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新聞界的奇葩---劉蕙苓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沈潛,是為了清楚方向
劉蕙苓/前中視新聞部新聞企劃室主任
專案園地
‧參與輔導計畫的老師有話要說
成亮、洪德仁、郭憲文、蔡娟秀
‧健康城市與社區營造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社區健康營造輔導協力模式與組織的特質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郭佳慧、劉怡君/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社區輔導「問題對策」整理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李聿勛、黃詩雲/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健康空間輔導「問題對策」整理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宋賢明、游凱勝/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要有健康的身體,不外要注意到營養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和足夠的睡眠、愉快的心情。有過多且豐富選擇的現代人,在媒體廣告的強力教育下,很成功的擔任一位追求時尚、流行的消費高手,哪些食品對人體有副面的影響?有多少人會真正去關心呢?總是等到有人吃出問題,出了人命,才會正視它吧。當有研究證明某某食物有豐富的營養成份,人們不約而同一窩蜂的搶購,待流行風潮一過,此聖品又乏人問津了。可曾想過,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是不是反而常常讓自己放棄了選擇健康飲食的權利呢?
前一陣子在搭乘捷運時,你有注意看到國民健康局推廣全民每日行走萬步,健康有保固的廣告板嗎?曾幾何時,城市裡的人們連走路都需要他人的叮嚀提醒,是太忙太累而忘了?是沒有適合的空間可活動伸展?還是根本不想動呢?看著一家一家的健身中心如雨後春筍般開張,透明玻璃窗內奮力踏著跑步機的俊男美女,個個汗如雨下、氣喘如牛,離開健身時卻帶著健康的笑容,乍看來,令人驚呼運動真好!但讓人也不禁感嘆,現代人要健康想運動還真不容易,要有錢有閒才行,暫稱它為不簡單的「時尚運動」。諷刺的是,搭手扶梯時,年輕活潑、健全的青少年們總是站上電梯就不動了,雖然省力是搭乘電梯的好處,但已少有運動機會的都市人何不把握免費的步行、上坡提腳的好機會,無處不運動,就看你動不動!
要有健康的人生,需要在生活中實踐,不是個口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從民國八十八年就開始推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其主要精神,是要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產生自主、自發之社區參與,進而達到社區互助及建立健康社區之功能,截至九十三年底,全國有187社區營造中心在運作,九十一年納入行政院「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以整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引領社區居民發揮夥伴精神,啟動社區自發性健康培力機制,積極結合在地健康衛生業者、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成員,啟發由下而上參與式健康企進機制,並結合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社區組織,自發性投入社區健康事務,透過相互學習與社區互動模式,實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疾病,罹患率、延長健康年數、提升社區健康生活品質。
為了有效建立社區大眾對社區健康的自主性與社區健康之永續發展,並解決過去營造工作在執行上所面臨的民眾參與不足、營造中心功能與行政支援不足的窘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依照「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7二十一世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的第二項—健康生活學習與社區化計畫」成立輔導機制,遂有「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劃」案並委託學會執行。此輔導計畫由五個子計畫構成,由北區、中區、南區、東區,以及健康空間等輔導中心分工執行,並成立管理中心,於計畫中扮演溝通協調之角色,使各分區的工作團隊能就執行操作層面進行經驗分享、意見交流等,以期能瞭解各分區的不同特性,並進行輔導。各分區輔導中心協助健康局推動社區營造業務,輔導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鄉鎮,權能增長衛生局、所與營造中心人員與社區民眾,並彙整操作案例,進一步架構健康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
此案已於11月26日舉行年度成果發表會,本期電子報的專刊中,參與輔導計畫的分區負責人:南區成亮老師、中區郭憲文老師、東區蔡娟秀老師、北區洪德仁醫師,寫下了這一年來參與計畫的心得、建議與期許,提供社區朋友和公部門在健康議題及政策上之寶貴意見。健康空間輔導中心主持人鄭晃二老師也以前瞻性的看法,論述「健康城市與社區營造」之重要課題;也很感謝北區輔導中心的伙伴:洪德仁醫師、郭佳慧、劉怡君共同撰寫「社區健康營造輔導協力模式與組織的特質」,分享他們今年度的操作經驗與建議。本期封面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好朋友,學會會員劉蕙苓小姐,她是長期關懷社造、走入社造的資深媒體人,「沈潛,是為了清楚方向」一文,正可讓大家一同感受她對生命的深度與熱度。
--------------------------------------------------------------------------------
封面人物
‧新聞界的奇葩---劉蕙苓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多元、多變的新聞界,很少有傳播學者進入「社區營造」的領域,而持續關心「社區營造」、真正深入社區「探討問題」的新聞人,我們也感覺到,唯有她----中視新聞部新聞企劃室主任----劉蕙苓。
民國88年,921震災發生後,新聞界各路人馬搶攻第一線新聞,蕙苓立即率領新聞企劃室同仁深入災區,製作災後重建紀錄片,次年並以第一個震災紀錄片「傷心土地、重建家園~福龜重建一年記實」榮獲90年曾虛白新聞報導獎。
但,新聞界持續關心災後重建、關心震災社區重建的新聞界人仕,也唯有她----看起來嬌柔,工作卻堅強的劉蕙苓,用她在91年精心製作的第二部紀錄片~「集集復集集~集集車站」、92年完成的第三部紀錄片「水水澀水~大雁新歌」為歷史、為自己、為社會做了最翔實的見證。
自民國78年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前一年,即進入中視新聞部擔任採訪記者,至今已十六年了,蕙苓在新聞界的漂亮成績單有目共睹,四度榮獲曾虛白「新聞報導獎」(80年、85年、88年、90年)。三度入圍「金鐘獎最佳採訪獎」,2度得獎,(其中84年「鄉土有情」報導台灣社區的故事)。84年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出國研究獎」-----哇!一年之中得兩個獎,89年再獲 「中國文藝協會電視類文藝獎章」----獎、獎、獎,幾乎年年得獎,也有講不玩的故事,我們期待有一場座談會,請蕙苓講講她的「獎」!
今年,剛完成第二本書「重建家園~回首崎嶇路」,蕙苓毅然的「放下」現有的光環,回母校~政大新聞系重拾書本,攻讀博士學位,暫時「沈潛」在她自己快樂的求知領域中。 在競爭激烈的新聞界,不少新聞人追逐在繁雜的各式新聞中填充時間,鮮少聽到有人暫緩腳步、儲備能量,這是多麼勇敢的決定,我們相信,在擔任「兼任講師」角色的同時,良性的「吸收」與「釋放」,蕙苓必定能夠掌握得滿分,祝福蕙苓在「學與教」的圓夢期間,譜出人生最得意的一段旅程。
--------------------------------------------------------------------------------
‧沈潛,是為了清楚方向
劉蕙苓/前中視新聞部新聞企劃室主任
最喜歡深秋的指南山下、醉夢溪畔的時日,天空偶而飄著細細的雨絲,空氣中有點涼、又不太涼。我常常忘了帶外套、故意不帶雨傘地走在校園裡,享受這種恣意和舒坦。
這是我回政治大學唸書的日子。
九月中旬在開學的前一天,才趕製完成蔣家後代所託付的「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紀錄片」;才完成第二本書「重建家園~回首崎嶇路」的文稿和版面校對,沒有時間感傷、無閒暇思考,我回到了母校政大新聞系,睽違十六年,再度成為學生,我給了自己一個不可能的挑戰:要在不惑之年重拾書本攻讀博士學位!
劉蕙苓小姐
社區朋友給我的啟發和激勵,是我作出人生這麼大抉擇的關鍵。社造十年了,在這個領域我也採訪了十年了;「作夢和圓夢」、「打拼願景和編織理想」,一直是十年來社區朋友口中的理念、行動的實踐;坦白說:我常常很羡慕大家可以作夢、可以在血汗中圓夢!我終於在四十歲的生日那天,鼓起勇氣問自己:我的人生還有沒有夢想值得我不顧一切去追尋?
年少時曾對追求知識的渴望,多年來在我心底不曾乾枯。在總統大選的忙亂過後,我終於下定了決心離開新聞界,選擇讓自己沈潛在知識的殿堂裡,重新梳理自己曾經有過的實務經驗,重新學習理論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態度。
很少有傳播學者進入社區營造的領域研究,我一直思考社區營造不就是傳播的過程?傳播在建立彼此的「共同性」、共享意義;社區營造不正是在過程中尋求「認同」凝聚共識?共同性和共識不正是相同的概念?那麼,傳播學者應如何在社區營造中問問題?該觀察什麼?該對營造的過程作出何種貢獻?從採訪的經驗中,我思考過很多的答案,也看過不少案例;在現實中,我發現自己必須從更大的架構下再思索,才能找到答案。
於是,我選擇了讓自己沈潛。唯有先沈澱自己作為一個新聞人對「時間追逐」的「匆促」「不經意忽略」,才能看清楚問題的核心。我的人生方向亦是如此!
回學校的兩個月,生活很忙碌心靈很快樂。現在買車票訂刊物可以享受「學生優惠」,由於我還在政大兼課,擁有「老師」的身份,亦可享受「老師」的優惠;例如:進入教職員咖啡室。午後我經常獨坐在幽靜的咖啡室裡,苦讀後現代大師的經典;也終於懂了當年聽陳其南老師談文化政策時,那些生澀的名詞「現代性」「地方性」「全球化」…
近冬了,木柵的天氣將是灰灰濛濛的,我想,我駐足那黃澄澄的咖啡室的時間將會愈來愈多,那咖啡香總能刺激我的思考,溫暖我的心扉。想念從前、想念曾經和社區朋友一起渡過的歲月,但我深知,休息才能重新出發,找到方向、覓得力量!
--------------------------------------------------------------------------------
專案園地
‧參與輔導計畫的老師有話要說
成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暨美和技術學院講師
台灣的老人愈來愈多,台灣新生的嬰兒愈來愈少;台灣體重體脂過重過高者很多,平時養成運動習慣者、重視飲食均衡者、注意油、鹽、膽固醇是否太多太高者不多;拼命工作者很多,知道如何平衡壓力者不多;交友很多,知心者很少;應酬、開會、活動都很多,但有益健康的自助互助組織不多;離婚、不婚、單親者愈來愈多,同居的家人愈來愈少;自殺者愈來愈多,令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理想愈來愈少。
這麼多值得營造的健康議題,有待社區健康營造的夥伴們,邀集社區的有心人集思廣益,共同建立願景,決定年度優先營造的議題,訂定要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研議可以促成目標達成的模式與策略,並針對年度目標、模式、策略訂定過程及衝擊評價指標和工具,同時議定永續經營的機制;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為大家的付出,台灣人就有能力戰勝時代的挑戰。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健康是人生的基礎,也是生活的重要元素。晨起,清朗的大屯山正透露著今日的好心情,樹木花草抖擻精神,屋簷下燕子也隨之飛舞,健康生活家園的營造,就待你我更多的參與呵護,共同打造二十一世紀台灣健康生活桃花源。這一年,北區輔導中心與公部門(包含國民健康局、地方衛生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建立起夥伴關係,傾聽社區的需求,一起思索解決的策略;分享操作的成果,鼓勵持續的參與。
我們觀察到熱心的地方行政同仁、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們,無怨無悔的投入,勉勵自己,也與各位做社造的先進共勉之,築夢家園靠我們熱烈的心一起努力。輔導中心也將操作案例匯整,串連整合的在地資源網絡,尋求組織發展的模式及社區健康營造的軌跡,進一步架構健康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我們感謝大家的參與,真的看到許多的可能成為甜美的事實,感謝感恩。
郭憲文/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系教授
健康營造對社區的成長是一個好的健康政策,需要設計一致性標準步驟及多元策略,提供給社區民眾做為參考學習之教材。中區輔導中心輔導的社區因應地域文化不同其呈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本著尊重在地機制、強化在地健康營造特色、共同陪伴社區成長及建立夥伴關係之原則,使輔導過程順暢運作,然也因輔導計畫前置作業準備不及與計畫期程緊湊,無法讓輔導功能完全發揮。
無論是讚美或抱怨,輔導中心都虛心領受批評,但在此提出幾項建議:
1.對有實際參與者-基層、衛生局承辦者、輔導委員及輔導中心應予適當的肯定及獎勵。
2.適當尊重專家學者意見,邀請不同領域學者參與。
3.應給各地方、健康營造中心彈性執行策略。
4.對成效評估應有階段性且計畫延續之規劃。
5.健康政策應有長期性規劃。
6.針對承辦單位屬性與執行計畫年級不同,評鑑指標或標準應有所不同。
蔡娟秀/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主任
來到花蓮定居超過十年了,從早期尋找心中的桃花源的心情,到目前投身社區健康營造,後山社區的種種特色,一如滿山滿谷的花開,繽紛而多元,令人讚嘆。很感恩有這樣特殊的機會,與宜蘭、花蓮、台東衛生局及健康營造中心的夥伴,共同研擬如何為社區健康盡一份心力,一起思索賦權與培力。東區輔導中心是從零開始,以營造的精神來推動輔導的理念的。除了透過實地的輔導,了解不同縣市的需求之外,多少次奔馳在台九線,與各縣市朋友聯繫,組織工作坊,希望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各地的特色。研習會的小組教學,再加上輔導專家的用心,衛生局的支持,織成一個支持網絡,串起偏遠地區每一個營造的小站。我相信舟車勞頓是值得的,也認同在偏遠地區健康營造重要性。
但是,就如同社區營造所重視的,「因地制宜」,健康的文化社會涵義需要先被確認,然後社區自主性的健康促進才會有永續發展的可能。輔導計畫如何彙集支持的力量,培養在地的種籽,播種健康促進之理念及做法,是我們努的目標。
--------------------------------------------------------------------------------
‧健康城市與社區營造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健康與社區營造
台灣的民主運動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進入了社區生活的領域,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唯有透過社區力量,用一個民主的過程來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才能永續經營好品質的環境。這股來自社區草根的力量,成為目前健康促進的最大助力。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健康促進的議題與社區營造結合之下,成為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運動。
一、社區營造之展開
自從政治解嚴之後,社區參與的運動,十幾年來風起雲湧,不論是城市或是鄉村、許多社區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來營造自己的新故鄉,形成非常特殊的台灣經驗!
我們觀察近代的社區運動可以發現,台灣經驗雖然特別卻不是最早開始的。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歐洲、美國、日本陸續發展出不同議題與運動,以及結合地方文化特性的社區參與經驗。
例如西歐有許多國家在二次大戰後,進行大量的住宅興建計畫,但是有些缺乏人性考量與環境意識的建設,卻也引發一些民間組織提倡「社區參與」的環境規劃理念。而近年來,歐洲的環保團體對於破壞自然環境的高速公路、核能電廠、水霸等,提出許多強而有力的反對觀點以及替代方案。
再看美國的民間自主力量,自從在越戰期間大量釋放出來之後,目前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運作機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是與人民有關的議題,都以不同形式、不同層面以及公開的過程來進行社區參與。
再看看位於亞洲的日本,日本的市民運動也已經有三、四十幾年的歷史,日本人的公民意識很高,團體性與公共性都很強,在經濟不景氣的九○年代,成為社區的安定力量。
回過頭來看台灣,台灣自1987年解嚴之後,社會醞釀已久的力量開始爆發出來,許多社區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開始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反對高污染藥場的投資計畫、反對破壞家園的水庫等等。
1993年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台灣做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主張,行政院文建會緊接著提出「社區共同體」,提倡建立社區新價值的理念;1994年政府則啟動了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這些計畫大多是由政府主導來改造社區,參與計畫者包括許多跨領域的專業人士;其次,計畫的內容大都是在許多社區成立新的、具有行動力的團體,希望藉著新組織的力量,改善舊的、形同虛設的社區組織。
舉例來說,許多地方文史社團結合地方傳統藝文活動的活化,尋找自我的主體性;或者有些社區,經由社區空間的問題,尋找到創造「社區公共議題」的切入點,將空間改造作為社區營造的策略,成功地發展出自己的社區參與模式。
而許多社區除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之外,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還找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機會;在九二一地震之後以及全面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有些社區更能夠找到自己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的方向,進行文化產業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工作。
2003年行政院提出整合各部會資源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擴大社區營造的範疇,透過跨部會的整合工作,進行更大規模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然而,不論政府提出什麼政策,社區裏的人才是公民社會的主體,如果沒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配合政府的計畫,只能算是聽話的「好國民」,無法成為一個會思考的「好公民」。
二、政府鬆手社區接手
享有健康,是人民的權利也是義務;目前政府推動的「社區健康營造」或是「健康城市」政策,要成為一項運動,除了要有理想與行動之外,還要能夠捕捉到社會的脈動,引發大眾的共鳴,設定議題的先後順序,以便逐步推動,建立新的「社會計畫」以提昇市民的生活品質。
再以2000年WHO在加拿大揭示的「健康城市」十一個方向為例,內容除了關心醫療與健康,更包括了社區、文化、空間、社會福利等議題。這些指標的精神在於公共事務的參與,舉例來說,與社區環境密切相關的公共建設,像焚化爐、停車場等,都必須參考、考慮社區的意見。
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大家往往要等到這些政策實施了、建設完成了,才在發現不對對勁後,趕快去反應問題。但現在資訊消息十分靈通,一些本身就有問題的事情,不需要等到開始後,大家就可以以公民的力量否決掉不合理的事了。
健康空間營造點–期末訪視照片
除此之外,仍然有一些對環境有負面衝擊的政策,或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問題也許一時之間看起沒什麼,但卻是慢慢地在侵蝕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大家都知道許多國道工程、隧道工程並不符合當地生態保育的觀念,但是我們為了貪圖方便獲發展,仍一味孤行地不斷建設,犧牲掉後代子孫的權益。
但是,我們也常常看到有許多經過政府與專業者規劃設置的公共政策或建設,還是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另外,也有許多建設基於「反映民意」而實施,造成資源的浪費的也不在少數。在資訊公開的社會,政府已經無法拿「專家」或是「民意」做為不當政策的擋箭牌。
社區參與的過程同時也是「政府、專業者、社區」三方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參與是每個人在過程中建構自己成為「公民」的運動。
然而,傳統社會中的三種文化卻是妨礙我們進步的阻力,一是社區的「大家長文化」、二是政府的「長官文化」、三是學者的「專家文化」。而對這三種文化的迷思與服從,讓社區居民退化成為等待被指導、照顧的小孩。
進入二十一世紀,健康促進不再是服務或是管理,政府面對社區健康相關的事務,要講究「成事」而不是「做事」;既然,社區居民不是小孩而是公民,那麼政府應該可以讓發揮社區的力量,以成就更大的願景。否則,如果只是政府與專業者閉門造車、埋頭苦幹,事情不但做不好、也做不完。
健康政策向前走
1986年WHO在里斯本的會議中宣示「健康是社會事務,不只是醫療事務。」從「公共衛生」到「健康促進」已經是一個思考模式的進步,而加入「社區營造」則是另一個跨越。WHO近二十年來推動的「健康城市」,經由政策執行與媒體宣導,在台灣已經漸漸引起許多縣市政府的注意,繼台北市與台南市之後,許多縣市首長與衛生機關主管亦提出健康城市做為施政的願景。但是,這些政策必須要有實質的意義,以及對市民開放的層面;否則,近十年來以社區營造方式都經營不起來的地方,如果沒有真正面對社區問題與需要的決心與做法,突兀地要追求一個更需要以社區為基礎的大目標,只是架構出另一個海市蜃樓。
一個好的政策只要成為社會大眾的共同信念,不論由哪個團隊來主導政府施政,都必須回應社會的要求,如此一來,政策才能永續發展。
一、夥伴關係要建立
從台灣社區營造的經驗來看,當民間社會已經發展出自主力量時,政府行政部門的「行政社造化」便成為必要的改造目標,改造的重點是讓行政部門調整思考模式、操作語言、工作模式等,以便讓政府與民間社會產生更密切協調的合作關係。
透過社區營造的健康促進,計畫推動的目標不再只是著重於服務人數多少、動員場面多大、或是單一衛生與體能指數的落實;真正的目標是與真實生活結合,追求複合式、多元化的目標。也因為這樣的改變,在推動整個社區健康營造時,政府與社區之間形成新的、微妙的夥伴關係;因為,沒有社區居民的存在就沒有社區健康的業務,沒有社區營造的過程就沒有社區健康的實質內容。
目前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經費主要是由政府補助,但是如果以行政區來劃分,要求每個鄉鎮市區都設置一個健康促進中心,對於廣泛照顧健康促進的議題而言,雖然表面上涵蓋了所有的衛生行政區的範圍,滿足了數量與地理空間的想像,但是這樣種「行政想像」的之下的社區健康促進,與現實生活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畢竟,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衛生所的角色功能不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是透過生活的實踐,對居民其他社區造成擴散與影響,無法用執行公務的觀點來要求社區中心加入業務推動,或是成為供部門業務單位的延伸。
所以,拋棄以往注重資源管理、業務績效的「行政模式」的思維,加入以社區營造理念優先、與社區合作的「參與模式」;並避免以社區意見為唯一考量的民萃主義,才能真正建立新的夥伴關係。
二、打造健康城市
根據WHO的資料指出,預計2025年全世界將有61%的人口住在城市裏。而高度發展的城市,將面臨許多社會、衛生及生態問題。WHO提出的「健康城市」計畫,即是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以促進民眾自身健康的過程;由社區對健康的承諾,透過跨部門合作,激勵社區民眾的主動參與,結合社區資源,促成政治性決策,推動創新的活動,持續營造健康社區,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如果社區沒有動起來,光是政府透過組織內部的改造、政策的調整,直接進行「行政健康城市化」(health-citylized),對於社區參與的面向並無實質的幫助。
另外,如果將健康城市以「行政區」的角度來切割,爭相要成為其他城市的示範;或者將「城市」的概念擬人化,談論抽象層次的健康議題,例如:「哪個城市比較健康?」;或以建立量化指標、加入國際組織等當作政府的施政績效等,都是窄化了健康城市的目標,無法真正貼近民眾,多半無法持續太久。
健康環境:打造一座盲人花園
以台灣地方自治的生態而言,一個好的政策最大的挑戰不是經費,也不是能力,而是「選票」與「任期」。健康城市的目標,無法在三、四年之間一蹴而就,也不會立竿見影地產生的政績,因此為避免成為宣傳用的政策口號,未來需要加強健康城市的社區導向,讓「健康城市社造化」。
三、創造公民的城市
健康城市不是一座城市,也不是許多座城市,而是一種嶄新的觀念與生活態度。健康城市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高度公民意識的社會,是公民的城市。
台灣進行多年的社區營造,並沒有聽到誰在做「社造城市」的計畫,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持續堆動的計畫;同樣的,健康城市也是一種「行動」而不是一種「狀態」。
2000年WHO在加拿大發表的健康城市指標中,將「高度的公民意識與社區參與」列為第一條。可見社區在整個行動中的重要性,同時「社區」也比「城市」的定義更適合這樣的計畫。
所以,台灣在推動健康城市計畫時,更可以借重累積多年的社區經驗;推動健康城市不以城市規劃的角度來切入,而是以社區營造為導向,比較容易扎根。
從這個角度來看健康城市的運動,要成為眾人響應的運動,除了要有理想與行動之外,還必須捕捉到社會的脈動,才能得到大眾認同、引起大眾的共鳴,並且按部就班地設定議題的先後順序,以便逐步推動、提昇市民的生活品質。
健康環境:盲人花園與健康步道
用這樣的觀點來研究健康城市,它的目標是設定在社區健康的落實,推動的人必須將健康城市視為一個長期運動的使命。健康無法透過政府制定的指標或標準作業流程來達成,而是要透過理念的內化與行為的改變,讓每個人、社區在自己的生活層面尋發現創意與落實。
當一個社會越民主、公民意識越高,民間組織能夠主導社會進步的議題時,健康的意識與行為自然而然就會被落實。大家只要積極推動公民社會,健康城市就會出現了。
社區導向的健康城市發展步驟
縣市政府首長或是衛生局長要自行推動全縣市的社區健康營造與健康城市,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但是,推動前請先確立三個重要信念:
1.社區營造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2.健康是公民社會裏人人可以主張的權力
3.社區健康營造可以提升整體社會的活力
根據台灣的縣市政府的行政文化以及社區營造以民間力量為主的精神,以下提出三個階段、共二十四個發展步驟。
一、準備期
1.確定以「健康社區」作為永續發展的重大目標
2.由副縣(市)長層級以上統籌,組成跨局室的推動小組
3.與不同社群、關心不同議題的民間團體舉辦座談會與工作坊
4.強化機構內各局室與民間組織的良性互動關係以建立資源網絡
5.瞭解目前行政區內社區健康情況以及整理歷年的相關計畫並分析成效
6.尋求專業者的支援,協助診斷機構內行政架構與計畫內容
7.委託專業者制定行動方案,並加以評估可行性
8.將機構內與「社區、健康」相關的計畫進行跨局室的議題與計畫整合
9.由民間團體啟動議題討論,並配合媒體宣傳,以爭取議會認同
二、組織期
10.建立並強化政府、社區、專業者共同的工作平台
11.透過推動小組進行橫向串聯,確認機構內的協調機制
12.委託專業者成立專案推動辦公室,作為研究與執行的窗口
13.審視各局室的計畫是否正向強化與負向弱化
14.確定目標,檢討是否需要修訂既有的計畫並建立新的計畫
15.建立質化為主、量化為輔的計畫成效評量機制
16.舉辦跨領域座談以檢視各項施政計畫
17.提升政府各局室計畫執行人員的能力
18.協助基層單位(衛生所)轉型,並強化社造能力
三、行動期
19.與民間組織協調,由各局室提出有創意的旗艦計畫,作為「示範點」
20.透過刊物、媒體、通訊、網頁,以強化資源的整合與交流
22.全面協助各局室與社區相關計畫落實健康議題
22.建立由民間團體或社區組織主導的社區健康議題機制
23.透過整合型計畫的委託以提升民間團體的自主能力
24.引導民間社會重視健康的公共政策,發展出監督政府與議會的機制
--------------------------------------------------------------------------------
‧社區健康營造輔導協力模式與組織的特質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註1 郭佳慧、劉怡君註2/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從參與「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我們在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等地安排培訓課程,並邀請輔導老師進入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訪視輔導,希望藉由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操作的策略和經驗,找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能力需求、推動的模式,以為他山之石,以做為學習、省思材料。
在60多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輔導工作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對近一年來的經驗做一番檢討。「輔導」中心的諮詢老師與工作人員真能擔負起「輔導」的角色嗎?什麼是有用的輔導協力,而不是「愈輔愈倒」呢?因此,我們嘗
試著探討輔導機制與輔導類型,探討社區輔導協力的模式與組織的特質,以提出建議。
輔導中心的輔導機制
北區輔導中心包含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此七個縣市無論在地理條件、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及產業基礎都完全不同,也存在非常大的城鄉差異。台北市的都會性格,衍生出居民對自身社區生活健康環境的高度要求,也累積社區健康營造的成果;一水之隔的台北縣,幅員遼闊,除了都會型式的板橋市、中永和,更有外來人口居多的工業城,如新莊、三重,甚至還包含鄉村型的金山、萬里等地區,產業經濟及人口分布呈直線落差,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待更進一步著力;基隆則長期被視為台北的外圍,面臨港口及漁業的沒落,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名,更被視為最不願居住的城市,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很大機會;新竹市由於擁有全國經濟產值最高的竹科,生活水準不下台北市,然而外來人口的大量遷入也造成環境品質及人文的破壞;桃園縣則擁有多元化族群,多采多姿文化及產業為特色,將累積健康社區營造的基礎;而新竹縣則由於觀光產業的大量炒作,造成鄉鎮的社造精神趨於創造幾近「遊樂區」生產模式,對社區的發展其實有著一刀二刃的矛盾;苗栗縣則是客家族群的區域,也是老人人口的區域,地方的社區意識也逐漸抬頭;在如此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八個月的期程(民國93年5月至93年12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接受國民健康局委託,進行全國的社區健康營造輔導,並邀請北投文化基金會負責北區輔導中心,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縣市培力、區域資源交流平台為操作的主軸,確立公部門(包含國民健康局、地方衛生局)、北區輔導中心、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夥伴關係,同時也將更深度的匯整操作案例,整合資源網絡的串連,尋求組織發展的模式及社區健康營造的軌跡,進一步架構健康社區永續發展的共同基礎。
陳醫師於管理中心輔導委員會議中暢談輔導機制
輔導中心的角色在於協助國民健康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業務,輔導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鄉(鎮、市、區),權能增長衛生局、所及營造中心人員,建立永續推動機制。包含有:
1、在地社區健康營造組織團隊的專業培力
社區健康營造多元化蓬勃發展,專業化的技術及組織人力的穩定度都是社區健康營造亟需面對及解決的首要
問題,結合專業團隊落實執行並將經驗累積回饋給社區,育成在地的社區健康專業人力,建構更紮實的在地
人才養成系統,創造社區健康營造的基礎,並協同衛生局輔導轄內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轉型為社區健康營
造專業推動中心。
2、建立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及跨區交流平台
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潮流,透過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的整合網絡,結合在地輔導操作模式,進行跨區的交流與
合作,讓資源、專業技術及人力資源等突破地理區域的界限,充分發揮整合的功能,協助在地社區建立專業
的諮詢及輔導的機制。
3、發展社區健康的模式
從組織形成、健全與發展的基礎,逐步發展社區健康議題的操作,像議題的倡導與操作、在地社區意識的凝
聚、社區動員力、人力資源、社區與城市(區域)的互動網絡等,從實務操作經驗中,累積未來社區健康營造
的論述,並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個良性競爭的社區營造的生態結構,發展建立社區健康的模式。
輔導中心的的輔導機制如圖所示,包含有:
1. 在地輔導:
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輔導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評估社區健康問題、研擬社區健康議題、制定優先順序、輔導撰寫社區健康計畫書。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建立社區健康營造輔導機制,以社區健康營造之聯繫會議,了解並協助解決各營造中心之問題。
2. 專業諮詢: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輔導每縣市推動之1-2個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對專業推動中心至少應完成實地輔導六次。另外,輔以電話口頭諮詢、網路諮詢(含電子郵件)等,提供及時建議。
3. 培訓課程: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至少辦理十場基礎及進階培訓課程,包括財務、法務..等,每場次培訓至少50人次,邀請縣市衛生局及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參加。部份培訓課程以交流學習辦理,增加實地學習機會。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透過輔導中心的協助,大致可以獲得以下四方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術練習:
(1) 社區健康營造基本概念的學習──例如由下而上、社區承載、居民參與、社區自主、培力造人、新故鄉
營造計畫及社區營造條例、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與營造策略、健康營造輔導機制、社區健康營造願景、困
境與因應、台北地區社區照護網絡……等概念。
(2) 社區健康營造相關議題的開展──例如環境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運動休閒、煙害防治、打造北醫無
菸一條街、分享實務經驗、健康產業、老人照護……等社區議題。
(3) 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技巧的實做──例如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與資源工作坊:社區健康資源探索尋找社區寶
貝(十好十壞)、社區啟動、志工經營、社區動員、社區觀摩、九讚頭社區、湖口鄉社區健康營造專業
推動中心觀摩及座談、活動籌畫與舉辦、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與運用、社區健康營造紀錄片及觀摩、社
區健康營造經驗談、社區健康空間與環境營造經驗談、溫泉健康體驗……等。
(4) 社區健康營造補助經費的申請──例如製作一份吸引人的企劃書、衡量社區承載力、適時申請補助、面
對社區問題、從社區資源引發創意、計畫寫作技巧、財務核銷訓練課程、社區健康營造團隊經驗交流及計
畫策略修正座談……等。
輔導協力原則
如果說社區營造最主要的是在「造人」,那麼輔導中心的工作重點也在於對社區健康營造組織與伙伴的協助註3註4註5。我們輔導協力的原則是:
1. 建構在地輔導協力團隊:
輔導中心在拜會縣市衛生局,共同商討邀請熱心的學者專家、具有在地認同觀念、社區健康經驗績效卓著的實務工作者,成立全區及縣市輔導培力團,以陪伴、傾聽、做朋友的心情,陪伴社區共同成長。在地的社區健康營造實務工作者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的經驗和成果,轉換成生活的知能,平民化的知識,讓居民易懂、易學、易操作。「輔導培力團」提供在地的、及時的地方人力培訓工作,亦可扮演連結當地各地及地方與中央資源的角色。我們舉辦「輔導委員會議」,這是很重要的社區健康專家或領導培訓(training the trainers)策略,經由參與工作坊,凝聚共識,研擬操作模式及內容,以適應快速變遷環境,增進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
陳醫師於會中與輔導委員進行意見交流
2. 我們相信社區是可以改變的:
行為由學習而來,行為是會改變的,因此輔導中心需要耐心地引導與刺激社區學習,也耐心地等待社造的成長。即使初次引介進入社區,有時會遭受「白目」,但是經過真誠對待,彼此都成為社區健康營造共事的好伙伴。
3. 尊重個社區別差異與自主性:
社區是具有獨立的才能和性格,故需尊重社區表達意見,信任社區。輔導的方式應當因人事是時地而有不同設計,方能適合社區不同的需求。輔導中心能依照社區諸多條件,提供更寬廣視野的願景,以及建議處理社區事務的技巧,卻不宜代替社區做主決定。越權的結果或許能在短期帶來成效,卻可能在長期傷了社區的動力。
4. 演好傾聽者、善問者與善待問者的角色:
談話的開始首先要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其次要善用傾聽、注意、觀察和發問。幫助社區分析事實、確定問題。因為輔導中心的目的在於協助社區成長,做出明智的抉擇與適應,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社區完成所有事情。
5. 真誠一致而平等,認同優點但指出缺點:
抱著同理心、真誠一致及無條件積極關懷等基本態度,視社區為具有不同能力與才華的獨立者,做真誠的意見交流。對其優點亦當予以鼓勵,對其缺點亦當指點出來。促進社區認識自己的處境,並商定行動計畫,能自覺,就能由自我瞭解,產生自我統整,而達到自我成就。輔導中心協助分析社區的現狀、議題,促進社區的自覺,並進而協助社區擬定下一階段的具體行動方案,甚至更為長期而持續的社造能力。
洪醫師與專家學者經驗分享
6. 適時的情感反應,激勵社區的信心:
輔導老師必須以高度的領悟力,探索社區談話的弦外之音,以明朗的態度,將探知的意義反映於社區。給社區一種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對社區未來的行為建立一種新的期待,是能恢復他的信心。輔導老師要像心理輔導老師一樣的敏感、善於塑造可信賴的氣氛、善解人意、善於處理沈默、善於引導,更要與社區討論出寬闊而創新的願景,鼓勵社區建立自信與自豪。
7. 發展團體動力,促進共同體意識:
許多重要學習能力的養成、經驗的擴充,必須在團體中進行才能切合需要。團體集會、團體討論等活動是能夠協助個人發覺前此所未發覺的問題。輔導中心若能增加與社區組織廣泛成員間的團體討論,一方面可以協助社區熟悉開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協助將社區問題、議題與工作公共化,有助於社區團體動力的成長與社區意識的形成。
具有特色社區健康營造組織的特質
經過輔導培力的過程,我們觀察到每個社區的健康營造推動模式都不一樣,有的社區操作面臨瓶頸,其知能有待強化;十分有趣的是,在別的社區卻提供了精彩、可行的操作模式,值得我們交流、學習;具有特色的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也擁有一些特質,值得我們讚賞、學習,我們整理出十項有意義的組織特質,包括:
1. 熱心、有基礎的核心幹部:
具有熱心、影響力的帶領者,長期關懷、參與社區的經驗,熱心推動健康促進的基礎,因此容易得到社區組織、居民的信賴,推動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的議題。
2. 健康營造願景:
我們的家園是不是優質、健康的環境,生活是不是具有尊嚴特色,我們心目中的社區,她的面貌又是如何?願景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留給後代子孫的資產,讓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得以永續延伸註6。為展現「關懷家園、在地行動」,致力於淡水河河清的願景而努力,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流域內時報文教基金會、5個公益組織、16個社區大學,建立公共平台, 互相學習、鼓勵、諮詢、交流與守護河川相關概念、經驗、策略與資源,建立公共論壇,為河清而努力,讓我們的周遭環境成為一個有山有水、健康的、美麗的家園。
3. 社區議題形成的公共性:
當代政治學大師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7。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羅美搖村長就指出:我們平常就是一群志工們每星期聚會一次,大家一起鄉親夜話(打嘴鼓),聊天話社區,所有的社區議題經過共同討論後,大家分工合作,社區就成為公共討論、學習、資源分享的最佳平台。因此,湖口老街的保存、老天主堂整建為文化館、蚊子電影院、仁愛幼稚園同學會、紀念婚禮等以社區為中心的活動陸續舉辦,社區餐廳以客家、台式、義大利美食為主,結合健康訴求,未來更將開發客家美食文化,相信將為居民帶來更豐富且有意義的生活參與方式,營造身心靈健康。
4. 保健志工培訓及經營:
社區民眾是有潛能與熱情,社區志工是最佳的資源,經由平時建立的鄰居情誼,不斷的招募志工,辦理教育訓練、觀摩會或聯誼會,讓志工有機會分享別人的經驗,自我成長或有所回饋,同時促進感情的交流,增進工作績效。而每位志工也都能參與討論工作目標的訂定,彼此有互動的機會,一起體會新的經驗,以及共同分享成果等,能讓志工產生歸屬感的團隊。使志工在志願負服務中得到自我肯定認同感,如此才能使志工願意長期地為社區耕耘,穩定成長,永續經營,也才能突破志工招募困難及流通性高的瓶頸。台北市的松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激勵社區居民加入健康促進志工行列,志工們經由成長課程及資源互相支援,引動松山區各種推廣健康生活的例如:運動、飲食、防疫、心理的規劃與推動,落實社區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社區。
5. 家庭的認同和參與:
每個成功的團體,都有一群推動的手;每個成功的人,背後也都有一位最支持的推手,家庭的認同和參與,是社區健康營造的重要關鍵。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隊袁美雲隊長說:我們都是親子全家一起參家讀書會、劇團,玩在一起,也一起推動社區健康工作,讓自己全家和社區玩出快樂和健康。桃園縣衛生局蔡櫻香小姐說:「自從辦理社區健康營造業務後,有時要加班,老公自動的幫忙煮晚餐、照顧小孩」,老公的支持,讓她可以安心投入社區健康營造工作。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和范姜大哥伉儷,夫唱婦隨,一起趕場上課培訓、準備健康可口的客家米苔目美食,招待志工、學員,笑容健康真美麗,令人羨慕。范姜夫婦的公子開設社區藥局,也理所當然的成為觀音鄉第一家社區保健站。
6. 需求的了解: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經由接觸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與社區民眾對談,包括家訪、電話訪問、工作坊等等,傾聽、學習、尊重社區,進行社區分析與診斷,有助於瞭解社區的問題,並提出社區健康促進之道。台北縣林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在培力輔導老師指導,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對於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推動,是一項非常珍貴的基礎材料。
7. 榮耀歸於志工、參與者:
組織的真正活力、好的創意來自志工和參與者,如果只是讓志工聽命行事,社區的績效將大打折扣註8。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的口頭禪是:「我們志工多可愛,某某人在某個活動幫助了什麼事情,活動才辦得有意思,感謝她,也感恩大家的幫忙」,榮耀歸於志工和參與者,志工和參與者越受到肯定、讚賞,越激勵大家的認同和投入。
8. 願意與培力輔導團討論:
輔導中心期望老師透過傾聽、同理、陪伴心情,緊密的與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互動和互信,建立起互補、輔導的平台,扮演窗口、橋樑、良師、益友的角色,提供溝通、協調、諮詢、輔導的功能。願意與培力輔導老師討論的社區,具有學習、協調、討論、尊重的特質,越有機會創新成長。
東區負責人蔡娟秀主任提具分區輔導建議
9. 區域資源的整合: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瞭解到資源多元、永續經營的概念,跳脫經費不足,只依賴國民健康局補助,擔憂補助從那裡來的苦惱,能夠結合區域跨領域資源,成為堅實的社區健康支持網絡:
(1)正式行政體系:
縣市衛生局、鄉公所、衛生所、村里長辦公室、學校(校長、校護)等。
(2)民間體系:
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長青會、婦女會、志願服務團體、愛心導護媽媽、寺廟教會等。
(3)健康專業體系:
衛生所、醫療診所藥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台北縣淡水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整合馬偕醫院、地方信用
合作社、鄉民代表會、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衛生所、中小學等,成立社區健康
營造推動委員會,推展健康小站,就是在地人認同、動起來,志工輪流值班為社區居民量血壓,發送衛
教單張等健康資訊。志工們除了服務民眾之外,更在服務中學習到許多健康的撇步,這些小小種子,將
會帶給社區一股健康的活力。
又如:苗栗縣卓蘭社區健康營造中從九二一大地震重建以來,結合東海大學、中國醫藥學院、苗栗縣衛生局、中部地區醫院及卓蘭衛生所人員,為卓蘭鎮社區家庭成員訓練363位保健員,培養自家保健及結合鄰里保健志工籌組保健隊,以應緊急搶救。健康營造中心關心地方環保,結合民眾掃街,並宣導環保要大家一起來。健康營造中心新拓開了健康小站,全鎮14個社區已有9個健康小站,提供民眾保健服務。
10. 結合地方特色,發展多元的社區健康營造的模式:
依據社區健康需求,結合地方特色,舉辦社區健康活動,宣導增進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健康營造,達到豐富社區生活以及社區動員的作用,讓社區居民藉由參與活動而介入到社區公共事務,凝聚更多社區營造的生力軍,才能避免健康議題的窄化,讓所有的資源都能發揮多元、活力及創新的功能,促使居民善盡維護健康的責任。
苗栗縣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黃金小鎮協進會、鄉農會及社區媽媽,共同辦理了一場名為「趴趴走、呷透透」優質飲食活動,藉此讓社區鄉親了解何謂「健康飲食」,讓大家吃出美味,吃出健康,而聰明的消費者在觀光旅遊外食時也能點一道美味、道地、健康的餐點。包括歡樂田園、車枕竹堂、荷塘居、茅鄉庭等四家黃金小鎮之餐飲業者,秉持健康概念,社會責任,在他們的菜單中,提供至少一種健康美味餐供消費者選擇,例如沙拉改為優酪乳、果汁調配而成,低油低脂的健康沙拉,滋味更棒更無負擔。在簡餐中增加蔬菜、水果比率,更能吃出美味與健康。提供三高二低,每人九百卡熱量的優質飲食菜單,供聰明的消費者選擇。
如今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已經將鄉內行政資源、教育資源、觀光資源串聯起來,同時將客家文化串聯起來,將經濟串聯起來,進而將健康與產業以及飲食與美味串聯起來的火車頭,希望「優質飲食」文化能推廣到全國每一個社區。
公館鄉的社區健康產品背後更深的感動與屬於土地特有的韻味,從文化、環境、健康、就業不同層面累積社區的社會資本。
學習經驗與建議
參與這次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有學習、有成長、有激動、也有幾許疲累,對於促進健康議題,個人有幾項感觸和建議,敬供卓參:
1. 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台灣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7二十一世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計畫,有其適宜性和重要性,台灣的健康平等權的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等公共政策,不僅是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潮流,更是促進健康生活和價值觀,建構健康家園的成果,我們要更用心用力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2. 社區輔導培力的重要性:
社區健康輔導培力機制必須持續導入,整合地方人才資源,創造多元化經驗交流機會,增進健康生活福祉的永續經營。
3. 健康資源的整合的重要性:
回歸「人」的營造、組織行動力,才是健康資源整合的基礎。
4. 社區健康營造能力指標、學習綱領、師資人才庫、教材教案及學習知識庫的建構,指引社區健康營造的知能和操作策略。
5. 未來,逐步推動「健康城市」認證,我們可以依據WHO「健康城市」認證標準,輔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或鄉鎮市公所推動「健康城市」認證,邀請WHO健康城市委員來台指導,使國際專家了解、參與台灣健康城市計畫的推動,並舉辦健康城市座談,邀請國際健康城市計畫主事人員來台指導,帶動推動健康城市風潮,深化國民健康生活的實踐。
註1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負責人
註2 郭佳慧、劉怡君,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註3 吳鼎,1981,輔導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4 吳武典,1993,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基金會。
註5 黃世輝、戴伶蓉,2003,社區營造中心在雲林:檢討與分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12期,
註6 北投文化雜誌第四期,2002,北投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註7 劉北成譯,1994,哈柏馬斯(Jugen Habermas)原著,合法化危機(The Crisis of Legitimatization),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註8 鄧應媛譯,2001,Thomas J Neff & James M Citrin原著,50位頂尖的CEO領袖特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
‧社區輔導「問題對策」整理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李聿勛、黃詩雲/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1社區健康如何能夠在社區永續經營?
◎現況問題說明:
1.由於各營造中心在發展「永續經營」的觀念與行動上,多著眼在成立人民團體或如何開發財源上,忽略了「社群
對於健康營造願景、議題、目標、模式、成效之認同程度」之經營。
2.有些社區以前在計畫推動時好像都很有成果,可是現在好像都已經停頓了。
◎輔導對策分析:
1.經由聯繫會議暨研習課程之充分溝通,在上述各課題之輔導成果所建立之共識下,建議先發展出被既有社群認同
之最有效益的模式,即建立即使沒有外援的支助,這群既有組織的夥伴們,也願意出錢出力地繼續推動社區健
康營造工作。
2.社造強調活動化,先凝聚大家的共識,再推活動,宜蘭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
3.動作很重要,必須永續並且教育化。我們會停頓的原因是我們要朝向另一個階段邁進。
2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的角色未來如何推動?
◎現況問題說明:
1.專案中心之社區本身並沒有意願,只是接受縣市衛生局的指定而成立,角色定位不明。
2.成員對健康營造認識不足、社區意識/凝聚力尚未建立,其議題待確定。
3.健康營造中心執行長、推動者尚缺乏發覺本身問題及社區問題的能力,也未具備社區評估、制定議題、介入策略
之能力。
◎輔導對策分析:
1.透過輔導中心舉辦聯繫會、研習會不斷釐清說明專業推動中心之功能及角色。
2.輔導中心舉辦社區健康評估及企劃書撰寫等相關培訓課程。輔導委員進入社區輔導企劃書撰寫。協同分區內縣市
衛生局輔導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評估社區健康問題、制定優先順序、輔導撰寫社區健康計畫書。
3.利用研習會、聯繫會再教育,強化健康營造執行長、推動者之不足。
4.輔導中心設單一窗口,加強提供諮詢、輔導之服務。
5.針對專業推動中心之健康營造執行長、推動者,辦理健康營造進階研習營,以釐清觀念、方法。
3社區志工與人才不足,如何加強個人能力?
◎現況問題:
1.社區缺乏志工招募機制與培訓計畫。
2.缺乏志工充能訓練計畫。
3.社區以辦理活動、人次之量化數據為目標,缺乏以深入個人或家庭之推動策略。
4.社區民眾不願意走出來,人力不足,業務繁重。
◎輔導對策分析:
1.發文邀請各縣市社區志工隊長及幹部參與輔導中心舉辦的研習會及聯繫會,以充實志工知識與能力及傳承健康營
造之理念。
2.透過輔導委員實地訪查、聯繫會,提供解決問題具體方案。
3.輔導中心實際參與各縣市之健康營造中心聯繫會,直接予各健康營造中心提供具體方案。
4.建立大家關心的健康議題。
5.每個地方的健康問題不同,人也不同,推的方式也就不同,依據社區的需求發展社區的特色。
6.正向化,不要僵化現有的福利與運作。社區營造需要的是動力,心態很重要,一直持續下去才是社區營造的成功。
7.掌握現有的資源,整合其資源及運用得宜,可減少其工作量。
8.推動者覺得有收穫。人都會累,付出的時間或經歷是有價值的話,會累得有價值。
4輔導團隊隨著輔導計畫結束後,如何達到永續?
◎現況問題說明:
1.輔導計畫如期結束後,各區專業推動中心若有推動上的問題,輔導中心是否能成為諮詢平台?
2.輔導委員身兼教職或校務行政忙碌其時間難配合。
3.輔導計畫期程緊湊,輔導機制與輔導委員間之共識,尚未熟悉。
4.輔導委員於輔導過程其角色定位。
◎輔導對策分析:
1.擴大邀請有興趣之專家學者,加入輔導團隊。以在地輔導委員為專業推動中心輔導永續經營機制。培訓專業推動
中心有輔導其他營造點之能力。
2.針對輔導委員舉辦推動健康營造理念、方法及策略共識營再教育,以達到委員彼此間之共識,使輔導機制更具體。
3.舉辦各縣市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說明會與階段輔導進度。
4.輔導委員建議輔導工作應可包含實地訪查、電話記錄、電子郵件等多元方式進行,不應僵化在實地訪視的次數。
5如何建立聯繫與工作的平台?
◎現況問題說明:
1.衛生局、健康營造中心、輔導中心/委員之四方聯繫管道,其功能尚未完全發揮。
2.部分專業中心實地訪查日期,輔導中心無法於七天前事先通知國健局、衛生局。
3.實地訪查記錄較慢回傳至輔導中心彙整。
4.宜花東地區最南到最北開車需八小時,辦理聯繫匯集研習會常會有顧此失彼之顧慮,再加上三縣市的社區營造輔
導需求互異,有衛生局在六月份協調時,年度目標及開會計畫已擬定,輔導尚須克服溝通之處甚多。
◎輔導對策分析:
1.輔導中心每星期一次主動連絡專業推動中心,關心輔導進度與實地訪查日期,以做好聯繫作業流程。
2.輔導中心先以電話/行動、電子信箱、傳真及再以書面正式公文告知,以加強聯絡衛生局、健康營造中心及輔導
委員。
3.輔導中心會主動連絡各輔導委員將實地訪查記錄於一星期內回傳至輔導中心彙整,以轉寄至國健局、衛生局、專
業推動中心及輔導委員,使輔導過程有一致性。
4.舉辦聯繫會及研習會,結合當地的專家進行實地輔導,積極與專家保持聯繫,以輔導專家為推動及各區溝通之平
台。
5.與衛生局合作加強聯繫,結合其現有活動,於同一日期共同舉行,避免參與人員之舟車勞頓。
6.國民健康局在訂定輔導計畫時應於年初進行,方便與縣市衛生局及健康營造中心擬定輔導措施及計畫。
6如何協助社區健康中心發展目標與計畫?
◎現況問題說明:
1.因為各營造中心的計畫或方案多是「社區服務」,非「社區營造」,因此目標多不明確,且均未著重在不健康行
為之自發性改變部分,故無法作參與者不健康行為改變之評價。
2.各營造中心對於「社區」的定義,多著重在「鄉鎮市區行政劃分的地理區域內的住民」,而忽略了社區定義中非
常重要的另外兩個要素:「社區成員有共同的文化、價值、態度」及「社區成員經常保持互動」,因此無法運
用組織社區化的功能,建立因地制宜之共同的願景、議題、目標、策略、模式等,俾進行健康行為養成之營造
進程。
3.各營造中心對於「議題」的設定,多與社區成員健康行為的養成無直接關聯,即使與健康環境之形塑也關係有限
,因此很少有明確的年度「目標」之訂定,因此多半不知如何建立「模式」。
◎輔導對策分析:
1.經由聯繫會議暨研習課程詳述「社區營造」與「社區服務」之別,建立各營造中心主辦單位正確的觀念。
2.安排時間向各專業推動中心的既有志工詳述「社區營造」與「社區服務」之別外,並建議既有的志工立即針對
「健康新煮張」、「要活就要動」及「定時作健檢」等三個議題,進行生活實踐的營造過程。
3.經由聯繫會議暨研習課程之充分溝通,各縣市衛生局之相關同仁及輔導委員均同意針對各中心既有志工,促成其
成為健康營造自助互助的社群(以有別於「行政社區」),作為推動行政社區健康營造的起「點」,進而運用
組織社區化的功能,建立因地制宜之共同的願景、議題、目標、策略、模式等,俾進行健康行為養成之營造進
程。
4.成為健康營造自助互助的志工社群,在作為推動行政社區健康營造的起「點」之後,建立「增強權能模式」,並
可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助互助模式」、「家庭健康促進模式」、「鄰里健康促進模式」…等。
7如何兼顧不同族群之需求及促進族群之間的協力?
◎現況問題說明:
有些地區、縣市裏有多種不同的社群:例如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族群均有,進行健康營造時如何兼顧不同族群之需求及族群之間的共同協力。
◎輔導對策分析:
1.邀請部落健康營造共同參與,創造對談之機會,研擬社區共同之健康議題,討論健康議題之推動。
2.同時亦邀請部落及各族群之民間組織,共同學習。
--------------------------------------------------------------------------------
‧健康空間輔導「問題對策」整理
鄭晃二/社區營學會常務理事 宋賢明、游凱勝/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1如何強化健康空間與健康營造中心的合作輔導機制?
◎現況問題說明:
本學會辦理93年度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設有各分區社區健康輔導中心以及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輔導中心,目的在於提供各營造點在地輔導之機制。然而為使健康與空間之推展工作能合作與資源整合的機制,須有一聯結空間輔導委員以及各分區輔導中心的合作平台,請各位輔導委員提供意見並互相討論。
◎輔導對策分析:
本中心將健康空間輔導員會議分別至各分區辦理,目的是排除因地理因素影響輔導委員出席會議之因子,讓各分區在地輔導委員出席意願增加,也較能配合各分區輔導工作的劃分,讓在地的分區輔導委員能夠與分區中在地的空間輔導委員可以在較相同的環境背景基礎下討論合作機制與協調工作。
本中心對於輔導委員會議之規劃目前受到各分區負責人之認同,唯獨在會議形式、邀請工作以及時間安排上仍有需克服之空間,本中心亦積極協調各分區以及輔導委員,期能在大部分應邀人士方便之時間與地點進行安排,讓會議更有效益。
2如何建立訪視流程與相關規則?
◎現況問題說明:
在期初訪視的過程中,訪視委員對於訪視之目的、計畫內容以及基地情形偶有了解不足之處,或未能依核准計畫之項目來進行現地查核,而額外的意見易造成計畫推展之困擾;此外,訪視工作偶有疏漏,而是後的追蹤或修補容易造成資源或時間的消耗,需要一方法可以在期中與期末訪視因應及預防。
◎輔導對策分析:
本中心將訪視過程的經驗與國民健康局所提供的流程建議整合,經討論後提列訪視流程表草案,將於輔導委員會議時進行報告,此舉之目的在於除將訪視流程作一宣導,亦可徵詢輔導委員的意見,始之更臻於完善。
訪視流程一旦確立後,將有助於避免準備及執行工作的疏漏,亦包括訪視委員的提列意見標準,促進訪視工作推展之順利。
3如何掌握與輔導營造點工程?
◎現況問題說明:
由於今年度審查核定等相關程序延遲,致使營造點在執行上產生壓力,此外,部份社區對於點工購料或工程發包的程序與方法不甚了解,將影響整體計畫的推行,有延誤執行進度之虞。
◎輔導對策分析:
除前述課題外,加上去年執行之經驗,為求工程進度能掌握得宜,咸認為須對營造點進行督責與輔導,本中心在輔導工作的設計上,主要以三階段的訪視工作來進行,期初訪視針對基地現況與計畫書可行性進行現地會勘,提供修正意見,目前本階段已經執行完成。
接著期中訪視則依審查通過簽約後,營造點開始執行的工程進行督導,一方面審視發包情形,一方面敦促進度之掌控,如有發現進度緩慢或執行狀況不佳之情形,則積極進行輔導,並回報予國民健康局。
期末訪視的主要工作仍在於營造點的執行進度之督導,檢視工程發包及執行末階段之情形是否合於進度,進行結案評估,以預防無法結案之情形發生。
除訪視工作之外,對於營造點所提出的問題,本中心將盡力輔導,而培訓課程的內容,也以執行人員的培力來設計,輔導委員的設置亦將輔助相關輔導工作的推展。
4如何推動培力工作與協助縣市衛生局建立輔導機制?
◎現況問題說明:
目前仍有社區對健康空間不甚了解,除了自我健康分析不足,連帶影響將健康議題轉化為支應性空間之過程與策略,此外,對社區參與的定義,也常流於一般里民大會之認知。
本計畫的推動,在初審階段設計為由縣市衛生局執行,目的在於希望透過縣市衛生局對於在地社區之了解來做初步審核,也期盼能帶動縣市衛生局參與推動,讓健康空間之理念往下推展,而在未來的輔導與推動則回歸地方自發性進行,然而縣市衛生局對於健康空間之理解以及對工程執行之認識仍有不足之處,致使各縣市衛生局的投入程度不一。
◎輔導對策分析:
本中心對於本課題之策略為,利用研習課程,針對營造點以及縣市衛生局人員進行培力工作,一方面傳達健康空間理念、社區參與認知、工程推動概念,一方面也藉由工作坊形式促進營造點人員與衛生局人員的互動。
研習課程之安排,以社區參與之理念與方法為基本課程,目前已執行之初階研習會便以工作坊形式辦理,教導基本之社區動力遊戲。另外,本中心參酌去年經驗與今年度營造單位需求,安排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李文中技士專題演講「認識採購法」,至於其他需求,以訪視或直接聯繫來進行輔導。
5如何輔導營造點之後續空間使用情形?
◎現況問題說明:
關於去年執行健康空間營造之營造點,其對於空間環境之維護與運用情形,攸關本案成效之展現,亦可作為未來規劃本案的參考,故而追蹤與後續輔導似有其必要。
◎輔導對策分析:
本計畫內已安排將對92年度營造點進行訪視工作,此外,本案亦將於進階研習會安排健康空間之旅,針對92年度營造點選取值得觀摩者進行參訪,除了讓93年度營造點人員可以與92年度營造點交流,亦可藉此鼓勵社區人士對健康環境之永續利用。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美麗之島,人之島?選前不作聲,選後拆樂生?即刻保存,拒絕緬懷!
‧青年樂生聯盟致支援團體與學者聲明稿!!
‧樂生走向未來:學習公義與平等
‧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 樂生院拆除迫在眉梢
--------------------------------------------------------------------------------
活動快訊
‧ 社區健康聖誕樹再現板橋!
‧ 懇請擔任 『新故鄉觀察員』 邀請函!!
‧ 2004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再造.終身學習』國內論壇
‧ 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
‧ 第九屆國際衛生暨外交事務學生培訓營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