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44》

第四十四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4年03月18日 星期五)




NPO組織經營暨專案操作管理(一)-NPO經驗篇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雙子座女人的原則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讓女人與社造結姻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專題報導
‧社區營造與 NPO組織
王本壯/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聯合大學建築系講師

‧NPO之經營管理─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葉玲伶/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守護家鄉、守護屏東~非營利組織擴展連結三部曲—以東港溪與大武山經營為例
黃麗霞/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以崔媽媽組織發展為例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園地-內灣商圈再興起!
許瑞君/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觀察員雷達站-社區基金會與社區網站
彭建翔/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替代役

樂生療養院專欄
‧讓我們以「人道」與「愛」來落實對「樂生人」自主的尊重
鄧昭芳/臺灣國際醫學聯盟理事長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隨著社會型態有著重大的變化:人口經濟的轉變、產業經濟升級、資訊溝通突進、全球化加速,所有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所將面臨的轉變都是驚人的,而如何運用創意去營造和提升組織效能和品質就成了非營利組織的挑戰和機會,在面對和回應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轉型。

  在王本壯老師的「社區營造與NPO組織」一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社區營造工作的在地民眾、組織與專業或是富有經驗的NPO團隊相互結合將有助於社區營造工作良好運作。

  本期電子報中也將跟讀者分享新港文教基金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和崔媽媽基金會的組織經驗。很多人都知道新港文教基金會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新港什麼不多,就是義工最多。而非營利組織也越來越需要義工公投入各種不同的公益活動進而完成組織的使命,我們將在葉玲伶執行長的文章中看見新港文教基金會如何在董事會、秘書處和義工的鐵三角中建立充分溝通、形成共識的機制,促使組織宗旨的達成。

  從籌備組織到組織的擴充與結盟,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就如蜿蜒的溪流綿延不絕地邁向第一個十年,黃麗霞總幹事在「非營利組織擴展連結三部曲」與讀者一同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深刻體認,並對於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培育有一個重要的成果分享。

  非營利組織不但要接軌全球化,更得落實向下在地化,與所居的市、鎮社區建立良善且有建設性的互動關係。從住宅議題的社會運動所出身的崔媽媽基金會不斷努力與社會工作有所聯結,也積極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崔媽媽基金會呂秉怡執行長將在文章中分享基金會轉型過程中的努力與限制。

  非營利組織不斷地要根據大環境、社會變遷調整腳步與方向,在營運的當中建構和營造未來的發展,努力邁向第三部門的使命。而在此過程中,如何有效累積經驗和多方交流將是重要的課題。

  在這期的新故鄉專欄中有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替代役的彭建翔擔任社區觀察員?我們細說社區基金會與社區網站的經營。還有由瑞君引領我們體會內灣的魅力和內灣再出發所做的努力與困境。

  最後本期電子報也邀請到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王介言女士來跟我們分享一個女人與社造結姻的故事,讓我們ㄧ起來看看王介言女士如何走出家庭步入社區,在社區營造工作中綻放美麗!

--------------------------------------------------------------------------------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雙子座女人的原則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典型雙子座、好奇、童心是天性、喜歡嘗試及變化,五年換一個領域,玩過採訪記者、藝文版主編、寫作、藝術創作、諮商輔導、讀書會、婦女團體、社區營造、多元就業、成人教學等領域,喜歡閱讀、解決問題,創造性常是他人的評語,帶領婦女自我成長小團體多年、進入許多女人的生命歷程,更覺女性生命經驗的珍貴及豐富,常為女人的生命力所感動,最近更帶一群女人玩生命記憶創作的遊戲,最近的合作,是自高雄飛天越嶺至宜蘭,與白米社區的女人共同回顧過程生命歷程,並用自己的故事作自傳,創作「屬於白米女人的女性記憶手工書」。

   做事有三個原則,第一,做任何事一定要好玩、有趣,這樣才有意思,第二,一定要有意義,這樣才會持續,第三、一定要有影響力,這樣才會有價值,所有的參與都是如此,而、社區的參與尤其是。

--------------------------------------------------------------

‧讓女人與社造結姻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寫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寫得有看頭尤是不易,社造學會囑我描繪自己,想來是苦差事,有點兒後悔、有點兒負擔,但,說說我與社造相遇的故事倒也好玩。

  我有時說,社區不是我的最愛,女性事務才是,但,我與女人結緣,這緣結得長長久久且深,也與社造結緣,這緣結得感動且有使命感;而今,兩者卻與我纏成一體,我更試圖讓女人與社造「結姻」。

  我發現-在社區的場景中,女人是常在且有力量的,只是經常末被重視,被安置在附屬或陪襯的位置,有活動時,搬桌打掃的是女人、燒菜煮食的也是女人、佈置製作的常是女人、招呼接待的亦是女人、上台跳舞表演的更是女人、活動終了,收拾繕後的還是女人;但在社區團體中,進入決策的卻很少,我認為女人以其特質及地域熟悉性、加上時間優越條件,其實是社區經營很好的資源;更何況許多女人也常在中年後,進入志願服務體系,女人為何要打扮起來,離開自己的社區,跋涉到其他的社區去服務,而不是留在自己的社區內參與呢?而女性也常以參與而不主導、工作而不負責自許,因此,進行社區婦女人才培育成為我們的重點工作,激發女性社區意識,認同社區經營,鼓勵女人參與社區,更積極鼓勵女性進入社區組織擔任職務或爭取理監事;有人開玩笑說,我是專門鼓勵女人到社區奪權的,事實卻是我們讓女人長出力量,並對自己有圖象,在社區中找到位置,能夠施展力量,發揮影響力;於是女人像花朵,在社區中開始展現,讓社區工作變得更生活、更柔軟,且有創意。

  我與社造結緣,始於好奇,始於書寫;因為好奇想瞭解,開始參加文建會一次次的研習,奠下社造概念與觀點,因此可說是國家資源培養我的社造能量;因為文字能力,自民國八十八年開始持續受邀規劃、撰寫「屬於社區營造可能的途徑」專題報導,因為訪談,進入社區、認識社區參與者,發現許多動人故事,而,從此,我與社造結下不解之緣。

  由於訪談,進入許多社區人物的社區參與心路歷程,因為訪談,瞭解許多社區故事,也因為訪談,被社區的生命力所憾動,因為訪談,接觸、看到不同面向、角度的社區發展,以致常在文字撰寫後,被社區的人們說,我比他們更清楚社區的人與事、視我為社區之友。也因為訪談,對於許多的人們對這一片土地的熱情及投人有更深刻的感懷,與他們對談時,常被那樣的狂熱所感染,於是有了「社造人好似都有著些許偏執狂的特質吧」的體會!於是規劃了屬於高雄社區營造可能途徑專題報導,因為新聞工作的訓練,總能從更深刻的角度進入報導,也因訪談的訓練,能談得更深入,但,我認為,是因為真誠,讓我與社區人建立情誼。

  高雄地區,社造能量發展較晚,尤以高雄市為都會,社區經營更不容易,台灣社造的起源於危機及文史,但在當年報導哈瑪星社區故事時,我就提出文史工作完成後,社區發展方向將轉為生活,社區營造模式有各種可能,諸如-由遷村危機而發展漁村文史的小港紅毛港社區營造模式、由文史整理轉為生活環境的哈瑪星社區營造模式、以集合式大廈群發展生活文化的河堤社區營造模式、以讀書會及社區活動凝聚社區意識的前鎮舊部落社區營造模式、以教會為能源中心的武昌教會及高雄市社區關懷協會社區經營模式、以社區治安安全維護行動推動後勁社區意識結合的社區營造模式、以社區環保行動推動社區活動的光耀社區營造模式、結合學校與社區居民營造共同歷史記憶的華山國小校園拼瓷文化步道,都是高雄的社區所寫下的社區營造可能模式,至少,高雄市的社區在社造的洪流中 並未缺席。

  隨著時間過去,社會變遷、社區營造的內涵及模式也數度更迭,但,女人的身影與留痕並未在社區內消失,反而有更多的女人走出家門步入社區,請珍惜女人與社造結姻的機會與成果,提供更多機會讓女人與社造結下更好的姻緣。

--------------------------------------------------------------------------------

專題報導

‧社區營造與 NPO組織

王本壯/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聯合大學建築系講師


  近十年來﹐「社區營造」在文建會及其他政府單位的積極推動下使許多基層社區開始動員起來﹐藉由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以凝聚社區意識,並經由地方的自主能力,使各在地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一般說來,在推動社造初期工作時,社區推動組織的建立常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而社區組織的健全與否以及是否能有效的運作執行與永續經營,更是社區營造工作推動成功的關鍵。

  當然,一般的社區組織與屬於第三部門的NPO組織不盡然相同,尤其在組織成員以及組織形成的過程與目標多有出入。但是,社區組織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現實社會環境的衝擊時﹐許多不斷的顯現出來的問題,常使得居民們束手無策,而NPO則可以藉由自身的專業優勢或是組成份子的投入服務,克服困境,達成使命。

王本壯老師
 
  因此,在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過程中﹐社區在地組織的成長學習以及自主運作成為主要的工作重點,而相關NPO組織的培力協助更是台灣現階段操作社造工作的重要歷程。地方民眾與具有專業素養或是豐富執行經驗的NPO團隊相互結合,有效運用各項資源﹐進行社區營造的工作,應該可以為社區營造持續推動建構理想的模式。

--------------------------------------------------------------------------------

‧NPO之經營管理─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葉玲伶/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一個民間社會組織是否能有效經營並完成使命,有賴良善的治理策略,組織人員與義工的充分溝通,安排組織動員並建立共識,以促進組織宗旨的達成。NPO內部一定要先做到民主、效率和創新,此三關鍵以組織文化特色和內部溝通通暢為前提,NPO需吸引和凝聚好的人才,決策的定位、功能和效率的改善,及善用培育義工(蕭新煌,2000)。因此,組織董事會(理事會)的治理(governance)功能、執行長(含專職人員)的管理(management)能力,與義工組織的志願體系(voluntary)三者間的夥伴關係的良窳,將是組織能否有效運作的新挑戰。

  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7年,自成立以來,除曾承辦全國文藝季、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國際青少年年嘉年華、國際文化團圓節等大型活動外,平時即能有效結合地方機關團體,鼓勵社區志工參與,推動各項終身學習、圖書閱讀、環境改造、健康營造等社區發展活動,更為政府多項計畫之示範點(陳錦煌等,2000)。近年來,更擴大社區營造的範圍與項目,與鄉內各村落有更近一步密切互動,更結合新港農產、特產、古蹟、工藝藝術……等文化產業之策略聯盟,強化各休憩空間改造、休閒體驗、產品包裝研發、活動行銷等,期以創造在地產業永續經營機制。並結合上述工作,投入社區產業(social enterprise)經營──「新港客廳」亦於2004年開始服務營業。

案例說明
一、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會組織
 依新港文教基金會捐助及組織章程第五條,本會設置董事會管理之,董事會職權如下:
  1.基金之籌集、管理及運作。
  2.業務計畫之制定及推行。
  3.內部組織之制定及管理。
  4.獎助案件的處理與有關辦法之訂定。
  5.年度收支預算及決算之審定。
  6.董事之改選(聘)。

  捐助及組織章程第六條:本會董事會由十一至十七人組成。第一屆董事由原捐助人選聘之,第二屆以後董事由前一屆董事選聘之。董事均為無給職。及第七條:本會董事任期每屆三年,連選得連任…,每屆董事任期屆滿前六個月,董事會應召集會議,改選聘下屆董事。第八條:本會董事會互選一人為董事長,綜理會務,對外代表會。董事長得因業務需要,徵詢董事會同意,由現任董事中選聘一人為副董事長,五人為常務董事,處理經常性業務。

  (一)、草創期:董事長為決策核心的董事會1987~1990
  1987年10月,歷史給了台灣,人神共同瘋狂的大家樂。以雲門舞集揚名世界的新港人林懷民,率團返鄉公演,激發在地的陳錦煌醫生,結合眾多的鄉人,創辦了新港文教基金會,新港歷史的新紀元由此展開。在「希望下一代不變壞」的號召下,鄉親紛紛加入義工行列。新港人發揮「公爾忘私」的傳統精神,踴躍參與公共事務,眾人的智慧,眾人的血汗,矢志要把理想落實,要把「開台第一村」的老鎮,塑造為新港新故鄉──一個和諧、健康、美好的公民社會。

  1987~1990期間的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會,是以董事長陳錦煌為主要決策核心,可謂是「主席為主的董事會」,在此時期基金會的主要工作以「藝文展演」為主,邀請國內知名藝文展演團體、個人,至新港演出展覽,除了在邀約團隊過程中由董事林懷民從中協助,計劃規劃執行常源自於陳錦煌的理念。此時期,陳錦煌並同時兼具董事會對外關係的維持者與開拓者。

  (二)、茁壯期:董事長為決策核心的董事會到權力分享的董事會1991~1999
  1991~1992年間,董事長陳錦煌至美國短期進修,形式上由董事何來朝代行董事長職務,實際上由義工總幹事張瑞隆及秘書處3位秘書負責規劃及執行。工作內容由單純的「藝文展演」加入複雜的社區服務,包括「環保教育」「圖書館」「學習班次」等,以期更符合新港社區民眾之需求。

    1993年陳錦煌自美國返回新港後,重新投入基金會的工作。「這年來基金會第一個改變是本人晚上九點半主持的義工幹部會議改成晚上七點半開始,大家輪流當主席,負責議題擬定,協調與追蹤,本人參加每週三中午的秘書處工作會議,二週一次的義工幹部會議只是列席。這個改變經過將近一年的嘗試,證實可發覺更多義工的意見,凝聚更多義工的向心力,於是認養公園,愛物惜福計劃,系列親職教育演講,親子假日環保文 化廣場可以逐步從理想到實現 (陳錦煌,1993)。」

   1994年起,陳錦煌一方面積極維持及開拓對外關係,另一方面更期待董事會的擴大參 與。「董事長改選,大家輪流做,確定執行董事的組織及功能, 以擴大董事會的參予面(陳錦煌,1994)。」董事成員不強調正式頭銜或固定委員會組織,基金會內相關的重要事務,由陳錦煌出面召集在地董事、秘書處及義工幹部,進行團體溝通及諮詢,以獲取組織內部關係人的共識。1994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承辦全國文藝季「親近新港─古笨港到新港的故事」榮獲文建會「全國第一」的好評,1998年承辦「1998嘉義縣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以一個鄉鎮社區型基金會,承辦如此大型國際藝術展演活動,皆是因為董事會、秘書處與義工組織之間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所共同達成的「不可能的任務」。

  此時期中,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公共性格逐漸形成:「很多新港人的投入基金會是衝著陳董事長的個人因素,如果沒把群眾對個人的支持,轉變成對機構理想的支持與實踐,不管對那方來說,都是負擔。陳董事長的貢獻無遑多論,但是如果陳董事長的職務在下個十年還是無人可替代,對基金會與陳董事長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不管是義工或專職人員,都要有把基金會公共化的態度與做法。尤其是會務人員在態度的修養上一定要有此觀念,否則就無法吸引義工長期的奉獻與人才的投入。要公共化,就要能折衝,並適度的妥協,讓底層民眾有機會和基金會一起學習、成長(廖嘉展,1997)。」

   (三)、參與式管理期:權力分享的董事會2000~
   2000年3月,新港文教基金會召開第五屆董事第一次董事會議,會中除依照組織章程選舉董事長,董事會並決議增選聘副董事長一位,以輔助董事長綜理會務。選舉結果陳錦煌仍高票當選董事長,副董事長由基金會第三、四屆常務董事邱晉煌當選;五位常務董事除邱晉煌外,包括林洸沂、鄭友信、高燦、周炳志等長期參與基金會義務服務工作的在地董事。邱晉煌獲選為副董事長,頗能代表陳錦煌近幾年來期望董事長能有人接棒的象徵,「參加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義工已經十餘年,最近六年來一直被聘請為董事,而參與更多有關基金會經營的事務,期間陳醫師曾數次表示,希望我能接他董事長的棒子,但我以能力不足而刻意迴避(邱晉煌,2000)。」也使得在2000年5月間,董事長陳錦煌醫師突然獲聘入閣擔任政務委員時,董事會有了因應之道,由邱晉煌代理董事長職務。

    「不過陳醫師的入閣對新港卻是嚴重的損失,尤其新港文教基金會少了這位傑出的文化舵手,頓時失去了領導中心。為了因應這種新的狀況,居住於新港地區的十幾位董事們緊急決定每週三晚上到基金會的交誼廳舉行座談,共同商討未來基金會的運作模式與工作方向。座談會是以腦力激盪的方式進行,在對談討論中,新港的近景遠夢,逐一勾勒,清晰呈現,我們都一一做成記錄,以待日後繼續更進一步討論和執行。經過二個多月來每週三持續的聚會討論,董事們對於基金會的運作模式以及未來的工作方向,已有了共識和具體行動(邱晉煌,2000)。」
2000年10月,新港文教基金會召開第五屆董事第二次董事會議,陳錦煌正式向董事會提出請辭董事及董事長職務,董事會體恤陳錦煌公務繁忙,准予請辭,並聘為「創會董事長」。新港文教基金會十三年來,以陳錦煌為代表人的時代,終告一段落。董事會依照組織章程改選董事長,邱晉煌高票當選董事長,副董事長由林洸沂當選。新港文教基金會正式走入一個「參與式領導」權力分享的董事會時代,董事會每週投注大量時間進行溝通,形成決策的共識。

   「從五月份暫代董事長到十月份被推選為正式董事長的將近半年期間,承蒙夥伴們同心協力,無論董事會的運作、秘書處的執行及義工團的活動,可說是出奇地順利。每星期三晚上,董事們在交誼廳座談討論,不但踴躍而且至今從未停過(邱晉煌,2000)。」

董事會、秘書處(專職)與義工組織的「鐵三角」架構
  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經營管理特質,在於董事會、義工組織及秘書處(專職支薪)的責任分權,即每一位專職的工作(例:圖書館員)+義工組織(例:圖書推廣組)+董事→共同管理一專門業務(詳組織運作方式與流程)。且所有的提案、規劃、決策與執行分工,都在此三者都必須參與的『資深義工幹部會議』中,經過充分討論後,成為全體的共識,且投入執行。此機制無疑為該基金會建立一個穩固的鐵三角關係,形成一個有效的運作模式。

小結與討論
  由於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愈來愈多的社會功能或服務需要仰賴非營利組織提供。

  非營利組織董事會處於決策核心,除了扮演「決策角色」、「資訊角色」及「人際角色」外,更應積極參與「新任務」,以充分發揮董事會的效能。 管理大師 Peter F. Drucker 指出:「非營利機構的共同使命,是要去滿足人對自我的認可、實現理想、信仰和自我最高評價的需求──自己是一個履行公民職責的人,而且關愛自己的鄉里。非營利機構就是社區,他們讓民眾有能力去表現自己,而且交出成績來。

  社區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社區裡面。非營利機構就是社區,我們正透過他來塑造一個公民社會,他是未來社會行動的中間力量。」

對於新港為教基金會之組織運作觀察,提出以下討論:
  1. 新港文教基金會自1987年成立,歷經董事長為主的董事會,到集體領導的董事會,是一個經歷近18年的社
    區參與、公共化學習過程,使能在2000年進入「參與式領導」階段。成為一個民主治理的董事會。

  2 . 專職人員在新港文教基金會多元化社區經營過程中,由原有的一名專職,到目前8位專職(含執行長)、
    及2位專案經理,各有其專長及分工,角色扮演從早期的專業提供者,至目前與董事會、義工組共同分工
    的夥伴關係,除了提供專業涵養外,在組織業務執行上更扮演聯繫、溝通、協調,培力(empowerment)
    組織內(董事、專職及義工)專業能力、提供新知的角色,而不單只是組織聘用的工作職員。

  3. 在新港文教基金會扮演非常特殊角色的志願體系(義工),由於基金會的在地化與社區化特質,義工從早
    期的意見提供者、服務執行者,逐漸深入成為在地的頭家─決策制定的參與者。

  4. 民主化與科層的兩難,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以上多元化的角色關係發展的關鍵,董事會、專職人員與義工組
   織的夥伴關係更應積極維護、加強互動互信與互諒,建立共識形成機制,以免流於「多頭馬車」形式,對
   於重要議題的討論與策略形成執行,能更具行動力,以因應滿足新港社區內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或許我門可以說在新港,董事會、秘書處與義工組織是相互合作的「鐵三角關係」:
  亦即董事會可透過義工參與,以確保決策的品質與支持;其他重大決策,語意公教不相 關之事,仍直接由董事會先作成決策,再尋求義工幹部的認同支持;而秘書處則從其專業性的考量提供諮詢意見。這樣的三者共同合作運作,不但使溝通無礙,也使組織的各項活動能符合原先的目標與預期成效(官有垣等,2001)。

參考文獻
1. 蕭新煌,<非營利組織的新十律>,《自立晚報》第3版,28 July,2000
2. 余佩珊譯,彼得杜拉克原著(民國83年),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出版社
3. 陳錦煌等著(民國89年),對話新港:紀錄台灣新港移風易俗的腳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出版社
4. 官有垣等(民國93年),台灣公民社會的實踐:社區型基金會在社區營造的腳色與功能之探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

‧守護家鄉、守護屏東~非營利組織擴展連結三部曲—以東港溪與大武山經營為例

黃麗霞/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楔子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正式立案成立非營利組織在1997年的3月,到今年正好邁入第八年頭,當年在曹啟鴻老師參選省議員時,大潮州地區關心文化、鄉土、環境議題的地方人士,組織選舉後援會;當選後大家為延續原有關心地方政治的力量,積極轉化成關懷地方鄉土、文化及環境的力量,以後援會的老師們為班底,關懷山、林的軟性公益議題出發,以大潮州地區開始擴展,尋找更多地方的熱心人士加入。

  籌組的謀合期間,許多參與的人員以觀望能成就何事的心態,初期以非正式紅織的促進聯盟形式運作,足足花費兩年的時間以屏東的大武山、及蘊育平原人文的東港溪為主題,推出「親近大武山營隊」、辦理「東港溪河川生態污染調查及居民的河川意識訪查」等行動,一來做為整合原來在地方上的各專業領域的人力,以營隊為名創造熱心人力的參與空間;二來主題吸引中間的人士參與活動,進而與聯盟

互動,運用二年的準備期間,讓屏東在地的志同道合的人力,有一個集結討論的領域與空間,當進入正式籌組協會的準備時,才能快速的集結近200名的會員,一個以屏東平原重要溪流做為關懷主體的非營利組織「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才有機會進入組織化運作,由籌備至正式立案至今,前前後後已進入第一個十年的時間。

第一部曲:籌組期間以「東港溪促進聯盟」的經營期
  成立一個非營利社團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社團成立的宗旨與任務的達成就不是件容易的工作,許多非營利組織在草創時期,經常會困頓在資源的不足,缺乏專職的工作者,會務推展的核心以組織的幹部擔任志工進行工作的策劃,對於會務的發展進度較為緩慢,核心幹部的持續及耐力非常的重要,當組織的幹部個人職務繁忙或疲倦時,會務就容易產生停頓,組織的目標若是屬於內聚服務會員的發展形式,以組織幹部為推展會務核心也許足以支持,組織若是以公益及擴展服務為宗旨,在沒有專職工作人員專責推展會務,團體的經營要達成預定的理想與使命就容易產生瓶頸,人、錢、事對於非營利組織是缺少不可的要項。

  東港溪保育協會的創設宗旨與任務中,會員的角色及功能設定在貢獻個人的專業及專長,投入屏東的山、水生態、環境及人文的保育運動為目標,在組織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社會運動及公益性,加入協會的會員需要的認知是繳交年費貢獻力量在組織。

  協會在組織前曾經過二年的籌備運作的暖身期,這二年的時間沒有常設組織的支持,是一種理想與理念結合的性質,參與協會的各式活動型態者很清楚認識這個組織運作的這群人員特性,在此謀合前題下,讓協會的會員不需多加說明與說服便能清楚協會的發展理念,外擴工作是組織核心的運作概念,所謂外擴的定義可概念性的以「守護鄉土、守護屏東」做為最佳化的核心價值。

  協會的組織目標清楚以擴大連結及議題暢導的運動定位,專職的人力就格外的重要。在籌組的二年期間未成立正式組織,就無法正式的申請相關的計劃及募集資源,籌組期間獲得曹啟鴻老師(當時擔任省議員)將其省議員的二名助理費用,長期(長達二年的時間)贊助籌備會僱用二名的專職人員,專職人員進組織後,展開工作的企劃,籌組期間的發展主軸以東港溪基礎資料庫建立、生態解說教育及專業人力訓練及青年社運人力的培養等三大目標。

  工作目標擬定後,由於仍在籌組未能以正式組織獲得官方補助或社會的資源進入籌備會,因此採取與非營利團體的結盟的策略,當時支持本會籌組的兩大支援團體是潮州在地的「屏東縣進步社會促進會」,以支持籌組期間的日常性業務開銷;「濕地保護聯盟」則分享其在省政府獲得補助辦理「生態解說種籽培訓」經費中的十萬元,讓籌備會得以跨出第一個長期性的人力募集培訓的活動,經過多年後,協會的老專職人員仍然念茲在茲對當年這筆「創業資金」充滿感恩,因為這筆經費讓籌備處跨出屏東在地立足的第一步,第一批的生態解說員訓練,獲得媒體的熱烈報導,凝聚在地有心人士的效果十足,當年的第一批培養的人力,陪著協會走十年,並成為屏東排行榜前十名的超級解說員,奠定協會後續組織開始有茁壯及成長的人力與資源基礎。

  籌備期間的二名專職人力及十多名聯盟核心成員,是一個向心力強、機動性高、分享討論機制佳的小團體,人事費及經常性支出有固定的贊助來源,相對可以將組織的經營力量集中於任務推展、資源的募集及團體人力的經營,在這個階段聯盟的成員採行分組分工,分組召集人每週固定召集會議討論工作進度,由於密集討論及分工,讓核心成員經常出入辦公室,在當時期籌備處的辦公室就像是大家的第二個家。

  來往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不會藏私,相互間的理念及想法被充份討論與實踐,這個階段成員間的關係是一股團結的力量,非常具效率的付諸行動達成目標。專職的工作者在這個階段在內部扮演聯盟核心成員的助手角色,河川與環境領域必需具備專業,勤跑野外閱讀相關文章及文獻,專職人員初投入組織,欠缺專業的素養與能力,透過每一場分組會議或跨組分享討論時,專職人員正式在學功夫,準備未來磨槍上戰的絕佳武裝;對外則學習經營第一次跨進參與聯盟大小訓練活動的新朋友,引導這群人力成為認同組織的擴張人力;在未正式成立組織期間,內部的帳務、人員管理、推展專案活動等細鎖的行政管理,是在這近十年間最無負擔,幾乎零管理成本的狀態,專職力量可全心推展任務。

第二部曲:正式組織非營利團體期
  協會在1996年10月完備籌組的要件,當時屏東縣政治正經歷「黑暗三代同堂」的主政期,協會在籌組期間經歷多次的公共議題與縣政府政策相左的衝突,如:瑪家水庫的興建,縣政府站在積極推動的立場,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接與南台灣民間護水團體對辯;最嚴重犯民間眾怒的一次衝突是「縣政府以水換捷運」移撥農業用水,造就一場千名農夫上街頭的運動。

  事件起因是縣長與末代省長在內埔水門的水源出水口現勘,隘寮溪源源不絕的豐沛水源被省府看上垂涎不已,預定拉一條管線及設置一個淨水場,將水直接由源頭攔截送往大高雄地區,官方政策思考完全沒有站在水源使用者的現況做深度考量,未經評估(或已私下協調)二話不說當場拍案以「大高雄捷運延伸至屏東」換取隘寮溪水北送至大高雄地區。

  隘寮溪水由日據時期就是興築用做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出水口的分南北管線,北線往鹽埔、高樹、南線往內埔、竹田等地灌溉數萬公頃良田的重要水脈,養活流域內近10萬戶人家,平日農民在豐枯水期就需要實施輪番灌水及自鑿水井補充不足的水量,開圳作埤農民人人有份,水權的證明書讓老農們一張張的收集呈現在官員的面前,官方將隘寮堰取水工程視為南台灣整體水源調配中,「瑪家水庫」興建的前哨,運用隘寮圳先期快速完工取得水源,隨後瑪家水庫興建兩個系統連結可做為供水的淨水場及管線。

  隘寮堰取水工程及淨水場的政策讓南台灣反水庫運動的戰線延長,由部落文化的單向運動議題,擴大戰線將平地鄉鎮因「水事」整個區域動員起來,反隘寮堰的農民在當時的內埔鄉長的組織下,協會扮演政策幕僚提供運動策略,兩相搭配巡迴內埔鹽埔每村辦理說明,發動農民參加縣政府說明會抗爭及省政府的近二千農民的抗議遊行,護水的農民群眾動員至今仍然是地方津津樂道傳訟的「輝煌史跡」,當年創下參加的農民人人自繳費參加,群眾如同訓練有素的軍隊,充滿紀律聽從總指揮,遊行結束時中興新村省議會場內外未見垃圾。

  公共政策的對立讓縣政府與協會產生重大嫌隙,籌備會的成員幾經討論後,一是擔心被縣府刁難、一是不願領當時縣長具名的立案證書,毅然決定向中央提出立案申請,過程也經過近半年的漫長公文旅行,當時主政水庫開發的經濟部水資局將本會的申請立案公文擱置,最後還得請立委出面關心,水資局草草提出幾項意見後簽准,協會終於在1997年3月正式在中央內政部立案。雖然立案全國性的團體,但協會的成立核心任務非常清楚以「屏東』為重要的守護舞台。

  組織成立後開始有內部與外部二個面向的管理與經營,內部直接面對的是專職人力及日常業務成長,在籌組期間依附與其他非營利組織的結盟,讓協會有機會獲得茁壯及成長的機會,累積人脈關係與社會資源,造就社團組織化的利器;外部經營則需要擴展認同組織的人力,讓協會在社會發言權具正當性與代表性,建立與官方對話的專業性,並進一步為協會擴展及募集資源等工作。

  從內部經營談起,協會由籌組期間清楚定位在運動暢議團體,成立組織後需轉進在地長期經營,需要推展更深根多元化的地方發展課題,以幹部群志工為主力的運動推展模式,在進入非營利組織體制化後已無法再浪漫的經營,新的運作機制需重新在組織被建構。

  協會成立初期的專職人力由2人增至4人,專職總幹事及三名幹事,專職人力的擴張,讓整個組織發展策動中心,由核心幹部志工轉移至總幹事領導的秘書處為主力,草創期在地方根耘發展方案的策畫提案至執行,都是以會務秘書處策動。

  草創的初期為擴大吸收會員及推展協會任務宗旨,秘書處專心經營會員內部凝聚及推動在地活動方案,以會員會費、捐助及計劃申請補助,維持會務專職人員的人事經費及會務日常運作經費,協會在草創初期每季固定為會員辦理解說訓練、戶外知性活動等,以做為凝聚會員對組織的向心力。

  對外會務推展的主力以東港溪及屏東環境議題如:河川整治生態工法、高灘地垃圾移除治理、親水環境教育等需高密度與官方對話及推動社會教育;為累積協會年輕活力源源不斷,由籌備期間開始連續辦理五年「親近大武山」營隊,以全國大專青年為對象,吸引各地的學生社運社團幹部以參加此營隊做為社會改造行動訓練,當年參與營隊的青年人,有多人現今分據在全國各地的民間社團的第一線重要操作者。

  為紮實的經營屏東在地青年子弟兵,將「親近大武山」營隊轉型以屏東大學新鮮人為主力的「黑皮衫營隊」,這二個以青年為主的「人力」經營,是累積協會多年來,陸續不斷專職人力投入的重要來源,這也是會務運作中重要人力經營的一環。

  會務除了人的經營外,財務的開源與節流也是重要的管理,協會草創就建立一套會計制度,雖然是採行最簡單的收支記帳方式,在憑證管理、會計與出納的分權、年度的申報等基本制度,當年非營利組織普遍未重視內部財務管理與年度申報,協會在組織一成立就制度化的最佳優點,可快速與稅捐單位對非營利組織財務建制連結,協會可以免除處耗費時間與精力將累積多年的資料,重新厘清建立新制的困擾。

  草創期的內部會務繁鎖,秘書處專職全心擴展會務工作,對外的公共關係、官方會議、民間串連主要的力量都由協會的理監事會扮演吃重的角色。協會第一屆理監事會的成員包括民意代表、學院教授、官方公務體系職員、專業解說員、老師等各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員,在專業會議都能有相關領域的理監事代表出席,讓協會在對外專業性獲得一定的認同及肯定,直接的好處是讓協會能夠參與關心的公共議題操作或討論;如協會當時與理事(屏科大環工.資管.養殖等系所)合作主導的養豬廢水去污排放監測、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質試驗、東港溪濕地復育試驗計劃及東港溪整治綱要計劃之生態保育及教育宣導專題、河川生態工法觀摩、非營利組織網路建置計劃等,當時協會試驗及推廣的專案,都還不是該年代社會價值的主流,要付諸實行的行動機會,就需要進行諸多的遊說及參與多場的討論及會議,才能說服資源投入者的認同獲得試辦的機會。

  協會的專案參與型式可概分成二種型態,一種類型是由協會的教授理監事提出構想,轉成實際的企畫方案,再爭取資源執行,如網站建置試驗、養豬污水排放監測等計劃,這類型的計劃通常以理監事為主要計劃執行人,計劃直接補助進入學校體制,協會在此類型專案的參與空間,通常是為獲得專業的數據或證據,協會能夠參與空間是將需求,配合區位及教授的執行,獲得實踐的機會。

  另一類型的專案則由協會的秘書處依據核心價值思考,提出概念後找尋專業理監事背書撰寫研提計劃,專案計劃的補助對象可能是學校或協會,無論是進入學校或機構,差別在於核銷的程序。此類型的專案通常會與計劃主持的理監事達成默契及基本共識,計劃實踐的主導權會以協會秘書處專職人力為主體進行操作,理監事擔任計劃指導或報告的角色,協會操作此類型的專案最直接的好處---可以充份引進學有專精平日無參與操作空間的會員,為他們創造一個貢獻的舞台,這類型專案計劃執行品質的優缺點,需要由秘書處全權承擔。此類型的計劃較能夠依會務發展步調與節奏進行,同時是支持專職人事費及機構經常事務費的財源。

  除了專案計劃外,協會依會務發展的需求,會提出許多年度補助計劃案,營隊、青年或專業人才訓練、田野調查、出版計劃等是每年必定辦理的內部計劃,補助計劃通常不會支持人事費用,但是需要耗用最多的人力執行,這類型的計劃通常需要引用大量的志工參與,協會雖然未設常態性的志工隊,但是以活動需求而建立的志工人力資料庫,則由專職人員以BBS、電子報、E-MAIL等方式持續經營志工,在年節假日時採不定期聚會聯誼,志工屬性可以分成「黑皮衫青年工作隊」以大專青年寒暑假人力運用為主,「生態保育解說志工隊」以社會人士、老師、屏東就學學子等人力經常性支援解說、鄉土教學工作。

第三部曲:母雞帶小雞組織擴充與連結的發展
  守護屏東鄉土的運動,由保育山林、愛溪護水一路走來,看似以山與水保護為出發的純保育,其實根本的核心是藉由自然孕育土地與生命的關係,將「人」引領融入自然生命網絡成為一份子,守護土地、守護屏東目的是永續土地上居民的生命。

  會務工作不斷推展,碰觸愈多地方的人事物過程,每個議題就會自然與組織產生關連性,投入的層面就愈為廣泛,對於工作的紮實度及理想就會反省各種的不足,因此便會開始像章魚一般伸出多隻爪,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

  1997年曹啟鴻老師當選立委,選舉經費在儉約節流不超過法定支出金額,結餘的捐款經費還諸社會公益,因此捐獻成立以大武山為名的文教基金會。文化教育工作是所有經營的基礎,更是百年的大業。大武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讓協會產出一個新的伙伴,可以與協會合為一體推展屏東文化藝術的鄉土教育領域,也可以平行結盟互為主體,策略投入缺乏團體經營的區塊,「基金會」的設立讓團隊增加運作的籌碼,基金會成立也同時讓組織的專職人力擴增到八人,讓更多專職人力能投入在地方的工作。

  記得一九九九年台北市首創第一所文山社區大學,協會的成員深刻體認這是重要整合終身學習與知識解放於學術殿堂的新一波社會改造行動,在屏東協會積極串連地方的社團研討、連名、陳請屏東縣政府開辦社區大學,當年屏東縣政府明快的編列預算同意開辦;當年十月縣府辦理社區大學試辦招標,當初有意參與試辦的團體如:救國團等將社大看成另一種補習教育,無法充份體認社區大學的價值與背後理念,在幾番討論後,基金會決定不計成敗投入參與招標,以「全球思惟、在地行動」做為開辦的理念,在三家參加的團體中獲得評審青睞,取得試辦權,在二OOO年二月大武山文教基金會正式投入新一波的成人終身學習領域,屏東的第一所社區大學就此?生。

  社區大學的投標是協會第一次參與政府採購的招標經驗,組織由此開始跨出第一步後,陸續每年都會參加數次這種機制。民間原本具高度的自足性,投標行為是開始轉換民間與政府對等關係的改變,民間與政府部門產生一種以合約約束的甲方、乙方關係,合約關係便會條列許多的權利與義務糾葛,過去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會議場合與官方是平起平坐的關係,民間的參與及意見是需要獲得積極及善意回應,但是進入招標的甲乙方關係時,政府單位成為出資的甲方,善意的甲方還能以尊重的態度與乙方互動,如果預到官僚心態嚴重的甲方時,縱然乙方具有多強的專業,甲方總可以用官僚的心態,在條文中挑盡各種麻煩,讓承接團體需消耗許多無謂的氣力,「招標與合約」的關係是讓團體喪失自主性的最佳毒藥,對於本會而言仍然無法苟同投標這制度。

  開辦社區大學就如同辦理正規學校般的繁鎖,投入社大的老師及學員都必需要經營,當基金會取得試辦權時,董事會的共識就是要讓社區大學擁有自主性的專業運作,好好辦出最佳化口碑的成人終身學習。社區大學校務制度設計採行主任領導制,協會推薦出共同「撰稿投標書」的董事(屏科大教授)擔任第一屆的社大主任,由主任帶領校務處的專職人員為核心推動社區大學的發展,社大草創初期尚未招募行政班底時,開辦行政籌備的專職主力仍以協會及基金會秘書處的專職人員,社區大學陸續招募專職人員後,秘書處才逐漸淡出社大的經營。

  社區大學專職人員部份是由過去訓練的大專子弟返鄉投入社區大學專職,陸續在第一學期開學後的四月份,原來的協會秘書處人力就全部退出校務經營,全新的校務行政人員上線展開屏東縣的終身學習新領域,基金會的董事會及秘書處退居第二線,做為一個新專案的幕後諮詢及提供資源的角色,讓社區大學澈底由校方行政、老師、學生共同經營至今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

  2004年底社區大學校友在校務處的運作及籌組,成立社區大學校友協進會,基金會內部的共識是校友會組織茁壯健全時,不排除將經營權轉手讓這群對社大具濃厚學習情感的校友們接手經營。在這五年的經營中,基金會以關心參與的態度指派一名董事擔任校務委員,基金會賦予社區大學獨立的財務收支運用權,讓社大自由的擴展發揮,屏東社大肩負整體屏東縣終身學習的責任,陸續在東港及恒春與當地非營利組織策略結盟開設分校,整體社區大學的專職人力在十人左右,是本會組織工作中,一個重要常設性的專案,因此社大的主秘需定期將發展回報至董事會,董事會充份尊重主任帶領團隊的發展決策。

  基金會的主力業務並不全然僅投入在社區大學,基金會會址與保育協會合併會務運作,兩會幹部群的基本默契不擔任雙邊職務,原則採行協會理事長卸任後,轉任基金會的董事,雖未明定規章,但是運作照辦。基金會與協會兩個單位專職交互協力組成一個工作團隊,讓專職人力充足才能擴展工作任務。受制在政府採購法規範下,由秘書處提案的計劃有時直接撥款至縣府,組織還得重新參加招標取得辦理資格,幸好社區大學的招標經驗,讓組織對招標、合約、報告等程序漸漸熟悉,參與投標計劃成為現行組織的專案計劃的一部份。

  回應地方業務擴展,陸續的承接社造中心、開辦婦女書院、青少年社區生活班、大陸及外籍配偶支援中心、優遊屏東網多元就業方案等全年度常設專案,其中除了大陸及外籍配偶支援中心及優遊屏東網多元就業方案另組工作小組人力配置外,組織的專案通常會直接有專職一人為主要業務的統籌辦理者,秘書處專職團隊人力整體配合,對於組織而言,運作至今十年仍採團隊運作模式,較少採行單線作業,組織在進行的專案或計劃活動,通常在辦公室的專職人員需要共同參加與承載的操作模式,工作人員會較疲憊,但整體而言對於專案品質較能夠確保及專職互相替補。

  十年的組織發展,專職人力不斷擴張,組織內部現行專職人員近九成都是過去培養的青年畢業後返鄉就業,由在學期間寒暑假,機構是他們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他們能認同組織的理想性,因此願意返鄉?點經營,組織提供給這群年輕人社會歷練中找尋自己的生涯歸劃,在十年間來來去去的年輕工作者不下十人,由組織歷練後再就學、轉業、結盟組織專職人員、公務部門、政治部門助理等,雖然專職職場不在協會,但是這群年輕人在新的崗位都是獨當一面的重要專業人員,對於協會的向心力是不會動搖,這群人力資源也是十年來組織經營的重要成果之一吧。

--------------------------------------------------------------------------------

‧以崔媽媽組織發展為例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基金會成立
  崔媽媽基金會是從一九八九年無殼蝸牛運動這是一個住宅議題的社會運動所產生,隨著住宅運動沈寂下來之後,最後還繼續運作下去的就是崔媽媽基金會這樣一個住屋服務的團體。因為當初最需要的是無住屋運動的消費者因為買不起房子,要在都會區裡租房子,為了服務運動的支持者所開創出來的服務項目。

  我們很辛苦的走了三年,創造租屋服務的可能,包括解決房東量,因為你要做租屋資訊服務,房東屋源是很關鍵的因素,二者解決內部人力資源,如何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之下,讓你的工作人員留下來繼續持續成長跟進修,那也是一個考驗。第三個技術上必須學得如何做一個租屋仲介那樣的一個技術的阻力。

  我們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才達到至少在台北地區操作的市場規模跟經濟規模。目前為止我們整個服務量大概佔台北都會租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百分之五左右到百分之十,極盛的時期大概到百分之十。我們一個比較關鍵的點大概在一九九二年

時,對我們的服務對象收取象徵性的服務工本費,從那時開始崔媽媽的整個服務可自給自足,如果是兩年之前極盛時期我們組織的收入來源百分之九十是從我們服務過程裡去取得,大概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是藉由公部門的經費預算或是一些企業的企畫而來的。

  目前的服務量每年房東一萬五千人次,房客兩萬五千人次。隨著服務的過程也慢慢的衍生出一些相關附加服務,從租屋服務一些義工有經驗就開始幫房客整理一些租屋的小常識。在一九九四年有幾位義務律師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就開辦了租物法律的義務服務,那個服務量每年有三百個租屋糾紛的案件在處理,從去年開始我們的義務律師義工團體開始做公寓大廈的糾紛的義務法律諮詢。

  從九二年開始跟學校的生活輔導組或學生會合作開始學生租屋的合作,歷年來我們已經和幾所大學作租屋資訊的合作,或是一些相關的租屋講座或租屋法律講座。我們包括一些租金行情的統計是台北市國稅局列為參考的指標,這個部分也變成公部門取材的指標。或是一些相關住宅政策或住宅議題的研議也從這樣的服務過程提出來的經驗或第一線的實際資訊作為住宅政策的基礎。

社會發展工作
  我們在兩千年發現,我們在租屋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有一群弱勢的朋友在都會區裡很不好找房子,他們大部分是經濟上的弱勢者,甚至有一些人即便經濟沒有問題,他們在都會區也很不好找房子,這些人包括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單親或受婚暴的婦女等等。所以我們從兩千年開始推出弱勢租屋的服務,也希望藉由結合相關政府的社福部門跟其他民間的社福機構,做好提供租屋資訊跟住的問題的解決,但可能要整合後續相關的社福資源,如居家照顧或就業的相關的諮商輔導,從兩千年開始目前已經服務了五百二十個人次。

  我們從九六年開始,有搬家公司找上門來希望我們推薦優良搬家公司,我們才發現我們掌握了搬家公司很重要的客源。所以我們從九六年底先試辦了優良搬家公司的推薦跟評鑑。變成我們有一個空間跟舞台針對有心向上提升的搬家公司做優良搬家公司的評鑑制度。因為崔媽媽掌握了房客的資源,所以事實上我們評鑑除了一個公益團體的公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掌握了他的消費者,所已有心向上的搬家公司得乖乖的聽我們的約束。後來建立了名聲後,後來很多規格標上上面就開著說一定要有崔媽媽優良搬家公司推薦。所以即便我們的市場佔有率不是最大,但他如果能在崔媽媽優良搬家公司的推薦名單上,事實上對他會有其他業務上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很自豪至少經過這三四年,台北都會區的搬家公司是結構性的朝向良性化的發展。我們目前搬家的部分歷年來的服務量大概七千兩百人次,歷年三萬五千人次。而且這個服務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我們優良業者伴隨我們評鑑制度一起成長,因為我們會有一個動態的評鑑,消費者的投訴或用後評估的問卷是直接回到崔媽媽基金會這邊,我們會根據消費者的投訴跟用後的評估,回饋給搬家公司的老闆,建議他在整個運作的流程或是內部的管理作一些改正跟調整。

業務之社會經濟「產值」
  我們從租屋這個部分延伸出來的一些相關住宅政策的領域,畢竟我們是一個從無住屋運動這樣一個社會運動的團體轉化,所以我們長期對住宅政策或住宅運動的議題是持續關心的,比如說一九九九年前蕭萬長院長的一千五百億不合理的房貸,那時我們結合無住屋的老戰友還有相關的社運團體對這個議題作一些施壓的抗爭,或是兩千年所得稅法十七條的修法有關租金抵扣所得稅的部分,我們也推動修法。

  還有兩千年開始公寓大廈還有社區營造就是推動社區的一些關心社區跟公共事務,因為畢竟住的這個議題不單只是關心個人的家裡,而是你今天解決了個人的住的問題之後,要踏出自己的家裡後,即便是公寓的電燈、水溝如果大家透過群策群力的力量一起去關心的話,都是所謂公共事務社區營造的部分,所以我們那個部分也一起參加了。就是把住的議題從個人的住延伸公共的住或是公共的環境。

發展限制
  最後提一下我們目前碰到的瓶頸跟狀況,事實上崔媽媽相對很多的社福團體,它可能跟市場的這一塊站得比較近,因為它直接面對到租屋市場或搬家市場。相對它受到市場的影響跟衝擊就更敏銳直接,這幾年台灣的不景氣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第二個部分,比如說市場趨勢的轉換跟典範的轉換對我們也有結構性的衝擊,比如說網際網路的盛行,現在可能租房子都到網路上去進行,或網路上出現很多免費的租屋網站,或者是因為大環境不佳景氣差,仲介公司開始做起租屋仲介,對我們傳統的租屋資訊這一塊衝擊就非常大。也不可諱言我們這兩年以往自給自足的模式被打破了,甚至我們搬家的評鑑業務量每年以兩成的速度在成長,但是我們搬家這個部分的服務的收入竟然在減少,因為業者本身接單單價本身在下降。

  這個部分我們必須再去開創新的議題或附加服務,或讓我們的運作更有效率朝向市場經營這部分來走。所以我們的挑戰就是,我們站在一個要有一些市場的遊戲規則運作制度,又要保持公益團體、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跟公益性的平衡點跟如何去做整合,這是我們比較大的議題跟困難。我覺得作為一個從市場拿資源或是從市場裡面這樣的團體,在座的團體可能都很類似,就是事實上比較有資源性,相對的面對市場的競爭壓力其實是更大的,因為市場他算盤打的比你精,所以領導者既要懂社會又要懂市場,而且還要懂一點點政治,所以事實上考驗是蠻大的。

--------------------------------------------------------------------------------

新故鄉專欄

‧新故鄉園地-內灣商圈再興起!

許瑞君/新故鄉計畫推動辦公室專案研究員

  內灣,新竹縣橫山鄉的一個純樸客家村落。50年代,內灣街道是進入尖石山區的重要道路,盛產林木及礦產的尖石山曾為內灣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在內灣打尖為內灣帶來台灣早期少見的內灣戲院、旅社、酒店商家、撞球間等街道興盛之象,繁盛一時。然而隨著林、礦業的式微,內灣風華由華美轉趨斑駁,由嘈雜歸於平靜。85年後隨著北埔客家聚落的觀光興盛,旅遊人潮漸漸的也走入鄰近的客家聚落--內灣地區,內灣地區猶如恢復生機,重回人潮匯集之地。


曾經興盛一時的內灣車站與內灣戲院一景

  經濟部商業司自84年起陸續推動「形象商圈」及「商店街」計畫,目的是建立一套示範模式,讓中小零售業者自行組合起來,自主性的改善商業經營環境,並透過組織化的輔導,建立共同經營、共同參與的理念,活化地方商業。延續這樣的精神,88年起經濟部商業司開始推動「改善商業環境五年計畫」,扶植商店街區的發展,新故鄉計畫以此為基礎,接續辦理商圈魅力提升計畫,內灣便是在這過程中開始了打造內灣「內灣形象商圈」計畫。

  由89至91年三年期間,內灣地區籌組了「內灣形象商圈管理推動委員會」,以內灣老街為主軸,其他內灣商家為輔,搭配擁有台灣鐵道三大支線之一的內灣線鐵道系統優勢,開始運用內灣與生俱來的文化、生態特色以遊、食、住、行四個面向發展觀光產業。

  春賞櫻、夏賞螢、秋賞野薑花是內灣地區的季節大事。更別說夏天還有桂竹筍、水蜜桃季、賞油桐花;秋冬還有客家美食展、舞龍舞獅比賽、全國形象商圈的交流會等,內灣形象商圈幾乎每年都有滿滿的推廣計畫,短短幾年間內灣的商圈發展幾乎可排名全國形象商圈的前三名。

模特兒身上穿的是台灣花布紀念品

櫻花部落
  春賞櫻,也許許多人不懂到內灣為何要賞櫻花。櫻花其實是內灣日治時代遍植的一種植物。內灣在日治時代,是日本軍官眷屬居住的地方,因為這裡的環境氣候和日本九州相似,日本人從九州運來大批樹苗,在山區廣植櫻花,因此內灣舊有「櫻花部落」的美稱。然而二次戰後,因為開墾築路,櫻花樹漸漸被砍光,現在的內灣為了重現「櫻花部落」之名,又漸漸的種植櫻花,商圈也在元宵節前後推廣賞櫻行程,期盼再現內灣「櫻花部落」榮景。

夏日螢光晚會
  「火焰蟲,唧唧蟲,星仔下來吊燈籠,燈籠跌落坎,坎丁一枚針,阿嫂撿來繡觀音,觀音門口一頭禾,割到三擔過兩籮,分得你來我又無。」這首客家唸謠的主角火焰蟲即是內灣四月即將登場的螢火蟲季的主角:火金姑。原本常見於中小學的母語課程中的螢火蟲因為內灣山城保有農村較純樸潔淨的自然環境,成功復育螢火蟲的生態。每到四五月,中央部會、新竹縣府、橫山公所與內灣地區大力推廣的「螢火蟲節」便帶入大量觀賞人潮,為夜晚的內灣演奏一場夏日螢光晚會。

劉興欽漫畫展一景

野薑花的故鄉
  提起野薑花,大家都知道是內灣的代表性產物之一,此乃因內灣所在的橫山鄉盛產野薑花,內灣的阿嬤們將野薑花的根與糯米、蝦、香菇的作料混炒,再用野薑花葉子包成粽子,便成了現在有名的「野薑花粽」。形象商圈成立後,商圈研發的各式客家風味小吃都是遊客們在遊走老街時愛不釋「口」的產品,尤其由當地指標漫畫家劉興欽老師審核後所賦予的大嬸婆招牌小吃「野薑花粽」更是代表性產品。目前商家們還有研發「炸野薑花」等產品。  

  形象商圈再推動內灣商圈發展的過程中,視覺形象塑造是主要計劃工作項目。藉由在地知名漫畫家劉興欽老師他筆下的漫畫人物「阿三哥」與「大嬸婆」作為內灣的精神指標,整個內灣商圈是以一漫畫村的概念來發展,這也是期望內灣村的經濟活動能以傳統在地元素為精神,創新商業行銷手法,並使地方傳統產業文化「漫畫」能延續其精神。

再興起,再出發
  在內灣商圈改造過程中,我們可看到改善整體商圈環境是推行重點,從商圈以創意性的漫畫村包裝但不忘維持客家山城意象;改善老街環境清潔;招牌格式統一、藝術化等,我們都可看到內灣人為了地方發展所做的努力。

以大嬸婆漫畫主角鋪設的內灣老街路面

  而今為了強化商家自主管理的意識,商圈也已草擬「商圈公約」,期望透過公約的制訂,商家自律律人,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漸漸的營造一個兼具觀光效益且能好好生活的家。

  內灣的發展在許多公部門與地方人的努力下,人潮不斷,硬體工程也不斷搭配改善,管線地下化或交通改善、遊憩總量管制等,然而即便像內灣如此幸運的在數年間獲得各部會數億元補助經費的地區,我們仍隨處可見如山城景觀障礙、私人土地招牌混亂、低俗風格鐵皮屋林立等的普遍性問題。台灣的鄉鎮規劃與營造究竟是否可能走向整體風格營造,並從基本面提升人民的文化涵養,共同走向塑造一個美麗家園之路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

‧觀察員雷達站-社區基金會與社區網站

彭建翔/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替代役

簡介:
  關於各式各樣的補助一直是社區人士所探尋的資訊,當這些資源離開後,許多社區也失去當初的活力,這個現象也成為當初提供資源的人士與文化工作者所討論話題。而在這個時代,社區也應該架設網站來讓民眾以低成本的方式了解社區,也藉由網站成為發聲管道或凝聚向心力。

  本篇觀察會討論這兩個主題:社區基金會以及社區網站。

內容:
談談政府的各項補助
  由於要創業的關係,所以我會花許多時間在網路、電視、雜誌、報紙、政府出版品、座談會與各種展覽中尋找各項計畫,做為策略與分析的資料,而有些計畫會包含補助款,經過整理後,我再把這些資訊透過電子郵件寄發給社區人士。

沒錯,政府的確有許多計畫案的補助,但這些補助款是短多長空,當計畫完成時,並不是理念的結束。目前已經有許多案例說明著,當資源離開社區後,社區也失去活力了。

社區怎麼了
  常常聽到社區人士說:「我們不會寫計畫,該如何提計畫案」。也看到在審查計畫案時,評選人士沒去過社區,完全依照單位所提供的資料做為評選的依據。所以總是有社區人士說:「會寫計畫案的社區總是可以拿到補助款,我們想做事,但不會寫計畫書,總是拿不到補助款」。

  可見得,當初提供補助的計畫,在一開始就面臨許多問題。

  社區基金會:社區的事 – 社區居民一同來負責吧!

  這是因為社區居民依然認為許多公共事務是政府的責任,也因此讓政府無法瘦身,反應變得很遲鈍,也因為這樣,政府有足夠的理由向民眾收取稅收。

  社區基金會就是由社區居民共同出資,為舉辦活動或其它事務(像修路燈、鋪路之類)提供經費。簡單想就是把要繳交的稅轉移到社區基金會上,即然政府不用做這麼多事,也就不用聘用這麼多員工,也就不需要這麼多稅收。

先從進階社區開始
  當然這麼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先從有社造經驗的進階社區開始。就我的想法是,社造中心的角色不只是輔導被選為社造點的社區,對於縣內的社區,也有必要主動或被動提供適當的服務。

  而關於社區基金會,早在前幾個月,發現補助款的種種問題後,我就想這麼做,而時機是越來越成熟了。

社區網站:先不談技術性問題
  我是學資訊的,高三到大一寫過三本電腦本,其中有兩本是關於網頁設計的。聽到許多社區人士找我幫他們架設網站,雖然礙於自己的計畫(簡單說是企業、社區與學校的結合來共創三贏局面)無力幫忙,也看出社區居民的需求與人力問題。

社區的發聲管道
  社區有了網站,就可以把社區所種植的農作物,工廠所生產的產品拿到網路上販賣,只要透過強而有力的搜尋技術,有興趣的民眾就可以找到社區所販賣的產品,還可以增加與盤商、通路商的議價空間。

凝聚共識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區>>60頁提到「電腦識字率」這個名詞。現在不會電腦的民眾很難找到條件比較好的工作,溝通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即使是面對鍵盤表露痛苦的民眾也得咬緊牙關撐過去。透過網路上的社群功能,社區居民可以不限時間、地點來討論社區的各項議題。

  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到社區基金會的事,要如何持續增加網站內容與志工的熱情都是一大課題。如果社區網站是社區共同的利益,那所產生的費用是不是要由社區居民共同承擔呢?

--------------------------------------------------------------------------------

樂生療養院專欄

‧讓我們以「人道」與「愛」來落實對「樂生人」自主的尊重

鄧昭芳/臺灣國際醫學聯盟理事長

  最近,在人權團體的邀約下,本組織實際走訪一趟署立樂生療養院,才理解到,在爭取「樂生院」保存的整個運動中,所挑戰的並非僅僅是「重大公共建設」擠壓「文化資產」的邏輯,更是檢驗各相關行政單位及民間團體是否真正具有關懷「弱勢正義」的高貴情操,而能不屈不橈地向「行政院」暨「台北市政府」提醒「人道考量在樂生」才是落實『人權立國』與「人權施政」的起始。

  被捷運新莊機廠徵收土地而即將被迫拆遷的署立樂生療養院(以下簡稱樂生院),設立於日治時期,是全台「第一間」亦是日治時期唯一的痲瘋病院,更是全台至今唯一一間專門收治癩病(痲瘋病)病患之公立特殊醫院。過去,殖民政府一方面將樂生院建設得環境優美、機能齊備,一方面卻採取不人道的隔離與歧視。直到民國51年,國民政府才廢止隔離政策;當時在任的陳宗塋院長體認到:強制隔離,除了引起患者自卑及恐懼,反致患者隱匿躲藏加重病情,更造成社會歧視,結果反而衍生成國家的迫害,所以應予廢止;他更體認到如果要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政策接軌,國家有落實充分照顧院民生活並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宣導的責任。

  樂生院在解除隔離後,社會仍持續對痲瘋病有所恐懼與排斥,加上過去醫護不當,造成患者不可回復之身體傷殘,使得許多患者被迫、亦是主動地選擇了留住於樂生院。多年來,樂生院逐漸從慢性病防制隔離收容所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的性質。現今院內仍住著三百多位前癩病患者,平均年齡七十四歲。

  走訪一趟樂生院,發現此處的照護品質相較於一般養護機構,優異之處在於:家庭式獨立住所、自行維護的寬廣庭院、與住宅相連的照護系統、各種就近提供的生活服務、對周遭社區開放但又保持適度安寧。更重要的是,此處是院民長久經營出來的生活圈,唯有繼續住在這裡,才能享有自我生活的記憶、自主性與歸屬感。許多關於老人自主性及環境心裡學的研究發現:「老人院」由住宅形式走向病房時,由於私人空間領域急遽縮小,代表了在其中生活的自我決定性之喪失,其結果會導致自信及生存意欲之迅速衰頹;個人隱私權被高度剝奪之後,亦會使羞恥心及自我辨識能力減退;傳統大醫院以疾病治癒為目的,其貧乏的醫療環境往往產生許多「臥病在床」的自廢性症候群患者。因此,國外針對高齡化社會發展之住宅-福利設施體系之改革,皆是以高齡者的生活場所為出發點,從住宅-醫療兩個相對性場所,逐漸轉為「附加照顧、滿足自立性」之住宅,另一方面,醫療機構亦逐漸轉為向地域社會開放之設施為目標。而對於痲瘋病患,當前先進國家皆將工作重點轉為加強照顧癩病患者的「餘生與起居」,並投注更多資源與配套措施,以彌補過去的高壓管制、護理缺失與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傷害。以日本為例,現今全國仍留有十三所癩病療養院,日本厚生勞動省充分尊重這些患者在院安老的心願,每月由國家提供尚稱優厚的生活費,並從「生活、文化及醫療」三方面積極保障其福祉。

  從上述觀點來看,樂生院的保存,本質上是對人道關懷的延續,是人性化醫療服務產業的擴充。當初如果沒有捷運新莊線機廠強勢徵收,樂生院仍得面對伴隨院民人數減少而來的轉型考驗;原本,政府可以有計畫地延續樂生院作為醫療福利產業的角色(前省衛生處於民國82年曾有此類計畫),捷運工程強勢規劃的結果,卻完全排除掉對樂生院轉型做更長遠而睿智思考的餘地;更悲哀的是,近年來,和樂生院走向有關的相關官員們,忽視了「人道」與「人權」的普世價值,忘記了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的定義,竟以原先1/4捷運補償金來興建、安置患者的低層建築,變更設計為前後兩棟八層樓之醫療大樓,讓人無法不覺得他們在經營型態/心態上是把這群孤寡老人視為包袱、人球,也難怪外界普遍地認為「樂生院的處理模式與過程中」醫學倫理與人道關懷早已蕩然無存。

  樂生院院民被國家以公共衛生之名圈禁了一生,卻由於樂生院實實在在承載得起「家」的隱喻與社區的機能,使他們堅強地自我重建,步入老年殘而不廢,還努力回饋社會(院民過去曾協助建設院區、提供附近地區低廉勞動力,晚年還多次主動捐款救助風災、震災)。從公衛專業的眼光來看,結合「環境療養」、「社區照護」、「現代醫療資源」與「病患互助自主」的樂生療養院,不僅堪稱台灣首屈一指的老人安養模範村,更是亞洲癩病防治史上地位特殊的人文資產。摧毀樂生院的動作,如果不能立即停止,將可預見一場政策殺死弱勢、殘障孤獨、老人們的浩劫,除了貽笑國際,也將殃及後代;留下樂生院,重新打造醫學福利產業新典範,才是落實「人道考量」與『人權立國』為政精神,也才是見證臺灣未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意義與願景。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守護嘉義郡役所」---即日起發動連署,並邀請您3月26日一起來「牽手護嘉役」!
‧「聚落活保存」經驗交流:樂生院民大年初四訪寶藏巖(與數個台北市古蹟)
‧ Lepers protest to save their home

--------------------------------------------------------------------------------

活動快訊
‧ 台灣小社區對抗中國大霸權─社區拒絕反分裂法連署暨記者會
‧ 社區拒絕反分裂法連署暨記者會 - 新聞稿
‧ 心聲-中共人大通過反分裂法後,有感而作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徵才啟事
‧ 北投文化基金會徵才
‧ 樂生療養院 急徵人權訪員 !!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