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創投試行計畫-專刊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薛麗妮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
‧我的社造經驗與現況
薛麗妮/文建會文化替代役訪談委員
專案園地
‧日本的商店街再造──以川越市一番店街為例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設系‧文資系副教授
‧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 德國鄉村發展的觀點
王俊豪/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公益創投籌備推動狀況說明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從「五年級旋風」看「社區產業」的另類可能性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由讀書會看「公益創投計畫」
吳昭儀/ 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學會會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社區伙伴、專家學者,有活力十足型,也有默默耕型,但抱持著同樣的理念與熱情,讓社造的種籽在各地方開花結果。電子報中的新單元「封面人物」,也就是特別來報導會員們精彩的社造經驗,以及珍貴的人生歷練,讓更多的朋友一同來分享,可以在社造的路上陪伴彼此,相互支持鼓勵!
學會花費頗多人力物力的「公益創投試行計畫」,在93年之前已有許多的討論與想像,但較具體的架構呈現是在今年2月之後,一路走來,雖然仍有許多的問題與困難仍待克服與解決,但在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討論與修正,「公益創投計劃」逐漸呈現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向。
因為「公益創投」在台灣仍屬一塊新興的領域,在國內的討論與理論基礎仍相當薄弱,因此,我們在這一期電子報,邀請了兩位老師介紹日、德兩國產業振興的經驗。雲林科技大學工設系‧文資系副教授黃世輝老師,將就「日本的商店街再造──以川越市一番店街為例」,介紹日本的社造經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王俊豪老師將「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 德國鄉村發展的觀點」來解析德國的社區產業發展概念。
學會三位長期投入參加「公益創投計劃」同事,將分別就:1、「公益創投籌備推動狀況說明」,解說整個「公益創投計劃」生成、推動的狀況。2、「從『五年級旋風』看『社區產業』的另類可能性」,探討的是創造社區產業與主流消費市場之關連,藉由消費市場的趨勢與特色,激發對於社區產業的另類思維。3、「從讀書會看『公益創投』」由讀書會的角度出發,來看這一系列為提升學會成員對「公益創投」的專業素養所舉辦的讀書會成果。
--------------------------------------------------------------------------------
封面人物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薛麗妮
楊書甄/社區營造學會
認識麗妮是1998年,當時正在悠遊四海,每一次回國就認識一些社造圈的「狂熱份子」,第一次見到麗妮是一群社造界美女聚餐,大家說來話去總是社區、老師、規劃案----,只有麗妮一直沈迷於她的藝品、冰品,為了研究「剉冰」,她跑遍全省冰果室、夜市試吃、發問作筆記,甚至出版了「剉冰100家評鑑」,接著說起她的拜師學捏麵,更是興奮,當時的豪語是「我要以捏麵環遊世界,用冰品打通國際」。
再見麗妮已是兩年後的「文化替代役助教」,我們成了工作伙伴,她仍是常常率真的哈哈大笑談她的夢想,但是夢想之外,「社區營造的理想」更多了,漸漸的,我們談話的機會更多,聽她深情的看著海說:「每回心煩只要遙望八斗子這片海就覺得心安、舒適,但,基隆的歷史是沈重的,基隆的悲情卻源於她的『好』因極佳的地理位置而成就了軍港,卻也引發了無數的戰爭,而台灣更是-----所以更想為台灣做點什麼」,我瞭解了這個真正愛鄉愛土的基隆美女,為何奮力地行動、捍衛她的「海洋台灣」,聽著她的「八斗子深情記事」才了解,1995年,麗妮已經開始在她的家鄉---八斗子,做基礎文史蒐集、調查,1997年策劃執行「再現八斗漁香」藝文展、漁村生活體驗營、出版漁民小說「風雨海上人」、成立「閱讀家鄉讀書會」,是為了要挺著這個荒落的小漁村,找回當地特有的人文氣息。
1998年開始作八斗子文化導覽人員的培訓-------直到2004年,一部一腳印,麗妮從不鬆懈,擔任台北縣文化局社造中心「營造點評審委員」外,基隆市新故鄉推動小組委員非她莫屬,民國93年度在基隆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如今已是諮詢輔導委員及分區審查委員-----麗妮的努力自家鄉出發,一再地證明了她內在渴望被需要的存在價值。
如今的麗妮,更愛笑了,基隆的社區、居民因麗妮而發光、發亮,夢想多年的冰品世界「蝦冰蟹醬」也經營得有聲有色,雖然笑聲裡的微微苦澀,是經歷人情滄桑後的無奈,她卻樂觀的說「一個人要真正苦過才懂得笑」,回溯那生長於八斗子的貧苦家族過往,她總是說:「我深刻的感覺母親的堅韌已留在我身上,是母親讓我可以在的作自己,堅強的做我想做的事,如今很多東西好像都可以不那麼執著了,只忙著想如何解決問題」,確實,麗妮現在可以更自在無憂地從事各項非營利組織活動及「蝦冰蟹醬」經營,也不再如年輕時渴望找到一個可以守候一輩子的人,但她還是說:「我還非常需要『被需要』的感覺啊,所以就投身在土地吧,跟土地戀愛,可以獲得生命最真實的飽足感!」麗妮!妳做得到,因為妳是如此的認真做著每一件事,麗妮!加油!認真的女人最美麗!
--------------------------------------------------------------------------------
‧我的社造經驗與現況
薛麗妮/文建會文化替代役訪談委員
1987 年台灣政治解嚴前後,台灣追求經濟發展所付的環境代價終於到了社區不能忍受的限度。一波與過去官方推動的社區發展內容極為不同的社區動員在政治運動成果的鼓舞下興起。這些社區動員的特色是,由民間發起,社區有共同的受害意識,訴求單一,不受既有法律的束縛,不迴避衝突。在此時代背景下我在 1988 年參與了八斗子自救委員會,反北部火力發電廠復廠及八斗子垃圾掩埋場的繼續使用,鄉親們橫躺在馬路上阻擋垃圾車進出,用生命捍衛家鄉環境的決心讓我們的訴求獲得全勝。雖然此次的社區自救運動個人著力不多,但在過程中卻也見識了凝聚區民共識以成就訴求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麗妮小檔案:
姓名:薛麗妮
年級:四年九班
星座:射手座
社區:八斗子
嗜好:品嚐美食、 學習成長
1995 年我協助廖中山教授推動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也開始作八斗子的人文自然田野調查,在探索家鄉的過程中,對家鄉的人文土地認識愈深,對家鄉的情感也愈厚實,逐漸產生一股想為家鄉做些事情的渴望。這一過程,剛好搭上文建會 1994 年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文建會在 重點社區上著力,逐漸擴散其影響力到其他社區的策略是成功的, 1995 年之後常在媒體上看到很多社區的營造成果,特別是很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家鄉的營造,也鼓舞著我到處聽有關文史工作、社區營造相關演講、課程,四處去參訪知名社區,期望能學習別人的社造經驗來成就自已的家鄉。終於在 1997 年推出了「再現八斗漁香」的活動以及「閱讀家鄉」讀書會等活動,逐漸朝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邁進。
1998 年由於個人家庭因素離開了八斗子,但在 1999 年也策畫執行了「八斗子向前行」以及幫忙培訓八斗子文化導覽人才, 2002 年協助八斗子爭取到文建會的營造點、營造員計畫,繼續深化八斗子的社造之路。 2001 年我將社造的基本黏著劑文史工作在基隆做全面性的擴散,也擔任了文建會社區培力的陪伴老師協助了幾個社區。
社區是生活的場域,人、文、地、產、景,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是課題。時代背景的不同,社區發展解嚴前由 社政單位以行政的方法,由上而下採全國統一模式來推動進行,解嚴後 社區為生存環境反抗的 自主動員、文建會主導的社區總體營造,到目前已有九大部會投入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社會資源與運作模式。目前我仍在學習以跟得上時代的變化,這個月針對活化社區雜亂的空間,將策畫執行一場「角落、落腳」工作坊,十二月將策畫執行一場「外藉新娘問題面面觀」工作坊。參與社區營造的過程,也像一場學習之旅,雖然常有學習的瓶頸,卻也充滿成長的喜悅。
--------------------------------------------------------------------------------
專案園地
‧日本的商店街再造──以川越市一番店街為例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設系‧文資系副教授
一、社區產業與社區商業
關於地方產業的討論常會觸及幾個接近的名詞,包括地方產業、傳統工藝產業、文化工業、文化產業等。所謂地方產業是「以我們每日生活的地方為生產基地,提供我們商品與服務,以及就業場所的產業」(東海自治體問題研究所,1998);所謂傳統工藝產業是「在特定地區採用傳統技術技法製造,在民眾的生活中傳承的產業」(荒木國臣,2001);所謂文化工業是「透過科學及工業技術的改良,使文化產品能以大量生產的方式,製造新文化形式,亦即文化生產的工業化」(Adorno,1977;引自朱元鴻,2000);所謂文化產業是「具有傳統文化或歷史記憶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由地方文化演化出來的經濟活動」(陳其南,1995)。
筆者則認為社區產業(或稱社區型文化產業)是「以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發現、確認、活用等方法而發展出來的,提供社區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產業」。
對商店街而言,另外有所謂社區商業(community business),是指「由一般市民組織所進行的市民行動、社區行動而創造商業買賣的利益,並增加雇用機會」(園利宗,2001)。
無論地方產業或地方商業,站在地方社會活化的角度來看,在政府預算減少以及景氣不振的情形下,過去仰賴公部門或大企業投資的方式並不易持久,地方必須思考以自己的力量再生的方法。
二、日本商店街活化的基本政策
本文討論的主題在於地方商業,但隨著私家轎車的普及與郊區大型百貨公司的興建,台灣的許多都市似乎都面臨「市中心街空洞化」的危機,例如台南市的中正商圈、台中市的站前商圈等都有這樣的跡象。
日本的市中心商店街在面對郊外大型百貨公司等的強力競爭,二十多年前曾經有一波「商店街再造」的風潮,以舉辦活動、居民調查、創造集客核心店鋪、申請通產省與建設省的補助等方式,協助商店街更新再造,增進了商店街的銷售額。但是時移境遷,在二十多年後,人口更向大都會集中時,地方都市的中心商店街則更為衰退。
為了活化地方都市的商店街,1998年起商店街活化的相關法規陸續成立或修改,包括「大規模小賣店鋪立地法」(簡稱大店立地法)、「中心市街地整備改善及商業等活化推進法」(簡稱市街地活化法),以及1999年的都市計畫法局部修改。以上三法就是所謂的「中心市街地活化三法」或者稱為「造街三法」,基本上都是以商店街為主要考量的法規。
「大店立地法」使大型商店設置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周邊協調以一年為限,因此大型商店能夠更自由地進入地方;「市街地活化法」以環境改善與商業活化為兩主軸,市村町負責建立基本計畫,中央及縣政府則給予經費支援;「都市計畫法」的特別用途地區的局部修改使得市村町有都市計畫劃設的權力,大型商店的限制或引進的策略可以由市村町決定。(蓑原敬,2000,p182)
另外為促進商店街的自我活化,在「中心市街地活化法」中訂有「城區經營機構」(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簡稱TMO)的制度。TMO的定義是「由構成地方的種種主體如商店街人員、政府行政人員、市民以及其他事業經營者等所參加,主動對城區營運的廣泛問題進行橫跨性的、綜合性的調整與策劃,以活化及維持中心市街地的機構」(ibid,p183)。可以擔任TMO的包括工商會、工商會議所、地方政府出資超過3%的特定公司或公益法人。雖然也有造街公司來擔任的,但目前仍以工商會及工商會議所為多。如何將中心市街地整體視為平面型的購物中心,活用其特性,進而開發綜合性的經營手法,也將考驗TMO的能力。目前川越市也有TMO委員會。
針對市中心商店街,日本建設省也提出「街區創造運動計畫」,以「城區創造組織」(Township Creation Board簡稱TCB)為核心,發展商業管理、環境管理、造街教育、健康促進社區、福祉社區、都市觀光等多面向的街區活化構想。此計畫主張商店街的活化不能侷限於商業管理一項,而必須以多元切入點來進行,容許各地方以適合自己情況的方式來進行改變。換句話說,商業利益雖然是商店街振興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但如果以此為唯一目的,也以此為手段設計的唯一思考,反將使商業振興陷入唯利是圖的道德困境,忘卻了「商業」原本的服務精神。既然不是單一企業的市場征戰,而是整個街區的商業共榮與生活共享,那麼除了商業需要被合作管理之外,環境、教育、文化、健康、福祉、觀光等面向也需要被發揮與照顧。因此,「街區創造運動計畫」其實是以商店街為範圍的社區營造計畫,以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精神的創意服務加值計畫。
目前在日本已經有一些地方的商店街經由店主們共同來推動地方活化,使商店街對高齡者的服務更好,周邊人口增加,就業機會也增加的案例。東京都北方琦玉縣(註1)川越市的商店街便是其中的卓越案例之一。
三、川越市與一番街的歷史
在德川幕府統治的江戶時代(1603~1867共265年),政治中心從京都轉移到東京,一向與德川幕府親密原本在今愛知縣三河灣的諸侯也跟隨來到東京北邊的川越。雖然只有17萬石的奉祿,卻一直是幕府權力中樞之一。
1638年川越發生大火災,藩主松平信綱因此從1639年開始一面擴大川越城,一面重新進行街道劃分,建立了今天川越老街的基礎。
川越一番街在1893年遭遇大火,隨後的商店重建即以耐火的倉庫式建築為主要型態重建。在土牆的內面為磚造,外面才覆以土。一方面追求居住的舒適感,一方面追求環境的整體感,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川越老街景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川越老街沒有遭受戰火波及,戰後也沒有大規模的市街開發,所以維持住舊時老街以及交通網路的面貌,對日本歷史而言,川越是個值得珍惜的城市。
1960年代之前川越一番街以大型商店為核心十分熱鬧,但1960年代開始大型商店紛紛遷移到川越車站前,年輕的消費人口逐漸流失,川越一番街的商家也有許多關門的商店,因為店家們產生了危機感,所以有造街活動的產生。
目前川越市人口超過33萬人,從東京過來只要約半小時車程,所以也被納入東京工作通勤圈中,成為東京周邊的「臥舖城市」之一。雖然與東京緊密相關,但川越市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城市觀光的典範之一。
川越市內包括一番街等已經於1999年經文部省(相當於我教育部)公告劃設成為歷史保存區(正式名稱是川越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註2)。保存區南北長430公尺,東西長200公尺,面積約7.8公頃。區內包括明治時期的倉庫式建築及大正時期的洋風建築,多數是屬於面寬不大,縱深幽長的「町家」長屋式建築。最老的倉庫式建築是1792年的大澤家,最具代表性的洋風建築是1918年琦玉銀行川越分店,最高的地標則是「時鐘樓」。歷史街區的保存使得川越的城市魅力得到保障,不會被開發的壓力所扭曲。
四、川越藏之會的造街努力
川越市商店街再造的主要特色有兩個,其一是非營利組織、商店街、產業及地方政府等的合作,其二是創造適合在地人與外來參觀者的服務內容。
川越市有四類主要的民間組織,包括1982年成立的川越藏之會、1985年成立的川越藷之會,以及商店街、自治會等,人員多有重複,而以前兩者在初期較為活躍地舉辦各種社區活動。
川越藏之會的「藏」指的是倉庫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中重要的一類。1983年時由店家、專家、公務員、產業界人士等共同組成,以「北部商店街的活化與倉庫建築景觀保存」為組織目標。造街的具體行動一開始想到的便是善用老街的倉庫式建築。1985年提出「活用倉庫建築的北部商店街活化構想」,舉辦活動並由公所協助宣傳,慢慢地改變了商店街居民的意識。1988年一番街為了保存倉庫建築,製作了自己的規範,並以此設置「新增建築設計內容協議委員會」。1992年進行電纜地下化。
川越藏之會有許多學者專家的協助,例如鏡山造酒廠遺址保存、川越織物市場保存再利用等,都由學者專家協助完成報告書,是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有更周延的思考。
除了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努力外,公所的公務員及志工性質的專家也投入社區營造、地方活化的工作,使川越市的商店街更為繁榮,甚至提出「都市型觀光地區」的自我願景,成功地創造了規模約100億日圓的社區商業,以及每年約350萬人次的遊客。
商店街活化的主導權後來轉到商店街自己的町並委員會,建立商店街規範,包括商店改裝時的顏色與材料都經過委員會討論。町並委員會的委員長可兒一男先生說「委員會的我們也很努力,但是為了保存具有歷史的倉庫式建築(明治時期火災後商家所採用的商店建築)而站出來的居民的力量最大」(註3)。換句話說,川越造街的原動力來自居民自發的歷史保存意識。在造街活動之下,各商家的銷售額增加,有些糕餅店的營業額甚至倍增。
日本商街營造專家園利宗認為1990年代前半期的商街營造中,建設省與通產省的政策缺乏橫向聯繫,雖然已經開始居民參與的綱要計畫,但仍然無法充分信賴居民,使得商街活化停滯,商街投資與商街再造難以前進。而1990年代後半,因為結合商家、企業、專家與公務員的商街營造的非營利組織組成,成為統合建設省與通產省施政的重要媒介,藉由資訊公開交流、講習會、公聽會、商街活動等,逐漸凝聚共識,改變了居民意識。商街活化的主體從行政部門轉到地方社區,社區自主治理成為商街再造的主軸。
五、川越藷之會的造街努力
相對於「川越藏之會」以歷史建築保存為造街的主題,「川越藷之會」則以甘藷飲食文化研究及其活化為目標,並且以甘藷為主題開發了甘藷酒、甘藷麵等200多種的甘藷產品,使川越一番街顯現出特色。
川越藷之會是個市民文化運動的團體,由井上浩與美國學者貝利杜耶首先於1980年組成「川越甘藷研究會」,並於1982年在「藏造資料館」舉辦了成功的「川越甘藷歷史展」。展覽的同時,川越市公民館也舉行「甘藷大學甘藷全學講座」,益發引起大家的重視。1983年舉辦「第一屆川越甘藷節」,因此趁機將對甘藷研究有興趣的人聚合起來,1984年包括大學老師、高中老師、一般市民與公務員等共同正式成立「川越藷之會」。
川越藷之會以甘藷為主題,每年都企畫獨特的活動,以1984年到1992年為例,川越藷之會的企畫主題如下:(園利宗,2001,pp188-189)
1984年──出版「昭和甘藷百選」、企畫「紅赤燒酒」(甘藷燒酒)
1985年──出版全國徵文「川越甘藷百家詩」、參加「國際熱帶藷類學會」
1986年──協助琦玉會館「甘藷展」、公開徵集與發表「甘藷之歌」
1987年──徵選訂定10月13日為「甘藷日」、派遣鹿兒島甘藷調查團、出版「川越版甘藷美味食譜」、編輯
「川越甘藷Q&A」
1988年──「川越甘藷船運路線再現」、參加「國際熱帶藷類學會」
1989年──協助「甘藷資料館」開館
1990年──派遣中國「甘藷調查訪問團」、設置「明治時期川越甘藷老師赤澤仁兵衛功績介紹板」
1991年──派遣參加「美國國際甘藷研討會」
1992年──日美甘藷文化交流、接待太空食品甘藷開發小組
分析其活動內容包括了出版、產品開發、考察、交流、展覽等,將甘藷這個主題拓展了農業、造酒、詩詞、歌曲、紀念日、食譜、資料館、功績板、研討會、太空食品等多樣的議題,似乎甘藷的文化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六、小結
櫪木縣(註4)自由大學造街實踐課程的川越造街探險報告中說:川越老街的店員以自己獨特的溫暖方式來接待客人,令人心情愉快;運用常民食品如甘藷等的商品戰略(甘藷糖果、豆腐、丸子等)令人印象深刻;物美價廉的健康食品與現在的自然食品傾向相吻合,給予旅客懷舊及滿足的感覺。(註5)
川越商店街的營造給予顧客相當不錯的體驗與觀感,筆者覺得是因為在整個商店街的營造過程中實現了社區營造的精神。這種以民間團體為主的商店街活化方式或許可以給台灣的許多商店街及社區參考,以下試著歸納出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1)民間社團的自發:除了川越藏之會、川越藷之會之外,參與川越造街的團體還有其他,例如「小江戶川越網
路造街會」成立於1996年,以「社會福利資訊與志工的橋樑」自居,主要是在網路上介紹川越的歷史、文化
、地方產業等。民間團體的活躍與自發的力量是川越一番街成功活化的重要關鍵。
2)產官學非的合作:商店街、地方政府、大學、非營利組織等共同合作,分別在自己的專長項目上努力,並保
持與其他單位的合作,使商店街得以逐步營造。
3)內外滿意的努力:川越的案例中,居民一方面重視自己歷史建築的保存再利用,一方面開發200種以上的蕃
藷產品,亦即同時創造了適合在地人與外來參觀者的服務內容。
4)商街活化的蔓延:川越一番街的活化也影響了川越的其他商店街,例如一番街東邊的銀座通商店街的金子章
理事長便以「第二個一番街」為目標,拆除老舊的採光罩,展開統一招牌等各種計畫。社區營造所帶來的波
及效果在川越的商店街中已然呈現,我們似乎看見川越商店街的活化正在擴大,也正在形成善的循環。
5)政府政策的引導:日本政府一方面在都市計畫法中賦予地方政府決定特殊用地的權力,並且在行政上為大型
百貨公司的設立限制鬆綁,但另一方面也為中心商店街設計了商街活化的法規,使地方政府獲得為商街再造
進行策劃與實踐的法源。
6)城鎮振興的經營:無論商店街、住宅社區或鄉村社區,社區營造強調社區自我管理、社區治理,但除了從小
社區的角度看世界,也需要從跨社區的「廣域行政」來看城鎮的治理,在日本政府鼓勵下,川越市也成立了
TMO組織(城區經營組織),來為小城開發綜合性的經營手法,雖然還在初步階段,也值得參考。
參考文獻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遠流出版
‧東海自治體問題研究所,1998,自立與共生的地域產業,自治體研究社出版。
‧荒木國臣,2001,轉換期的地場產業──資訊化戰略的挫折與展望(日文),MBC21名古屋支局出版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55:4-9
‧園利宗,2001,新造街手冊(日文),連和出版
‧蓑原敬等,2000,要街!──什麼是中心市街地活化(日文),學藝出版社
參考網頁
‧川越一番街協同組合http://www.kawagoe.com/ichibangai/
‧川越甘藷資料館http://jrt.gr.jp/diary/index.html
‧川越藏之會http://www.kuranokai.org/home.html
‧日本藷類研究會http://jrt.gr.jp/
註
1 琦玉縣的琦字為土字旁,漢字不易找到,故暫以琦字代替。
2 日本的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制度是為了維護傳統建造物群的位置、型態與設計等特性及其周邊的歷史風景,而於1975年的文化財保護 法修正時所創設。
3 引自北海道勝每雜誌「商店街的挑戰──川越一番街」http://www.tokachi.co.jp/kachi/jour/shouten2/3.html 2004/10/20
4 櫪木縣的櫪字右邊為歷的簡體字,因乏此漢字,故此處暫以櫪字代替。
5 自由大學造街實踐課程的川越造街探險報告,參考網頁http://www.cc9.ne.jp/~networktochigi/sub6sokuhou4.html 2004/10/20
--------------------------------------------------------------------------------
‧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 德國鄉村發展的觀點
王俊豪/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德國鄉村社區營造的基本架構
德國鄉村社區營造的推動架構,由上而下可區分為歐盟、國家(聯邦政府)與邦政府三個層級。首先,就歐盟層級而言,鄉村社區營造的法源依據,為歐盟農業委員會頒佈實施的歐盟第1257/1999號鄉村發展支持規章(EC Regulation No. 1257/1999),該法案指定歐盟農業指導與保證基金(European Agricultural Guidance and Guarantee Fund , EAGGF) 作為鄉村發展經費的主要提撥來源,並於共同農業政策改革方案的2000議程中(Agenda 2000),正式將鄉村發展列為共同農業政策的第二政策支柱。
然而,由農業部門所提供的計畫措施,並非是鄉村社區營造的唯一經費來源,事實上,歐盟為有效統籌與應用整體行政資源,確保歐洲地域發展的經費,於1988年著手將不同目標與功能的四大發展經費,重新整合成歐洲結構基金(European Structural Fund, SF),並提供與社區營造相關的支持計畫,包括
(1)EAGGF:主要在於推動農業現代化、有機農業與活絡鄉村經濟,重要計畫為LEADER+鄉村發展倡議計畫,目
標為提倡在地行動團體自發性的創新與合作發展。
(2)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著重地區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重要計
畫有二,分別為刺激區域間跨國合作發展的Interreg III倡議計畫,以及鼓勵城鎮與都市近郊地區社經再生的
Urban II倡議計畫。
(3)歐洲社會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 ESF):強調人力資源培育與應用,重要計畫為對抗勞動市場不公平待
遇與不平等准入的EQUAL倡議計畫。
(4)漁業財務指導措施(Financial Instrument for Fisheries Guidance , FIFG):主要在於提供漁業部門發展所需的
財源。(如圖一所示)
圖一、歐盟鄉村社區營造相關基金與支持計畫
資料來源:Planung und Entwicklung l?ndlicher R?ume, BLG 2001/2002,
其次,就國家層級而言,鄉村社區營造係屬於德國結構改善政策的一環,特別是地區發展與經濟結構,以及農業與鄉村發展結構,為全德各邦所需共同推動的任務,故可視為鄉村社區營造的上位計畫,前者為改善區域經濟結構之共同任務(Gemeinschaftsaufgabe Verbesserung der regionalen Wirtschaftsstruktur, GRW),其政策目標為創造與保障地區內的長期就業機會、改善結構弱勢地區的所得情況,及企業投資與經濟基礎建設。至於,後者則是改善農業結構與海岸保護之共同任務(Verbesserung der Agrarstruktur und des K?stenschutzes, GAK),其政策目標包括改善鄉村結構、農業產銷結構、農地永續經營、林業發展與海岸保護,其中尤以改善鄉村結構目標所涵蓋的農業發展規劃、鄉村社區更新、農地重劃、道路建設與水利設施,可謂是鄉村社區營造的基本施政依據。
最後,就邦政府層級而言,地方自治為德國行政體制的主要設計精神,故除了上述GRW與GAK的國家共同任務之外,鄉村社區營造工作則屬於各邦政府的權責,並以鄉村社區更新計畫(Dorferneuerungsrichtlinien, 1993, DorfR)、農地重劃(Flurbereinigungsgesetz, 2001, FlurbG)與區域發展(regionale Entwicklung)作為社區營造的主要實施措施。其中,尤以各邦制訂實施的鄉村社區更新法,為推動社區營造的基本法源依據。以1993年巴伐利亞邦鄉村社區更新指導方針法案(Dorferneuerungsrichtlinien, 1993, DorfR)而言,即開宗明義將鄉村社區營造定位為改善鄉村生活空間、居住環境與就業機會的重要手段,並特別著重改善鄉村地區的農業結構,及降低對都市建設計畫的不滿情形。至於,鄉村社區更新計畫所提供的補助項目或重要計畫內容,則包括個別農場、交通道路、社會福利住宅、古蹟文物、供水與無水排放系統、改善區域經濟結構、休閒與休養設施,及教育訓練計畫等,最高的計畫補助額度為50萬馬克(DorfR § 5.4(3)、6.1-6.2)。特別要說明的是,傳統的農地重劃措施,主要目標在於透過農地交換與重新劃定地界,將分散畸零地重整為完整農地區塊,以改善農業生產與勞動條件,促進農業現代化經營。然而,農地重劃在鄉村發展與社區營造計畫中,則被賦予新的任務,包括保育自然生態環境與改善社區基礎建設(Laendliche Entwicklung in Bayern, 2001: 16-17),前者如水域生態、生物棲地,後者如道路、景觀、休閒娛樂與水利等公共設施(FlurbG §§ 40-43)。
二、德國鄉村社區營造的特徵
德國鄉村社區更新計畫與一般社區營造精神,差異不大。其基本特徵包括明確的法源基礎、由下而上研提社區營造計畫方式(bottom-up approach)、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藉由籌組在地行動團體(local action group, LAG)建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採取多部門、多元解決方案(multi- sectoral, multi-solutions approach)的整合發展策略。除上述的社造行政機制特徵外,德國鄉村社區發展則強調創新發展策略(Innovation approach)、試驗性前導策略(Pilotprojekt)與示範計畫(Modellprojekt),亦即希望透過在地居民自主自發地提出社區發展的創新構想,再由公共資源補助試驗性質的社造計畫運作,並將以成功的社造經驗提供其他社區觀摩學習,發揮示範傳播效果。
其次,為有效推動「創新-試驗-示範」的社區發展邏輯,德國鄉村社區營造的策略規劃,主要採取競爭型資源分配模式。進言之,公共部門面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常會面臨公共資源該給誰的分配問題,諸如應將財政資源集中少數具發展潛力的社區,或是最需要協助的落後社區,是最有意願且居民配合度最高的社區,還是最有主見或最具有創造力的社區?針對上述社造行政資源分配的困境。顯然的,德國社造策略所採取的是競爭導向的資源分配模式,分別在不同政府層級提供鄉村社區發展經費與社造成果競賽,一方面,根據鄉村社區更新計畫的評審結果,作為行政資源分配的依據;另一方面,則透過層層的社區競賽方式,選拔出優秀的社造示範個案,並有效地累積成功的社造經驗,作為其他社區觀摩、交流與學習的對象。
有關德國競爭型社造資源的分配模,尤以實施已超過40年的「我們的村莊會更好-我們的村莊有未來」(Unser Dorf soll sch?ner warden- Unser Dorf hat Zukunft)計畫,發展歷史最悠久,成效也最為顯著。該計畫為鄉村社區更新的成果競賽,不僅分為金獎章、銀獎章與銅獎章三個優勝等級,獲勝的社區則可進一步依序參加鄉鎮、縣、地區、邦政府、聯邦政府與歐盟等不同層級的社造競賽。表一所呈現的是,德國自1961年到2001年各邦參與鄉村社區競賽的初選和決選的獲勝數量,均呈現正向成長的現象,可知德國競爭導向的發展策略,有助於社造成果的累積與擴散,特別是2001年更高達5200個社區參賽,僅選出拔出41個示範社區,獲勝機率低於1%(Unser Doerf 2001 Abschlussbericht, 2001),激烈競爭的情形,不言自明。此外,德國各級政府亦會不時推出新的社造主題競賽活動,以激勵社區永續發展的前進動力,諸如邦級社造競賽的「都市多一點自然」(Mehr Natur in der Stadt)、「未來村示範計畫」(Modellprojekt- Dorf der Zukunft);地區級社造競賽的「區域活化,創造鄉村的未來」(Regionen aktiv - Land gestaltet Zukunft);國家層級的黃金村(Bundesgolddorf)、「兩千年鄉村社區示範計畫」(Dorf 2000);歐盟層級的歐洲鄉村更新獎(Europ?ischen Dorferneurungs- preis)。
表一、德國歷年來鄉村社區更新競賽結果
資料來源:Unser Doerf 2001 Abschlussbericht:10。
三、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
不同的發展政策,有不同的實施對象與目標,其行動層級與單位,可從個人、家庭、組織、企業、社區、地區、產業到整體社會,但無疑地,以社區為基礎的發展政策(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policy)是最能結合民眾生產、生計、生活與生態活動於一身的最佳行動單位。因為社區營造的基本精神,在於居民參與、由下而上、資源整合與在地行動,取之當地、用之當地與投資於人的發展政策,才能落實真正藏富於民的發展目標。然而,社造工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亦有不同的政策議題,包括社造初期的發展重點,在於如何啟動居民意識、凝聚地方認同、賦權社區自決、動員地方資源與實踐在地行動。社造中期的發展重點,則在於如何協調山頭林立的明星社區與社區明星間間之利益分配或利益共享,如何促進公私部門間(含NGOs、NPOs)建立進一步的合作夥伴關係。至於,社造成熟期的發展重點,則在於如何延續、累積與擴散既有的社造成果,如何從點到面擴張社造經驗?如何將社區營造成果轉換為地域發展實力?
事實上,社區營造與區域發展之間並不具有必然的關係,如在貧窮落後的地區中,不乏成功的社造個案;相反的,在經濟發展成功的地區裡,亦存在亟需社造協助的村落。因此,結合社區營造與區域發展的重點,在於如何將成功的社造經驗,累積並轉換為地區整體發展的動力。從德國鄉村社區更新法的立法目標可獲得的重要啟示:鄉村社區更新計畫應以上層空間位階的鄉村發展願景為依歸。進言之,社區營造的優勢,在於人口集中且聚落規模較小(如德國鄉村社區通常在2000人以下)、地理範圍明確,故適合凝聚居民意識、動員地方資源與實踐在地行動,但其缺點則在於缺乏足夠的發展資本與可利用資源,不易發揮投入計畫的乘數效果與綜合效果;相對的,以地域為單位的振興計畫,則因為地區擁有足夠的發展資本與可利用資源,故較易發揮行政資源整合的乘效與綜效,唯區域的地理範圍較廣,人口規模較大且較為分散(如德國區域活化計畫的人口數在3.6萬到120萬之間),若缺乏社造基礎,則較不易操作發展計畫,如建立公私夥伴關係。
德國政府為配合2000年在漢諾威(Hannover)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特別推動”Dorf 2000” 鄉村永續發展示範計畫,選出12個鄉村社區,作為德國40餘年的鄉村社區更新計畫實施經驗的示範成果。當德國推出其社區發展的經點作品時,有識人士是所關心的問題是,社造的下一步要怎麼走?德國為參加2002年9月在南非Johannesburg召開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 - Rio+10」鄉村永續發展會議,故於於2001年9月提出「區域活化,創造鄉村的未來」計畫,一方面希藉由競賽方式選出具發展潛力的示範地區,合理分配有限的公共行政資源;另一方面,則透過新農部與環境部、衛生部進行跨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永續發展。
基此,將社區營造提升為地域振興,可謂是德國鄉村發展政策思維的重大轉折。相同的發展理念,也見諸於2000-2006年LEADER+計畫中所提倡的地域競爭力策略(territorial competitiveness)(王俊豪,2004)。因為傳統的鄉村社區發展,多以基層的行政區,作為規劃與策變的單位,往往缺乏調整彈性,也較易忽略鄉整體村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事實;另一方面,小規模的社造成效,缺乏足夠的發展人力、財務與經濟資源,單靠成果示範難以推廣與普及,更遑論達成整體鄉村發展的願景。因此,有必要打破既有行政單位(administrative unit)的限制,當地居民由下而上式,自主建構出同質性的發展單位(Homogeneous unit),而地方認同的方式,則可依照實質/地理、經濟、社會、文化或政治等特徵,做為社區結盟的依據(European Commission Notice, 2000.04.14, in The area-based approach: 5-6)。
由各地區規劃出量身訂作的區域振興計畫(territorial project),透過超越社區地理界線的合作方式,提升地區競爭力來落實鄉村永續發展目標。有鑑於社區營造與地域振興計畫間的差異,本文將進一步介紹2000年鄉村社區示範計畫與區域活化計畫的實施經驗。
四、2000年鄉村社區營造示範計畫
德國Dorf 2000鄉村社區示範計畫的社區競賽主題有四,分別為工作的好地方(as a place of work)、居住的好地方(village as home)、體驗自然的好地方(an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nature),及居民共塑家園的好地方(citizens are shaping their village)。整體而言,Dorf 2000鄉村示範社區係採實地現場展覽方式,示範點的選擇以一邦一社區為原則,並由各邦可自行決定參賽社區。因此,示範社區均經過多重選拔的程序,如Steinhein-Ottenhausen生態村即於1993年獲得全德鄉村社區更新競賽的金獎章,獲頒聯邦黃金村(Bundesgolddorf)的榮譽。故經由分層分級的社區競賽過程的示範社區村,最能達到公平選拔與最佳展示效果。茲將Dorf 2000的社造主題簡述如下(蔡宏進與王俊豪,2003):
1、鄉村社區是工作的好地方:包括Alheim-Oberellenbach合作村、Netzeband文化村、Sternenfels電信資訊村。
2、鄉村社區是居住的好地方:Dreiskau-Muckern的尋找新住民、Glaisin婦女主導村、Weyarn國宅村。
3、鄉村社區是體驗自然的好地方:Pellworm再生能源村、Steinheim-Ottenhausen生態村、Wienhausen-
Flotwedel親水村。
4、鄉村社區是居民共塑家園的好地方:K?rner-Volkenro的舊社區新生計、Verbandsgemeinde-Maikammer葡萄
酒村、Senst農產品直銷村。
五、鄉村地域振興計畫
德國鄉村地域振興計畫主要為2001年辦理示範區域競賽(Modellregionen und Wettbewerbe),亦即「區域活化-創造鄉村未來」(Regionen aktiv – Land gestaltet Zukunft)。因為,無論是以推動鄉村永續發展方式,或是以發揮農業多功能性,來推動農業轉型工程,區域的概念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與變遷的動力。故德國政府極力推行地域振興計畫,旨在創造未來的理想鄉村生活空間,並以示範地區(Modellregionen)的競賽與激勵,來實踐鄉村永續發展願景。
所謂區域活化計畫,顧名思義係以「區域」作為發展計畫的規劃與執行單位。進言之,區域(Region)係指在空間上或功能上具有關聯性的地理範圍(Gebiet),諸如面臨共同的問題,或具有特殊的自然、經濟或社會文化特徵,居民擁有共同的地區意識(Regionalbewuβtsein),或是具備共同的發展潛力。因此,一個區域可包括含多個鄉鎮(Gemeinde),或是由多個縣市(Landkreise)所組成,而地理空間範的圍界定,則由參賽社區自行協商籌組。該示範區域計畫總計決選出18個示範區域,而優勝區域可獲得最高每年三百萬馬克的補助經費,補助期間最長為四年。
相較於鄉村社區更新競賽活動,示範區域計畫的競賽重點,係以地區特色、未來發展願景與區域合作夥伴等項目作為審查要點。由參賽地區簡述區域範圍的空間與功能關聯性,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因應的行動計畫。其次,在區域未來願景部分,則需說明計畫目標和發展構想,其審查標準著重於未來願景是否具備前瞻性?是否採行農業多功能性、整合與永續鄉村發展的理念?以及發展構想在時間與經費方面的可行性。最後,就建立區域合作夥伴關係而言,則需提出預定合作的地方組織或團體,相關協調聯繫過程,並以合作夥伴的專業能力,如發展規劃、策略擬定、計畫實施經驗,及合作夥伴間整合的可能性,作為審核標準。至於實質的區域發展計畫書內容審查,則包含區域概況、區域優劣勢分析、區域示範重點、區域發展策略、行動範圍、先導計畫、成效評估、區域合作夥伴,及經費預算編列等九部分(王俊豪,2003)。
根據獲選的示範地區結構資料中顯示,可發現各示範地區所涵蓋的地理範圍、面積大小、人口數量多寡、人口密度高低差異頗大。此反映出以「區域」為單位的發展策略,適能充分顯示整合鄉村永續發展計畫的多樣性。進言之,由各地自行籌組整合的示範區域,大範圍者可橫跨兩個邦領地的多各縣市,或是單一邦地區的多各縣市;相對的,區域範圍小者,則僅涵蓋單一市鎮。其次,區域面積最大則從Mecklenburgische Seeplate區域的 5810平方公里到最小Uthlande區域的 320平方公里。此外,?stliches Ruhrgebiet區域的120萬居民數與1200人/km2,則為人口數量最多與最高人口密度地區,而人口數量最少與與人口密度最低地區,則分別為Uthlande區域的36,000人,以及Barnim-Uckermark地區的每平方公里30人。詳如表二(德國示範區域基本資料與發展重點)所示。
有關各地域振興計畫所提出的發展重點,儘管各地區擁有不同的社經與自然條件,且面臨不同的發展問題與瓶頸,但基本上大部分地區多以新消費者與農業政策、農業多功能與整合鄉村永續發展三者為依歸,作為區域發展規劃的地農產品直銷功能。第三為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強化農業的生態、景觀、文化與社會,創造地區與新的就業機會。最後,則是重建城鄉關係,將鄉村地區轉型為適合生活、工作與居住的場所,強化地區居民的認同感,及整合兼具自然、文化、休養與休閒功能的地理空間,以增強與都市居民需求的緊密聯繫。此外,在部分示範區域的活化計畫中,則分別提出匠心獨具的創新發展策略,諸如Bitburg-Prum / Eifel區域倡議以簽訂自然保護契約方式,來同時推動農地利用與自然保護工作;Chiemgau-Inn-Salzach區域則以建立成學習型區域為目標,透過能力認證的方式,來強化鄉村居民發展潛能,並將農民由一職業類屬提升為生活家(von Landwirt zu Lebenswirt)的層次;另Saarland區域則以建立「面對面」(Vis-a-Vis)資訊中心的方式,提高生產、市場、品質的資訊透明度,以落實糧食與食品消費安全之新農政目標。
六、結論
綜合而言,德國在鄉村社區營造的實務推動上,主要採行競賽導向的資源分配策略,故以資源集中輸送至少數示範村或示範區域,希藉由其示範發展成果,發揮擴散與傳播效果,供其他村落區域觀摩學習。唯為避免行政資源長期的不均分配,以及由上而下的政治性偏好選擇,因此,德國政府則採取分層分級的鄉村競賽方式來進行資源分配。換言之,不同層級的鄉村發展計畫目標不同,其經費補助項目也不一,從最小的行政單位或鄉村社區更新計畫開始,社區居民必須由下而上的方式,自行研擬社區更新計畫向當地政府申請補助經費,而執行成效佳者,則可晉級參與縣級鄉村發展計畫之競賽與選拔,並以此類推至邦級競賽,甚至全國級的鄉村競賽,以爭取發展經費。
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計畫,其基本精神的相同之處,在於不同的社區或區域應有自己的發展規劃,政府部門不應提供單一制式的發展計畫,也無法提供一套如何發展的標準答案。由於唯有當地居民,始能瞭解當地的需求。因此,行政機關應將發展決策權力交還給地方居民,採取由下而上的發展策略,開放在地的民間行動者與利益團體參與決策,根據各地區既有的自然條件、社經資源與問題,共同規劃未來的發展藍圖。相對的,地域振興的觀念,擁有較社區營造廣闊的視野,特別在於如何重建城鄉之間的關係,相對都市地狹人稠、充斥人造設施、生活頻繁的經濟與文化活動,鄉村地區則具有地廣人稀、完整的自然環境與景觀與較佳的生活資源等特徵。因此,以鄉村社區營造為起點,以區域振興為施政架構,始能體現鄉村環境、社會與經濟永續發展的理念。
參考文獻
Bundesministerium fur Verbraucherschutz Ern?hrung und Landwirtschaft (hrsg.), 2001.09, Regionen aktiv - Land gestaltet Zukunft:Informationrn zum Wettbewerb, Bonn.
Bundesministerium f?r Verbraucherschutz, Ern?hrung und Landwirtschaft, 2002, Unser D?rf 2001 Abschlussbericht 20. Bundeswettbewerb 2001.
Flurbereinigungsgesetz, 2001.
Dorferneuerungsrichtlinien zum Vollzug des Bayerischen Dorfentwicklungs- programms (DorfR), 1993.
K?nast, Renate, 2002.03, Modellregionen sind Vorbilder fur die Agrarwende: Gewinner des Bundeswettbewerbs “Regionen aktiv” stehen fest, Mitteilung f?r die Press 16, Bonn.
Laendliche Entwicklung in Bayern, 2001,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r Landwirtschaft und ForstenAbteilung Landliche Entwicklung, Munchen.
www.modellregionen.de
www.verbraucherministerium.de
王俊豪,2003年12月,鄉村區域發展與創新示範- Regionen aktiv計畫,農業推廣文彙48:第155-166頁,台北: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王俊豪,2004年4月,歐盟鄉村政策之發展與變革,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資訊之蒐集與研究,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俊豪,2004年5月,歐盟鄉村競爭力發展策略,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資訊之蒐集與研究,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公益創投籌備推動狀況說明
林榮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前言
記得有幾次,有人問,你們現在公益創投這個案子狀況怎麼樣呢?或是你們學會上面的公益創投怎麼點不進去?面對這些問題,我總是微笑以對,回想自今年年初以來,這一路上,實在是走的跌跌撞撞,縫縫補補,不足與外人道哉。在此剛好有這個機會,可以向大家說明一下,過往學會同仁們的努力,也希望能為長期關心這個案子的夥伴們,釐清一些疑惑。
立意良善,克服險阻
由於近來全球大環境的改變,接連的天災,加上社會上原有許多諸如失業率升高,區域發展不均,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使得我們整個社會不斷的嘗試努力與調整因應,而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社區營造成果的逐漸累積,公部門重視社區議題,連帶也使得相關的政策思維及資源投入轉向。因此,「社區產業」的概念,在這個時間點,似乎傳達出了另一種突破框架及發展困境的可能性,這種以生活、生態、生產為核心價值,且與過去迥異的發展模式,再再傳達了許多秀異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實在值得加以推廣。但社區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可見下列問題: (ㄧ)資金的籌募不易與引介管道不通暢 (二)專業的技術與管理措施不足 (三)在地人才的培育與養成困難 (四)如何行銷與推廣等種種問題,於是乎學會便不斷思索著,究竟應如何來協助社區產業發展?
草創時期,混沌不明
一連串的問題由此接踵而來,包括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要設計什麼樣的機制來協助呢?學會的角色及定位會是什麼?我們需要引介那些資源,需要尋求什麼樣的協助?有沒有可能和公部門或是民間其他單位合作?資金來源為何?要針對什麼樣的對象?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排山倒海而來,於是學會的工作同仁們,也就踏上這段漫長的旅程,開始摸著石題過河。起初,學會試著以信用保證基金的概念來推動,由於對於金融業務的不熟悉,與銀行業者進行洽談的過程,略顯不順利。而後,歷經數次的會議,以「公益創投」的概念,來推動這件事的共識隱然浮現。這個名詞於初期,由於它過於抽象,且辨識度不高,引發了一陣討論,始終無法定調。大方向決定了,但程序、策略、原則等細部工作事項,仍有待努力,需要更多的研究、調查與分析,及更明確的作業流程。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資料收集與數次正式及非正式的討論,並且於同時間舉辦讀書會(一方面提升同仁專業知能,另一方面對外公開服務社會大眾,並且發掘潛在可能合作對象)。來建構一個融合許多美意與精神,且真正能推動的專案典範。
歷經艱辛,撥雲見日?
在同仁們秉持著熱忱,不斷的向前挺進,學會終於擬訂出了一份以「轉介」、「補助」、「育成」為核心操作策略的「公益創投試行計畫(草案)」。由於這麼一個大型專案,涉及相當多人、事、物的協調與到位,更涉及複雜的機制操作,至今年七月,整個專案局勢已慢慢明朗,需要克服的難關,待建構的機制,已一一理清呈現在我們工作團隊的眼前,可說是進入衝刺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來突破。在這個時間,我們工作團隊甚至連對外的DM(正、反)、口號、說帖及劃撥單、網頁的架構都早已設計出來,且業已於台北、台中舉辦二場對外說明會。但適逢七二水災,學會傾全力投入七二水災相關工作,於是公益創投一案宣告暫緩,而學會於推動七二水災相關工作時,亦不斷思考如何將原有公益創投的架構與七二水災受災社區接軌,能夠在社區們最需要協助之時,給予最實質的支援,於是公益創投一案,到此,可說是進入了所謂「策略重整期」。而後,於七二水災相關工作至一段落後,本會與某企業達成合作默契。可望藉由該企業的通路,協助將社區產業的產品打入主流市場。由於時機千載難逢,於是,學會又傾注心力,轉而擬訂所謂台灣優良社區產業計畫。而後,經與該企業進一步協商,了解對方的工作時程後,確定與學會本身時程上的設定不符,於是學會至此暫緩腳步,重新回頭檢視及處理許多基本面的問題。(例如社區產業概念現身、目標重新設定、定位再釐清、著力點為何?、及策略重新修正等)。
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綜觀本案召開三十餘次的相關會議,學會同仁們亦由推動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成長。在此要感謝這段期間,來自各界的關心與協助,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大家能夠再持續投入,幫忙。勞力。
後記:由於本文撰寫較為倉促,還請方家指正。若有興趣了解進一步訊息,或是有意願合作,亦歡迎來信討論。
--------------------------------------------------------------------------------
‧從「五年級旋風」看「社區產業」的另類可能性
徐志山/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最近台灣興起一股「五年級旋風」,驚然發現原來與自己年齡的相差無幾的族群開始有「歷史價值」!我也將是下一個被懷舊消費的年齡族群了。然而不論是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小甜甜等商品,其實已經擁有相當的人氣與集體回憶,更何況這族群早已進入工作職場賺錢多年,累積不少積蓄等待生產者的召喚!或許這也意謂著台灣開始有「本土化」的消費意識,也就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創造屬於自己記憶的消費商品。
科學小飛俠打敗貓王
以往的復古、懷舊,多屬於中高年齡層的回憶,而這一族群,由於以往的消費能力不普及,因此只有所謂的「仕紳」或者是「有錢人」等極少數人才有的回憶。再加上省籍的因素,老一輩本省族群原本在日本統治下的成長記憶,與老一代外省族群在原鄉的成長記憶,是完全不一樣的,很難找出影響他們的共同元素。因此消費的懷舊與復古也只是在這些中老年族群裡面的極少數記憶,不論其新聞性與影響力,都無法與現在因大量媒體及資訊所架構的主流消費價值類比。
但一些美國早期的漫畫,由於不斷的推陳出新表現,如超人不斷換人演,X戰警、蜘蛛人不斷找新一代的偶像重新詮釋,所以能夠持續佔據新一代年輕人的心靈!但是貓王或者其他中老年人的懷舊商品,由於當時台灣的資訊來源受限,加上沒有定期重新詮釋,所以逐漸遠離年輕的族群。
米老鼠七十多歲了,但是不斷的推陳出新,使他一直與小朋友同在,不被邊緣化
從外移人口思索社區產業的可能通路
五年級懷舊則不然,因為五年級是跨越族群(省籍)的,是有一些集體成長的記憶的,比如說:學校總有些機車教官,老師會拿教鞭或掃把體罰學生,回家趕六點鐘的卡通時間,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打彈珠、昂啊標等,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提供商品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商品能夠觸動這些五年級生的以往生活經驗,其大賣的可能性將大大提昇。
五年級商品熱賣銷售經驗的敘述可以瞭解到消費者以往的生活經驗是刺激一個商品產出的重要因素,重要到商品本身質感不需要講究,或許粗糙的品質也是一種包裝手法,因為「看到」、「擁有」商品即能滿足消費者的心靈,粗糙的包裝反而可以使消費者重溫兒時景象。
回頭思索社區產業,當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被重新發掘與詮釋,以商品的形式出現,或許可以真正打動在地人的心靈。如果藉由到外地打拼工作居民的原鄉效應,可以有擴大其消費層面機會。
新穎的設計,再利用外地人的原鄉記憶, 將是擴大社區產業小眾化的一個可能方法
比如說,非都會區人口多數到都會區尋求工作機會,因此台灣內部的遷徙一直存在,成為源源不絕的活力來源。若善加利用這樣的現象,未來社區產品藉由族群動員,讓旅外子弟發揚或者宣傳其社區產品的價值與行銷,再加上產品的品質得到一定的控制,刺激族群(縣市籍)外的人口消費,或許可以發展成另一種社區產品的通路模式,更可以聯繫社區與旅外居民的情感,凝聚家鄉親情。
以前的省籍分野,現在應該轉化成為各縣市競爭,讓彼此社區的特色,在消費市場上一較長短!早已出現在市場的有「嘉義雞肉飯」、「台南旦仔麵」、「屏東萬巒豬腳」、「彰化肉丸」等帶有地域色彩的美食,未來可以應用在其他的商品上,展現地方特色。加上族群的行銷模式,新的產業模式將極有可能出現 !
以目前的消費趨勢而言,「小眾市場」逐漸成形。因此,屬於小眾取向的社區產業有存在的空間。而商品製作的品質,也將是決定小眾商品能不能維繫的重要因素,畢竟粗糙的包裝,除非是特殊的含意,否則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小眾消費」的挑戰!
但是台灣的生活文化長期經過電視「格式化」後,民眾的共同記憶已經有「均質化」現象產生。也就是說,長期
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台灣的價值觀已經逐漸朝向單一的現象,缺乏關懷自己周遭的生活環境與事件,更別說思維與論證過程。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小甜甜等能夠讓不分城鄉的五年級生有所感觸的原因。因為他們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入「均質化」過程。
五年級生除了卡通以外,其實早期三台的美國電視影集,也是他們的集體回憶,如「朱門恩怨」、「朝代」、「天龍特攻隊」、「飛狼」、「霹靂車」、「星際大爭霸」、「霹靂嬌娃」,更別忘了「大衛魔術」。這些記憶與卡通都有一樣的特質,那就是不分城鄉,只要有崇洋媚外的偏好,不愛看歌仔戲者,打開電視機,多數會看這些影集,都會有這些回憶!所以,以台灣的特殊環境而言,部分地方的差異性,由於媒體長期受到外國影集與資訊的影響,無形中讓本地居民忽視自己的周遭環境。
今天的小女生,將是明日的消費公主!
不過現在已經有好轉的跡象,許多有線電視頻道開始製作報導在地自然人文特色的節目,節目取向有知性,也有趣味性。只希望未來這些節目能夠讓民眾關心自己的環境,進而認同自己的土地,願意為公共利益做理性的討論,包容關懷需要關心的人!當發展到這時候,具有「公共性」與「在地傳承」等特質的「社區產業」,或許才會真正出現。
--------------------------------------------------------------------------------
‧由讀書會看「公益創投計畫」
吳昭儀/ 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自從進入學會,從工作中學習最多的是參與「公益創投計畫」的擬定過程,但是最感挫折的,也是「公益創投計畫」。收穫頗多是因為,公益團體「跨行」操作原先純商業的創投機制,是一件極其冒險又富創意的舉動。也許「公益創投」在國外已行之多年,但在台灣仍屬一塊新興、值得開發的領域,正因如此,在摸索的過程中,常能挖掘到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我們要先從已成熟的社區產業著手,或是從頭扶植一個弱勢的社區?學會該定位是一個平台,抑或是不該僅侷限於平台的角色?正因為是全新的,挫折感也很大,因為在台灣我們找不到前例,在摸索的途中,不論是與社區團體的接觸,或是與「資源」的接洽,都備感吃力。
其實也不能錯怪一般人很難理解「公益創投」抽象的理論架構,就連我們同事之間,如果不是參與專案的人,也很難理解「公益創投」為何物。(就「公益創投」內容部份,請參見本期電子報林榮一的「公益創投」,在此略過介紹。)為了提升同事們對創投案的了解,以及以讀書會作為學會在初期操作「公益創投」中,對外聯結的管道,試圖吸引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社區團體或是挖掘可能的合作團體。學會安排了一系列的讀書會,從概論「公益創投」,到借鏡公部門、其他公益團體已操作過的案例,我們與九位老師與專業者分享彼此的想法與經驗。
第一次讀書會邀請台北大學社會福利系林志鴻教授,所講解的主題為「倡導議題」。顧名思義,就是對大眾倡導說明宣傳者所預設的議題,這過程包括設定議題、尋找目標、擬定說帖、尋找有利的事件加以結合。就「公益創投」而言,首要任務就是讓大眾知曉什麼是「公益創投」,以及它的功能、訴求、預定達成的目標等等。今年四、五月間我們開始操作「公益創投試行計畫」時,才真的體會到「倡導議題」的難處。好不容易同事間對創投案有了初步的共識,五月內連續舉辦兩場對外的「公益創投試行計畫」中、北區座談會時,才真正發現,擬定議題是一回事,對外解釋「公益創投計畫」又是另一回事。面對絕大多數不了解狀況的社區居民,要讓他們了解社區產業的定位、公益創投在社區產業的推行流程中扮演何等角色,光靠一次的說明會或座談會,根本不可能達成倡議的目的。因此,我們也從這兩場座談會得到經驗,若真要推動「公益創投計畫」,一開始一定要花費更多精神對大眾解釋公益創投與社區產業間的關係。
為了落實我們對「公益創投」的理念與想像,在草案中擬定了三項業務:1、育成培力;2、補助機制;3、融資資金轉介。第一步的育成培力,我們想達成協助連繫/媒合企業專業顧問至社區輔導,陪伴成長,共同研商及推動社區產業發展策略,或是試圖與公部門尋求合作,引介現有政策資源。就最後這點,在第二次讀書會中邀請了青輔會第一處婦女創業輔導科科長楊敏玲,以及第三處副處長王玲芬,就「婦女創業談微型產業」與「NPO產業化的經驗」為主題與學會做交流。學會也希望日後推動「公益創投」,能加強與公部門的聯繫,將更多現有政策資源引入社區。除了公部門的資源,我們也希望媒合來自民間的的專業知能,因此在第三次讀書會,安排了1、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公共事務部部長王文欣,分享「搶救好鄰店,老店大翻新」的實務經驗;2、台灣主婦聯盟綠色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陳來紅,說明如何落實「綠色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介紹主婦聯盟綠色消費合作社的概念。在「公益創投計畫」中,我們一直希望加強協助引介金融資金管道進入社區,如銀行貸款或信用合作社,並協助促成非營利組織可申請之貸款方案,也試圖引介其他企業及基金會贊助。3、因此,在5月10日的讀書會,最後由智邦人文關懷中心執行總監吳美緯,以「智邦人文關懷經驗」為主題,將智邦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情形做一說明。結合企業的資源,不論是資金或是專業知能,也是一塊亟需拓展的領域。
原先應該在一開始釐清的「公益創投概念」,因配合主講的鄭讚源老師(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的時間,放於整系列課程的中後段。不過,因為我們之前已接受許多相關的資訊,配合鄭老師的解說,能更清楚定位「公益創投」的走向。老師將「公益創投」的四個核心要素:國家、企業、NPO、社區與家庭,個別與彼此間的經營、以及順應時代潮流需做變化的關係加以說明,在輔以各國(包括台灣)「公益創投」與社會產業的情形做一佐證,歸納出如果「公益創投」操作進入狀況,對弱勢的社會產業、衰弱的社區體質、國家、企業、NPO都是有利的。
聯合勸募副秘書長陳文良與我們分享的是,在長達十多年的「聯合勸募經驗」中,如何集合需求與尋找資源,以及釐清贊助者與被贊助者之間的關係。在與學會的討論中,聯勸也給我們寶貴的意見,如NPO如何建立社會公信力,以及在「公益創投計畫」實施後,該有一套完整的審查機制與評估方式等建議。
最後一場讀書會是由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資源發展組總監曹鸞姿帶領我們做一場「企業與藝文團體間之平台建構經驗分享」。國藝會身為一個企業與藝文團體間的平台,它不只是募集資金,更重要的是導入一些know-how,讓藝術團體有更好的創意,更好的發展可能性。曹總監強調一般NPO須特別重視社會事業的重要性,即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理解到他們對社會大眾的責任與重要性,因此也會積極投入公益事業。學會的「公益創投計畫」對社區產業未來的期望,除了導入來自政府、企業資金之外,或是貸款,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議程機制讓來自企業的專業know-how,能讓社區團體有學習成長的機會。
這九場讀書會讓我們受益匪淺,從學理上的理論基礎,及實務的操作經驗,我們都獲得了最直接、最懇切的意見與建議,雖然「公益創投計畫」至今仍未完備,但從這些寶貴意見中,在未來我們會努力調整出最切合狀況的方向。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樂生走向未來:學習公義與平等
‧ 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 樂生院拆除迫在眉梢
‧ 蘭嶼建設應重新定調
‧ 離譜的跨港纜車 -請用力傳
--------------------------------------------------------------------------------
活動快訊
‧ 「服務社區‧學習成長」遊學工作坊
‧ 大四草地區深度文化之旅
‧ 「第四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探索濕地、發現活力、永續環境」
‧ 2004 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
‧ 2004亞洲NGO論壇暨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系列活動
‧ 93年度馬那邦萬人登山活動
‧ 〝悠遊台北綠寶石─社區公園〞系列7─捷運帝國─半畝方塘映綠林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