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63》

94年12月09日 星期五


「永續社區營造」-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滾動的生命印記
賴孟玲/環球技術學院兼任講師、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博士班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失焦的選戰,失格的超級助選員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專題報導

‧永續社區營造之意涵及作法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向生態村叩門
顏新珠/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用持家之心打理社區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陳錦煌醫師專欄
‧讓弱勢與老人活得更好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社區老人關懷照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永續社區營造」-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當亞馬遜雨林正經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我們唯一的住所─地球也步入了不可知的未來,我們如何修癒這受斲傷的家呢?本期主題「永續社區營造」冀望從人們居住單元中最重要的集居場所─社區,來探討如何在營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實踐生態環保,讓人與自然環境得以永續共生。

在李永展教授「永續社區營造之意涵及作法」一文中提出社區永續發展之目的在於實現「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的社區永續願景,並針對以生態網絡方式建構永續社區雛型的方式提出幾項原則。

從社區營造出發的桃米生態村,一路行來不斷地反思並再出發,在顏新珠執行長的文章中我們將可以看到桃米生態村持續向前的活力來自於人跟人、人與環境間的關懷。

台南金華里社區位於居住密度高的都會區裡,卻依然擁有充足的公園綠地和公共空間,讓我們從「用持家之心打理社區」一窺金華社區如何創造都市裡的綠色傳奇!

三合一選舉競選活動終於結束,這場選戰對於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候選人的政見不能切合人民的需求,選民對未來的縣市長沒有期待,我們會是最大的輸家,鄭晃二教授將為我們分析這場失焦的選戰。

本期封面人物邀請到的是可愛的孟玲,社造的種子是如何在孟玲的生命中發芽的呢?趕緊來看看!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滾動的生命印記
賴孟玲/環球技術學院兼任講師、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博士班



從學會捎來請我撰寫電子報封面人物的消息後,我一直猶豫該以哪個角度看待自己過去8年來的歲月,是熱情澎湃?甘苦交雜?

n 【8633309】

這是我遇上「社區營造」那一年的學號,也是在那一年認識直到現在如師、如父、亦友的黃世輝老師,也進入工業設計系設計文化研究室。非常幸運的,在我生命中社區營造的啟並非以「社區營造」這個專有名詞起頭,當年只是跟著老師帶活動,幫忙繪製一些簡單的圖面….,這些瑣碎的小工作所得的工讀費支撐我完成學業(另外要歸功於就學貸款)。

這段時間,由於文建會該開始進行社區營造的推動,許多地方開始舉辦相關研習營隊,又由於當時所推動的社區營造多由街區保存開始,因此空間專業背景的我也到處享受各地方所安排的學習饗宴。

雖然上了一些課也幫忙做些瑣事,但「社區營造」一直不是我的功課與學習目標,只是,時間拉長以後,思想的變化慢慢出現,情感上也享受和社區人相處的愉悅,….這是潛移默化嗎!



n 【8833702】

碩士班開學沒多久就遇上921地震,本著空間設計專業者及社區關懷者的使命,參與災區紀錄歷史建築的受損狀況,騎著小50機車前進瀰漫消毒水與灰塵的竹山鎮,雖為紀錄,實質上我們做最多的是安慰,安慰住戶也安慰自己(我們也在操場上住了好多天)。

在學業上我的指導教授是邱上嘉老師,他嚴謹與有計劃的治學態度讓我深入雲嘉南沿海的100個村落,面對樸質、熱情的社區居民總是讓我反省自己的所學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我想社區營造的種子是因為這些反省而發芽的吧!

n 【9230802】

有一段時間,研究室協助重建社區進行產業再造的工作,藉著這些工作的參與,一方面開拓自己的視野,也反覆進行相關的辨証,有時候對自己的做法也提出質疑,生命不斷的在社造中成長,學生、專案執行、老師,到現在為止這些角色也都還不斷的反覆出現,經常我分辨不出「社造」對我究竟是工作、興趣或是理想,而我現在還在這個滾動的生命印記中。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失焦的選戰,失格的超級助選員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社造發條行動聯盟發言人、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本文於東森新聞台3日晨間十點首播,晚間十點及十二點重播,民眾日報3日刊登。)
三合一選舉競選活動終於結束,選戰期間兩大政黨都由重量級人物親自上場,站台、掃街火力全開,將地方性縣市長選舉的訴求無限上綱,反貪污、揭弊案、甚至抹紅、抹黃,無所不用其極,只為喚起選民內心深處潛藏的意識形態,轉化為投票的動力。

   
選民對候選人有什麼了解,投下這一票對未來的縣市長有什麼期待,似乎已經不是重點了。

   
這也難怪,選戰越來越熱,但是,沒有特定政黨立場的中間選民卻越來越冷,畢竟,政治人物口中所謂的「弊案」真真假假,已經讓人越來越難辨真假;每個政黨都說要改革,但是總是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很少檢討自己;縣市長選舉明明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這些並不了解各縣市實際問題的超級助選員,一再將議題帶到藍綠對決,這樣的策略真的有效嗎?

   
到底,中間選民關心的是什麼?舉例來說,出了門到處走不通,騎樓不是被商家佔用就是停滿機車,人行道高高低低充滿危機;市區機車搶案、超商搶劫、電梯之狼橫行;景氣不好生意難做,政府只會取締攤販不會創造商機;不合格的托兒所、無驗證制度的老人健康食品,讓人不放心家裡的父母與幼兒……,凡此種種,候選人有沒有回應人民的感受?

   
針對這一次的縣市長選舉,一些關心公共議題的民間團體曾與各縣市競選總部聯繫,希望與候選人「換帖」,作為是否動員支持該候選人及未來監督施政的依據。許多候選人積極回應,有些人則是冷處理,更有些候選人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政見!以下就舉四個例子,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候選人的政見大現形。

一、縱使許多人都認為治安不好是對生活的威脅最大,但是許多候選人卻不願意將改善治安當作首要政見,就算有,也因為對於治安問題的本質不了解,提出來的政見不外是要求中央增加警力,或加強社區守望相助等老調,未能面對社會真實問題,提出預防犯罪的策略。

二、許多農業縣的老年人口增加不少,但是,大部分候選人的政見都只是提高老人年金,並沒有提出如何透過像是關懷中心等機構,創造在地就業與在地照顧的策略。畢竟,老人需要錢,更需要有尊嚴的照顧機制。

三、重大建設更許多候選人的最愛,開闢捷運、拓寬道路、鐵路高架、快速道路、交流道、立體停車場等等支票,這些建設真的落實的話,在未來的四年將會把小小的台灣蓋得滿滿的,但是,到底需不需這些建設還是個大問號!

四、大型活動帶來的觀光人潮與生意,也是許多候選人政見的首選,不過,從過去的紀錄來看,不認真的縣政團隊只是將民俗與文化活動當成宣揚政績的機會,到頭來,觀光產業沒有整合,文化產業沒有紮根,只是一場大規模的園遊會。

投票日越接近,候選人的危機感越強,輔選的政黨領袖就頻頻出手,但是,議題導向的中間選民也越是不表態。的確,我們在乎候選人的人格、也在乎政黨的清廉,但是,我們更在乎未來四年,當選的縣市長要提出什麼樣的施政計畫,失焦的選戰,注定投票率不會太高。

專題報導

‧永續社區營造之意涵及作法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在經濟掛帥的主導下,「家庭即工場」成為台灣早期推動經濟成長的動力基礎,因此在社區發展中漠視實質環境的變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極大衝擊。此外,在社區發展過程中亦隨著政策或發展瓶頸而產生變化,例如產業轉變、重大建設、人口外移等,造成社區發展產生轉變,社區所扮演的角色也由生產基地成為居住為主的基地。但整體而言,社區仍為人們居住單元中最重要的集居場所,因此如何讓社區發展由以往輕忽生態環境的觀念轉變為與環境共生的生活空間,便成為人類集居地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永續發展理念中,融入生態環境觀念為主要的規劃思想,設計滿足社區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社區」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主要目標。1998年,生態聚落首度正式納入聯合國前一百個「最佳實踐及地方領導計畫」中,成為永續生活的傑出模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社區居民改變生活方式,將支持性的社會環境與低環境衝擊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結合生態設計、永久農業、生態營建、綠色生產、替代能源、社區營造實務等各個不同層面,落實於社區環境中,創造對環境友善的活動模式與生活行為,建構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

就此而言,永續社區必須滿足現有和未來居民、其子孫和其它使用者的各類需求,促進高生活品質,並提供機會和選擇;其居民以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提昇環境、促進社區意識及社區營造、及加強經濟繁榮等方法來達成永續社區。永續社區之發展,主要在於如何將永續發展之意涵融入社區群體中,永續社區必須能適應且解決衝突,必須具容他性、參與性、及民主性,同時為因應不同議題面向,永續社區發展也必須是多樣性的。整體而言,永續發展的終極表現乃是確保人類的基本需要,以及其賴以維生的地球環境之健康;反映在社區永續發展中,其目的應該在實現「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平」之社區永續願景。

永續社區之推動必須以完整而明確的永續發展認知為基礎,我們應該以生態網絡方式建構永續社區的雛型,政府部門應整合相關專業知識及資源,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永續社區營造之know-how,提供社區作為學習與更新的支持系統,並採納下列的永續社區營造之原則:

1. 加強公園綠地連結性:應用已有的社區開放空間系統,應用綠色植栽及透水舖面,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並加強基地透水性,串聯綠色廊道空間。

2. 建構綠化點景(如陽台及屋頂面等):應用有限的私有空間建構綠色草花空間,導入誘蝶植栽,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可建構都市空中花園意象。

3. 應用街道廊道概念連結:在有限的街道空間應用綠色植物,建構綠化空間之連結系統,減緩景觀視覺與空間衝突。

4. 推動綠建築更新改善:倡導都市更新(包括整建及維護),整建高密度住宅空間,規劃合理的容積發展,並鼓勵應用綠建築構造。

5. 加強對環境污染源監控及處理:嚴格監控社區的環境污染源,並配合公部門的污水下水道系統,鼓勵社區家戶與公部門的污水道系統連接,以減緩都市的水污染。

6. 加強植物本土性:加強維護本土植栽的生長空間,保育原有物種的發展。

7. 建構生物多樣性之棲地環境:彌補原社區開發之環境破壞,進行原生物種之棲地環境改善,倡導「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發展。

8. 完成環境資源共生系統:包括設置水資源回收系統、土地開發面積比例合理化,規劃廢棄物及污染源之監控處理系統等,將人為開發的影響減至最低。

台灣在1968年頒行「社區發展工作綱領」以來,各地紛紛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內公共設施、生產福利和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成為台灣早期社區發展的主要依據,從永續發展的「三生」面向而言,早期台灣推動的社區發展協會主要在建構社區的「生活」面向。但經過三、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及社會建設,台灣政府卻疏於投入生態環境的保育與保護,造成台灣生態環境的耗竭(浩劫),再加上全球各地積極推動永續發展,因此在20世紀末,台灣各地開始將生態面向納入傳統以生活為主的社區發展,促成了生態社區之推動。不過,如果要真正建構永續社區,便必須將生產面向納入,才能涵括生態/生活/生產的永續性作法,就此而言,未來台灣的社區營造應以營造永續社區作為圭臬。

永續社區營造代表著發展能使我們感到驕傲的新社區,也代表著將既有社區重建以便能變成更令人滿意且永續的生活/生產/生態地區,就此而言,確保所有人有正確的觀念/認知/技能來達到此目標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除了高水準的專家技能及民眾認知外,那些從事推動永續社區工作者,也須擁有成功的世界級組織之廣泛一般技能,這些技能使他們一起合作來跨越這個複雜的營造過程來實施永續社區。

實現永續社區的理想對所有人來說是一個嚴峻但令人振奮的挑戰,未來如果能設立永續社區營造中心,這個中心應該要領導並藉由全體成員的共同合作來發展各種推動永續社區營造的觀念/認知/技能,並結合社區及民間團體的力量將其落實。如果我們成功了,則全台各地的社區才能真正地永續發展。



向生態村叩門
顏新珠/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地震後這幾年來,擁有大小溼地一百多座的埔里鎮桃米里,是富裕的。

完工不到一年的田份仔溼地,群蛙度過繽紛的夏季,紅冠水雞也走過了求偶期;十月中旬,穿梭在大安水簑衣紫紅花朵的群蜂,為秋末帶來振奮的活力,而停棲在楝樹上的大卷尾,虎視眈眈注視著在池畔一隻隻敖翔的蜻蜓;偶而,還可以觀看到大冠鷲佇立在枯木上的英姿……


原本田份仔一帶,因為地主大多旅居台北,田園荒蕪了好幾年,村人也極少到此走踏。二○○四年,在營建署生態社區計畫的支持下,我們在此將原本的養魚池,改善成生態池,一年不到的時光,盎然的生趣譜寫著四季生命交響曲。

社區菜圃裡的濃濃人情味
我們也在這裡著手廚餘堆肥的製作,並闢了一分租賃地作為社區菜圃,立下:不能使用農藥跟化肥、配合有機生產、社區的阿公阿嬤為優先等條件,開放給桃米社區居民耕種,實踐自然農法。
目前,十多戶家戶加入耕種的行列。前陣子桃米老人繪畫班成員的黃腰阿嬤,原本整理得有條不紊的菜圃,在夏日雨滴的滋潤下,雜草奮力滋長。「奇怪,黃腰阿嬷的菜股怎麼草長這麼長?」「咦,住頂崁的黃腰怎麼這麼久沒來?」打聽之下,才知道阿嬤腳傷暫時歇息。
腳一痊癒,黃腰勇健的身軀又再度在菜圃四處走動,大夥也安了心。
我的菜股與阿嬤為鄰,三不五時阿嬷就會拋出她種菜的「襒步」。這小小的菜圃,是社區情報的交流站,種菜的經驗、生活的點滴都在此交會。
「這油菜拿回家,用蒜頭炒一炒就很好吃。」我也經常分享她們收穫的喜悅。

家庭污水處理池
相較於為數眾多的生態池,位於桃源國小對面的綠屋學生宿舍家庭污水處理池,則是社區的第一次嘗試,希望利用人工溼地系統,淨化桃米社區的生活污水,以降低桃米坑溪的污染負荷,同時也希望淨化後的處理水,成為人工生態池水生及陸生植物的水源,使其兼具淨水、景觀及保育的功能。九月,宿舍完工學生進駐,現階段以學生宿舍為主,控制較少的進水量,希望隨著淨化機制的穩定後而逐漸增加逕流量。

家戶型生態池
今年第二屆的「桃米水噹噹」綠美化徵選活動,多了「家戶型生態池」的甄選,住在大坪頂的葉進成也報名參加,參與過桃米生態課程的他說,想要做個池子好讓青蛙有個安心的家,這裡是桃米主要的蔬菜生產區,土地多租給外人耕種,農藥的使用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那裡莫氏樹蛙很多,怕別人一灑農藥牠們就沒地方去了!」
入選的他參考其他人的小生態池,自己挖池子、砌石頭,還請教生態解說員該種哪些植物,十一月初一座小而美的池子完工囉!
「他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去池子巡一巡、看一看,聽聽莫氏樹蛙叫完才回來睡覺,真是入迷到讓人覺得好笑!」太太笑著形容。
在蔬果、肥料、農藥圍繞的大坪頂,這一小片可以讓生態安全繁衍的水域,可說是珍貴且值得鼓勵的。

邁向迢迢生態之路

  十一月,號稱「綠癌」的蔓澤蘭開花了,桃米山徑隨處可見,偶而還可看到一大片鋤草劑噴灑過後的枯黃土地。向生態村叩門之路,仍迢迢,但也看到已有一群人開始反省思索,一個更可持續性的生活環境,雖然距離理想,仍有一大段路,但已邁出步伐。


‧用持家之心打理社區
陳佳霙/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許多時候,促成社區關係的改變來自一種共同的危機與契機。今年第三屆總統文化獎中「玉山獎」的金華里社區就是在「我們要公園,不要幼稚園」的契機中展開永續社區之路。

「我們要公園,不要幼稚園」
    金華社區位於台南市南區西北邊,早期原本為廢棄的鹽田和魚塭,後來配合鄰近台南安平工業區的開發逐漸發展為住宅區。至一九八六年,金華里人口已達五千人左右,但卻沒有一處公園綠地可供遊憩。於是當時政府要將公園預定地出租給民間業者經營幼稚園時,社區居民高喊「我們要公園,不要幼稚園」,在歷經二十七次的陳情,才將公園搶救下來。然而擁有了公園預定地,政府卻不願出資開闢,於是柯崑城里長與社區委員會動員募款,而金華里的里民也發揮社區一家的團結力量,三天募得了一百七十七萬一千元,讓屬於金華里的第一座金華公園得以動工。

空地代管─用「企業經營」理念經營社區
    隨著金華里的快速發展與人口集結,社區內也產生一些堆有大興土木後的廢棄物與違章建築的空地,因此在成功推動金華公園之後,社區又陸續展開一連串有創意的環境改造工作。柯里長在一九九四年便提出「空地代管」措施,與地主們商量,請他們將空地先交由社區經營管理,等要使用時再歸還。藉由這樣的措施,許多社區內的小空地成為可供遊憩的綠地、免費停車場。就連原本一棟荒廢不用的樣品屋都轉身一變成了社區裡的鄉土文化館,一個里民跟大家分享好東西與交流的「好所在」。我們在社區中有多少被視而不見的資源沒有被利用呢?或許透過大家的發掘與集思廣益,藉由居民的行動與介入,這些資源將重新展現新的社區意義。

用心灌溉的金華精神
    社區景觀不一定要有特別的設計或者花費很多金錢來打造,社區居民如何協力創造、維護,並在每日生活間與之產生互動才彌足珍貴。金華公園裡的一草一木是由居民栽種,日常維護也是居民們認養,美麗的環境象徵著里民們的心意,以身為金華里民為榮,並用心維護。金華里民們照顧社區裡的綠地就像照顧自家的院子,一心想讓它變的更好!其中七十四歲的蘭花爺爺─鄭金樹讓金華公園裡有了浪漫的蘭花巷,還有把勞動當復健並用心維護公園環境的石頭阿公、石頭阿嬤都是金華里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學習,才能永續發展
    社區營造的推動有許多的方式,金華社區第一階段由生活環境營造著手,獲得了居民的迴響與同心協力。在未來,柯里長認為需要更多具有專業社區營造經驗的居民們,來參與社區活動的規劃。因此特別在社區大學眾多的學程中,選擇了「社區營造」、「鄉土語言」以及「自然環境」等課程,希望可以培訓出更多本地的專業志工,共同來參與家園的營造。而這也是金華社區第二階段“活力學習社區”所追求的目標。

結語
    金華社區裡的社區營造議題跟居民們的生活是緊緊相扣的,因此跟每個人都有關,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社區就如同一家的在共同經營維護。有了動力,也建立起志工制度;有了現狀,更不斷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金華里的里民們普遍具有社區意識,知道自己的社區要如何並且能夠不假外求,這就是金華社區得以永續經營的原因。也因為自己的社區可以自己做主,我想金華社區的社區營造會越做越快樂!


陳錦煌醫師專欄
‧讓弱勢與老人活得更好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理想是:希望下一代不變壞。感謝鄉親出錢出力支持,讓基金會可以歷18年持續發展而不歇。回想基金會發展過程中,發現許多弱勢、身心障礙或隔代教養的小孩問題重重,這些孩子不是置於安親班,或藉由懷夢卡活動每年歲末讓夢想實現可以帶來實質幫助,必須持續不斷支持,這些弱勢家庭才能有所助益,小孩成長也才可以根本改善。八年前,基金會協助組織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推動身心障礙朋友的訓練、教育、安置、諮詢、職業介紹及轉介各項照顧服務……等,普受鄉親肯定,更重要的是,鼓勵身心障礙朋友站起來,獨立自主,自動自發籌劃整合各項服務資源,大家秉持有緣相扶持的精神,一路走來也過了八年。
今年,扶緣改組成「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一方面取得法人身份,另方面擴大服務範圍,包括鄉內老人(因為隨著年齡增加,身心也會逐漸失能)。主要理由是,新港是台灣農村人口外移老化嚴重的典型鄉鎮。例如安和村,老人人口已達22%,村內幾乎看不到青壯人口,也許久聽不到嬰兒的哭聲,或請吃彌月酒,老人照顧問題已經比希望下一代不變壞更急迫。
 敬佩新港奉天宮、新港獅子會、新港國際青商會、愛鄉慈善會、法華慈善會、婆婆媽媽慈善會……等愛心團體,長期關懷照顧弱勢及老人,他們的愛心及工作經驗有許多值得效法。然而,照顧工作如何從點到面,從偶而受感動的捐獻到建立制度永續地支持,以社區為主體的照顧服務是今後必須思考的方向。
 隨著人口老化加速,二次戰後嬰兒潮也將加入退休行列,新港開始累積許多有經驗且有活動力,但已退休的人員,他們協助許多基金會義務工作,帶領基金會突破難關,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步,事實上,他們每位都是基金會的救星,工作骨幹,但是,義工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耗竭,在照顧別人奉獻社區之後,也需要別人幫忙,圓滿地走完人生的路。
 近幾年來,政府體會老人時代的來臨,大力擘劃各式針對老人需要的社會福利制度,如居家服務、長期照顧、老人年金、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整合式健檢與健康促進……,琳琅滿目,不一而足。但是,除了老人年金是全面發放外,其他策施仍停留在試辦、示範,或規劃階段,制度能否延續,恁誰也沒把握。至於老人年金卻淪為政黨角力的工具,每逢選舉,加碼承諾震天價響,各黨立委從不仔細評估財務計劃,挖東牆補西牆的結果,現金發放成為吸納所有社福資源的黑洞,而拿到手的年金事實上無法一一解決老人照顧的問題,這種扭曲的社福政策,只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
 最近和新港文化休閒產業協會陳文忠理事長談到未來新港老人照顧問題,因為他也是愛鄉慈善會的會長,我們思考可不可能即將組成合作社的產業協會,提撥公益金照顧鄉內老人,逐步建立一套新港社區自給自足的老人照顧服務體系,並整合鄉內資源,讓有體力的老人照顧沒有體力的老人,大家輪流照顧,只要制度還在,代代相傳,後繼有人,新港老人便不愁臨終缺人照顧。
 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在新港老人會、馨園唸歌會及眾多扶緣義工協助下,在老人會館三樓開辦新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加的老人在量完血壓、體重後一起參加健康促進活動,看到他們「玩」得不亦樂乎,自嘲是「老人幼稚班」的情景,內心欣喜「社區關懷」己在新港走出第一步。扶緣正規劃全鄉老人服務務需求的調查,逐步推廣街面經驗到街外各村落,建立各村落自主的照顧服務,讓「在地老化」的理想可以在新港實現。

 除了「希望下一代不變壞」,也懇求鄉親支持「讓弱勢與老人活得更好」的理想。您我都將老去,然而,不變的理想—「社區照顧」,將會讓新港老人活得更有尊嚴,更加美好。

「從社區探索台灣」專欄

‧社區老人關懷照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20055月底老年人口為2176,608人,占全國人口9.58,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定高齡化國家的標準,推估至2026年後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超過20(490萬人)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老人議題?老人身體老化後,需要常常看醫生,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可能變成一個社會的負擔和問題。然而,老人到底是我們的負擔?還是我們的財富或資產?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德國有一個老人的聚落,當地考慮要發展老人的照護產業,學者專家幫忙規劃老人院安養機構,這些老者居然告訴學者專家和政府說,我們都還可以走得動,我們有能力去照顧那些身體比較不方便的殘障者或老人家,讓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老人再生的情形,他們用老化的農村,閒置的農舍或倉庫,規劃成一個具有生趣的老人安養天堂。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到,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也隨著醫學的發達,老人長期慢性病患也愈多。老人福利服務益顯其迫切性與重要性,政府機構、社會資源必須相互為用,以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導向,在健康維護、經濟安全、教育與休間、安定生活、心理及社會適應、其他福利措施等,提供適切的福利服務,給予長者完善、尊嚴的服務及全人、生活安全的服務與照顧。
  老人長期照顧是指對身心功能有障礙的老人提供一套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與情緒支持的照顧服務。長期照顧若依照顧服務的場所來區分,包括有三種: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謝穎慧、邱亨嘉、毛莉雯等(2002年)研究指出:社區老人對於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性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無論是實際使用及自覺需要的比例皆呈現上升趨勢;就服務提供者而言,家人朋友鄰居仍是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隨年紀漸增,使用機構或受雇者所提供服務的老人比例顯著上升。
  由於建造和經營照顧機構(院舍)是相當昂貴的,機構照顧是一種與社會隔離式的照顧,容易使老人們在心理上受到損害,妨礙獨立生活能力的需要。而大部分老人留在家裡由不具有照護專業能力的家人照顧,長期下來往往會造成照顧者疲累與壓力。因此,社區照顧是人性化及社會融合,讓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留在家裡,生活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又能就近得到熟識的社區志工適切的照顧,相對於遠離家園去到一個陌生的機構(院舍)接受照顧,這種方式是更具人性化且較符合社會融合的原則。
  志工提供的照顧服務可能以人力時間銀行的模式,也可能社區產業化來經營,如果要往產業化來建構,我認為要注意到:服務者專業訓練與認證、財務責信、轉介媒合的網絡建構,應該也是服務團隊需要去提供的功能。
  社區志工熱心參與,充滿著感人的愛心,讓老人家感覺溫暖,展現地方人與人之間的愛。志工的用心,讓地方到處充滿溫馨及活力。社區裡的婦女,因為要照顧家庭的關係,沒有辦法全時間投入職場,但是她們可能有兼職的時間,可以投入照護服務,可以免費的志工或是部份補貼的方法去提供服務,轉化成為服務收入的經濟來源。這個收入或許不多,但是由於提供服務者,剛好居住在社區裡面,而且被她服務的長者,也是社區裡面熟悉的長者,甚至提供的服務又是她熟悉的工作,包括關懷或是製作餐點,這是家庭主婦很容易熟悉的領域。這樣小小的收入對於都會區的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鄉下的地方,對婦女朋友們,以及熱心的志工朋友們,這樣的收入是一個比較好的回饋。
  社區關懷應視社區特色與需求而定,社區資源整合,社區老人關懷照顧更周到。社區志工熱心參與,愛心感人更溫馨。內政部正在積極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在全國設置關懷點,社區老人關懷照顧,是社區營造值得關照與行動的議題。(刊載於台灣日報文化版94/12/05





驚天動地60 秒-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守護樂生 捍衛家園 -樂生院-反迫遷-要保留-(網站)!
‧緊急!請大家幫忙守護水源地!烏來!

活動快訊

‧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研討會
‧ 社區劇場與社區營造種子培訓工作坊
‧ 2005生活工藝運動國際論壇...邀您一同共襄盛舉
‧ 緊急動員令!12月17、18日「司改十年研討會」,誠摯的邀請您共襄盛舉,歡迎協助轉寄!
‧ 平埔族群研討會海報,傳單,報名表
‧ 2005宜蘭在地藝術節系列活動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主   編 :李永展
 責任編輯:陳佳霙    底圖提供:Vincent !!(at 彰化花博)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