,三篇論文、三篇post,是由台南市政府與成大團隊一起發表,這是當時各種發表團的一些活動,民國九十一年台南市許市長上任他就開始整頓改造,我們是從九十三年進來,也就是「環境改造年」進來的,2005年是「健康城市年」,這兩年的一些成果,包含指標、預算、參與這方面,以環境改造來說,去年就已經完成了,我們還獲邀參與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的活動,今年的六月一日到五日在舊金山舉辦,我們從八個海報中挑選了四個參展,聯合國舉辦的活動與我們不同,我們大多數的國際會議都是workshop演講,而他們都是安排實際參訪、參觀,例如:有機農園、有機蔬品,此活動最重要就是在簽署一個環境保護協定,有21項,要在幾年降到多少,那一次由於中共的打壓,所以最後大家都把國名拿掉,他很尊重我們台南市,所以台南、台北都有在裡面,對於台南及台北整個把國家拿掉他們感到很不好意思,最後大概是有52個城市留下來簽署,有些城市已經簽了就先離開。
宋晏仁局長:
我原來是陽明大學教授,到臺北市衛生局服務的時間,到明天剛好滿五個月,所以現在要代表臺北市政府要來講台北健康城市,不如以學者的身分,來談一談我參與臺北市政府的健康城市計畫這段時間的心得可能更恰當一點,也可以更代表不是用衛生局長的角度來談健康城市,比較能夠突顯出健康城市不是只有衛生方面的事情而已。
在我們整個的規劃過程當中,我們希望他的生活是一個美的,在一個健康的臺北市裡面,所以我們所構建的一個環境,是希望所以有的人在這裡面,可以得到不只是身體的健康,還要有心靈的紓放,那這是一個臺北市現在的空間、構造上面大直橋建立的一個景象。
那現在我們來是要從臺北市在過去的這幾年我們怎麼樣來推動健康城市,以及我們希望透過今天的與談,跟參與的市民同胞們傳達我們臺北市的市民該如何來參加臺北市的健康城市計畫。
從事醫學的學者角度來談健康
我想剛才胡老師已經把健康城市有很多的內涵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可能剛剛對於強調的一點就是鄭老師在一開始提到,所謂健康城市意涵的時候稍為描述,我願意在這邊用學者的角度,或是說一個從事醫學的學者角度來談健康,我們知道健康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裏面已經知道,不只是疾病或是說去除虛弱,而應該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你在這個環境當中所有社會各層面的安寧。
其實在整個臺北市推動的概念裡面,早就已經把所謂用醫療技術來提供人體健康這樣的一個概念把它摒除掉,那我們現在也知道光靠醫療所能維護人的健康大概只有10%而已,大部份的都跟你的生活型態、環境因素有關,有一部份是我們無法決定的就是,你生下來從你父母、從你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因素,但是這些東西現在我們都知道,環境跟所謂的host environment rejection,就是環境跟宿主之間的影響事實上那有很多東西可以影響到你性狀的表現,所以整個在生態環境的構件,就變成一個我們臺北市在推動健康城市的時候非常著重的一個概念、就是說「環境的改造」。
一個城市的健康必須要透過很多層面的共同努力,那除了每一個人自己要去注意自己健康之外,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跟一個健康的,剛剛胡老師也特別強調是一個是healthy public policy 而不是一個public health policy,所以重要的是這個公共政策本身能不能提供這個環境一個健康的架構。所以在我們一個所謂healthy的一個環境,他所包含的範圍就是很多,這個當然是說你把所有的事項事情都可以涵蓋一個健康的定義,那就不只是在醫院裡面,包括在學校裡面、社區裡面,甚至你做的activity,你所生活的這個城市,你所去逛街的地方,整個都是一個所謂的healthy sightsee,那我們整個的目標就是往healthy sightsee的建構來做努力。
Hancock及Duhl,他們兩個人事實上在1986年就共同提出一個健康城市的一個定義,那我想這邊是在reiterate剛剛胡老師剛剛講的話,我們用不同的立場,但是基本上講的內容是一樣的,就是這個城市就是在臺北市,所謂的首善之區,我們還是希望他有一個很大的發揮空間,讓他變成一個能夠持續創造,並且要改善我們現在在這個城市裡面物理跟社會環境,並且要能夠逐漸的擴展它的社區的資源,讓所有的民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能夠達到彼此互相支持,並且發揮這個都市的潛能,以及人類的潛能這樣一個理想。所以做法上面有點算重複了,所以重點就是是我自己的心得,也許我們可以互相來討論一下,我想最重要的一個部份,事實上是所謂營造的部份,那營造事實上很多人光看這個中文字可能會覺得說他就叫做construction或是establishment,我想我不曉得我們現在的社區營造的講法是怎樣,不過我看我們的社區營造,我才知道是培力,所以重點是在這個empowerment這個字,那我在這過程當中,常常就在想說,到底是empower什麼東西,那我想我們在鄭老師的這本書裡面,大家有空的話可以看到我們的賦權與培力這一段,這到是有相當明確的一個揭示,到底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是要從政府部門到社區到民眾,怎麼樣來共同做一個empowerment的這個動作,還有就是怎樣可以讓我們臺北市變成一個健康的城市。
那這個也可能重複到胡老師講的,那我很快的講一下帶過去,但是你會發現在這11項的城市功能裡面,有幾個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包括我們現在整天希望達到的一個城市,也希望他是一個乾淨的城市,他有生態的系統,他是一個互相支持的環境,他的生活和福利跟我們的社區是高度參與,以下我就不一一詳述
大家可以看到說多元文化、醫療健康概念。
臺北市的健康城市目標
所以在臺北市事實上從馬市長的衛生政策白皮書裡面,結論了一個馬市長最後施政的目標是在一個健康城市,所以前面幾年所做的事情最後都是朝著在我們馬市長最後的兩年任期裡面,要用健康城市這樣的一個概念來涵蓋我們所施政的十大指標,第一個是希望他是一個安全的城市,他是一個生態的城市,他是很繁榮的、友善的、並且是溫馨幸福的,具有文化的,他是可以很方便達到很好的健康的支持,就是醫療環境,他也是具有活力的,並且最後是能達到永續,這個概念事實上在馬市長第一任是在建構這樣一個基層建築,那事實上在第二任開始,就是在民國九十一年結束的時候,在當時邱局長時,就提出了健康城市的口號-「帶著夢想起飛」。
現在看在這裡面我們把安全這東西放上一個小小口號來解釋這個安全的意思,下面舉幾個例子,我們在健康城市裡面做了哪些事情,事實上符合這十個指標,請看,包括在安全部分,我們消防局或是警察局、有所謂的治安風水師、消防風水師,我們廢棄物的處理、衛生下水道、都市規劃等等,這些都是過去幾年來在市政上面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所達到的,包括剛剛胡老師也提到的健康步道、腳踏車專用道等等。所以,我們在整個施政計畫裡面,在93年到95年就正式的把健康城市列為我們的施政重點,我們有個指導委員會,我們有跨局處會議等等,我們在第一屆的台北國際健康城市會議,也是邀請到那位祖師爺跟那位爸爸一起來,所以也簽署了這樣一個中文版跟英文版的台北健康城市的一個憲章,重點就在這邊─賦權,希望能夠達到賦權的概念,那這是我們整個的策略,那我就很快帶過去,其實推動的過程跟台南差不多,我們有一個組織跟訓練,也是有辦一些的研討會,大部分目前還在公部門的部份,也辦了很多國際的工作坊、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相關的城市來share一些concepts和經驗,那也在國內做一些國內的行銷活動,並且規劃很多我們現在在城市裡面可以進行的一些城市的探索。包括建構社區文化軌跡的營隊,規劃今年度的國際博覽會跟國際會議,最重要的是台南比我們早在3月就提出,那我們目前的目標是在9月份要把文件送去申請剛剛胡老師所講的西太平洋這個聯盟。那我們現在是在積極的在跟各個社區,今天中午事實上我們才在大安區跟所有的里長,參加我們所謂健康社區,其實我們過程都大同小異,剛剛胡老師講的東西,這個所謂健康社區,我們叫做模範社區,所以是差不多意思,那今天中午才在辦第一次的說明會。
台北在國際的定位
那接下來我們在國際的定位上面,希望我們是達到國際級的城市。大家都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像臺北市的logo上加上健康城市一個笑臉,所以我們希望達到的是這樣一個歡笑的臉孔,這十個顏色代表我們10個施政目標。下面是一些例子,我們的安全城市其實做了相當多,像我們治安風水、消防,我們的金鳳凰救護隊,另外就是一些跟生態城市有關的例子,住在臺北市的人都知道在內湖附近以前有一個垃圾山,整天都會冒煙的,那我們現在已經把垃圾山大概改造成為綠色的山頭,那這是基隆河的截彎取直、翡翠水庫等等,那這也是一個都市型貌的改變,建立很多讓市民可以認同的地標,在繁榮方面,我們事實上有很多的科技園區,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內湖科技園區當初在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他是這麼的重要,前一陣子有一次地震之後停電了,一停電之後全世界各個地方的電話打到臺北市電話塞爆,才知道說在內湖科技園區一個震動,全世界都受到影響,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那這是在繁榮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其時臺北市有很多的建設,這當然是臺北市挾著首都的這個優勢,可以做到台灣其他城市可能無法達到到的繁榮狀態。
友善城市
另外一個是我們友善的部份,目前我們知道臺北市擁有全台灣第二多的外籍人士或是說我們的新移民,那我們目前知道為了新移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做非常多的關懷,在醫院裡面,我們有七種語言的一個服務,那每一年我們為他們各個不同的外籍人士辦他們特殊的節慶當然這原有的原住民事實上也都有很多的活動,這是友善篇,我們對原住民的故鄉文化,這是其他社會福利的部分,那這是活動的照片,包括托兒所、遊民的關懷,對於無障礙空間的建置,那這也是一個多元城市建構的概念,我們很多文化的活動在臺北市進行;這是一個我們過去在文化上面的努力,那臺北市在文化古蹟上面大概可以跟台南相比美吧;這是便捷的部份我想我們還是要比台南要幸福一點,就是我們的道路運輸系統相當的完善,包括捷運,那臺北市的捷運除了悠遊卡的發卡量達到了五百萬張、是全世界第一名,他的使用量達到全世界第二名,他的普及的速度事實上是相當相當好,那我們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很多新的所謂便捷的概念,包括網路新都、快速道路,我想臺北市民都逐漸的感受到這些新的道路一個個建立起來,那這是我們一個網路新都的廣告,將來走在路上大概哪一個角落都可以聯絡到網路,不過這最近被很多報紙罵的死去活來,我們現在正在研擬更廣泛的應用範圍,下層建築已經建好但是應用範圍還沒有開始開發,這是另外一個跟便捷有關的一個概念,這也是便捷那腳踏車專用道,很多東西都跟台南相仿,事實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大家經驗都互相的交流,那這是一個康健城市的部份,我們現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送藥到宅的服務,跟全責照顧制度,這大概就是國內獨有的,所謂送藥到宅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的市立聯合醫院變成一家醫院,跟很多的社區藥局做結盟,那病人到醫院去看病之後,他如果不方便,我們社區裡的藥局可以把藥送到他家裡,全責照顧是什麼呢?過去我們台灣人住院,好像一人住院全家都住院,所以全家都住在醫院裡面,現在我們醫院提供全責照顧的護士,你需要做什麼東西護士都會幫你做,所以減少陪病的文化,本來在制度推行之前是68%的陪病,那執行之後現在是33%的陪病,所以事實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陪病,事實上已經大幅的減少,當然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活動跟健康城市相關的一些訓練,包括龍舟賽、划船、慢跑、腳踏車等等。
永續發展
在永續方面,我們有很多的綠地的重新建構,那在剛剛主秘也說臺北市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地已經不多了,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空地部分,在臺北市這個有一個很大的就是說臺北市山很多,所以我們青山廊道的構建,事實上幾乎同樣臺北市附近的山幾乎都有廊道可以走,這是一個很好的資源,這是整個風景區的構建。
健康城市市民應有的行為
所以在這兩年的目標,就是真正能夠達到一個WHO的標準的一個健康城市,所以在今年九月三十日之前我們希望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可以讓我們參加WHO的一個健康城市這樣的一個聯盟,那這是我們在推動健康城市的一個終極目標,那在去年的區域部分,我們積極的希望能夠喚起市民同胞對於這個目標的認同,在社區裡面真正的能夠做到,共同構建健康城市,那我個人常常在外面演講的時候,我有個概念常常會說,做為一個健康城市的市民要有怎樣的行為?我認為一個行為的改變,可以代表你對這個健康城市概念的認同,我把這個事情用一個笑話來講,稱為撿狗屎理論,當你出門帶著狗去蹓狗的時候,會把狗屎撿起來的時候,你的行為就已經是健康城市市民的行為,那基本上這意思就是說empowerment到底empower在哪裡,就是說當你認同這個城市的一草一木、呼吸都是你的責任,而你會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那這個城市就是健康城市,你就是這個健康城市被賦權的市民。
鄭晃二副教授:
我要先聲明一下,我從小在台南長大,長大後才來到台北。所以我今天沒有偏袒哪一方,因為兩個案子都非常精采,聽完這兩位的報告之後,我來提一個問題,在「健康城市」之前,政府也推出過很多計畫,不過,也有人說常常看到政府在辦活動,學者在寫報告,對於新的計畫才剛剛有一點了解,首長又換人了!
不曉得在台北跟台南這兩個地點,市民的感受到底怎麼樣,他們覺得健康城市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嗎?計畫推出來之後感覺有什麼改變?或者說社區營造、社區規劃這些事情不是已經做很久了嗎,怎麼突然之間同樣的事情變又成一個新的名字?
胡淑貞副教授:
基本上健康城市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那兩年下來,大概也只能提出市民這兩年的感受,我們在台南市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把這個理念帶給公部門,以組織階級來看,市長、主秘、局長、副局長、課長以及承辦人員,雖然他們也是市民,但是他們的想法可能還維持在傳統公務人員那一段,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去處理在這一部分的市民,另外一個市民就是一般的居民,我們現在的作法是透過里及社區,我們舉辦整個的社區參與,這邊舉一個例子:居民提出一個意見,比方說他住在長安里,他家裡遭竊兩次,講的都快要掉眼淚,然後他就問說為什麼其居住的里內沒有守望相助隊,如此可以很明顯感受出,我們在其他的里積極推動的時候,這些里民參與健康城市其活動中,有一個就是守望相助隊的輔導協助,這些有組守望相助隊的里跟社區,他們整體犯罪率就下降,所以居民馬上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沒有的就問為什麼?後來我們才知道長安里什麼沒有推動的原因是里長跟理事長兩個人不和,這樣的制度,我不知道在台北市是怎樣呢?台南市大概有三分之ㄧ的里長與理事長是不和的,所以我現在在期待一個新的、好的政策,看看是否能修正這個雙頭馬車的制度,這與內政部有關係,從這部分我們就可以感受出居民的需要,在弱勢照顧方面,台南市很早就開始做「遊民送餐」,是健康城市計畫中社會祖在負責推動的部分,健康組的「憂鬱防治」,由於不只是公部門有在推憂鬱防治網,所以救直接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體,不僅是自殺者的家屬,還包括各方面,大家一起用empowerment,需要互助合作,雖然是公部門幫助,但也算是上上下下、左邊到右邊全部都加進來,包含學者及成大醫院都進去,從這述的例子就可以感受出,隨著這個議題,因為它有納入健康城市計畫這個議題,他就比較有機會感受的到,台南市納入的範圍蠻廣的、蠻寬的,但是也有些疏漏的,就像這次淹水,我們當時就沒有考慮到,災害這部分之後就會要納進來。
鄭晃二副教授:
剛剛宋局長提到賦權,那麼在市民自主、主動、沒有依賴性的那一塊,不曉得台北市有沒有什麼樣的例子。
宋晏仁局長:
我到市政府剛滿5個月,在這過程中我去了兩次社區大學演講,那我的感覺上是市民在主動參與這部份並不差,所以說是不是真的認知到這是健康城市的活動我倒不覺得,那即便健康城市這個概念在市府裡面要推動,我想胡老師跟主秘可能也發現,你必須要使各局處意識到健康城市是全體的事情,本府在3月20號辦了一個首長共識營,凝聚共識,至於市民的部份,只要去講的部份市民立刻就會去接受這個concept,那這個concept本身並不難懂,第二點剛剛胡老師也講健康城市是一個持續推動的事情,那還好臺北市的基礎並不差,所以你只要去review說臺北市最近做了哪些事情,尤其幾個是你感受很深的包括垃圾減量,垃圾費隨袋徵收這個事情,以及我們的青山廊道整個一個個的通路,那建設局的網站,事實上市民在這邊的利用度很高,另外就是悠遊卡超過五百萬張這件事,代表市民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他去利用這些資源,所以在解釋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在那邊都算一場的話,那今天是第六場就是跟大家分享這個經驗。我的感覺是只要你把這個concept點清楚,其實大家都很心悅誠服,只是去做的程度如何尚無從去檢驗。
洪正中主任秘書:
台南市推動健康城市的第一步
剛剛胡教授跟宋局長,已經把我們健康城市的一個輪廓勾畫出來,最主要還是在說健康一定是從人體開始,然後慢慢到社會,然後到城市,甚至最近行政院院長也在呼籲,要健康的國家,所以健康用在各個領域應該都是恰當的,那我們接到這樣一個任務,最主要還是市長他本身想要做,而且是很堅持的要做,這樣在公部門才有辦法來推動,這是絕對必要的。那第二個,如果這個工作是一個健康城市剛剛前面大家談了,絕對不是一個衛生局的事情,衛生局大概是以人體健康這個領域為主,那麼社會的健康,社會局這方面的領域一定要來,環境的健康絕對是生態、環保各方面一定要加進來,所以這整個都是市政府的工作,所以我想剛剛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還好當我們台南市長一喊決定要做的時候,就想到主秘,主秘大概就是跨局室,所以我們整個設計上就是這樣的開始。那我介紹我本人,我本人在環保單位大概二、三十年,民國85年到89年在台北市當環保局的副局長,所以我對台北市也相當了解,當時以環保局推動垃圾減量、垃圾專用袋,當時就是我們開始規劃、推動。類似這樣一個健康的顧問,從那個過程裡我們學習到,推動任何一個活動絕對是從社區開始,所以我們今天這個主辦單位是一個社區營造民間團體,確實沒有錯一定要從社區開始,所以我們在健康城市這個領域的時候,我們跟胡教授就打定主意,要深入的話就是到社區,所以我們辦了很多的講習,還有讓他們參與。
回答剛剛主持人的問題,就是說絕對要讓社區參與,讓民眾真正了解健康城市,然後剛剛回答主席的一個答案就是說,民眾會覺得說“我也是健康城市的一部份”,那樣就成功了,所以他對健康城市的定義有了解,然後指標也了解,這樣比較容易推動,所以這樣的一個過程,當台南市開始要推動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好。台南市本來就是一個古都,當時承蒙國民健康局的重視,對台南市不大不小的都市而言,人口75萬,而且又具有歷史地位,就是台南市是台灣歷史的發祥地,這樣的一個角色,所以就決定從台南市開始,所以胡教授跟國民健康局當時是這樣的決定,那我們台南市有這樣的榮幸,我們推動的過程也絕對不敢失敗,所以我們這樣子兩年來我們戰戰兢兢的來推動,最主要我是覺得幾個因素,第一個市長的決心,第二個我們整個市政府都動起來,還好我在做協調、推動的角色,大家都還滿配合的,第三絕對是社區的幫忙,我們台南市有很多優秀的社區,如金華社區、文南社區,這是全國有名、總統都召見、常常見報,這些他們參與的程度很高,他們以母雞帶小雞的心態,他們自己做了以後還幫我們再做推廣,我想有以上幾個因素,所以到目前都還滿順利的。
那麼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跟胡教授連絡,那胡老師也直接把成大的團隊組織起來,他們也成立一個健康城市研究中心,這樣子的話我們推動起來非常快,我們甚至在整個橫向聯繫上,整個市府跟成大團隊任何一個層級都有在連絡,所以我想這個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大也是我們台南市一個很大的學校,所以人力資源方面都夠,所以這樣才有辦法來做。
組織期
那第二個組織期,我們在去年當然在組織架構上一定要健全,這是絕對沒有話說的,第二個部份是指標,那大家一定會說你這個城市健康不健康、你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健康?這怎麼回答呢?也就是說我們推動了兩年,那你的城市是不是比兩年前更健康,所以這一定要有一個指標,還要量化、能夠計算accountable,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大概在去年一整年胡教授這邊也非常的積極,那我們在學界跟政府之間就是一直討論,如何來選出說哪些指標是代表台南市的,所以這個指標在國際上是有32個指標,所以像這個綠覆率或者是空氣污染指標、吸菸率這些全世界走到哪裡都可以用的這些全部拿進來32項,另外我們再以台南市認真的討論,在人體健康的部份要注重什麼,在台北可能不一樣,那麼再來在環境的部份,應該台南市要挑什麼來當指標,像這個流浪狗,在台南市很重要,吃檳榔這也是很重要,所以在台南市的地方我們花好長時間一直討論,討論到都把它篩選出來,那社會的部份也一樣,像在台南市離婚率也很高,這個部份在台北市可能也是一樣,經過好長的討論之後慢慢挑出50個,所以這絕對是台南市的,那台南市有沒有進步是看這50個,然後再跟國際比,我們台南市是不是比其他的城市進步,我們用32個指標跟人家比,所以在整個過程裡這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選指標我想第一個心得就是說,當在選指標的時候,他是有技術層面的,他是有行政層面的,還有民眾意識的層面,這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選的好的時候,大家有共識,大家一起來努力,如果選的不好,代表性不高而且浪費時間,所以在這樣一個選擇過程裡,我們大概很注重。
我提六點我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1. 就是要有共識營,就是說一定要讓我們市政府的同仁能夠自己接受,所以這些指標都是我們所有市政府同仁都有參與,包括成大的團隊還有民間的一些團體,他們都有參與,這是一定要共識營,我想台北也是剛剛也有提到,但是我們的共識營是玩真的共識營,而不是在做宣示的共識營,所以是經過細膩的討論後大家決定出來的指標。
2. 指標必須是可努力的,有些指標是不能努力的,比如說我們以這個空氣污染的指標是可以努力的、出生率當然是可努力的,我們盡量生小孩,應該是有些困難,所以就是在這個選擇的過程裡,就是說你選了這個指標下面就是怎麼努力,所以這一定是要連貫起來的,比如說我們在綠建築、大眾運輸,家庭暴力的通報這些當然就是要努力啦,所以我們就定量化的指標裡面就有可努力的,我們總共挑了39項,而且就是我們計畫的主要精神所在,所以這個指標裡面有的是盡量找一些未來要再努力方向的一個指標。
3. 指標應該是可以量化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統計上能夠做統計的,所以我們台南市政府的統計年報,就有把健康城市的這些指標統統擺進去,那我們的計算公式都有,所以請各位有空的時候,請大家參考一下,我們這一本白皮書出來以後,胡教授這邊都已經把它列出來了,最後這邊都是如何來計算指標,計算的公式,而且這些都不能變的,你今年這樣計算,明年一定要照這樣計算,這都是可延續性的,所以這個量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我們這個規律運動人口的比例這怎來量化呢?我們是定義在每週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有流汗而且有呼吸急促現象的運動規律人口,然後除以總人口數,乘以100%,這個部份我們也謝謝胡教授,他們真的很細膩討論到運動幾分鐘,然後呼吸有沒有急促,這樣一個量化的指標。
4. 是我們設定計劃的開始年跟目標年,我想一個計劃是說,台北市說已經開始了,那我們先不是,我們台南市是定說2005年是開始年,我們前面是準備期,我們從2003、2004準備,我們2005年開始,然後到2008作總檢討,然後每一年要進步多少,所以這個開始年跟目標年是非常重要的。
5. 是各項指標都要指定負責的局室,那我們的指標82項,每一項都有assign到每一個局甚至到每一個課,所以那一個局、課就要一直關心那一個指標的發展,所以這一個部分這樣來落實。
6. 最後一項是落實我們年度預算的編列,我們在預算裡面都會括號,這是健康城市的哪一項,所以我們在這裡報告就是說絕對是玩真的,也就是在政府部門是紮根進去了,包括他在會計部門,包括在我們的統計部門,這些都已經進去了。那我們接下來就是說,既然定出來以後,所以我們說今年就要開始推動,我們這邊也跟成大討論了21項示範計畫,也就是說那麼多的指標,如何拿出來讓社會、社區一起來參與,所以這樣挑,那從21項挑到三個領域各別七項,然後剛剛胡教授簡報裡每個領域再選四個,所以我們很盼望社區來推動的時候,就是你的社區參加哪一個示範計畫,這樣來推,我們也鼓勵他來,主要是來參加我們就可以給補助,所以在市政府的各局室,你要來申請計畫,就是要看有沒有配合我的示範計畫,免的說以前經常給計畫都是漫無目的的,那現在就是把目標集中,所以這個部份在這裡報告一下,那我們示範計畫推動也是到2008年,這個參與的計畫可以多樣化,就是說他在這個領域裡面它可以有創意,在這個示範計畫裡面、他在各種不同的方向,這樣的部份是有他的意義的。那這裡面推動的部分我提出兩個心得,1.這些計劃裡面必須是社區可參與的,所以在設計上,比如說乾淨環境計畫、健康學區大步走,我們很希望學校的學生上學是走路來的、然後騎腳踏車來的,但是要健康的一個學區,而且能大步走,所以會在當地跟學校旁邊的一個社區跟這個學校大家一起來努力推動、參與。
我們是跟行政院所推動的台灣新社區的六星計畫來結合,六星計畫也是以社區為主的一個大方向,跟大家報告六星計畫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各部會他編列的預算絕對是往這個方向來補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跟他同方向才能夠得到中央部會的補助。我們台南市是比較窮,不像台北市,我記得當時在台北市每一次想做事就編列預算做了,台南市真的不行,台南市每一次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要想說我要跟哪一個部會來要錢,所以在台南市比較痛苦的地方就是要去爭取經費,所以我們有跟中央來結合的話,推動起來比較順利,以上是我一些心得,謝謝各位。
李怡娟教授:
剛剛前面聽完台南及台北市政府的一些經驗後,大家應該對一些健康城市的理念都有一些理解,我就不再重複了。我想每一個城市在推動健康城市時,都是抱持同樣一個觀念在做,就是希望在目前的都市化情況之下,會面臨到一些問題,這樣的問題呈現在很多的健康指標上頭,所以健康指標到底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絕對是的。剛剛從台南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到,如果說把健康當作是狹隘的認為他是衛生局的工作,那絕對是窒礙難行的,因為我們剛剛宋局長也提到,如果說衛生局要一肩扛起這樣的責任的話,我相信前面好像會很順利,因為從WHO所制定的這32項指標來看,其實很大部分很多的幾乎三分之ㄧ跟健康是有關的,像我們很熟悉的一些死亡率等方面,但是有更多其他的方面,如果是從衛生局來推動,是會有困難。
所以我想我這個部份,因為還沒完全的involve到台北市健康城市的計劃,所以沒辦法像成大與台南市政府這樣密切的關係。我才剛踏了一腳進去,所以現在可以從比較外面的角度來看台北市在打造健康城市這個計劃上頭,我們可以先怎樣的一個開始行動。稍早我有跟胡教授作了稍稍的討論,就是說其實在台北市還沒有做健康城市之前,在座一些的老師們,像洪醫師,我們都有滿多的合作經驗,在做健康社區的這個部份,大家其實會認為說,健康城市或是六星計畫是不是就是範圍從社區擴及到整個城市而已,大概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到底健康城市跟健康社區之間差異何在?我有時候到衛生局去開會也會聽到衛生局的同仁認為說健康社區或是六星計畫,就是一個健康城市很重要的核心部份,都是用相同的手法在做,只是把層級提到更大的政策改變上。
如果這麼單純的話,那我想做健康城市就不會需要國外的經驗中提到的3年到5年的時間,我覺得因為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大家會認為怎麼可能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整個架構出來由上而下,不是很快嗎?就是說各局處的指標出來以後,大家就分配工作去推動,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話我相信不會需要到3年到5年,這中間最大的gap在哪裡?如同剛剛我們主持人問到的社區的定位是在哪裡?還有如果這只是又再一次的在辦活動、花資源,我想大概也不是剛剛台南市很真誠的宣示說要玩真的,玩真的背後意義在於說,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也不是順利的一下大家都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最辛苦的部份是在哪哩?我想第一個就是在看每一個城市的差異,我們常說要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步驟來推動,可是不同在哪裡?除了是所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存在空間的人們不同,我相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每一個城市他有他自己生活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我們市民真正的生存的核心價值在什麼地方?像台北市大家都認為說他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也許這只是一個表面,就像剛剛我們台南的主秘也認為說他的資源很豐沛,做任何事情不太可能做不到,可是這不是我們在推台北健康城市要去做的,也就是並不是在於說只是在用他很充沛的資源,再去推很多熱鬧的計畫,甚至說只是透過行銷讓很多的市民知道現在台北市又為市民做了些什麼事情?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話,我相信不會世界各國這麼多的城市去做這項工作。
所以他們把它定義是social movement,是在做一個社會運動,社會運動他的本意其實在於,我們生活到了目前這樣一個moment,我們要停下來稍微問一下,其實是一個機會讓市民、讓我們的市府,讓各方面的學者,只要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有一些關心的人,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說我們目前到底要再繼續哪些努力?剛剛我們的局長也說到,如果有一天大家市民都認為這個空間是他願意付出努力來維持的時候,台北市民就已經prepare好了,重點是要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地步?我相信絕對不是說大家市民很favor很appreciate這個市府替我們做一些什麼事情,他們就會願意來參與這個工作,所以我同意社區參與是最主要的部份,但是並不是說透過我們現在在做的社區健康營造,就可以達到社區參與,所以推動的區域範圍也是一個問號與重點,也許我們待會主持人會有很多的心得。
健康城市第一個應該要問的是到底市民要的是什麼?市民到底它的追求、他的價值是什麼?這個部分絕對要從下而上,所以胡教授也說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不同的scale,我認為第一時期在我們的準備期,就是在國外大家會認為他是一個準備期,可是在台北市我把它當作是一個開始期,那個味道是一樣的,就是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初的理念宣導與共識的形成,而這一個部份應該是由我們主導推動,以台北市為例,目前在推動整個組織著力最深的,就是我們衛生局、我們的市府團隊,這一部分有個共識就是很高興剛剛提到說不是只靠衛生局在做,這一點我覺得滿高興的,因為從去年開始,我一直感受是好像就只是衛生局的工作,這個感受非常的強烈,我想台南的健康城市從共識營的開始是很重要的,共識營在我們整個組織架構中,除了從上層之外,我覺得很重要是在目前台北市可以開始著力比較深刻的社區這一塊。我想在座都對台北的社區滿熟悉的,台北的確很多的社區,有很多的動力在做這件事情,現在碰到的瓶頸是,過去因為國民健康局在三年社區營造計畫之下,有很多的社區他們可能就是各自為陣,他們各自認為說他們要推什麼,例如他們要推健康飲食、或推運動等方面,現在如果這些的社區他們沒有我們所謂的健康城市的一個推動小組,同時我們的市府小組會給一個很明確的政策或是要推動的計畫方向的時候,現在在看他們提出來的計畫,你會感受到還是做各自的,雖然他們所做的還是會給一些市民某一些服務或是某方面的計劃,但是感覺就是一個點一個點,所以常常資源會分散掉,很可惜。
這一塊的話在我們的衛生局,在衛生局裡頭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整合部分,也就是說剛剛我們台南的經驗他們先透過由下而上的一個很好的需求評估知道我們市民要的是什麼,在國外大概都會透過焦點團體,透過各方面的主要社區營造或是一個團隊來作,這一塊非常重要,評估之後我相信指標的制定就是從這開始的,因為需求的同時,就是說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而這些什麼事情就是我們未來要去評估看看做的好不好的,這就是指標產生的依據。所以如果我們有從下而上開始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指標就自然會出來了。我剛剛也非常欣賞台南在建構指標的時候,透過學者、市府的各方面的各局處,再來是我們社區的組織、團隊,所以由這三方面一起來認可這個指標,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他們的事情了,他就認為說這指標也是我們的參與,所以他們就會開始走下去。
現在很多社區在成為示範社區之前,他們也拿了我們很多的政府經費,開始做了很多社區的計畫,他們就慢慢知道有個進行的方向,因為當初他們一起參與在需求評估的過程,也開始制定了這些健康指標,在形成計畫的時候會比較有一些方向,知道該怎麼去做,大家的方向漸漸就會有一致性,這個過程是慢慢的形成,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的從下而上,從上而下的互相影響之後,最後就是我們的政策,現在大家知道在各個其他城市在做健康城市時,很重要就是最後我們整個既定的一些資源、一些提供的服務,會整個再重新組合,最後是我們政策的改變,所以我相信未來的目標或是制定的指標,真的是要從我們這個城市市民的角度來看,剛剛我們主秘也分享其實這個指標,譬如以學者專家角度一起來看指標,上來的時候,很重要的是行政部門他對這個指標是不是認同,因為這個時候他除了是要對健康城市有一些共識,有一些了解,有一些理念的認可之外,他能夠了解到市民的看法,所以也許出來跟他過去做過的是一致,可是這時候他再推的時候就更有依據了,他會知道滿足哪些市民的需求?
我想這幾個步驟其實看起來是很容易,可是每一個步驟真的就要滿紮實的,從我們的共識形成,到透過社區一些重要的組織來參與真的是非常重要,所以行銷不是只透過媒體告訴說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而行銷很重要從社區的一些組織,所以我們真的期待在做需求評估的同時,透過一些共識形成,然後可以去行銷這件事情,可以多方齊下,這也是我們當初幾個老師也覺得說,我們其實可以做一些事情,可以透過這幾個角度來做,所以我們希望是這個部份,另外我想再分享的是,在健康城市這個過程,我很羨慕台南有一個這麼好的team,畢竟這是一個team work,除了這個市府不同專業team work,其實學者的team也非常重要,那在學者的team這部份,其實台北市是可以再加快腳步,因為做這個工作過程當中其實會有很多的阻力,當然也有很欣慰快樂的時候,不過要讓本來是沒有這方面的一些感覺或是說他不認為這重要你慢慢的去影響,這是很耗時的,因為你要紮根,你一定要非常得到真誠的認可與願意,而不是表面的說好,我們來參與,來宣示,來做這樣事情,而是真心願意,這個部份是很耗時的,而且一個團隊彼此的support總是會有時候某些人碰到了某些困難,需要其他的一些資源,所以這個部份我覺得台南看起來是做的還挺不錯,也許胡老師可以分享這一塊,這是我比較關心的部份,謝謝。
鄭晃二副教授:
既然它是一個社會運動,那為什麼是由政府開始來做?為何是政府與學者合作就這樣推動起來了?為什麼是國民健康局撥錢,三年三階段就可以把台灣的城市變成健康城市?
洪正中主任秘書:
政府也有責任把正確的路引導出來,所以應該算是拋磚引玉,最後願意做的還是市民、社區,這樣子的話才有意義。我是在想發起者可能國民健康局他比較跟世界接觸,比較知道時代的這個潮流,但是引介以後應該算是地方主動來做。
鄭晃二副教授:
但是從地方政府到社區還是有一段啊!我們請胡老師來解惑一下。
胡淑貞副教授:
雖然是說由國民健康局給錢,不過這個計畫比較特殊,他不像以前的標案,說你要做這做那,這樣的話就完全是被公部門綁住了,但是這個計畫案沒有,他完全都沒講要做什麼,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只知道說要弄健康城市,然後就都丟給我們了,就是說ok他希望鼓勵一下,因為總是需要一個開始,所以整個在做還是地方在推動,那健康城市是這樣,他當時的理念是希望能夠,因為公部門政府部門他本身有預算、有組織,那如果我們能把預算、有組織作有效率,尤其是政策上面的建立能夠達到的話,他影響力是比你從基礎開始要快、寬廣,這是兩個理念,從社區營造做上來後會發現,卡在跟公部門經費預算組織制度機制這個部份出不來,所以這個健康城市裏面把機制這個部份影響改變,所以這個機制下來你弄好了一條路下面的水就比較好走,所以是這樣子引發過來的,但是要怎麼做還不是很清楚,過程中其實歐美也在學習,而且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都不一樣,大家都一直在學,它主要的理念是希望透過建立健康公共政策,主要是公共政策,甚至於剛剛講組織、預算還有整個去推動的方向,然後他這時候考慮到的是真正講起來,健康城市真正要改變的不是我們傳統的健康,他講的是影響健康的因子,這個部份通常會包括像比較容易做的是從environment開始,環境的改善,也就是都市計劃、硬體空間,講怎麼改善走路環境的空間,那這一部分你想既然是發表paper,想也知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那現在你看國際會議的話,開始走向社會跟經濟,就是說影響健康的因素有社經地位,尤其是失業、收入這些等問題,所以我們在考慮的是貧民區,就是不平等的這一塊,現在最新的方向是往這裡走了,只是台灣沒有辦法一下子繞到這麼快,那你想想看你像要動用環境的改變,又要動用政治、經濟、失業率、社經地位,那你這個非公部門的政策機制能夠建立是非動他不可,所以必須要去動他,那誰來動她?公部門自己會動嗎?說真的講健康城市裡面,我們不是有講到一個理念叫做跨部門合作嗎,衛生署自己內部的部門都跨不好了,所以有時候也要思考說,他給我們台南市這個計畫在推,那他們自己內部都弄不好,他們也應該要弄一個健康部門什麼計劃,類似這樣子。
鄭晃二副教授:
這招叫做「政府部門健康化」?
宋晏仁局長:
回應剛剛胡老師講的,政府部門事實上是擁有很多的資源,是各地的民眾所沒有的,所以由政府部門來推動事實上是有其必要性,那第二點就是說,假如胡桃是我們現在要破除的障礙,就是我們邁向健康城市的障礙,胡桃一打就馬上飛出去了,一定需要另外一面互相來做,做這個比喻事實上政府就是那個鎚子,民眾是下面的基礎,就是墊在下面那個桌子。所以政府與民眾在健康城市的推動,或者任何一個社會運動的推動,大概都是不可少的,那我們剛剛說到社會運動是希望從社會開始,像歐美的起源是從兩個教授開始去發起這樣一個概念,而被很多城市的領袖們去認同之後,再由政府部門運用他的資源來推動。
政府引導政策引導民眾的方向,把資源放到該放的地方去,政府事實上必須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可是剛剛李老師ㄧ直在指摘政府的一個部份就是說,政府並沒有把資源,尤其臺北市政府把資源放到學界,以至於學界遠遠落後於台南,這點我必須要講說台南在這地方是比較幸運點,事實上國民健康局一開始就選定台南,把資源放在台南,讓成功大學的學者們可以立刻有資源來凝聚民間的共識開始,臺北市政府畢竟不是中央單位,我們的錢其實是沒辦法下放到民間,其實我們的招標案金額比起我們的中央政府規模小,小規模的部分,好不容易請了我們李怡娟教授來幫忙做一點事情,那大規模的,只好透過市政府請市政顧問免費來參與這部份的討論,但是效率遠比台南市政府就是成功大學的模式要差,這是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成大的模式是個非常成功的模式,就是由一群學者先不設定目標、不設定形式、自發性的討論出民眾的需求,我個人非常羨慕台南的模式,可是在臺北市來講沒有這樣的一個機緣,因為市政府沒有辦法把錢放到民間去。政府制度的問題,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資金,我想市政府很清楚,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資金沒有辦法沒有這樣的編列放到民間去用。
洪正中主任秘書:
各局如果出50萬的業務費,因為在預算經費上,你從業務費移出50萬出來應該沒問題,如果台北市20個局出來,一個局50萬,就一千萬了,一千萬就夠了,大概就超過健康局補助的金額了。
宋晏仁局長:
其實今年從李怡娟教授開始,我們已經算是第一個從需求面來做一個調查,那事實上在下半年還有其他計畫可能會進來,但我們只能從50萬、60萬這樣的經費一個計劃一個計畫,我認為這種模式不是最好,最好的方式是說有一大筆相當足夠的經費,委託一群學者共同來討論,那樣會是一個最好的模式,可是很顯然在市政府的機制裡面,事實上是有點困難。就是首長的意志力,能不能貫徹。
鄭晃二副教授:
首長的意志力跟能不能推動很關鍵嗎,就是首長的態度很關鍵嗎?我看到大家都在點頭……。
胡淑貞副教授:
市長是很支持,但是市長很忙,所以我覺得最重要是主秘,只要我們沒有錢,他馬上就想說找20個局,一個局50萬,就一千萬了,在台南市可能會成功,因為在台南市,主秘就會去挖出那一千萬出來,台北市是誰在挖?可能不是宋局長在挖,而是你們的金副市長,他必需要持續堅持地去挖出那一千萬出來。
鄭晃二副教授:
也許我們說服學會的祕書長,學會支付一千萬,學會自己來做健康城市如何,有沒有可能?也許等一下討論再討論這個問題。
胡淑貞副教授:
給大家一個最新的消息,國民健康局應該在今年九月的時候會有一個案子,是健康城市的計畫,今年會補助兩個城市,每一個城市給600萬,分兩年給,第一年給300萬,第二年給另外的300萬,因為去年曾經有一次,給160萬,然候標案寫的很差,後來整個預算被殺掉。我就直接跟他們反應,他們尋問我的經驗,我就說160萬給人家一年,哪一個學者要去推?所以我講這個一定會死掉,因為沒有學者要去推,所以要給人家兩年,有一點希望,我努力了第一年,一個弄不好,第二年就沒了,那誰要推?他問我的經驗,我就這樣跟他們提。所以現在的規劃是兩年,160萬是不夠用的,因為相對在台南,事情做得比較多,他這次要的沒那麼多,至少不用辦國際會議,我們辦國際會議就花掉很多錢,然後出書、弄網頁都是比較花錢的,這些今年都不用,所以我覺得300萬是ok,因為跟台南市是相當的。直轄市、省轄市、縣轄市都可以提出申請,但是他要求一定要市政府加上一群學者,這兩個都是主辦單位,但以學校為申請單位,將經費撥到學界,因為300萬的錢撥到市政府,塞個牙縫就沒了,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所以國民健康局大概也學會了,就覺得還是要撥給學界比較會看到報告,會看到東西,所以這個標案大概會是這樣,預計大概在9月的時候,跟這個科技計劃案一起公告,可以趕快開始準備,因為通常一公告,寫計畫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個月不到,根本就來不及,台南市在做健康城市的proposal的時候,在之前已經醞釀了六個月。
鄭晃二副教授:
我再請教一個問題後,我知道首長意志很重要,不過如果首長任期屆滿怎麼辦?那這計畫會不會就斷掉了。大家會不會這樣擔心?
胡淑貞副教授:
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已經規劃到2008年,還有另外一個力量,不僅公部門,還有學者,學者有時以朋友的角色幫忙推,如果市政府不推的時候,學者就不一定是朋友了,學者會開始收集相關的指標,直接公佈,是會有新聞的,新聞稿對市府是個壓力,所以這是一種方式,是不需要做到那樣,畢竟學者的理念是為這個城市、居民在努力,哪邊需要我們去支持的,我們就會往那個方向走,台南市是因為學者本身的角度還在。
李怡娟教授:
學者之外,社區的組織也是一塊。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說,目前台灣對整個政治太過於依賴,覺得說改朝換代之後整個政策就改變,那我覺得健康城市是一個開始讓市民關心這些問題,然後提升整個民主素養,我相信可以從這開始。我相信社區組織也是一塊可以作為監督的力量。
鄭晃二副教授:
接下來時間開放給來賓。
Q1:
很高興參加這一次的座談,就是對這個題目,我期待很久,剛才聽了大家的討論之後,我是覺得說,健康城市指標有沒有需要那麼多,有沒有那麼複雜,因為我們知道說人的健康就是水、食物、空氣這是很重要的因素,那這些東西是環境的因素,那你這個環境都這麼差的時候,做很多的自行車步道或是鼓勵大家多走路,那這也是在一個空氣污染的環境裡面,那你走的越多是不是對健康更有害,所以是不是我們把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化了?城市不是一個孤島。就像海明威說的每個人不是一個孤島,尤其是這種環境的問題,城市跟城市也不能關起門來做,他一定是有相關的,或許剛才討論到後面有關預算怎麼分配的問題,那是不是就是說這些指標到底怎麼定,假如說他是一個持續、永續的政策,那這個全民的參與,就是說革命是不是要先去喚起人心,把錢花在這個上面,讓社區裡面的人對環境,當你健康已經受到危害的時候,你才知道說環境出了問題,才想到說健康很重要,回歸起來是我們這個環境已經受到汙染了,那是不是說大家能夠去喚起大家對環境的重視,可能我個人是做自然生態保育,會比較從這個角度來看。
鄭晃二副教授:
第一個問題是指標為什麼要那麼多?第二個問題是何不把發展指標的錢,拿來用在喚起居民的熱情方面。
Q2:
我是民間團體,我們有勞工他們是原住民還有外勞,那我有好幾個方面,第一個可能是想澄清的,問台南市政府,因為在看社會指標,裡面有講到外籍配偶的比例,我不清楚你們是覺得外籍配偶做為指標越低越好還是越高越好,其實如果要來控制我並不覺得這是可努力也可以達到的,因為這牽涉到很多人文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要澄清的。第二個是關於台北跟台南都好像強調市民或者社區的參與,而且市民自主,那如果真的自主,可能結果出現,那如果市民覺得我們所定的健康城市那麼多的指標,我們不要把我們全部都綁住了,而且很煩,好像所有人都要規劃在這個框架當中,那把它都推翻掉,這還是一個健康城市嗎?
然後當然提到預算這些,我其實最近因為參加很多民間團體,我有一個很深的隱憂,因為聽一些國外的民間團體,我覺得他們的NGO非常的獨立,並沒有依靠政府很多的資源,現在政府下放很多的資源,到底對我們民間的力量是福還是禍,那社區的營造我覺得就是要發揮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可是如果都依靠著政府的大餅,最後造成各個團體結果都在爭資源,最後一個城會垮掉,甚至是國家分裂,所以我也是問說這樣的自主,可是又要靠政府的預算來爭取經費,其實那已經是依賴了就不是自主,所以這怎麼解釋?
最後我有一些心得:
1. 建議看看未來兩個城市是不是也能考量到,聽到未來台北跟台南好像都依賴著學者來訂,其實我覺得到現在為止,台北或者有一些地區,民間社會很亂可是也反應出很多問題,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匯聚那個力量,那ㄧ個社會或是一個城市是不是更不應該由精英份子所定出來的,應該民間的老百姓定出來的,我聽過國外像法國,他們有所謂第四世界,就是貧窮人區,任何一個政府城市的一個政策,還在草案的階段,他們是到貧民區,用語言、不是寫出來的,要老百姓、最窮的人提出他的意見,當然窮人可能不識字,所以他們有很多自發的志工去協助讀報紙,那如果說我們的台北市或者我們的台南市都能夠這樣的話,我覺得反而是我所期待的一個健康城市。
2. 在這些指標裡面,好像也沒有很清楚的釐定人權指標,那我比較關心是尊重、接納、多元,這個多元可能更是弱勢的一些群體,有提到弱勢,可是到現在為止我所看到的台北或者是台南還充滿了很多的歧視在裡面,那未來怎麼去回應。
3. 有點回應剛才張主任所講的,因為一個健康是我們所有城市需要跟生態,可是城市不是孤島,是跟台灣很有關係,那我們是因為都服務原住民,所以我今天來是希望看城市之間怎麼跟原住民怎麼跟山上,因為原住民等於是我們台灣生態的一個護手或是說捍衛,可是現在很多原住民耕種的方法不管是種各種的植物,其實用的是農藥,那當然是不健康,也沒有生態,所以要怎麼樣的一個結合,那真的要改變成為一個有利我們所有人健康、身心靈的,那需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所以未來台北市或者台南市有沒有可能去推動首善之都的社區,去認養或是建立一個友善互動的關係,讓我們的城市也是一個開放的,是一個共享的,這是我的心得跟疑問。
鄭晃二副教授:
定這些指標到底要做什麼?政府要補助資源,可是你有個價值觀,只要符合這個價值觀,我就給你資源。是這樣嗎?還是不是?那這個價值觀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能夠多元,還是他從多元變成一元,像是如來佛的手掌,孫悟空怎樣翻滾都在我的五指山中,跑不掉。如果社區不理我的指標的話,就沒有這個資源,如果你要過你自己的日子,那對不起!你跟我們的政策不符。是這樣嗎?還是我們誤解了?
洪正中主任秘書:
我試著部分的回答,有人說指標82項太多,那有環境的部份改好水、空氣、土壤等等很好的話應該就是健康,所以從環境健康自然人體就健康,這是對的,但是還有一個層面,人跟人在社會上是不是和諧,這算不算健康,這絕對是,包括原住民包括外籍人士包括老人等等都要和諧,所以在社會層面再加進來,82項都不夠,剛才第二位提到了很多你的希望,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對於城市健康的不同定義,所以我們盡量把他接納,那如果說能夠有共識,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我們就把它納進來,所以82項也是因為很多的需求。我們剛才提出來說,覺得說怎麼那麼多指標呢?因為關心的角度太多了,那第二個問題是說,比如說外籍人士,所以那個指標我們叫做不可努力的指標,因為外籍人士多少這個是統計而已,我們把它定義在統計,但是還是要統計,那後面才有努力的指標,我們在健康的第一個就是基層照顧提供少數語言服務的便利性,我們開宗明義就講,這個外籍配偶保健知識一定要加強,所以這些人如果在衛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因為語言不通,所以造成的這些也不健康,所以我們有一個努力指標,就是讓他語言服務的方便性。
胡淑貞副教授:
關於指標,前面環境汙染已經提過,特別補充一下外籍配偶,台南市健康城市的指標分兩類:「基礎指標」與「計畫指標」,「基礎指標」只是在觀察這個城市的變化,所以高高低低,因為方向不確定,至於高比較好,還是低比較好,我們不知道,像離婚率,高就不好嗎?不一定吧!代表所謂的人權、女權,他願意離婚,我們提供他這個機會,可以很容易結婚很容易離婚;外籍配偶也是基礎指標,收集離婚率及外籍配偶數的目的是為了政策及施政,讓政府瞭解服務量有多少,否則預算會編不出來,假如今天這個城市的外籍配偶只有十來個或有一千多個時,所需投注在裡面的時間跟精力是不同的,所以這個指標本身所代表的意涵只是為了做基礎參考統計,以用於作為施政計畫,國際指標裡面有一項是說,所謂的平等、人權、尊重各個原住民,就是所謂「友善的城市」,如果外籍人士來就醫,可能來自越南、印尼,他們與跟醫生溝通不好,裡面就有提到:提供弱勢語言的方便性,所以在台南市想要在主要的大醫院內,培養大量的外籍翻譯人員,不是由我們來學越南語,而是由越南籍的配偶,他在台灣待了一段時間,他會講台語、國語,他自己本身是越南人,我們開始教他一些醫學相關的知識,然後他就可以在醫院裡面當翻譯,就是用這樣的角度來提供友善的醫療環境,所以可以提供友善的物理環境、空間環境
鄭晃二副教授:
指標到底有什麼用?
宋晏仁局長:
先Echo友善城市的作法,包括這個我們現在有個名字叫做新移民,那新移民這個配偶現在在臺北市佔了25%,也就是有四對結婚裡面就有一個是外籍的,所以他的數量其實是相當大,那台南市想做的其實台北已經做了,就是我們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除了我們在門診部門紙張上已經有七種語言的服務內容之外,我們事實上每一個門診部門他都有一個翻譯服務,他是哪一國人,他只要接觸我們就找一個專人過來,這也是他從原來的僑居地過來或是本來就是越南籍或是本來就是泰國籍的人,經過我們的contract之後,他就是我們的翻譯者,所以這一部分我想大家所見都略同。其實這些指標在臺北市在做這的過程當中,也經過類似的過程就是說,到底聯合國所列的這32個指標,有很多事實上是非常具象的,你根本不需要去努力制定,也不需要人民知道,他照樣就承認的,比如說出生率、死亡率這些東西,事實上那不需要人民知道,那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也知道,其實那些指標告訴老百姓真的講不完,老百姓也不想知道那麼多,你定這麼多,他就覺得說你定這麼多就是要去喚起民眾意識,我剛剛在我發言的時候,我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說,其實我自己是scientist,behave就可以改變你對世界所有的觀感,那我說如過一個城市的居民,知道他出門要把髒東西撿起來,這個改變就夠了,所以我會常常去講說,就好像我在講化妝品,有人說愛美是愛慕虛榮,我說我從來不認為愛美是愛慕虛榮,當一個人開始注意他的儀容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注意你給人家的觀感是什麼,這個時候如果社區居民人人都知道要穿漂亮的衣服,我認為這個城市是健康的,愛美並不是壞事情,愛身體美麗也不是壞事情,注意身體的體態也不是壞事情,所以概念導向一個正面的,這時候大家都注意你跟人之間的關係,你跟城市之間的關係,我從來都不講那些指標,我覺得那些指標,就算他從聯合國出來,我們也曾經到達80項過,後來看到七大行動綱領,24項指標,最後變成十大指標,我認為那十大指標事實上講的都太多,最後我只講一件事情,叫做健康台北,生活最美。如果因為你願意追求一個美的環境,你就知道應該在行為上面怎麼改變,那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構想就是說,如果在不同的場合,比如說對於一些比較環保的層次,比如說你認為台北是一個健康的城市,讓它可以呼吸,那如果你可以把你呼吸這個事情,就像你講說這空氣那麼髒,那你要怎麼樣讓空氣變的乾淨,那事實上臺北市的作法比如說,多用網路少用馬路,如果我們在政策部門講說,你現在到政府部門要辦個公文,你都可以用網路達到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減少了第一個traffic(交通)減少,第二個空氣污染減少,第三個如果你可以搭捷運去,你交通的污染都減少,所以臺北市的方向是這樣。
鄭晃二副教授
剛剛這幾個問題都回答的很清楚,是不是人民擔心的或是說社區擔心的兩件事情,第一個是指標的內容到底對不對?第二個是政府拿這個指標要做什麼?
胡淑貞副教授
我覺得不要把指標想的太扭曲、複雜,指標主要是提供給政府做施政參考,而且它只是一小群人在負責收集、評估,不需要把這個指標推給全部的市民,市民不關心這個的,若一直強調指標的多寡,會無法知道城市的進步。在健康城市裡面,有一個步驟要要求,必須要能夠有一個具體的機制,去了解你自己是否持續的進步中,還是你往回退了,你怎麼知道?這些指標是比較具體量化,雖然說它有一點點弊病的啦!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要知道,只是一小群負責收集指標的人知道就好了,但是討論的時候是很多人一起進來討論,然後收集的時候是這麼一小群人,所以他並不需要讓全部的市民都要知道,也不要讓這事情一直干擾市民。
剛才也提到台北跟台南太依賴學者,我有兩個簡單的說明:第一,如果說學者他本身就是在台南或台北的話,他還是當地的居民,所以我在國民健康局非常強調,你一定要找當地的學者來一起合作;第二,不一定都是學者的意見,台南市在做時,並不是我們學者的意見,是我們學者整合方法去詢問出居民的意見,這樣懂意思嗎?學者是利用方法去做各種的焦點團體、座談會、論壇,以各種的討論方案,引導出市民去提出他的意見,學者本身並沒有提太多的意見,當然我們也有判斷力啦!但是通常我們不是主導,而是輔導的角色,所以這是學者的角度,另外一個就是民間團體,因為政府一直下放資源,使得民間團體開始依賴政府的補助,這點真的是台灣的一個問題,台灣的民間團體,似乎很難自己自立自強,包含社區營造學會,社區營造學會在中華民國的名字叫做community empowering,但是社區營造學會它大部分的經費其實還是來自政府的,原因是出在我們的文化,捐款文化不那麼強,所以這點我無話可說,的確我們整個的民間團體還需要再努力。
鄭晃二副教授:
不過今天這個座談會是學會自己辦的啦。
李怡娟教授:
我再稍為補充一點點,剛剛有朋友提到就是學者的角色跟這個指標,其實我非常同意,以社區民眾的角度來看,他絕對只關心說,她生活需要的是什麼、期望是什麼等等,我想她只關心他非常基本的生活,所以也跟剛剛那個朋友提到他的飲用水各方面,那是因為我們到社區去,其實學者他扮演的是一個在社區跟政府部門資源之間,剛剛也有提到,其實我們目前整個的體系架構,還是靠著這樣上而下的這樣一些資源到我們的社區當中,所以學者的角色大概是在這中間,我們去了解居民他要的是什麼,而他也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看一些需求,所以剛剛的外籍新娘而言,也許在外籍新娘他本身他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他也許來了很久他不需要,但有些人他可能連產前需要健檢他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們在做的是把民眾需求inform到就是說他要的服務是什麼,他的計畫是什麼,所以在我們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因此指標的制定,剛才看到好多好多的指標,有些其實叫做計畫指標,比如就是說外籍新娘他提升他的產前檢查的次數多少,而那些叫計劃指標是提供給我們的學者們以及政府或是執行單位來看看說我們的改變、期許,那這些的會反映在一些我們的比如說嬰兒死亡率這些指標身上,這些民眾並不需要知道,可是在訂政策的人要知道,因此就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指標,政策性指標跟計畫性指標,民眾他的關心是說改善了沒有,有沒有服務來告訴我,我到了醫院去,可以讓我知道說我到那裡去做產檢,到醫院去,有人可以用他的語言去告知,所以剛剛各位可能聽到不同的message一起下來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反應。
Q3:
做一個社區的參與者,我不曉得若李老師你要拿到那600萬,或者是妳已經拿到那600萬,不然就是請局長再去各局處再A個50萬來了,那我的重點其實是這樣,我一直覺得衛生局這邊目前在健康社區營造上面,我覺得已經有很好的制度建立,那我也經常在跟衛生局這邊的同仁互動的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機制相當的不錯,就是剛剛我們提到說政府、學者還有社區,怎麼樣用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把從社區健康營造目前在台北市的這些績效,很快的可以在健康城市這邊去結合或彰顯,我的問題就是這個樣子。
宋晏仁局長:
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他們在基層的工作,就是說如何去跟社區結合,健康服務中心就是以前的衛生所,它裡面的每一個同仁跟社區的鄰里事實上是相當密切的互動,那所有的活動包含我們來講說健康美食新文化,事實上包括一些社區媽媽在共同推一些飲食的這些建康促進的這些事情,或者是身體的篩檢,這些停留在比較公共衛生層面,至於你說把社區健康營造擴大到健康城市,我是想說如果是從衛生的角度來做,這個事情還是有失之偏頗,他還是只注重到你身體健康的這一部份,而缺少心理跟社會的這個層面,就我個人第一個反應是說,不應該從社區健康營造來發展,他會侷限他的發展性,反而是應該更全面的,我覺得社區營造學會加上社區健康營造加上現在市政府有一個永續經營委員會,他們所歸結出的幾個概念大概是要一起來做。
那另外一個是社會的這部份,我倒是有點想在這邊問幾個問題,就是說對各位在座的來講,制度也是很重要,我們的選舉制度,大家覺得選賢與能很重要的事情對不對,人與人之間講信修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對不對,所以你們最後的希望都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對不對,那你會發現如果我一路唸下去,你就會知道從老祖宗開始,就在追求這樣的事情,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不是都要我們整個健康城市的目標,其實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從小到大的教育基礎,只要提醒你做行動的改變,我覺得健康城市要達到並不難,應該說健康台灣並不難,假如說其他國家的人都沒有我們這個禮運大同篇要健康世界也不難,其實我忽然想到我參加一個活動,他就說其實人世間沒那麼多道理啦,就是那個字而已,就是那個「動」,我覺得健康城市其實是有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在你行動上面改變,那所謂的賦權,你知道那個字empowerment,我想了好久我才知道這個賦權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行動,你自己做主、自己決定這個城市跟你是有關的、這個環境跟你是有關的。
鄭晃二副教授:
社區營造學會第三次被點名,所以接下來要請主辦單位來回應一下囉。
洪德仁秘書長:
其實我比較愛做一個社區工作者的一個角色,因為比較自由,那不過剛剛指名要學會對empowerment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民間團體在台灣是很蓬勃,但是他有先天性的一個困難度,也就是說在美國或是在一些先進國家其實很清楚的,那就是有很多有心的人士包括企業去成立所謂基金會,那國外的基金會是很多大概只做補助的功能,所以說NPO只要願意做他想要操作的東西的時候,不管從民間小額募款或是人力的資源,或是像這種比較大而長期性的補助捐款,他都有他的來源。所以在這個業務的基礎之下,那民眾參與的服務基礎的概念已經有足夠基礎之後,這些人力的投資跟參與事實上是一個很大的資源,那相對的對政府補助資源的需求我想相對的比例上會減少,那國內我想這種很多大企業也成立了基金會,但他們自己去做他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他們很少做這個直接計畫補助的功能。其實我們這麼辛苦的去做勸募工作,一年下來只能募到一億左右的資金,這個對這些相關的社福團體或是民間團體其實幫忙的很少,國內最大捐款的補助對象其實是宗教團體,這個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那宗教團體其實他們都有他們自己要操作的義務內容,他也很少做相關的結合或整合的工作,相對的剛剛胡教授有提到的,在健康城市的營造當中,過去包括我們現在台灣,可能會強調的是生態的事、環境這樣影響健康因素,這樣的一個改造,那您剛剛有提到的可能比較國外他們己經比較著重在社會福祉跟經濟方面,這個我想也應該是我們健康城市這樣一個大的營造方向,所以就是說我們個別的NGO都當成是一個永續的營造的時候,未來可能是我們要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那相對的我們能夠從自己的服務,或是自己操作的業務工作內容當中,可以有一個永續經營的這個模式,未來可能是一個滿大的方向。
所以剛剛胡教授所提的,大部分資源還是仰賴所謂政府的這個補助,但是我個人並不把它當作是政府的補助,也就是說政府有一些事情是他想要做的,可以藉由民間的力量一起共同來參與,來一起去成就有意義的工作,那這個大題是共同的參與,還是說所謂的安逸的補助?那我個人反而會用夥伴的關係來看這樣東西,所以我想NPO要憑的是自己的一個專業跟自己的一個熱誠,去開放一個未來可能去永續發展的這個機制,那從這一個領域如果剛剛胡教授所提的經濟層面的或是福祉層面的,是未來我們要努力方向的時候,在某個程度一個政策上的考量,或是整國國家健康的營造,或許也是未來方向營造的前景。對各位大概做一個這樣的回應。
那我自己想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我最近碰到新港也在推健康城市,他們有些地方在推無菸的社區,台南市也在做了,台北也開始在做了,很有趣的,他們組織了這個民間的推動委員會以後,可以要求市議員或是區議員去承諾,我就不再抽菸了,我要戒菸了,而且這個名單是公佈出來的,那萬一在哪個場合被拍到,他這個人已經簽署了,他又去抽菸,這是一個誠信的問題,可能在那個地方他下一次就不要選了,那這代表什麼代表說他一個民間力量的可能性,像在台北市在台灣,這種民間力量事實上是非常蓬勃的,相對的不只是社區團體,有很多專業的NPO事實上它可以造成很大的風潮跟影響,相對的就是說某個程度我個人也是滿期待,台北市從2003年邱局長在開始工作的時候三年了,但是市民知道多少、社區知道多少、NPO知道多少,又參與了多少,其實是代表我們有很大的一個努力空間,相對的台南的經營也是可以某個程度我們互相觀摩的經驗,那也可能某個程度大家可以去共同努力的,相對的學界也不一定是唯一可以借重的柱子,那這樣藉由學界的智慧跟他們的方法,能夠匯整民間的一些意見跟需求,相對的這是一個政府很重要的政策參考指標,我大概做這樣一個報告跟指教,謝謝。
鄭晃二副教授:
我補充一下剛剛秘書長所提的,社區營造學會是和政府一起工作(work with the government),而不是替政府工作(work for the government),我們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胡淑貞副教授:
健康城市計畫事實上是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的,國際上已經漸漸走向社會、經濟環境的抉擇及影響健康的決定因子,而台灣似乎要從環境開始,我們環境這部分都還沒有做的很好,包含空氣污染,為什麼要推動騎腳踏車?因為越多人騎腳踏車,就不會開車,不用接送小孩上學,以減少空氣污染,這只是一小步而已,另外怎麼樣的行動?事實上我的建議是這樣,健康城市尤其是以社區的角度,千萬不要整天上課、培訓、說教…,應直接進入行動,從行動中去學習,學習下一步的技能,然後再行動,這樣子會比較有效,如果有一天台北市有像台南這樣的情況時,我想台北市也成功,台南市現在是這樣,看到一塊空地很髒亂、圍牆圍起來,他一定會去問這是誰的,就會去查地主,你問我們主秘就會知道,一看到髒亂的空地就會想要去整理,因為我們台南市在搞這種空地整理,全部整理完,所以在做健康社區指標的時候,這個指標會被踢除掉,原因是因為全部人都做,所以這個指標沒有變異性,這個重要的指標拿到其他縣市來講,你們的空地可能就髒不拉機的樣子,所以我的建議多利用一點社區的資源,社區資源不是只有里、鄰,民間組織、學界也是社區資源,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社區資源,台北市有非常多的學界,這是好處,但是也有一點點小缺點就是了,學校之間好像也相互不搭嘎,所以這個城市要怎麼樣把這個學界再整合,變成是另外一個要處裡的問題,那我們台南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台南市只有一間學校,超大又不用統整,不同的資源就是不同的城市要去面對的,我建議要了解自己城市的問題,找到自己城市的資源,然後共同一起來,尤其是下面的人一定要從行動開始,首先強調參與率,然後再來是跨部門的合作
宋晏仁局長:
我想我推動這個任務到現在,第一個覺得我們從孔孟到現在了解的也夠多了,喊的口號也夠多了,曾經有一度我想說這跟我們推動新生活時候訴求的十點有什麼差別,其實人類追求的目標千百年來一直都還在那裡,剛才有一個朋友講的好,當我們在講這個目標的時候就是我們還缺這個目標,例如我是客家人,有客委會成立的時候我就會對我自己的族群感到很悲哀,就是需要一個行動一個活動來被保護的時候, 這東西是大缺憾的,可是缺在英文是want,就是你要這個東西,我認為其實怕我們缺的東西,其實民眾都很清楚你要的是什麼,所以我認為口號不要再講了,目標也不要再做太多的陳述,大家從小到大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又是口號,心動不如行動,那我最後要講的是說,其實在座的各位有權決定你要的健康城市是什麼,就做你要的健康城市,政府部門就是把你要的東西用政府的力量來達成,所以不要害怕表達你的聲音,政府官員最喜歡聽民眾的聲音,因為政府官員常常不知道要做什麼,直到民眾告訴他做什麼他才知道。
洪正中主任秘書:
簡單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健康城市大家心裡想的就是環境要先健康,這個絕對沒有錯,所以台南市在去年是環境改造年,所我們在環境的努力上其實是一整年,剛剛胡教授也在講,我們台南市的空地本來很髒亂,那現在有空地空屋管理自治條例,然後各個社區主動的把空地整理美化,這是整個環境在改變,各位到台南市你會發現台南市變漂亮了,這當然也是從健康城市的著手,那我們明年是定義為社會福利年,也就是說一個環境的健康就是健康的整體了嗎?還沒有,還要整個社會的和諧,剛剛宋局長所講的,所謂的古代的祥和和平社會,所以社會福利的層面絕對也是健康的一環,這個絕對不能夠把他忽略掉,所以我這邊底下的建議就是說,如果要讓各社區來參與,台北市的這些社區,不管是里、鄰,或者是社區發展協會,或是我們台北市的社團相當多,每一個人都是想他自己那一塊,說真的我們台南也是一樣,所以如何讓所有的民間團體動起來,那「動」一定要有個目標。所以剛剛在講說為什麼要那麼多指標,也就是說我們指標裡面希望大家來參與,然後你來參與是讓哪一個指標進步,總是要有目標。不然大家做完了後說很好,他就說你怎麼說我做的好,怎麼說我不好,一定要量化,就是說或許是政府部門要的,但是我們覺得說這很紮根,很紮根沒錯,可是這個風潮過後,什麼都沒了,到底有沒有健康誰管他?我已經漂亮的打完一仗而已,我不管它的結果,所以打仗完,勝利失敗,總是要政府部門來評估。
所以政府這個部分是絕對要做,你如果沒有做都是假的,你的預算裡面怎麼去呈現你的這些努力。那我們下一個動作就是如何結合這些社會力量,所以有了這個以後,我們有目標、指標,再來就是要求大家來參與,然後參與的時候,你要參與的部份你要讓他們也很清楚,否則你想參與的跟他想參與的絕對不一樣,我們的團體很多,包括公共衛生也有參與,所以這樣一個方向的建議,還好台南市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大學,他一個大學裡面所有領域都涵蓋了,那台北市大學又太多了,一個台灣大學所有的各行各業都涵蓋了,但是你找台大那政大一定會生氣,所以我剛剛有在想說,是不是分為六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跟一個大學結合,那這都需要人力,大學出來可以發動很多人力,由這個大學去引導這個行政區的所有團體他們要參加,統統都參加,對不對,就要六個600萬。
李怡娟教授: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其實我想每一個城市絕對不是從零開始,都已經有些既定的東西,不管市府推的計畫、社區在做的一些活動,所以都是在行動,可是在健康城市的行動之下,把這個行動叫做開始期,開始期在做什麼?就是大家之前是分散的,沒有同一個方向行動,現在大家把它建立在一個共識之下,這個開始期其實大概要歷經一到兩年,因為大家要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不像現在是各自的,所以雖然說在行動,不要誤以為一下已經進到WHO的健康城市步驟中的行動期,所以我想我們要有共同的認知,知道大家一起到共同的願景上,這個在過程當中一些彼此之間的調整,甚至能力的改變或是增強,這個大概就是empowerment最重要的精神。
鄭晃二副教授:
營造學會2004年出一本書叫做《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這個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社區營造計畫中,關於健康的支持性環境的成果,如果對這部份有興趣請洽學會秘書處。今天非常感謝四位來賓。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編按:
十年來,台灣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和策略,在社區居民面對生活與發展需求與困境時,能夠誘導居民啟發自主意識,參與學習,共同營造多元的社區風貌。從「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到「台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宣示政府持續推動社區發展,著重在地文化的形塑之決心;我們長期觀察、參與社區工作,希望以在地詮釋為核心,為台灣社會改造執筆發聲,用多元化的觀點,剖析前瞻的論述,提煉在地的思維,讓國人能更體會社區生命共同體的價值,以及營造社區生活共同體的意義。
‧老街建築的臉
沿街興建既供商業也供居住的「街屋」是很能代表台灣特色的一類建築,它的形式自清代、日治、戰後迄今,有明顯的改變,往往是述說一地歷史興衰的最主要例証,因此也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課題與對象。
這一幀照片是在台灣南部的某個小鎮所拍攝,究竟是哪個鄉鎮,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它在每個鄉鎮都存在。畫面上這一棟有如戴著白色面具的街屋,如果你站在街上觀看,應該會以為它是近期才簡單興建的小房子。但從照片的高度,因為看到了舖瓦的舊屋頂,才知道這原來是一棟可能興建於日治後期或戰後初期的傳統街屋。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它原本應該有一個相當可觀的立面,不管是日治時期帶點洋風妝點著小片彩色瓷磚的洗石子牆面;或者是光復後,線條更為簡潔的清水磚砌牆面。
如今原本十分有風味的立面不見了,換成平板無奇的,用十公分見方的白色方塊面磚構成,毫無層次也忽略基本功能考量(譬如雨庇、騎樓)的「啞立面」。一棟街屋如此,兩棟三棟如此,慢慢的,一條有特色的老街就消失了。一九八0年代中期至一九九0年代,台灣許多城鎮的老街就這樣走入歷史。
為何街屋要戴上面具成為啞立面?其實通常不是自願的,而是政策所逼。
原來,許多擁有這種街屋的老街,通常是該鄉鎮的中心街道,可能自清代或稍晚即發展出來,道路寬度或許八米、十一米。在一九七0年代台灣全面性發布都市計畫時,這些道路被僵硬地劃為十米、十二米或十五米寬的計畫道路。不過,都市計畫公布後,政府並沒有經費徵收道路土地,也就沒有大規模的拓寬動作,少數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屋主也許要改建,便將新建築依新的計畫線退縮,但大致還能保有老街的舊風貌。
一九八0年代末,政府開始編列經費徵收公共設施土地,跟著編列開闢設施的工程費,許多地方政府樂於執行(因為開路是最明顯的建設),遂拉開了一系列的老街爭議。荒謬的是,原本八米寬乃至十一米寬的街道,硬要拓寬為十米或十二米,可以想見的是,必然是兩側各「拓寬」一米,甚至不到一米。那一米的空間,正是老屋的「立面」所在。有錢的屋主藉此拓寬,索性將老屋拆除改建高樓,暫時不改建的,自然就是僱工將立面剝除,退縮後戴上一個無表情的面具了。
不論改建或戴面具,一條老街就為了一個「僵硬」的計畫理念,走入歷史。荒謬的是,拓寬了一米兩米,街道就更繁榮了嗎?根據經驗看來,通常沒有!反而因為工程期間帶來商業中斷;完工後又因為欠缺管理,停車佔去了新增的寬度;而街道失去原有的風貌,與其他新開的道路無異,甚至更亂。原本主街的角色甚至被別的街道所篡奪。政府與民間耗費許多精力與資源,還不如檢討原來僵化的都市計畫道路寬度。
一九八0年代末起,這類例子層出不窮,我們都忘了在各個市鎮中有多少有特色的街道就此消失了。可悲的是,近二十年了,這樣的荒謬劇似乎還煙硝未熄,十年前因延平街拓寬而沸揚的台南市,又有安平聚落區的道路拓寬爭議再起,顯 然人們還沒從歷史學到教訓!(刊載於台灣日報文化版94/08/05)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驚天動地60 秒-樂生療養院-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第三波~守護樂生;全民進駐 國際協力工作坊
‧樂生廣播節目:北台灣FM97.3(每週日晚上5:00)/南台灣FM94.3(每週六下午6:00)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
活動快訊
‧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成果專輯徵稿
‧ 社區營造學會-名人講堂
‧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2005臺北縣三峽藍染節
‧第三屆亞洲區安全研討會
‧ 仲夏滿楓香-北投賞樹之旅 報名簡章
‧ 南港文化風情桂花飄香展演導覽
‧ 南港社大-悠遊臺北大樹風情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執行編輯:談繼威 底圖提供:林榮一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流行.價值.社造”
張恆裕/經建會專門委員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社區產業與就業
翁徐得/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系主任、社區營造學會 監事
‧打選戰還是打廣告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
專題報導
‧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胡淑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副教授、 宋晏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局長、
洪正中/台南市政府 主任秘書、李怡娟/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教授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老街建築的臉
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總務長、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理事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今年六月學會在台北紫藤廬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公共論壇,我們希望藉由「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的舉辦,以及刊登五個場次的會議記錄,彙整各方意見,讓民間聲音也可以成為新的刺激,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營造論述參考依據,促使社區營造與主流論壇領域接軌;也希望讓大家認識台灣社區之美,激發基層草根力量的再興起,重新探索適合自己居住的新生活方式,以利社區營造運動在台灣的永續發展,共創台灣社會翻轉的契機。
依據Hancock及Duhl(1986)對健康城市的定義:「健康城市是一個能持續創新改善城市物理和社會環境,同時能強化及擴展社區資源,讓社區民眾彼此互動、相互支持,實踐所有的生活機能,進而發揮彼此最大潛能的城市」。
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健康城市示範計畫」,第一個實驗計畫由台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專業團隊共同推動,歷經三年期的開始期、組織期、到行動期,台南市政府今年度更以「健康城市年」為施政主軸;台北市政府也曾經將九十二年定義為「健康城市元年」,而在執行這些政策當中,有許多重要的觀念要強調,所謂「健康」已經不僅僅是衛生醫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生活環境的改善、文化藝術的保存、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等等。一個城市發展的方向,必須更貼近這個城市中的居民,給予更大的尊重與愛惜,台南市及台北市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條件與社會環境,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健康城市,透過「健康城市論壇」的舉辦,兩個縣市的代表及專家學者的論述,讓我們深入的了解健康城市的重要意涵,鄭晃二老師也以「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來回應社區營造政策的落實,是否能真正的給予社區幫助。
縣市長選舉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各黨各派候選人正努力的爭取提名,但是擁有投票權的我們,在這一場選戰當中,可以保有什麼樣的立場與想法,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向您說分明。「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由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老師與從老街建築立面保存的重要性,及為求地方發展繁榮,以至道路拓寬之影響;本期「封面人物」經建會張恒裕專門委員將與我們分享在勞委會職訓局負責多元就業方案業務,到經建會任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流行.價值.社造”
張恆裕/經建會專門委員
學會編輯同仁通知我要提供學會電子報『封面人物』專欄文章,因為主題名稱,看起來有點偉大,而我只是一個平凡小民及學會新生,實在有點令人惶恐,幾經思索,就跟大家分享幾則生活與工作感想吧。
今天,因為要搭外單位工作夥伴的車,從台北到中壢參與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活動,因此,搭車前特別走到懷寧街與衡陽街轉了一下,買杯冷飲跟朋友分享,冷卻一下近台北8月中午的炙熱。我的一個選擇是公園老字號酸梅湯,可是我沒有選,因為這個酸梅湯以小塑膠袋裝,上頭插一根吸管,用橡皮筋束緊,看起來,真古早味,但實在不好外帶;另一選擇是一家新開的冷飲專賣店,上班族同事開會常叫來喝,口味非常多樣化,經常都是排很多客人,我今天第一次自已買,才領略到,為什麼排那麼多人,因為他每一杯都是特調,依據客人的指示調整糖、奶、冰等,而且封的很好,很好外帶。相對於公園老字號酸梅湯雖然依然有著令人懷念的滋味,可是有點歷史又不清爽的店面,穿著背心滿身大汗的老闆,有些令人望之卻步。傳統固然令人懷念,但有些傳統,逐漸在時代的洪流下被取代,不是沒有原因。
8月12日氣象局發佈珊瑚颱風海上颱風警報,珊瑚颱風正經過台灣海峽,沒有發佈陸上颱風警報,但週五下班時間,再加上有些小雨,台北街頭,習慣性地只要一下雨,交警及義交比較少見,然後,回家的路上非常塞車,剛好,今天就連續看到三次台北街頭奇蹟,計程車等不及大排長龍的車陣,衝出車陣,逆向疾駛到對向的紅綠燈前,等綠燈一亮,就立刻擠到車陣的前頭,台北街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也實在令人受不了,計程車運將很熟路況,有營業壓力,驅使計程車運將們,必須要如此討生活,但社會的一個次族群形成這樣的“流行”,何以至此?值得吾人省思。
接觸社區營造,源自於91年至93年間在勞委會職訓局辦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921災區的就業服務。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在台灣,起源於921災後重建,政府為協助災區產業發展、弱勢照顧與就業問題的「921大地震受災失業者以工代賑」以及後續的「災區重建大軍」、「永續就業工程計畫」等,從大數為賑濟性質,到計畫內容包括:「社區營造」、「民宿經營」、「休閒農業」、「有機農業」、「環保及廚餘回收」、「照顧服務」、「托育」、「家事服務」、「課後照顧」…等等包羅萬象,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問題不再是政府單純地提供一份臨時性工作安置,而是整體台灣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或社區產業未來要發展,要如何使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的問題。
台灣變化很快,79年我從學校畢業,進入經建會服務,那一年經濟成長率5.39%,經濟狀況算不太理想,失業率為1.67%,次年80年經濟成長率還回升到7.55%,失業率還降至1.51%,91年前往勞委會職訓局就業輔導組服務,經濟成長率剛從90年的-2.22%回升,但失業率卻仍持續攀升至5.17%的歷史新高。79年因工作場所緊縮或臨時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僅占21.4%,但到了93年這個結構收字升為45.7%,換言之,以前多半不是工作不要人,是自已選擇離開,就業市場是事找人,10多年後,許多人都有工作不安定感。
再看看,10多年來的變化,79年中高齡失業者占失業者比率僅6.6%,但到93年這個比率升為20.9%,中高齡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率22.8%,升為29.0%,中高齡失業比率相對增加。中高齡正當壯年,多負擔家計,當家庭裡這麼重要的成員心存失業壓力、求職廣告感染年齡歧視,幾乎很少徵求35歲以上的就業者,中高齡失業者如何自處,可以想見,我們的社會有著如此不安的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傳統與代工產業外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的發展經驗,已經看得很清楚,事實上,台灣經濟奇蹟即曾因此大放異彩。美、日發展經驗顯示,舊的工作機會被取代,社會需要一些調整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新的工作機會即逐漸產生,除了高科技、具國際競爭力的工作,他們開發了許多促進國民生活品質提升,且無法經由國際貿易取代、適合在地的工作。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的就業機會本身不是目的,因為他除了扶助社會弱勢工作者外,其實他的工作正是發展先進國家經驗中,提高國民生活與適合在地的工作,而這也正是我所瞭解社區營造,要協助社區,不論在都市或鄉村地區,自主性社區組織,自發性地從地方認同,增添社會福祉、提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等,讓社區生命力挑戰,資本主義築起「贏者圈」,淹沒社區關懷與人文社會的一線新生機。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編按:
有鑒於落實社區營造政策與縣市政府的密切關係,社區營造學會推動「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方案,由〈社造電子報〉52期開始,以一系列分項議題的專文刊載,做出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建言,以此訴求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出優質政見。
網路時代的來臨加速了各國全球化的腳步,也縮短了世代與世代的交替週期。在這個面貌日新月異的世界,傳統產業的結構早已無力抵抗隨全球化而來的生存競爭、新的就業問題伴隨而生。另一方面,資本集中的大型/跨國企業,在高度匯聚就業人口的狀態下,間接促成了區域發展不均、城市的原始機能模糊難辨,連帶著住民看不清所處之地的原有本質與特色。消費者慣於符號消費,「真實的美感經驗」取代以「被塑造的符號認知」。
於此,平衡城鄉發展是解決現有問題的一個關鍵步驟,翁徐得 老師由「社區產業」主題切入,分析台灣產業轉型的過程與困境,並指出未來可努力的方向,期許縣市政府執政團隊在致力觀光產業外,真正重省、並以宏觀角度正視產業與就業問題。
‧社區產業與就業
翁徐得/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系主任、社區營造學會 監事
社區產業是在地域振興、地方產業振興、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等一系列觀念提出來後產生的新名詞,當然也有它新時代的意義;否則社區產業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說早期的產業都是社區產業,祇昰人們並未去正視它研究它。蓋農業社會中農村內的一切生產與服務活動,由於產能低產量小,而且都力求自給自足,譬如生活工藝道具、生產道具都儘量自行動手製作。只有如蒸籠、家具等具一定程度專業技術的產品,就會因社區內的需求而有人專業製造供應,此時的社區產業中物與人、產品與技術是連結在一起的;可以說生產、消費、技術、材料、資本都是在社區內,是社區產業的早期樣態,自然而然形成地方的特色。而今逐漸全球化的人類社會,由於交通的便捷、網路資訊的無遠弗屆,物的交換可說已達貨暢其流的境界,社區產業應有新的領域,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對社區產業新的闡述如下:社區産業昰社區團體根據地方上原有文化傳統或風貌特色,在地公共集體創造具有社區特色及精神的獨特文化活動、創意商品或服務。其過程可為手工、地方自主並具獨特性、具有故事性、創意、體驗性、生命力,並使得消費者認同,更創造社區公共效益、增進生活福祉、永續經營之產業及服務。此論述對社區產業充滿未來性與理想性,也許在常民的生活中,每一位生產者、服務者、每一個商家都需要在如此的認知氛圍下,才能展現如此優質的環境。今日社會的共識是要透過文化産業的理念宣揚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意識以達成此優質社會的目標。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白手起家、勤儉興家的傳統觀念下,認為祇要學得一技之長就可創業,但是當前的社會我們可以看到,三十年來外銷產業所培育出來的無數的技術人才,在產業紛紛出走後,面臨中年失業的窘境,也讓失業率在三年來達於高峰。在順境中滑行了四十年的台灣產業發展形態,我們應該停下腳步深刻的檢討。一方面我們的傳統產業幾乎全靠民間的打拼,對外輸出靠的是無數的小貿易商單箱(手提箱)走天涯去爭取訂單,再分到各鄉鎮工廠家庭代工;另方面從政府到民間都只重視眼前金錢數字,犧牲環境與健康不說,缺乏生活美學品質的支撐,產業的發展缺乏文化精神必然遇到瓶頸。
在文化產業的理念逐漸被肯定後,社區產業也在發展觀光的潮流下被賦予形塑地方特色的使命,所謂社區特色、一鄉鎮一特產、一鄉鎮一農園等口號普受認同,社區產業一夕之間更受到重視,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與失業率高升之後。
但社區產業的發展據筆者的觀察其困境卻不少,分述如下:
一、
設計人才缺乏:傳統社區產業的匠師凋零、後繼無人的同時,新一代社區產業設計人才卻嚴重不足,現有業者普遍缺乏從傳統中創新的能力,缺乏現代的材料知識與加工技術,也不重視現代的產品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
二、
缺乏具體目標與專業的規劃:新的社區發展產業往往只是為爭取政府預算,缺乏專業評估的規劃,沒有具體的步驟目標與方向、每年計畫申請又極不穩定,其成果可想而知。
三、
政府缺乏長期區域建設規劃:在因襲傳統的思維下,社區產業並未納入政府的長期經建計畫中,發展社區產業的軟硬體環境條件並沒有因地制宜的規劃,須知旣然是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就不應該是全國一致的計畫,要有更細緻的思維。
四、
居民的生活文化美學態度是關鍵:居民從小的生活文化教育影響深遠,當我們的內外生活環境一團糟、生活道具都是用後即丟的塑膠製品時,不祇生產不出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更不可能吸引外人來交流觀光。
五、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慣性: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是全國一致的運動,中央集權集錢祇重視外銷產值,也以科技產業為惟一輔導重點,對地方社會並不瞭解;而地方縣市或鄉鎮的的施政中,文化、產業、居民生活的發展一向沒人沒經費,從來少有人去思考各地方的特殊環境、條件、資源特色及其發展潛力,社區產業自然無以為繼。
創業維艱、守成更不易,台灣已是競爭激烈的現代知識經濟社會,過往赖以維生的技術勤勉已不足恃,不論是舊有產業的延續或新社區產業的創造,都必須有新的觀念與做法,要做現代化的國家,必須有具備現代生活修養與視野的政府與公民。
未來的努力方向
一、 產業發展認知的更新:在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以促進觀光的風潮下,社區產業被賦予過多的想像,過往傳統產業四十年的繁榮是台灣社會特殊環境下的結果,那種產業是脫離居民生活太遠的,它不是從社區自給自足的基礎出發,因此它就不具有地方的文化特色。現代的社區產業也許要回歸基本面,去除大量生產行銷全世界的迷思,以地產地銷地用的原則由小而大、由社區而國家,逐漸建立口碑形象,才會有永續的發展。
二、 依據文化與產業發展的需求規劃區域軟硬體建設,形成強而有力的支援網絡:近年來政府各部門投入於社區產業或地方產業的努力不可謂不多,但產業的瓶頸卻難以突破,大環境長期累積的體質不良應是主因,各級各區域的政府都有責任透過研究調查,規劃長期發展的計畫,社區產業才能有健全的發展環境。畢竟政府施政應有長遠的視野與使命感。
三、 長期投資培育人才:當前社區產業的發展最感缺乏的條件之一就是人才不足,雖然國內大專教育已極普遍,但舊產業在萎縮新產業卻難以形成,吸引不了年輕人加入,而人才的養成卻要有十年功以上,才能具備基本的工藝家或設計師的能力,我們需要有一套機制去發掘有熱情有理想有人文關懷的年輕人並培育他。
四、 從生活需要出發:社區產業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其發想、設計、生產、市場都應該以社區人的生活需要出發,結合在地的人文地產景等資源,透過專業的評估,以未來前瞻性的創意思考,發展人生的志業。
五、 現代生活美學品質的提昇:台灣社會經過五十年的經濟發展,累積了相當的財富,但生活美學品質與態度卻未能達於現代化國家的水準,沒有優雅的生活美學文化就不可能有高品質的生活產業,這是社區產業生態環境亟需改善的地方,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有努力的空間。
‧打選戰還是打廣告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
(作者鄭晃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本文於東森新聞台8/13日晨間十點首播,民眾日報8/13日刊登。)
但是,外國能,台灣也能嗎?
有心爭取今年底縣市長大位的人,早已展開佈局,雙人對決的縣市,候選人及政黨大老早已緊盯著對方的一舉一動並伺機突擊對方,就像是拳擊比賽開打前,裁判還攔在兩人中間宣布比賽規則之際,兩位拳擊手已惡狠狠的互瞪,並冷不防出手偷襲對方一樣,企圖讓對方因來不及回應而陷於慌亂,為打敗對手奠定基礎。
台灣的選局,除了傳統的派系以及個人利益交換之外,形象與印象的行銷戰越演越烈,縱使政績再差、能力三流,只要做好媒體公關,透過有效的行銷策略,照樣可以高票當選。
最輕鬆的做法,就是批評現任縣市長怠忽職守,能力不足之類的;舉出一些公共事務的缺失讓對方概括承受,或是私人操守的事情以毀滅對方的形象。
接下來就是一邊散佈「換人做看麥」之類的耳語,一邊猛打自己的形象牌,強調好學歷、好資歷,不然也是好子弟、好青年,製造一個充滿微笑、誠懇表情的印象。
如果這樣還沒有說服力,最後就是找代言人,搬出各政黨大老、或是形象好的名人,輪番上陣保證品質,執政黨就說保證建設資源、在野黨就說奪回政權。
以上這些策略,雙方政黨都會花大錢委託高明的廣告公司,妥善地包裝行銷,就像推銷汽車、面膜、電器用品一樣,透過媒體置入選民的生活、對選民進行強力催眠。
請問,所謂吸引「中間選民」的「公共事務及民生議題」的政見在哪裡?當選舉成了產品的促銷大戰,打選戰成了打廣告;候選人比較感興趣的是選民的潛意識操控,而不是政見的理性討論。
既然,政黨透過廣告,把候選人當作商品來行銷,人民也應該把選舉的宣傳當作商品廣告來檢視,要求一個公平正義!
首先,請各政黨承擔「製造廠商」的責任,提出各縣市的施政計畫,當做商品內容的說明書;畢竟,候選人當選之後到底要如何施政,才是選舉的重點。候選人當選之後如果施政計畫跳票,是不是也算是一種「不實廣告」?
政黨提名的民意代表是政黨生產的商品,政黨要負品質保護的責任。民意代表出了問題,政黨只是消極地停權、開除黨籍,就像黑心商品被查獲後,廠商雖然將問題商品回收,既不保證下不為例,也無賠償的誠意,人民難道就應該永遠寬容大量嗎?
其次,選舉期間政黨大老、名人代言,也必須要受到規範。大家不妨回憶一番,近十年來若干涉案、判刑、逃亡的民意代表們,當年競選的時候,誰不是有一大堆政黨大老站台背書、豎大拇指合照?
商品出問題,廣告代言人要負連帶責任,但是,民意代表出問題時,當初掛保證的政黨領袖們,可有想過應該如何面對選民?
如果這兩項訴求,政黨與候選人都無動於衷、依然故我,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請公平會設一個專線,呼籲大家看破候選人打廣告的伎倆,拒絕被洗腦催眠,只要發現候選人提不出具體的施政計畫、政黨人士站台代言的內容不實、或是當選人沒有落實選舉政見,可以立即打電話檢舉!公平會如不願受理,何妨成立民間公平會監督選舉公平競爭。
專題報導
‧哪裡有拯救社區的萬靈丹?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
假使社區也像人一樣去看醫生,問說:「醫生,我生病了,有什麼萬靈丹?花園城市、社區營造、城鄉風貌、永續城市、六星計畫,哪一個比較有效?」
這個假設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醫生必須要先了解你的問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當我們的政府在推動計畫的時候,可有一個「診斷」的過程,還是也像許多人一樣,到西藥房指名買廣告薬?
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推出來的時候,正逢台灣社會力量蓬勃的時機,短短幾年間,營造自己的社區,就算沒有實際行動,也成為爭取資源的口號。十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政策計畫,一方面我們必須肯定許多學者專家的努力,另一方面,人民也必須保持高度的懷疑,社區真正面對的問題,是不是透過這些政策的執行,就可以解決?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當我們的社會還是停留在將政府官員稱為「大家長」、「父母官」的父權體制時,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太過強勢,並且夾帶著政府的資源當做後盾,透過「評鑑指標」、「模範選拔」、「楷模表揚」等來強化這樣的主從關係,其實是讓社區失去自我成長與學習的機會,而且也嚴重干涉了社區自主的精神。
舉個例子來說,921重建的時期,有建商發展出用竹子與槽鋼為材料的房子,在原住民重建地區推動,一開始得到不錯的評價,但是慢慢的,部落的人開始排斥這個系統,原因很簡單,這與村民要重建一個安全住家的心理需求不符,而且竹子蓋的房子對於追求現代化的村民來說更是個落伍的意象。雖然許多政府與民間重建的單位,以生態永續、觀光發展、文化產業等為理由強力推銷,終究還是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民應該有選擇的自由,但是「竹子房子=有補助」,「水泥房子=沒補助」卻是個糟糕的選擇題。對於在觀光地區開店的村民來說,如果用竹子裝飾店面可以帶來更好的生意,他自然會做出選擇。至於建商帶著政府補助的錢來蓋竹子的家屋,就省省吧!
沒有一個政策是治百病的萬靈丹!政府與社區相關的政策,重要的是在處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介面,創造出良好的體制與合作平台,就算有介入社區的部分,重要的還是引發社會大眾的自覺。
光是提出「主義」不能救國,必須要有務實的行動;同時,這些行動還必須以社區「賦權」與「培力」為主要的目標來思考,如果沒有掌握這樣的原則,將只是另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嗎啡。
再回到本文最前面的假想問題,醫生可能會回答說:光是吃這些葯沒有用,關鍵還是你自己要有自覺,能夠面對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飲食與作息習慣!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胡淑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副教授、 宋晏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局長、
洪正中/台南市政府 主任秘書、李怡娟/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教授
城市社區營造-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時間:九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
地點:紫藤廬
主持人:
淡江大學建築系 鄭晃二副教授
與談人: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胡淑貞副教授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宋晏仁局長
台南市政府 洪正中主任秘書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李怡娟教授
文字整理:
鄭晃二副教授:
我們今天很高興來談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台南市府的健康城市,第二個案例是台北市的健康城市,這兩個市府雖然在介紹上有先後,但其實他們是雙胞胎,同時在媽媽肚子裡產生,相差幾秒鐘而已不分先後。我們今天介紹一下與談的來賓,我從報告的順序來介紹,第一位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胡淑貞副教授,第二位是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宋晏仁局長,第三位是台南市政府洪正中主任秘書,第四位是陽明社區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李怡娟教授,那我們就把第一個階段的分享時間交給胡教授。
胡淑貞副教授:
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的內容
我先介紹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的內容,接著,主秘會以他在社會公部門的立場,與大家分享其參與健康城市計畫的心得。給大家的講義僅供參考,詳盡的內容會於等一下的POWER POINT中做說明,現在就開始介紹台南市的健康城市計畫。
首先,先看台南市健康城市的五個總目標,就是當時國民健康局的一個招標案,這五項中,第三項和第四項是比較困難的,其餘的都還好。對於學者而言,「協助市政府去了解城市居民的問題或健康」是很容易評估,而台南市健康城市計畫裡面什麼都沒有講,我們到底要提什麼?又該怎麼去建立及推動它呢?此時,就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健康城市』,當你有了成果後,才會與國際做交流,當然在我們自己的台灣本土上,也需先開始一些交流。
健康城市的理念、組織架構
我們先來了解『健康城市』的理念,當一個城市開始宣布它要做健康城市的時候,它必須有:
1.承諾健康
健康城市計畫立基於其對健康的承諾。其確認健康的全部本質,承認其
在生理、心裡、社會及心靈間的互動,健康的促進及疾病的預防是優先考慮的事,並假設健康可以透過城市間個人及團體共同努力來創造。
2.政策決策
健康城市需要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決策。居住、環境、教育、社會服務及其他的市府計畫可以必須對成是的健康狀態有主要的作用,健康成是計畫藉由影響市議會的政策決定,增強此類健康計畫的貢獻。
3.跨部門合作
健康成是計畫引發跨部門行動。 「跨部門行動」意指透過工作於健康範圍外的組織來改變其活動力以使期能貢獻更多餘健康的過程,例如:支持體適能的都市計畫藉由提供足夠的綠地空間以為城市中的休閒娛樂,即為一個跨部門行動的例子。健康城市計畫透過城市部門及其他團體間一起協商這類的行動貢獻、創造組織的機制。
4.社區參與
健康城市強調社區參與。民眾透過生活方式讀選擇、健康服務的使用、健康議題的觀點及在社區團體的工作來參與健康。健康城市計畫使民眾在各領域推廣更積極的角色,提供民眾直接影響計畫決定的意義,且透過計畫影響城市間的各部門及其他團體。
5.創新
健康城市透過創新的過程來運作。透過跨部門行動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是需要新計畫及方法來持續調查的。健康城市計畫的成功視其在支持改變讀趨勢中,創造新機會的能耐,計畫藉由傳播創新方法的之事、引發創新的動機、且認可試驗新政策及計畫的成就而施行。
6.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城市的結果為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城市計畫的成功反映於健康環境政策透過市政府實際施行的程度。當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及其他都市環境變成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時,計畫便達成其目標。透過健康城市計畫,使政府的決定、跨部門行動、社區參與、及引發創新共同作用以達成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城市』中的政治承諾不光只是市長來宣示或是來簽個名說我要推動健康城市,而是實際上,他可能考慮整合推動委員會,也許由他本人擔任主任委員,或是親自召開會議,其次,他會透過組織預算的編列,然後真正去改革政府部門,已達到政治承諾。以往總是學者歸學者,公部門歸公部門,公部門通常也是各自行動,如此是無法解決一個城市中共同的問題,對於居民而言,他只是想要改善一件事,但是它內部可能橫跨了好幾個部門,因此需要跨部門合作的行動。社區參與用在國際的健康促進理念非常重要,因為不是只有「上到下」,也就是所謂的「TOP-DOWN」這種作法,我們還需要了解社區的需求,上面的人必須能夠聽到社區的需求,而不是由上面的人自己決定要推動怎樣的政策,此外,在推動事情的時,若沒有推動方向,則會變成以辦活動為主,這樣的話會船過水無痕,並搞得人仰馬翻。『健康城市』是希望建立一個永續長期的政策,這個政策是健康的公共政策,它的英文是healthy city policy,與public health policy是不一樣的,public health policy是公共衛生政策,內容比較窄,健康的公共政策強調的是公共政策,包含政府預算的編列,甚至是婚姻制度、各種的家庭制度、投資建設…這些都是公共政策,這些公共政策是健康的,它必須是公平、公正,並且對大眾有利,而不是僅對小部分人有利益,整個的作法期望能找出過去的問題所在,問題就是沒有效率、要革新,因此它算是一種比較創新的一種作法。『健康城市』的定義不是意指這個城市有多健康,而是強調住在那個城市的居民能共同及隨時發現自身的問題,也有能力自己去找到資源,並且持續地改善其生活環境。
這些成果出來以後,我們會以資訊交流及城市交流的方式供大家相互學習,藉由這些理念我們能比較容易理解台南市是如何推動的,其實前面這六項看起來還真的有點抽象,抽象中該如何具體化呢?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在台南市的健康城市中,有三種組織架構,第一個是「健康城市推動委員會」,大概是七、八十人,由於人數過多,因此我們又分為三個工作小組,每組20~25人,其開辦的時間也不同,此外,還有一個研究小組,由成大的團隊所組成的,我們成大團隊透過讀書會來完成這個研究小組,也有例行的常會,我們推動委員會包括了:環境組、健康組及社會組,每組都包含:專家學者、公部門、民間團體和社區組織,公部門大概結合了四~五個局,市長則擔任主任委員,所以平時的推動委員會會議是由市長親自主持,在推動小組中主要分為兩大群:專家學者與市政府的公部門,公部門是由我們的主任秘書當召集人,學者這邊由我當召集人,後來我們分三組,台南市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採聯合召集人的方法,也就是一個學者配一個局長,這個局長雖然名義上衛生局長,但是他主要是跨健康組的三、四個局,他是統籌,同樣環境組是由都發局局長、社會組是由社會局局長。
成大研究小組這邊有一個辦公室,研究小組的功能是規劃及協調各方面,所以它有承辦論壇、研究指標、提出策略方案,隨後是國際交流,下面就是這些細項,這些大概就是台南市的作法。
成大的團隊目前大概有16位老師,由於我們社會議題比較弱,所以我們還邀請長榮大學社工系黃肇新教授進來,這個是我們一些讀書會的現狀,然後分組會議,還有聯合會議,在聯合會議討論指標的時候,我們創造了台南市歷年來的新突破,聚集課長級以上的人來一起開拓視野,討論如何政治承諾加到把健康城市中,整個預算要能夠編進去,搭配著指標是台南市歷史的一個紀錄。首先,我們要回歸於台南市健康城市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民眾的期待是什麼?所以在一開始就先舉辦座談會、討論會、焦點團體、電話訪問、論壇…,還有所謂國際指標的搜集,然後研究到底要往哪個方向來規劃。
前面問題的部份都將收錄在我們的白皮書中,我今天只是大略介紹一下,歐洲辦公室提出了32項國際指標,台南市將其納入,並根據這32項再稍微去搜集一下資料,初步探討台南市的一些問題,例如:自殺,之前就已經知道是比較高,居民也沒有運動;環境的部分,綠地不夠、水質是第一名;大眾運輸方面,這案子開始的那年,碰巧是台南客運倒店的時候,所以就非常的不方便;失業率,大家都知道2003年時,全國的失業率都很高,不僅是古城的問題;此外,我們也去研究國際指標,評估其是否易於且適合在台南使用,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指標實際上是沒有資料或是需要修改的,或者是說還有超過一半的指標是屬於長期指標,無法短期改善,如此一來,國際指標能夠真正在台南市運用的空間就很小,我們需要發展屬於台南市的本土指標,經過六個多月的討論及無數次的會議,才終於把這些指標討論下來,之後我們的主任秘書會與大家分寫討論指標的心得,健康指標它不僅包含死因,其他在死因之前的危險因子,甚至這些所謂的行為都會在裡面。
環境指標,我們特別針對台南市現在推動的一些政策:空地、騎樓、綠建築、空間、流浪狗…,因為我們有一個動物防疫所,每個局處都會提出他們的指標;社會指標,包含有各種犯罪、婚姻家庭,不一定都是負向指標,還有正向的,像是藝文空間、終身學習、古蹟表演、參與活動,因為在理想健康城市的11項指標中,提及我們必須要提供市民休閒教育的空間、要重視古蹟;而台南市目前有82個指標,包含本土50個及國際32個,根據這些指標來瞭解健康城市的理念,以及對城市居民問題的瞭解後,就提出台南市地方城市的健康白皮書,白皮書有其架構。主秘應該知道我們常常提到:你們到底是在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假如說你是在玩假的,時間到了就交給你去報告,這就是是玩假的,但是如果你是在玩真的話,你就要編預算,所以台南市這一部分是非常大的突破,就是配合著指標來編預算,然後訂2008年為我們的目標,想辦法來透過我們的政策和預算來完成。
台南市總共規劃了21項示範計畫,每一組都是7項,這7項與我們第一年的12項會不太一樣,前面12項是一剛開始先做的,這七項是搭配了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擴充的,兩者搭配著一起做,畢竟健康社區還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政策,台南市在此滿能夠發揮,我們有好多都已經開始在推動了。像是我去參加那個無菸YES會議,會議中提及:哪一個城市敢喊說它敢做無菸城市計畫,就要先頒獎給他,台南市就應該先獲獎,此外,台南市的健康城市先以建立健康公共政策為主,所以在不同的健康環境及社會都有不同的政策,例如:綠建築,台南市規定公共工程金費如果有超過三千五百萬的話,一定要通過綠建築的九項標章,不然拿不到建築執照,台南市是全台首例,並規定所有12米以上的道路都要退縮,留出騎樓與人行道;還有憂鬱防治網、健康社區的計畫、營養標示,營養標示在台北市也有推,台南市的小吃很著名,但是我們現在才要開始往這裡弄,現在推廣的範圍包含了整個餐廳、小吃及便當;整個環境改造是台南市很重要的一個成果,如果你們有機會到台南後站,大學路跟過去是差非常的多,以前的走不通,現在則是非常的寬敞,我們成功大學本身也退縮了兩米圍牆,與大學一同合作來做整個都市的改造,而台南市也規劃了12條腳踏車道,再過幾年你們就能統統欣賞得到,還可在台南安平騎腳踏車,台南整個環境改造,在去年最重要的就是在整個校園空間的拆牆記,讓校園的穿透感顯露出來;再者是失業率的部份,成功大學跟勞工局的合作,我們在台南市還發展了一個社區自我評估表,讓社區的里長或理事長自己可以拿到一張評估,這是我其中一位指導學生的論文,評估其離健康社區有還差多少分,這個評估表完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台南市232個里的現況,此外,我們也去推動第一屆府城十大社區選拔活動,鼓勵社區開始往這個方向走,其實我們沒有給他們什麼獎,獎金也很少,但是他們都非常認真積極地在推,主要的目的是因為我要幫他們出一本書,此書整個都在.在描述府城的傑出社區,藉此幫他們留下歷史紀錄,並作為整個城市里的行銷,傑出社區中金華里的里長是全國最有名的,他說如果是按照我們的標準這樣訂下來,三次就沒了,知道意思嗎?只能選三次,我就說這樣怎麼行呢?我們傑出社區絕對不能夠就這樣停著啊!所以不是只有選拔,還要輔導他們,於是在台南市有社區參與的計畫,配合剛剛二十一個示範計畫,我們抽出可以讓社區參與的項目,規劃出12大項,社會、環境及健康組各規劃出四項,這些都是社區可以做得到的項目,經過說明會、培訓、輔導各方面,大約半年的時間,培養他們寫計畫書的能力,讓其有能力可以開始組一個小小的團隊,不要只有里長一個人,或是里長跟其老婆兩個人,然後組成一個團隊開始去推動,環境議題包含:安全通學、自行車隊,社會組的議題包含:守望相助、社區藝文、休閒漫步,我們期待台南成為台灣青少年最好的夏令營場所,透過資訊的藝文活動,我們也會有一些輔導及選拔,大概於八月底的時候,會有一個社區參與的初步成果發表,這就是當時說明會的一個活動,還有記者會,台南市為了做資訊交流,我們架設了一個網站,網站大概在七月底的時候會做一個整個的大改版,會增加更多的訊息,現在我知道很多台大、陽明他們的學生都會進我們的網站,讀網站裡面至少13個的國際健康城市案例介紹,藉由讀書會,老師指導我們的學生去檢視了13個城市,在下一期的期刊又會加五個,所以會越來越多,我們也把這些成果都發表在學刊上,我們寄到全國55所大專院校圖書館、25縣市政府及中央部會,如果各位有需要的話,是可以向我們登記,看看我們的金費上面還能不能支持。
與國際交流
這個是台南市的logo,在國際交流的部份,也開始做第一屆健康城市的國際研討會,去年在成功大學成杏廳召開,大約有600人與會,並邀請了三位國際學者,這一位是Duhl,若了解健康城市的人就會認識他,Hancock及Butterworth是『健康城市』定義的作者,Duhl是祖師爺,我們叫作Grandfather,Hancock是father,其實有很多很多的father,但這是Grandfather,只有一個Grandfather而已,所以我們邀請他,Butterworth已經是第三代了,也就是Grandson,他們講的非常的好,與會的人都非常喜歡那次的國際會議,此外,台南市也組了18一個18人的團隊,包含主任祕書,我們一同到馬來西亞參與西太區健康成是聯盟的第一屆會議,這個聯盟是2003年由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協助組成的,第一屆的會議在2004年舉辦,台南去發表了六篇paper,三篇論文、三篇post,是由台南市政府與成大團隊一起發表,這是當時各種發表團的一些活動,民國九十一年台南市許市長上任他就開始整頓改造,我們是從九十三年進來,也就是「環境改造年」進來的,2005年是「健康城市年」,這兩年的一些成果,包含指標、預算、參與這方面,以環境改造來說,去年就已經完成了,我們還獲邀參與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的活動,今年的六月一日到五日在舊金山舉辦,我們從八個海報中挑選了四個參展,聯合國舉辦的活動與我們不同,我們大多數的國際會議都是workshop演講,而他們都是安排實際參訪、參觀,例如:有機農園、有機蔬品,此活動最重要就是在簽署一個環境保護協定,有21項,要在幾年降到多少,那一次由於中共的打壓,所以最後大家都把國名拿掉,他很尊重我們台南市,所以台南、台北都有在裡面,對於台南及台北整個把國家拿掉他們感到很不好意思,最後大概是有52個城市留下來簽署,有些城市已經簽了就先離開。
宋晏仁局長:
我原來是陽明大學教授,到臺北市衛生局服務的時間,到明天剛好滿五個月,所以現在要代表臺北市政府要來講台北健康城市,不如以學者的身分,來談一談我參與臺北市政府的健康城市計畫這段時間的心得可能更恰當一點,也可以更代表不是用衛生局長的角度來談健康城市,比較能夠突顯出健康城市不是只有衛生方面的事情而已。
在我們整個的規劃過程當中,我們希望他的生活是一個美的,在一個健康的臺北市裡面,所以我們所構建的一個環境,是希望所以有的人在這裡面,可以得到不只是身體的健康,還要有心靈的紓放,那這是一個臺北市現在的空間、構造上面大直橋建立的一個景象。
那現在我們來是要從臺北市在過去的這幾年我們怎麼樣來推動健康城市,以及我們希望透過今天的與談,跟參與的市民同胞們傳達我們臺北市的市民該如何來參加臺北市的健康城市計畫。
從事醫學的學者角度來談健康
我想剛才胡老師已經把健康城市有很多的內涵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可能剛剛對於強調的一點就是鄭老師在一開始提到,所謂健康城市意涵的時候稍為描述,我願意在這邊用學者的角度,或是說一個從事醫學的學者角度來談健康,我們知道健康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裏面已經知道,不只是疾病或是說去除虛弱,而應該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你在這個環境當中所有社會各層面的安寧。
其實在整個臺北市推動的概念裡面,早就已經把所謂用醫療技術來提供人體健康這樣的一個概念把它摒除掉,那我們現在也知道光靠醫療所能維護人的健康大概只有10%而已,大部份的都跟你的生活型態、環境因素有關,有一部份是我們無法決定的就是,你生下來從你父母、從你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因素,但是這些東西現在我們都知道,環境跟所謂的host environment rejection,就是環境跟宿主之間的影響事實上那有很多東西可以影響到你性狀的表現,所以整個在生態環境的構件,就變成一個我們臺北市在推動健康城市的時候非常著重的一個概念、就是說「環境的改造」。
一個城市的健康必須要透過很多層面的共同努力,那除了每一個人自己要去注意自己健康之外,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跟一個健康的,剛剛胡老師也特別強調是一個是healthy public policy 而不是一個public health policy,所以重要的是這個公共政策本身能不能提供這個環境一個健康的架構。所以在我們一個所謂healthy的一個環境,他所包含的範圍就是很多,這個當然是說你把所有的事項事情都可以涵蓋一個健康的定義,那就不只是在醫院裡面,包括在學校裡面、社區裡面,甚至你做的activity,你所生活的這個城市,你所去逛街的地方,整個都是一個所謂的healthy sightsee,那我們整個的目標就是往healthy sightsee的建構來做努力。
Hancock及Duhl,他們兩個人事實上在1986年就共同提出一個健康城市的一個定義,那我想這邊是在reiterate剛剛胡老師剛剛講的話,我們用不同的立場,但是基本上講的內容是一樣的,就是這個城市就是在臺北市,所謂的首善之區,我們還是希望他有一個很大的發揮空間,讓他變成一個能夠持續創造,並且要改善我們現在在這個城市裡面物理跟社會環境,並且要能夠逐漸的擴展它的社區的資源,讓所有的民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能夠達到彼此互相支持,並且發揮這個都市的潛能,以及人類的潛能這樣一個理想。所以做法上面有點算重複了,所以重點就是是我自己的心得,也許我們可以互相來討論一下,我想最重要的一個部份,事實上是所謂營造的部份,那營造事實上很多人光看這個中文字可能會覺得說他就叫做construction或是establishment,我想我不曉得我們現在的社區營造的講法是怎樣,不過我看我們的社區營造,我才知道是培力,所以重點是在這個empowerment這個字,那我在這過程當中,常常就在想說,到底是empower什麼東西,那我想我們在鄭老師的這本書裡面,大家有空的話可以看到我們的賦權與培力這一段,這到是有相當明確的一個揭示,到底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是要從政府部門到社區到民眾,怎麼樣來共同做一個empowerment的這個動作,還有就是怎樣可以讓我們臺北市變成一個健康的城市。
那這個也可能重複到胡老師講的,那我很快的講一下帶過去,但是你會發現在這11項的城市功能裡面,有幾個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包括我們現在整天希望達到的一個城市,也希望他是一個乾淨的城市,他有生態的系統,他是一個互相支持的環境,他的生活和福利跟我們的社區是高度參與,以下我就不一一詳述
大家可以看到說多元文化、醫療健康概念。
臺北市的健康城市目標
所以在臺北市事實上從馬市長的衛生政策白皮書裡面,結論了一個馬市長最後施政的目標是在一個健康城市,所以前面幾年所做的事情最後都是朝著在我們馬市長最後的兩年任期裡面,要用健康城市這樣的一個概念來涵蓋我們所施政的十大指標,第一個是希望他是一個安全的城市,他是一個生態的城市,他是很繁榮的、友善的、並且是溫馨幸福的,具有文化的,他是可以很方便達到很好的健康的支持,就是醫療環境,他也是具有活力的,並且最後是能達到永續,這個概念事實上在馬市長第一任是在建構這樣一個基層建築,那事實上在第二任開始,就是在民國九十一年結束的時候,在當時邱局長時,就提出了健康城市的口號-「帶著夢想起飛」。
現在看在這裡面我們把安全這東西放上一個小小口號來解釋這個安全的意思,下面舉幾個例子,我們在健康城市裡面做了哪些事情,事實上符合這十個指標,請看,包括在安全部分,我們消防局或是警察局、有所謂的治安風水師、消防風水師,我們廢棄物的處理、衛生下水道、都市規劃等等,這些都是過去幾年來在市政上面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所達到的,包括剛剛胡老師也提到的健康步道、腳踏車專用道等等。所以,我們在整個施政計畫裡面,在93年到95年就正式的把健康城市列為我們的施政重點,我們有個指導委員會,我們有跨局處會議等等,我們在第一屆的台北國際健康城市會議,也是邀請到那位祖師爺跟那位爸爸一起來,所以也簽署了這樣一個中文版跟英文版的台北健康城市的一個憲章,重點就在這邊─賦權,希望能夠達到賦權的概念,那這是我們整個的策略,那我就很快帶過去,其實推動的過程跟台南差不多,我們有一個組織跟訓練,也是有辦一些的研討會,大部分目前還在公部門的部份,也辦了很多國際的工作坊、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相關的城市來share一些concepts和經驗,那也在國內做一些國內的行銷活動,並且規劃很多我們現在在城市裡面可以進行的一些城市的探索。包括建構社區文化軌跡的營隊,規劃今年度的國際博覽會跟國際會議,最重要的是台南比我們早在3月就提出,那我們目前的目標是在9月份要把文件送去申請剛剛胡老師所講的西太平洋這個聯盟。那我們現在是在積極的在跟各個社區,今天中午事實上我們才在大安區跟所有的里長,參加我們所謂健康社區,其實我們過程都大同小異,剛剛胡老師講的東西,這個所謂健康社區,我們叫做模範社區,所以是差不多意思,那今天中午才在辦第一次的說明會。
台北在國際的定位
那接下來我們在國際的定位上面,希望我們是達到國際級的城市。大家都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像臺北市的logo上加上健康城市一個笑臉,所以我們希望達到的是這樣一個歡笑的臉孔,這十個顏色代表我們10個施政目標。下面是一些例子,我們的安全城市其實做了相當多,像我們治安風水、消防,我們的金鳳凰救護隊,另外就是一些跟生態城市有關的例子,住在臺北市的人都知道在內湖附近以前有一個垃圾山,整天都會冒煙的,那我們現在已經把垃圾山大概改造成為綠色的山頭,那這是基隆河的截彎取直、翡翠水庫等等,那這也是一個都市型貌的改變,建立很多讓市民可以認同的地標,在繁榮方面,我們事實上有很多的科技園區,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內湖科技園區當初在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他是這麼的重要,前一陣子有一次地震之後停電了,一停電之後全世界各個地方的電話打到臺北市電話塞爆,才知道說在內湖科技園區一個震動,全世界都受到影響,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那這是在繁榮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其時臺北市有很多的建設,這當然是臺北市挾著首都的這個優勢,可以做到台灣其他城市可能無法達到到的繁榮狀態。
友善城市
另外一個是我們友善的部份,目前我們知道臺北市擁有全台灣第二多的外籍人士或是說我們的新移民,那我們目前知道為了新移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做非常多的關懷,在醫院裡面,我們有七種語言的一個服務,那每一年我們為他們各個不同的外籍人士辦他們特殊的節慶當然這原有的原住民事實上也都有很多的活動,這是友善篇,我們對原住民的故鄉文化,這是其他社會福利的部分,那這是活動的照片,包括托兒所、遊民的關懷,對於無障礙空間的建置,那這也是一個多元城市建構的概念,我們很多文化的活動在臺北市進行;這是一個我們過去在文化上面的努力,那臺北市在文化古蹟上面大概可以跟台南相比美吧;這是便捷的部份我想我們還是要比台南要幸福一點,就是我們的道路運輸系統相當的完善,包括捷運,那臺北市的捷運除了悠遊卡的發卡量達到了五百萬張、是全世界第一名,他的使用量達到全世界第二名,他的普及的速度事實上是相當相當好,那我們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很多新的所謂便捷的概念,包括網路新都、快速道路,我想臺北市民都逐漸的感受到這些新的道路一個個建立起來,那這是我們一個網路新都的廣告,將來走在路上大概哪一個角落都可以聯絡到網路,不過這最近被很多報紙罵的死去活來,我們現在正在研擬更廣泛的應用範圍,下層建築已經建好但是應用範圍還沒有開始開發,這是另外一個跟便捷有關的一個概念,這也是便捷那腳踏車專用道,很多東西都跟台南相仿,事實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大家經驗都互相的交流,那這是一個康健城市的部份,我們現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送藥到宅的服務,跟全責照顧制度,這大概就是國內獨有的,所謂送藥到宅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的市立聯合醫院變成一家醫院,跟很多的社區藥局做結盟,那病人到醫院去看病之後,他如果不方便,我們社區裡的藥局可以把藥送到他家裡,全責照顧是什麼呢?過去我們台灣人住院,好像一人住院全家都住院,所以全家都住在醫院裡面,現在我們醫院提供全責照顧的護士,你需要做什麼東西護士都會幫你做,所以減少陪病的文化,本來在制度推行之前是68%的陪病,那執行之後現在是33%的陪病,所以事實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陪病,事實上已經大幅的減少,當然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活動跟健康城市相關的一些訓練,包括龍舟賽、划船、慢跑、腳踏車等等。
永續發展
在永續方面,我們有很多的綠地的重新建構,那在剛剛主秘也說臺北市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地已經不多了,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空地部分,在臺北市這個有一個很大的就是說臺北市山很多,所以我們青山廊道的構建,事實上幾乎同樣臺北市附近的山幾乎都有廊道可以走,這是一個很好的資源,這是整個風景區的構建。
健康城市市民應有的行為
所以在這兩年的目標,就是真正能夠達到一個WHO的標準的一個健康城市,所以在今年九月三十日之前我們希望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可以讓我們參加WHO的一個健康城市這樣的一個聯盟,那這是我們在推動健康城市的一個終極目標,那在去年的區域部分,我們積極的希望能夠喚起市民同胞對於這個目標的認同,在社區裡面真正的能夠做到,共同構建健康城市,那我個人常常在外面演講的時候,我有個概念常常會說,做為一個健康城市的市民要有怎樣的行為?我認為一個行為的改變,可以代表你對這個健康城市概念的認同,我把這個事情用一個笑話來講,稱為撿狗屎理論,當你出門帶著狗去蹓狗的時候,會把狗屎撿起來的時候,你的行為就已經是健康城市市民的行為,那基本上這意思就是說empowerment到底empower在哪裡,就是說當你認同這個城市的一草一木、呼吸都是你的責任,而你會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那這個城市就是健康城市,你就是這個健康城市被賦權的市民。
鄭晃二副教授:
我要先聲明一下,我從小在台南長大,長大後才來到台北。所以我今天沒有偏袒哪一方,因為兩個案子都非常精采,聽完這兩位的報告之後,我來提一個問題,在「健康城市」之前,政府也推出過很多計畫,不過,也有人說常常看到政府在辦活動,學者在寫報告,對於新的計畫才剛剛有一點了解,首長又換人了!
不曉得在台北跟台南這兩個地點,市民的感受到底怎麼樣,他們覺得健康城市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嗎?計畫推出來之後感覺有什麼改變?或者說社區營造、社區規劃這些事情不是已經做很久了嗎,怎麼突然之間同樣的事情變又成一個新的名字?
胡淑貞副教授:
基本上健康城市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那兩年下來,大概也只能提出市民這兩年的感受,我們在台南市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把這個理念帶給公部門,以組織階級來看,市長、主秘、局長、副局長、課長以及承辦人員,雖然他們也是市民,但是他們的想法可能還維持在傳統公務人員那一段,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去處理在這一部分的市民,另外一個市民就是一般的居民,我們現在的作法是透過里及社區,我們舉辦整個的社區參與,這邊舉一個例子:居民提出一個意見,比方說他住在長安里,他家裡遭竊兩次,講的都快要掉眼淚,然後他就問說為什麼其居住的里內沒有守望相助隊,如此可以很明顯感受出,我們在其他的里積極推動的時候,這些里民參與健康城市其活動中,有一個就是守望相助隊的輔導協助,這些有組守望相助隊的里跟社區,他們整體犯罪率就下降,所以居民馬上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沒有的就問為什麼?後來我們才知道長安里什麼沒有推動的原因是里長跟理事長兩個人不和,這樣的制度,我不知道在台北市是怎樣呢?台南市大概有三分之ㄧ的里長與理事長是不和的,所以我現在在期待一個新的、好的政策,看看是否能修正這個雙頭馬車的制度,這與內政部有關係,從這部分我們就可以感受出居民的需要,在弱勢照顧方面,台南市很早就開始做「遊民送餐」,是健康城市計畫中社會祖在負責推動的部分,健康組的「憂鬱防治」,由於不只是公部門有在推憂鬱防治網,所以救直接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體,不僅是自殺者的家屬,還包括各方面,大家一起用empowerment,需要互助合作,雖然是公部門幫助,但也算是上上下下、左邊到右邊全部都加進來,包含學者及成大醫院都進去,從這述的例子就可以感受出,隨著這個議題,因為它有納入健康城市計畫這個議題,他就比較有機會感受的到,台南市納入的範圍蠻廣的、蠻寬的,但是也有些疏漏的,就像這次淹水,我們當時就沒有考慮到,災害這部分之後就會要納進來。
鄭晃二副教授:
剛剛宋局長提到賦權,那麼在市民自主、主動、沒有依賴性的那一塊,不曉得台北市有沒有什麼樣的例子。
宋晏仁局長:
我到市政府剛滿5個月,在這過程中我去了兩次社區大學演講,那我的感覺上是市民在主動參與這部份並不差,所以說是不是真的認知到這是健康城市的活動我倒不覺得,那即便健康城市這個概念在市府裡面要推動,我想胡老師跟主秘可能也發現,你必須要使各局處意識到健康城市是全體的事情,本府在3月20號辦了一個首長共識營,凝聚共識,至於市民的部份,只要去講的部份市民立刻就會去接受這個concept,那這個concept本身並不難懂,第二點剛剛胡老師也講健康城市是一個持續推動的事情,那還好臺北市的基礎並不差,所以你只要去review說臺北市最近做了哪些事情,尤其幾個是你感受很深的包括垃圾減量,垃圾費隨袋徵收這個事情,以及我們的青山廊道整個一個個的通路,那建設局的網站,事實上市民在這邊的利用度很高,另外就是悠遊卡超過五百萬張這件事,代表市民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他去利用這些資源,所以在解釋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在那邊都算一場的話,那今天是第六場就是跟大家分享這個經驗。我的感覺是只要你把這個concept點清楚,其實大家都很心悅誠服,只是去做的程度如何尚無從去檢驗。
洪正中主任秘書:
台南市推動健康城市的第一步
剛剛胡教授跟宋局長,已經把我們健康城市的一個輪廓勾畫出來,最主要還是在說健康一定是從人體開始,然後慢慢到社會,然後到城市,甚至最近行政院院長也在呼籲,要健康的國家,所以健康用在各個領域應該都是恰當的,那我們接到這樣一個任務,最主要還是市長他本身想要做,而且是很堅持的要做,這樣在公部門才有辦法來推動,這是絕對必要的。那第二個,如果這個工作是一個健康城市剛剛前面大家談了,絕對不是一個衛生局的事情,衛生局大概是以人體健康這個領域為主,那麼社會的健康,社會局這方面的領域一定要來,環境的健康絕對是生態、環保各方面一定要加進來,所以這整個都是市政府的工作,所以我想剛剛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還好當我們台南市長一喊決定要做的時候,就想到主秘,主秘大概就是跨局室,所以我們整個設計上就是這樣的開始。那我介紹我本人,我本人在環保單位大概二、三十年,民國85年到89年在台北市當環保局的副局長,所以我對台北市也相當了解,當時以環保局推動垃圾減量、垃圾專用袋,當時就是我們開始規劃、推動。類似這樣一個健康的顧問,從那個過程裡我們學習到,推動任何一個活動絕對是從社區開始,所以我們今天這個主辦單位是一個社區營造民間團體,確實沒有錯一定要從社區開始,所以我們在健康城市這個領域的時候,我們跟胡教授就打定主意,要深入的話就是到社區,所以我們辦了很多的講習,還有讓他們參與。
回答剛剛主持人的問題,就是說絕對要讓社區參與,讓民眾真正了解健康城市,然後剛剛回答主席的一個答案就是說,民眾會覺得說“我也是健康城市的一部份”,那樣就成功了,所以他對健康城市的定義有了解,然後指標也了解,這樣比較容易推動,所以這樣的一個過程,當台南市開始要推動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好。台南市本來就是一個古都,當時承蒙國民健康局的重視,對台南市不大不小的都市而言,人口75萬,而且又具有歷史地位,就是台南市是台灣歷史的發祥地,這樣的一個角色,所以就決定從台南市開始,所以胡教授跟國民健康局當時是這樣的決定,那我們台南市有這樣的榮幸,我們推動的過程也絕對不敢失敗,所以我們這樣子兩年來我們戰戰兢兢的來推動,最主要我是覺得幾個因素,第一個市長的決心,第二個我們整個市政府都動起來,還好我在做協調、推動的角色,大家都還滿配合的,第三絕對是社區的幫忙,我們台南市有很多優秀的社區,如金華社區、文南社區,這是全國有名、總統都召見、常常見報,這些他們參與的程度很高,他們以母雞帶小雞的心態,他們自己做了以後還幫我們再做推廣,我想有以上幾個因素,所以到目前都還滿順利的。
那麼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跟胡教授連絡,那胡老師也直接把成大的團隊組織起來,他們也成立一個健康城市研究中心,這樣子的話我們推動起來非常快,我們甚至在整個橫向聯繫上,整個市府跟成大團隊任何一個層級都有在連絡,所以我想這個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大也是我們台南市一個很大的學校,所以人力資源方面都夠,所以這樣才有辦法來做。
組織期
那第二個組織期,我們在去年當然在組織架構上一定要健全,這是絕對沒有話說的,第二個部份是指標,那大家一定會說你這個城市健康不健康、你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健康?這怎麼回答呢?也就是說我們推動了兩年,那你的城市是不是比兩年前更健康,所以這一定要有一個指標,還要量化、能夠計算accountable,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大概在去年一整年胡教授這邊也非常的積極,那我們在學界跟政府之間就是一直討論,如何來選出說哪些指標是代表台南市的,所以這個指標在國際上是有32個指標,所以像這個綠覆率或者是空氣污染指標、吸菸率這些全世界走到哪裡都可以用的這些全部拿進來32項,另外我們再以台南市認真的討論,在人體健康的部份要注重什麼,在台北可能不一樣,那麼再來在環境的部份,應該台南市要挑什麼來當指標,像這個流浪狗,在台南市很重要,吃檳榔這也是很重要,所以在台南市的地方我們花好長時間一直討論,討論到都把它篩選出來,那社會的部份也一樣,像在台南市離婚率也很高,這個部份在台北市可能也是一樣,經過好長的討論之後慢慢挑出50個,所以這絕對是台南市的,那台南市有沒有進步是看這50個,然後再跟國際比,我們台南市是不是比其他的城市進步,我們用32個指標跟人家比,所以在整個過程裡這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選指標我想第一個心得就是說,當在選指標的時候,他是有技術層面的,他是有行政層面的,還有民眾意識的層面,這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選的好的時候,大家有共識,大家一起來努力,如果選的不好,代表性不高而且浪費時間,所以在這樣一個選擇過程裡,我們大概很注重。
我提六點我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1. 就是要有共識營,就是說一定要讓我們市政府的同仁能夠自己接受,所以這些指標都是我們所有市政府同仁都有參與,包括成大的團隊還有民間的一些團體,他們都有參與,這是一定要共識營,我想台北也是剛剛也有提到,但是我們的共識營是玩真的共識營,而不是在做宣示的共識營,所以是經過細膩的討論後大家決定出來的指標。
2. 指標必須是可努力的,有些指標是不能努力的,比如說我們以這個空氣污染的指標是可以努力的、出生率當然是可努力的,我們盡量生小孩,應該是有些困難,所以就是在這個選擇的過程裡,就是說你選了這個指標下面就是怎麼努力,所以這一定是要連貫起來的,比如說我們在綠建築、大眾運輸,家庭暴力的通報這些當然就是要努力啦,所以我們就定量化的指標裡面就有可努力的,我們總共挑了39項,而且就是我們計畫的主要精神所在,所以這個指標裡面有的是盡量找一些未來要再努力方向的一個指標。
3. 指標應該是可以量化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統計上能夠做統計的,所以我們台南市政府的統計年報,就有把健康城市的這些指標統統擺進去,那我們的計算公式都有,所以請各位有空的時候,請大家參考一下,我們這一本白皮書出來以後,胡教授這邊都已經把它列出來了,最後這邊都是如何來計算指標,計算的公式,而且這些都不能變的,你今年這樣計算,明年一定要照這樣計算,這都是可延續性的,所以這個量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我們這個規律運動人口的比例這怎來量化呢?我們是定義在每週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有流汗而且有呼吸急促現象的運動規律人口,然後除以總人口數,乘以100%,這個部份我們也謝謝胡教授,他們真的很細膩討論到運動幾分鐘,然後呼吸有沒有急促,這樣一個量化的指標。
4. 是我們設定計劃的開始年跟目標年,我想一個計劃是說,台北市說已經開始了,那我們先不是,我們台南市是定說2005年是開始年,我們前面是準備期,我們從2003、2004準備,我們2005年開始,然後到2008作總檢討,然後每一年要進步多少,所以這個開始年跟目標年是非常重要的。
5. 是各項指標都要指定負責的局室,那我們的指標82項,每一項都有assign到每一個局甚至到每一個課,所以那一個局、課就要一直關心那一個指標的發展,所以這一個部分這樣來落實。
6. 最後一項是落實我們年度預算的編列,我們在預算裡面都會括號,這是健康城市的哪一項,所以我們在這裡報告就是說絕對是玩真的,也就是在政府部門是紮根進去了,包括他在會計部門,包括在我們的統計部門,這些都已經進去了。那我們接下來就是說,既然定出來以後,所以我們說今年就要開始推動,我們這邊也跟成大討論了21項示範計畫,也就是說那麼多的指標,如何拿出來讓社會、社區一起來參與,所以這樣挑,那從21項挑到三個領域各別七項,然後剛剛胡教授簡報裡每個領域再選四個,所以我們很盼望社區來推動的時候,就是你的社區參加哪一個示範計畫,這樣來推,我們也鼓勵他來,主要是來參加我們就可以給補助,所以在市政府的各局室,你要來申請計畫,就是要看有沒有配合我的示範計畫,免的說以前經常給計畫都是漫無目的的,那現在就是把目標集中,所以這個部份在這裡報告一下,那我們示範計畫推動也是到2008年,這個參與的計畫可以多樣化,就是說他在這個領域裡面它可以有創意,在這個示範計畫裡面、他在各種不同的方向,這樣的部份是有他的意義的。那這裡面推動的部分我提出兩個心得,1.這些計劃裡面必須是社區可參與的,所以在設計上,比如說乾淨環境計畫、健康學區大步走,我們很希望學校的學生上學是走路來的、然後騎腳踏車來的,但是要健康的一個學區,而且能大步走,所以會在當地跟學校旁邊的一個社區跟這個學校大家一起來努力推動、參與。
我們是跟行政院所推動的台灣新社區的六星計畫來結合,六星計畫也是以社區為主的一個大方向,跟大家報告六星計畫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各部會他編列的預算絕對是往這個方向來補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跟他同方向才能夠得到中央部會的補助。我們台南市是比較窮,不像台北市,我記得當時在台北市每一次想做事就編列預算做了,台南市真的不行,台南市每一次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要想說我要跟哪一個部會來要錢,所以在台南市比較痛苦的地方就是要去爭取經費,所以我們有跟中央來結合的話,推動起來比較順利,以上是我一些心得,謝謝各位。
李怡娟教授:
剛剛前面聽完台南及台北市政府的一些經驗後,大家應該對一些健康城市的理念都有一些理解,我就不再重複了。我想每一個城市在推動健康城市時,都是抱持同樣一個觀念在做,就是希望在目前的都市化情況之下,會面臨到一些問題,這樣的問題呈現在很多的健康指標上頭,所以健康指標到底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絕對是的。剛剛從台南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到,如果說把健康當作是狹隘的認為他是衛生局的工作,那絕對是窒礙難行的,因為我們剛剛宋局長也提到,如果說衛生局要一肩扛起這樣的責任的話,我相信前面好像會很順利,因為從WHO所制定的這32項指標來看,其實很大部分很多的幾乎三分之ㄧ跟健康是有關的,像我們很熟悉的一些死亡率等方面,但是有更多其他的方面,如果是從衛生局來推動,是會有困難。
所以我想我這個部份,因為還沒完全的involve到台北市健康城市的計劃,所以沒辦法像成大與台南市政府這樣密切的關係。我才剛踏了一腳進去,所以現在可以從比較外面的角度來看台北市在打造健康城市這個計劃上頭,我們可以先怎樣的一個開始行動。稍早我有跟胡教授作了稍稍的討論,就是說其實在台北市還沒有做健康城市之前,在座一些的老師們,像洪醫師,我們都有滿多的合作經驗,在做健康社區的這個部份,大家其實會認為說,健康城市或是六星計畫是不是就是範圍從社區擴及到整個城市而已,大概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到底健康城市跟健康社區之間差異何在?我有時候到衛生局去開會也會聽到衛生局的同仁認為說健康社區或是六星計畫,就是一個健康城市很重要的核心部份,都是用相同的手法在做,只是把層級提到更大的政策改變上。
如果這麼單純的話,那我想做健康城市就不會需要國外的經驗中提到的3年到5年的時間,我覺得因為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大家會認為怎麼可能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整個架構出來由上而下,不是很快嗎?就是說各局處的指標出來以後,大家就分配工作去推動,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話我相信不會需要到3年到5年,這中間最大的gap在哪裡?如同剛剛我們主持人問到的社區的定位是在哪裡?還有如果這只是又再一次的在辦活動、花資源,我想大概也不是剛剛台南市很真誠的宣示說要玩真的,玩真的背後意義在於說,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也不是順利的一下大家都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最辛苦的部份是在哪哩?我想第一個就是在看每一個城市的差異,我們常說要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步驟來推動,可是不同在哪裡?除了是所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存在空間的人們不同,我相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每一個城市他有他自己生活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我們市民真正的生存的核心價值在什麼地方?像台北市大家都認為說他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也許這只是一個表面,就像剛剛我們台南的主秘也認為說他的資源很豐沛,做任何事情不太可能做不到,可是這不是我們在推台北健康城市要去做的,也就是並不是在於說只是在用他很充沛的資源,再去推很多熱鬧的計畫,甚至說只是透過行銷讓很多的市民知道現在台北市又為市民做了些什麼事情?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話,我相信不會世界各國這麼多的城市去做這項工作。
所以他們把它定義是social movement,是在做一個社會運動,社會運動他的本意其實在於,我們生活到了目前這樣一個moment,我們要停下來稍微問一下,其實是一個機會讓市民、讓我們的市府,讓各方面的學者,只要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有一些關心的人,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說我們目前到底要再繼續哪些努力?剛剛我們的局長也說到,如果有一天大家市民都認為這個空間是他願意付出努力來維持的時候,台北市民就已經prepare好了,重點是要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地步?我相信絕對不是說大家市民很favor很appreciate這個市府替我們做一些什麼事情,他們就會願意來參與這個工作,所以我同意社區參與是最主要的部份,但是並不是說透過我們現在在做的社區健康營造,就可以達到社區參與,所以推動的區域範圍也是一個問號與重點,也許我們待會主持人會有很多的心得。
健康城市第一個應該要問的是到底市民要的是什麼?市民到底它的追求、他的價值是什麼?這個部分絕對要從下而上,所以胡教授也說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不同的scale,我認為第一時期在我們的準備期,就是在國外大家會認為他是一個準備期,可是在台北市我把它當作是一個開始期,那個味道是一樣的,就是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初的理念宣導與共識的形成,而這一個部份應該是由我們主導推動,以台北市為例,目前在推動整個組織著力最深的,就是我們衛生局、我們的市府團隊,這一部分有個共識就是很高興剛剛提到說不是只靠衛生局在做,這一點我覺得滿高興的,因為從去年開始,我一直感受是好像就只是衛生局的工作,這個感受非常的強烈,我想台南的健康城市從共識營的開始是很重要的,共識營在我們整個組織架構中,除了從上層之外,我覺得很重要是在目前台北市可以開始著力比較深刻的社區這一塊。我想在座都對台北的社區滿熟悉的,台北的確很多的社區,有很多的動力在做這件事情,現在碰到的瓶頸是,過去因為國民健康局在三年社區營造計畫之下,有很多的社區他們可能就是各自為陣,他們各自認為說他們要推什麼,例如他們要推健康飲食、或推運動等方面,現在如果這些的社區他們沒有我們所謂的健康城市的一個推動小組,同時我們的市府小組會給一個很明確的政策或是要推動的計畫方向的時候,現在在看他們提出來的計畫,你會感受到還是做各自的,雖然他們所做的還是會給一些市民某一些服務或是某方面的計劃,但是感覺就是一個點一個點,所以常常資源會分散掉,很可惜。
這一塊的話在我們的衛生局,在衛生局裡頭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整合部分,也就是說剛剛我們台南的經驗他們先透過由下而上的一個很好的需求評估知道我們市民要的是什麼,在國外大概都會透過焦點團體,透過各方面的主要社區營造或是一個團隊來作,這一塊非常重要,評估之後我相信指標的制定就是從這開始的,因為需求的同時,就是說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而這些什麼事情就是我們未來要去評估看看做的好不好的,這就是指標產生的依據。所以如果我們有從下而上開始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指標就自然會出來了。我剛剛也非常欣賞台南在建構指標的時候,透過學者、市府的各方面的各局處,再來是我們社區的組織、團隊,所以由這三方面一起來認可這個指標,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他們的事情了,他就認為說這指標也是我們的參與,所以他們就會開始走下去。
現在很多社區在成為示範社區之前,他們也拿了我們很多的政府經費,開始做了很多社區的計畫,他們就慢慢知道有個進行的方向,因為當初他們一起參與在需求評估的過程,也開始制定了這些健康指標,在形成計畫的時候會比較有一些方向,知道該怎麼去做,大家的方向漸漸就會有一致性,這個過程是慢慢的形成,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的從下而上,從上而下的互相影響之後,最後就是我們的政策,現在大家知道在各個其他城市在做健康城市時,很重要就是最後我們整個既定的一些資源、一些提供的服務,會整個再重新組合,最後是我們政策的改變,所以我相信未來的目標或是制定的指標,真的是要從我們這個城市市民的角度來看,剛剛我們主秘也分享其實這個指標,譬如以學者專家角度一起來看指標,上來的時候,很重要的是行政部門他對這個指標是不是認同,因為這個時候他除了是要對健康城市有一些共識,有一些了解,有一些理念的認可之外,他能夠了解到市民的看法,所以也許出來跟他過去做過的是一致,可是這時候他再推的時候就更有依據了,他會知道滿足哪些市民的需求?
我想這幾個步驟其實看起來是很容易,可是每一個步驟真的就要滿紮實的,從我們的共識形成,到透過社區一些重要的組織來參與真的是非常重要,所以行銷不是只透過媒體告訴說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而行銷很重要從社區的一些組織,所以我們真的期待在做需求評估的同時,透過一些共識形成,然後可以去行銷這件事情,可以多方齊下,這也是我們當初幾個老師也覺得說,我們其實可以做一些事情,可以透過這幾個角度來做,所以我們希望是這個部份,另外我想再分享的是,在健康城市這個過程,我很羨慕台南有一個這麼好的team,畢竟這是一個team work,除了這個市府不同專業team work,其實學者的team也非常重要,那在學者的team這部份,其實台北市是可以再加快腳步,因為做這個工作過程當中其實會有很多的阻力,當然也有很欣慰快樂的時候,不過要讓本來是沒有這方面的一些感覺或是說他不認為這重要你慢慢的去影響,這是很耗時的,因為你要紮根,你一定要非常得到真誠的認可與願意,而不是表面的說好,我們來參與,來宣示,來做這樣事情,而是真心願意,這個部份是很耗時的,而且一個團隊彼此的support總是會有時候某些人碰到了某些困難,需要其他的一些資源,所以這個部份我覺得台南看起來是做的還挺不錯,也許胡老師可以分享這一塊,這是我比較關心的部份,謝謝。
鄭晃二副教授:
既然它是一個社會運動,那為什麼是由政府開始來做?為何是政府與學者合作就這樣推動起來了?為什麼是國民健康局撥錢,三年三階段就可以把台灣的城市變成健康城市?
洪正中主任秘書:
政府也有責任把正確的路引導出來,所以應該算是拋磚引玉,最後願意做的還是市民、社區,這樣子的話才有意義。我是在想發起者可能國民健康局他比較跟世界接觸,比較知道時代的這個潮流,但是引介以後應該算是地方主動來做。
鄭晃二副教授:
但是從地方政府到社區還是有一段啊!我們請胡老師來解惑一下。
胡淑貞副教授:
雖然是說由國民健康局給錢,不過這個計畫比較特殊,他不像以前的標案,說你要做這做那,這樣的話就完全是被公部門綁住了,但是這個計畫案沒有,他完全都沒講要做什麼,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只知道說要弄健康城市,然後就都丟給我們了,就是說ok他希望鼓勵一下,因為總是需要一個開始,所以整個在做還是地方在推動,那健康城市是這樣,他當時的理念是希望能夠,因為公部門政府部門他本身有預算、有組織,那如果我們能把預算、有組織作有效率,尤其是政策上面的建立能夠達到的話,他影響力是比你從基礎開始要快、寬廣,這是兩個理念,從社區營造做上來後會發現,卡在跟公部門經費預算組織制度機制這個部份出不來,所以這個健康城市裏面把機制這個部份影響改變,所以這個機制下來你弄好了一條路下面的水就比較好走,所以是這樣子引發過來的,但是要怎麼做還不是很清楚,過程中其實歐美也在學習,而且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都不一樣,大家都一直在學,它主要的理念是希望透過建立健康公共政策,主要是公共政策,甚至於剛剛講組織、預算還有整個去推動的方向,然後他這時候考慮到的是真正講起來,健康城市真正要改變的不是我們傳統的健康,他講的是影響健康的因子,這個部份通常會包括像比較容易做的是從environment開始,環境的改善,也就是都市計劃、硬體空間,講怎麼改善走路環境的空間,那這一部分你想既然是發表paper,想也知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那現在你看國際會議的話,開始走向社會跟經濟,就是說影響健康的因素有社經地位,尤其是失業、收入這些等問題,所以我們在考慮的是貧民區,就是不平等的這一塊,現在最新的方向是往這裡走了,只是台灣沒有辦法一下子繞到這麼快,那你想想看你像要動用環境的改變,又要動用政治、經濟、失業率、社經地位,那你這個非公部門的政策機制能夠建立是非動他不可,所以必須要去動他,那誰來動她?公部門自己會動嗎?說真的講健康城市裡面,我們不是有講到一個理念叫做跨部門合作嗎,衛生署自己內部的部門都跨不好了,所以有時候也要思考說,他給我們台南市這個計畫在推,那他們自己內部都弄不好,他們也應該要弄一個健康部門什麼計劃,類似這樣子。
鄭晃二副教授:
這招叫做「政府部門健康化」?
宋晏仁局長:
回應剛剛胡老師講的,政府部門事實上是擁有很多的資源,是各地的民眾所沒有的,所以由政府部門來推動事實上是有其必要性,那第二點就是說,假如胡桃是我們現在要破除的障礙,就是我們邁向健康城市的障礙,胡桃一打就馬上飛出去了,一定需要另外一面互相來做,做這個比喻事實上政府就是那個鎚子,民眾是下面的基礎,就是墊在下面那個桌子。所以政府與民眾在健康城市的推動,或者任何一個社會運動的推動,大概都是不可少的,那我們剛剛說到社會運動是希望從社會開始,像歐美的起源是從兩個教授開始去發起這樣一個概念,而被很多城市的領袖們去認同之後,再由政府部門運用他的資源來推動。
政府引導政策引導民眾的方向,把資源放到該放的地方去,政府事實上必須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可是剛剛李老師ㄧ直在指摘政府的一個部份就是說,政府並沒有把資源,尤其臺北市政府把資源放到學界,以至於學界遠遠落後於台南,這點我必須要講說台南在這地方是比較幸運點,事實上國民健康局一開始就選定台南,把資源放在台南,讓成功大學的學者們可以立刻有資源來凝聚民間的共識開始,臺北市政府畢竟不是中央單位,我們的錢其實是沒辦法下放到民間,其實我們的招標案金額比起我們的中央政府規模小,小規模的部分,好不容易請了我們李怡娟教授來幫忙做一點事情,那大規模的,只好透過市政府請市政顧問免費來參與這部份的討論,但是效率遠比台南市政府就是成功大學的模式要差,這是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成大的模式是個非常成功的模式,就是由一群學者先不設定目標、不設定形式、自發性的討論出民眾的需求,我個人非常羨慕台南的模式,可是在臺北市來講沒有這樣的一個機緣,因為市政府沒有辦法把錢放到民間去。政府制度的問題,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資金,我想市政府很清楚,就是說地方政府的資金沒有辦法沒有這樣的編列放到民間去用。
洪正中主任秘書:
各局如果出50萬的業務費,因為在預算經費上,你從業務費移出50萬出來應該沒問題,如果台北市20個局出來,一個局50萬,就一千萬了,一千萬就夠了,大概就超過健康局補助的金額了。
宋晏仁局長:
其實今年從李怡娟教授開始,我們已經算是第一個從需求面來做一個調查,那事實上在下半年還有其他計畫可能會進來,但我們只能從50萬、60萬這樣的經費一個計劃一個計畫,我認為這種模式不是最好,最好的方式是說有一大筆相當足夠的經費,委託一群學者共同來討論,那樣會是一個最好的模式,可是很顯然在市政府的機制裡面,事實上是有點困難。就是首長的意志力,能不能貫徹。
鄭晃二副教授:
首長的意志力跟能不能推動很關鍵嗎,就是首長的態度很關鍵嗎?我看到大家都在點頭……。
胡淑貞副教授:
市長是很支持,但是市長很忙,所以我覺得最重要是主秘,只要我們沒有錢,他馬上就想說找20個局,一個局50萬,就一千萬了,在台南市可能會成功,因為在台南市,主秘就會去挖出那一千萬出來,台北市是誰在挖?可能不是宋局長在挖,而是你們的金副市長,他必需要持續堅持地去挖出那一千萬出來。
鄭晃二副教授:
也許我們說服學會的祕書長,學會支付一千萬,學會自己來做健康城市如何,有沒有可能?也許等一下討論再討論這個問題。
胡淑貞副教授:
給大家一個最新的消息,國民健康局應該在今年九月的時候會有一個案子,是健康城市的計畫,今年會補助兩個城市,每一個城市給600萬,分兩年給,第一年給300萬,第二年給另外的300萬,因為去年曾經有一次,給160萬,然候標案寫的很差,後來整個預算被殺掉。我就直接跟他們反應,他們尋問我的經驗,我就說160萬給人家一年,哪一個學者要去推?所以我講這個一定會死掉,因為沒有學者要去推,所以要給人家兩年,有一點希望,我努力了第一年,一個弄不好,第二年就沒了,那誰要推?他問我的經驗,我就這樣跟他們提。所以現在的規劃是兩年,160萬是不夠用的,因為相對在台南,事情做得比較多,他這次要的沒那麼多,至少不用辦國際會議,我們辦國際會議就花掉很多錢,然後出書、弄網頁都是比較花錢的,這些今年都不用,所以我覺得300萬是ok,因為跟台南市是相當的。直轄市、省轄市、縣轄市都可以提出申請,但是他要求一定要市政府加上一群學者,這兩個都是主辦單位,但以學校為申請單位,將經費撥到學界,因為300萬的錢撥到市政府,塞個牙縫就沒了,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所以國民健康局大概也學會了,就覺得還是要撥給學界比較會看到報告,會看到東西,所以這個標案大概會是這樣,預計大概在9月的時候,跟這個科技計劃案一起公告,可以趕快開始準備,因為通常一公告,寫計畫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個月不到,根本就來不及,台南市在做健康城市的proposal的時候,在之前已經醞釀了六個月。
鄭晃二副教授:
我再請教一個問題後,我知道首長意志很重要,不過如果首長任期屆滿怎麼辦?那這計畫會不會就斷掉了。大家會不會這樣擔心?
胡淑貞副教授:
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已經規劃到2008年,還有另外一個力量,不僅公部門,還有學者,學者有時以朋友的角色幫忙推,如果市政府不推的時候,學者就不一定是朋友了,學者會開始收集相關的指標,直接公佈,是會有新聞的,新聞稿對市府是個壓力,所以這是一種方式,是不需要做到那樣,畢竟學者的理念是為這個城市、居民在努力,哪邊需要我們去支持的,我們就會往那個方向走,台南市是因為學者本身的角度還在。
李怡娟教授:
學者之外,社區的組織也是一塊。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說,目前台灣對整個政治太過於依賴,覺得說改朝換代之後整個政策就改變,那我覺得健康城市是一個開始讓市民關心這些問題,然後提升整個民主素養,我相信可以從這開始。我相信社區組織也是一塊可以作為監督的力量。
鄭晃二副教授:
接下來時間開放給來賓。
Q1:
很高興參加這一次的座談,就是對這個題目,我期待很久,剛才聽了大家的討論之後,我是覺得說,健康城市指標有沒有需要那麼多,有沒有那麼複雜,因為我們知道說人的健康就是水、食物、空氣這是很重要的因素,那這些東西是環境的因素,那你這個環境都這麼差的時候,做很多的自行車步道或是鼓勵大家多走路,那這也是在一個空氣污染的環境裡面,那你走的越多是不是對健康更有害,所以是不是我們把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化了?城市不是一個孤島。就像海明威說的每個人不是一個孤島,尤其是這種環境的問題,城市跟城市也不能關起門來做,他一定是有相關的,或許剛才討論到後面有關預算怎麼分配的問題,那是不是就是說這些指標到底怎麼定,假如說他是一個持續、永續的政策,那這個全民的參與,就是說革命是不是要先去喚起人心,把錢花在這個上面,讓社區裡面的人對環境,當你健康已經受到危害的時候,你才知道說環境出了問題,才想到說健康很重要,回歸起來是我們這個環境已經受到汙染了,那是不是說大家能夠去喚起大家對環境的重視,可能我個人是做自然生態保育,會比較從這個角度來看。
鄭晃二副教授:
第一個問題是指標為什麼要那麼多?第二個問題是何不把發展指標的錢,拿來用在喚起居民的熱情方面。
Q2:
我是民間團體,我們有勞工他們是原住民還有外勞,那我有好幾個方面,第一個可能是想澄清的,問台南市政府,因為在看社會指標,裡面有講到外籍配偶的比例,我不清楚你們是覺得外籍配偶做為指標越低越好還是越高越好,其實如果要來控制我並不覺得這是可努力也可以達到的,因為這牽涉到很多人文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要澄清的。第二個是關於台北跟台南都好像強調市民或者社區的參與,而且市民自主,那如果真的自主,可能結果出現,那如果市民覺得我們所定的健康城市那麼多的指標,我們不要把我們全部都綁住了,而且很煩,好像所有人都要規劃在這個框架當中,那把它都推翻掉,這還是一個健康城市嗎?
然後當然提到預算這些,我其實最近因為參加很多民間團體,我有一個很深的隱憂,因為聽一些國外的民間團體,我覺得他們的NGO非常的獨立,並沒有依靠政府很多的資源,現在政府下放很多的資源,到底對我們民間的力量是福還是禍,那社區的營造我覺得就是要發揮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可是如果都依靠著政府的大餅,最後造成各個團體結果都在爭資源,最後一個城會垮掉,甚至是國家分裂,所以我也是問說這樣的自主,可是又要靠政府的預算來爭取經費,其實那已經是依賴了就不是自主,所以這怎麼解釋?
最後我有一些心得:
1. 建議看看未來兩個城市是不是也能考量到,聽到未來台北跟台南好像都依賴著學者來訂,其實我覺得到現在為止,台北或者有一些地區,民間社會很亂可是也反應出很多問題,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匯聚那個力量,那ㄧ個社會或是一個城市是不是更不應該由精英份子所定出來的,應該民間的老百姓定出來的,我聽過國外像法國,他們有所謂第四世界,就是貧窮人區,任何一個政府城市的一個政策,還在草案的階段,他們是到貧民區,用語言、不是寫出來的,要老百姓、最窮的人提出他的意見,當然窮人可能不識字,所以他們有很多自發的志工去協助讀報紙,那如果說我們的台北市或者我們的台南市都能夠這樣的話,我覺得反而是我所期待的一個健康城市。
2. 在這些指標裡面,好像也沒有很清楚的釐定人權指標,那我比較關心是尊重、接納、多元,這個多元可能更是弱勢的一些群體,有提到弱勢,可是到現在為止我所看到的台北或者是台南還充滿了很多的歧視在裡面,那未來怎麼去回應。
3. 有點回應剛才張主任所講的,因為一個健康是我們所有城市需要跟生態,可是城市不是孤島,是跟台灣很有關係,那我們是因為都服務原住民,所以我今天來是希望看城市之間怎麼跟原住民怎麼跟山上,因為原住民等於是我們台灣生態的一個護手或是說捍衛,可是現在很多原住民耕種的方法不管是種各種的植物,其實用的是農藥,那當然是不健康,也沒有生態,所以要怎麼樣的一個結合,那真的要改變成為一個有利我們所有人健康、身心靈的,那需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所以未來台北市或者台南市有沒有可能去推動首善之都的社區,去認養或是建立一個友善互動的關係,讓我們的城市也是一個開放的,是一個共享的,這是我的心得跟疑問。
鄭晃二副教授:
定這些指標到底要做什麼?政府要補助資源,可是你有個價值觀,只要符合這個價值觀,我就給你資源。是這樣嗎?還是不是?那這個價值觀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能夠多元,還是他從多元變成一元,像是如來佛的手掌,孫悟空怎樣翻滾都在我的五指山中,跑不掉。如果社區不理我的指標的話,就沒有這個資源,如果你要過你自己的日子,那對不起!你跟我們的政策不符。是這樣嗎?還是我們誤解了?
洪正中主任秘書:
我試著部分的回答,有人說指標82項太多,那有環境的部份改好水、空氣、土壤等等很好的話應該就是健康,所以從環境健康自然人體就健康,這是對的,但是還有一個層面,人跟人在社會上是不是和諧,這算不算健康,這絕對是,包括原住民包括外籍人士包括老人等等都要和諧,所以在社會層面再加進來,82項都不夠,剛才第二位提到了很多你的希望,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對於城市健康的不同定義,所以我們盡量把他接納,那如果說能夠有共識,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我們就把它納進來,所以82項也是因為很多的需求。我們剛才提出來說,覺得說怎麼那麼多指標呢?因為關心的角度太多了,那第二個問題是說,比如說外籍人士,所以那個指標我們叫做不可努力的指標,因為外籍人士多少這個是統計而已,我們把它定義在統計,但是還是要統計,那後面才有努力的指標,我們在健康的第一個就是基層照顧提供少數語言服務的便利性,我們開宗明義就講,這個外籍配偶保健知識一定要加強,所以這些人如果在衛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因為語言不通,所以造成的這些也不健康,所以我們有一個努力指標,就是讓他語言服務的方便性。
胡淑貞副教授:
關於指標,前面環境汙染已經提過,特別補充一下外籍配偶,台南市健康城市的指標分兩類:「基礎指標」與「計畫指標」,「基礎指標」只是在觀察這個城市的變化,所以高高低低,因為方向不確定,至於高比較好,還是低比較好,我們不知道,像離婚率,高就不好嗎?不一定吧!代表所謂的人權、女權,他願意離婚,我們提供他這個機會,可以很容易結婚很容易離婚;外籍配偶也是基礎指標,收集離婚率及外籍配偶數的目的是為了政策及施政,讓政府瞭解服務量有多少,否則預算會編不出來,假如今天這個城市的外籍配偶只有十來個或有一千多個時,所需投注在裡面的時間跟精力是不同的,所以這個指標本身所代表的意涵只是為了做基礎參考統計,以用於作為施政計畫,國際指標裡面有一項是說,所謂的平等、人權、尊重各個原住民,就是所謂「友善的城市」,如果外籍人士來就醫,可能來自越南、印尼,他們與跟醫生溝通不好,裡面就有提到:提供弱勢語言的方便性,所以在台南市想要在主要的大醫院內,培養大量的外籍翻譯人員,不是由我們來學越南語,而是由越南籍的配偶,他在台灣待了一段時間,他會講台語、國語,他自己本身是越南人,我們開始教他一些醫學相關的知識,然後他就可以在醫院裡面當翻譯,就是用這樣的角度來提供友善的醫療環境,所以可以提供友善的物理環境、空間環境
鄭晃二副教授:
指標到底有什麼用?
宋晏仁局長:
先Echo友善城市的作法,包括這個我們現在有個名字叫做新移民,那新移民這個配偶現在在臺北市佔了25%,也就是有四對結婚裡面就有一個是外籍的,所以他的數量其實是相當大,那台南市想做的其實台北已經做了,就是我們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除了我們在門診部門紙張上已經有七種語言的服務內容之外,我們事實上每一個門診部門他都有一個翻譯服務,他是哪一國人,他只要接觸我們就找一個專人過來,這也是他從原來的僑居地過來或是本來就是越南籍或是本來就是泰國籍的人,經過我們的contract之後,他就是我們的翻譯者,所以這一部分我想大家所見都略同。其實這些指標在臺北市在做這的過程當中,也經過類似的過程就是說,到底聯合國所列的這32個指標,有很多事實上是非常具象的,你根本不需要去努力制定,也不需要人民知道,他照樣就承認的,比如說出生率、死亡率這些東西,事實上那不需要人民知道,那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也知道,其實那些指標告訴老百姓真的講不完,老百姓也不想知道那麼多,你定這麼多,他就覺得說你定這麼多就是要去喚起民眾意識,我剛剛在我發言的時候,我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說,其實我自己是scientist,behave就可以改變你對世界所有的觀感,那我說如過一個城市的居民,知道他出門要把髒東西撿起來,這個改變就夠了,所以我會常常去講說,就好像我在講化妝品,有人說愛美是愛慕虛榮,我說我從來不認為愛美是愛慕虛榮,當一個人開始注意他的儀容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注意你給人家的觀感是什麼,這個時候如果社區居民人人都知道要穿漂亮的衣服,我認為這個城市是健康的,愛美並不是壞事情,愛身體美麗也不是壞事情,注意身體的體態也不是壞事情,所以概念導向一個正面的,這時候大家都注意你跟人之間的關係,你跟城市之間的關係,我從來都不講那些指標,我覺得那些指標,就算他從聯合國出來,我們也曾經到達80項過,後來看到七大行動綱領,24項指標,最後變成十大指標,我認為那十大指標事實上講的都太多,最後我只講一件事情,叫做健康台北,生活最美。如果因為你願意追求一個美的環境,你就知道應該在行為上面怎麼改變,那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構想就是說,如果在不同的場合,比如說對於一些比較環保的層次,比如說你認為台北是一個健康的城市,讓它可以呼吸,那如果你可以把你呼吸這個事情,就像你講說這空氣那麼髒,那你要怎麼樣讓空氣變的乾淨,那事實上臺北市的作法比如說,多用網路少用馬路,如果我們在政策部門講說,你現在到政府部門要辦個公文,你都可以用網路達到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減少了第一個traffic(交通)減少,第二個空氣污染減少,第三個如果你可以搭捷運去,你交通的污染都減少,所以臺北市的方向是這樣。
鄭晃二副教授
剛剛這幾個問題都回答的很清楚,是不是人民擔心的或是說社區擔心的兩件事情,第一個是指標的內容到底對不對?第二個是政府拿這個指標要做什麼?
胡淑貞副教授
我覺得不要把指標想的太扭曲、複雜,指標主要是提供給政府做施政參考,而且它只是一小群人在負責收集、評估,不需要把這個指標推給全部的市民,市民不關心這個的,若一直強調指標的多寡,會無法知道城市的進步。在健康城市裡面,有一個步驟要要求,必須要能夠有一個具體的機制,去了解你自己是否持續的進步中,還是你往回退了,你怎麼知道?這些指標是比較具體量化,雖然說它有一點點弊病的啦!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要知道,只是一小群負責收集指標的人知道就好了,但是討論的時候是很多人一起進來討論,然後收集的時候是這麼一小群人,所以他並不需要讓全部的市民都要知道,也不要讓這事情一直干擾市民。
剛才也提到台北跟台南太依賴學者,我有兩個簡單的說明:第一,如果說學者他本身就是在台南或台北的話,他還是當地的居民,所以我在國民健康局非常強調,你一定要找當地的學者來一起合作;第二,不一定都是學者的意見,台南市在做時,並不是我們學者的意見,是我們學者整合方法去詢問出居民的意見,這樣懂意思嗎?學者是利用方法去做各種的焦點團體、座談會、論壇,以各種的討論方案,引導出市民去提出他的意見,學者本身並沒有提太多的意見,當然我們也有判斷力啦!但是通常我們不是主導,而是輔導的角色,所以這是學者的角度,另外一個就是民間團體,因為政府一直下放資源,使得民間團體開始依賴政府的補助,這點真的是台灣的一個問題,台灣的民間團體,似乎很難自己自立自強,包含社區營造學會,社區營造學會在中華民國的名字叫做community empowering,但是社區營造學會它大部分的經費其實還是來自政府的,原因是出在我們的文化,捐款文化不那麼強,所以這點我無話可說,的確我們整個的民間團體還需要再努力。
鄭晃二副教授:
不過今天這個座談會是學會自己辦的啦。
李怡娟教授:
我再稍為補充一點點,剛剛有朋友提到就是學者的角色跟這個指標,其實我非常同意,以社區民眾的角度來看,他絕對只關心說,她生活需要的是什麼、期望是什麼等等,我想她只關心他非常基本的生活,所以也跟剛剛那個朋友提到他的飲用水各方面,那是因為我們到社區去,其實學者他扮演的是一個在社區跟政府部門資源之間,剛剛也有提到,其實我們目前整個的體系架構,還是靠著這樣上而下的這樣一些資源到我們的社區當中,所以學者的角色大概是在這中間,我們去了解居民他要的是什麼,而他也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看一些需求,所以剛剛的外籍新娘而言,也許在外籍新娘他本身他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他也許來了很久他不需要,但有些人他可能連產前需要健檢他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們在做的是把民眾需求inform到就是說他要的服務是什麼,他的計畫是什麼,所以在我們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因此指標的制定,剛才看到好多好多的指標,有些其實叫做計畫指標,比如就是說外籍新娘他提升他的產前檢查的次數多少,而那些叫計劃指標是提供給我們的學者們以及政府或是執行單位來看看說我們的改變、期許,那這些的會反映在一些我們的比如說嬰兒死亡率這些指標身上,這些民眾並不需要知道,可是在訂政策的人要知道,因此就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指標,政策性指標跟計畫性指標,民眾他的關心是說改善了沒有,有沒有服務來告訴我,我到了醫院去,可以讓我知道說我到那裡去做產檢,到醫院去,有人可以用他的語言去告知,所以剛剛各位可能聽到不同的message一起下來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反應。
Q3:
做一個社區的參與者,我不曉得若李老師你要拿到那600萬,或者是妳已經拿到那600萬,不然就是請局長再去各局處再A個50萬來了,那我的重點其實是這樣,我一直覺得衛生局這邊目前在健康社區營造上面,我覺得已經有很好的制度建立,那我也經常在跟衛生局這邊的同仁互動的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機制相當的不錯,就是剛剛我們提到說政府、學者還有社區,怎麼樣用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把從社區健康營造目前在台北市的這些績效,很快的可以在健康城市這邊去結合或彰顯,我的問題就是這個樣子。
宋晏仁局長:
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他們在基層的工作,就是說如何去跟社區結合,健康服務中心就是以前的衛生所,它裡面的每一個同仁跟社區的鄰里事實上是相當密切的互動,那所有的活動包含我們來講說健康美食新文化,事實上包括一些社區媽媽在共同推一些飲食的這些建康促進的這些事情,或者是身體的篩檢,這些停留在比較公共衛生層面,至於你說把社區健康營造擴大到健康城市,我是想說如果是從衛生的角度來做,這個事情還是有失之偏頗,他還是只注重到你身體健康的這一部份,而缺少心理跟社會的這個層面,就我個人第一個反應是說,不應該從社區健康營造來發展,他會侷限他的發展性,反而是應該更全面的,我覺得社區營造學會加上社區健康營造加上現在市政府有一個永續經營委員會,他們所歸結出的幾個概念大概是要一起來做。
那另外一個是社會的這部份,我倒是有點想在這邊問幾個問題,就是說對各位在座的來講,制度也是很重要,我們的選舉制度,大家覺得選賢與能很重要的事情對不對,人與人之間講信修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對不對,所以你們最後的希望都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對不對,那你會發現如果我一路唸下去,你就會知道從老祖宗開始,就在追求這樣的事情,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不是都要我們整個健康城市的目標,其實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從小到大的教育基礎,只要提醒你做行動的改變,我覺得健康城市要達到並不難,應該說健康台灣並不難,假如說其他國家的人都沒有我們這個禮運大同篇要健康世界也不難,其實我忽然想到我參加一個活動,他就說其實人世間沒那麼多道理啦,就是那個字而已,就是那個「動」,我覺得健康城市其實是有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在你行動上面改變,那所謂的賦權,你知道那個字empowerment,我想了好久我才知道這個賦權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行動,你自己做主、自己決定這個城市跟你是有關的、這個環境跟你是有關的。
鄭晃二副教授:
社區營造學會第三次被點名,所以接下來要請主辦單位來回應一下囉。
洪德仁秘書長:
其實我比較愛做一個社區工作者的一個角色,因為比較自由,那不過剛剛指名要學會對empowerment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民間團體在台灣是很蓬勃,但是他有先天性的一個困難度,也就是說在美國或是在一些先進國家其實很清楚的,那就是有很多有心的人士包括企業去成立所謂基金會,那國外的基金會是很多大概只做補助的功能,所以說NPO只要願意做他想要操作的東西的時候,不管從民間小額募款或是人力的資源,或是像這種比較大而長期性的補助捐款,他都有他的來源。所以在這個業務的基礎之下,那民眾參與的服務基礎的概念已經有足夠基礎之後,這些人力的投資跟參與事實上是一個很大的資源,那相對的對政府補助資源的需求我想相對的比例上會減少,那國內我想這種很多大企業也成立了基金會,但他們自己去做他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他們很少做這個直接計畫補助的功能。其實我們這麼辛苦的去做勸募工作,一年下來只能募到一億左右的資金,這個對這些相關的社福團體或是民間團體其實幫忙的很少,國內最大捐款的補助對象其實是宗教團體,這個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那宗教團體其實他們都有他們自己要操作的義務內容,他也很少做相關的結合或整合的工作,相對的剛剛胡教授有提到的,在健康城市的營造當中,過去包括我們現在台灣,可能會強調的是生態的事、環境這樣影響健康因素,這樣的一個改造,那您剛剛有提到的可能比較國外他們己經比較著重在社會福祉跟經濟方面,這個我想也應該是我們健康城市這樣一個大的營造方向,所以就是說我們個別的NGO都當成是一個永續的營造的時候,未來可能是我們要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那相對的我們能夠從自己的服務,或是自己操作的業務工作內容當中,可以有一個永續經營的這個模式,未來可能是一個滿大的方向。
所以剛剛胡教授所提的,大部分資源還是仰賴所謂政府的這個補助,但是我個人並不把它當作是政府的補助,也就是說政府有一些事情是他想要做的,可以藉由民間的力量一起共同來參與,來一起去成就有意義的工作,那這個大題是共同的參與,還是說所謂的安逸的補助?那我個人反而會用夥伴的關係來看這樣東西,所以我想NPO要憑的是自己的一個專業跟自己的一個熱誠,去開放一個未來可能去永續發展的這個機制,那從這一個領域如果剛剛胡教授所提的經濟層面的或是福祉層面的,是未來我們要努力方向的時候,在某個程度一個政策上的考量,或是整國國家健康的營造,或許也是未來方向營造的前景。對各位大概做一個這樣的回應。
那我自己想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我最近碰到新港也在推健康城市,他們有些地方在推無菸的社區,台南市也在做了,台北也開始在做了,很有趣的,他們組織了這個民間的推動委員會以後,可以要求市議員或是區議員去承諾,我就不再抽菸了,我要戒菸了,而且這個名單是公佈出來的,那萬一在哪個場合被拍到,他這個人已經簽署了,他又去抽菸,這是一個誠信的問題,可能在那個地方他下一次就不要選了,那這代表什麼代表說他一個民間力量的可能性,像在台北市在台灣,這種民間力量事實上是非常蓬勃的,相對的不只是社區團體,有很多專業的NPO事實上它可以造成很大的風潮跟影響,相對的就是說某個程度我個人也是滿期待,台北市從2003年邱局長在開始工作的時候三年了,但是市民知道多少、社區知道多少、NPO知道多少,又參與了多少,其實是代表我們有很大的一個努力空間,相對的台南的經營也是可以某個程度我們互相觀摩的經驗,那也可能某個程度大家可以去共同努力的,相對的學界也不一定是唯一可以借重的柱子,那這樣藉由學界的智慧跟他們的方法,能夠匯整民間的一些意見跟需求,相對的這是一個政府很重要的政策參考指標,我大概做這樣一個報告跟指教,謝謝。
鄭晃二副教授:
我補充一下剛剛秘書長所提的,社區營造學會是和政府一起工作(work with the government),而不是替政府工作(work for the government),我們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胡淑貞副教授:
健康城市計畫事實上是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的,國際上已經漸漸走向社會、經濟環境的抉擇及影響健康的決定因子,而台灣似乎要從環境開始,我們環境這部分都還沒有做的很好,包含空氣污染,為什麼要推動騎腳踏車?因為越多人騎腳踏車,就不會開車,不用接送小孩上學,以減少空氣污染,這只是一小步而已,另外怎麼樣的行動?事實上我的建議是這樣,健康城市尤其是以社區的角度,千萬不要整天上課、培訓、說教…,應直接進入行動,從行動中去學習,學習下一步的技能,然後再行動,這樣子會比較有效,如果有一天台北市有像台南這樣的情況時,我想台北市也成功,台南市現在是這樣,看到一塊空地很髒亂、圍牆圍起來,他一定會去問這是誰的,就會去查地主,你問我們主秘就會知道,一看到髒亂的空地就會想要去整理,因為我們台南市在搞這種空地整理,全部整理完,所以在做健康社區指標的時候,這個指標會被踢除掉,原因是因為全部人都做,所以這個指標沒有變異性,這個重要的指標拿到其他縣市來講,你們的空地可能就髒不拉機的樣子,所以我的建議多利用一點社區的資源,社區資源不是只有里、鄰,民間組織、學界也是社區資源,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社區資源,台北市有非常多的學界,這是好處,但是也有一點點小缺點就是了,學校之間好像也相互不搭嘎,所以這個城市要怎麼樣把這個學界再整合,變成是另外一個要處裡的問題,那我們台南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台南市只有一間學校,超大又不用統整,不同的資源就是不同的城市要去面對的,我建議要了解自己城市的問題,找到自己城市的資源,然後共同一起來,尤其是下面的人一定要從行動開始,首先強調參與率,然後再來是跨部門的合作
宋晏仁局長:
我想我推動這個任務到現在,第一個覺得我們從孔孟到現在了解的也夠多了,喊的口號也夠多了,曾經有一度我想說這跟我們推動新生活時候訴求的十點有什麼差別,其實人類追求的目標千百年來一直都還在那裡,剛才有一個朋友講的好,當我們在講這個目標的時候就是我們還缺這個目標,例如我是客家人,有客委會成立的時候我就會對我自己的族群感到很悲哀,就是需要一個行動一個活動來被保護的時候, 這東西是大缺憾的,可是缺在英文是want,就是你要這個東西,我認為其實怕我們缺的東西,其實民眾都很清楚你要的是什麼,所以我認為口號不要再講了,目標也不要再做太多的陳述,大家從小到大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又是口號,心動不如行動,那我最後要講的是說,其實在座的各位有權決定你要的健康城市是什麼,就做你要的健康城市,政府部門就是把你要的東西用政府的力量來達成,所以不要害怕表達你的聲音,政府官員最喜歡聽民眾的聲音,因為政府官員常常不知道要做什麼,直到民眾告訴他做什麼他才知道。
洪正中主任秘書:
簡單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健康城市大家心裡想的就是環境要先健康,這個絕對沒有錯,所以台南市在去年是環境改造年,所我們在環境的努力上其實是一整年,剛剛胡教授也在講,我們台南市的空地本來很髒亂,那現在有空地空屋管理自治條例,然後各個社區主動的把空地整理美化,這是整個環境在改變,各位到台南市你會發現台南市變漂亮了,這當然也是從健康城市的著手,那我們明年是定義為社會福利年,也就是說一個環境的健康就是健康的整體了嗎?還沒有,還要整個社會的和諧,剛剛宋局長所講的,所謂的古代的祥和和平社會,所以社會福利的層面絕對也是健康的一環,這個絕對不能夠把他忽略掉,所以我這邊底下的建議就是說,如果要讓各社區來參與,台北市的這些社區,不管是里、鄰,或者是社區發展協會,或是我們台北市的社團相當多,每一個人都是想他自己那一塊,說真的我們台南也是一樣,所以如何讓所有的民間團體動起來,那「動」一定要有個目標。所以剛剛在講說為什麼要那麼多指標,也就是說我們指標裡面希望大家來參與,然後你來參與是讓哪一個指標進步,總是要有目標。不然大家做完了後說很好,他就說你怎麼說我做的好,怎麼說我不好,一定要量化,就是說或許是政府部門要的,但是我們覺得說這很紮根,很紮根沒錯,可是這個風潮過後,什麼都沒了,到底有沒有健康誰管他?我已經漂亮的打完一仗而已,我不管它的結果,所以打仗完,勝利失敗,總是要政府部門來評估。
所以政府這個部分是絕對要做,你如果沒有做都是假的,你的預算裡面怎麼去呈現你的這些努力。那我們下一個動作就是如何結合這些社會力量,所以有了這個以後,我們有目標、指標,再來就是要求大家來參與,然後參與的時候,你要參與的部份你要讓他們也很清楚,否則你想參與的跟他想參與的絕對不一樣,我們的團體很多,包括公共衛生也有參與,所以這樣一個方向的建議,還好台南市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大學,他一個大學裡面所有領域都涵蓋了,那台北市大學又太多了,一個台灣大學所有的各行各業都涵蓋了,但是你找台大那政大一定會生氣,所以我剛剛有在想說,是不是分為六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跟一個大學結合,那這都需要人力,大學出來可以發動很多人力,由這個大學去引導這個行政區的所有團體他們要參加,統統都參加,對不對,就要六個600萬。
李怡娟教授: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其實我想每一個城市絕對不是從零開始,都已經有些既定的東西,不管市府推的計畫、社區在做的一些活動,所以都是在行動,可是在健康城市的行動之下,把這個行動叫做開始期,開始期在做什麼?就是大家之前是分散的,沒有同一個方向行動,現在大家把它建立在一個共識之下,這個開始期其實大概要歷經一到兩年,因為大家要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不像現在是各自的,所以雖然說在行動,不要誤以為一下已經進到WHO的健康城市步驟中的行動期,所以我想我們要有共同的認知,知道大家一起到共同的願景上,這個在過程當中一些彼此之間的調整,甚至能力的改變或是增強,這個大概就是empowerment最重要的精神。
鄭晃二副教授:
營造學會2004年出一本書叫做《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這個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社區營造計畫中,關於健康的支持性環境的成果,如果對這部份有興趣請洽學會秘書處。今天非常感謝四位來賓。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編按:
十年來,台灣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和策略,在社區居民面對生活與發展需求與困境時,能夠誘導居民啟發自主意識,參與學習,共同營造多元的社區風貌。從「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到「台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宣示政府持續推動社區發展,著重在地文化的形塑之決心;我們長期觀察、參與社區工作,希望以在地詮釋為核心,為台灣社會改造執筆發聲,用多元化的觀點,剖析前瞻的論述,提煉在地的思維,讓國人能更體會社區生命共同體的價值,以及營造社區生活共同體的意義。
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總務長、社區營造學會 常務理事
這一幀照片是在台灣南部的某個小鎮所拍攝,究竟是哪個鄉鎮,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它在每個鄉鎮都存在。畫面上這一棟有如戴著白色面具的街屋,如果你站在街上觀看,應該會以為它是近期才簡單興建的小房子。但從照片的高度,因為看到了舖瓦的舊屋頂,才知道這原來是一棟可能興建於日治後期或戰後初期的傳統街屋。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它原本應該有一個相當可觀的立面,不管是日治時期帶點洋風妝點著小片彩色瓷磚的洗石子牆面;或者是光復後,線條更為簡潔的清水磚砌牆面。
如今原本十分有風味的立面不見了,換成平板無奇的,用十公分見方的白色方塊面磚構成,毫無層次也忽略基本功能考量(譬如雨庇、騎樓)的「啞立面」。一棟街屋如此,兩棟三棟如此,慢慢的,一條有特色的老街就消失了。一九八0年代中期至一九九0年代,台灣許多城鎮的老街就這樣走入歷史。
為何街屋要戴上面具成為啞立面?其實通常不是自願的,而是政策所逼。
原來,許多擁有這種街屋的老街,通常是該鄉鎮的中心街道,可能自清代或稍晚即發展出來,道路寬度或許八米、十一米。在一九七0年代台灣全面性發布都市計畫時,這些道路被僵硬地劃為十米、十二米或十五米寬的計畫道路。不過,都市計畫公布後,政府並沒有經費徵收道路土地,也就沒有大規模的拓寬動作,少數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屋主也許要改建,便將新建築依新的計畫線退縮,但大致還能保有老街的舊風貌。
一九八0年代末,政府開始編列經費徵收公共設施土地,跟著編列開闢設施的工程費,許多地方政府樂於執行(因為開路是最明顯的建設),遂拉開了一系列的老街爭議。荒謬的是,原本八米寬乃至十一米寬的街道,硬要拓寬為十米或十二米,可以想見的是,必然是兩側各「拓寬」一米,甚至不到一米。那一米的空間,正是老屋的「立面」所在。有錢的屋主藉此拓寬,索性將老屋拆除改建高樓,暫時不改建的,自然就是僱工將立面剝除,退縮後戴上一個無表情的面具了。
不論改建或戴面具,一條老街就為了一個「僵硬」的計畫理念,走入歷史。荒謬的是,拓寬了一米兩米,街道就更繁榮了嗎?根據經驗看來,通常沒有!反而因為工程期間帶來商業中斷;完工後又因為欠缺管理,停車佔去了新增的寬度;而街道失去原有的風貌,與其他新開的道路無異,甚至更亂。原本主街的角色甚至被別的街道所篡奪。政府與民間耗費許多精力與資源,還不如檢討原來僵化的都市計畫道路寬度。
一九八0年代末起,這類例子層出不窮,我們都忘了在各個市鎮中有多少有特色的街道就此消失了。可悲的是,近二十年了,這樣的荒謬劇似乎還煙硝未熄,十年前因延平街拓寬而沸揚的台南市,又有安平聚落區的道路拓寬爭議再起,顯 然人們還沒從歷史學到教訓!(刊載於台灣日報文化版94/08/05)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2-專題報導驚天動地60 秒-樂生療養院-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第三波~守護樂生;全民進駐 國際協力工作坊
‧樂生廣播節目:北台灣FM97.3(每週日晚上5:00)/南台灣FM94.3(每週六下午6:00)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
活動快訊
‧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成果專輯徵稿
‧ 社區營造學會-名人講堂
‧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2005臺北縣三峽藍染節
‧第三屆亞洲區安全研討會
‧ 仲夏滿楓香-北投賞樹之旅 報名簡章
‧ 南港文化風情桂花飄香展演導覽
‧ 南港社大-悠遊臺北大樹風情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執行編輯:談繼威 底圖提供:林榮一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