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區營造參訪之旅 -- 鄉村與都市的地域振興(上)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點燃屏東社造的心路歷程
黃麗霞/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專案園地
‧三島町的省思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元氣三島町!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遇見通往快樂之路的驛站 遠野風之丘~遠野地方產業活化的樞紐
黃莉芳/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研究員
‧地域經營的奧義~記訪三鷹市株式會社
許瑞君/社區營造學會組長、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在臺灣經歷了十年社造政策的推展,似乎成為復甦社會活力與價值的主流意識。從都會到城鎮與鄉村,只要是在社區裡關於生活與環境的改造、文化傳承與教育等人文意識的覺醒,相關的議題都可以成為社區營造的代名詞。近幾年來台灣在面臨工業化快速的轉型,全球化的浪潮極劇的改變傳統社會裡互助合作的鄰里關係,面對未來變遷的不確定性,〝近利〞似乎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社區產業也面臨到轉型的危機與轉機。
相對的社區產業的推廣與振興兼負傳承地域的固有文化價值,在社區營造的推展中更顯的重要。從文化與社會結構與台灣相近的日本,也面臨到相同的問題。但是日本走過了三十年的社區營造之路,或許相關的經驗與思維也是可以作為台灣未來社造十年的參考。
近幾年來台灣的社造成果已有許多優良的範例,但是這一次的日本社區營造之旅的參訪,在黃世輝老師與洪德仁秘書長的帶領下,我們領略到了日本社區營造的扎實根基,原本以為是交流的行程,其實是確是一趟豐富的取經之路。
在洪秘書長與志山的文章中可以了解三島町在1970年代開始推動故鄉運動、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生活工藝運動等五個社區運動的發展歷程與介紹,也正是台灣目前社區營造發展的走向。從莉芳的文章中也可以知道日本為地方產業振興所做的努力,以遠野風之丘的道之
驛作為介紹的案例,也正是可以作為現在台灣的產業交流中心參考的典範。另外在臺灣尚屬於社造荒漠的都市區塊,藉由瑞君與榮一的紀錄可以了解在東京近郊的三鷹市,結合市民、企業、大學、行政機關等機構成員組成的「SOHO CITY三鷹推動協議會」及以社造及活化三鷹市都市中心作為事業主體的「町作 / 社造 三鷹股份有股公司」,以SOHO CITY 為主題並且利用宮崎峻的動畫紀念館來打造一個歡樂與希望的城市。
以日本社區營造之旅參訪紀實來作為2005年學會的第一篇電子報,特別舉了三個不同地域的社區營造與地域振興為實例 (三島町-鄉村、遠野道之驛-城鎮、三鷹市-都市 ),對於台灣有期許也有回顧,當國內將鄧雨賢故居拆除另外再新建新的音樂紀念館的同時,我們看到日本人如何將宮澤賢治與宮崎駿等人文資產轉化成振興地方產業的公共財。雖然如此更顯社造之路的篳路藍縷,每一點都是可貴的成就,小小的改變都有可能成為蝴蝶效應的連鎖,期許藉由別人的經驗來做自身的強化與反省,也期望本期的電子報讓每位讀者都有所得。
--------------------------------------------------------------------------------
封面人物
‧ 點燃屏東社造的心路歷程
黃麗霞/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在地實踐」是支持自己對社會改革運動熱情不減的最重要動力,在屏東參與ngo團體將近十年的時間,轉進屏東的最初議題起點,是由「反南橫國道」運動投入屏東社會,接續的南台灣水資源議題及反水庫運動,一波又一波面對政府部門不當開發政策,民間團體永無停息的面對龐大的政府機器,疲於奔命的窘態讓許多的社運工作者在第一線的工作壽命常會被折損。
反對運動耗用民間龐大的人力與資源,又無具體成就,在台灣的基層結構中,以公眾利益為議題的動員常需要借助政治力才能達到良好的動員成效,民間的社運團體若無法紮根進入第一線建立認同及價值的改變,是無法累積團體的實力。
黃麗霞小姐
議題暢議與長期的紮根需要有個強而有力的組織支持,與屏東的生態保育同好於是發起組織「東港溪保育協會」,這條溪流影響及貫穿的是整個屏東的平原精華區,選定以東港溪為出發最能喚起及切入居民生活的脈絡,引起較多的共鳴及認同,但是操作的模式又不能太快及直接的唯生態論,切入的過程需要扣合在民眾的生活相關議題較能獲得居民的響應。
在初期經營時,未以社區總體營造為操作手法,以協會在生態專業的觀點,從單純的物種、棲地與生態角度切進社區,表面看來似乎召開說明、獲得認同,然而實際執行時,遭遇意外的抗阻力量,不知名的投訴、居民的冷漠對待、資源錯置,其結果當然是操作了一個不被認同失敗的河川濕地復育計畫,折損了一位優秀的生態保育工作尖兵,離開協會轉往公部門的工作,更是澈底讓自己在操作方法的深沈檢討與反省,社造這件事才開始與協會產生連結。
投入社造的工作需要有好的開始與經驗,才能驅始持續發展的動力,慶幸在屏東的第一個社造案例是個成功經驗,才能引發屏東接續五年的社造推動。協會第一個起步操作的經驗是在新埤建功社區,一個外來的社團與社區的結合,如果在謀合時,社區未具備優質的組織及肯付出投入的社區領導人,外來的團隊是難以有施展力量的地方,故事也無法永續被寫下去,與建功社區的謀合之初,曾經尋求專業者的構思進場,曾經透過圖面討論工作的方法,但是最後這些方法都輸給了社區一場焢土?及一群耆老的歷史溯源,事先圖面的設計在志工實地施做時,集結眾人意見後就被推翻重新修正,在建功的經驗讓我們確認民間潛藏的常民智慧,只要有適當的誘導機制被引發出來時,更能創造出符合當地生活脈絡的優質案例,建功以及後續的操作案例證明,「生態」的觀點與價值,如果是建立在居民所關心的基地,經過教育及遊說是會被居民所接受與認同,後續在屏東的許多社區營造案例中,生態中關於棲地、水資源、荒野、螢火蟲等價值都會被社區實踐在操作的案例。
建功操作經驗也證明外來的協會是可以被社區接受與需要,包括專業技術的引進、資源的媒合、觀念的轉變、困難的排除、組織體質的改造協助、媒體的行銷等,協會與建功社區同步啟動屏東社造的經驗,當社區無法理解社造是什麼,建功社區是我們可推出的最佳示範,經過將近五年的操作,讓屏東有心投入社造的社區無需再有太多的解釋就容易理解社造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對協會的年輕工作者而言,社造就像是條不歸路,龐雜的社區對話、參與各種社區的會議、辦理訓練課程、協助處理社區鎖碎事務、排除社區疑難雜症,點點滴滴的繁鎖,讓社造工作者生活品質低落;將近五年的社造工作,最大成就是獲得社造社區的認同,但是也會引起在地ngo團體的誤解,總以為在這麼龐雜社造工作中,獲得眾多公私部門資源的投入,事實是協會幫助社區啟動社造的工作完全是義務性質,當這些紛紛擾擾的謠傳,常會嚴重的打擊團隊工作者的士氣,但是社區幹部對工作團隊的認同,又讓大家由低迷的挫折再提起動力。
社造真是件讓人又愛又恨的工程,愛的是看到台灣最基層社會改造的力量及人性最美的一環都在這裏,厭惡的是太多人性鬥爭赤裸的面貌也都在這裏,實踐的力量在社區,挫敗的可能也在社區;但是吐吐苦水,休息一下,路還是要繼續再走下去。
--------------------------------------------------------------------------------
專案園地
‧三島町的省思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能實地到日本三島町,是長久以來的希望。今年暑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同仁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所黃世輝教授,進行「日本東京東北七日社區營造參訪之旅」,是一項難得的學習之旅。
記得五年前,日本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來訪,一張黑白相片的影像,深刻映入心中。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宮崎清老師,首度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從地方資源調查開始做起,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枯幹樹林中,宮崎老師跪拜大地,以敬重神明的心情,從事這項「人」的互動和改造過程,三十多年來,宮崎老師參與社區營造、傳統文化產業振興的熱忱和成就,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社區營造之神」,當車子轉入三島町,雖然盛夏蒼翠綠意的山林,讓人有一番進入社區營造聖地的喜悅和感動。走進三島町,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桐樹林,幾位行動矯健的老人家穿梭其中,正準備要尋覓桐工藝的材質,周圍的桐樹們則競相伸出向上祈禱的手勢,和不遠處湍湍流洩的只見川應和著,堅毅的三島大橋遠遠挺立,一種敬天的氛圍環繞在這美麗靜謐的山村中。
美麗靜謐的桐樹林,是三島町的特殊景觀
三島町阿媽去東京玩也拎著自己編織的手提袋
宮崎清老師在「2004年創意生活大師趨勢論壇」
三島町憲章
地方無盡寶藏
宮崎教授曾說:在日本的都市裡現在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東京的高空照相裡,各位可以看到人們住在狹窄的空間裡,像螞蟻一般在活動著。隨著經濟的高度成長,大量的汽車廢氣造成空氣污染、酸性雨等,讓樹木枯萎。我們生活的都市空間裡,藏著無數的問題。大量的住宅興建,高速的開發山坡地,造成土石流,熱鬧的商店街也有一些問題。這些危害到我們生活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日本和台灣都是島國,日本的國際化也是最近100年的事,之前是300年左右的江戶鎖國時期。這100年來,日本不斷追趕歐美先進國家,現在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了。這100多年來,我們都是用歐美的標準來衡量一個社會,如何提高GNP?如何增加工業生產?可是最近日本開始反省,希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展開國家建設及社區營造。
日本鄉村漂亮的風景慢慢的在消失當中,現在我們漸漸的認識到,像鄉村的水田,除了提供我們糧食之外,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蓄水池。我們現在開始重新思考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也重新發現傳統生活文化之美。在日本新年的時候,家家會團聚在一起,用湯圓黏在枯木枝上,祈求一年豐盛。同時在一年結束時,也會舉行慶典感謝一年的豐收。像這樣,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以感謝、祈求來開始或結束一個新的年頭。這種慶典儀式,當然各地有所不同,這顯示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文化。今天,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重視這種不同生活文化的意義及價值。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傳達了一些訊息給我們,哪些是我們大人不能不做的?哪些是一定要留傳給下一代的?比如說與自然的共存、對自然的保護,我們要如何對待自然等。我們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是社區營造的出發點。
人類來自何處?生在何處?將往何處?這些也可以做為社區營造的理念。我將以社區營造的實務,來說明社區營造的理念。首先我們要找尋發現社區有什麼資源。我們可以分為幾個小組,帶著相機、紙、筆等,來一次社區之旅,徹底的找尋、分析社區資源,這是社區營造的第一步。五官總動員,客觀的重新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從這當中再發現社區的寶藏。有時,在我們找尋的過程中,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我們用筆記記下來,這個也是發現地區資源的一個好方法。接著我們將各個小組所發現到的人、景觀、產業等各種資源,畫在社區地圖中。
另外我們也可以邀請不同經驗、不同地域、或是外國人,由不同角度參與,來共同參與調查,我們將會發現地區裡藏有各式各樣的資源了。特別是小孩的參與,小孩天真活潑,沒有約束的想法,常常會給我們大人很大的省思。小孩在社區營造中所發揮的影響力,小孩子的夢想,透過老師、社區人士、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圓了小孩的夢想。我們在築夢時,會遭遇到問題,透過腦力激盪,找出改善方案。透過問題、改善方案不斷的循環,讓夢想成為智慧的結晶。社區營造是一步一腳印,每個人將自己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向大家報告,透過討論成為大家共同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這種不斷循環的過程提升社區營造的意識、同時也是實際社區營造的第一步。總之,從個人的資源調查成果,擴展為團體合作,也成為大家共同的工作,循環不已,這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社區資源呢?其實是多樣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景觀、產業等,我們要以多元的角度來發現,這些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發現社區的寶藏,需要長期投入心力福島縣傳統工藝品地圖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原三島町的工藝家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源。我認為有出三點看法:
一、 我們以往用歐美的尺寸來衡量我們自己的社區,所以我們會說我們的社區資源一無所有。可是現在我們要逆向思考,用我們自己的標準來看自己社區的資源,那就會發現我們是豐富無盡藏,擁有無窮的寶藏。
二、 我在從事社區營造調查工作時,常常被當地人士問到,如何才會讓別人喜歡我們的社區?我都回答不用在意別人的喜好。比方說,有的人不喜歡咖啡,我們不必硬要端咖啡給他們喝。日本人的傳統招待客人的習慣,常把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住在山上的人,招待客人用海產。但是時代在變,山產、海產大家都容易可以買到了。山上的人,每天在吃的季節性山產,如果能用這些來招待客人,我想客人會更高興才對。社區的土產、日常生活特色、文化,把這些直接提供給客人,更能博得客人的歡欣。所以,以平常的食衣住行待客,將會更具魅力。
三、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發揮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由一些小小的要素所構成的。如何累積、培育這些小小的要素,形成一個綜合的社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強調一個要素,那就會掩蓋住其他的特色。要多方發掘地區的要素,多方茁壯,長期累積才會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文化。社區營造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好,這是一代傳給一代,永不停止的學習。
三島町社區運動
三島町在1970年代開始推動故鄉運動、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生活工藝運動等五個社區運動。可以說今天台灣各部會所開展的社區營造題材,包括社區文化再造、社區環境改造、社區健康營造、地方文化館等,有很多主題在三十多年前的三島町都推動過。
把握學習機會
三島町民宿體驗
故鄉運動是建立特別町民制度,讓居住在都會的人們將三島町視為自己的故鄉,每年可以前來體會三島町的人文、自然,包括農業生活。在那個農村試圖尋找自己出路的年代,三島町以肯定自我為出發,所構想出來的社區活化方式,甚至引起新聞媒體的社論評論。
健康營造運動鼓勵町內的各個聚落自己構想出健康促進的方法,各聚落提出的方式也大異其趣,例如有味曾減鹽、家家種花、講笑話等等。這個運動的可貴在於健康促進的推動方式由各聚落自行構思及執行,把握著社區營造的自發精神。
有機農業運動的重點在於生產健康的糧食,造就健康的生活。三島町的農田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梯田,原本就不適合以大型機械耕作,因此更加肯定有機農業的方式,以生產健康有機的良質米為訴求。
地區自傲運動以恢復傳統祭典為主軸,鼓勵各聚落將賽神祭等民俗延續及保存下來,並申請通過無形文化資產的指定。民俗祭典的保存使地方延續了感恩天地、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也使社區文化得以傳承。
生活工藝運動從發現社區的工藝資源開始。三島町的冬季長達四個月以上,大雪覆蓋全町,居民無法從事農耕,便在自己家中著手生活器物的製作。例如用稻草編製草鞋、雪鞋,用通草編製提籃,用木材刻成盤子、飯匙,用山葡萄藤做成便當盒、手提包,用梧桐木做木屐等。
但是這樣的傳統卻在高度經濟成長期時遭到衝擊,許多人在冬季便離開家鄉前往都會的工廠打工,使得原有的工藝文化、民俗文化都面臨存續的危機。生活工藝運動便是呼籲居民重新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工藝技術及自然資源,每年春天舉辦生活工藝展,讓大家將冬天努力製作的工藝作品一同呈現,相互交流,並且頒發獎狀。到五、六月的時候則在森林中舉辦「工人祭」(工藝人祭),讓全日本各地的工藝製作者都可以過來三島町展覽與銷售。
這樣的工藝提倡,使得老人們在工藝製作與創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勇氣。而為了延續生活工藝的社區精神,三島町於1985年藉由部分政府補助建設了生活工藝館,做為生活工藝傳承與推廣的基地。
三島町有豐富文化遺產
參觀生活工藝館
生活工藝館內設上下兩層樓的展示室,並有草編工房、陶工房、木工房、織布工房等。齊藤茂樹町長親切解說接待,受益良多。各工房由町內居民中甄選工藝高手擔任,例如前任草編工房負責人的久保田節子小姐便是個技術純熟又充滿創意的工藝人。她用稻草設計編製了「貓屋」,半球型的造型很受愛貓人的喜愛;她將長條的檜木刨木屑搓成繩子,再用「檜木繩」編成充滿木材香味的手提包,連天皇妃、皇太子妃都因喜愛而訂製使用。
三島町居民用「山葡萄」可做背籠、「葡萄皮」製簑衣補強材料、「唐黍」做草鞋、「竹皮」材料製鞋、「山藤蔓」編繩索、「蒲」做手袋、「茅草」做簾幕…多采多姿的變化中,未嘗不是可視為一種「地產地用」的實踐?看看這個偏遠又氣候嚴峻的山村,不因先天環境而自嘆「一無所有」,反倒是轉換原有認知價值,將「一無所有」轉變為「應有盡有」,怎不令人在佩服之餘,開始自觀自省?
「我們一直在思考,桐產業如何不只作原木運用而已,如何發展成具有經濟性的產業,又能代表一種生活精神,讓町民有內心的喜悅,這才是三島町社區營造最大的重點,」德高望重、名片和公事包用的都是桐材的三島町長齊藤茂樹笑著說,「我送人的禮品,都是用鄉民製的桐工藝品!」桐文化浸潤到三島町民的生活細節裡,當地町民們用的名片多是桐材所製成。透過交換「桐名片」,細數家鄉三島會津桐的故事,三島町民感到相當驕傲。
望著大一把山葡萄藤,五十嵐文吾阿公思考要編出什麼藤籃
優雅又細緻的花紋使手編帽子成為搶手貨,是最吸引人的活廣告
受領:作與素材的珍惜之心
人的想像力創造更好的生活,90歲的齋藤町長之母自在生活
社區居民對於過去每年冬天必定要進行的編織工藝,當然備感熟悉;於是社區裡開始重新展開社區動員的「編織運動」,完成了將近五百件作品。這些作品,除作為展示用途外,更成為將生活成為實踐的戰場,發展出「生活工藝運動」--這種將原本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技術」,在透過自由想像的雙手編織出來後,就是三島町在日後得以發展成地方特色的重要契機,也更加突顯出三島町「活在生活中」的社區工藝特質。我們無一不是生活在現在,尤其當我們回頭時,誰不是踏在過去的肩上瞭望未來,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協助「傳統」走出歷史文本,跟著現在的步伐往前行去?
「願嫁三島町」運動,使得全世界至少有三十個國家的人,自願成為三島町的「榮譽町民」--然而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三島町」,居民才是真正在場者;而居民們對於三島町的願景,則以「生活工藝運動」為切入,此運動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溫故知新」四字。在此運動之下,三島町也發展出有名的「町民憲章」:一、由家族與鄰居共同組成。二、運用身邊的材料。三、運用父執輩傳承而來的技術。四、自生活實用產生新知。五、要真實而無偽。六、要創造日常生活可使用者。七、要表現山村生活中的喜悅。八、真心誠意的創造。九、將此活用在實際生活。十、用自己的手架構生活空間。
思考生活需要什麼
在此社區運動過程中所思考的,並不是將「鄉村」作為都市資源的後備,而是思考「生活」中需要什麼?「現場」,才是使用依歸對象,是社區在思考自身資源運用以及為社區「定位」中,相當重要的,而這個自社區而起的運動,也導致居民逐漸從原生活價值中,重新以另外一種角度認識家鄉。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觀察三島町,故鄉運動與生活工藝運動直接就是文化產業的創意表現,前者包含文化旅遊服務,後者包含文化商品創造。但是就三島町而言,這兩者都以社區文化為根本,以社區內發為前提,觀光活動的發展其實是社區內部體質營造後,自然出現的結果。而另外的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都為社區體質與心理的重建打下基礎。
改變原來對於生活中的價值、態度觀點,其實就是意味著對「心態」的重新調整;透過三島町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交通不便且資源貧瘠的山村,是如何透過與自然共處、珍惜資源、進而翻轉既有--轉劣勢為優勢,並讓社區從「一無所有」轉變到「應有盡有」;而處於「什麼都有」的我們,又要用怎樣的角度重新觀看、思考社區?
滿心歡喜三島町
如果愛鄉也是一種好品行,飄著濃濃桐樹香彷如人間仙境的三島町,也許就像是印證天堂不遠的一塊清涼地,如果您願意愛上那份心靈之美,看見三島町,所有在旅途中疲憊的孩子,都會滿心歡喜。
--------------------------------------------------------------------------------
‧元氣三島町!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在本州島北方,冬季是殘酷的,除了限制農人的耕作,也拆散了他們的家庭。許多農人為了養家,冒著風雪漂泊到南方城市,希望能夠為家裡攢一些工錢。
他們或搬運,或洗碗,寧願三餐吃醬油泡飯,也不願奢侈的慰勞自己的辛勞,只希望能將錢省下貼補家用。雇用他們的老闆娘不忍心,便在他們的飯裡,打一顆雞蛋,希望能慰勞他的辛苦,平撫焦慮的心靈。白飯配生雞蛋,便成為現在「親子丼」的由來。
三島町,一個冬季積雪可以達到兩三公尺的鄉村,雖然居民不用再到南方都市打工,但是冬季的寂寞,隨著積雪沈沈的澱在心理。經過一連串的社區營造運動,居民也體會到自然週期運轉,逐漸編織出自己的新天空。三島町今天的成就,卻是無數個辛苦的昨天累積而成。而故事必須要從頭說起。
大時代的脈絡
1960年代,正是東亞國家經濟突飛猛進的時候,大量的工業化造就國家的經濟成長,卻將鄉村的人口迅速吸納到都市裡,城鄉差距擴大。也因此,三島町當時面臨人口外移與城鄉差距的挑戰。1965年以後,日本實施「農村工業化」,大量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力生產時間與成本,農民所得迅速上升。但是這也連帶降低各社區特殊性,彼此同質性增加。如果從經濟發展看生活,儘管鄉村經濟力量上升,但都市提昇更迅速,鄉村永遠追不上都市的腳步。
也因此,三十年前,現任町長回到基層服務後,開始推動社區營造相關運動,積極嘗試以另一種角度挽回鄉村的生命力。
楔子-新故鄉運動
首先,町長開始推動「新故鄉計畫」,期望藉由吸引都市人來三島町觀光的策略,擴大城鄉交流,提昇三島町的活力。
剛開始大家對於這新鮮事物滿懷信心,公所人員都熱心參與,期望這運動能為三島町注入新的活力,初期也的確吸引不少觀光客。經過三年光景,遇到瓶頸,原本以為可以縮短城鄉差距的願望落空。由於社區本身的特色不夠明顯,也沒有持續的經營,很快的就沒有新的特色吸引新的遊覽人潮。
然而三年多來許多學者到三島町參訪,累積相當多的意見,町長也慢慢消化這些寶貴的建議,加以實踐,因此後續綿綿不絕的計畫,持續為社區注入活力。千葉大學宮崎清老師也在這期間為三島町提供不少建議,後續也長期陪伴一段時間,見證三島町的復甦,也驗證自己的學術觀點。
『O Ganki des ga ? 你好嗎?』 『O Ganki des!我很好!』
由於三島町位置偏北,冬天積雪常常高達兩三公尺,居民沒有辦法出門耕作,因此在家編織手工品以供夏天的時候使用。在日本小孩超過十八歲,就應該要有獨立的生活,父母的孩子長大,或到外地唸書,或到都市成家立業,一個一個離開家鄉。寒冷的冬夜裡,只有將自己對孩子的思念,編織成一個一個小小的作品,那裡面有無止境的回憶與故事。在三島町,有無數個「編織的父母」默默的將回憶編成一個一個手工藝品。
孩子們回家鄉探望的時候,父母希望這些思念能夠隨著孩子們一起回到都市,也將自己的愛心伴隨左右。當然,年輕人總直嚷著「這些東西都可以買到啊」、「家裡不需要這些用品」,父母只能暗自嘆息。「就拿這些東西送給朋友吧!」家鄉的父母仍然不放棄,就算只有陪著孩子這一段返回都市的旅程也好。拗不過父母的期盼,孩子們接受了,將父母的心思裝進行李,當作同事朋友間往來的禮物。然而父母也因此滿足了,因為畢竟這些小玩意兒陪著孩子回到他們自己的小家庭!
朋友們收到這些禮品時,非常驚訝精緻的手工水準,因為不是一般大量製造的商品可以取代。逐漸的,孩子們
在下一次回家時,開始接受帶回父母的作品,希望給朋友們不一樣的歡喜,家鄉的父母也快樂的編織著,總算能夠與孩子們有交集了,儘管是幫他們做人情禮物。
慢慢的,朋友們開始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寄卡片問候同事家鄉的父母,感謝他們的作品。父母們接到陌生人的感謝卡片,也高興的手舞足蹈,更快樂的編織作品。
看到這自然形成的親子關係,町長決定推動「生活工藝運動」,期望將父母輩的手工編織生活習慣與技術保存下來,也保存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
內涵。冬天兩公尺的積雪,是大自然無法改變的現象,但祖先所面臨的是一樣兩公尺的積雪,生活模式就是與自然為伍。
「生活工藝運動」重新找回過去的傳統與生活精神,不僅串連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橋樑,,也串連自己與居住在遙遠都市陌生人的友誼。更重要的是,父母們專心努力編織時表現的「元氣」,正是社區所需要的活力來源!
如果你問三島町的工藝師傅:『O Ganki des ga ?』他們一定會充滿元氣的回答:『O Ganki des!』
運動接力!
幾乎與「生活工藝運動」同一時期,町長也推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是人類對於工業化時期盲目使用農藥的反省,雖然農藥可以殺蟲除草,增加農業產能。但是農藥殘留在農作物上對於人體的傷害以及對於大地的污染,是無法彌補的,也因此有機農業概念興起。三島町也開始宣導有機農業運動,期望能改變居民的飲食習慣與農民的耕作型態。
由於持續的工業化與都市化,三島町推動「在地製造運動」,期望將產業的根留在當地,降低人口外移與產業空洞化的危機,並且,也是前面兩個運動的落實與延續,因為父母輩的手工藝能夠持續在家鄉製造,吸引孩子輩的朋友們來三島町觀光與消費,促進在地經濟,而有機農業,則是提供在地農民新的競爭優勢,使農作物的品質提升。
當然,並不是每個居民對於前面的議題都有興趣,因此為了吸引居民對於社區的認同,町長更推出「健康營造活動」,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由於日本人對於健康相當重視,因此許多居民都投入健康營造活動。
但是近年來發現三島町的醫療保險費用增加,因此現在又重新回到飲食健康的課題,希望繼續提倡「有機農業」,從生產面著手,希望種植不含農藥的農產品,保障居民身體健康,降低對於醫療保險的依賴。
經費有限,創意無限
在推動社區營造運動的過程中,多數經費是由公所支出。但由於些運動多屬於軟體活動,少有硬體建設,所以花費不多。
公所也提供相當經費從事社區營造人才培育的工作。體制內的各級學校培養學生社區相關知識,從小就落實社區意識。成人社會教育部分,公所提倡爺爺奶奶教小朋友民俗手工藝技術,所以學員免費學習,儘管人數少也一樣免費授課。
有趣的是,在推動各項社造運動時,無形中也凝聚居民的共識,活化鄰里的關係,因此,居民共同擬定屬於自己社區的憲章,標示著喜愛無可替代的自然,以及追求夢想之生活。有了這份共識憲章,對於社區日後推動社區營造有正面的幫助,因為居民的願景越來越清楚,彼此也更容易溝通瞭解。
他山之石
如今,三島町的社區營造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成為其他鄉村市鎮的借鏡。不僅日本國內,連台灣也得知他們的消息,三島町也與台灣交流十多年了。町長說以前台灣人會問許多關於成本經濟相關的問題,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做許多本質性的討論,這段時間他也見證台灣人思維改變,以及養成正確社區營造觀念。
雖然三島町的文化背景與生活課題與台灣社區並不相同,許多台灣社區面臨立即的生計壓力,遑論品味生活點滴,然而三島町仍然有許多經驗可以做為台灣未來社區營造的參考。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在台灣似乎沒有被體悟到。社區老一輩居民的想法,在一片「世代交替」的政治氣氛下被漠視。美國現在已經開發銀髮族的活力,重新發現他們在工作上的長處。或許這也是未來台灣的職場趨勢,畢竟職場趨勢不能被政壇恩怨牽著走。
一、 「生命活力」與「社區發展」連結
經過日本考古學家發現,2000年前使用的器具,仍然沿用至今,因此激發居民與町長繼承祖先生活的志向。儘管冬天積雪深厚,冬天居民仍然在家快樂的做手工,生活與自然韻律同步,與自然相呼應的生活形態是最珍貴的資產。
過去平民通常為貴族生產與服務,所以通常政府所認定之傳統工藝品需要100年以上之歷史,且產地以往通常有「武士階級」(貴族或半貴族)支撐,產品需要有文件證明其歷史價值。但是三島町工藝品沒有辦法證明,因為他是源於日常生活的產品,是居民生活形態的展現,所以當初花不少時間說服政府,最後終於得到支持與認同。
重點是「生活工藝運動」恢復了爺爺奶奶的生活「元氣」,讓居民快樂的編織自己的思念與夢想。也因此,當社區邀請政府官員們到三島町尖方聚落參訪時,官員們嚇一跳,他們看到居民一面喝茶一面充滿「元氣」的做著手工藝品,這種將生活與生命合而為一的執著精神,讓官員讚嘆:「這才是工藝的原點!」社區營造不也就是培養居民快樂而有元氣的生活能力?
二、 多樣性活動擴大社區參與
一個運動或活動無法完成社區營造,唯有多樣性的活動與計畫才能擴大居民參與及認同,進而完成社區營造理想。主事者更要有長遠的眼光與寬大的胸襟,不計較一時得失,所規劃的各項計畫應該有關連性,方可延續精神與觀念。
三島町就是透過各項運動推廣社區營造,延續居民的熱情與激發大家的想像,共同為社區努力。儘管有小挫折,也不會計較一時得失,如果仍然有人不認同這些運動,就以居民最關心的議題著手,用心落實擴大參與。當獲得居民認同時,計畫就不會停下來,而且還會邊做邊有新點子產生。
三、 內在質變建立自我價值
許多社區常會思索如何吸引觀光人潮,卻忘了自己的設施與內容是否具有實質的吸引力。三島町先吸引外地人觀光,期望縮短城鄉差距。遇到瓶頸後,將計畫轉為內在社區的質變為主。生活工藝運動及有機農業運動,都是以社區居民為主要發想的對象。唯有讓社區居民成長與改變思維,才能改變環境,繼而有實力吸引外來觀光客。
這也是台灣在推廣觀光年的同時應該要冷靜思考的課題,社區準備好了沒?台灣準備好了沒?
四、 社區產業的特質
如果以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來看,社區產業的產值並無法達到市場規模,滿足主流市場快速變遷的特性。但是如果以社區營造的精神來分析,社區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要恢復居民的生活元氣,藉由不疾不徐的生活品味,慢慢創造屬於社區智慧的創意產品,進而擴大社區居民的對外連結網絡。因此社區產業基本上具有獨特的自我個性,並不完全以市場為主要的發展依據,社區居民的快樂生活才是檢視成功與否的指標,這也是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讀的盲點。
然而拜「全球化」之賜,由於資訊迅速流通,消費者的選擇趨向多元,因此「小眾商品」與「大眾商品」並駕齊驅,成為消費市場的新現象。因此,無法迅速量產的社區產品也有生存空間。未來只要能夠提昇產品品質,相信必能獲得市場的認同,成為小眾市場的競爭優勢。
五、 社區產業多樣性特色
日本經濟部現在已經指定三島町為「傳統工藝品產地」,對三島町而言是一大殊榮。然而三島町產品的特色不在於單一獨特類型之產品,而是因為產品內容充滿多樣性,或許對於台灣其他社區可以做為參考經驗,社區產業產品外在形象不是重點,產品的製造過程與居民製造的嚴肅精神,才是其無可取代的「故事」與「傳奇」,也是社區產品的競爭優勢。
獨特之「元氣三島町」
町長說:「扎根於土地的生活文化不可放棄」三島町的生活工藝模式,的確帶給我們相當大的震撼與想像。儘管冬季凜冽,然而居民無怨無悔與自然韻律和諧的生活著,在生活中逐漸衍生出屬於三島町自己的人文特色,編織屬於自己社區的溫馨故事,活力充沛的創造新契機。
然而回想台灣,卻發現社區居民有幾個能夠像三島町的居民一樣沒有生計壓力?或許是我們在取經的時候要注意彼此生活環境的不同點。但是町長不斷創造社區營造的可能性,其精神令人動容,到現在依然可以感受到演講時所流露的鬥志,不斷想為社區創造新的可能性,不斷想要擴大社區參與。對於台灣社區的幹部或者基層行政官員,或許可以稍微學習他人的鬥志、氣度與視野吧。
「全球化」,能載舟亦能覆舟
「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市場的迅速流通,讓小量生產的社區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許多國家面對強勢國家的要求,常無法獨立抵抗,因此目前各國的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以日本為例,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儘管開放日本的稻米市場,但是美國米仍然無法在日本市場得到利潤,因為日本人偏好自己國家的米,對於其他國家的米接受度相當低。因此美國政府強迫他們在一袋日本米裡面摻混著美國米,如此美國才真正得到貿易優勢,開放稻米市場的真正果實。
如果能夠瞭解WTO駭人聽聞的一幕,或許能夠理解為何有數十萬人上街抗議WTO,不惜流血,抗議貿易自由化,因為強權會藉此保護自己的農民,而犧牲弱勢國家的農民。兩三年前的米酒事件,也是因為WTO談判錯誤,高官遠離台灣最真實的生活面所做出喪權辱國的政策,將米酒歸類於蒸餾酒,一方面藉此降低其關稅,一方面拉高米酒價格,方便外國酒進口。
廉價的全球化商品將使在地產品面臨市場挑戰,台灣新興起的社區產業必須要思索自己的特色與其區隔。社區產業要能夠生存,產品必須具備高品質的製作,然而對於社區的居民而言,似乎又不太可能一蹴而幾,必須要等待時間的歷練,才有一線希望。因此如何再不破壞社區和諧的基礎下,引進企業化精神,提昇產品品質以及建立專業營運機制,或許才是讓社區產業進軍國際化的唯一道路。
三島町與「全球化」相遇
三島町社區內的梧桐樹及森林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根據日本人的研究,全日本最好之梧桐樹就在這裡,可作為碳石、音箱、嬰兒床的上好木材,善加利用,將有可能創造新的工業奇蹟,因此日本政府計畫將栽培為產業。
明年將在德國舉行的家具大展,三島町已被選為代表日本參展團隊之一(全部四個日本團隊)。但是由於現在公司太小,不太像公司,因此若接到國際大量訂單,將發生產能無法負荷的問題,印證前面所指出的困境。
但回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名牌【Cerruti 1881】不過是一家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染布工廠,經過百年的經營與蛻變,如今成為引導服裝時尚的國際知名品牌。也因此,誰知道今天剛起步的社區產業,明天會不會成為領導世界潮流的明星產業,社區也有可能成為新興之名都市。
尾聲
感謝科技的發達,讓三島町的居民能夠在冬季享受屬於自己的日子,不必大老遠的跑到南方都市尋求工作機會。但同樣也是拜科技發達,政府大力推廣農藥,讓人類的健康蒙上陰影。
如何在發展科技創造經濟的同時,兼顧居民的生活意義與生命活力,是以往經濟學教科書沒有教的課題,也是未來社區發展產業所要解決的議題。「元氣三島町」給我們一個經驗與想法,社區居民快樂的生活與工作,才是社區營造成功與否的指標。
然而未來應該要思索社區產業如何因應「全球化」的挑戰,使在地智慧得到世界認同,三島町開發梧桐樹林的經濟價值或許是下一階段檢視其社區產業的重要指標,讓「元氣三島町」產業與國際爭鋒。
--------------------------------------------------------------------------------
‧遇見通往快樂之路的驛站 遠野風之丘~遠野地方產業活化的樞紐
黃莉芳/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研究員
經過一段高速公路的風馳電摯,接應我們的是有著風車與山岳相伴之景的遠野道之驛~風之丘。
續百年前緣~
在冬天,遠野的氣溫會降到攝氏零下十五度,並且會刮著強勁的北風,當地稱之為「寒風」,一年之中高低溫差大概五十度左右,這樣險峻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各式各樣的民間傳說。遠野市出生的柳田國男所創作《遠野物語》讓遠野市成為全日本知名的民俗物語之村。台灣也因為伊能嘉莒先生的研究而拉近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早在一百年前就與遠野結下不解之緣。
離開充滿夢幻傳說的宮澤賢治童話村後,我們一行人猶如趕場的藝人又風塵僕僕的來到遠野市郊的道之驛,從這兒執起接續百年前緣的敲門磚。遠野道之驛~風之丘,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位於遠野郊外道路,名為風之丘的驛站。當時的第一印象有點類似台灣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日本全國一共有七百四十三個道之驛,由日本中央政府國土交通省道路局所提出的一項計畫,所有的自治單位(市、村、町)都可以提出申請。但道之驛必須位在高速公路下來不到10分鐘的車程範圍內,並且提供公廁、停車場、休息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必須與地方連結,也就是可以展示、販賣地方的特產、地方的文化…,以上幾個要素是成為道之驛的必要條件。
地域密接型~當地特色所建構的樞紐
「風之丘」的名稱來自於當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色~「寒風之丘」,然而這個名稱似乎有點令人敬謝不敏,因此,再緣此生意而稱為「風之丘」。由於強勁的寒風,使得風車有了動力來產生電能,風車所產生的電力供應了風之丘部分照明設施與冷氣房所需的能源。也因此「風車」成為風之丘的象徵物。此外,遠野市擁有很好的森林,林木業成為當地的產業之一,風之丘即是運用當地的木材建築而成。整個建物都是無障礙空間,沒有高低差,並以自然採光為主。
風之丘內包含幾個空間單元無料休息區、餐廳、物產展示廳、農產物直賣所、觀光旅遊資訊中心、多目的廳。
(1)無料休息區:免費的休息區,有展望平台可以瞭望六角牛山等等景點。
(2)餐廳:提供遠野市的地方料理、義大利麵、沙拉吧,以當地特產為主。
(3)物產展示廳:提供遠野市特產品與岩手縣的特產品展示販售,以及由遠野市內的農民組
織的產地直銷的部分。
(4)農產物直賣所:由遠野市的農家們所組成的(這個作法幾乎是所有的道之驛都有的作法)。
(5)觀光旅遊資訊中心:提供當地的旅遊資訊、醫院、加油站的所在地等生活所需的情報,也提供
休閒農業、休閒農場、生態旅遊的資訊。
(6)多目的廳:舉辦各種活動的地方,遠野市物產展示等各種活動支援的場所。
支柱~產地直販的媽媽
這些單元都是為了推銷遠野的特色,銷售遠野地區的各種產品。這些產品是遠野地區各個農家所提供的,農家們同時也支持風之丘所有設施的成立。在這其中,支持這整個設施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女人,也就是遠野地區的媽媽們。農產物直賣所或物產展示廳內有一個叫做「產地直販」的區域,產地直販是由這些媽媽生產的農產品直接在此銷售,銷售的所得直接劃撥入生產者的帳戶中。為了讓自己的帳戶的金額能夠越來越多,這些媽媽們就會一直很努力的工做。就是這些媽媽們的力量支持了風之丘的設施。
另外,想要在此銷售農產品的農民,必須要先加入產地直銷的組織,這個組織掌控產品的品質並且減少削價競爭的現象產生。農民們各自有一個籃子的擺設位子,在籃子上會有負責的農人的照片與介紹,產品的包裝標示也有許多關於產品與生產者、環境的介紹。生產者的用心與自信,消費者的需求與滿足,透過消費,彼此間有了親密的互動與交流。當籃子物品即將售罄,現場管理的人員便會通知農家來補充、擺設。因此,在風之丘的每一項特產品幾乎都與在地的農家有著密切的關連,從生產到銷售,無不充滿著農家的辛勞與情感。當時預見了正在補充貨品的農人的我,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遇見海報中的大明星般,心中充滿奇妙的興奮「那不就是照片中的那位農人嗎!?」「沒想到他真的親自來補貨!」。雖然我看不懂日文,看不懂產品上的標示,但這樣的巧遇,這樣的悸動,卻留在我心中回蕩久久。
轉念~讓道路通往快樂的地方
風之丘既身為遠野的道之驛便負有活化地方的重任,就是藉由道路建設與地方產業連結,來達成地方產業振興。然而,道路的興建真的能夠與地方連結嗎!?地方的繁榮真的會因為道路而振興嗎!?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我們看到高速公路讓人們可以很容易到達許多地方,卻也讓人們可以很容易離開許多地方。在今日的日本,許多的市、村、町也因道路的開發等許多的因素而有著「中心空洞化」的現象,位於高速公路與市中心交會的道之驛便成為送往迎來的重要樞紐;可能將市中心的人們帶往其他地方,也可能為市中心帶來許多遊客。
「希望經由道路可以到達許多快樂的地方,讓這些道路成為快樂之路。」這樣的想法,讓遠野道之驛~風之丘負起了將遠野市相關的資訊傳播給所有在此休憩遊客的重責大任。換句話說,道之驛必須負起將遊客帶往市中心的責任,透過吸引遊客到市郊的道之驛,透過產品的展售與在地相關資訊的主動提供,再將道之驛所在地的特色介紹給遊客,進而將遊客帶往市中心。成功的道之驛讓道路變成到達快樂之路,在風之丘的觀光旅遊資訊中心的一面牆上,有著關於市中心大大小小有趣的生活與旅遊資訊,按照編號,就可在牆下的紙桶中取得免費且大多是圖文並茂的資訊。
幸福的數字架構~地域利用人與物的數字結構
風之丘成為外界進入遠野市中心觀光旅遊的重要節點,平成10年(1998年)~平成15年(2003年)間,風之丘利用者推移資料中顯示,人數與金額皆不斷的增加。此外,來此觀光消費的有20%是遠野市人,80%是遠野市外的人。在風之丘的展售品中,由遠野市內所提供的產品占90.1%,市外所提供的占9.9%。由以上的數字推測,可知有80%的觀光客來買90.1%的遠野市所生產的產品。這樣的數字結構關係,讓遠野市的經濟有了活化的契機,風之丘真的讓路通往一個幸福快樂的遠野市。
站在巨人~「風之丘」上
從無料休息區到觀光旅遊資訊中心,再由觀光旅遊資訊中心參觀到物產展示廳,腦海裡不斷的浮現台灣的休息站、農產展售處與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腦中的這三個我日常生活中曾經接觸過的場所,與眼前所在空間的組成要素到底哪裡不同呢!?在台灣同樣位於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同樣也販賣著來自各地的名產、提供國道交通資訊、停車場、公廁與休息區,為何不能將遊客帶入地方?台灣各地的農產展售處,同樣販賣著來自當地的農特產品,硬是比風之丘少了點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以及和土地連結的情感?被視為打造幸福感、營造魅力新故鄉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是否能和風之丘一樣,成功地讓地方成為令人愉快的所在?
眼前琳瑯滿目的商品令我目不暇給,腦中的問號也隨著眼睛不斷地轉呀
轉…「和台灣農產販賣處有什麼不同呢?」我不禁的問。「因為風之丘同時也擁有觀光旅遊的資訊交流平台呀!」「我想最大的不同在於他販賣故事,台灣的農會或農產展售很少會把產品與土地的故事告訴大家。」黃老師這樣回答著。點醒了在問號迷陣中迷失的我,或許從經營銷售與地方連結開始思考,就可以看見豁然開朗的曙光。
一、 政府大力支持硬體建設,地方自行經營,自負盈虧。
在風之丘的整體環境設施經費當中,中央出資四億日圓,包含道路、停車場與公廁的建設;市公所出資7億多日圓,包含硬體建設、資訊交流、綠地公園、資訊交流的機器等經費,兩者共計投資11億日圓。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皆投入相當的資金,協助硬體建設的完善。而後續的經營管理則由地方政府全權負責,讓地方決定自己發展的方向,也負起自己所在榮衰的責任。
二、 由市公所、農會、工商會共同組成地方經營團體。
經營風之丘的團體,稱為「社團法人遠野故鄉公社」。故鄉公社是由遠野市、市內的產業團體以及一些從事產業的人一同組成的有機的社團。主要的成員來自公所、遠野市的農會與工商會。跨界的有機組合與合作,讓資源有了整合與重新再發展的機會。這樣的組成,因為擁有生產的技術與經驗、產業經營的創意與網絡、政府資源的交流與挹注的機會,某一程度讓故鄉公社成為強而有力的第三部門,擘畫遠野市地方活化藍圖最有力的畫筆。
公社最主要的功能是介紹、銷售遠野地區的各種產業,也就是說,將地方豐富的素材、資源加以活用來創造這個地區的獨特性,活用地區的獨特性來創造新的產品,然後,加以銷售,振興地方產業、擴大就業機會、使地方經濟活化、增進人民福祉。因此,只要是振興故鄉的各種事業故鄉公社都會去做,而風之丘只是其中的一項,由市公所出資建構、監督營運,盈虧公社自負。在2003年故鄉公社所經營的事業收支情形中,風之丘是最賺錢的賣店。我想大概是政府單位的大力支持做後盾,加上公社對地方產業與發展經營的整體規劃經營,讓風之丘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由虧轉盈。
三、 與在地生活緊密連結的整體規劃思考
在風之丘的經驗中,可以看到的是貫注在這支畫筆上的中心思想是「地域密接」,也就是遠野市的地方活化都與當地的生活與土地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地方的生產由當地居民先消費,生產、栽培健康的農產品以提供當地學校的營養午餐與量販,並且將在地產品禮品化。在風之丘透過產地直販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相關商業生產擴大名產與工藝品的販賣,輔以相關觀光資訊的宣傳,讓觀光客增加,並且引領觀光客進入遠野市中心消費,帶動市中心的相關產業繁榮,並且培養宣傳與販售特產品的店家、商家,或是企業化的經營。這樣一?一?的規劃,無一不站在當地的土地資源與特色上思考,也無一脫離當地生活。
四、 透過產地直賣的行銷方式建立地方自信
這總總的經營與行銷手法中,最直接鼓舞生產者的,莫過於產地直賣了。由於生產者的努力,可以獲得最直接的收穫,而成為生產者致力於生產的最大動力。也因為產品的生產者、生產環境的說明,讓消費者可以更了解生產者的努力與產品的狀況,不但讓消費者可以更安心的消費,也滿足了知的權利,更讓生產與消費之間有了更多情感的交流與信任,甚至建立了地方的自我與自信。地方從自知自愛而自給自足,在自愛自足後才更能發揮地方原本潛在的優點,進而達到地方活化永續經營。
台灣的休息站之所以僅止於休息是因為關於所在的觀光資訊提供的不足,所有的休息站都販售著類似的商品,與地方的連結性低。農產品的販售處,並沒有生產與消費彼此間的情感交流,農產品並沒有被賦予有意思的附加價值;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雖已有初步的硬體建設,但後繼乏力,缺乏好的地方經理人的經營,另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也不完全位於地方交通入口的所在,以及缺乏跨界的政府或第三部門協力。與風之丘相較之下,才發現原來台灣社造地方活化的成功已相去不遠,就只差那臨門一腳。
邁向快樂的所在
經過這番來來回回,讓我真的有了成長的感覺,就好像小和尚有所頓悟般,有著雀躍不已的心情。除了物質的滿足也有了視野的拓廣,行囊的重量增加了不少,但似乎還有很空間等待著填上東北的特產與經驗。「喲呼~充滿著神奇精怪的遠野,我來了!」
--------------------------------------------------------------------------------
‧地域經營的奧義~記訪三鷹市株式會社
許瑞君/社區營造學會組長、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前言
邁向21世紀,世界正瞬息萬變地變化著。在社會結構變遷之際,自治體(附註1)的產業政策也被要求效率及革新。
自日本昭和59年(1984)INS實驗以來,三鷹市以一資訊都市配合電子現金實證實驗等先驅事業不斷進步。其中,以成為未來的領導企業願景致力於『SOHO CITY三鷹構想 』,是策劃著眾所期待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IT企業的聚集與新型創業的時代企劃。
三鷹城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為了擔任這個構想的核心職務,接受平成10年(1998)所執行的「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附註2)的TMO機關之認可,於平成11年(1999)9月設立。以第三部門的角色、民間團體的彈性及效率,兼具自治體的公共性、公平性立場,以『SOHO CITY三鷹構想 』為方法,活用三鷹市地方長期經營的歷史、文化、地理資源,生活和產業共生,致力實現一個以夢想及企業希望的三鷹為目標的城鎮營造事業。
附註1、自治體:小型基礎自治體。意指地方政府等地方自治機關。
附註2、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係指在平成10年(1998)7月實行的「整體推動中心市街地整頓改善及商業振興之相關法律」。根據該法規第六條,三鷹市為本市主要的商業、業務地區,但因近年三鷹車站站前區域經濟有活力停滯的傾向,故於策劃振興活化該地區的同時,及推動整體城鎮營造,策定「三鷹市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基本計畫」。
一、SOHO CITY的構想
●三鷹市的要因
三鷹市,位於東京都的中央位置,面積165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約172000人,其中住宅區佔90%,商業區佔5%,工業區亦佔5%。三鷹市全都位於都市計畫區內。為一典型高人口密度的住宅都市。由於當地歷史、文化、地理資源豐富,近年來由地方資源調查開始,以了解土地使用及發展方向來作為開展地域振興的第一步。
在地域振興的過程中,如以「稅」的角度來看三鷹市,三鷹市其實和日本其他住宅都市極為類似。高所得的白領階級上班族居多,居民稅收高而穩定,至平成2年(1990)為止,可說是具有穩固的財政基礎。
此乃因三鷹位於較早興盛的東京都中。以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為例,戰前至戰後這些年來,三大都市已成為日本製造業的主要聚集地,除了培育許多人材、技術、產品,同時眾多的人口及高等教育機構亦往都市圈集中。為了均衡國土發展,日本各地開始依法律、政策的不同,進行分散都市資源的工作。然而,近年來,全世界以及日本的大環境產生劇烈改變,在泡沫經濟崩毀後,諸如都市商業及工廠面積減少,許多商業行為以中國為中心大舉遷移至大陸或其他擁有較低成本及勞工密集的亞洲區域,造成嚴重的產業空洞問題。而留下來的製造業、金融業及通信產業也在努力進行重組合併與集團化,並追求更高的土地利用及地方再開發。例如建設所謂「分園型工廠」、「賃貸型工廠」,而有更多的工廠腹地及空地更改建為大樓,造成住家及工業混雜,同時也造成了市內就業場所減少,而大樓的增加,也使得保育園及老年人看護設施的需求增高。
另一方面,近年來人口結構產生「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近四成的人已退休未繳稅(近年來日本平均年齡每年老化0.7歲,且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至百分之1.29,預估一百年後,日本人口將僅剩一半)。 使得稅收狀況幾乎沒有增加,甚至愈趨下滑,日後更將因支付大量老人年金造成財政窘迫。在種種的現象中,如果都市中單純以住宅區居多,而欠缺相關都市型產業,以稅收的角度來看,產業及景氣循環的效益,將會是最後才能展現。
在此種種不利的局勢中,小型基礎自治體如三鷹市,便面臨了「應該作什麼?能夠作什麼?」的嚴肅發展課題。三鷹重新思考如何根據各地法律及政策的不同,以均衡國土發展為目標,地方分權為精神,自力承擔風險振興地域。配合近年IT產業及網際網路的興盛,將大都市週遭的資源,分散至地方區域,帶動地方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三鷹市以發展「自立型產業都市」為目標實踐了一種極具實驗性的嶄新作為。
●地域經營、住職合一的宏觀視野
全新的產業政策思維邏輯,就由住宅都市為起點,培育「包含SOHO的全新都市型產業」,由於從新宿到三鷹車站的JR中央線沿線一帶,聚集為數不少的通信系統開發、數位、動畫相關企業及工廠,其中大多數在大樓或小型事務所裡利用電腦、網路,經營一人或二人規模的SOHO事業。於是三鷹市便順著這個脈絡及大環境發展「SOHO CITY三鷹構想」。所謂「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是指個人或是少數人組成小型事務所,或將住宅作為工作室,利用資訊設備、經營具一定目標的事業體,這種以市民生活為基礎,發展「職住近接型」的資訊都市。除了增加了三鷹市的稅收外,同時這種工作地點接近住家的新興工作模式,使得婦女們能夠一面工作一面教育並照顧子女,為婦女朋友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SOHO並且具有吸引年輕人、高齡者、及身體障礙人士的魅力。並且讓日本於形成高齡化的社會之時,進一步確保人們在地方區域內有自己居住及工作處所。這樣子的職場環境,使得許多原本在都市裡工作的上班族大量的回到三鷹市,而退休的人亦能準備好養活自己。
另一方面,三鷹市亦具備許多發展「SOHO」的優良基礎條件,首先是有三條鐵路交集於三鷹車站,往市中心的交通順暢,有利於事物洽談及營業活動之籌措作業。其次三鷹市的房租比起都市中心來的便宜許多,而鄰近的八王子更是聚集了許多高科技產業工廠,加上該地周遭有數所大學及研究機關,聚集了許多具備豐富技術人員,藉由和機構策略聯盟及共同研究,使得三鷹市的發展策略更是兼俱理論與實務。而豐富的人才更是散見於高學歷的主婦層及深具水準的藝術家等。而NTT的ISDN服務及武藏野三鷹有線電線公司在全區境內幾乎都舖設光纖電纜網路,使得三鷹市更是擁有國內速度最快,容量最大的光纖網路。三鷹市和鄰近地區相比,擁有更便宜的租金、通訊費用等營運成本條件,於是乎活用地方種種傲人資源的、不需廣大土地、環境負荷小的「SOHO CITY三鷹」的構想與行動便一步步築夢踏實。
除了優良的基礎條件之外,推動「SOHO CITY三鷹構想」的二大組織為由市民、企業、大學、行政機關等機構成員組成的「SOHO CITY三鷹推動協議會」及以社造及活化三鷹市都市中心作為事業主體的「三鷹城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在「SOHO CITY三鷹」的構想下,擁有共同工作場域的三鷹市民,也藉由自主參與公共事務,實踐了另外一種「市民參與的社區營造」。可說是在「群馬縣的愛縣債券」之後,另一種社區營造的嶄新想法與作法。而在發行債券或股票的社造手段裡,我們除了看到市民直接提供給社區營造的地方自治團體資金,支撐了經濟上的要因,另一方面,居民對地方的深入考量及對地方營造帶著希望並有所行動的精神更是令人動容。
●作為TMO的「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的角色
從前JR三鷹車站南出口的車站站前地區是主要的商業、業務聚集地區。但近年來往東八道路的大型新商店,面臨停車場不足,承接經營者不足等狀況,使得許多店面由原有商圈撤出,造成許多店鋪閒置,使得經濟活力停滯不前的趨勢變得更為明顯。站前地區雖可稱為三鷹的外玄關,但現在卻是持續失去活力和繁華的風貌。
此時,政府推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關於在中心市街地、市街地的整備改善以及全體推動商業振興的法律通稱)」,城鎮街道成為中心,開始整體推動都市基礎準備與商業振興。三鷹市於平成10年(1998)10月時策定「三鷹市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基本計畫」,預定實施市街地整備改善及商業活化事業。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在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地區內,於平成11年(1999)9月28日創立,作為三鷹的城鎮營造及進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事業的城鎮營造機關(TMO: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平成8年(1996)三鷹市多摩地區首次策定,以產業振興為目的的「三鷹市產業振興計畫」,財團法人城鎮營造公社因應上述計畫,而創立股份有限公司。而原先的公社組織由於大環境的變動太快,以原有的型態經營可說是綁手綁腳,其後的五至六年間公社與公司並存。之後,由於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的制訂,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以合併兩個單位,作為TMO機能的型態,而成為今日的三鷹城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廢掉公社,改制為反應最快的公司體系。在三鷹車站前的17ha的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地區,扮演TMO角色。
在三鷹市全境的城鎮營造,特別是關於商業以及工業振興、地域資訊化政策,根據三鷹市的個別計畫,與市政府協力執行事業。在具體上,第二期三鷹產業廣場建設事業以及tenant mix事業,當作中小企業單位密集,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則成為事業主體。至於其他事業,由三鷹市與地方商業、市民、各種團體的合作推動。此中,也在三鷹市地域資訊化計畫中所提出的「SOHO CITY三鷹構想」擔任實質推動的角色。
同時,平成13年(2001)4月後,統合了支持市民自主性的城鎮營造事業的財團法人城鎮營造公社。以派遣講師、研習會等市民參與方式的城鎮營造支援事業開始,三鷹市也執行設施管理等事業。由此可見,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已超越了至目前為止身為第三部門的原有角色任務,加入了自治體的公共性及公平性,以一兼具民間彈性和效率的城鎮營造機關,推行全體城鎮營造。
三鷹城鎮營造股份公司推行工作事項簡介
1 . SOHO CITY三鷹構想的演進
(1) SOHO 培育設施的準備營運
(2) SOHO CITY三鷹推動協議會
(3) SOHO 慶典的舉辦
(4) SOHO 講習會
2. 創立新事業
(1) 事業計畫競賽
(2) 開設事業商談窗口
(3) 設置精密測定機械室
(4) 租賃店鋪、工廠的管理
(5) 製作網頁、系統開發
3. 再創造有魅力的市街
(1) 創造有魅力的車站前商圈
(2) Mitaka Mall的營運支援
(3) 三鷹市的新吉祥物
(4) 停車場的管理
(5) 居民住宅管理
(6) 三鷹產業廣場、三鷹社區、廣場等的管理、營運
4. 促進綜合的城鎮營造
(1) 舉辦各式的活動
(2) 三鷹城鎮營造交流室的管理
(3) 同專家商談
(4) 為提供廣泛消息的宣傳活動
5. 「人、文化、環境」地方資源的再發現
6. 城鎮營造團體等等地方溝通支援
(1) 城鎮營造研習會的支援
(2) 城鎮營造團體活動的支援
(3) 派遣城鎮營造專家
(4) 對電腦、網路環境的支援活動
●SOHO中心的組織推展過程、運作機制及服務設施
三鷹市的居民原先仍以傳統的工作型態居多,但附近居民看到中心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案例,對於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產生興趣。由於公所製訂出良好的戰略制度,每年出資六億三千萬日幣,高達百分之九十的資金挹注,加上日本政府有獎勵產官學界發展的政策,可申請營運事業費用的十分之一,以及三鷹城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針對SOHO族的諸多典型問題及瓶頸如「營業力不足」、「開發力不足」、「資金周轉」等問題,提供SOHO發展的軟體支援,諸如「建立支援SOHO體系的應援團」「傳送公部門計畫相關資訊」、「培育SOHO族專案計畫及相關行政的管理知識」,「新興企業家援助」、「工作的斡旋」、「財務支援」等。此外,在硬體方面,還有六個擁有不同的功能的SOHO支援空間(詳細資料如下表),除了提供辦公室出租(現已有八十二個公司進駐,每個單位約十六坪大,每月租金約台幣七萬八千元),並且還有接待櫃台及事業相談員提供開創事業的經驗諮詢服務及相關行銷、形象包裝等,教導有心從事SOHO的人們,跨越專業門檻,教他們釣魚,怎麼樣作出真正的生意!
在日本公部門,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新的思維結構,那就是由政府找出需求、開發新的產業、提供機會與工作,並且把要作些什麼的資源及資訊公開,而市民了解資訊後,就有可能產生行動。在此,一種G to B的模式被建立起來,首先公部門培力市民成立IT事業體,讓事業體發生在生活上,製造、銷售相關物品及提供服務,公部門再以委託案的關係與事業體協力共治公共事務,這可以說是一種以開放資訊及實質的利益來發動居民參與的高桿操作技巧,除了讓人心醉的技巧外,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們追求讓全三鷹市民都有事業那遠大的目標。而擁有傲人成績的三鷹市株市會社,現也為日本其他地區服務,共同為振興地域而努力。
●百花齊放的成功案例
而在一連串緊密的機制運作與支撐之下,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案例,可說是五花八門,如有五名兼職婦女,原先是在協助SOHO族的臨時人力及受理培育事務,後來也成立一個公司,專責經營PARTTIME人力調度這個部份,可以說是個支援SOHO族各式各樣不同人力需求的SOHO機構,像這樣的結果可說是始料未及的。而其他各式各樣的SOHO個案,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如與一群大學醫科教授合作,來開發縫血管的手術機器,甚至推動太宰治文學獎、建設公設民營型的保育園等。
其中還有個動人的案例,由於日本人男性平均年齡約七十八歲,女性約八十五歲,因此日本人一般說來,在退休後,約莫還有二十至三十年的生活,因此他們針對高齡者,以老人教老人的方式,學習資訊科技。而最讓人感到溫馨的是,當高齡者申請EMAIL成功時,會收到來自於其他三百多個高齡者的恭賀信件,這滿滿的祝福,也成了高齡者,再向前邁出的動力。
另外還有個有趣的經驗,在市公所,原先有請一些家庭主婦投入市場調查的工作,後來主婦們在接受IT相關訓練後,有五十多位婦女開始製作網頁,其中還有二十多位成立SOHO,接受會所的委託,製作網頁,而其中還有媽媽製作的社群網頁,內容包羅萬象,由生活、幼兒、心情等,創造了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交流園地。
在這個模式裡,我們看到首先由公所釋放出工作機會,其次由市民參與的過程及熱烈程度之中,調查及確認市場的潛力,而如該項服務深具發展,公部門再將相關環境加以整備,在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公部門以一種「作就是最好的策略」不斷進行測試,設法讓市民到位,提供不同的服務,增加就業機會與方式,讓公部門資金挹注能夠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產生實質效益,而SOHO的聚集與發展除依照預定計畫,當質量超過一定規模後,也開始產生預想外的商業事務,發展至此,SOHO,這種都市型產業,可說是已具備了有機的生命力。
●三鷹地域振興的經典案例~森吉卜力美術館
原本於平成四年時,三鷹市要將都立井的頭恩賜公園西園以文化設備建設為發展方向加以使用。此一構想與東京都不謀而合,因而各單位開始籌措相關事務。巧合的是,於平成九年間,德間書店與吉卜力工作室,便不斷想構思著成立動畫美術館的構想,並且在JR中央線的沿線一帶,如台祥寺、三鷹、小金井周圍尋找建設地點,而後於平成10年(1998),三鷹市公所居中作媒,推薦都立井的頭恩賜公園西園,為預定地,並且促成幾個團體合作。經多方努力後,森吉卜力美術館,終於在平成13年10月(2001),在都立井的頭恩賜公園西園開幕。
由於建地在市公園內,根據三鷹市法例,公立公園內並不容許設置私人民營設施,後經與東京都友覆多次協議,在關於土地的使用取得一個極重要的基本共識,德間書店、吉卜力工作室及日本電視台同意合力建造美術館(日本電視台出資50億)並且以「負擔附寄」的方式,將美術館捐給三鷹市,將建築物作為三鷹的公共設施,並成立一個財團法人德間動畫紀念文化基金會來經營管理,館內咖啡店及精品店則由三鷹市監管。新的管理方式,可說是日本私營公家美術館先河。
(*「負擔附寄」附帶條件捐贈是指在接受捐贈時,附加上一定的條件,如沒有履行基於該條件之所有義務的情況下,該被捐贈之物會被解除,在此案中的捐贈條件是,遵守關於美術館的營運管理之記錄並禁止轉讓。)
德間書店、日本電視台和三鷹市為配合開館,首先,公部門進行道路整修、並且開設經由美術館的公車路線,將入場者載送至美術館。而紀念美術館的誕生,除了作為三鷹的新文化和孩童夢想的象徵外,對於地方文化上及經濟發展更產生了莫大的效益。有趣的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導演更親自設計了新角色。由三鷹市民公開命名,誕生了一個名為「POKI」的新人物。而三鷹市地域振興的相關團體,如三鷹市、三鷹社造公司、三鷹商工會等,也以活化都市為核心概念辦理各種活動。舉例來說,首先,於森吉卜力美術館開館時,三鷹商工會為了向市民告知訊息以及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表示歡迎之意,在市內的商店街張貼及繪製POKI商標,以POKI圖樣來包裝土產及禮品等,開發及販賣周邊商品如文具、日用品等。並於美術館附近設立「POKI專賣店」,也創立推廣POKI商標的團體。而在市內,也有商家及設計人員以「培育POKI的雙親」的身份,運用POKI商標來活化都市,力行城市營造及城市行銷。使得只能在三鷹市購得的POKI,其形象及知名度遠播到全國。
二、市民會議
●以市民參與及共同努力的社區營造為目標~三鷹市民計畫21會議
在三鷹市,另一件令人擊節讚嘆的事是「市民21會議」。「三鷹市民計畫21會議」於平成11年(1999)10月9日成立,該會議是由市民的觀點出發,於政策製定的過程中將市民的提議納入。當時「三鷹報導」號召市民參與,獲得廣大迴響,由於這種公開徵集、不限定參加者人數、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廣邀各方意見的態度與機制,使得許多原先較少涉入公共事務的年輕人、白領階級,家庭婦女等,亦呈現出了高度參與的興趣,總計共有375位的市民分成日夜間等10個小組參與,且相關文字記錄資料皆放置於網站,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這項市民21會議的活動,和往常不同,並非研討已擬定的公共政策草案,而是由白紙階段開始,統整居民的意見後形成政策,可說是種新型態的居民參與。三鷹市在市民21會議活動開始的時候,為了確立共同行動關係,更制訂了說明此任務、職務、協定的有效期限的「合作協定」。而市民21會議最終的意見書於平成十三年(2001)8月31日提出,並整理出版成「想要成為這樣的三鷹市」專輯。於同年11月30日,任務終了,那令人感動的美好一戰已結束,市民21會議宣告解散。
三、新時代的徵兆
● 活用民間最大活力
公設民營保育園、育兒支援服務
由於社會經濟狀況變遷,人民行政需求增加的新聞時有所聞(附註),地方政府行政服務也愈趨複雜化,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公務單位於是被要求在提升效率,成果且彈性的營運管理過程中,積極活用民間企業的技術資源,這樣的潮流漸漸擴大、蔓延起來。
附註:此乃因戰後都市大樓增加、人口增加,居民需求空間相對減少,因而產生了保育、老人照護等居民需求。
平成13年(2001)4月,日本全國首次委託股份公司營運的「三鷹市立東台保育園」開幕。
在三鷹市,待學的兒童數與10年前相較之下,近來這三年增加了4倍之多。地方政府在加緊研擬解決政策的過程中,因為景氣低靡,財政面臨了相當嚴重的考驗。
由於要求高品質的保育服務聲浪不斷升高,同時面臨著成本縮減的考驗,市民終於決議委託民間經營的公設民營保育所。這乃是因為平成12年(2000)4月時關於認可保育所的設立主體規範延緩,民間企業有了參與的空間,因而實現的新型態產物。
但是,在眾多處理待學兒童問題的解法中,眾所期待的股份公司、法人組織的參與,一開始並未如預期中達到全國10件企業投入的進度。造成這種情況的先天不足原因,是因現行的營運規劃是一項難以獲利的企畫。第二個原因則是至目前為止,對於支付給社會福祉法人的準備設施之補助無法適用於企業體。故企業組織初期投入社福相關設施機構時,投資成本便成為一大負擔,影響企業投入社福機構的經營管理意願。因此,便產生了鄉鎮市等設置保育設施,委託民間管理、營運的「公設民營」方式。因企業的風險小,所以產生以相同作法一併委託民間進行的想法。
在東台保育園一案中,與公家營運的場域相比,民間營運成本能夠減少公營成本的二分之一數,並且確保保育品質超過國家標準。再者,民營保育所實施多數使用者所期望的延長保育的可能性也較高。
四、嶄新的三鷹
在不斷的努力與耕耘後,三鷹人並不以他們的成就自滿,他們以巨人的視野,擘畫了懾人的藍圖,特此節錄,以饗大眾。
第一部 營造開創世界之和平、人權的城鎮
1. 國際化的推動
2. 和平、人權政策的推動
3. 男女平等社會的實現
第二部 營造充滿魅力、個性的資訊、有活力的城鎮
1. 資訊環境的準備
2. 都市型農業的養成
3. 都市型產業的養成
4. 商業環境的準備
5. 提升消費生活
6. 推動與開發事業
第三部 營造有安全、有趣的舒適空間的城鎮
1. 整修安全且舒適的道路
2. 創造有著綠意、水色的舒適空間
3. 改善居住環境
4. 強化災害預防之城鎮營造之推動
5. 整頓都市交通環境
第四部 營造人和自然界可以共存之環境的城鎮
1. 保衛環境的推動
2. 推動資源循環回收、垃圾處理
3. 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第五部 營造充滿希望和安心的健康、有福祉的城鎮
1. 推動地方福祉
2. 充實老年人的福址
3. 充實身心障礙的福祉
4. 充實生活援助
5. 推動健保事宜
第六部 活潑地教育孩童,援助子女養育
1. 尊重孩童的人權
2. 充實教育子女的援助
3. 推動有吸引力的教育
4. 整頓學校環境相關安全事宜
第七部 擴展創造性、豐富性的生涯學習、文化
1. 推動生涯學習
2. 推動市民運動
3. 事動藝術文化的城鎮營造
第八部 營造以互相接觸、協力工作的方式,促進市民自治的城鎮
1. 溝通的展現,以及協力作業的推動
2. 「21世紀型自治體」的實現和都市自治的確立
五、結語
在這一次短短的參訪,我們見到了三鷹市因應潮流及環境的劇烈變化,一方面善用本身優秀的條件,另一方面以縝密細膩而極具創意的技巧、模式與機制,大膽的跨越許多限制,實踐了種種極具實驗性的地域振興嶄新作為。而積極有心的策略組織以及產官學界、公私部門、跨領域專業者,基於對地方的高度認同,無私的參與及全力支持,更是產生了極大的社會面、經濟面之實質效益。而更令我感動的是那堅毅的民族性以及勇於追求那遠大的目標,從不自滿,永不止息,在他們以巨人的視野,所擘畫出那懾人的藍圖裡,不時可以讓人感受到那滿滿的溫馨祝福。反思台灣,為何我們可以延續各種習氣,卻希望未來會變的更加精彩與美好呢?我們實應以更謙卑的態度虛心就教,檢討改進,尋找各種整合及努力的可能性,朝向目標,不斷的增進實力與累積經驗。學會加油!社造加油!台灣加油!
備註:
1.本文部份圖文資料引自三鷹株式會社所出版之「MITAKA ism」一書及 THE VALLEY OF THE WIND網站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12.9% 之悲愴震撼
‧美麗之島,人之島? 選前不作聲,選後拆樂生?即刻保存,拒絕緬懷!
‧青年樂生聯盟致支援團體與學者聲明稿!!
‧樂生走向未來:學習公義與平等
‧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 樂生院拆除迫在眉梢
--------------------------------------------------------------------------------
活動快訊
‧ 2005年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實務研習班
‧ 〈〈 山林學院解說員培訓 〉〉
‧ 政大中山所研討會-全球化下台灣文化未來發展與方向
‧ 仁濟療養院熄燈 走入歷史
‧ 北投社區大學 94年度第一期課程上線啦!開始受理報名!
‧ 台灣鹽博物館、蕭壟文化園區及縣內各地方文化館-志工導覽員培訓計劃
‧ 洪雅書房 -1月份活動表
‧ 原住民保健成果發表 菸酒檳榔是健康殺手
‧ 第二期照顧服務計劃 增加7千個就業機會
‧ 第五屆土地關懷研習營:重返鄉土、前進農業---找尋農業生命力
‧ 二○○五草木之戀特展&染色DIY活動
‧ 淡水重建街活動 -重建老街 藝術市集
‧ 新書推薦-基隆公車站牌有故事
‧ 搶救塭底濕地
‧ 農村社區工作體驗營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