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61》

94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社區健康營造‧營造健康社區」-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不惑而惑的篤定
呂致緯/客委會研究員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文化扎根與產業振興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社區防救災
吳杰穎/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

專題報導


‧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開啟醫療訓練的新境界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柔情不在面紙裡-談社區情感的建立
李怡娟/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候補監事


‧一個基層護理人員伴隨東華里健康社區成長的小故事
陳秀隆/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秘書



‧臺北市國寶級護理長的心情故事
陳秀隆/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秘書



‧社區健康營造志工范姜夫婦的故事
劉怡君/社區營造學會93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專員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empowerment 社區改造行動--淺談社區「增權展能」
蔡秀美/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副教授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社區健康營造‧營造健康社區」-專題報導

輯室的話

世界衛生組職(WHO)在「公元2000年全民健康的全球策略」一書中定義健康:「健康並不是一個單一清楚的目標,它是領導人們邁向進步發展的過程。健康的人有工作能力、參與所在社區的事物;而健康系統則指在家庭、教育機構、工作抵點、公共場合、社區及健康相關機構,都處於健康狀況。它也包含個人和家庭應採取主動態度去參與和解決他們自己的健康問題。」

時至今日,所謂的「健康」已經不僅僅是具備健康的體魄,而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健康的行為以及健康的生活環境;從洪德仁秘書長文章中所提到,透過「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的進行,從過去的醫療專業的學習,擴大到社區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的範疇,整合在地的「社區健康福利資源網絡」,強化社會福祉、社區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形塑健康台灣的理想。

李怡娟教授表示,健康城市或是社區營造就是期望重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對於週遭環境的關心,透過各樣的活動在社區中推動著,建構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來融解冷漠,聚集人心。透過各種的議題,例如環保、安全走廊、健康防疫網、關懷送餐等,去營造一個充滿溫馨、幫助、支持與友善的互助網絡與環境,這才是健康城市或是社區營造主要的目標與核心價值。

在本期電子報當中,我們分享了三個在地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感人的小故事;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當中,每個人的力量可能都是小小的,但是,當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時,它就是一股源源不絕的動力,支持著社區內的每項工作不斷的推展下去;希望透過在地人、在地事的分享,帶給我們的社會一點鼓舞及溫暖。

本期封面人物介紹的是呂致緯,在他投入社造工作七年中,歷經工作角色的變換,以及對社造價值評斷的肯定與迷惘,卻始終不減縈繫著對於土地以及社區人文的關懷,以「不惑而惑的篤定」的心情寫照,反映出其對台灣社區發展的信心,以及自我期許。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不惑而惑的篤定
呂致緯/客委會研究員

我是呂致緯
七年前從馬祖海角邊境的小社區,闖進社區營造的殿堂,開始啟發無限的浪漫想像。後來又經歷台大城鄉基金會與社區營造學會的歷練,以及後來步入客委會行政體系裡,由下而上的角色變換,以及不同工作的層次,對於社造價值的定義,雖會偶而錯亂與迷惘,但始終不減縈繫著對於土地以及社區人文的好奇,總是期許著能為社會改變些什麼。尤其在社區營造學會服務的期間,深被陳錦煌理事長以及洪德仁秘書長的熱情所感動,讓我更深信台灣是可以被改變的。

在行政機關服務的這段期間,由於角色的替換,得以從另一視野來看台灣的行政機制對社區輔導與社區營造推動的態度。由於預算受限於會計年度壓力,往往急於呈現績效,或是操作期程的緊縮,經費下放的時間不明確亦限制社區推動相關發展。特別是核銷的問題更是讓許多有需求以及急需輔助的社區卻步,〝政策考量〞的因素讓人為因素去影響制度的公平與執行。

當然行政資源有其謹慎以及運作的程序,而且行政院將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列為施政重點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社區發展的可能性。最完美的情況是在於公部門與社區能否回歸於〝人〞的角度,讓六大面向成為可實踐目標,讓社區文化精神的永續發展與傳承成為最終目的。

不惑而惑的篤定,在於對台灣社區發展的信心,以及對自己的期許。有時雖然會對於社造事務的推動與社造環境產生疑惑,但卻也可以讓自己停下腳步來反省自己的觀念。

最後分享一句心得作為結語:「政策不在於思辯而是在於落實」,與大家共勉。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編按:
有鑒於落實社區營造政策與縣市政府的密切關係,社區營造學會發起「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方案,隨年底三合一選舉日近,在各界迴響下,已轉型為「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的集體發聲。而〈社造電子報〉由52期開始,以一系列分項議題的專文刊載,做出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建言,以此訴求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出優質政見。
本次專欄刊載兩篇專題,前篇承襲電子報55期「產業與就業」議題,黃世輝老師舉出「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和「通用型文化創意產業」兩種觀念,加以分述釐清。「社區產業」並非只是社區工作者進行社區經營的手法,事實上,「社區產業的發展培養了人們對於文化與美感的經驗與體會,進一步也為『通用型文化創意產業』培養了欣賞、消費與參與創造的人口」。由此,「社區產業」在務實的經濟效益上,重要性不言而喻。

後篇吳杰穎老師分析災害的性質,並分別從「防災」、「救災應變」、與「災後復原重建」的觀點說明社區主導防救災工作的便利性與最高效益,並且強調以社區民眾為推動主體」,最後呼籲地方政府應該防救災工作中擔任要角,並著重社區參與、加強減災工作。

‧文化扎根與產業振興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兼顧社區與經濟的第三條路
經濟發展是長久以來世界各國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也幾乎成為政府運作成果的主要檢驗標準。於是政府與人民都相信,高經濟成長與低失業率就是幸福指數的主要保證。
但是當天災人禍頻仍,無論地震、颱風、大雨、污染、垃圾…等都帶給人們生活上立即的痛苦,這時候我們又深深體會到經濟成長不是生活唯一的目標,安全、照護、關懷等可能是更基本的需求。
那麼我們如何要求距離我們最近而有力的縣市政府,在經濟發展、就業機會、社區安全、弱勢關懷等各方面實現符合社區生活需求的作為?有沒有一條兼顧社區營造與經濟發展的路可以走?
或許一切還在摸索之中,但是與社區營造運動一併成長而來的「文化產業」,以及近年來政府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

◇社區產業=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
1994年在台灣與社造幾乎同步推動的「文化產業」是「以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發現、確認、活用等方法而發展出來的,提供社區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產業[1]。這種文化產業因為具有社區關懷、文化扎根、合作分享、創意經營等的特性,可以稱之為「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也有些人則直接簡稱之為「社區產業」。
社區產業往往是小而美的零細產業,但卻是地方特色顯露的主要場所。社區產業的題材可能是農林漁牧、休閒農場、原民文化、手工藝、生機飲食、生態旅遊…等,但重要的是,社區產業經過創意轉化,可能提供深度的社區生態文化體驗,以及一種社區獨自的美感經驗。
對縣市政府而言,如果能夠提供社區產業活潑發展的條件,也等於在形塑縣市中多元豐富、深刻迷人的地方文化形象。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這條路似乎沒有捷徑,而是緩慢的社區營造過程。

◇以兩種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縣市政府的新路
2002年我國政府開始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了藝術產業(含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電影)、設計產業(廣告、設計、數位休閒娛樂、設計品牌時尚、建築設計、工藝、創意生活)與文化支援產業(出版、廣播電視、文化展演設施)等三大類13[2]。其實這些「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產業」相連、相似,卻又有所不同。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是「源自創意與文化積累,透過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昇的行業[3]。在這個定義中雖然不忘「生活環境提昇」,但並不強調社區關懷,而更加顯示出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高科技以外另一類經濟發展策略的性格。因此,相對於「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稱之為「通用型文化創意產業」。
事實上,社區產業的發展培養了人們對於文化與美感的經驗與體會,進一步也為「通用型文化創意產業」培養了欣賞、消費與參與創造的人口。
如果縣市政府在政策上能夠同時鼓勵著重社區營造的「社區產業」(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以及著重經濟效益的「通用型文化創意產業」,那麼社區型與通用型兩種文化創意產業將有可能聯手打造兼顧社區生活營造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三條路。





[1]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成果彙編》,文建會,pp.23-31
[2] 官方資料是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文化藝術核心產業、設計產業、創意支援與週邊創意產業三大類,但對於13項目則未做確定歸類,此處暫時提出分類的建議。

‧社區防救災
吳杰穎/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

災害對台灣的衝擊將越來越大
天然災害必需是下列三個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1)天然力作用,如颱風、降與、地震等;(2)人文環境,如人口分佈,政治經濟,文化特性等;(3)實質環境,如建築物,維生管線,公共設施等。同樣是 7.3 級的地震發生在阿拉斯加無人居住的地方就不是災害,但是同樣程度的地震(921地震)發生在台灣就是一個災害。台灣人口綢密,使得台灣對天然災害極為敏感,加上人定勝天的觀念,以及不當的高密度開發,因此只要稍有天然力的作用,人員死傷、財物損失是不可避免的。隨著近年來的全球氣候變遷,可預見的是,災害對台灣的衝擊將越來越大,我們仍需對為以往的不當開發繼續付出代價。但是,只要有一套完善的災害管理機制,我們可以把付出代價的時間縮短,並且減低付出的代價。

社區在防救災工作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今年1月底在日本神戶市兵庫縣舉行的聯合國防災會議(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發表了兵庫宣言(Hyogo Declaration),在宣言中特別強調應以社區為基礎,做為未來防救災工作的主軸。就防災的觀點而言,社區防救災工作能在災前強化社區居民的危機意識,進而提昇居民參與防救災工作的意願,藉由在地居民之推動,防救災工作較能夠契合社區的條件與需求,且容易被社區民眾接受。就救災應變的觀點而言,社區防救災工作的推動更顯珍貴。根據美國的研究統計,重大災害發生後,有80%的生還者是在消防救災團體到達前的20分鐘內被鄰居救出的。且由社區主導災後救濟物資的發放,不但較有效率亦能避免分配不均。就災後復原重建的觀點而言,社區防救災工作之推動能加速重建腳步,且較易重現地方文化與社區特色。

台灣社區防救災推動的困境
社區防救災工作強調以社區民眾為推動主體,經由社區培力的過程來凝聚社區的共識與力量,並藉此推動減災、整備等措施,來減少社區的易致災因子,以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而當災害一旦發生,社區居民亦能防止災情的擴大,並降低災害人員傷亡及人員損失,並能迅速推動復原重建工作。近幾年,特別是921 地震之後,社區防救災的工作已在全國各地開始展開,但我們也看到整個推動過程有以下的困境:
一、  地方政府在社區防救災推動過程中缺席:近幾年的社區防救災工作的推動,大都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不是被動參與,就是在推動過程中缺席。
二、  過度於重視短期的成果:近幾年的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大多由政府委託專業團隊進行一年之推動專案,因此行政單位往往要求於專案推動完成後能看到具體的成效。這或許與台灣政治的速成文化有關,但卻往往是社區參與的致命傷。
三、  過度強調災時之應變與器材的購置:現階段的社區防災工作大都僅著重災時的避難工作或應變器材的建置,忽略了「防災」之面向。

未來努力的方向
年底即將舉行地方首長的改選。我們呼籲未來的地方首長應重視社區防救災工作,並朝以下的方向來努力:
一、  地方政府應於社區防救災工作中扮演積極的角色:災害發生在地方,地方應是防救災工作的第一線的推動者。應此,社區防救災工作應由地方政府主導、中央政府協助。
二、  社區防救災工作應著重社區居民的參與過程:社區防救工作要能持久、落實,必需要有由下往上的參與過程。參與過程通常需耗費較長的時間,因此社區防救災工作應摒棄短線操作的做法。
三、  社區防救災工作未來應加強減災工作:社區居民一起找出社區的易致災因子,共同提出解決的減災方法與對策,進而影響地方政府的施政決策與順序,將可達到社區防救災的最高境界。


專題報導

‧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開啟醫療訓練的新境界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05111日,在北投文化基金會教室裡,一群人陪伴著女醫師劉宛欣,正式開啟社區健康營造課程介入醫療訓練的前瞻性計畫,這是醫學教育訓練的新境界。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the America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APHA)曾提出:「社區基層醫療是廿一世紀醫療照護主流」的主張。社區導向基層醫療保健(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care)已是全球醫療保健發展的方向,以社區病人為中心,提供全人完整醫療照護。
衛生署指出:為因應新世紀疾病型態改變的挑戰,美國、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學生在畢業後臨床教育均採一至二年的「一般醫學訓練」,讓畢業生獲得獨立行醫的能力;我國的臨床醫師養成教育,採取直接實施專科醫師訓練方式,並無「一般醫學訓練」的設計,導致國內年輕醫師的學習偏重於以高科技醫療為主的專科醫療,普遍缺乏一般性醫療技能,因此,雖通過國家檢,取得醫師證書,但獨立行醫的態度和能力仍是不足。2年前SARS的衝擊,使我們有機會檢討臨床醫療訓練體系的再造,衛生署依據SARS防治醫療網施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GY1」,自2003年起,國內各教學醫院的各科醫師,均應於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完成三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
目前的一般醫學訓練包含社區醫學,但僅只於5次的社區醫療機構觀摩見習,殊屬可惜。為落實以全人為基礎,進行社區健康營造,使醫師們能以全人的觀點,提供優質的社區健康促進服務,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指導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北投文化基金會規劃為期一整個月的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讓醫師不僅是觀察見習,而是參與、投入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在「做中學」當中,認識、學習社區與社區健康營造概念與操作策略,發展有關社區健康促進計畫的概念及技巧,形塑社區醫師做為社區健康促進的倡議、守護角色。為了解民眾、社區健康狀況,對於健康議題的需求,進行調查及診斷,運用健康照護之資源。針對社區健康需求,與社區相關團體機構,共同擬定、規劃、執行社區健康促進策略,綜合健康醫療之知識及運用於預防中,在健康照護中,展示專業知能。了解、參與社區健康促進的評估檢討與永續經營
除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專業醫師之外,我們邀請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健康服務中心、社區團體幹部及北投社區醫療群王炳元、邱政宏、黃德雄、王正淵、蔡秉勳、藍紹梓、洪德仁等醫師一起參與社區教師,分享交流區健康促進的知能與經驗。
健康議題專案操作,由我們與社區制定主題、對象,分割議題成為幾個部份,受訓醫師以接力方式,參與階段性工作,轉接、延續、累積社區健康營造成果期末以活動形式及研究分析論述發表。我們操作「北投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結合鄰近社區資源,推動「關懷長者、溫馨送餐」活動,每星期一至五由社區志工配送溫馨、營養而健康的午餐,配合送餐時段訪視,了解及關懷長輩們的日常生活、協助連結醫療照護及社會福利資源及幫忙募集民間慈善團體的協助等等,達到社區互助與關懷之目的。安排定期實施的健檢及營養評估,為長者們的健康把關。此外,指導接受送餐服務的長者,健康養生之常識,讓長輩們更懂得如何保養自己。以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導向,提供適切的福利、健康促進服務,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懷,落實老有所終理想。計畫項目包括:老人關懷送餐服務、社區健康需求調查及訪視、關懷轉服務、社區健康促進行動、服務志工招募培訓及成立志願服務隊、義賣園遊會展示成果、期末評估及成果報告。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促進的理念,為使民眾增進其控制及促進健康的能力的過程,強調應重視社區環境的改善、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empowerment)、激勵社區的參與及有效的投入,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1986年,Hancock Duhlru將「健康城市」定義為:「持續地創造並增進城市之物理及社會環境,強化其社區資源,使人們能夠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的生活功能,並達到最大的潛能。」健康決策過程的重新建構,必須將權力轉移至地方層次,減少健康不平等,保護環境,加強社區行動,以及將健康意識置於國家政策之中。居民具有一定的共識,想去改善與健康有關的環境,而非單只居民免於疾病而已。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疾病型態的改變,國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也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後提出「健康台灣」願景,將「台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列為施政重點,其中的「社福醫療」項目,絕不能再僅限於醫療服務的思維,而必須激勵社區參與及投入,強化社區健康促進能力。
歡迎劉宛欣醫師投入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這是全國第一次社區醫學教育的重大變革,讓醫療擴大到社區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的範疇,整合在地的「社區健康福利資源網絡」,強化社會福祉、社區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形塑健康台灣的理想。


‧柔情不在面紙裡-談社區情感的建立
李怡娟/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教授、社區營造學會 候補監事

今年9月份康健雜誌公佈了一份全台的「健康城市調查」,發現台灣人的心理健康情形不理想;43%的人常覺得煩燥,50%以上的人對未來抱著不樂觀、不確定的態度。除了心理不快樂外,台灣的鄰里關係也變得更疏離,對環境的不信任程度更加提升,過於一半(52.59)的人相信如果自己在路上出了事,不會有任何陌生人伸出援手幫忙。

近期的一個柔情面紙廣告也將這個現象反映出來;一個年輕男子騎單車摔倒在路邊,水壺、文具、書本散落一地,人們都有著要做的事情,每雙眼睛都看向未來卻沒有注意到身邊有個需要幫忙的人,也許他們看到了,但是並沒有放在心上,或許是大家都太忙碌,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關心別人的事,還是已經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了!這個廣告沒有巧妙的運鏡或精緻的剪接,但這短短的十幾秒影像,的確會造成心中的悸動與反思,環境中的的溫暖與柔情已與我們漸行漸遠。
健康城市或是社區營造就是期望重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對於週遭環境的關心,透過各樣的活動在社區中推動著,建構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來。在推動社區活動中,最困難的就在於人的冷漠與不關心。各樣的活動推動就是要來融解冷漠,聚集人心。透過各種的議題,例如環保、安全走廊、健康防疫網、關懷送餐等,去營造一個充滿溫馨、幫助、支持與友善的互助網絡與環境,這才是健康城市或是社區營造主要的目標與核心價值。
在把香花遞送給別人前,我們自己身上會先充滿馨香;在居民開始關心別人之前,他們定是愛自己、為自己有信心且是充滿能力的,何來憂鬱之有!柔情不是在面紙裡,其實在你我之間。



‧一個基層護理人員伴隨東華里健康社區成長的小故事
陳秀隆/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秘書

可以感受到,眼前是一個蛻變中的年代,身邊任何景物都處在改變之中;臺北市的北投區衛生所也在931231悄悄地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於9411從原地設立。雖然如此,以往美好的故事還是會繼續地流傳,讓人稱頌………。我們衷心的盼望,透過激勵人心事蹟的流傳,能化解社會鬱卒、苦悶等不健康的情緒,讓社區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苗……
鄭惠珊護理師是在8412月底由臺北市立和平醫院調到北投區衛生所,因多年優異的社區經營與表現,參與東華里社區志工消除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92年中對抗SARS疫情等社區自保運動93年中獲得當時(衛生所時代)藍孝芬所長的拔擢,而由公共衛生護士升上護理師職位;「惠珊姑娘」是護理同仁對鄭惠珊護理師的暱稱。
如果您上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的二樓,看到一位身材「十分」瘦長、大約有165公分高、戴著絲框眼鏡且面帶笑容的護理人員,那肯定是鄭惠珊護理師,絕對錯不了的;不過,要看到「惠珊姑娘」也要有點兒好運氣,因為她有一半的時間是穿梭在里鄰社區間,參與保健與服務民眾事務
話說89年底,參加北投區級機構各種會報,都會聽到張義芳區長讚揚與感佩衛生所護理人員積極社區服務的陳述;也經常聽到區長以衛生所護理人員服務社區的事蹟勉勵同仁:晚間到里鄰訪察時,經過東華里,常常在10點多還看到衛生所護理人員參與社區事務;這位護理人員姓鄭,家住臺北縣土城,她對社區事務投入的熱忱與態度,真另人感動……。因此對「惠珊姑娘」的印象特別深刻,也頗感興趣,而決定觀察她一段日子,好瞭解葫蘆裡賣的膏藥,探索社區營造的成功模式
向護理同仁詢問有關「惠珊姑娘」的事,多位同仁都表示「她每天都很忙碌」,而護理長表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每月業務目標成績都能達到就好,其他的社區經營由地段自己去發揮。「惠珊姑娘」一下班就往社區跑……只見「惠珊姑娘」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就到辦公室,先帶小孩簡單早餐、到幼托所後,就坐在電腦前開始敲敲打打,上網找資料、打文件,好像很專注又忙得不可開交的樣子;問她一些保健業務細節,只見她忙碌得無暇抬頭回應,就算偶爾抬頭也不超過3秒鐘;電腦螢幕裡顯示著研擬中的飛鳳計畫文案。不到1個鐘頭的時間,回頭再去看她,人已不在座位上,又到里鄰訪視去了。雖然在辦公室找她有些難度,不過每個月的業務目標數卻都能達到,且又可支援其他里段的不足額度。
隨著時光流逝,過了沒多久,聽說東華里在建置中央廚房、推動社區獨居長者居家照護及送餐服務,這不正是飛鳳計畫的內容嗎?原來東華里已經向市府社會局申請、通過補助計畫,準備進行籌劃中的社區獨居長者送餐服務
東華里蔡瑞崇里長是一位熱心社區事務的里長,對社區總體營造有他的執著與構思,除了在社區成立巡守隊在夜間巡邏、招募社區志工提供服務、爭取到里民活動中心開辦知性課程之外,也與區公所、健康服務中心、警察分局、陽明大學等各鄰近機構建立密切關係,以及向中央部會、臺北市政府申請社區營造相關的補助計畫。這些過程,肯定多少都有「惠珊姑娘」的參與。
有好幾次受邀參加東華里舉辦的社區活動,都看到「惠珊姑娘」、蔡里長東華里志工隊長(即里長娘麗妙)帶領著志工親切的招呼民眾,宛如一家人。在偶然機會,聽到有人隨口說說「惠珊姑娘」如何如何,立即招致眾志工姐妹的白眼,甚至有人主動跳出來維護她;雖然最後祥和收場,在感覺好像一些人在開玩笑,卻也能夠從此細微處察覺到「惠珊姑娘」與社區夥伴情感相溶的程度。
曾有段時間,媒體連續多日報導台商包二奶、明星聞人劈腿或當第三者、家暴等事件,讓人對「惠珊姑娘」的家庭經營感到憂心;她能有多少時間投資在家庭生活?扣除上班、交通與社區經營時間,細算一下,好像只剩下喘口氣與睡覺而已。但是,在一次東華里舉辦的唭哩岸生態導遊活動中,全程看到鄭貴澎先生(惠珊的夫君)擔任生態導覽志工親切地為民眾解說,鄭立吾惠珊的小孩)不陌生地穿梭在隨行的人群之中,好像與里民非常熟悉,有一群志工說我們從小看他長大的。由這家人融入東華社區及與社區民眾的親密關係,讓我們對「惠珊姑娘」的家庭經營感到放心,也能將「衛生機關的人最沒衛生」的心中大石頭放下。衷心期盼同仁的家庭經營幸福快樂,成為維繫社會健康的楷模與支柱。
每次的社區健康篩檢、防疫保健宣導活動等,都需要透過社區志工才能有「樓上招樓下、厝邊招隔壁」的加成效果,社區民眾也經由多次的活動而熟識,彼此互信互助,甚至達到「遠親不如近臨」境界,使人喜歡搬到這裡來居住。這樣的社區,北投區就有。
社區志工的規模與動員力,是社區經營的重要指標;而要維持一個社區志工團隊,必需要有有心、充滿熱忱、能撥出時間的核心成員共同的努力。北投區有好幾位里長(及其伉儷)對社區的經營都有其獨到之處,但運用社區志工服務卻是共同的方法。東華里社區志工的動員力極佳,主要原因是志工們有共同努力的目標:持續經營中央廚房、社區獨居長者送餐及照護服務,經常舉辦成長課程、維持心血管與糖尿病病友會等支持團體的運作……。以上過程規劃與實施,都有「惠珊姑娘」的參與,同時也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能有機會享受到由營養師精心設計:少油、少鹽、多纖維,與當日送餐內容相同、營養又經濟(一份50元)的午餐。
雖然臺北市政府的衛生組織政策正在蛻變之中,基層的社區保健服務的脈動,透過地段護理及後勤支援同仁持續在進行著;宛如大樹的根,鑽入深層土壤之中。經過多年歲月的洗禮,隱約可以看到微笑的「惠珊姑娘」頭上多了一些白色頭髮,不過她的「伴隨東華里健康社區成長」故事,仍繼續向世人述說著。
後記:「○○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特別在此,祈禱北投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廖浩玉專員身體早日恢復健康。她是衛生所時代退休的護理同仁,退休後繼續服務里鄰,其對北投社區的愛令人感佩;健康服務中心內目前就有數位這樣的退休護理同仁。

‧臺北市國寶級護理長的心情故事
陳秀隆/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秘書

臺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秀隆秘書

臺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二樓樓梯口朝護理室放眼望去,即可明顯看到一位身材特殊(渾圓豐厚)的護理同仁正伏案專注地忙碌著,她就是人稱˝胖胖護理長˝的陳清惠護理長。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異於常人的福態身材及熱誠堅持、守法守分的專業精神,令人「過目難忘」。               陳清惠護理長→


陳清惠護理長是由外科臨床(開刀房)轉入基層護理行政而從事社區保健服務已逾33年。她的為人豁達、處世不茍,對基層公共衛生護理行政的經營理念有獨到的見解與堅持;凡事以民眾的立場思考,用「歡喜做、甘願受」的無私奉獻態度,合法合理合情的幫民眾解決健康問題,獲得社區民眾回應而享受成就感的滿足,這即是支持陳護理長一路走來無怨無悔與對社區民眾服務熱誠不減的原動力。

陳護理長是在五年前被調派到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係懷著「心不甘情不願」的鬱卒心情就任,經長官的鼓勵、支持與自己短暫的調適後,便從此愛上了好山好水的北投區,將心中的怨氣轉化成耕耘社區衛生保健的力量。首先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引領同仁進行社區健康調查、評估、診斷,蒐集社區環境與居民特性,分析、瞭解民眾健康需求,作為爾後提供衛生保健服務參考。又積極地與市立陽明、關渡、中興、臺北榮總、振興、和信、國軍北投等醫療院所,及區公所、里辦公室、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北投文化基金會等區級機構合作,規劃定期提供便利民眾的定點保健活動;將健康服務中心的防疫保健業務由被動轉為主動,慢慢地讓社區民眾認知到健康服務中心的功能,並養成平時注意衛生保健的習慣。近兩年來,舉辦的定點保健服務已達平均每個月20場次,預期成效也逐漸顯出,而能在多次區政會報及各種活動中得到區長公開的肯定與讚賞。

陳護理長雖有特殊的福態,但卻是動作靈活「身輕如燕」、頗為健談;在護理室入口處問她「最感謝的長官」時,她說:「我對我的長官都很感恩!」信手將週遭的物品收拾,又感性的蹦出一句:「我最感念的長官是前任所長林上青醫師,她在我內心最鬱卒時刻,不斷地給我鼓勵、打氣,讓我在最短時間內掃除陰霾,適應新環境,迎接業務上的挑戰。」,又說:「也感謝現任的藍孝芬所長,她讓我們保留在業務上的自主與發展空間。」在不到二分鐘,已將桌面收拾得乾乾淨淨,又走到了我面前招呼˝開講˝

問她「近幾年來最深刻的事」,她想了想如此敘述:92SARS侵襲臺北市的四、五月間,當時國內對SARS所知不多,北投區榮總負責收容、治療染SARS病患,附近居民擔心隨時有疫情傳播的可能而恐慌,又北投十幾個社區內有大陸、東南亞等疫區回國的居家隔離個案,除各里段隨時需要疫情監控外,每日還要對居家隔離個案實施體溫三測、供餐、代收垃圾、心靈照護等生活上的協助,因為人人聞SARS色變而一時間無人志願出來幫忙,健康服務中心同仁只好天天加班到晚上10點多,設法為解決居家隔離民眾生活問題及疫情監控。在持續二週餘的龐大工作量與時間壓力下,使同仁出現疲態、瀕臨累倒,而卻幾無可支援的人力加入;陳護理長乃與陳秀隆秘書商議建請區級防災指揮中心協助,由區長統籌區內資源、人力以共同投入抗SARS工作,減輕護理同仁負荷。後來區級防災應變小組啟動,區長整合區級相關機構配合分工投入社區抗SARS保衛戰;其後又有志工加入協助,紓解了同仁困境。「在資訊全然不足又得不到支援的情況下,必須要求同仁一起去面對、執行不可預知期限與結果的任務,是我感到最深刻的事。」也是因為護理同仁一起出生入死,培養出了革命情感,讓彼此爾後更能珍惜相處的緣分,相互體恤,感情更加融洽。

有一次陳護理長加班到晚上10點多,回家時在北投捷運站遇到一對來自中南部拿著竹圍地址的阿公阿婆,這對未曾自己搭乘過捷運的阿公阿婆不知何去何從、無助地四處望著,陳護理長雖然已很疲憊但也主動地上前詢問並給予協助,不但詳細地告訴他們怎麼去、親自送他們搭上往淡水方向的捷運,而當天自己回到家已快12點了。實在有夠熱心的!

護理同仁非常敬愛陳護理長,多位同仁都表示:「護理長為人隨和、做事用心,時常為我們著想、關懷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們解決業務上的問題,且會隨時像媽媽一樣(雞婆)的叮嚀,使我們備感溫馨,只可惜阿長已經63歲,再過二年就要退休了!」霎時空氣中充滿了淡淡的憂愁,有位同仁突發奇想地說:「阿長熱心社區保健事務,人緣又好,乾脆出來選里長、選議員。」其他同仁也附和起來,一時間「選里長」、「選議員」的呼聲此起彼落,就好像是競選發表會。只見陳清惠護理長面帶微笑,輕鬆自若地說:「我要做到68歲,等你們通通退休了我才要退休。」嘿!嘿!嘿!於是,護理室瞬間又恢復了往日和諧的氣氛。

這就是基層公共衛生護理行政閱歷最豐富、令人一見難忘,人稱
˝胖胖護理長˝的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陳清惠護理長,也是臺北市碩果僅存的國寶級護理長辦公室心情故事。


編註: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係由先前的北投區衛生所」組織修編而來。已於今年1119暫遷至石牌路二段1117,繼續為社區服務。
‧社區健康營造志工范姜夫婦的故事
劉怡君/社區營造學會93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專員

桃園縣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志工范夫婦,由於退休前乃從事藥局的工作,為村民健康,即與觀音鄉衛生所有良好的互動,於民國八十九年當選社區理事長,有感觀音鄉地處偏僻,便與觀音鄉衛生所一起舉辦全村的免費複合式篩檢,每年至少一次,項目包含派X光車到社區裡、視力檢查、骨密度等,也因此機緣,去年觀音鄉衛生所林夏珠護理長致電請范姜夫婦帶八位志工去天晟醫院上課,過一個月後便與衛生所一起提案,原本范姜理事長不抱希望,是用好玩的心態去提案,假若沒有也不介意,沒想到居然通過桃園縣衛生局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審核,承辦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發現社區的寶貝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發現富源社區有一個寶,就是有一對志工夫婦相當會演話劇,以前完全不知道,在一次屏東內埔鄉客家文化協會交流中,志工夫婦與李甜妹、黃慧珠、林玉秀、范姜江玉英隨性演出,范姜清治大哥負責音效,演出一齣宣導拒絕搖頭丸的話劇,劇本內容是:「孫子放學回家拿一顆搖頭丸給阿媽吃,騙阿媽吃了會跳舞,結果阿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下藥丸,開始搖擺!最後奉勸各位賺錢固然第一,但家庭及教育小孩要擺在前面」,獲得高度迴響及轟動,之後有活動或需要話劇演出,年屆知天命甚至耳順之年的志工群,就會自發性的湊在一起討論劇本主題並排演,各個角色也就出來了,劇團雖然沒有名稱,不過相當具有活力,沒有請特定老師編劇本,而是由大家討論出來。

一路走來,只覺得好玩
剛開始連公文、計畫都還不太會寫,所以到處去上課、學習,從89年就上總體營造初階、進階的課程,也認識很多老師,多聽多學習,當用心去做,就覺得很好玩,范姜夫婦打趣的說,每年提案截止大多是在年初的三月,所以每當大家在過快樂的農曆新年時,自己是在過「企劃年」,雖然有時想計畫案想到頭皮發麻,不過還是覺得好玩,因為當每年去回想這一年的種種,雖然不完美,但會有股「勝利」的感覺。
在社區健康營造裡,說沒有困難是騙人,之前有志工運作的問題,目前有執照的志工20多位,沒有執照的志工也有20餘位,過往有活動時,只能找沒有在上班的志工參與,而在上班的志工也因自己無法幫忙活動而懊惱,不過范姜大哥總是會安慰他們不要太在意,不能因志工的事而把自己的事業給弄丟了,要先吃得飽,飯碗顧得好,才有精神做志工,後來為了避免此情形,於是把活動盡量在週末舉辦而避免週一到五,對於熱忱的志工,在每年中秋節晚會舉辦志工楷模表揚,不管有無執照的志工,只要過往表現很熱心服務便推薦上臺領紀念品,感謝他們的貢獻。
此外,三、四年前辦活動會有人潮不踴躍的情況發生,因為居民覺得沒意思,甚至發放紀念品、便當,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後來范姜理事長發現,觀音鄉的居民喜歡活動與節慶搭配在一起,於是盡量搭配在一起,並傳達一個概念就是我們辦的活動是為自己好!給一個正確的健康諮詢方向,漸漸地,大家會一起想如何將活動辦好,畢竟是對自身的健康議題,他們覺得是有用處的。

永遠的事業

范姜夫婦認為不論是社造的領導者也好,執行者或團隊都好,常互相勉勵做一天和尚要敲一天鐘,做什麼事就要有什麼樣子,把社區營造當成自己的事業經營,就會永遠快樂,會一直去想什麼是最新、最好的想法,呈現在每年的企劃,把別人的好處吸收回來就是自己的本錢!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empowerment 社區改造行動--淺談社區「增權展能」
蔡秀美/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副教授

   
社區營造的意義,是指居民能透過學習對社區瞭解、產生關懷且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透過組織與行動從事社區改造,使得社區能朝向共同願景而努力。這樣的參與和自主行動的社區,也是一個增權展能的社區。所謂社區的增權展能,是指社區在個人層面、組織層面以及行動層面都有高度的參與和行動力,在個人方面,社區居民對社區有充分瞭解並擁有社區意識;在組織方面,組織的結構、領導與資源運用有健全的運作;在行動方面,社區組織透過動員與各項營造技能發揮集體的改造行動,並學習檢討改進。
   
    增權展能一詞來自英文empowerment,國內學者對此名詞的譯稱相當分歧,有稱為充權、充能、增能、增權、賦權、彰權益能等,但是此概念受重視的程度卻未因此稍減,常見於社區發展、社會工作、教育、醫療保健、管理等學門。這裡對增權展能的概念所關注的應用層面在於社區的增權展能。

    國外學者曾探討社區增權展能的概念,提出九項要素,即成員的參與、領導、組織結構、問題評估、資源動員、提出質疑、與其他組織的連結、外部媒介的角色、以及方案管理。從事文山社區充權的研究後,羅秀華則認為社區增權展能理念是喚醒受助群體覺醒,到爭取政治權力,以改善其社會境遇,其實踐包含三項組合,即意識喚醒、知識增進和採取行動。

    筆者認為,社區增權展能的概念可以分三個層面來探討,每個層面均有三個要素,共有九個要素。第一個是個人層面,其要素分別是居民對社區的認識及問題覺察、居民對社區的關懷與營造的信心、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社區增權展能的起始階段最關鍵的要素應屬提升居民對社區的瞭解與社區問題的覺察。其次要提升居民對社區營造的信心。在認識和信心提升後,接著便需要引發民眾對社區事務的參與,不只在議題討論、事務決策的參與,更要強調計畫執行的實際參與。

    第二是組織層面,其要素包括社區組織的結構、組織的領導、與其他組織的連結。營造過程的重要關鍵即社區組織運作,因為有良好的組織運作才能讓社區營造展現出集體的力量。組織運作首先看居民是否了解一個組織的結構、分工、會議程序,並知道自己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和責任。居民擔負社區組織的角色,且認真執行任務也是社區公民教育的最佳學習機會。其次,組織需要有適當的領導才能使居民有向心力,促使社區共同朝目標努力,甚至以溝通協調化解內部的衝突和紛爭。社區在進行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可和其他組織、單位保持合夥或結盟關係,一方面可視為外部資源的運用、公共關係的開拓,另一方面也由於合夥與結盟增強與他人及其他組織互動,降低可能出現的絆腳石。

    社區增權展能的第三個層面是行動層面,其要素分別是社區資源的動員、行動方案的管理以及行動中的反思。社區營造一旦啟動,資源動員的多寡會決定了營造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其次,社區營造的過程,社區組織一定要學習方案管理的技能,讓營造過程的知識與經驗可以累積、儲存、傳承。方案管理包括組織會議的記錄、營造計畫的撰寫、經費的預估和執行、計畫進度控管、行動方案的回饋與評鑑,以及文件檔案管理等。營造行動之後,居民透過行動中反思了解自己在這段期間是否經歷觀點的轉變,知識技能是否增長。而組織透過行動中反思檢討行動方案的執行和成效,做為下一階段社區擬定營造行動的參考。

    本文提出社區增權展能的要素,希望提供社區工作者的參考,將社區增權展能學習視為社區營造歷程最重要的課題。促使社區邁向增權展能可以協助社區成為學習型社區,在面臨全球化、社會變遷的挑戰下不斷追求超越與創新,使社區永續經營。




圖說:促使社區邁向增權展能,可以協助社區成為「學習型」社區。


驚天動地60 秒-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音樂.生命.大樹下】1030行動

活動快訊

‧ 2005縣市長選舉社區營造政見研討會

‧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培力課程系列四>
‧ 社造發條新書出版快訊<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 林熹達先生出馬競選鎮長
‧ 市民創意都市夢想徵集活動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 2005地區就業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
‧ 環境議題傳播人才培訓課程
‧ 第五屆海峽兩岸 大學的校園 研討會
‧ 2005年碩士論文獎助金
‧ 『建築桂冠』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 槙文彥 演講
‧ 生態工作假期一日體驗,第二梯報名開始!
‧ 身聲演繹劇場-最新演出訊息--《光與聲的島嶼》
‧ 文化流轉-臺博展覽
‧ 藤森照信演講及「台日建築之社會實踐」學術研討會,歡迎參與!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主   編 :劉蕙苓
責任編輯:談繼威    底圖提供:林榮一(上海拍攝)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