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區營造參訪之旅-空間體驗與歷史建築活化(下)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蓋樹屋的社造尖兵-蔣耀賢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也是「社區營造」
蔣耀賢/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
專輯園地
‧建築閒談-記日本社區營造之旅東北七日遊
陳耀如/正修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日本社造之旅 ---登米町參訪記錄
呂致緯/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日本社區營造參訪之旅心得
談繼威/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日本社造之旅-花卷與遠野之感言
李敬孝/社區營造學會會計組長
‧「0809日本見學團」的功課
林昕/台北藝術大學傳藝所研究生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歷史建築的保存,這陣子在台灣輿論還能有微弱發聲與爭議之際,從台大日式宿舍的保存活動、樂生療養院拆遷與捷運之間權衡的糾葛,到近期嘉義市政大樓即將被拆除的作為。我們可以看見台灣在歷史性建築空間保存與再利用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萌芽與稚齡的階段。當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不過從對生活環境裡實體空間的尊重,來檢視台灣社會對於社區營造推行的成效,似乎還必須持續的深化。
人因為空間而豐富了生命,空間因為有人的互動而有了靈魂,在這集的日本參訪之旅延續上期電子報的介紹,並且觀察日本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上,如何看待與空間的對應關係。文章中陳耀如老師以空間專業者的觀點來觀察
日本民間如何在落實社區營造理念的過程中,反映在傳統街屋與歷史空間的保存上。
從致緯的文章中可以看見登米町如何將歷史建物塑造成教育、休閒等文化資產,讓明治村成為活生生的歷史體驗的教材,當然繼威、李敬孝阿姨與林昕姐也對於這次的日本參訪之旅留下許多的感想與紀錄。
另外本期的封面人物將介紹橋仔頭文史協會的蔣耀賢執行長,蔣老師也以另類的行動來表達對於橋仔頭糖廠保存的呼聲,也跟這期文章的主題相互映。當比照台灣用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歷史性建物的同時,除了串連民間的觀點與呼聲,盼望能有一定程度的共鳴,也希望政策執行者也能夠從中來反省,這也是本期電子報的心聲
--------------------------------------------------------------------------------
封面人物
‧蓋樹屋的社造尖兵-蔣耀賢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你知道南部做社造「鬼」點子最多的是誰嗎?「知道,蔣耀賢嘛!」,你曾聽說高雄的社造界「新聞」最多的是誰嗎?「聽說過,蔣耀賢嘛!」,這就是各界人仕公認又樂意推崇的蔣耀賢,套一句優美的廣告詞,就是「因為他值得!」。
1994年起參與「橋仔頭文史協會」的成立,這個看似叛逆的文化界過動兒,很認真的擔任「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從此,「橋仔頭」與橋仔頭糖廠「熱」起來了,積極的做人才培訓、用心的經營社造中心、辦科學營、生態營、親子藝術活動,2000年,「甜蜜時代」橋仔頭糖廠裝置藝術展,首次介入裝置藝術,已為糖廠空間在未來發展上開啟一些新的視野與想像。 最轟動的應該是2001年起,「藝術村」的創意經營,三、四年間,從整修荒蕪的糖廠宿舍區到活化鐵路倉庫,廣邀藝術家進駐,規劃各式的展覽、表演,將國際文化活動帶到廠區,不斷地開創南部新的藝文風氣,將一百多年的「橋仔頭糖廠」再度炒出國際新聞,成為台灣藝術村的重要指標之一,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功能發揮到最高點,而不只是口號了。
2002年,隨著高雄新市鎮開發計畫、高雄捷運系統等國家重大建設,特別是捷運橋頭段的施工路線爭議下,橋仔頭糖廠面臨被中間開路的重大威脅,耀賢為了糖廠的保護運動,極力奔走、呼籲各界聲援,並在辦公室附近獨立蓋了「樹屋」,期望用民間最單純的聲音,表達免於被開路的訴求,奈何,2003年的5月仍然是按照原訂計畫砍樹(當然連耀賢的樹屋也被拆了)、開路,堅強的耀賢,數月後又在附近搭建了另一個樹屋。
橋仔頭糖廠不僅是「橋仔頭文史協會」的工作重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高雄縣文化重鎮的象徵,當面臨土地開發、捷運系統等國家重大建設而必須被割裂時,所牽涉到的文化資產保存、環境保育---等衝突,民間人仕如何能夠繼續維持文化上的理想與熱忱? 尤其像耀賢這樣有理想又全力投入社造工作的知識青年,既使擁有「新聞」與掌聲,目前卻只能靠未知數的鐘點費和會議出席費當生活津貼,現實的生活則必須創造更多「鬼點子」才能過得更充實、更有成就感,這應該不是個案,而是社會人仕亟待深思的「文化社會問題」。
--------------------------------------------------------------------------------
‧也是「社區營造」
蔣耀賢/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
學會來電邀請我當「封面人物」,原本我打算暗地裡偷偷將這個權利讓渡給壹週刊的,沒料想到居然有人明目強膽地強索我的第一次。好吧,好歹也是「封面人物」,雖然看不到近日的我,因為暫時與社區營造保持距離稍微長肉的臉,因為率性的生活作息冒出的幾顆大痘痘。不過,也省去化粧師為了鏡頭好看,浪費過多的粉餅。
一般商業雜誌的「封面人物」在出刊前可是最高機密,牽涉到龐大的商業往來和複雜的利益計算,「封面人物」必然也是一時之選。不過現在有心要當「封面人物」其實不難,只要花個幾百塊就可以在客製化商店搞定,這讓我「也是封面人物」一來沒有欣喜欲狂,再來也覺得壓力沒那麼大,因為我只被要求要寫些社區的小故事或社區營造心得之類的。
蔣耀賢
生日:11/14
天蠍座
嗜 好:抽煙,別人請吃檳榔會很感謝
〈開玩笑吧〉
社 區:橋仔頭 地球村
昨天,正好我一位高中老師來找我,他說退休後受朋友之託又到大專開設社區營造課程,上了一學期的課總覺得不得要領,想要請教有沒有適合的教材方便授課。他曾在中山大學修過二十幾個社區營造的學分,昔日也教公民及社會學課,自離開高中教職後也實質地透過政治方式參與社會改造工作,深感社區營造之必要,但是現在的學生卻好像對於這種課程感到索然無味,讓他難掩挫折之感。很不巧我也沒有便宜又好用的教材,無以回報師恩,我只好老實地將自己對於社區營造的看法陳述一番。
我覺得社區營造是建構公民社會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的政策是背景是出於對社會現況的反省,並嚐試透過文化性事務的政策補助達到落實公民社會的民權初步作法。如今,民主政治在台灣已相對成熟,也成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的一環,社區營造的概念,在實質上已擴張到各部會當中成為一種政策操作的精神。理論上是這樣,實地的操作卻會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為每個社區的條件不同,社群關係不同,期待一呼百應的革命激情與知青下鄉的熱忱,根本缺乏社會條件。但是太多人樂得當社區營造理念的詮釋者,卻太少人要去落實議題的操作方法與累積執行能力。
分明社區營造跟所有的人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們總是有辦法將它談成平易近人卻不著邊際的理論,甚至還比不上三太子抱怨「這不是肯德雞」有說服力。雖然我們常說「生活就是文化」,但是我們在闡述文化理念時經常忘記什麼是生活,生活的現實和生活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更關鍵的是我們忽略了聽講人的生活焦慮和生活方式是什麼,他們要社區營造幹什麼呢?難道我們覺得社區營造很有價值,正如當年逼迫我們讀三民主義有國家教育體制覺得它很有價值,只剩下做為認同主流論述的意識形態。
我以為社區營造的教材就在活生生的社區裡頭,教學的方式是將學生當作一個社群,一個真實的社區生活者,以他們本身不同的多元文化與專業背景,針對社區操作案例進行分析,透過參與的理解達到新的認知。
炸雞有很多種,要是有一天肯德雞遭消基會舉發不法,「這不是肯德雞」或許會成為業者一種自清的口號,「封面人物」或許是同一個人,出現在時代雜誌和閣樓雜誌的效應自然不同,至於「社區營造」,還在於社區營造做了那些好事,而不在社區營造是多麼偉大的情操。有人說社區營造是個「造人」的政策,孔夫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專輯園地
‧建築閒談-記日本社區營造之旅東北七日遊
陳耀如/正修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建築」在此次日本社區營造參訪行程中並非重點,然而行程中無可避免會見到諸多建築。近年來筆者對東亞傳統建築產生濃厚的興趣,恰好趁此機會多作觀察,其中不乏近距離的第一次接觸。若欲論及此次行程的建築觀察,可以有三個層面的談論:
一、 不同地區傳統民居類型記錄與探討
二、 歷史建築物的修復與再利用之借鏡
三、 社區營造運動下的傳統建築之變動
我所擅長的是第一層面的討論,研究意味較濃,且需要足夠資料與時間整理,第二層面非我所長。故著重第三層面與諸位社造同好交流,或許流於淺薄,尤賴先進指正。
圖1:日本傳統民居之原型
日本的傳統民居為廣大的民眾所居,概分兩種類型:一為農家,一為町屋(圖1),農家為農人所居所用,位處田野中;町屋位處城市或聚落的路旁,為商家、商農或一般人家所用。農家與町家在不同的環境或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會產生許多變化,舉例如(圖2),這正是民居研究迷人所在。此次行程經歷遠野市、登米町、三島町、桐生市,所參訪的單位多位於街坊中,故所見多為町屋,間以公共建築或寺院神社等,見聞如下。
圖2:日本農家(左)、町屋(右)之複雜演變
遠野市
岩手縣遠野市以地方產業交流振興著稱,這也是我們來此的目的。該市對觀光地景的經營亦不遺餘力,範圍不大的市中心區「街道紋理未變、町屋風貌依舊」是不容易的成就,即便新建店家亦多採用富含傳統特色的建築手法。當中由市立博物館、遠野昔話村、城下町資料館、柳翁宿與物語藏形成的建築群頗具特色,漫步其間的訪者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文人氣息,這種氣息不是建築師可以營造出來的,伊能嘉矩、柳田國男、佐佐木喜善等學者帶起的民俗學風以及長久以來留下的文物形成的環境氣氛,具備深度的浸透力,貫穿整個都市空間環境與建築實體。當憑欄俯瞰昔話村旁的來內川,完好的河川生態可見山女鱒悠遊。
遠野市區概略可見三種構造類型的町屋:一為全部木構造(如:柳翁宿);二為木造柱樑,樑柱格框中填以白牆(如:遠野昔話村);三為基座部位灰黑色厚牆飾以白色斜方格(如:昔話村旁之遠野物語研究所)(圖3)。三種町屋類型或有年代之新舊、或有尺度之大小,錯落分佈在市街上整體景觀尚稱諧和。難得的是未有特別破舊的屋舍或品位低劣的新建築。
圖3:遠野市之柳翁宿
昔話村
物語研究所
觀察寺院與神社發現較特別處,寺院正殿的入口處不像一般日本神社或寺院為山牆面屋頂,而是以斜屋面再延伸成為入口處,善明寺與南部神社均屬之,為遠野地區的建築特色。可惜的是未能前往市郊參觀,否則可以看到不少保存良好的農家,如資料上顯示的水光園、遠野故鄉村、千葉家等呈曲尺形配置的大型農家。
登米町
在號稱「宮城縣的明治村」登米町停留的時間太短了,讓我這學建築的人無限悵惘。我們採購特產與午餐的「遠山之里」休憩館位處絕佳位置,左近是登米高等尋常小學(配置與教室空間與我的母校南投國小非常像),路的對面是水澤縣廳紀念館(1871年登米町是縣治所在),沿著縣廳紀念館前的道路一路望去,多是極有氣派的深宅大院,圍繞著極講究的圍牆(圖4),我們未曾拜訪的春蘭亭武家屋敷就在此路上,想必亦頗可觀。曾為縣治的城鎮不同凡響,登米町完好保存的傳統建築與遊憩路線規劃揭示了該地的社區發展與產業經營均已上軌道。
圖4:登米町的街道與圍牆
圖5:登米町的森舞台
三島町
福島縣三島町位處日本奧會津地區,位處重重深山裏,由十八個山村組成,總計二千四百多人。我們拜訪的宮下村是町役場(鄉公所)所在地,居民465人,聚落由一條與只見川平行的東西向街道串成,町屋依街而建,是一種由農村轉變成城鎮的線性集落構成,在日本鄉下極為常見。三島町的町屋構造多為木造柱梁外露,柱梁格框填以白牆,格局不大,大多為二層,四個立面均少有突出的量體(恰似二層樓高的方盒子),唯一突出的量體是一樓入口玄關(圖6)。町屋臨路多呈橫長形擺置,後方沒有庭園而有菜園,與京都府或倉敷市著名的町屋相較,城市的町屋臨路呈縱長形的擺置且中間或後方設有庭園。三島町以「手技之里」著稱的宮下村町屋應該算是田野中的農家「集體化」、「城鎮化」過程中的「中間型」,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隔天驅車赴生活工藝館的路上可見三三兩兩大型單棟傳統農家,那應該是宮下村町屋的原型。
三島町的町屋
三島町的町屋
公用倉庫
令我十分驚異的是,這個榮獲每日新聞社「2004年全日本社區營造最優勝賞」的山野鄉村雖有眾多傳統建物,卻未善盡保存之責(套句國內媒體談建築物保存經常說的話)。多數町屋的屋頂採用鐵皮翻修,與原有木造建築並不協調,屋身部份有的修補也用鐵皮覆身,罔費原本造型雅緻的傳統建築面貌。離開三島町時,我的「驚異」獲得合理的答覆,原來社區營造著重的是如何帶給鄉民快樂又有元氣的生活(三島町町長語),建築的美善畢竟並非美好生活的絕對必要條件,三島町的經濟力可能無法將全村建築物的整修放在首要位置;更何況三島町的街道紋理、建築構造、整體風貌並未遭受破壞,假以時日當經濟能力允許的時候,相信村民一定可以將鐵皮材料作更好的轉換。
桐生市
群馬縣桐生市發展在地產業與觀光事務極盡心力,織物、人形偶、考古獲得很高的成就,指定文化財計有68處,其中屬建築物者有30處。桐生市最早繁榮的本町一、二丁目存有許多傳統建築物,多處由桐生市役所(市公所)進行「閒置空間再利用」,我們定點參觀的「有鄰館」恰似台北的華山特區,有老建築的整修、藝術活動的引入,讓該建築涵蓋的範圍內生機盎然(其實就單一個案而言,台灣的閒置空間再利用作得相當不錯)。
稍後我便脫隊離開有鄰館,閒逛本町一、二丁目,展現在我眼前的是建築的饗宴與環境的挫敗,兩者兼具讓我五味雜陳。貫穿本町一、二丁目的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傳統街道「本町通」,路的東北端是天滿宮神社,為城市的端點,城市由此往西南方向展開,本町一、二丁目應該是城市最初的發軔地。座落在本町通兩側的傳統町屋櫛比鱗次數量眾多,初步觀察約有五、六種不同的類型(圖7),建築規模、建築材料、新舊年代的歧異度頗大,很有資格成為實際尺寸的建築博物館。可惜的是實際狀況與它應該可以展現的盛況差距極遠,慘況有三:一、町屋增改建普遍,而且使用的材料與形體不美觀,與環境不配合,二、荒廢町屋不少,營業中的町屋生意也不甚佳,三、本町通是兩線道,道旁人行道僅容一人,又無遮簷,失去步行逛街的可能。
圖7:桐生市本町一、二丁目的町屋案例
圖7:桐生市本町一、二丁目的町屋案例
圖7:桐生市本町一、二丁目的町屋案例
接待我們的桐生市觀光協會對於該市的觀光事業推展極盡心力,令我難解的是何以放著本町一、二丁目這麼好的建築寶庫不予經營,放任它們自然破敗,豈非違背促進地方產業的初衷?或是他們也有未言之隱?
小記
整趟行程收穫豐碩,有許多意料之外、建築以外的點滴感受。回到台灣最懷念的竟然是「宮澤賢治」這個名字,聆聽著宮澤賢治的童謠歌曲集,悠揚音樂中彷彿又回到花卷那明山麗水的世界(圖8)。
重新回味「人」的價值是此行最大的收穫。畢竟,穿透心靈的詩篇可以感動千萬人,延續千百世。
圖8:花卷市宮澤賢治童話村
‧日本社造之旅-登米町
呂致緯/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遠山之里— 陽光下的明治村
雖然第三天行程所參訪的登米町並沒有排定座談的行程,但是當大夥在物產中心導遊的引領下也學習與見聞到關於登米町〝宮城明治村 〞的典故與民俗的特色。也許因為行程的匆促,只參訪了森舞台、教育資料館、警察資料館等三個地方,但是登米町還是很重視我們此行的訪問,也派出了記者來採訪我們遠道而來的台灣客。除外,在導覽阿姨的介紹下已讓我的感觸不自覺的源源而生,讓我不由得想在此與大家分享心得記錄。
與自然對話的森舞台
在秋天的祭典,黃昏的陽光灑在竹林裡,粼粼間每一片葉子都像是隨風搖曳的波浪,閉上眼睛也許會以為那是濤聲。這時舞台的兩邊點著火把,男女老幼湧進了觀劇的空間,面向森林與舞台靜靜著等待舞者的出場……。
這是根據導覽阿姨所介紹的場景,在黃世輝老師的介紹下,我默默的想像能劇在這表演的場景。彷彿我就是觀眾之一,因為出在這樣的空間氛圍下,很容易讓人不由自主的讓思緒奔馳與想像。
森舞台是於平成八年重建與落成,由私人無償捐贈土地,總經費為兩億兩千萬日圓。設計者由一位四十幾歲的年輕設計師所設計,並且藉由〝開放性文化設施的理念〞希望讓登米町的民眾都能參與與喜歡能劇。能劇森舞台
的特色就在於四周的松樹與竹林,舞台下放著數個大水缸作為舞著踏舞步時發出回音的擴音器。在這可容納六百人的舞台,也讓許多七十多歲昭和以前時代的長者,重溫過去自明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回憶。
這裡的舞者都是業餘的,他們於週末練習並且維持每月一次三小時的表演,但是每年的六月都會擴大舉辦,並且也會在秋天的祭典中呈現。
當然除了能劇外,森舞台也成為公共的展演空間,還有賞櫻、賞楓、雙簧表演與婚禮等都是可以借用森舞台的場地。
警察資料館—大人的威嚴
過去的登米町人口有一萬多人(現今只剩六千多人),然而這裡的警察署所改建的警察資料館約為八十多年前所建立,屬於明治時期洋風事務所建築的代表。這棟建築的設計師也設計了教育資料館,也都成為現今登米重要的景點。
資料館裡成設了過去日本警政沿革的歷史,從警車到警察問刑用具與模擬當時的現場,讓人彷彿身歷其境。像是觀看日劇般,從水戶黃門到遠山金四郎的古裝劇,跳躍到北野武的電影〝火花〞的場景中懷想一番。讓人映象深刻的卻也是關在舊時牢房的感覺,嘗試一下拍張照也是好玩的回憶。
教育資料館—下課鐘聲響
皇太子三番兩顧的學校,不知學生是否用功?
不過可以想像的是這裡的學生應該生活很嚴謹吧。
學校裡乾淨的地板,進教室時看見勸學的標語,其實有點心有戚戚焉。特別是位於學校中央環視校園的校長室,居然也還留有一點肅殺之氣。這一點我能感受到日台的學生曾經共有的歷史記憶。
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學校裡有著縫紉設備的教室,以前日本的小學生肩負的重擔是在表現生活中所謂的賢德。我想還好我們到國中時所上的工藝與家政課也只是握握黏土,縫縫扣子而已。
不過這棟於明治二十一年落成的木造兩層校舍,搭配簡化後的希臘式樑
柱,以明顯的明治時期之風格,於昭和五十六年被指定為日本國重要文化財。令人驚喜的是這棟學校歷次的翻修都有被紀錄下來,並且保留部分建築木作的結構,與當時使用的瓦片模型等,甚至施工器具與洋丁都還被完整保留呈現。
由於登米町細心的為傳統建築保存與紀錄這也讓這所學校成為了文化資產保存最好的活教材,走在這裡面讓人腳步格外輕盈,除了有〝再回到從前〞的錯覺外,也深怕一個不留神會弄傷了被眼神所疏漏掉的寶物。
細節最容易被忽略..但以小可以窺大,日本人可敬的生活態度。
後記,一趟自我改造之旅
結束了日本社造之旅,回到了工作崗位,但頭腦卻不停的反覆思維這一
趟旅程所帶給我的衝擊,整理這些年來所參與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覺得日本對於歷史性的空間保存再利用,轉變成為教育、文化、經濟的資產是值得國人所學習的。
這趟日本之旅讓我有新的思維.....
文化的振興與發揚,其實展現在人面對歷史的態度,與落實與空間的對應關係。
這次的參訪,我深信日本人不用刻意的追求或是呈現所謂大和民族的文化,走訪了許多社區發現了他們用一生懸命的堅持,處理生活上的細節,與對過程中所履行個人角色扮演的義務與責任,他們也都各盡了本分。在日本我學習到了...
〝所謂的文化是呈現在對生活的態度上〞,生活的態度是謙卑的面對過去的歷史記憶。
反思回來...社區營造
也是建構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然後落實在空間上。
--------------------------------------------------------------------------------
‧日本社區營造參訪之旅心得
談繼威/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壹、 前言
台灣推動社區營造工作,已經邁入第十年,從過去由文建會為主要推動的政府部會,到現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橫跨了九個部會、三十四項子項計畫,如社會福利、健康福祉、環境改善、經濟產業、鄉村建設、客家文化、原住民部落等等相關議題,可以說是全面性的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進而帶動起台灣整體發展的活力;至於日本當地許多社區營造的觀念、經驗及操作模式,一直都是台灣推動社區營造參考的典範,而在這樣的經驗移植之下,慢慢的會開始思考,如何建構出適切於台灣本土的社區營造理念,以及操作的方式;台灣全面性的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以階段性由上而下,政策擬定的操作模式,建立起整體發展的社區營造工作平台,回歸到地方社區,針對各自需求及條件,選擇適切的發展模式,從這個社造平台上,獲得各類資源與協助;在這樣的操作之下,其實應該有更多、更細緻的手法,值得被討論與學習;在這七天的參訪行程中,看到了許多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操作方式、不同人文背景的日本經驗,也有許多值得從事社區營造的我們,再反省與檢討的重要意義,以下將針對人文歷史、產業交流、社區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四個地方、四個主題,做簡單的介紹與說明:
貳、 四個地方
ㄧ、宮澤賢治童話村
宮澤賢治,一八九六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花卷。畢業於盛岡高等農林學校,出身於富商之家。賢治的文學才華在小學時便已展露出來,九歲就創作了一首「四季」的長詩(但現已失傳),開啟了賢治文學創作之路。
少年的賢治熱衷於採集礦物植物及製作昆蟲標本,就讀於縣立盛岡中學時,常漫步於學校附近山野,以採集岩石標本為樂。沈浸於山野的經驗成為為宮澤賢治奠定了文學素養的基礎,美麗的自然風光及採集經驗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素材之一。
一九二一年,宮澤賢治二十五歲時,在東大赤門前的文信社從事文字工
作、街頭傳教及國柱會的服務活動,並埋首從事於創作童話故事,作品數量大增。此時的作品有「天川」、「渡雪」和以「冬天的素描」為題的多首短詩。賢治的作品中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耐人尋味且寓意深遠,每一篇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賢治出生於天災不斷的年代裡,接連的旱災、蟲災導致民不聊生,他一直致力於農業技術指導,為解決稻熱病和旱災而四處奔走,因此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探討旱災及蟲害為人們帶來的痛苦及關於農業知識的描寫。
賢治以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刻苦自立的性格,決心致力於農業的改良與施肥技術的指導,在他努力於改善農民的生活之際,並將其敏銳的筆觸、豐富的創造力和幽默而深刻的情感融於作品中,他在人生的最後五年因辛勞過度,造成肺結核惡化臥病在床,這段時間勉力從事創作與改稿,但終究卒於一九三三年,享年三十七歲,宮澤賢治一生致力於文字創作與農業指導,終身未娶。
當我們進入了宮澤賢治的童話村裡,不管是在妖精小徑或是在賢治的學校中,宇宙的部屋、天空的部屋、大地的部屋、水的部屋,或是賢治的教室中,植物的教室、動物的教室、星星的教室、小鳥的教室還有石頭的教室〈宮澤賢治相當熱愛收集石頭,十一歲那年還有「小石頭賢」的綽號〉,帶領著我們翱翔在賢治的童話世界中,這一些都是宮澤賢治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中,所出現的場景、角色與人物,雖然時空背景的轉換,卻也能細細體會到日本當代人們的生活環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關資料來源:http://www.wisknow.com/version/ad/lw004_author.html〉
二、遠野風之丘
「道之驛」為日本國土建設省一項政策,對於大部分的日本國家政策而言,「道之驛」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而要成為「道之驛」有幾個重要的條件,包括必須位在高速公路下不到十分鐘的車程範圍內,並且能提供公廁、停車場、免費休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地方有所連結,如農產、文化、觀光等都是「道之驛」要肩負起的責任;此外,「道之驛」必須含括幾個重要的經營內容,如:免費的休息空間、餐廳、物產展示廳、農產品銷售區、觀光旅遊資訊中心〈提供各項旅遊資訊以及氣象〉,這也都是推動「道之驛」可以順利成功相當重要的關鍵。
如果我們將「道之驛」定位成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這無疑是將所謂產業
交流徹底實踐的一個案例,在這樣的一個開放空間中,將農產品展示與銷售區,完完全全交由地方務農的居民做管理與經營,相關的收益也是直接回饋在這些務農的居民身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相當驕傲的告訴大家,這些蔬菜水果就是他們種的,也可以提昇農民們對於自我的期許,以及對專業的堅持!現階段台灣農業發展日漸式微的狀況下,加入WTO後帶給台灣農業的衝擊與影響,如何提昇農民的自信心,創造一個可以讓農民發揮的舞台,似乎比金錢上的補貼,更有實質上的幫助吧!
三、遠野市立博物館
遠野市立博物館位在岩手縣遠野市東館町,距離火車站市中心,僅僅五分鐘的車程;在這個博物館中,其實有一個對於當地居民更重要的活動空間,就是遠野市的圖書館,這樣的開放空間,結合博物館與圖書館的不同功能,適時增加居民參與的可能性。
如果以1960年代,從法國興起的「生態博物館」運動來看,地方性博物館的經營,其宗旨為增加居民參與的機會,並且將館設主題定位在常民生活文物或是社區歷史文物,用來維繫地方居民對於地方文化歷史的情感,對於鄉土教學、教材的推動,直接的落實在生活環境之中,應該可以將教育學習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四、宮崎駿動畫美術館
來到宮崎駿博物館,不得不讚嘆宮崎駿的動畫世界,帶給人們無限的想像與樂趣;在這樣的空間裡面,看到了巧妙的動畫技術,站在天空之城的鐵機器人下面,彷彿自己也進入天空之城開始冒險,看到了一本又一本的手稿與分鏡表,似乎也悄悄的走進宮崎駿的內心世界,感受到無限的創意與神秘感,真的是完完全全融入了宮崎駿美麗的動畫世界裡。
在八月份這一期的「數位時代雙週」雜誌中,刊載了一篇名為「等待另一次革命:宮崎駿的啟示」,這一篇文章中,談論到整個日本動畫發展的過程,有許多關鍵性的角色,如:「原子小金剛之父」手塚治虫、以宮崎俊為首的「吉卜力工房」、大友克洋、大塚康生等等日本動畫的前輩,個個都是影響當代日本動畫發展的重要人物,而就在2002年宮崎駿的長篇動畫「神隱少女」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後,所發表的感言卻是:「日本動畫正走到盡頭」。這樣令人錯愕的發言,也是反映出宮崎駿對於日本動畫創作與產業,有著深刻的期許與焦慮,相信以宮崎駿在日本動畫界的地位,也是期許自己能帶領日本動畫發展到新的層次與領域,這也慢慢開始回到「所謂【動畫】究竟為何?」的原點上思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當宮崎駿被問到為何作品能在國際上如此歡迎時,宮崎駿回答:「我所描繪的,是一直存在於地方空間、沉眠在古老意識底層的東西」。
目前,台灣正大行其道推動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到底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台灣歷史人文的價值在哪裡?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發展的同時,如何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一條路,似乎不僅僅是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政府當權者需要細膩思考的部份。
〈相關資料來源:八月號數位時代雙週〉
參、結語
在這七天的行程中,充滿著許多樂趣,深刻體會到日本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當中,有許多令人讚賞的創意與觀念,無論從宮澤賢治童話村中,體會到人文歷史的價值;從遠野風之丘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學習如何將農業發展回歸到地方農民的專業知能上;從宮崎駿博物館中,親身感受到宮崎駿動畫世界的奧妙;如果硬是要從中抓出一個共同的精神,也許「從生活中去實踐」可以做為日本社區營造的象徵意義吧!
-------------------------------------------------------------------------------
‧日本社造之旅-花卷與遠野之感言
李敬孝/社區營造學會會計組長
感恩學會肯給予機會來參予這次的社造之旅,對於未曾到過日本旅行的人來說,那是一種夢寐以求的願望。
我們首先去參訪的地方,是一個用故事打造出來的園地,在那裡所流傳各式各樣的故事是由於在這個地方的生活艱苦難熬,而人民對於未來所企盼的幻想願景,希望藉此來撫慰自己那虛空的心靈。
「花卷」是日本大文豪宮澤賢治的出生地,大文豪既是創作兒童文學的巨匠,亦是當地人的農業生產救星。雖然他出身自富商之家,在生活物資方面總是有求必應,但,仍會以刻苦自在的性格及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為了廣大的人民生計,而下定決心要致力於農學的改良與施肥技術的指導。在他汲汲於改善農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他利用細膩而敏銳的筆觸,將自己豐富的創造力和帶有幽默而深刻的情感鎔鑄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令人悲嘆的是,他因為支撐不住長年累月所帶來的勞苦,就在他意氣風發的年代,告別了紅塵。一個肯為人民而奔走東西的人,雖然在人世間只有那短短幾十載,但,他的精神,將永懷於世。人民為了感念他的貢獻,而建造了一個「宮澤賢治童話村」,他以清澈的語言感覺、奔放的想像力和對文明社會的深邃洞察力,來孕育出屬於他獨特風格的詩和童話。在那村中,你將會明白,學習是一種快樂而不是種沉重的負擔。原來,打造一個適當的環境遠比用千言萬語,來得更令人樂於接受和改變。反身觀看自己的鄉土「台灣」,深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經由大家的努力之下,會有更美好的家園。
岩手縣的遠野市,原本只是個默默無名的樸實小鎮,就在一本由民俗家柳田國男所著的「遠野物語」之下而聲名大噪。在這個地方,不論你走在哪裡,總會有許許多多鄉野傳奇故事的陪伴,使在這裡的生活,處處充斥著驚奇與歡笑。而被都市塵囂所掩蓋著的那份童稚情感,也因為被這裡的氣息所感染,而再度湧出於心田。在那的午后漫步,彷彿像是把疲倦的心,重新洗滌般地,輕鬆自在。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若想找個可以讓人休憩喘息的世外桃源,並沒有想像中地如此簡單,因為當人們在追求高科技的同時,往往會忘記要留一片可以讓自己還有只能生存在大自然中的萬靈的純淨園地。
而另一個「遠野物語」的故鄉稱之為「風之谷」。它最大的特色是兩台的大型風車佇立在那,突兀又不失和諧。雖然,它只是個驛站而已,但因它的美麗景色而慕名而來的人不計其數呢!「風之谷」所在的範圍被稱之為「寒風」,因為在那的冬天,正當已穿越過猿石川的北風來席捲遠野盆地時,因隨著猿石川兩岸漸趨狹窄的地勢,所迎面吹來的風,愈趨愈強,愈強愈寒,也就因此緣故,所以將此地命名為「寒風之谷」,但因顧及到訪客的參訪意願,而正式改名為「風之谷」;並且利用風車的電力來產生一部份的當地用電。而這裡屋頂的建造方式是採用當地所生產的木材,其形狀以L型來呈現,最主要的目的是有利於採光,以便節少電源的負擔;並貼心的為當地居民及旅客打造了一個無障礙的活動環境。特別的是,凡有參加「風之谷」公社的會員皆可將自家栽種的農產品送至當地來銷售,藉此來互通有無並賺取一些微薄的生活費,但,顧客不用擔心他們所賣出東西的品質,因為在產品要上架之前,都必須先通過公社嚴格的檢驗才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我們遊覽車駛入「風之谷」之際,我忽見在草坪外圍,有一整排豎立在那小巧而精美的,小風車,再定神來仔細端看,一陣驚奇瞬間劃進了心頭,原來那只是利用像養樂多的小瓶子再加上創意又環保的想法和一雙巧手,所做出來的,環保裝飾品。這種可做為風景地標,亦可當作民生設施的兩全其美的方式,值得我們國人仿效學習。
依依不捨的離開「風之谷」,我們繼續啟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遠野市立博物館」。在那裡,可以藉由三個展示主題室,來對整個遠野市做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悟。其中一區是介紹生活在遠野的人們之間流傳下來的古老故事,而另一區則是記錄著在這嚴峻的風土氣候之下,人們是如何來接受一連串大自然的嚴苛考驗,又是如何在人與自然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最後一區是呈現遠野的民俗精華,將精粹分享給大家,並希望藉此能永傳於世。
當餘日染紅了整片天空,我們也完成了一天的參訪行程,回到旅館,服務生好心地告訴我們,若想在這附近的商店逛逛,就必須在六點以前去,因為一到六點,所有的店家都會停止營業回家陪伴家人。聽到這一番話,讓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觸,儘管他們生活物資並沒有很富足,但是,在精神層面卻是很富裕,他們知道家庭遠比身外之物來得更重要,情願少賺一點錢,而不願失去與家人共處的寶貴時光。
經過倉促的走訪以及觀摩,讓我們可以更深切地瞭解到日本政府為了要推動社區營造事業,所用心規劃出包含休閒及生態之旅的呈現,以及商業各種活動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而設立的「道之驛」多半設立在鄉村與高速公路交流道旁,是為了方便大眾能更加快速的了解這地方的風土民情,並提供一個可以讓當地居民賺取微薄生活費的管道,這樣細心的政策為所有人民的福祉,更上了一層樓,著實令我們敬佩與學習。
--------------------------------------------------------------------------------
‧「0809日本見學團」的功課
林昕/台北藝術大學傳藝所研究生
很幸運地搭上末班車參加社區營造學會與雲林希望聯盟合辦的「日本參訪團」。很有趣,日本遊覽車上標示的團名竟然是以出發當天的日期為代稱,因此我們這團就叫「0809」,哈!簡單易懂,管你是那一國來的遊客,使用什麼語言,一律以出發日期為代稱,再一次見識到阿拉伯數字的驚人好處。
此次日本之行,除了走訪傳聞中的遠野「風之丘」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三島町之外,亦參訪了在台灣較少為人所知的登米町、桐生市以及東京的三鷹市。其中因為搭新幹線而路過下榻的「花卷市」,是個溫泉勝地,但因為是日本知名的童話、童詩作家宮澤賢治的故鄉,因此花卷市便蓋起了宮澤賢治出生的家、紀念館,還有宮澤賢治童話村、波蘭廣場、伊哈套布館等根據童話內容建造的場所,為花卷市帶來更多的參訪人潮。一個作家就可以為整個城市增加這麼多的附加價值,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啊!
位於岩守縣遠野市的「風之丘」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全日本共有743個道之驛),因符合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地方振興計畫的相關要求條件(例如距離高速公路10公里之內),因此中央政府補助週邊道路與公廁的修建,地方政府負責產業交流中心的建築物、綠地公園、軟體設備等費用。據負責經營管理的的「社團法人遠野? 公社」的常務理事告知,「風之丘」在開館的第二年(1999年)就開始有盈餘了,去年度甚至可以回饋公所400萬日幣,這套營運模式實在值得我們借鏡。
「風之丘」中最感人的是居民的生鮮蔬果區(有機的),每一個藤藍中的各色蔬果都是同一個農民的作物,不但標示農民的名字、編號,還貼上農民的照片,在一張張純樸的笑臉中,似乎看見農民對這樣的行銷方式頗覺滿意呢!而購買者知道是誰種的,會有一種放心的感覺,也可以與種植者產生情感交流互動。透過統一電子記帳方式,將累計貨款金額直接匯給農民,不失為一簡單又公正的方法。前來風之丘的消費者80﹪是外地人,而販售的物品90﹪是當地所產,2003年的來訪人數已近百萬人,為遠野地區帶來繁榮與生氣,的確達到了振興地方的目的。
台灣社造界大都對三島町不陌生,宮崎清老師曾來台灣介紹過這個案例,讓我們對一個做了三十年社區營造的鄉鎮有了一種幾近崇拜的感情,這次有機會前去一睹風貌,著實叫人興奮。三島町是個不到三千人的小山城,小小的街道、小小的商店,但自有其韻味。走在其中,最讓我驚懾的是居民的生活美感,每一條巷弄中都有叫人驚豔的綠叢與窗台設計,雖然居住空間不大,但居民就是有本事營造出屬於自己美感的小小庭園,不但帶給自己好的居住品質,亦提供路過者賞心悅目的街景,這是台灣最最缺乏的生活美感。欣聞嘉義市有一位老師已帶頭營造生態綠意的居住環境,也慢慢擴及到親朋好友家了,希望藉由這些實際的例子,讓台灣的民眾可以起而效尤,營造舒適的住家環境。只要我們將住家附近營造出悠閒美麗的綠意,讓出行走的空間,政府就不必再花費經費特意去蓋小公園了。政府需要在民眾的美學教育上多使一點力。
另一個值得與大家分享的是東京都三鷹市的「株式會社社造三鷹」經營模式。擁有17萬人的三鷹市是一都會型社區,住宅約佔90﹪,市政府為打造一個結合生活、學習及富裕的活力地區,除了保留三鷹市原有的歷史、文化、地理之資源外,也將全球化的視野納入挑戰,建立市民、大學、企業彼此間的伙伴關係,展開一個能夠實現市民與企業夢想的新社區營造計畫。1998年三鷹市以「中心市區街道活化法」為基礎,策定了「三鷹市中心市區街道活化基本計畫」,研擬出有關中心市區街道整備改善及活化商業圈的20項計畫。
為因應計畫推動之需要,翌年設立第三部門「株式會社社造三鷹」,協助計畫執行。三鷹市為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產業衰退與稅收減少的問題,
明確的願景是成為「SOHO CITY」職住近接型的資訊都市,不但可以縮短上班的距離,節省時間,讓生活更有餘裕,更為優渥,也可讓老年人、婦女有機會學習電腦,增加生活樂趣,並創造另一種產值,例如就有婦女的電腦團隊可以外接網頁設計案了。因此「株式會社社造三鷹」就成立育成中心,建立SOHO族的支援體系,全市共有六處,讓居民方便就近接觸、瞭解,櫃臺並設有接待人員解說細節。育成中心提供研發、專業諮詢、專業仲介、培訓人才、技術支援等等服務,並提供辦公室出租,各種企業都可以進駐,提供彼此切磋、合作的機會。育成中心的會議室、圖書室、影印室也提供大家一同使用,減少小企業的經營成本。育成中心設有餐廳,解決商務人士的餐飲需求,並設立地方產品販售部,成為地方產業的櫥窗。這是就都會型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種社區營造方式。
此次的日本之行,特別注意到東京的街道,無論大街或小路,皆有人行(自行車)步道,讓行人行走其間十分安全。因為行走自在,才有閒情逸致東張西望,欣賞櫥窗、街景或來往的行人,才有時間打招呼。而且路旁大都種有綠樹,更增添涼爽綠意與自然柔軟的風味,藉此緩衝一下都會民眾匆忙的腳步。
從日本的東北一路回到東京,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日本的城鄉差距也很大,東北鄉鎮的自然田園風光,對照於東京的高樓大廈繁榮景象,生活節奏有很大的差異,日本的不景氣,影響較大的是鄉村地區,相較於台灣亦是如此。雖然如此,但日本鄉村地區的民眾自有其生活步調,安適恬靜地處於一方,依舊努力地經營其農作、傳承家業,整理環境,維持人際的和諧,有種認命的豁達。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民眾自有一調適生活的方法,如何安身立命,為自己、為鄰里、為地方找出一個合適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共同建立的觀念,再透過專業的協助,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計畫,共同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唯有基層的社區堅強紮實,才有可能營造一個公民社會的國家。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Lepers protest to save their home
‧ 樂生院長夫人余宗玲與院民淚眼喜相逢
‧ 陳宗鎣大愛防癩 余宗玲情深讚歎
‧ 「新市政」需要「新思維」而不只是「新大樓」
‧ 12.9% 之悲愴震撼
--------------------------------------------------------------------------------
活動快訊
‧ NPO組織經營暨專案操作管理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 九十四年度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特色產業創新育成補助
‧ 薛麗妮 廚藝創業 將結集出書
‧ 原鄉部落希望教育工程-好書分享勸募計畫
‧ 「創新育成」 再造客家新風情
‧ 「蕨代雙教」~ 蕨類入門
‧ 社區尋寶培訓班~開鑼啦!名額有限,欲者從速!!
‧ 遊走在傳統與創新之間─2005林洸沂交趾陶創意展
‧ 「搶修李宅」新聞稿
‧ 『健康小記者』冬令營
‧ 『台北盆地走透透』非假日綠人成長班
‧ 北投畫家 -潘蓬彬油畫個展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