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64》

94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社區長期照顧」-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我所認識的榮漢
陳柏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研究生

專題報導

‧窮則變;變則通!
成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打造長期照顧新紀元 —談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與願景
傅立葉/行政院政務委員


‧台灣老人社區照顧:理念、現況、問題與對策
蘇景輝/輔大社工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由十字社區團隊學習看社區營造的永續經營
蔡秀美/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副教授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社區長期照顧」-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親愛的朋友!在一波波強烈冷氣團吹襲下,我們明顯感受到冬天的威力,希望您歲末之際多加保重身體。吃過熱呼呼的冬至湯圓,即將揮別2005年,迎接充滿希望的一年,我們衷心感謝您一年來的支持與關心,社區營造學會全體工作人員祝福您聖誕佳節愉快,同時也祝福您新的一年平安順心!

您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似乎在公園裡或是公車上看到越來越多老人的身影。沒錯!這不是您的錯覺,而是事實。根據內政部93年底的統計,台灣老年人口已高達9.5%,我們不只是進入高齡化社會,而是早已超越WHO所界定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7%就稱為高齡化社會的界線了。可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人民將逐步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諸多老人問題,與背負隨之而來的醫療照護重擔。面臨此一困境,政府開始重視高齡、少子化問題,極力思索因應對策。在此背景下,政府許多老人政策孕育而生,希望能未雨綢繆,及早規劃因應措施,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即是老人的長期照顧。行政院在93年成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由傅政委立葉擔任召集人,並聘請專家學者擔任諮詢顧問,希望共同規劃出符合台灣國情需求的長期照顧制度。

本期電子報邀請主其事的傅政委,就其規劃成立的「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工作事項與預期達成的目標作一詳盡說明。在整合、形塑長照體系的過程中,她同時也看到了問題之所在,為了解決困境,傅政委召集其他相關部會進行討論協商,期望能為台灣建立未來十年的長期照顧管理與統籌規劃機制,做好我國長期照顧的基礎建設。

輔仁大學社工系蘇景輝副教授主要針對台灣的老人社區照顧機制與現況加以分析說明,他同時以台北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及內政部社會司建立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說明兩者的關係。他認為長照中心應就其能力扮演好個案管理角色即可。地方的照顧服務資源確實不足,解決之道除了政府要挹注資源外,更重要的是民間要主動積極的參與和投入。

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成亮先生,他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從他長期致力推動老人社區照顧的工作經驗中,對「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提出數項建言,包括:在地老化、由下而上、資源整合與連結,建議先由一兩個縣市做示範操作,以期建立典範;以及運用多年的社區營造成果來促使社區居民積極參與老人社區照顧工作。不管是來自官方、學界或是實務工作的意見,在在都強調民間、社區的主動參與才是台灣老人長期照顧工作成功推展的關鍵。

本期封面人物是社造硬漢邱榮漢。從雲科大文資所研究生陳柏羽筆下,我們對這位性格裡確實帶有農夫的樸實與耿直,以及具有叛逆與玩社團架勢的邱榮漢,略窺其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心情與歷程。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我所認識的榮漢
陳柏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研究生


最耐操的文化工作者

對於榮漢,他是我所見過「最耐操」的一位熱血文化工作者,怎麼說呢?這是有原由的,因為他在南投替代役培訓課程時,幾乎以24小時投入,當所有助教都覺得身心俱疲時,他說:「這不算什麼!我從小時常幫忙父親作農務產業,鍛鍊一身好體力,大學時又帶頭搞社團。」所以認識榮漢的朋友,應該對這句話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在榮漢的性格裡確實帶有農夫的樸實與耿直,還有他有叛逆與玩社團的架勢。



人生轉捩點

人生似乎總有特殊的轉捩點,榮漢就是其一。榮漢大學念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畫系,立志以農村規畫為志願,在當兵期間接受成功嶺軍事訓練後,選擇了文化服務替代役,並以第一名的受訓成績下單位,分發於文建會二處二科,協助社區營造相關業務,開始熟悉公部門運作體系,在這段時間榮漢隨著長官的腳步走訪了全國幾十個社區營造點,全觀的了解近十年社區的發展;甚至在退役前並獲頒優秀替代役,雖然漫長的二年多服役時間,最後只是一張紙,但它代表著的榮漢服役期間的學習態度獲得肯定,也因著這個機緣,榮漢退役後決心選擇繼續走入社區的基層。



戰績滿滿的成績單

在退役之後,榮漢在短短的幾年裡,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如在苗栗縣裡擔任社區營造中心執行長、在同時共負責了三個專案統籌,分別為社區規劃師、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中心、跨縣市的成為新竹縣社造中心的輔導團隊,此外在2005年春天,接下文建會文化服務替代役專業培訓正準備開課,抱著曾是文化服務替代役一員,學長培育學弟的心情投入南投替代役培訓中心,擔任協同主持人、總助教的身份,花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歲月,可說是學弟們的典範!



有機農業之神的祝福

以上資歷像是足足充滿「文化工作者的能量」,連結曾在公部門的視野與地方的思考向度,一步一腳印實踐理想,這就是榮漢踏實的個性;甚至對於未來,榮漢常說他想回到自己的家鄉推動社區營造,推動有機農業。



對於身為榮漢的朋友,真的很榮幸,也祝福榮漢有朝一日能將桃園成為一個有機農業縣的指標,更希望榮漢順利進入研究所階段,更加磨練體力與腦力,做為日後貢獻社會的一大戰將,榮漢加油。
專題報導

‧窮則變;變則通!
成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國家存在的意義,在滿足國民對於家的功能之需要;政府成立的意義,在執行國民對於國家能充分創造且維護家的功能之需求;家的功能,簡單扼要的說:就是要讓每一個家人的生命都能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存活;且熱愛生命,樂意用心創造、孕育新生命。這些都是大我、公益,是必須在權利義務均衡的共識下,建立共同遵守的規範,並嚴格執行,才能創造實現。

今天台灣在邁向已開發國家的努力過程中,經歷國際社會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議題:高齡少子;執政黨責無旁貸的要負起領導全國民眾用心面對議題,有效解決議題的職責。很高興行政院在去年指示成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希望規劃出符合台灣國情需求的長期照顧制度;整個規劃過程分為三期,明年將進入第三期。從該小組召集

人傅政務委員立葉為文「打造長期照顧新紀元—談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與願景」中,可以了解「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能共同攜手合作,帶動國內照顧服務產業發展,滿足國人長期照顧需求,同時也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減輕全民健保的成本負擔。」是規劃小組規劃我國長期照顧制度之願景。

根據筆者多年耕耘社區健康和社區照顧營造的經驗,有下列幾點建言,謹供規劃小組考量:

一、堅持以

「在地老化」:人人能夠在自己生活熟悉的社區終老;

「由下而上」:中央尊重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之政策規劃;

「資源整合與連結」:促成社會福利與衛生福利,中央政府

與地方政府,政府、民間與社區等資源之整合與連結,即

採福利多元主義;

作為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之原則,是正確的方向。

二、面對全民健保支付制度有意擴大DRG 實施項目,將會促使醫院加強緊縮病人住院日管理,所必須面對病人出院後的持續性照顧服務需要,尤其是剛出院必須按醫囑用心執行的復健計畫之落實與否,攸關病人癒後依賴長期照顧的程度與生活品質的維護,及社會整體長期照顧資源有效運用之問題;因此要完成從出院準備到居家與社區式服務,到機構式服務的連結與整合性管理服務,已經迫在眉睫;這個被規劃小組稱為我國長期照顧的基礎建設,必須立即規劃落實執行的進度,最好明年即推動實驗計畫,用一至二個能提出具體推動計畫的縣,先建立可行的模式。

三、各縣市、鄉鎮的照顧服務資源不足是必須面對的事實,中央

與地方政府必須運用推動多年的社區營造的機制,有效促成各社區居民在合理的權利義務均衡的共識下,參與公共政策之創建,共同建立具體可行的規範;如:女性應服替代役,在自己居住的村里提供福利服務,特別是長期照顧服務;所有行動自如的退休人士,均應加入社區志工,尤其是長期照顧志工的服務行列;長期照顧費用由自費(按地方政府社工員之評估量能付費)+政府補助+志願服務人力時間銀行的儲蓄(人力時間銀行實施辦法可促成各地社區營造中心自行訂定)等。
  

‧打造長期照顧新紀元 —談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與願景
傅立葉/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3年起,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到7%,進入WHO所界定的高齡化社會。到了去年底,老年人口比率已增至9.5%,未來人口老化速度將會加快,估計到2018年比率就將達14%,成為高齡社會。此外,身心障礙人數在近十年來也增加了三倍,台灣社會的長期照顧需求比以往增加許多。面對這樣的需求,行政院在去年即指示成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由本人擔任召集人,內政部長與衛生署長擔任協同召集人,並聘請專家學者擔任諮詢顧問,希望共同規劃出符合台灣國情需求的長期照顧制度。

整個規劃過程分為三期,去年年底的三個月,是第一階段的現況檢視與目標訂定期,今年一整年則是實質規劃與模式建立期,明年度則是準法治作業與溝通宣導期。在今年的計畫裡,我們分別規劃了五項委外研究,分別是:1. 服務輸送;2.資源開發;3.財務制度;4.法令制度;5.個案管理資訊系統,同時內政部與衛生署也持續研議改善居家服務措施,整合照顧管理組織。這些專案研究,也將在年底提出總結規劃建議,作為中央政府未來擬定長期照顧制度的重要參考。另外,有鑑於長照制度的發展,縣市政府及社區都扮演主要的角色,故召集各相關部會代表在各縣市舉辦「建構長期照顧制度中央與地方對話」座談會,一方面說明中央對長期照顧制度規劃情形與目標,一方面收集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意見與問題。

此一巡迴座談會已在11月結束,我在這25場座談會中發現,有些縣市在整合社政與衛政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果,而且不同的縣市也依他們當地的資源與需求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模式。為了讓不同縣市的執行人員能夠吸取別人的長處,我們又分別在北、中、南、東辦理了分區觀摩會,讓各縣市的長照管理中心負責人員,以及相關的民間團體能夠互相觀摩學習。接著將在1229日舉辦一場全國性的研討會,會中將擴大邀請各縣市政府的相關人員,以及民間的社區、衛生、醫療、社福等專業團體一同加入,共同參與打造台灣的長期照顧體系。

當然,在整合、形塑長照體系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我也在其中看到幾個大問題。首先是相關計畫與部會資源未能整合。目前執行中的相關計畫包括:「照顧服務福利機構及產業發展方案」、新故鄉社區營造的「長期照護社區化計畫」、以及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方案目標雖然雷同,但措施缺乏整合,提供的服務片段不連續。加上各子計畫分屬不同部門規劃執行,管理標準不一,導致資源無法統籌發展與管理,難以吸引社區及民間資源共同投入。

其次是短期的方案缺乏長遠目標,目前推動的相關計畫多半以三年為期,民間團體與地方政府唯恐未來中央相關補助縮減,而不願積極發展、投資長照服務。再來是因為首長重視程度不同,使得各地方在長照體系的發展上進度參差不齊。不論在服務資源的開發上,或是管理與推動策略上皆有相當的差異。即便是推動較為進步的縣市,也多半是著重一、兩項服務方案的發展,缺乏全面整合性的統籌管理。

為解決上述問題、規劃中長期策略性行動方案,我召集內政部、衛生署與經建會共同研議,並參考日本的「黃金十年計畫」,希望在明年初提出我國的長期照顧十年整備計畫,以協助各縣市政府完成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的詳細供需評估與相關規劃,建制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與統籌規劃機制,協助地方政府積極發展社區照顧資源與服務,達成從出院準備、居家與社區式服務、到機構式服務的連結與整合性管理服務,完成我國長期照顧的基礎建設。

中央政府雖然是長期照顧計畫的主要擘劃者,但是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參與更是這項計畫成敗的關鍵,我期待在這過程中,中央、地方與民間能共同攜手合作,帶動國內照顧服務產業發展,滿足國人長期照顧需求,同時也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減輕全民健保的成本負擔。此一美好願景,需要我們共同來努力。



‧台灣老人社區照顧:理念、現況、問題與對策
蘇景輝/輔大社工系副教授、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一、前言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我國的老人人口於200412月底時為2150476人,佔總人口的9.5%,已超過聯合國衛生組織所定高齡化社會的標準。伴隨高齡化社會而來的議題之一即是老人長期照顧問題。
老人長期照顧是指對身心功能有障礙的老人提供一套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與情緒支持的照顧服務。長期照顧若依照顧服務的場所來區分,包括有三種:機構照顧( institutional care )、社區照顧( community care )、家庭照顧( in-home care )
在此三種照顧模式中,大部分老人受家庭照顧,少數住到療()養院接受機構照顧。但機構照顧有其缺點與限制,乃發展出社區照顧來支援家庭照顧。

二、老人社區照顧的理念
老人社區照顧是要發掘並聯結正式與非正式的照顧資源,讓這些資源單位輸送照顧服務給有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使他們能和平常人一樣,居住在家裡、生活在社區中,而又能得到適切的照顧。
推展老人社區照顧之理念有如下數點:
1.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愈來愈多: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到,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也隨著醫學的發達,老人長期慢性病患也愈多。
2.機構照顧有其缺點:與社會隔離式的機構照顧,易使案主們在心理上受到損害,並妨礙他們獨立生活能力的需要。
3.家庭照顧有其限制:實際上長久以來,大部分有需要照顧的老人都是留在家裡由其家人照顧。但長期照顧下來往往會造成照顧者疲累與壓力。
4.財政因素:建造和經營照顧機構(院舍)是相當昂貴的,尤其是因應福利國家導致的財政危機而縮減福利預算,社會福利部門沒有能力再大量收容有需要照顧的老人。
5.人性化及社會融合:讓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留在家裡生活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並且又能就近得到適切的照顧,相對於遠離家園去到一個陌生的機構(院舍)接受照顧,這種方式是更具人性化且較符合社會融合的原則。

三、台灣老人社區照顧現況
   
目前,地方政府的老人社區照顧屬於長期照顧的一環。各地方政府皆設有長期照護管理中心,65歲以上無自我照顧能力者是其重要服務對象。以下介紹台北縣政府長期照護管理中心。
台北縣長照中心成立於93211日成立的「台北縣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是由社會局與衛生局整合而成立。設有主任一名,照顧管理師十名,各有其負責的責任區域。該中心所提供的服務有八項:1.居家服務2.居家喘息3.居家護理4.在宅醫護5.居家無障礙設施設備6.緊急救援7.日間照顧8.機構喘息

1.居家服務
所謂居家服務是由受過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府服務,協助家中有身體缺損或失能家人之身體照顧或家務處理。所謂家務處理是指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包括換洗衣物之洗滌與修補、居家環境整理、家務服務、文書服務、餐飲服務與陪同服務等。所謂身體照顧服務是指協助沐浴、換洗衣服、進食、翻身與使用輔具等。
2.居家喘息
居家喘息是指依據家庭照顧者需要,由受有訓練之喘息服務員到府協助家庭照顧者照顧失能家人。
3.居家護理
針對某些長期護理性的健康指導及技術,由專業居家護理師到府提供個人及家庭的健康照顧。
4.在宅醫護
由醫師、護士、志工組成機動式醫療服務到府服務。服務項目:身體評估及疾病診療、血壓、血糖、小便檢查及血液送驗、日常生活指導、傷口處理、生活輔具使用指導。
5.居家無障礙設施
提供居家環境評估與輔導專業諮詢的服務,協助居家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的改善。
6.緊急救援
於失能民眾家中裝設主機與隨身按鈕,透過連線與二十四小時服務中心聯繫,提供緊急事件之處理。
7.日間照顧
提供於白天短暫時間托顧。
8.機構喘息
為體恤家庭照顧者之辛勞,協助家中需要長期照護的家人,在優良合格的機構中,接受全天日常生活照顧,同時讓照顧的家屬能休息一下喘口氣,獲得更佳的生活品質。

台北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之照顧管理流程如下圖:






另外,依據內政部社會司「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未來三年將在全台灣設置兩千個社區關懷據點,提供老人照顧社區化之預防照護,這些據點將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餐飲服務、健康促進等多元服務。這些據點與長期照護管理中心關係如下圖: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相關照顧服務資源關係圖






四、問題
在了解台灣老人社區照顧的現況之後,可以發現有如下問題:
1.      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有能力對各社區老人照顧關懷據點提供諮詢服務嗎?
2.      各老人社區關懷據點有能力提供關懷服務嗎?
3.      各縣市、鄉鎮有充足的老人社區照顧資源存在嗎?

五、對策
針對上列問題,筆者的看法如下:
1.      不必賦予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對各關懷據點有提供諮詢的角色,長照中心只要扮演好個案管理角色即可。
2.      地方政府要委託有社區工作或社區營造專業能力的個人或組織去協助、輔導能力較弱的關懷據點,使其有能力提供各種關懷服務給當地的老人。
3.      各縣市、鄉鎮的照顧服務資源確實不足,政府要自行設置各式老人服務資源單位,或者更應該去鼓勵各非營利組織、宗教團體在各地設置各式老人服務資源單位。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由十字社區團隊學習看社區營造的永續經營
蔡秀美/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副教授

常有人問我,什麼樣的社區算是成功的社區營造?依我看,社區營造是居民開始關懷家園、討論議題、形成組織、參與行動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參與的居民必須成為學習團隊,共同參與討論、尋找資源、提出方案、凝聚力量與進行有效的行動。如果推動過程碰到危機,大家也不氣餒,相互扶持、一起克服難關,這樣的團隊才是成功的社區營造。以下以嘉義縣十字社區的社造團隊為例。

還記得93年九月初,我第一次來到阿里山的十字社區,晚上舉辦社區營造計畫的說明會,民眾參與非常踴躍。協會的總幹事惠施是推動社區營造的重要人士,她努力爭取到此計畫經費,卻苦於找不到更多居民來參與推動工作。十字社區發展協會雖然已成立三年,但多數的協會理監事對社區營造的相關政策卻瞭解得很少,對此計畫如何執行則是茫茫然。

計畫啟動後,在社造中心的協助下,社區首先設計一系列的資源調查與導覽的培訓課程,希望藉此打開居民的視野,喚起對社區的關懷,進而培養其參與社造的知能。九月底,系列課程開跑,專案執行美鈴帶著多位老師不辭勞苦地奔波,終於啟動居民對社區資源的瞭解與信心。原來十字社區有那麼多值得珍惜的社區資源,阿里山鐵路、蜘蛛抱蛋粽子、三坑連、山葵、愛玉…等,還有純樸的居民。可是,精彩的社區故事要由誰來解說呢?當然是在地居民囉,於是十月底成功地舉辦「社區我來說」的導覽活動,居民參與熱烈,大家對自己住了幾十年的所在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當社造的初階計畫(即資源調查、人才培訓)結束後,社區幹部充滿了對社區營造的理想與抱負,於是成立了社區工作坊,持續地於每週聚會、討論社區事務。每次工作坊,參與討論的居民有二十位之多,十字社造團隊於焉形成。

今(94)年,十字社區在團隊的努力下,向縣政府繼續提出進階的社造計畫,希望改進村莊入口的環境改造。其間有居民希望成為此計畫工程部份的承攬人員,可是這不符合社造精神,造成意見紛歧。待幹部排除此困難後,又發現社區不會畫施工的設計圖。幸好經專家指導,社區幹部開始捏泥巴、作模型,難題終於解決。不多久,村中大大小小開始動員,不論是整地、搬石頭、豎立「意難忘」的木頭、砍竹劈材做涼亭、種花、植草,都展現社區動員的無比力量。

才短短一年多,我看到的十字社區,從純樸寧靜的小山村,歷過社造理念的紮根與行動中的學習成長,成為充滿活力、衝勁與社造願景的社區。最令人訝異的是,每週的社區工作坊都有二十幾位社區幹部認真的參與,而計畫推動過程,縱使有困難,社區幹部都能挺身而出、一一化解。



我期許十字社區的幹部與居民能抱持這份熱愛鄉土、熱愛社區的心,繼續團結、參與社區營造與永續經營,朝向社區的美好願景一步一步邁進。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主   編 :成 亮
 責任編輯:吳昭儀    底圖提供:Scott (at 菁桐)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