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59》

94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呦呦待哺的社造新鮮人
張筠臻/新故鄉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城市的經理與危機的管理朱世雲/明道管理學院.造園景觀系助理教授
有大選舉就有大建設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請關心一下公寓大廈吧!林德福/崔媽媽基金會 董事長、清雲科技大學土木及防災研究所 助理教授、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 執行長
專題報導
‧公廈管理,十年有成?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都市社區營造─「都市居住經驗與社區參與機制之建立」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高松根/海洋大學講師、社區規劃師、 陳世鴻/中和世紀皇家前任主委、陳文智/桃園縣龜山鄉21世紀迴龍社區第五屆主委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婦女撐起社區營造的彩虹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5-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自從衛爾康西餐廳大火事件,促使〈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立法通過,迄今剛好是十個年頭過去了。而自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也正是十年的時光。對比「公廈十年」,「社造十年」的今天,挾謝院長「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光環,「施政社造化」勢不可擋,然而集中台灣75%人口的各大都會區,其最主要的住宅類型「公寓大廈」之集合式住宅,卻是不少社區營造相關工作者最陌生的區塊。

我們認為,鄉村型社區的一大困境在於勞動人口外移造成的活力衰退,如此,密集聚合了大量潛在人力資源的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在住戶按月繳交管理費予管委會的定期接觸狀態,絕對擁有想像以上的能量可推動社區營造。本期電子報延續刊登學會六月份在台北市紫藤廬所舉辦的系列公共論壇紀錄,主題為「都市社區營造─『都市居住經驗與社區參與機制之建立』」,由長期關注公寓大廈相關議題的崔媽媽基金會呂秉怡執行長、海洋大學高松根講師,以及桃園龜山鄉21世紀迴龍社區陳文智主委、中和世紀皇家陳世鴻主委,共同分享公寓大廈社區營造的實務經驗與未來想像。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呦呦待哺的社造新鮮人
張筠臻/新故鄉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大學所學為資訊管理系,在求學中體認到資訊科技立意為創造更便利生活、建構因應在不同時間軸而產出工具。在畢業後便直接踏入資訊產業,為一般營利導向的企業提供不同服務,從工作後時常發現,產業作業流程並非建製系統的主導因素,符合「貼近人心」的需求才是系統規畫、設計的核心意義。也因此,對於探究人的核心價值有了十足的內在動力,便利用下班之餘修習「社會工作學士學分班」,在學習社工課程中,明瞭非營利組織、社福醫療體系運作及個體成長背景、價值觀對於整體社會具有憾動的影響力;並期許自我有朝一日能將所學到的資訊科技與社工專業產生連結,與對話。

社區營造學會所扮演的角色為推動社區健康化的重要推手,社福醫療若能以社區為中繼站將是加速實踐社福醫療的最終目的-預防及發展健康。因此當得知有此職務需求,感到欣喜萬分。很幸運的,能在今年中旬到學會的工作,而這個職務內容及環境場域正是實踐理想狀態的契機。

維護台灣社區通網站是我目前主要的工作內容,網站內容除了提供當前社造政策相關機制內容、社造人才資訊,其主要著力點在於提供每個社區有專屬的網站。也藉由維護網站,學習到政府單位公共政策輔助機制的產出、非營利組織(居民)需求的共識凝聚,及落實不同需求面向的具像表徵。若社造為一門社會科學,而我現在應為幼幼班新生,在這近100天的新生訓練中,我體悟到社造是個體生活的實行,全民需求層次提昇的快速道路;社造不只是名詞的定義,更重要的是動詞實體運作。

社造是終身學習的課程,以我個人的中短期目標會以延續學習社福醫療專業,及為創造社造資訊平台最大效益為努力方向。因此現階段,我已開始在推廣教育,修習心理輔導的碩士學分,並與組員配合著手規畫下一階段網站的改版事項。期待自己持續秉持社造精神,不斷朝目標努力。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編按:
有鑒於落實社區營造政策與縣市政府的密切關係,社區營造學會推動「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方案,由〈社造電子報〉52期開始,以一系列分項議題的專文刊載,做出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建言,以此訴求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出優質政見。

本期電子報從城市的經理、公共建設與都會型社區-公寓大廈等議題,探討縣市政府的空間政策。首先朱世雲老師以德國經驗說明,面對「長程地方發展規劃出了差錯」,應該「採用危機處理的方式」,才有轉圜的可能性。其次鄭晃二老師犀利的揭露地方發展規劃中,爭取重大建設資源的緣由,並呼籲選民冷靜判斷。最後,聚集了大量勞動人口的都會區、人口密集的公寓大廈,該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地域認同?崔媽媽基金會以長期關注都會型公寓大廈社區的經驗,提出讓行政資源進入這塊社造缺口的具體建言。

‧城市的經理與危機的管理
朱世雲/明道管理學院.造園景觀系助理教授
24.08.2005/Dortmund Germany

西元二零零五年的八月份,時值盛夏,應該是歐洲人活躍於大自然中的季節。可是,歐洲有許多的地方並不太平,乾旱與豪雨同時在歐陸出現。葡萄牙久未降雨,森林乾燥,森林火災在許多地方漫延,每天有一、二十起火警。據說不少是屬於人為縱火,企圖開發毀損後的林地。據說,燒掉的林地面積,估計約有 Saarland (2.600 平方公里)那麼大。同一個時間,瑞士、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國交界處的阿爾卑士山區(Alpen),則大雨滂沱,山洪氾濫。其災情,不下於過去桃芝颱風、敏督力颱風對台灣造成的災害。這些地方的災情之所以這樣嚴重,除了乾旱、大雨等自然因素之外,土地地單一農作物(譬如大面積種油加利樹來造紙)、山區地過度開發(如山坡用作冬季滑雪),都可能是促使災害更為嚴重的原因之一。


自然的災害發生與空間的規劃應變,其綿綿密密的關係,一直是人類長期企圖解答的一個議題。在科學能力與觀察技術的進步後,較值得信賴的判讀,應該不會太困難找到答案的。有 action 出現,必定隨著也就會有 reactio 來反應。縱然如此,大尺度空間的經營,應該不只是在災害出現後,進行短期的危機處理經營。它應該,包含如何讓自然與人群居住地,長期保持平衡的經營,避免災害或避免更大的災害發生。雖然,有不少的學者專家揶揄的論述,「規劃趕不上變化」。其實,這一種說詞,是根本理論的誤導。規劃(planning) 本來就是要依據現有數據與可能發生的變化,經過計算與驗證後,預測未來規劃的方向。這個未來可以是五年或是十年為一個單位。進行規劃的單位,必須有能力提供地方政府,真正合理的發展方向建議。而不是,無法長期觀測與執行的方案而已。


最近幾年,空間規劃的議題,從都市經營轉換到都市災害防治領域。一是表示公部門開始有政務官關心這些議題,二則是表示自然災害的發生促使學界的專長,得以被發揮。不過,就國土規劃或區域規劃的領域看來,這些短期的政策或措施,多少只能達到局部、頭痛醫頭的程度。譬如台灣地區在九二一地震後,公部門對於山區檳榔的種植,大加撻伐,以為檳榔種植是水土保持的元兇。爾後促成山區許多檳榔園被剷平,換栽植另一個樹種。然而,對山區而言,經過地震鬆動過的母土與地層,在驟然更換樹種之後,土壤大面積的翻動與暴露,對大地結構是否比較安全,卻少掉了評估,與政治責任歸屬的判斷。


民國九十四年八月的颱風過後,桃園、新竹的水患與缺水,也是一種事、權無法釐清責任的無奈。政治責任歸屬的困擾,在東、西方皆有雷同之處。尤其在政權改朝換代、舊新交替之際,更為明顯。


德國魯爾工業區有一個城市叫 Gelsenkirchen ,前任的市長 Wittke(CDU黨)計畫把年久失修的市政廳做大幅的整修。並採用 BOT 的模式,在修好之後,將未來的空間經營權,外包給私人公司 “Xeris"。市整府則採用承租方式,租用原本是公共財的辦公空間。先不論,其邏輯、動機、方式是否合理。整個修建的費用,現今成了關注的焦點。市政廳的整修經費從 2001 年預估的 22 Mio. euro[1][1],到 2004 年簽約時的 80 Mio. euro,一下躍升到 2005 年的143 Mio. euro。現任的市長 Baranowskis (SPD 黨),則只好斷然採取工程中斷執行,重新檢討合約的適法性。2 可是,假使市政府採取片面終止合約,市政府則必須付出高達 23 Mio. euro 的違約金。[2][2]


這樣的公共政策規劃,已經不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蔭了。今天的都市建設、公共投資,多是以千萬、幾億的金額來計算,不少地方政府的父母官,以借債子孫的方式,搏命演出。財政的大洞,如何補漏,就留給後繼者來傷腦筋了。類似這種眼光短淺的做法,在私人的中小企業經營,可能最後以歇業了結。但是,具規模的大企業,甚至國家機器,任何政策的決行,是草率不得的。如果把決策的成敗,有清楚的責任歸屬,並且與職務的去留結合,可能在選擇暨決策上會更為謹慎了。


城市的經理,需要具備細心的觀察與耐性。它絕對不是滿足個人政治慾望的工作位置而已。社區民眾攸關民生的教育資源、醫療品質、衛生管理、工商業發展、交通建設、居住環境等等,都是一個行政區域中,能否展現特殊魅力的評估重點。這樣的特質,需要一個健全的幕僚團隊方得以滿足。而,地方事務的危機處理,則須要快速與果斷的決定能力。它依然是需要平時的操練與經驗的累積。目前,台灣地區不少地方政府面臨,預算不足、工商不振等等的問題,多少是屬於長程地方發展規劃出了差錯。例如台中市在長期的規劃策略下,一直是以開發都市外圍土地為主。對中心老市區的發展與維護,可惜都視而不見。讓過去就市區的傳統與功能大量流失。其實,在可見的未來,問題還是要解決。屆時,解決的代價會是更高的。因為,傳統與功能的建立,需要時間,很長的時間。


在這些都市問題繼續惡化的狀況下,公共事務短期內要解決,就不能只依賴規劃了。採用危機處理的方式,對地方公共事務困窘,才能出現些許的轉圜。


[1][1] Mio. ﹦百萬


[2][2] Wes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 Nummer 195, WRG 1, 23. August 2005



‧有大選舉就有大建設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鄭晃二
媒體報導,日本首相小泉解散國會,迫使不贊成郵政改革的議員在國會改選中落敗,重新組成的國會,是日本政局新的世代交替,年輕一代的政治人物主導的小泉內閣,預料將更加務實,將日本經營成一個「正常的國家」……
這個故事看起來充滿希望,日本能,台灣也能嗎?
來看看國內政壇,「國會改選」也是目前的熱門話題,姑且不論是否目前立即要面臨「倒閣」與「解散國會」的危機,兩年後立法委員改選,將要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根據新劃分的選區,十幾二十萬人就選一位立委的小選區機制,相關人士都各自盤算著如何劃分選區才會對自己有利。
不過,這樣的選區結構,再加上台灣特有的「選民服務」與「建設資源」的為微妙關係,將會產生新的化學作用。畢竟,選區越小利害關係越明顯,目前的地方選舉早已成為某些縣市長、鄉鎮長、甚至國會議員搶奪資源的灘頭堡,爭取重大建設也成為這些政治人士的選舉支票,或是首要施政目標。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許多建設等到建築蓋好、開幕剪綵完了之後,這些設施的使用、管理、維護卻常常不見有人理睬。國會議員、縣市長、鄉鎮長結合起來向中央要建設資源,等到資源下來之後卻不好好使用,結果是「拿錢的亂用、給錢的挨罵」!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建設不只是蓋房子,建築物是為了滿足使用的需求,就政府而言每個建設都是重要的投資,是為了滿足社會與經濟的需求,創造出豐富的產業機會或是生活品質而下的投資。話說回來,如果當這些需求不清楚,也沒有很基本的「社會計畫」或是「經濟計畫」的時候,就貿然地提出「建築計畫」當然會出問題,難怪全國從北到南會出現一堆閒置的公共設施。
既然道理這麼簡單,為什麼大家都做不好呢?追根究底起來不難發現,爭取建設資源本身即有多重的好處,一是附近土地價格,二是建築工程利潤,三是個人政治行情。
首先,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土地的價值產生在「買賣」,重點在於如何將買與賣之間的差價拉大,以創造出較大的轉手利潤。選舉支票或是政府的建設計畫剛好是鄰近土地價格的大利多,於是,巨蛋、機場、博物館,交通建設等等往往是最好的炒作議題。
工程的利潤是第二個好處,大大小小的工程,正好可以滿足支持者,或是擺平反對者。工程本身一但目標清楚當然應該要好好做,但是,問題的關鑑在於這些工程發包的結果,是否真正對政府有利,而且能夠找到高品質的好廠商?還是,又是因為受到地方壓力而必須妥協?
第三個好處是這些議員與首長們的政治行情,這個好處與人民的關係不大,但是卻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前面兩個利益的經營,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政績以及地方利益相關者、特定選民的支持度,如果爭取到資源,支持度自然穩定上升;如果爭取不到,支持度就下滑。
這種現象其來有自,精省之後落實地方自治卻變本加厲,兩年後的國會改選還早,今年底三合一的選舉,已經有不少參選人開始提出各種建設支票,不論什麼樣的建設,常常沒有經過專業評估,先開口要再說。
了解這種「選民服務」與「建設資源」之間綿密的關係之後,再來審視候選人的建設支票,也許選民們可以比較冷靜的判斷,到底哪些建設是真正對大家有利,哪些建設其實只是在服務少數選民。

如果我們還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至少,讓我們有一個「正常的縣」,與「正常的城市」!

‧請關心一下公寓大廈吧!
林德福/崔媽媽基金會 董事長、清雲科技大學土木及防災研究所 助理教授、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 執行長

隨著經濟成長,社會變遷,人們生活型態逐漸轉變。綜觀台灣有75%人口集中在各大都會區,而都會區又以公寓大廈之集合式住宅為主要的住宅類型,然而此類封閉型的公寓大廈,其社區型態與一般開放型鄰里社區之環境管理方式、住戶互動型態均不相同。尤其是受限於封閉型公寓大廈自我獨立的社區特性,也形成了現今許多公寓大廈與公部門在施政配合、行政資源接軌上明顯脫勾的遺憾。例如當前所關注的環保工作來說,許多社區環保政策便未能有效地在公寓大廈社區落實,既使是行政系統的村里長,也常常覺得不易進入較封閉型公寓大廈來推動相關社區行政工作,即使是近十年來風起雲湧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相對地也很少涉足到為數眾多的都會公寓大廈社區。
伴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居住環境亦同步朝向快速而便捷的方向加速進展,尤其是都會區的人們,面對日益競爭的壓力,對生活品質的渴望愈來愈殷切。1995 年台灣通過「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讓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成為都會地區最基層且經由住民選舉產生的制度性自治組織,也讓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及公司(樓管及保全公司為主)可依法從事公寓大廈社區管理維護工作。這種由住民自行選舉代理的管理者與執行者,並可依此條例來訂定「社區生活公約」,對強調人際網絡營造及住民的組織建立的「社區營造」工作而言,無疑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性組織基礎。
然而,公部門針對公寓大廈訂立了制度性規範後,卻又缺乏相對應的行政及政策資源的投入(大部分的行政資源主要係透過村里辦公處、社協、社區文史團體等),因此幾乎所有的公寓大廈社區僅能各顯神通與自行處理。由於,台灣大部分公寓大廈社區的規模不大,多數的樓管業者係屬於中小型的業者、且所提供的是單一服務功能(如保全、清潔、公寓大廈公共管理、水電維修等), 缺乏類似先進國家已相當盛行的全方位物業管理服務業,也就是沒有結合科技、管理與勞動力,提供人們包括建築物管理維護、生活服務及休閒遊憩之諮詢代辦等全方位的服務,使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獲得清潔、健康、舒適、方便又能兼顧環境保育的生活空間。以致這個有利於都會區社區營造工作開展制度性安排,同時也衍生出諸多公寓大廈社區管理的問題,例如催繳管理費、機電維修、清潔管理等等吃力不討好的日常事務,使得多數住民對管委會組織興趣缺缺,樓管公司也難以提升相關管理服務及效率。
儘管多數台灣的公寓大廈社區仍處在自顧不暇的情況,慶幸的是,仍有少許公寓大廈社區在熱心的住民、管委會及優質樓管公司的奔走及推動下,獲得部分行政資源的溢注,得以逐步跨越日常事務的牽絆,邁向創造一個優質社區生活環境的「公寓大廈社區營造」方向開展,正如同中和「世紀皇家社區」今年甫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二屆國家永續發展獎(都會型社區)」之首例。顯見,如果我們能善用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這個社造的制度性利基,同時透過行政資源及政策,協助管委會超越日常事務的牽絆,並導引樓管業者邁向全方位物管業者發展,將可以為都會區公寓大廈的社區營造工作奠立良好的整體環境。
如是,我們深切的期盼在這次縣市長選舉中諸位候選人,能將下列的建言納入競選的政見之中,選後並付之執行:

1.    確立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的基層自治組織地位,給予行政體系的支持、並提供社造資源的協助。
2.    累積成功案例,編撰各類公寓大廈經營管理、社區營造推動的技術手冊,提供公寓大廈社區營造之 know-how,並積極進行宣導推廣,協助更多管委會取得社區經營的知識和技術。
3.    培力公寓大廈管委會的委員及幹部,辦理相關社區經營的教育訓練課程。
4.    在現行社區規劃師制度增設公寓大廈類型的社規師,並因應公廈社區特性加強社規師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的專業能力,以協助大廈推動社造工作。
5.    適時地表揚績優社區及熱心主委,激發榮譽感/成就感,並加強宣導,以提昇其積極投入公共事務的意願。
6.    輔導樓管業者轉型為全方位物業管理業者。

專題報導

‧公廈管理,十年有成?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政府為加強公寓大廈之管理維護,提升居住品質,特制定了「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迄今已屆十年。然而對比於「社造十年」,「公廈十年」到底對台灣社會起了什麼作用?
從社造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社區發展模式已由一九六八年《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的由上而下之社區發展協會組織,轉變為二○○五年《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由下而上之社區賦權模式,因此社區營造大力強調自發性與多樣性,希望提升民眾參與,以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和公民社會理想。但社造十年的成果,尚未及於公寓大廈這個板塊,令人相當憂心公廈十年的未來圖像會是什麼?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訂頒其實就是要解決都市型社區的家務事,因為台灣已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而都市地區的建築也由早期的透天厝或連棟街屋轉變為公寓大廈。但公寓大廈的住戶除了原住民(原地主)外,還有新住戶及租屋族,這三個族群的人對住宅的需求及社區的想像並不一樣,因而對公寓大廈的認同較低,往往不容易形成共識。尤其是租房族的流動率高,更是對公寓大廈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低落,造成公寓大廈居民缺乏集體的共同記憶,形成「熟悉的陌生人」群聚,即便是左鄰右舍都不相往來,遑論參與公共事務!
但公寓大廈也有另一個特色,一般而言,公寓大廈設施及管理較完善,專業技能也相對整齊,不像傳統的社區發展協會,一旦專業人員離職後社區組織便幾乎瓦解。因此,只要適時激發公寓大廈住民的認同感,讓他們知道作社造不只「圖利他人」,也圖利自己──因為不只居家會更安全、品質會更提升、景觀會更美化,地價也會更上漲。
社造十年把傳統只能在村里推動社區發展,擴大到一條街的兩側也可以作社造;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公寓大廈當作是「垂直的街」,因此也可以作社造。但公寓大廈不像社造領域中有各式各樣的培訓,而政府大力推動的社區規劃師也甚少觸及公寓大廈的社造。
我們建議政府應儘速與民間合作,蒐集優良的公寓大廈社造案例廣為宣導,並共同編寫「公寓大廈社造手冊」,讓更多的公寓大廈住民知道如何作社造。而針對高流動率的租屋族,除了應強調承租人也是公寓大廈住戶的一份子(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三條),有參加管理委員會的權利與義務,甚至透過適當的機制,讓承租的人參加「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才能讓承租人願意參與公寓大廈的公共事務。
另一方面,要維持公寓大廈健全運作,必須有三個面向配合才能完成:管委會、住戶、及物業管理公司,但政府往往只關心管委會及住戶,其實物管公司也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類似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必須綜理各項公寓大廈事務,但目前物管公司只集中在一般性的事物管理,因此應儘速推動「物管公司社造化」,讓物管公司除了一般事務外,也能有更多的社造理念。

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曾說過:「國家大到不能解決小問題,國家小到不能解決大問題」,換言之,我們已處在一個「大社會小政府」的時代。在台灣都市化人口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當下,勢必有愈來愈多居民成為公寓大廈的住民,如何讓公廈住民加入社造,共同推動「公廈社造」,或許是台灣都市社區邁向永續發展的惟一出路,也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下一個十年應努力追求的方向。

‧都市社區營造─「都市居住經驗與社區參與機制之建立」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高松根/海洋大學講師、社區規劃師、 陳世鴻/中和世紀皇家前任主委、陳文智/桃園縣龜山鄉21世紀迴龍社區第五屆主委

時 間:九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三〉
地 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1
主持人: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與談人: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高松根(海洋大學講師、社區規劃師)
陳世鴻(中和世紀皇家前任主委)
陳文智(桃園縣龜山鄉21世紀迴龍社區第五屆主委)

論壇內容:

李永展老師:我很快的介紹今天四位,首先是崔媽媽基金會的呂秉怡執行長,我想大家都知道崔媽媽,搞不好有很多人都是看他們的電子報長大的。這邊是中和世紀皇家前任主委陳世鴻先生,行政院有一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展會」﹙笑﹚,啊、是「永續會」,去年開始頒發「國家永續發展獎」,有五大類型,其中有一類社區類,去年沒有公寓大廈類型的社區參選,而今年參選的34個社區當中,「中和世紀皇家」是唯一一個以公寓大廈類型參選的社區,最後入選前三名。這邊這一位松根兄,是基隆市與台北市的社區規劃師,在基隆社區規劃師來做公寓大廈相關事務的、也正是基隆市的社造中心。我想高老師可以從公寓大廈、社區規劃師的角度來做一些闡述。最左邊是我們桃園縣龜山鄉21世紀迴龍社區的陳主委。桃園縣把縣府裡的一、二級主管以至於課長,一起聚集起來閉門造車、培養社造的概念,這樣才能把「社造、社區規劃」拉到縣府的層級。桃園縣又在台北市大都會的邊緣、事實上它有很多都會化的人口,或許我們可以從桃園縣做公寓大廈這個板塊來做一些討論。我們先請秉怡兄。

呂秉怡執行長:李老師、三位與談人,各位公寓大廈的前輩先進,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這個議題。也謝謝各位與談人,因為很多的想法是從各位的idea和實戰經驗中所擷取精華而來的,有些內容如果是各位的實戰心血請多包含一下。也剛好是一個蠻有意義的日子、剛好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是民國84628號立法院通過的,到下禮拜正好是十年的日子。正好在這個日子做公寓大廈的議題討論,是一個很恰當的時間點作回顧。

如果就台灣的社區營造來講,公寓大廈的社區營造,事實上是公部門跟社造推動者比較忽略
掉的一塊領域。因為都會型的社區營造是社區發展協會、里辦公處等所推動的社區營造聚焦
比較多,但在集合式住宅的經驗與著墨都比較少。我們觀察到公寓大廈特性會影響到其社造
的過程,由此來講,我們觀察到公寓大廈與一般社區營造最大的不同是:公寓大廈夾雜著很
強烈的私領域課題,因為每一個公寓大廈常常是每一個住戶一生中所購買最貴的商品或財
產,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財產」的性質,這個住戶的關心、是來自於我如何把這個財產的價
值保持的更好,或是房子漏水、我要怎麼樣去爭取一些權益等等。公寓大廈的一些公共事務
的起源、往往是一些家務事的衝突、或是對環境品質的具體需求或要求而衍生來的。所以就
我們的觀察,公寓大廈如果要介入去協助他去處理一些公共事務的話,必須掌握公寓大廈他
夾雜著個人家務事與公共事務的、很強烈的雙重性格。而這個部份掌握到,會比較好切入。

很多的公寓大廈公共事務的著手與處理,就是起源於協助處理跟解決私人的利益與利害關係。這個部份來講,公寓大廈他很生活性,相較於非都會型的社區營造有很多的共同體、記憶、跟共同的文化特質,對於一個已經蓋好的公寓大廈,是一群陌生的人,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包含人際網絡全部都是「零」的狀況之下,去試著、去推一些大家共同的東西、公共性的東西,然後從這個人跟人互動的過程或是整個組織的過程,然後慢慢再去拉一些共同的記憶、拉一些共同的所謂「大樓的文化」,所以公寓大廈缺的是集體記憶或是共同性的東西。這部份也會造成說在推公寓大廈的時候,事實上他會經常從生活性的事務來著手

第三,很現實的是,公寓大廈大部分要解決的是行政性、瑣碎的生活事務著手,譬如說管委會面對最多的是處理管理費的問題、各種環境品質問題─漏水、環保…等,甚至主委要幫鄰居處理大大小小的糾紛與紛爭。那事實上社區的公共性就是從這些紛爭、糾紛的處理中拉出來。比如說有一個基地台要放進社區,會影響到住戶的生活品質跟財產、安全,所以會因為「基地台」這樣一個私有的權益,很多人的私有權益集合在一起,就產生公共性,然後大家進行一個這樣的討論。

接下來,如果要在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話,我們發現社區工作者有一個基本必修的一門課,叫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與相關法規,這也是目前觀察到會對社造界造成門檻的原因。一般推動社造的人來講,有不少朋友可能不喜歡碰法規,但如果沒有初步了解這個法規,事實上將沒有辦法跟社區的人溝通,或是協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所以如果要大力的協助推動公寓大廈社區營造的話,必須突破的一個點,例如社規師也要有這方面的準備與規劃。

雖然看起來公寓大廈被很多的生活性的議題給綁住,像是管理費、水電費、或是處理糾紛,但是它是一體兩面。雖然主委或委員會被這種事務給綁住,但是一旦他能夠把這些事務性的部份給解決,或是有效率的去處理一個事務性的部份,看起來,公寓大廈其實是一個最好的組織性的基地與基礎,試想,每個月住戶都要來交一次管理費,社區發展協會跟里辦公處哪有這麼好的基礎?有很多社區工作者與社區組織幹部常常在苦惱「我如何找到我的支持者與群眾、跟他們緊密的扣在一起?」反而公寓大廈他有這樣一個的特性,他的住戶每個月有管理費要繳交、或是有一些生活性的問題必須要跟管委會或是管理中心接觸,所以事實上如果我們能讓公寓大廈比較有效率的、有品質的解決管理事務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會是一個可觀的組織的力量,因為幾乎每個月都可以碰到這麼多的一群人。這在政治人物叫做「有選票」、在商界叫做「有商機」、在社團裡這或許叫做「有組織生存和發揮的空間」,他會是一個有這樣特性的舞台與空間這樣。

接下來我提點一些在公寓大廈社區的現象,我們觀察到的公寓大廈有一個普遍性的現況:第一,管委會跟主委是整個第一線推動的窗口,但是如果我們把管委會、對照我們社造界比較熟悉的社區發展協會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管委會他在現況上,有一些限制或者是運作過程的無奈。我們看到很多的管委會是大家都不太想當「主委」,因為吃力不討好,委員也是一樣。當然不排除有些社區可能資源優渥、或是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特性,有蠻多人想爭取來當主委或委員。但是普遍來講,比較大的部分是大家對這個興趣並不大。縱觀起來有幾個原因,例如說他是無給職,行政事務又非常繁重,平日要收各種費用與管理事務。而要當一個委員及主委的門檻也很高,因為又必須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又要懂機械管理、又要會看財務報表、又要懂得如何做組織經營。這樣要當公寓大廈主委的門檻,我覺得遠比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與總幹事、甚至里長都要高很多

所以在沒有一些誘因、或是一個太好的前提之下的話,會造成大部分的人是無心去擔任。再加上公寓大廈的管委會,目前是一年一任當然新修法後是說「連選得連任」一次,但是它平均兩年就變動一次,而各種管理的知識門檻又那麼高,變動性大會讓它的組織穩定性不足,可能一個新的主委好不容易熟悉了公寓大廈的管理模式或是相關法規,但他兩年一到就要卸任了。那在卸任的過程,可能又沒有辦法把一些經驗好好的傳承給後續接任的主委跟委員,造成公寓大廈管理方面的經驗斷層與穩定性不足,現在也較少有好的經驗可以互相傳承、分享,教公寓大廈怎麼做一些好的社區經營。所以管委會有心的主委、孤軍奮戰之下,很容易就被磨掉熱情。所以也觀察到目前比較大的一個狀況是,公寓大廈比較多的時間是在處理生活性的行政事務,管理費、各種的維修、糾紛的調處,那這個部份跟社區發展協會,可能會有一些具備熱情、自發性的來關心公共事務的類型,跟社區發展協會來比的話,比較不一樣、有很大的限制,因為沒有太大的主動性與企圖心

另外,他跟行政部門的接軌跟與資源的接軌也有其限制,目前大部分的公部門的資源,比較多是沒有進到公寓大廈社區或是公寓大廈社區不能申請,不像桃園我想桃園這個部份,可能從文智兄他們龜山開始,或是怡岑他們目前在推的都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願意把一些公共的、社造的資源導到公寓大廈社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也就是說包括跟里辦公室的,社區的基層、行政體系的接軌,這部份目前都是公寓大廈比較大的一個限制在

最後一段時間再說一個部份,如何讓公寓大廈社區的管委會有一個培力、或是改變他們的現況,讓有能力的人來關心社區的公共事務?回顧一下台灣過去社造十年的一個經驗,那事實上我們回想十年前台灣怎麼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當然,有一些熱情與雞婆的人,他開始時沒有經驗,我們創造了一些舞台,給了一些支持性的後盾,包括資源或是一些教育訓練的經驗,像這樣的過程裡面,不斷的推動、分享經驗,不斷的交流這樣,可能在第一線有衝撞、挫折,然後成長。經過十年,看到一些不錯的成績在社區遍地開花。但是反觀這十年,政府對公寓大廈沒有這樣一個支持,很少公部門對公寓大廈開這種教育訓練的課程,那當然我們看到現在桃園縣或是各地開始開,是比較好的突破。有教育訓練的課程,然後有成功案例的搜集累積、推廣,相互的觀摩學習,相互參訪、這都是一個好的學習過程。或者是制度性的,比如說現在社區規劃師、或者是文建會的社造的培力點,這在社區營造裡面都有好的計畫。但是事實上「社區規劃師」制度,目前還沒有為公寓大廈量身訂做的社區規劃師,現在的社區規劃師、例如問一下哪些人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恐怕不多,但是你不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要進入公寓大廈,會碰到不低的門檻在那邊,那做社造的培力點同時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另外,公部門與媒體這部份,也可以試著透過重要的輿論對績優的社區,激發一些榮譽、成就感。

李永展老師:在請世鴻兄講台北縣的議題之前,其實剛剛族繁不及備載,崔媽媽基金會董事長林德福教授也在這邊,還有剛剛才來的桃園縣的怡岑、台北縣的盈慧等等。現在請陳世鴻陳主委。

陳世鴻主委:謝謝李老師、其他與談人、還有各位社造的先進,今天在這邊做報告有一點不敢當,個人切入社造坦白講只有兩年的時間,因為我是從接社區主委開始、拜讀李老師的一些著作,然後慢慢的摸索進入社造的領域。我想下一個階段要把社造推入公寓大廈,這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的東西。那我就先就我們在台北縣的組織的部份,跟各位做一個報告。在台北縣而言,台北縣的社區發展協會他只有400個,可是應該要成立的管理委員會,超過21,000個,已經成立的有4,000個。等於在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的轄區裡面,就包含了數十、甚至將近100個管理委員會。那如果說我們過去社造的模式是始於一個鄰里、或是社區發展協會的話,若社區發展協會的管轄區域把公寓大廈排除掉的時候,那他社造實際的一個擴展面,是不足以有代表性的,也違反了社造一個「由下而上」的基本法則。


那再來跟各位報告公寓大廈的特性,公寓大廈就建築上、尤其在都會區,強調的就是設施很完備。至少現在一個大樓裡面沒有蓋游泳池啊、沒有保全、警衛的話,這個大樓也沒有人要買。甚至以我們社區來講總共是14棟所組成的,那因為住戶的要求,我們的卡片是各自獨立的。甚至還有一種獨立電梯搭上去只能到自己家、不能到別人家,這樣的話誰願意去找鄰居?相對是減少住戶之間的相互互動、接觸的機會,也就是社區參與的意願。再來,我們在選樓管公司的時候,強調他的服務品質,例如你回到家裡面可以幫你代定電影票啦、托嬰啦、送洗衣服啦等等,這造成什麼現象?這是很強烈的告訴住戶說,搬進來以後就不要出去了、躺在家裡什麼事情都幫你做的很好。那加上門禁的關係,你也不要想說要出去,如果去別棟你可能上不去、要請對方下來接你上去。這是就建築特性來講的話,公寓大廈的一個困難點。

那就住戶成員來探討,現在都市的公寓大廈住戶、它包含了「原住戶」、也就是我們在講的「地主戶」,還有「新住戶」、以及「租屋族」。那這三種人他對地域的認同是不一樣的,然後他的需求也有差異。像社區發展協會他所面對的可能都是在地人,他地域的認同感會比較強一點。那在公寓大廈裡面的人,他或許也因為上班忙的關係,他把它當成一個宿舍,上班下班、下了班睡覺、睡完覺醒來又去上班了。所以可以這麼說,有些人他搞不好一個月、或是一個禮拜,他沒有到過社區的一樓,為什麼?因為他上班、下班就直接從地下停車場直接回家了,這就很像一個宿舍一樣。也就因為這樣,很多社區的議題啊,居民很難形成一個共識,這是就住戶的成員來探討。

再就組織運作來比較,公寓大廈是就〈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強制要組成的、不得不組成的一個組織,也就因為是強制要組成的,不像社區發展協會他是先找了30個人,有意願與共識,再去成立一個發展協會的。因為公寓大廈的管委會是強制形成的,相對凝聚力比較低,而且參與度、熱忱度就非常的低,有時會有當兵數饅頭的心態。剛剛聽到呂執行長前面的導言,事實上就是在強調管委會或是主委,我們要賦予它社造的工作。那我要去問:把社造交給管委會是不是適合?這也值得我們探討。如剛剛呂執行長提到,主委他是一年一任,最多做兩年,摸熟管理事務差不多就要半年,再叫他上課上社造課,他就卸任、掰掰了,下一任主委、管委會又要從零開始。社造他是一個長遠、延續性的東西。你如果交給管委會的話、社造可不可以在公寓大廈中實行,我們也可以去探討一下。繼續就組織來講,住戶對管委會的要求是什麼?是「請你把我家裡的事情管好」就好了。當管委會的人要去跟居民談社造的時候,他第一句話一定「你先把我家漏水修好再來談社造」,管理委員會還有一個,他要去當壞人,去處理違建戶、譬如說人家那個鞋櫃要收掉,那住戶就開始恨管委會、就產生對立。對了最主要推的社造政策,住戶就會為反對而反對,不是反對政見,而是反對整個管委會,他是反對你這個組織、這個team。所以比起來社區發展協會還好一點,因為他不用收管理費、不用作建設,他是當好人。所以在組織來講,管委會跟社區發展協會,是相當大的不同。

然後我們在公寓大廈的定位來研析,依照陳其南陳主委、和李老師的著作,學理上的對社區的一些解釋,公寓大廈應該是屬於社區。可是我去台北縣上社造課,我說管委會是不是社區?公部門給我們的解釋說不是。因為,管委會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組成的組織,不是因社區發展所組成的。我前幾天又問了文建會,回答說你們不是一個社造的主體,還是要去找「協會」。公寓大廈門關起來,不管是公設或者自己的私有空間,都是屬於私有財產,而站在公部門立場想一下,他可不可以把公家的經費放到這個公寓大廈、這個獨特的群體裡去做一些事情、辦一些活動?那就叫做圖利。所以一定要放到鄰里、一個很open的公共領域裡面去,這是目前社造的一些政策啊,無法不敢、也不行深入公寓大廈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接下來跟各位報告的是,我們社區的一些經驗,那剛才報告這麼多,好像潑一盆冷水很難做啊?其實也不一定,因為缺點就是優點,公寓大廈他有很多很大的優點。例如他的設施很完善,不用再給他蓋什麼東西,因為它本身就有公共空間。第二個就是,公寓大廈住戶的知識水平非常的高,人力資源非常的充足,不像現在很多社區需要一些社造專家進去,因為他們社區的人才全部外流,留在裡面可能都是一些老人家等等。那公寓大廈他本身的人才是非常多的,各種領域都有,而且都是精英份子、越高檔的住宅他的精英份子就越多,所以說這是一個優點。那也根據這個部份,我們在做社區的經營管理的時候,第一個部份就是要引出住戶、激發住戶的認同感,邀請住戶共同打造一個「新故鄉」。為什麼?今天大家在講公寓大廈的人比較冷漠,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想想、把它當成一個新的故鄉?我常常舉一個例子,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看到那個畫面,高速公路全部塞滿了車子,火車也都擠不上去,可是大家都想要回到故鄉去過節,那塞車很痛苦,這些人回到故鄉卻很高興,為什麼?因為對這塊土地有認同感!現在都市的人一年只回到他的故鄉一、兩次,一年365天有360天是住在這個公寓大廈裡面的,可是他在這個360天的時候都沒有認同感,他對那個回去五天的地方有認同感,這就是值得我們去玩味的地方。所以說我們願意、我們邀請住戶,把我們的公寓大廈、我們的社區視為我們的一個「新故鄉」。

還有一個就是提供公共事務讓大家參與,以前進入管委會大家都是認為管委會很大、他講話就算數,其實不對。當住戶對管委會沒有認同,就像一個國家,人民不信任政府的時候,就完蛋了。所以我們社區一直在強調,當委員是一個榮譽而不是權力。那管委會的權力不是賦予他的種種,而是住戶的信賴與支持。我們很多議題,都是開放、open,請住戶自己去討論,討論完了才送到管委會,再送到區分所有權人大會來做,會比較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其他就是法律制度的問題,現在的法律大家都知道,例如說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以後,我們馬上就能修規約,讓我們的採購作業規定全部比照政府〈採購法〉。台北縣政府到我們社區看的時候,就會說你們的採購做的比縣政府還要公平公正公開。以上最主要是要做一個什麼動作?就是讓住戶認同管委會,因為住戶不認同管委會的話,其他的都不用再講。讓他放心、把他的錢管好、把他的公共事務管好之後,再來跟他談社造。要談社造就是要「讓人走出來」,這個動作最好的方式就是辦社團,我們一口氣成立了22個社團,怎麼成立的?就是把他公告在大廳,想要組什麼社團就自己去填。總之五花八門、像是什麼麻將社都出來了,只要是能夠凝聚住戶的社團我全部都同意,你想開我就讓你開。不怕社團多、只怕不夠多,管委會只作關心和協助,讓社團去做一個自主性的動作。好處是辦活動的時候不用特地動員,讓社團帶自己的社員來,管委會也不用那麼累。

再來是福利制度,福利機制的話就是「福利社區化」,我們很重視老人福利與幼兒福利,幼兒福利也跟社團扯在一起。像我的小孩子不用上安親班、不用上輔導課和補習班,因為我們有美術社,吃完飯叫小孩子去會議室上美術課就好,我也很輕鬆。跟一個社區的小孩子互相的成長學習的話,有助下一代的共識凝聚。這就是我們剛剛討論到的,公寓大廈原本是沒有共識、而且對這個地方不認同的狀況,如果我們讓下一代從小就養成共識,相對會有所改善。

最後再講到社區的永續發展的機制,管委會是不是可以讓他去做社造?我現在在社區嘗試讓一個社區營造員去籌組發展圓極社,集合一些有心人去做。除了我們社區之外、我們也去輔導很多社區。包含去協助台北縣政府上課啦、諸如此類。

最後跟各位報告就是說,其實整個來講,公寓大廈要做社造,議題有、人才有,最主要做的就是一個心靈改造,這和我們現在社造想的一個「造人」的理念是相互結合的。所以說,我的文章標題寫的好像很聳動啊,〈是他們不願意參與還是我們忽略他們〉,但其實也沒有誰不願意參與啦、也沒有誰忽略誰,只是,我們只要有心、大家一起做的話,我相信一定可以把這個門打開的。透過很多人的督促,早晚這樣的理念會去覺醒的。謝謝!

李永展老師:我們剛剛聽陳主委這樣講,沒有講到公寓大廈如何走入廣義定義的一般社區,聽起來好像是關起門來的樣子,或許大家有一些討論的空間。是不是再請松根兄講一下關於公寓大廈的想法。

高松根老師:大家晚安。大家先看一下這張投影片,我常常在課堂上跟學員提到這個例子。我們看開車喔,現在車子廠牌這麼多,但如果你要換車你可能第一個想到說我
要換「賓士汽車」,為什麼?因為它代表了車子的最高等級。小時候你希望你兒子去學鋼琴、也希望他將來成為貝多芬。怎麼剛好這個車子、和這個貝多芬都是德國的?德國他是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大家都公認非常優秀的民族,文學也好、科技也好、還有很多的政治家音樂家,在這麼一個優秀的民族,照理說他的國家應該日益強盛,但現在還是沒辦法成為全世界的最大強國,為什麼?這個民族在上個世紀初,被一個跟我一樣留著小鬍子的人給左右,而且幾乎把國家帶向滅亡。是說他們人都很「猴」啦、但是都做自己的音樂、做自己的車子、做自己的文學啦、做自己的事,因為大家對社會的一種冷漠,所以就容易被政客給滲透進去,也因為他們的冷漠,所以一種單一的生活模式,納粹就把整個國家給掌握住了、甚至要侵略世界。我們可以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這個樣子,年底縣市長就要選舉了,這個顏色之爭、黨派之爭,都說我最厲害、沒有政黨協調,人跟人,是為反對而反對

接下來這是一個畫家,這本書現在誠品買的到,他畫了一本繪本,是他幫他的故鄉作畫,每3年就畫一張。他從1956年畫了第一張畫的時候,他的故鄉有小橋、流水、這個池塘還可以釣魚,山坡上伴隨著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再來三年之後呢,開始容納一些人進來了,這個橋太小、車子開不過去,所以路拓寬了喔,這一條水溝也被筆直的溝渠化,這個池塘已經開始沒辦法釣魚了,像是可樂的顏色一樣。到下一張,人跟大自然爭土地、我們需要更多的耕地,聚居慢慢靠近這個水源。接下來,人類進到一個環境以後呢,利用這個資源,所以瓦斯槽也起來了、焚化爐也起來了,慢慢的,這整個地點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再過三年,這條路也不見了,整個的水溝都被蓋起來了,現在唯一的就是這個紅樓還在,還蓋了很多的工廠和公司。再過三年喔,已經完全改到我們都不認得了,道路改掉因為他要建高速公路,這棟紅樓因為擋住了高速公路,就把它拆掉了。經過了18年之後,有人回到他們的家,已經不認得他們的家長的什麼樣子,雖然同樣有這個山坡。各位來自於各個公寓大廈、來自於自己所住的地方,回想看看小時候跟現在所住的、變化有多大?這邊就是18年前、18年後(的對比),我們人類有這個能耐,把一個地方改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切入主題,跟我今天穿的這個衣服也有關係,後面寫著「淡水八埕街」,我們去年參選「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他們有五百多件的徵件,錄取了一百多件。崔媽媽這邊找我去淡水社大上課,剛好淡水他們有一個案子,雄心壯志要把淡水的八大生活圈,從竹圍、紅樹林、淡水、一直到北海岸,整個集合式住宅做一個串聯,因此找我去上課。結果發現困難度不是環境的整頓,社區營造是「造人、造景、造產」,是把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然後調整到那個價值觀差不多的時候,你才慢慢的去改變這個環境,當環境能夠改變的時候,大家經過說你家好像有一些改變的時候,慢慢的那個生機才會出來。所以「造城」廣義來講就是一種商機。「社區營造」我認為就是「圖利他人」,假設某個公部門認為不能圖利他人,那就完全錯了。當你要到管委會裡面當一個委員,要不是為了圖利他人,難道你要去圖利你自己、委員嗎?所以我說「利他」這件事情,應該是要從整個價值觀來做一個改變的。後來我們上了半年的課喔,成立了一個「淡水八埕街」。這個等一下再說明。

我們現在來談這個點,「壯觀台北」。預購的時候,是看到在八堵交流道下來,旁邊有一個樣品屋。但買了這個房子,等到開始打地基、看房子的時候,原來是在樣品屋進去、再兩公里,其實現在很多人買房子受騙都是這樣。當初買了、很多人都是受薪階級嘛,怎麼辦呢?你從上班、下班之外的其他時間都必須要在這個山谷裡面,天天看電視?像我兒子現在還是有這個習慣,下了課回到家裡、書包還來不及放下,就拿起遙控器,從第一台調到第99台,然後說「爸爸怎麼都沒有電視好看」?也就是現在我們的感官受到刺激,人對於「環境」沒有那個敏感度。所以「壯觀台北」就講到,他們是國內我們第一個例子,把「社大」引到社區、並且跟社大簽約設立校分部,叫做「基隆社區大學『壯觀台北』分部」。而且因為他們有六個管委會,我們就在那邊開很多會、像是「社區營造課」在那邊每個禮拜一已經四年了,還有什麼日語課啦等等。像我們如果讀大學,修文學課要讀文學院、修物理課程要讀理學院等等,而他們就是把社區「大學化」、變成一個生活大學,所以六個管委會認養六個不同的課,無形當中你就必須要把社區的大門打開。還要去處理一些問題像是如果住戶沒有來上課,或是被指指點點說哪一個主委做這個決定、可以讓很多人進進出出、還可以吹冷氣不用收錢等等。你這是公共性的問題對不對?至於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管理費收不齊啦、會開不成啦、垃圾沒有處理啦等等,我想一萬個社區都有這個共同的問題,要自己去處理。如果能讓社區有一個文化、有一些人引出來之後,其他的部分自然迎刃而解。比如說,像我在那邊上了四年的課,六個管委會的主委都在我這一班,所以當他們有時候在課堂當中會說,我這個社區裡面有這個「惡鄰」啦、趕不跑,或是什麼問題,其他人說啊我也有這個問題,大家利用課程當中、順便把它處理掉。這就是「壯觀台北」他們最大的一個突破。那公部門能不能把錢進到「壯觀台北」?第一個就是說他們有一個例子,前年就接受了營建署,受他們90萬、讓他們規劃自己的「生態家園」,那個公寓大廈不是都有鐵窗嗎?也拆不掉啊,就把它綠化;寸土寸金、一般不是都有做那種屋頂嗎?要利用頂樓來做苗圃,當樹苗長大以後把它移到陽台來澆水,水怎麼來?因為基隆雨水很多,他們做了雨水儲存系統,把水引過來。這個生態家園的例子,就是讓營建署來補助、而且是直接補助進社區裡喔。是其中一個社區出的名義,叫做「某某社區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這都有公文可循,所以我們是突破了這個角色─「為什麼他不能成為一個社區?」三個人以上就是社區了啊,社區可能是一條街、我覺得公寓大廈就是「一條垂直的街」嘛!那個狀況是一樣的,只是說就是大家把那個價值觀、把那個議題把它引出來

(換投影片)這是另外一個例子,這隔壁就是汐止喔,汐止的這些夥伴聽到我們在「壯觀台北」有這麼一個例子,他們學了「壯觀台北」,就把汐止社大引到「城中城」,成立了校分部。結果這個難度更高,剛剛是六個管委會,這裡有11個管委會,總共一萬多戶,那怎麼樣來整合呢?就是要有策略、把這些大廈的切身問題把它找出來,然後就可以慢慢的擴散,因為他們每年都會淹水、而且汐止淹水一定都從這裡開始淹,一淹了之後、差不多一萬輛的車子全部泡在水裡面。我們就是因為這樣子、共同有一個問題,就去跟行政院防救災委員會,跟他要了一筆八十萬、來做社區防救災、水災的部份,我們把11個管委會大家都有個機電委員、都有保全人員、和主委嘛,就在這個架構之下成立了一個社區的救災委員會,然後大家一淹水之後變成一個網絡可以應變,還包括了防災地圖。這個補助的功能就是,行政院防救災委員會直接委託給其中一個「國泰民安社區」,也被認同。

看下一頁,台北市也是一個密集的社區,那我在從事社區規劃師的這個案子的時候,是在一個叫「井垵里」,他就像是我們現在所在的紫藤廬這樣,有很多日式建築、是億萬豪宅、每一戶要一億的房子。是因為當時的房地產,看中這裡的古厝與老樹,他們就把古厝和老樹當做一個行銷的手段。結果這房子很好賣,造成原來住在這邊的人的房地產價值提高,可是、他另外一個隱憂就是「商業會進來」。房子人租不起,原來在這邊開店的也開不起、因為房價越來越高。他們試圖抵制商業進到這個社區,而從關心「台灣油杉」這個案子開始,這種樹全台灣只有兩千多棵,開始做社區老樹調查。重新把人文地景產找出來之後,一群人才會出來,從這個當中看到一個例子就是說,有一棟五層樓的公寓大廈,每一層有四戶,就看到怎麼一個鐵窗都沒有?原來他們這三年所做的社區營造是讓鐵窗消失,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所以剛剛陳主委有一些疑慮喔,我其實在這邊慢慢的把它解開,公寓大廈的這些問題是原本就根深柢固,是我們政府建築法令的執行不彰,他公佈要容積移轉公佈的太早、實際實施的太慢,讓很多地主很緊張、一下子蓋房子蓋一大堆、移戶移出來,移出來以後呢?我的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帶著我的太太、我的兩個小孩子在一棟16層樓的大廈裡面,就只有我們這麼一戶,住了八個月,我們第一個買預售屋,就進去住了,因為我們在外面租房子。這是我們政府留下來的燙手山芋,說要成立一個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問題還是要回到根本,就是自己要處理。現在年底又到了,我們一直在呼籲,那些常常在國會裡面打架的,假設他們回到自己的社區、選上主委,我要說他們很厲害。選上主委、還知道要怎麼開會的,也很厲害。等到管委會處理完了呢,他再回去國會,當他的立法委員什麼的,我們的這個國家,大概就不會那麼亂。我用簡單幾個例子來跟各位說「社造」,講這麼一大堆,公寓大廈就是這麼一回事,謝謝。

李永展老師:我們現在請桃園縣龜山鄉的21世紀迴龍社區的前任主委,陳文智先生。

陳文智主委:各位與談人、還有我們其他的朋友,請允許我站起來,平常是坐著比較舒服、
今天好像是站著比較舒服。其實剛才我聽各位的報告,最後一個永遠是最占便宜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先回應喔。我先介紹一下、我們桃園縣政府的工務局的使用管理課邱課長也到場來了,崔媽媽讓我到社大去做報告的時候,第一句話都會問在場的有沒有一些公務員,我想在場的饒後樂大哥也知道。所以今天看到縣府的官員相當高興,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剛剛看到各位與談人的報告的時候,我想說陳世鴻主委是不是公務員,經營管理的手法有一些雷同之處。我也是都鼓勵讓社區的公務員來參與社區工作。當然〈社造條例〉只是一個草案而已,但是我們的〈社造條例〉也好、還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如果當初撰寫的人、草擬的人,他如果是住在公寓大廈裡面,正如高教授所講的,像是立委經過公寓大廈管委會的千錘百鍊之後,他所定的法就會非常好。第二,在我的報告之前,我想把剛剛對剛剛與談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剛剛提到一個公寓大廈管委會是從先私而後「公」,不過我的看法有點不同。我常常跟我們委員講說我們是處理公共事務,管委會處理公共事務是我們的本質,處理好了才有辦法處理私人的事情,如果我們都在處理私人事務的話,就沒有管委會做的下去了,一定會很辛苦。這是我比較不同的看法。其次,公寓大廈的這個社造,我覺得村里、還有政府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政府能夠很積極的看待這些法令、對這些規定,村里長能夠依照規定每個月定期開會、並要求他轄區內的主委能夠參與等等,我想,拉近村里長跟社區之間的關係,我想這才是一個好的開始。現在一個狀況是,社區跟里長都是常常都是打對台的情形發生喔,我想這個可能要從體系的制度面去改革。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社區大部分是來自於外地的,你政府機關村、里長等等,說外地的就是在地人,剛剛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說,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但他覺得他是在地人,他要進入社造,可能就會比較快。

提到所謂管委會的誘因,執行在地計畫有個最大的無力,其實社區補助與否那是看狀況,有些例如「百齡大廈」就做的相當不錯,像這種的有些社區就不太需要補助。而有些、尤其是非常非常小的社區,一開始就要做。我是覺得補助不是重點,應該強調學會Know How、怎麼去經營等等。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天天可以晃來晃去的、也不可能大家Know How都這麼厲害,所以我為什麼講要公務員,他基本就有這樣一些訓練了,這些人會幫助社區管委會快速成長。但是政府如果能製作像前面與談人所講的,服務、參考手冊,但是與其從這邊,政府還可以從更小的地方做。然後是讓每個管委會都知道說,有哪些基本的特質。其實這種東西很容易從我們社區發展協會之中發展,因為我知道社區發展協會每年都接受社會局的督導,這些其實都可以引入到我們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部份。

而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在社區常常就是:去備案,然後就沒有了。其實對公寓大廈,我們應該把這個現成已經有的社造經驗、不用再去假造什麼,也不用再去想破頭、該怎麼輔導之類的,這些東西應該就直接移過來。所以「社造」、跟「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以我的看法來講,他是可以結合的,只是把它擴大化、把公寓大廈擴大成我們講的「社造」。條例把他的階層、他的優點融合、演譯出最好的。那第二個就是說,有一點我每次在社大報告我都講,這個管委會千萬不要用專業的角度去看待它,這會給管委會的委員的壓力很大,不是說好像一定要去做什麼東西。我的經驗就是告訴人家說,我們辦社區活動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既然不是很偉大,管委會做的事情就是小事情,同樣的去做公共事務的事情、而且是每個部份、每天都看得到的是最好。比如說我講做一個公佈欄,可以每個地方都弄公佈欄,大家可以貼貼一些紙類的東西、可以隨處交流等等。做這種到處都看到、而且錢不會放自己口袋這些東西、大家都用得到的,我想融合這種公共的小事的,都不是大事、但是有再做的話,就會有成就感、又不會有壓力。最重要的一點像我剛剛講說,社區如果換了委員,會不會影響社造?這我覺得就是,社區的管委會如何去建立傳承?拿我們社區的例子,我們社區沒有規定,但是這樣一個慣性幾年下來,大家都約定俗成,老的都留下來、新的再抓幾個進來等等,這樣管委會的永續經營。可以有一個政策、或是一個經營的方向,因為這些就是社造的精神,社造的精神就是永續的經營,他不是為這個人、而是管委會是一個TEAM,這個TEAM帶動整個社區的政策。因為社區來講,其實經過幾年下來,我們如果決定說不辦什麼活動,都會被居民罵,因為這變成社區共同的生活經驗了!從這個地方我要跟大家報告的是說,其實自己如果訓練一個管委會,知道怎麼組成、怎麼開會之後,要辦一些文化的活動,而不是宣傳文化,因為你一辦之後就知道怎麼執行,就會去想要怎麼經營,想怎麼去辦活動。活動是因應組織的運作而衍伸出來的,起初看會以為不太重要,但久了之後,組織運作等等隱含在其中,展現出來的就是文化的活動,再講白一點就是共同的生活經驗這樣。就像剛剛,當一個東西變成社區的慣例、端午節到了就要包粽子,我想這都是顯而易見的。

剛剛還提到政府的部份,像我的社區剛接受桃園縣的治安社區的表揚,但是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0條裡面,所謂的未立案,真的是會把他狹窄化、應該要擴大,反正就是要社區嘛!政府只有限定立案法人、這怎麼可能擴大去做。應該要像我們〈社造條例〉,有一句話真是非常好,如果能夠引用過去會更好、他是輔導像我們社造中心、或是我們高教授講的任何一個組織,包括剛剛提到的「跨社區」的這些社團組合。如果桃園縣來講,這地方就有一個促進會,是管委會的聯合組織、聯合會,是自發性的從社區的資源,它對各社區的管委會,不斷的發出訓練的通知、講習的通知,讓他們可以學習。這個東西是從桃園縣開始發起的,如果說政府能夠把它像〈社區營造條例〉的規定、把它定成一個制度的時候,也就是說、今天政府會規定所謂的備案,可能一段時間會有一個斷層,目前是如果有更換的就不用再備案了。但如果政府可以一直掌握新的名單,就可以透過比如剛剛講說的研習社、或是促進會,這樣的組織、讓新任的委員加入,包含剛剛前面講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管,當新手上路的時候就可以有職前訓練。其實,管委會也好、社區也好,可以視作政府的小政府、小派出所之類,像是比村里更下面的一個派出所一樣。當然,阿兵哥也不能不訓練就上戰場,一旦訓練了,他必定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效果出來。

這是我在這邊對政府部門的一個建議,也希望經由像社造學會、或是崔媽媽這樣一個團體,能夠受到政府的輔導,來幫忙、輔導我們社區。第二,我覺得政府在推動社造也好、在公寓大廈的輔導也好,是應該馬上大力推行的,像不管是消防、警政、治安等等,天天在報紙上、電視也許看得到,可是絕對看不到社區公寓大廈這個議題的宣導。剛剛有幾位與談人大概都談到,很多人對法律問題都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因為你政府根本就沒有告訴我們嘛!所有的公寓大廈法令,我自己是唸法律系、從頭讀到尾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何況別人讀呢?所以,政府要怎麼樣大力推行?應該要像當年大力推動調解委員會,讓大家都知道事情擺平可以靠調解會、公寓大廈有事情就到管委會,我想政府應該要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做這件事情讓每個民眾都知道、也都知道怎麼樣去經營自己的社區的時候,政府絕對是非常輕鬆,所有的公務員一定也非常贊成、因為事情都做好了。

剛剛還提到說一個制度的部份,我看過陳主委的「最有利標的選舉事件」,不過以我社區來講,我們社區有一個選舉制度喔,就是說不是在社區裡面、大會裡面選,是在那之前,大概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選出來。當初會有這一套制度是由於捷運代表的選舉,我每次講,那很重要一點就是,我們政府的有一些法規在社區裡面是不錯,不過千萬不能照抄,可能比須把它簡易化。我剛剛講過,管委會的委員,大多是義務職,只有部分是專業的,所以必須加以訓練、不能全部當作專業的,會有壓力。做到社區裡面,必須就是不干擾社區、不干擾他的作息。作社造的東西、要迎合了政府的法規之後,都很繁瑣,可能做兩個月下去、後面他就不能夠永續下去了。要讓她們能在無形之中去接受這個制度,無形中去推行這個制度。其實國外有一個精神我覺得蠻好的就是,那些國家法規他們可能都不懂、但就是一定要這樣做,要靠左邊走還是靠右邊走、你去問他法規哪一條沒有半個人知道,可是他就是知道一定要這樣做。既然同樣是要推動法規、法令喔,其實就是要這樣。政府可能就是把所有的法規生活化、習慣化,我想很多事情就可以解決了。謝謝各位!




n   本場次公共論壇與談人發言資料同時於〈崔媽媽電子報〉連載發表,敬請參考:http://enews.url.com.tw//tmm.shtml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婦女撐起社區營造的彩虹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大家常常說:「婦女撐起半邊天」,我認為不只這樣,應該說撐起整片天,特別是在生活周遭的社區,婦女更有其重要的貢獻。在全國各地社區,不論都會、農村、離島、高山部落,有著多采多姿的婦女參與社區營造的史歌,傳唱全台灣,像:

1987年,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為了「不讓新港的下一代變壞」,葉玲伶執行長負責規劃、執行各項活動,串聯「新港的Network」,將個人致身於團體中再重新出發,整個新港是一個大的NGO,而所有的新港人都是義工,為自己也為別人服務,建構新港人的價值觀,建構新港人共同的願景。

921震災後,台中縣石岡鄉傳統美食文化推廣協會的媽媽,不屈不撓,走出震災陰霾,用媽媽的心調理食品,堅持新鮮健康、衞生的有機食材,樸實的菜餚糕點做出媽媽們拿手的傳統客家美食。呂玉美理事長說:石岡媽媽「傳統美食小鋪」擁有真誠的愛心,使得這個工作不只是工作而已,而成為一份理想事業。



落實婦女議題

不過,在社會角落裡,我們仍然有許多值得努力的婦女議題,需要跨越男女不平等,將男女從固有的性別角色中釋放出來,讓我們學習成為兩性平權的社會,也讓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婦女有生育的天職,也有生理期等自然生理因素,因此造成的身體不適和不便,傳統上受到偏見,阻礙了婦女參與經濟、政治、受教育及工作平等的權利。職場性侵害、學校侵害,無論性侵害及性猥褻,人身安全、家庭暴力、新住民婦女文化差異、不夠體貼就醫環境、哺育環境等等,讓我們正視兩性平權這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是要行動與實踐。

過去,婦女團體、民間NPO、社區團體相互聲援,推動共同議題,來喚起社會大眾注意,以期倡導政策,推動法令和制度的修改,以使台灣逐漸走上兩性平權的社會。政府通過「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加強照顧婦女福利,扶助特殊境遇婦女解決生活困難,給予緊急照顧,協助其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環境,給予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國家也積極鼓勵學校和家庭推行兩性平權教育,獎勵友善醫療院所,提供溫馨的就醫環境,獎勵職場,提供舒適的哺育環境,已具有成效。



撐起天空彩虹

不過,由於由於資訊的差異,資源網絡的落差,生活周遭的社區有其可及性、方便性、隱私性,若能以婦女撐起整片天的精神,在生活周遭的社區,婦女以自助助人,建構支持及救援網絡,以臻完善。

社區營造是婦女朋友們,可以參與投入的場域,社區營造是最好的現代公民實踐,從婦女平權、地方文史、環境保育、生態保護、民俗藝術傳承、公共服務、社會福利服務、健康生活促進、創意產業等等,展現出多元有趣的生活樣式,也深化自我認同與榮耀。



社區行動是台灣新活力的泉源,參與社區營造,讓婦女撐起天空彩虹的雙手,再度開創台灣新願景。(刊載於台灣日報文化版94/10/17)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4-專題報導




驚天動地60 秒-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音樂.生命.大樹下】1030行動
‧ 惠來遺址「淒慘」民間團體痛心 相關新聞20051005

活動快訊

‧社造發條新書出版快訊<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2005「縣市長選舉與社區營造」行動說帖
.「2005台北社區年」—「國際社區工作坊」五股觀音山凌雲文化系列研習營
‧「老人聚會所暨協會總站」

.「第四屆景觀大獎」活動
.【歡迎參與】CT2005_國際會議系列行動-城市領袖對話:橫濱與臺北
‧ㄊㄚ快樂所以ㄋ一ˇ快樂,動物影展邀請ㄋ一ˇ邀請ㄊㄚ
‧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
‧消失的地景到增溫的城市--眷戀我的台灣村 全國研討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高雄分會尋找工作夥伴!
‧第一屆海洋學研討會即將於基隆開展
‧打造友善城市 營造綠色產業--雲林縣政論壇-歡迎參加
.「衛生促進」社區健康系列講座
‧2005防癌園遊會-歡迎來參加
‧『讓愛前進』志工專車前進社區服務活動-楓樹社區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執行編輯:湯皓茹   底圖提供:上海景色、林榮一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