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62》

94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縣市長選舉專刊2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溫和的改革之路
林丙申/建築師、逢甲大學建築系、室內暨景觀設計系兼任講師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打一場高格調的選戰—教選民釣魚與社會福利社區化
成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地方政府的福利社區化123
黃肇新/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社區為基礎之社福政策
林美專/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張雅淑/伊甸基金會主任、劉寶娟/伊甸基金會專員、吳玉琴/老盟秘書長、
曾昭媛/婦女新知秘書長、 田庭芳/婦女新知法案部主任、王君琳/婦女新知研發部主任、林怡萱/婦女新知組織部主任 、
阿布思/婦女新知原住民婦女部主任

專題報導

‧選戰終於熱起來了?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大地永續的政見契約
陳章波/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監事


‧非營利組織(NPO)與社區營造的實踐之道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任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以大格局與大魄力,落實鄉村重建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建築系主任 、陳育貞/台大城鄉基金會董事、宜蘭工作室共同負責人


‧落選運動,是時候了!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超級助選員站台,有用嗎?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故鄉是遠方溫暖的溼地--呼籲百萬青年返鄉投票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縣市長選舉專刊2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距離三合一選舉不到一星期,在本期社造電子報推出「縣市長選舉專刊2」的同時,由學會發起的「社造發條行動聯盟」,也已完成8個縣市、共計10位候選人的拜訪行程,聯盟所訴求的「回歸政見與政策的討論」以及社區營造政策的重要性,普遍受到各縣市候選人觀念上的認同。目前定於11月30日(週三)舉辦與各縣市候選人互動、以及拜訪結果的公開記者會。

自52期起連續刊載、廣受各界好評的社造嚴「選」專欄將在本期完結,我們在此推出各縣市候選人都高度重視的「社會福利」主題,為本系列專欄畫下休止符。

專題報導,由鄭晃二老師〈選戰終於熱起來了〉、與陳章波老師〈大地永續的政見契約〉分別作專題序言。鄭晃二老師列舉在選戰中觀察到的負面操作與正向希望,而陳章波老師引導讀者返回初衷,思考人身處「環境」中,對於資源的運用必須有所共識,而此一機制的建立,便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做為建立共識機制的具體策略,江明修老師細加著墨,即為「參與社區發展」、「傾聽民眾心聲」、「基層行政組織」、「代表性行政組織」、「公私合產協力」等五項公民參與實踐策略。最後,喻肇青老師與陳育貞老師合撰的〈以大格局與大魄力,落實鄉村重建〉一文,以「鄉村被賦予『調節筏』功能」的角度出發,將城鄉視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強調鄉村重建的需求在政策面刻不容緩。

本期封面人物林丙申從自身在台中從事社造工作的經驗,發抒「社造是溫和的改革之路」之見。學會期待,在推動台灣社區營造、共同成長的過程當中,藉由對於公共議題的參與,可以讓這條改革之路漸趨平坦順暢。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溫和的改革之路

林丙申/建築師、逢甲大學建築系、室內暨景觀設計系兼任講師

我第一次與社造結緣,是在民國76年就讀東海建築系時,白錫旼先生帶領村莊團隊進入當時的國際城,以文化產業植入的方式經營理想國新舊社區時,參與藝術街坊的策劃工作。後又於民國84~85年間於社區再造中心跟隨白先生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期間台鼎建設已結束,但社區在外力(台鼎)扶持力量已停止的情形下,已形成自發性的力量,當時的社區再造中心也已然融入了社區之中與社區共同成長。期間並與文建會合作輔導王宮、三義木雕村等個案,以及社區營造幹部教育研習及社區總體營造評選計劃的建立等活動。很慶幸的在還是小小兵的時候,能夠與白先生和時任文建會副主委的陳其南先生一起參與了社造的萌芽。

和一般的建築人一樣,退伍後接著開業成為商業建築師,在房地產界打滾了十年,因在校授課之故,在90年時開始參與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建置的工作

林丙申 先生


,開啟了個人重回社造之門。當時台中熱了十年的房地產在921之後瞬間結冰;在事務所面臨業務轉型、個人學生時期對都市設計的涉略影響下,投入全省除了台北外第一年的社區規劃師實驗計畫。在當時,包括中部的學界、業界、社區和公部門,坦白講沒什麼人知道社區規劃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書上的經驗是國外的案例,如英國的「社區建築」。對照台灣宛如民權初步的社區民主素養,看來像是一些不合國情的理論;80年代台北的經驗是台大城鄉所撥下的種籽,似得到台北市政府和學界的加持;對台中而言,我們擁有的條件也還遙不可及,只得在摸索中匍匐前進。

這樣的條件,也造就了台中市第一批空間專業的社區規劃師變成了社區營造的誘發者。其間自己最得意的陪伴經驗在北屯的后庄地區,從91年社區規劃師建置,進到這個鄉村與都會相遇、「芋頭」和「蕃薯」的新故鄉,把社造的概念引入引爆新舊族群融合;92年引入庄內鐵馬道、93年開始與在地第三部門實驗敦化公園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影響所及參與式工作坊的方式已漸漸為本地公部門所接受成為標準作業流程,讓真正的民眾聲音能夠發出來,也讓專業的服務工作能真正回到「君子之爭,必也射乎」的理想

回到社造工作也已五載,已發現社造是溫和的改革之路,也是紛亂的社會上惟一的出路。近年已逐漸轉形為與地方政府合作改變政策及輔導後進的工作,希望讓自己與大家的生活因此而有意義。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編按:
有鑒於落實社區營造政策與縣市政府的密切關係,社區營造學會發起「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方案,隨年底三合一選舉日近,在各界迴響下,已轉型為「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的集體發聲。而〈社造電子報〉由52期開始,以一系列分項議題的專文刊載,做出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建言,以此訴求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出優質政見。

本期專欄以「社會福利」為主題,首篇成亮老師以社區營造由下而上的精神,強調縣市政府的角色應為「促成者」,需「促成縣市居民樂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福利之建設」,並提出八條具體意見作為執政者的參考之用。次篇,黃肇新老師則舉出「國家財政惡化」、與「過度機構化」這兩個先進國家邁向「福利社區化」的脈絡,探討台灣在社會福利上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促地方政府重新思考推動「福利社區化」時的施政計畫。

最後,伊甸基金會、老盟、以及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常年耕耘社福區塊的單位,應邀合撰〈社區為基礎之社福政策〉,具體提出老人、身障、兒少、以及婦女等,在社會福利、及社區安全面向的政策性建議。正如黃肇新老師所言,「福利社區化一如其他的施政,也是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對遇的場域,有為的地方首長不能再像過去一般只以殘補救濟的眼光看待之。」而這正是以社區營造角度觀之的社會福利機制。  



‧打一場高格調的選戰—教選民釣魚與社會福利社區化

成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教選民釣魚?還是釣魚給選民吃?」身為以「民主」為立國核心價值的二十一世紀台灣縣市長候選人,在提出競選政見與諾言時,一定要先作出明確的選擇;事實上,選擇只有一個,就是「教選民釣魚」!

面對社會福利的議題,在國民教育和國民所得已經擁有相當水準的民主台灣,應該積極推動二十一世紀國際民主先進社會採行的主流政策–「社會福利社區化」。因為「社會福利社區化」的實質意涵就是「教選民釣魚」!「社會福利社區化」倡導的核心價值就是「所有與社會福利相關的議題,都應該由社區民眾共同參與討論,同時提出具備共識之有效解決的具體方案。」;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所有與社會福利相關的議題,縣市居民都樂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共同參與解決。各級政府的角色是「促成者」,其功能就是有效促成縣市居民樂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福利之建設。

因此「如何促成縣市居民樂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福利之建設?」,應該是二十一世紀民主台灣的縣市長候選人念茲在茲的議題;也應該是二十一世紀民主台灣的縣市長任內施政的主軸與核心價值。

要促成縣市居民樂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福利之建設,下列八點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因此這八點應該是所有縣市長候選人向選民允諾的重要政見︰
一、 堅守「施政誠信透明、就事論事、腳踏實地」的原則。

二、 結合產、官、學、民、傳的資源與力量,建立「I、C、R、T(Information資訊、Communication溝通、Research研究、Teaching教學)」的無障礙學習成長環境,積極有效地提升同胞參與社會福利公共議題的能力。

三、 有計畫地培育地方性公益組織健全發展的機制,積極促使其人事、財務制度透明,建立社會責信(accountability)的公益形象。

四、 有計畫地培育地方性公益組織具備方案設計與管理的能力,同時建立方案評鑑制度,逐步提升其撰寫方案、執行方案、方案成效報告的品質。

五、 有計畫地促成各界企業部門、非營利部門及非正式部門樂意提供資源,捐助地方性公益組織,逐步落實「福利多元主義」,幫助地方性公益組織建立健全的資源籌措機制。

六、 有計畫地與地方性公益組織之成員共同創造就業機會(如健康飲食廚師證照制度之建立與其就業機制的促成,照顧服務員就業機制的建立等),以建立「福利產業化」的發展機制。

七、 有計畫地推動「去規則化(de–regulation)」的勞動條件發展機制,即將工作時間與工作條件更彈性化,使男性和女性均能輪流在家照顧老小;以有效推動爸爸媽媽一起分擔家事、合作照顧家人的「愛家運動」,期改善台灣社會面臨嚴重高齡少子的困境。

八、 有計畫地與地方性公益組織共同建立「人力時間銀行」制度,積極建立志願服務資訊回饋與實質回饋制度,以有效推動「全民志工」運動。

「愛台灣」不是政治口號,台灣社會的種種現象,已經呈現出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為政者豈真能繼續愚民乎?

‧地方政府的福利社區化123

黃肇新/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社會福利社區化的兩個起源之一是福利國家撤守之後許多國家取而代之的政策。而另一個背景則是機構化與專業分殊化發展到極致之後的反動。前者是國家財政負擔調節的策略,強調以家庭及社區的志願服務人力補足財政不足無法支付專職工作的窘境;後者則是專業者實踐與思辨後認為極至的機構專業化畢竟無法取代個人熟悉的生活環境所給予的人性化感受。

當所謂的先進國家在這兩個脈絡之下走向照顧社區化時,台灣似乎是同意了我們也有國家財政惡化及專業機構化過度發展的問題,學者專家紛紛呼籲台灣應該推動福利社區化。本文以下擬在回應當代福利服務社區化的潮流中對地方政府的福利社區化提出幾個施政計畫的思考方向。

提昇社區化福利機構的品質,預防「鄰避」的危機
首先,台灣社會福利機構有沒有過度機構化的問題呢?還是我們的照顧機構的服務品質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地方政府每年辦理的機構服務品質的評鑑透露出的訊息 告訴我們,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社區化讓人民有近便的受服務機會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但是服務品質的提昇更不可以懈怠。還有,社區化的福利服務機構有些成為所謂的鄰避(NIMBY)設施,地方政府常常需要折衝於居民「生活品質」與「照顧需求」之間的「矛盾」。

面對需求配置社區化福利服務的資源與人才
其次,政府真的有財政困難的問題嗎?還是仍然只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地方政府首長每遇自己不願面對的議題時便將責任往中央推。社會福利事項亦如此,所謂的一國不能兩制,國民應享有同樣的福利。但做為民選的地方首長,需要積極思考並認真調配財源,就可以在福利社區化做出成績。一個全縣市的普遍性福利社區化措施(例如台南縣的村里關懷中心)看似所費不貲,但可以具體服務的縣市民眾及達到的社區整全功能自有其價值。各地方政府首長能設法少做幾個被批為酬庸無用的小型工程就可以整備出所需的資源。整備好適切的資源,再配合縣市長任用有能力的社政、衛政局長,規劃善用公益彩券盈餘分配及地方特有收入(如金門的金酒公司),就能為縣市民創造出有特色的生活品質。

在志願服務與照顧產業雙軌中前進
最後,社區化的照顧是志願服務還是產業化也是地方政府首長及社政、衛政機構需要仔細思辨的。兩者不一定矛盾,但如何分工與整合,才能讓被照顧者的需求得到滿足、需要經濟收入者有了工作機會,也讓社區志願服務有適當的配合。福利社區化一如其他的施政,也是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對遇的場域,有為的地方首長不能再像過去一般只以殘補救濟的眼光看待之。

‧社區為基礎之社福政策

林美專/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張雅淑/伊甸基金會主任、劉寶娟/伊甸基金會專員、
吳玉琴/老盟秘書長、曾昭媛/婦女新知秘書長、田庭芳/婦女新知法案部主任、
王君琳/婦女新知研發部主任、林怡萱/婦女新知組織部主任、阿布思/婦女新知原住民婦女部主任

各縣市的福利提供,不僅是福利服務的普及性,同時更包括福利資源分配的邏輯及是否合理符合需求。而候選人如何善用各縣市有限社福資源,將該縣之福利需求與供給結合,將是重要的課題。此時,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在社區中橫向及縱向連結、合作、整合,始能提供社區多元、有效率之福利服務。

伊甸(身障、老人、兒少議題)、老盟(老人議題)、婦女新知(婦女議題)就服務於社區之經驗,提出候選人社福政策建言,提供候選人參考之:
一、 老年人安心的在地老化:
1. 規劃「老人退休理財」計畫:有效教育社區老人運用財務觀念;並適當提供持續性福利津貼補助及推動積極老人財產信託制度並訂定時程,保障老人經濟安全。同時,結合民間企業提供長者服務優惠。

2. 開拓社區小型老人活動據點及老人日間照顧推展:鼓勵有行動能力長者就近使用活動據點;並進一步培養有行動能力老人組成「社區老人人力銀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關心社區議題,並協助社區中需要他助之居民。

3. 需要被照顧老人在社區中即可獲得「連續性」服務:鼓勵社區福利多元發展。特別是偏遠地區老人送餐、定點餐食服務。另諸如:預防性服務、日間照顧、照顧住宅、緊急救援系統、送餐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機構式多元服務等。

4. 社區空間活化與運用:多運用閒置活動中心或社區空間,發展各項福利服務(如長青學苑等)。

二、 身心障礙者就近以社區為基礎之康復:
1. 催生「認識身心障礙者」納入國中小教材之立法,並教育社會大眾(政府、企業界、社區居民)認識身心障礙者。

2. 依照身心障礙人口比例設置「中途致殘職業重建中心」,提供中途致殘者職業及心靈重建服務,減低生活衝擊。

3. 落實住宅及環境無障礙:補助居家環境修繕及輔具、無障礙環境改善,並倡導「建築法規」修法,使得身障者可以在居住地之法定空間加裝無障礙設施。並積極規劃公共空間及各風景旅遊區之無障礙設施,及提供無障礙大眾及到宅服務運輸系統。

4.「輔具服務中心」的設置:提供身障者輔具評估、租借、訂製、維修、二手輔具流通等整合性服務。
5.落實彩券盈餘合理分配:建議優先運用於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如:購置社區閒置空間發展各項身心障礙社會服務(庇護工廠、社區家園、重殘養護等)。

三、 建立社區兒童、少年安全網體系:
1. 「推動與落實親子優質關係」:增進親職教育與家庭支持服務,結合社區衛生社政民政單位、兒少福利組織及地區教會協會等,發展並落實「優質之親子互動關係」,使家長育兒有方法,降低養兒育女之挫折。

2. 「建構整合性社區高風險家庭支持網」:針對高風險家庭(遲緩兒、單親、新住民、家庭變故…等)提供社區快速、近便性、整合性、且有效能的支持系統。

3. 「培育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及提升其公共參與力」:全面教育尊重少年各種能力之發展,落實常態編班能力分組教學;增進青少年公共參與,積極建設地區性符合兒少需求健康活動設施,並提供青少年職業探索及多元就業輔導。

4. 「創造社區產業,吸引青年返鄉就業」:創造社區產業(福利產業、照顧服務產業等),提供就業、創業機會。

四、增進社區婦女經濟、人身安全:
1. 對婦女福利之執行面建議:
* 地方政府於婦女福利各項業務之推動,應有正式組織、專責人力以及獨立預算。
* 應針對公務人員進行在職訓練課程,包括性別平等、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內婦女政策相關法規(特殊境遇婦女扶助、家暴和性侵害防治等)、原住民和移民政策法令認識等,以培養文化敏感度、政策法律熟悉理解度。
* 積極培育地方性的民間團體,從事外籍配偶、大陸配偶、原住民女性、單親家庭、婦女就業、人身安全等服務和權益倡議之相關工作。

2. 女性工作權:
* 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兩性工作平等法之宣傳和推廣,透過廣告或活動增加民眾對兩平法認知,並應說明申訴管道。
* 各地方報紙仍有大量性別歧視的徵才廣告,地方政府應主動告發,並要求廣告主及刊登媒體進行改善。

3. 女性人身安全:
* 各縣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應建制化成為正式組織,且應以個案管理方式服務家庭暴力及性暴力受害人,而服務人員至少以1:30(被害人)比例設置。
* 法院應成立家庭暴力及性暴力事件服務處並編列預算。
* 各縣市警察局之家暴防治官應為專責人力,不得兼辦其他業務。
* 各縣市政府應建立家暴、性侵害被害人就業及庇護系統,並應鼓勵民間團體進行家庭暴力及性侵害服務。

4. 對單親家庭的福利措施:
* 政府應發展單親婦女就業服務及媒合模式,並加強夜間托育服務,以協助單親婦女尋找就業機會及解決單親貧窮現況。
* 政府應加強、提升學校系統對單親家庭的接納度,以消彌單親歧視的現象,並提供單親家庭多元的諮商服務和情緒支持體系。

5. 對新移民女性的福利措施:
* 考量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應確實針對縣市內偏遠地區的外籍配偶家庭提供生活適應輔導、識字課程、社區文化交流活動及就業服務,並於課程活動中提供托育或課輔等必要服務。
* 在地方預算內確實將外籍配偶、大陸配偶納入整體婦女政策,例如不能以經費不足理由或設籍之嚴苛要求,而將外籍或大陸配偶排除於特殊境遇婦女補助對象之外。

6. 對原住民女性的福利措施:
* 應縮短福利資源的城鄉差距,提供原住民婦女在就業支持、托兒、托老、課後輔導等需求服務。
*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應善用部落婦女組織的行動能力,並且給予實質支持,結合福利資源和就業服務,例如加強部落中教育、照護工作之技能培訓和就業輔導。

專題報導


‧選戰終於熱起來了?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刊載於 2005/11/21 台灣日報

縣市長大選只剩十幾天,選戰終於熱起來了!但是,如同先前關心社區的朋友所預期的,一方面,透過媒體操作,縣市長選舉成為一場互揭瘡疤、聲光十色的連續劇;另一方面,傳統的綁樁活動,轉化成各種不同的形式繼續在社區鄰里間滲透。到底,這些候選人當選之後要如何帶領縣市府團隊,提供一個有效率與效能的服務,照顧好社區的民生事務?反而成為沒有人關心的事情!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發起「社造發條行動聯盟」,並在十月間召開記者會,發表「先把社區做好」的新書,提出縣市社區營造的政見白皮書,並且與各候選人接觸,溝通理念,希望能夠將民間社團對於社區營造政策的呼籲,直接送到候選人的手中。但是,這樣的行動到底有什麼成果呢?



首先要了解,許多候選人最關心的事情是要如何當選,如何煽動自己支持者的情緒,願意出來投票。至於政見的訴求反而是其次,如果有政見的話,目的也是為了得到選民的認同。

因此,這樣的政見與真正的民生議題自然會有很大的落差,舉例來說,有些縣市「治安」是人民最為關心的問題,但是候選人卻不敢將改善治安當作政見,詢問之下,有人回答說萬一當選之後治安沒改善,四年之後要選連任會有問題。

美國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曾經說:「政客關心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心的是下一個世代」,我們的候選人關心的是自己還是人民?只要看一下他們的政見,答案就會很清楚。

拜訪的過程中也聽說有些候選人明明知道自己不會當選,參加選舉是為了其他的目的,比如說為了兩年後立委選舉的政治行情,或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等等,這些候選人如果有提出政見,也很難看出對社區營造有什麼了解。

有一些現任的候選人目前民調領先,則是採取冷回應的策略,深怕講錯話成為對手的把柄,社區對他們來說只是樁腳的代名詞,真的要他們提出社區的政策,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老話:「提供資源進行社區建設」;至於「由下而上」的精神更是早已落實,候選人說:「這些建設都是社區來要的!」讓人聽了之後臉上出現三條線兼流汗!

但是,在這樣的選舉氣氛中,我們還是看到不少希望,台中縣上百個社區組織也進行串聯,要求候選人參加公開辯論,並且回應社區提出的「縣政申論題」;數家電視台舉辦候選人辯論會或者政見座談會,讓這些候選人的政見公開透明,接受人民的檢驗。

在行動聯盟的拜訪過程中,有的現任縣市長的候選人,能夠清楚提出先前社區營造的成果以及未來的施政計畫,對於社區營造的各項議題有清楚的輪廓;也有挑戰寶座的候選人雖然對社區營造不是很熟悉,但是發現他們的幕僚很用心在了解、並且認真研擬各項施政藍圖,這些都是未來台灣的社區治理能夠持續保有活力的希望之所在。  


‧大地永續的政見契約

陳章波/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監事

選舉,是讓有能力的人提出他的理念與想法,讓老百姓用選票來決定要支持誰;因此,所有的候選人必須要白紙黑字清楚地寫下他的政見,而不只是空口說白話。在投票的時候,老百姓可以根據這些政見來思考:是不是最接近他們的利益?將來,也可以依據這些政見來督促當選人,在任期內要遵循政見行事;在幾年後,更是以此為根據,去評估這個人是否能繼續為大家服務。

縣鎮市長是地方的父母官,像土地公一樣照顧著這塊大地,要讓生活在上面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縣議員則是大家的代言人,幫老百姓們把意見提出來,去跟負責執行管理的人員溝通。時代在改變,從前是菁英擔負管理的工作,像以儒家治國的年代裡,需要訓練一些社會的菁英(也就是所謂的士大夫)來管理,其他的老百姓都是沒有準備好的一群人,就好像是牧羊人在管理羊群一樣,決定著行走的方向。但是,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民智已開,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成長機會,大家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更要勇於把握這樣的機會,這也就是我們民主的發展。



但是,過去百年來,我們的國家從皇權獨尊,走到了威權統治,再走到民主政治,卻也逐漸走到了民粹,該怎麼把這種現象校正過來呢?這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們是依靠大地生活的,也用了大地許許多多的資源;但是,當使用過了頭之後,環境就變得不健康了,社區之間也因為爭奪彼此的利益而變得不健康,人們也就變得非常容易鬱卒,人跟人之間也變得不再祥和。

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大地環境健康,讓社區健康,人人也才能夠健康。所以,要往健康的方向發展,就是要朝和諧共生的方向走;在生活的層面上,在社區營造、行政院的六星計畫中都已經提出,在這邊不再贅言。但是,在這一些工作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社區是要彼此有共識的,是要居民共管的,是要所有權益相關者(stakeholders)共同參與的。首先,要先瞭解社區所擁有的大地資源,再來一起思考該如何加以運用,才有可能達到永續;在這樣的民主發展下,必須要有建構共識的機制存在,去執行與研考。

候選人的政見至少應在兩個地方多所著墨:其一,是地方公共自治的意涵,例如可以透過開公聽會、工作坊等,提升地方自主權與建置民主機制;其二,政見更應該實際落實到選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問題,例如水、樹、空氣、建築物等等,應該如何合理地使用才得以永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候選人才能夠明確地告訴選民他的夢在哪裡,以及他要如何成功地築夢,讓大家共享成果;老百姓也才能夠依此去做選擇,有意義地把選票投給候選人。

一張選票,一個請託;
依照政見,定下契約,共築大夢;
大地健康,永保子孫,萬世泰康。

‧非營利組織(NPO)與社區營造的實踐之道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任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起文建會推動了社區營造工程,其主要內涵其實就是「公民參與」地方事務,正與非營利組織的精髓有著相同的目的與動力泉源。學者歐德費爾德(Oldfield, 1990)於《公民資格與社區》乙書中,指出參與公共事務,不只是公民的權利,更是一種公民責任的發揮,社區成員唯有在其權益與責任相符時,才可稱為獨立自主的公民。同時,公部門在不侵犯公民自主性的原則下,也鼓勵公民提昇公民道德與實踐公民資格。

對於公民參與的實踐之道,論者曾提出如下五項策略:(江明修,1997:56-63)
* 參與社區發展:公民參與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策略,依之可減少社會疏離感(alienation),其理念是透過民主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使個人更加融入社會活動,個人對社會的疏離感將日漸降低,社區意識也終得以滋生。其作法乃是結合政府部門與社區資源、形塑社區意識,以及使政府重新回到民眾的直接控制下等方式。

* 傾聽民眾心聲:政府部門主動聆聽民眾心聲,進而主動整合和動員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服務。

* 基層行政組織:公民參與不宜由上而下地由官僚組織發動或促成,應該在非營利組織的指引之下,由自覺且主動的公民尋求與政府共同合作,協力完成社區公共事務。瓦爾多(Waldo, 1980: 95)便曾指出,無論是「以追求顧客為中心的官僚組織」,或是「基層行政組織」,均應抱持較具開放性、敏感性,並提供公民參與管道,使行政方案的執行,更具人道、平等與創新等內涵。

* 代表性行政組織:行政組織的組成應反映社會結構中不同利益與屬性,於政策規劃與執行時,才能具有代表性及公平性地反映整個社會的需求,也才能獲得民眾的普遍接受與支持。

* 公私合產協力:意指由公民加入公共服務的產出過程,包括:公共提供與其他公共財的提供等。就史料的分析成果而言,中國早有公私協力合產的案例,例如,古代之「社倉」和「鄉約」,又如民初晏陽初於河北定縣推動的「平民教育運動」,陶行知在江蘇無錫創辦的「民眾教育運動,以及梁漱溟於山東鄒平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等。

綜論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營造的實踐之道,在於落實公民參與機制,其間必須思考如何建構現代化的公民社會,並健全公民參與的組織與制度環境。兩者之間關聯密切,社區改造運動得以深化社區意識、培養公民能力,形成多元對話的公民社會文化。


‧以大格局與大魄力,落實鄉村重建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建築系主任、陳育貞/台大城鄉基金會董事、宜蘭工作室共同負責人

台灣的鄉村,自六O年代「以農養工」政策推行以來,即被賦予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的「調節筏」功能。過去四十年,只見農業生產和由之維繫的鄉村生活,迅速衰退、瓦解。農業政策的「推」力,和發展導向經濟政策的「拉」力,不僅是造成離農、離鄉的主因,更造成今日「永續性」發展與「破壞性」發展之間的巨大衝突。

廣大鄉村,過去曾以高度人口流動與失當土地利用,以付出社區瓦解與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參與在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過程。如今,隨著新一波社會經濟轉型,城鄉流動悄悄轉向,都市的返鄉之潮,正預告著鄉村「調節筏」功能即將重新啟動。而鄉村的重建,則是當前至為迫切的課題。  

此外,鄉村土地面積約佔全台的百分之六十五,不但保有相對優質的生活地景,並是重建台灣生態版圖的重要潛力環境。這些珍貴的鄉村資產,雖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年代受到忽視,卻是當前尋求共生、永續發展模式的重要基礎 。



然而,今天的鄉村,以傳統農業生產為目的的公共設施,已然不符新型態生活、生產所需;農田山林和漁村,更因縱容開發而破壞。消逝中的鄉村地景、破壞中的生態資源,正在瓦解鄉村重建、國土重建的環境基礎。此一狀況,一方面是由於鄉村發展缺乏整體、清晰之目標指引所致,二方面,則是惡質選舉政治之下,向主流選票靠攏、妥協的地方政府施為所促成。這一現象,對於雲林、南投、屏東、宜蘭、台東、花蓮…等主要農業縣份之損害猶為巨大。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因而更加嚴正面對2005年底的地方首長選舉,並鄭重呼籲所有候選人,以大格局與大魄力,落實鄉村建設,強化公共投資,避免鄉村再度淪為發展性破壞的基地,確保鄉村重建、國土再發展的未來性。我們的具體要求是:

1. 提出一個以城鄉共生、鄉村永續為目標的縣級鄉村重建藍圖,作為主要的選舉政見。
2. 拒絕向主流開發單向靠攏,承諾鄉村重建的資源分配優先性。
3. 承諾以鄉村生活品質提昇、加速產業轉型、適當土地再利用為目標之積極性作為,並提出鄉村公共建設
的具體方案。
4. 承諾於各項重大建設方案推動時,將週邊鄉村社區一併納入整體規劃,並同步落實鄉村社區配套方案。
5. 承諾將鄉村社群培力納入施政重點,整合各部相關資源,提出縣版鄉村社區營造推動策略與實施步驟。
6. 承諾地方社團與組織的政策參與管道,並提出足以整合民間力量的政策執行機制。
7. 承諾全面性鄉村資訊之建置,並優先納入執行預算。內容應涵蓋人文史蹟與生活地景、生態環境與土地使用、各類公共設施及使用狀況、社群發展與組織狀況、地方訴求與發展議題…等。
8. 承諾地方政府改造,積極整合行政資源與單位合作,提高鄉村重建之品質與效率。


‧落選運動,是時候了!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刊載於 2005/11/23 自由時報

古希臘時期的雅典人,高度主張公民意識、反對獨裁。市民有權利在大會堂中透過公共討論,並且投票,以表達對領導者的支持度。在崇尚武力與君主統治的時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確實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異數。不過,當時有一種投票卻與現在「選賢與能」思維完全不同。

這種投票是這樣的:每年到了投票日,雅典公民來到大會堂,不必經過「提名」的過程,也沒有「領票」作業,投票人只要撿一片陶板,在上面寫個名字投到票箱中,就算有效。計票結果,得票最高的人,將會遭到全民唾棄,要被放逐十年!



怎麼回事?
原來,他們投票的目的是要選出「對於雅典社會危害最大的人」!主張「全民共治」的雅典人,深怕有人擴權之後成為獨裁者,才想出這樣的方式來維持公民社會的主張。

時間拉到現代!
二○○○年四月南韓國會大選時,南韓網路族發起了「落選運動」;同年六月,日本眾議院改選,日本民間團體也在網路上架設落選運動的網

頁,並且提出不適任的國會議員候選人名單,希望選民不要再支持這些候選人。

南韓網路族與日本民間團體發起的「落選運動」,其實就是向選民直接進行民主溝通與政治訴求,呼籲特定條件的候選人不應該繼續擔任民意代表,應該讓他們落選!

重新閱讀雅典這一段歷史,再看看日本韓國的「落選運動」,想想台灣正在進行的三合一選舉,讓人感受深刻。

台灣民主化之後,是否真的落實選賢與能的理想?事實上,許多民意代表辜負了人民的寄託,當選後只是在經營自己的政治版圖或累積財富,甚至透過媒體炒作話題,造成社會不安。但是,透過選舉語言操弄以及意識形態的動員,這些政治人物仍屢選屢上,人民雖然難以忍受,卻又莫可奈何。

如果,參考南韓與日本公民意識抬頭的積極做法,再回應雅典人民主社會的初衷,台灣也應該推出一個「落選運動」,觀察哪些候選人對於我們的民主社會危害最大,然後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在鄉鎮長、縣市長、立法委員選舉中落選,用選票來表達人民的意見!

「落選運動」不是抹黑。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弊案與抹黑其實不難分辨!如果說,散播不實言論影響選舉違反選罷法,那麼針對事實的討論,是屬於社會公論的範疇。選民透過這些市民運動,對於曾經發生貪污醜聞的候選人,更能有道德勇氣向他們說不;對於具有一定政策能力與專業知識的政治人物,則更有信心多予支持。

‧超級助選員站台,有用嗎?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刊載於 2005/11/26 東森新聞星期講義 民眾日報

距離縣市長選舉只剩七天,兩大政黨都由重量級人物親自上場,希望藉著這些議題喚起選民內心深處的回憶,引動潛藏的意識形態,轉化為投票日走出家門的動力。選民對候選人有什麼了解,投下這一票對未來的縣市長有什麼期待,似乎已經不是重點了。

這也難怪,選戰的選舉活動越來越熱,但是,許多沒有特定政黨立場的中間選民卻越來越冷,畢竟,政治人物口中所謂的「弊案」真真假假,已經讓人越來越沒有興趣;每個政黨都說要改革,但是總是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很少檢討自己;縣市長選舉明明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這些對於各縣市的問題不了解的超級助選員,一再地將議題帶到藍綠對決,目的不外也是要開發尚未表態的中間選民,但是,這樣的策略真的有效嗎?

到底,中間選民關心的是什麼?舉例來說,出了門到處都走不通,騎樓不是被佔用就是停滿機車,人行道高高低低到處充滿危機;市區裡面機車搶案、超商搶劫、電梯之狼橫行;景氣不好生意難做,政府只會取締攤販不會創造商機;不合格的托兒所、老人健康食品說明會讓人不放心家裡的父母與幼兒……,凡此種種,候選人的政見有沒有回應人民的感受?

針對這一次的縣市長選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發起的行動聯盟,透過全國社區營造以及民間團體的串聯,這兩個月來與各縣市競選總部聯繫並且與候選人「換帖」,許多候選人積極回應,親自接待,有些人則是冷處理,更有些候選人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政見!以下就舉四個例子,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候選人的政見大現形。

一、縱使有許多人都認為治安不好是對生活的最大威脅,但是許多候選人卻不願意將改善治安當作首要政見,就算有,也因為對於治安問題的本質不了解,提出來的政見不外是要求中央增加警力、與社區守望相助的老調,未能面對社會問題,提出預防犯罪的策略。

二、有許多農業縣的老年人口近年來增加不少,但是,大部分候選人的政見都只是提高老人年金,並沒有提出如何透過像是關懷中心機構等,創造在地就業與在地照顧的策略。畢竟,老人需要錢,更需要有尊嚴的照顧機制。

三、重大建設更許多候選人的最愛,開闢捷運、拓寬道路、鐵路高架、快速道路、交流道、立體停車場等等支票,這些建設真的落實的話,在未來的四年將會把小小的台灣蓋得滿滿的,但是,到底需不需這些建設還是個大問號!

四、大型活動帶來的觀光人潮與生意,也是許多候選人政見的首選,不過,從過去的紀錄來看,有些不認真的縣政團隊,只是將民俗與文化活動當成宣揚政績的最佳機會,到頭來,觀光產業沒有整合,文化產業沒有紮根,只是一場大規模的園遊會。

投票日越接近,候選人的危機感越強,輔選的政黨領袖一如預期地在重要關頭出手,但是,越是不表態的中間選民,對於議題的選擇也越挑剔。的確,我們在乎候選人的人格、也在乎政黨的清廉,但是,我們更在乎未來四年,當選的縣市長要提出什麼樣的施政計畫!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故鄉是遠方溫暖的溼地--呼籲百萬青年返鄉投票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刊載於 2005/11/28 台灣日報文化版

我十九歲的時候考上大學,坐火車到離家很遠的淡水唸書,畢業退伍之後的第一工作也在這個小鎮,出國留學,地球繞了一圈之後又回到淡水,南方的故鄉,成為假日探親的旅程、心中永遠溫暖的溼地。

九月離鄉潮
每年九月,台灣都會出現一個大移民潮,將近十萬個十九、二十歲的青年,離開自己出生的故鄉,出外求學,這一出門,常常就是二、三十年。許多人像我一樣,完成學業、退伍後開始工作,成家、定居的地點,往往都與這個「第二故鄉」有關。最近十年來,由於週休二日的制度、產業結構改變,以及社區營造等因素的結合,有些年輕人開拓出新的契機,返鄉經營自己的「第一故鄉」,這些熟悉外面世界運作模式的年輕人,正是社區營造的最佳人力資源。


南方的故鄉,成為假日探親的旅程
心中永遠溫暖的溼地


不過,也正因這些年輕人出外唸書,重要的價值觀與處世態度養成的時間是在學校裡面,又經歷過現代社會的洗禮,對於自己出生長大的社區,反而比較陌生,對於一些傳統但卻阻礙進步的社會運作方式,正是年輕人所不能適應,更難願意妥協的。比如說,有些民代壟斷地方資源、鄉鎮公所行政牛步化、縣政府無為而治等等,每每讓年輕人無法茍同;到最後,人為的建設雜亂不堪,自然環境則是破壞殆盡。

為什麼,我們要接受這些不適任的人來經營我的故鄉?民主社會的選舉制度,不能找到賢能的人,讓老家的鄉親可以健康平安?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小時後,選舉是大人的事,長大後才了解教科書上說的與真實世界的落差,許多地方的選舉是依賴實質的利益交換而來。難怪這麼多年來,許多地方的民生建設出現問題,比如說浪費資源做在不需要的地方、或是需要建設卻根本沒人理會的現象。

那麼,就完全不要去想它,反正選舉就是這麼回事?倒也未必!

百萬青年返鄉
如果用十年來計算的話,台灣有將近一百萬個年輕人,離開故鄉在外求學或工作,也許戶籍仍在老家,對故鄉仍然有感情,這些人正是我們的希望!

目前資訊發達,要了解自己故鄉的發展不是難事,十年來社區營造的動力,讓許多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躍上全國性的新聞版面,在農業經濟轉型以及災後重建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透過社區產業的新契機,故鄉人可以再度找回自信與尊榮,年老的親人有人照顧,不用望著荒廢的田埂嘆氣。

這樣的活力要能夠維持下去,必須藉著這一次三合一選舉,再進一步將傳統地方自治的模式加以解構,透過選舉,找到支持社區營造的候選人,給故鄉的發展有個機會。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厭倦了城市的生活,想要回家的時候,故鄉的河流依然清澈,泥土依然芳香,鄉親依然和樂。

我的鄉愁,不是郵票、也不是車票,而是投票,由於戶籍的關係,今年不能在我出生的故鄉投票,只能呼籲所有出外的年輕人都返鄉投票,選出適合的人,好好照顧我們的故鄉!


驚天動地60 秒-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音樂.生命.大樹下】1030行動

活動快訊

‧ 2005縣市長選舉社區營造政見研討會

‧ 社區營造學會<徵人啟事>
‧ 社造發條新書出版快訊<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 「第五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永續森林‧生態旅遊」
‧ 市民創意都市夢想徵集活動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 2005地區就業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
‧ 環境議題傳播人才培訓課程
‧ 文化流轉-臺博展覽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主   編 :鄭晃二
 責任編輯:湯皓如    底圖提供:Vincent (台灣故事館 拍攝)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