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41》

第四十一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4年02月04日 星期五)




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專刊


‧前言-許新「社造十年」一個未來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伴我一路成長的金、九社區
林鍬/皓宇工程顧問公司執行副總

專輯園地
‧穿越騷動.探問2005 社區營造 如何往前走?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又十年!重新詮釋「社區營造」之方向
曾梓峰/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所長

‧「部落化」與社區營造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新社造十年-創造社區產業的新契機
盧思岳/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理事長

‧「社區營造」與整合型「地域振興」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設

所副教授

新生心聲
‧愛說「峰良」話
伍峰良/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研究員

驚天動地 60秒
‧本期相關內容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許新「社造十年」一個未來

社區營造學會

許多人誤認社區營造只有十年光景,其實這是有誤的。早在解嚴以後,就有許多專業者進行當時所謂「地域振興」的工作,這也是「社區營造」的前期。後來「社區總體營造」正式成為政府政策,大家才廣用「社區營造」一詞。不論用「地域振興」或者是「社區營造」,其精神都是希望能夠解決台灣城鄉差距以及傳承本土文化。

本會於去年舉辦「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建議與願景,有理論概念層次、實務產業操作層面、國外經驗等,不一而足,本期與各位讀者分享。許多投入社區營造行列的前輩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經歷。

本期人物介紹是皓宇工程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鍬先生,也是學會會員,請大家分享他的社造歷程。同時也有新的人才加入學會大家族成為一份子-伍峰良先生,本期有他的個人自我介紹及文章,希望大家能給予支持與鼓勵!

又是新的一年,這段時間是職場大規模異動的時刻,在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前夕,向去年度參加學會專案的工作人員致意,尤其是在外地辦公室的伙伴們,謝謝你們。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

封面人物

‧伴我一路成長的金、九社區

林鍬/皓宇工程顧問公司執行副總

個人小檔案
1. 生日:1月12日
2. 星座:魔羯座
3. 嗜好:陪兩歲多的女兒做任何事
4. 經歷: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秘書長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執行委員
5. 現任: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副秘書長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 執行副總
清寰管理顧問公司 執行副總

「參與式規劃設計」是我初入社造領域的專業起點,民國78年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的「九份聚落保存暨觀光發展規劃」案,則是我實務工作上的首次操作。當「社區總體營造」還未成為主流的政策語言時,與師長們熱切討論的是「社區民眾參與」、「整合式規劃」等專業核心價值。一路走來,不論是任職於學校的基金會或是後來的民間顧問公司,當年的那些言語也早已內化成具有「自我檢查功能」的專業反應。只是這些年來,在工作上直接觸及社區營造的事務越來越少,而四處擔任委員的機會卻越來越多。   

若要討論我所謂的社造經驗,就不能不談一下我與九份、金瓜石,乃至於整個瑞芳地區的特別緣分。金瓜石是我念大學時的田野實習教室,瑞芳則是我服兵役剛下部隊當日即轉赴生活了二個月的颱風救災地區,九份則是進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的第一份駐點工作。也因為這樣年復一年的特別機緣,讓我能夠在這十多年來,擁有時而近身觀察、時而親身參與許多地方社造事務的寶貴機會。

自民國79年開始,九份及鄰近的金瓜石地區,作為新興之都會休閒空間的角色越來越明顯。在都會旅遊發展脈絡及影像媒體,如伯朗咖啡廣告等的推波助瀾下,九份聚落突然陷在一種被編入都會休閒脈絡後的狂野發展狀態。蜂擁而至的人潮及過度開發的商街,讓九份初嚐旅遊發展的收益果實及隱憂,也讓金瓜石飽嚐假日交通壅塞的苦果。於是一群關心地方發展,卻又珍惜地方歷史文化資產的社區熱心人士、社區規劃師,著手爭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資源的導入,啟動了地方的「小鎮振興運動」。

對於從繁華褪盡再又面臨第二春的金瓜石及鄰近的九份地區而言,如何以既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轉化成為地方產業振興的養分基礎,一直是大家的努力方向。雖因旅遊熱潮的負面影響而有正反不一的發展評價,但小鎮生計的改善與在地年輕人的返鄉發展,卻也令人覺得欣慰。然而,回首十多年來跌跌撞撞的摸索嘗試及社區運動組織的聚散分合,地方人士希望在既有的成果基礎上,記取教訓並發展出對聚落歷史環境、遊客群我關係更為友善的新經營模式,作為地方邁向下一階的「永續發展願景」。

從人口嚴重外流的頹圮山村到一夕成名的旅遊名勝,從滿山濫置的土雞城到強調社造內涵的Eco-museum(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落成開館,金、九社區猶在摸索而我亦隨之成長,真要感謝地方上一路相伴並讓我拓展視野的好朋友們。

--------------------------------------------------------------------------------

專刊園地

‧穿越騷動.探問2005 社區營造 如何往前走?

陳錦煌/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中國時報 A15 時論廣場 2004/12/29


二○○四年,台灣社會承受了總統及立法委員兩度全國選舉,藍綠兩大陣營對抗攻防,選舉議題操作不斷,政治支票漫天飛舞,血腥割喉、族群撕裂、泛政治化、兩極化充斥社會各階層,各專業領域,甚至各社區,充分表露台灣尚未脫離移民社會的短視、急躁、近利、猜忌與不安。在紛紛擾擾中,五、六十年來,各族群於台灣島上攜手打拚,對抗各種惡劣環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互信與共識,受到最殘酷的考驗;然而,也觀察到許多不隨選舉起舞,追求台灣永續發展的中道力量興起,適時給選舉台上聲嘶力竭,橫衝直撞的政治人物當頭棒喝。

在這大環境下,考量二○○四年也是台灣社會能否永續發展最關鍵的一年,擬由社區角度反省政府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相關政策,是否可以滿足百姓需求?帶動民眾參與,以結合民間力量,面對外在「全球化」挑戰,對岸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內部族群對立,社會兩極,區域發展不均,貧富懸殊,人口快速老化時,可否整合各界力量,營造永續發展的生存之道。

今年三月二十日,執政四年的民進黨政府連任成功,游院長獲得總統提名,再度組閣。雖然陳其南取代陳郁秀成為文建會主委,然而在游院長上任不久,於二○○二年五月提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和社造有關的E世代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觀光客倍增、水與綠及新故鄉社區營造等,仍然得以延續。特別以「新故鄉社區營造」為主軸,整合相關國家發展計劃,從社區組織、產業振興、文化創新、社區風貌、族群發展(客家及原住民)、健康福祉等各個面向,由下而上,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地方特色。

一整年執行下來,在原有社造的基礎下繼續發揚光大,讓人感受到全國各地蓬勃發展的民間力量,展現前所未有的創意與活力,在全球化挑戰下,穩定了地方發展的基礎,是未來台灣發展之所繫,也是長期以台北看天下的媒體,或政客所不曾看到。社造的推動有認同社造理念的游院長及陳主委由上而下督導國家發展計劃,若缺乏從社區由下而上的配合,也會有不少盲點,謹提出年來基層的觀察供行政部門參考。

一、或許拜兩度大選之賜,今年各地舉辦社造相關的文化活動特別多,不論縣市、鄉鎮,或村里社區層級,一年到頭,從北到南,活動不斷。當文化建設經費硬體支出排擠軟體需求,文化藝術觀賞人口急速萎縮時,是否有必要花費大筆經費,假藉社造之名,行選舉動員之實,令人懷疑!檢討這些活動舉辦,部份委外辦理,結果這些外來承辦單位急就章,未能結合社區資源,掌握地方特色,熱鬧有餘,內容匱乏,活動結束後,除了留下滿地垃圾,什麼也不剩。而且各地活動一窩蜂趕流行,大同小異,創意不足。例如,咖啡節打響名號,馬上有其他鄉鎮比照辦理;「蓮花季」、「國際童玩節」......,也都有類似遭遇。

二、社造推動至今,民眾參與仍然普遍不足,究其原因,在於「社區參與」無法具體且及時解決社區發展難題,期望落空,久而久之,自然失去參與熱誠。「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除了透過傳統村里鄰行政體系及社區發展協會、傳統農漁會基層組織,或志工團體等民間組織,鼓勵參與,但是,若不思考改善基層行政能力與資源,協助解決社區於參與過程提出的難題,縱然立法院通過行政院提出「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依法保障社區自主營造的公民參與機制,助益也不大。

至於有關「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討論,雖然大部份社造工作者擔心該草案缺乏解決社造議題的相關配套,可能囿限社造範圍,矮化社造層次,而普遍持保留態度,但是,在廣泛討論過程,若能對影響人民權益的相關法令,如都市計劃法、建築法、環評法......中有關民眾參與部份,修改法令,保障人民參與,何嘗不是社造界一致的期望。 

三、社造十年發展,由於社區居民普遍覺醒,對於可以協助社區擬定計劃,核銷經費,動員參與,組織營造的人才普遍缺乏,如何培養社區領導人才,是目前社造面臨的瓶頸;至於具有社造理念,行政經驗豐富,願以夥伴關係協助社區解決難題的基層公務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加上社造業務年年翻新,人事調動頻繁,如何強化公務人員(特別基層主計核銷人員)的社造理念,培養執行技巧,是「新故鄉社區營造」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至於建立民選縣市、鄉鎮長及民意代表正確的社造觀念,觀摩成功案例,了解民眾需求,應納入職前訓練。「新故鄉社區營造」的人才培育分散於各計劃,缺乏橫向整合與任務導向的教育分工,來滿足上述不同人才訓練之需求,結果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忙於不同計劃的培訓課程而分身乏術,資源重複浪費,建議整合教育訓練資源,成立專責單位,因應社造不同階段之需求,培育各種人才。  檢討國家發展相關計劃,大都是各部會既有業務勉強湊合而成,既乏具體明確目標,排不出優先順序,更缺乏社區為對象的部會間橫向整合與管考機制,這種推動方式,可以產生多少加成效果,令人質疑。因此,建議於行政院層級,成立由政務委員主導的以「社區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委員會,整合相關部會的社造資源,振興社區產業,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以因應區域發展不均所累積的困境。

社造是漢民族五千年來首度走出上下壓迫關係,學習平行尊重的人與人互動機制,台灣推動十年來,已逐漸形成區隔台海兩岸不同政治實體的重要內涵,因此,反省未來社造走向,與其追求台灣正名,劃分藍綠,競爭統獨,不如先解決社造面臨的諸多難題,以尋求台灣永續發展,共存共榮的道路。


第二個我們請學會發展出到底怎麼支持能使民眾下一個社區營造能走的更好,而不是讓社區營造這個名字法制化,這是很可怕的,應該是簡單的政府的各部門只要落到民間就應該有義務做到社區營造運動,目前我們若不配合社區營造條例(草案)就是不認同這個政府,這是不對的,我希望學會應該有更大的角色擔當,即使沒有政府資源,我們鼓勵學會應該繼續做下去。

最後一點是回到對政府的態度,應該由不同角度提出意見,要求政府在這裡面用創新的方法改變態度,而不是有多少錢。今天在這裡提出,是說我們應該有觀念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困難在那裡,但新精神是很重要的。希望下一個十年我們更有能力去做,相對的比以前更有希望,希望台灣能變成一個真正的新故鄉。

--------------------------------------------------------------------------------
‧又十年!重新詮釋「社區營造」之方向

曾梓峰/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所長
社造十年研討會演講/社區營造學會編輯彙整 


現在許多人都在講「社造十年」,除了回顧過去的「社造十年」,我們更要關注下一個「社造十年」。過去十年在台灣累積的成果經驗是很可觀,然而新的「社造十年」需要一個反省的看法。若繼續用現在的思維和經驗繼續操作未來十年的社區營造,那肯定是沒有希望的,沒有希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已經遇到許多瓶頸。

我寧可用一個反省和期待的態度來看社區營造這件事,而不是過生日的態度。我們今天在這裡談的是如何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如何落實我們的夢想在這個土地,我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在推動我們的夢想,我們可以由過去的結構,繼續往下建構,我們知道下一個十年不會像過去十年這麼過,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環境,好好的過下個十年的生活,這需要新的觀念。

要談未來「社造十年」,我們需從結構開始反省。在運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概念上,我覺得第一個翻轉是從概念上的翻轉,過去社造十年的主導方向,到底是「社區營造」還是「社區改造」,我覺得這個觀念應該被翻轉,應該被詮釋,因此「社區營造」應該要重新被定義。

社區營造新定義
因此吾人以為第一個新的定義應該是「社區營造乃是培力為內涵的社會運動過程」。過去曾經談到「社會運動」就是在危機中一直累積,而過去社區營造就是在社會危機中一直的往前滾,也因此社區營造最大動力也是在危機,我們應該也更清楚的看清楚危機,而這個社會運動應該也是在危機的因應過程裡面,以公共議題為訴求,人們嚐試發展一個讓生活可以永續的承擔責任與義務的能力。

社區營造不應簡單的被定義為造人、造物及造產業,這些都包括在裡面。我認為這是沒有什麼次序,在這裡面什麼都有可能,因每個人的危機條件都不一樣。因為整個社區營造是一個發展能力的過程,這個能力是因應我們現階段的危機,十年前的社區營造和未來社區營造的危機不同點在那裡,十年前整體大環境是「台灣錢淹腳踝」,我們沒有文化的格局,一切思維乃是「向錢看」。現在的十年,我們台灣不是沒有錢,而是出現巨大的貧富不均危機。所以新的定義就是我們需要發展新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要能因應這個危機,在這個過程我們有什麼樣的能力去承擔責任義務,我覺得這是社區營造應該有的,所以我們應該怎麼由社區營造帶領大家渡過這個危機,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應該全面的和全球接軌。這不是追求國外的種種,那接什麼軌?各種政策中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基本上所有的社會運動不是為政策服務,而是一種生活的營造。生活追求什麼,每個地區都不一樣,居民必需去找到自己的因應對策。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若一切以生活為依歸,我們才能主張所有的動員回到生活,主張社區營造的力量應成為台灣的新勢力,一個新的政治,代表民間也是一個公開的政治力量,是朋友,也是夥伴,是一監督的角色,是一個第三勢力。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接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社會「典範轉移」,若還是用過去的經驗,那就是用二十世紀的眼界看二十一世紀的事情,社區營造應是扶植社會的追求,這不是錢的追求,而是一種大家的幸福感。因此在全球社區營造下應該有活化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發展的經濟都不會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應該是一種具有個人尊嚴的經濟發展模式。

簡單的說政府在這扶植社會的定義下愈來愈彈性,政府應該只談價值,其他的讓人去執行,這中間必須在行政部門上有很大的調整,去做到價值引導的模式,也就是民眾在申請一個計畫時,民眾要用自已的經驗、自已的角色,自已的承載力去把事做好。這裡面需要鼓勵累積新經驗,鼓勵新「典範」,鼓勵發展各種可能,去承載你要的新組織,然後整個過程會變成是新的文化。

「社造十年」的困境
「社造十年」有一件事一直都沒有說清楚,就是「社區營造行政化」,大量資源透過政府部門,以社區營造為名進入民間,每個計畫都有規定要完成的時間,而且都不長,大量的資源被行政化與制度化,這個觀念應該要反轉。這是第一個困境。

另外一方面,社區營造應該不能變成社會公益事務,這是不對的。台灣社會力量發展的結果不能變成改變社會力量這件事本身需要反省,我很擔心學會變成政治運動附庸化,也很擔心變成幫派化。台灣的社區營造太依賴行政資源,沒有能力和行政單位抗衡,選舉時力量就開始放大,這些事都阻礙了和世界接軌這件事。

未來策略
社區營造的意義是生活價值承載,是一種培力過程,是一種社會運動的過程,我們應該不斷的應付危機,不斷的找出路,找出方法改變這個困境。第一個我們請地方社區應該開始尋找新的思維邏輯,怎麼和政府資源找到一種新的平衡點。

第二個我們請學會發展出到底怎麼支持能使民眾下一個社區營造能走的更好,而不是讓社區營造這個名字法制化,這是很可怕的,應該是簡單的政府的各部門只要落到民間就應該有義務做到社區營造運動,目前我們若不配合社區營造條例(草案)就是不認同這個政府,這是不對的,我希望學會應該有更大的角色擔當,即使沒有政府資源,我們鼓勵學會應該繼續做下去。

最後一點是回到對政府的態度,應該由不同角度提出意見,要求政府在這裡面用創新的方法改變態度,而不是有多少錢。今天在這裡提出,是說我們應該有觀念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困難在那裡,但新精神是很重要的。希望下一個十年我們更有能力去做,相對的比以前更有希望,希望台灣能變成一個真正的新故鄉。

--------------------------------------------------------------------------------

‧「部落化」與社區營造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社造十年研討會演講/社區營造學會編輯彙整


台灣出現的「新部落主義」,為什麼會有這個新部落出現,因為在全球化下一切事務流動非常快速,原本地方認同逐漸式微,另外一股以「感動」作為群體串連的「部落」開始興起。新部落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共同感」,它可以聚集許多有相同感觸的人,當這群人聚在一起,便形成我所謂的「部落化」。

「部落化」現象與定義
台灣現在開始重視集體化的感受,也就是在活動上都會有一些儀式味道在裡面。另一個會影響「部落化」形成的要素,是因為在現在這個資訊快速傳遞的時代,傳統由空間界定你是否屬於當地成員的定義模式已經不再有用,現在是用「情感」為出發點,凡是有相同「感動」和「情緒」的人才會聚集在一起,如果沒有相同的「感動」和「情緒」,就會被界定為「外來者」。所以現在定義部落的要素是一個集體共同的歸屬感,和過去社區共同體的差別沒有很大,最大的差別是部落在社區上是一個活動,部落的感覺是一種「感性」的感覺。

台灣一旦「部落化」後產生一種現象,就是會排擠非本部落的人,部落間的界線分的相當清楚。對於不是本部落的人可能會有距離,甚至排斥,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社區營造的可能性
過去的社區營造乃是一個對抗運動,人與人的共同感消失了,人與人的距離感加大了,社區營造過去就是在挽救這樣的疏離危機。現在有一個有趣的趨勢是人與人的相聚是一個情趣和情感聚集的「部落化」現象,但它也有缺點,有「自我封閉」和「對外鬥爭」的問題,因為沒有相同「感動」的人不被認定為同類,長期發展可能會有窄化現象,而不同「感動」的部落,彼此潛藏著互不認同的張力,這些是值得注意的未來可能課題,也是未來社區營造工作應該關注的面向之一。

我住的天母地區,從許多參與活動或公聽會的居民發言就可以知道當地居民有沒有真正了解到社區的問題。早期天母的舊美軍社區議題,其拆遷就成為爭議,我們認為不應該拆,因為它有特定時空的歷史記憶與痕跡。但在公聽會時我們就可以發覺許多人對歷史文物的觀點,仍停留在不尊重的階段。天母有太多的外來東西,已經快沒有自已的東西了,舊的美軍社區儘管當時住的不是台灣人,但是這社區本身有其歷史價值,他可以成為日後鄉土教學的重要課程。但我們台灣社區還是用拆來解決問題,或是移到預定的地方,就像北投火車站移到彰化放置一樣荒謬,台灣對社區的一些措施動作還是很粗暴的。

社區營造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跨界」問題,營利和非營利,公司和私人,這都是不同的兩環,學校就是社區,家庭就是社區,這是重要的網絡中心。面對未來,社區營造工作者應該思考如何處理這類二元現象,未來出現的新機制,可能是企業,也有可能是大家排斥的東西。

結語
多數社區面對的是資源的問題,不友善的態度問題,但也有個性和興趣相同的會聚在一起,這也都是聚落的狀況,有同樣理念的人會聚在一起。以「部落化」的角度發展,和新機制的形成,社區營造將有許多和過去不同的變化產生,因為有新環境和新機制的產生,這需要新技能來支援。

--------------------------------------------------------------------------------

‧新社造十年-創造社區產業的新契機

盧思岳/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理事長
社造十年研討會演講/社區營造學會編輯彙整 


大家都在談「社造十年」,若社區營造要往下一個十年前進,仍然需要有新的刺激與激盪。而「社區產業」的發展或許將是未來社區營造的重要操作方向之一。

社區產業的定義
「社區產業」和「社區營造」之間的分界是虛線,並沒有硬性劃分,兩者對於「造人」的精神都是一樣的。首先從定義開始,「社區產業」的精神是社區居民運用在地資源,透過居民參與、在地認同及集體經營的模式,共同創造新的社區共存共榮的模式。其內涵特色是加入許多的文化元素與一些創意,但也不能只著眼生產面向的思考,而是要「人、文、地、產、景」五大要素共同架構,一體成形。

地方經濟與公共利益
另外有關發展「地方經濟」議題,對應的是全球化的大量生產。所謂的「地方經濟」包涵的意涵可能是「邊陲的」,相對應的是「核心的」;可能是「弱勢的」,對應的是財團和資本家;也可能是「手工的」,對應的是「機械化的」。因此要創造社區福祉,便需建立「社區回饋機制」,它可能是公共造產,也可以是文化活動,如此方可將生產者和販賣者的個別經濟利益,轉化延伸為具有社區公共性的利益。

很多「社區產業」的問題在於營利之後的利益分配,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使「社區產業」走向失敗。如何透過整合資源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上找到一條生路,這些可能包括社區合作社、策略聯盟、社區創投等,不單是指純粹的資金支持,而是讓社區找到一條比較沒有內部爭議的路,將是未來「社區產業」重要的課題。

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在地文化的形塑
其次,社區要清楚自已想做什麼,社區若要和大規模量產的產業競爭,居民必需要對生活方式做選擇,因為量產是資本家的拿手本事,社區若要從事量產競賽,勢必要花加倍的心力建立大規模的生產線去對抗。然而社區產業必需和居民的生活機能相結合,不能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或節奏脫節,因此社區產業必然與大規模量產的工廠生產線有相當差異。因此,運用具有在地特色的小眾文化去抗衡大量生產製造出來的大眾流行文化,也就成為社區產業不得不走的道路,所以在社區參與和建立共識部份,就是社區營造的第一個環節,在社區產業的發展中才會相形重要。

生產者即使用者
社區產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環境和人,也意味著社區產業發展和生活要結合,居民同時是生產者也是使用者。意思是社區產品不止具有商品價值,它的背後要有在地使用價值/文化(即生活)來支撐,譬如種查的村落要習於泡茶待客,客家美食可以賣是因為在地客家人飲食文化的累積,要行銷原住民編織品必須部落居民日常生活(或至少祭典儀式)使用它….。因此,讓社區產品和生活使用價值結合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幫社區寫故事和講故事就變成很重要的生產技巧。每個社區營造後的地區就是一個風水寶地。我們要了解現在是「有人斯有財」的境界,現在已經不再是「有土斯有財」的時代了。所以要先建立居民的自信和尊嚴才能對外行銷產品,要先建立在地文化認同,才能爭取消費者的認同。

社區行銷
社區要賣什麼?社區產業第二環節的合作,就是同業串連、異業結盟與跨業整合。「社區產業」賣給顧客的特殊價值在於獨特的回憶,從社區參與階段開始形象的塑造,透過「體驗型消費」產生回憶,最後產生文化認同,才有可能發生再消費,也就是提升回客率。因此,社區產業的發展不能僅著眼於市場經濟的短暫競爭,更是一種文化競合的長遠工程。

關於「社區產業」已經有太多想像,如何落實想像,既兼顧社區生計也傳承社區文化,將是新社造十年的重要任務。

--------------------------------------------------------------------------------

‧「社區營造」與整合型「地域振興」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設所副教授


「地域振興」是早期從事城鄉規劃所使用的名詞論述,直到台大提出「社區營造」名詞後,「地域振興」才慢慢的被取代。其實兩者概念是接近的,但是「地域振興」比較有整合的意味,「社區營造」比較偏向個別在地的發展。因為早期各個社區本身能量有限,貿然做跨區合作容易失敗,所以回到個別社區重新開始造人事物。在社區營造十年後,很多社區變得更有力量,就可以進行所謂的「跨區合作」,正式進入「地域振興」區域整合階段。

歐洲、日本「地域振興」相關經驗
目前政府也有類似整合型的「小鎮振興計畫」,也就是把資源聯合起來作更有效的運用。參與聯合的各個社區最好都能有社造相關經驗,不然會有很多挫折。如果參考歐洲「地域振興」經驗,十八個地區有五百一十二個計畫,共有四千五百五十萬歐元,約當每個地區都有一億元新台幣,金額規模有些龐大,不知

道 「小鎮計畫」是不是有同樣多的經費。

關於「社區營造」轉化進入「地域振興」階段,日本有類似經驗可以參考。日本一開始也是小社區各自營造,現在變成是由市民來做綱要計畫,讓願意參加的市民共同參與後擬出鄉鎮的未來,或許這個想法會比較靠近「地域振興」的想法。

另外一個是DMO制度,這也是一個新的做法,是由商店街發展出來的做法。日本政府鼓勵民間自組這個DMO民間組織,提出整個地區振興的計畫想法。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是流域的社區營造,在日本的神奈川縣就是把上游和下游連在一起做社區營造,基本上這也是一個地域振興跨區整合的做法。


台灣類似「地域振興」經驗
我們可以把縣裡面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地方,作為是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連結各地方產品,目的是為了協助活化比較弱勢的地區。這個理想很好,但目前只有一個地方有動作。構想很好,但營運團隊的產生似乎還有問題。

社區營造較沒有充份資源,地域振興較有這個條件,所以有這個地方交流中心的構想,但實際上中央願意付這個錢,但地方卻不願意付這個錢,只希望用BOT方式找人經營,但是經營團隊一直出不來,這是現在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未來值得關心的課題。

台灣社區營造新啟發
現在有所謂的「明星社區」,其實這是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社區營造中心理想應該培育入門社區慢慢成長,使居民能撰寫計畫,最後能擺脫計畫的束縛,不拿經費也能自主運作。若政府過度集中資源挹注某些社區,資源可能會被獨斷。其實已經有成就的社區應該去當「陪伴社區」,協助其他尚未成熟或沒有經驗的社區共同成長。

有學者提出給社區的協助應該是賦予其「榮譽」,而不是挹注資源,這個想法可能會給台灣社區啟發,因為很多社區都是爭資源為主。若沒有計畫是不是就不能做社區營造呢?其實還是可能的,不需要資源的社區營造也可以做,如嘉義的花園互助會就是好例子。有關「大量生產」概念轉化到「生物多樣性」概念,從「生產導向」變成「生活導向」,也是一個很先進的想法,值得新社造十年參考。

社區營造是自已做的事情,另一方面,社區營造有可能到退,不是一直只往前走。當民間力量和政府組織能合作是有良性發展的機會,期待下一個「社造十年」的成果,能夠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

--------------------------------------------------------------------------------
新生心聲

‧愛說「峰良」話

伍峰良/新故鄉推動辦公室研究員


在偶然的狀況下進入了社區總體營造的領域,因為服兵役的關係成為文建會第11梯文化服務替代役,經專長訓練後分發至台中市文化局服役。有別於一般在軍中嚴格紀律的生活方式,替代役的役期生活顯得更為貼近社會。文化服務役的工作是為社區服務,最重要的莫過於與居民的溝通及協調,在多次舉行的社區相關活動當中「從做中學」,跟居民一起學習成長,學習如何以居民的角度去看事情,多面向的去思考不同的事情,多聽聽居民的聲音,讓居民去決定他們想做什麼,才是從事社區營造的本質。

在服替代役的兩年過程中,本身就舉辦了相關的社區深度旅遊共十三梯次,每次的活動都是學習的機會,不管是協助我們辦理的人員,或是參與的

民眾 ,每次的相見歡,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認真學習的態度,讓我們更加倍努力的來回饋他們,用心讓他們感受的到,有時候其他的活動遇到他們,她們都還會親切的過來打聲招呼,這也是我從事社造的原動力,從工作中發現居民可愛之地方。  

從一個學習如何裁剪布料的學生,到在社區趴趴走的「庄頭阿兵哥」,在內心矛盾其實不小,然而服裝與社區營造相同的是都是為了使生活更美好,服裝因穿著在人的輪廓而讓身體的曲線顯的玲瓏有緻,讓旁人賞心悅目;社區營造同樣是為了人而存在,人為了讓自我的生活更美好,而營造自己所屬的社區,讓社區生活環境更適人居。前年底我已離開替代役的生活,投入社會工作。

初入社會後,有機會進入文建會地方文化縣市行政輔導團服務,深入全國各縣市的地方文化館與縣市政府文化局進行訪視,與地方的人做直接面對面的雙向溝通,深感地方人的熱情與精神,顯示台灣地方文化之豐富與多元的特性,作為一個新世代的台灣人,應當有一個責任與義務繼續為我們的土地做一點事情。

說我是一個新生一點也不為過,進入社區營造的領域工作至今,也已經三年多了,有許多的事情還需要去觀察、去學習,過去一年常出現在學會的各種場合,協助各樣的事情,也學習到不少待人處世的方法。

在過年前,有機會進入「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成為一位新進人員,與所有的推辦工作夥伴,一同開始新的工作旅程。推動辦公室成立到今年已經邁入第二年,第二年有許多事情正在蘊釀與發生,所有推辦夥伴都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期間內來磨合,並且以最快的時間內進入工作的運行,讓所有的業務都能夠在過年後順利上軌,並期待未來的一年與推辦所有工作夥伴齊心推動社區營造新發展。

--------------------------------------------------------------------------------

驚天動地60 秒   有許多的地方性、全國性公共議題需要您的關心、建言!
‧ Lepers protest to save their home
‧ 副總統赴樂生院 院民不滿呂秀蓮發言
‧ 無價的人權與文化受侵,呂副總統賠得起嗎?樂生院民回應記者會
‧ 我們是搬家 不是住院
‧ 重新爭人權 從樂生開始

--------------------------------------------------------------------------------

活動快訊
‧ NPO組織經營暨專案操作管理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 文史團體搶救郡役所 哀悼嘉義媽祖婆 歎民主精神已死
‧ 薛麗妮 廚藝創業 將結集出書
‧ 台灣博物館系統 跨部會簽署協議
‧ 行政院「建構國家主體性」計畫之三  「文化資產守護網計畫」全國巡迴說明會
‧ 社會企業在亞洲的發展與展望
‧ 崔媽媽基金會誠徵 社造儲備專員
‧ 推薦烏坵紫菜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Compilation by Vincent Hsu!!
版權所有,未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電子報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