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24》


第二十四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06月11日 星期五)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前言
守護家鄉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社造番仔火
淡水重建街工作坊經驗分享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社區趴趴走
絮語
徐志山 /學會專員

以多元文化角度充實公民會議內涵
徐志山 /學會專員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守護家鄉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淡水鄧公國小週邊的八十公分寬的人行道上有四根電線桿居中而站,因此,學童通過時狀況不斷。幾年來洽詢台灣電力公司、教育部、行政院政務委員、縣教育局、立法委員、、、等等,均得不到回應。小孩至今仍舊與這些電線桿搏鬥之中。

  淡水社區大學作為在地運動轉變的新形式,嘗試將面對新的社會型態的知識帶到生活現場,於是我們針對問題與家長會合作,開設「快路通學路」課程作為拆除電線桿的行動策略。藉由通學路的探尋,一條條學童的學習步道逐漸形成。持續努力中!

   此一工作坊的操作,讓我們確認生活世界的照顧與發展是在地工作的核心任務。於是提出「社區學程」作為社區大學新的工作綱領,將課程更與生活世界相結合。

   重建街工作坊是第二個嘗試的課程,面對馬路的拓寬,居民重新思考道路拓寬之必要性,居民在不同的提案中認識專家所使用語言之背後含意與問題;最後她們轉變「鋪橋造路是好事」的認知,提出另一個所謂「文學步道」的想法,成為下一年度「淡水歷史街道工作坊」課程的行動開始。關覦道路拓寬正等待縣政府的回應!

  在淡水逐漸觀光化的過程中,我們關注於在地敘述的權利與能力的培育。


△TOP




淡水重建街工作坊經驗分享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重建街為淡水最早期之街道之一,在台灣的鄉土文化運動的風潮中,諸多藝文與攝影家多曾經以此作為創作之內涵,留下當時歷史風貌之記錄。尤其當淡水中正路老街拆除之後,重建街成為經驗淡水歷史風貌的僅存經驗,包括重建街的街景,由牛灶口下來,觀音山身影成為前導的畫面,因為斜坡而下,觀音山如中國山水畫中「高遠」拉近了相對關係,連續的斜屋頂強化了街形,成為山形的襯托。

  重建街從福佑宮連接到祖師廟基址的山坡邊上的石階步道,淡水山城意象所呈現的蜿蜒路徑經驗,仍舊隱居在小鎮一隅,等候到訪。沿著石階步道而下穿過老街的「公館巷」來到「屎礐渡頭」,是淡水市街生活記憶之所在。

  這些孕生於自然與歷史交會的歷史空間將要因為「道路拓寬工程」而被抹平消去。

  但是,隨著「重建街拓寬」的爭議與行動,重建街的片斷故事逐漸編織起來,一些記錄在街巷空間的在地文化經驗再次的浮現。台灣第一書法家曹秋圃先生在祖師廟右側的字、王昶雄故居、施合發榮記大厝、、、等等就在重建街拓寬計畫之下將被拆除。更多的街民的集體記憶也將隨著工程而被。

  另外,多數街區居民也從「舖橋造路是好事」的過去認知中轉變,質疑道路拓寬是否帶來好的地方發展?





家鄉味三人組

  台北縣政府去年出版王昶雄先生的紀年文集十巨冊,在淡水成立古蹟園區等等,致力於地方文化工作的落實。因此,九十三年二月三日(二)由台北縣政府工務張局長所主持的協調會中,在聽取顧問公司規劃拓寬工程所面對的困難,甚至需要增加工程預算,總計將超過一億元。之後,贊成與反對拓寬之民意之後,主席裁示,希望地方上能夠整合出一個方案來,提供縣政府作為後續推動之依據。於是 淡水社區大學 開設「重建街工作坊」,以完成相關提案之整合。本報告即為此一工作坊之成果。

  「工作坊」 的目的在於積極而細緻地描繪重建街區的造街計畫,一個基於居民認知的安居計畫。

二、課程設計與實施說明

  配合「重建街拓寬計畫」重新擬議之機會, 淡水九崁社區總體經營發展協會與 淡水社區大學 共同開設「重建街工作坊」課程,以藉由社區參與的操作方式來研議一套新的工程計畫。

  本課程依 據 淡水社區大學 「社區學程」辦法,提出 六週的操作課程,其中並參加了文化局「榮記大厝」的會勘會議,整個課程與相關活動說明如下:





討論



日期

課程

成果

1

0313

課程說明

演講:社區防災理念與經驗

操作與討論:「重建街在哪?」

*介紹國內外相關案例,在危機社會的城市條件下提出「社區防災」的必要性。

*參加者繪製從捷運站到重建街之指引地圖,藉由討論指出重建街所在之坡地特色對於居住者空間認知上的作用。淡水河是居民生活路徑經驗中的空間指認參考架構。因著不同的身體經驗,淡水河在圖面上的位置有所調整。

2

0320

操作與討論: 社區安全與防災救助

*以重建街區的生活經驗出發,從過去所發生的社區災經驗中,累積繪製「社區不安全地圖」,具體地指出目前淡水歷史街區消防救災之死角。主要的問題點是分布在重建街與中正路之間的街廓內部以及清水街龍山寺側邊的市集空間。

*提議縣政府消防局需要針對此一巷弄空間狹窄之現況提出因應之對策。包括救災方式與適當器材與機具的添購,並協助社區進行定期之「社區防災」觀念宣導以及防救災演練。

3

0327

操作與討論: 社區生活的內容

*參加者繪製個人之生活一天,然後拼貼成「重建街社區生活的一天」,檢視社區公共生活經驗,發現目前的居住模式中,社區中公共生活經驗的消失,一般居民主要是以居家空間中為活動範圍。

*「重建街事件」讓社區有機會重溫參與公共討論之機會,隨著參與討論,社區居民已經發展出一些共同經驗,因此,社區活動空間與設施不足的問題逐漸浮現。

*討論到老齡化社區到來,重建街的環境品質還不錯適合居住。同時,目前社區中平常就有許多熟識鄰居來往,工作坊的互動是新的經驗,有助於發展長期的社區活動模式。



0407

國外交流

日本松山和一教授來訪,



0410

操作與討論:重建街街道空間營造的策略與提案

* 張建隆 主任所提出之「文學步道」獲得大家的認同,成為重建街未來規劃的主軸。

*討論 27 號至 83 號街道空間以社區生活品質為營造重點,藉由舖面記錄重建街的歷史軌跡,街道綠美化,並且提出街角公園之構想。

4

0417

操作與討論:重建街街道空間營造的策略與提案

*「榮記大厝」與施家花園現場會勘

*討論榮記大厝之建議:與施家花園結合成為一個園區,榮記大厝大門前之建築拆除,讓大宅成為重建街之入口意象。榮記大厝建議未來規劃作為「施合發產業發展史」之展示空間,以及部分之服務設施。

*討論祖師廟週邊廣場之建議:徵收範圍內只保留施家花園與榮記大厝,其餘部分拆除,作為廣場之一部分。

*討論祖師廟週邊石階梯步道之建議:維持目前之形式與狀態,保留石砌階梯,部分水泥面需要重新修補,整個工程是以修景為目標。不鏽鋼欄杆改成鑄鐵材料。修正福佑宮後之二條階梯之關係。



0419

文化局召開「榮記大厝」古蹟會勘與座談諮詢會議(參考該次會議記錄)

*委員一致讚同「榮記大厝」指定古蹟之提議,並指出重建街拓寬之不洽當。對於工作團隊之「文學步道」構想表肯定。

*文化局長請工作團隊繼續建構與提出淡水歷史街區之「文化地圖」以作為整體步道規劃之內涵。

5

0424

操作與討論:社區自我管理的初步提案

*討論 重建街與福佑宮後側空間之建議:這一段具有重建街之歷史風貌,建議維持街道風貌,不予拓寬。

*另外,建議 7 號至 15 號已被徵收之空間整修後作為社區使用空間(徵收後剩下部分空間之土地巍為福佑宮管委會所有,需要協商其共同使用);整修後輔導社區組織自主經營,成為重建街再出發的起點。;提議參觀內湖的陽 光 廚房,以作為參考。

6

0511

與祖師廟管委會討論

*主要是針對竹篙厝巷道美化與祖師廟城廣場塑造計畫構想,與管理委員會協商,共促地方之發展。

*同意將中正路 11 巷納入整體之計畫中,將祖師廟的入口意象移到中山路與中正路口,讓一般遊客與香客可以接近祖師廟與龍山寺一帶。



0522

社區發表會,將工作坊的成果想更多社區居民說明,已形成更多的共識。

*主要是針對重建街各段之構想想更多居民說明。

*居民對於種樹的考慮仍舊紛歧,但是對於十米道路部分挪作為街角停留憩坐空間的構想已形成共識。

*對於保留舊有重建街路跡部分多所支持。

*關於種樹部分,建議規劃單位提出幾個方案再與街區居民討論,然後決定之。


三、工作坊成果與建議

1 、淡水歷史街區社區防災整備構想

( 1 )建議添購小型之消防車以利歷史街區之防災救助之用:

  淡水歷史街區範圍內因為地形與開發較早,因此在主要道路後側有多條巷弄(不只是重建街,如圖 1 所示)為目前消防車輛無法進入,成為防災救助的死角。

( 2 )推推社區防災觀念,落實消防講習:





專家會勘

  工作坊課程過程中,民眾認知到社區是都市防災重重要的防線;因此,建議消防局與地方政府透過社區組織以定期持續在社區中進行防災理念之推廣。
2 、淡水舊街區交通運轉計畫

  因為觀 光 的人潮擁擠,捷運到中正路及河岸一帶幾乎已成為徒步狀態。重建街的拓寬一方面因為路型因素,進來的車無法從中山路出去(如要,則會造成新的瓶頸);另一方面,從使用習慣來看,重建街拓寬後比較可能成為停車場使用。

  因此,需要從舊街區整體進行交通運轉計畫的擬定與實驗,以維持交通的運轉功能,讓居民有一個好的生活品質。「小區域而細緻的」交通經理計畫是需要的,藉由時間差、居民使用習慣的調整、使用者自我管理機制的設計、「系統設計」、,當然這些需要靠的是居民的集體共識來支持。

3 、淡水歷史街區文化寶圖建構計畫 (作為淡水古蹟園區一環)

  淡水的在地文化工作逐漸獲得肯定,縣政府成立「淡水古蹟園區」與文建會指為「世界遺產潛力點」都是一種肯定。重建街扮演古蹟保存區中段的核心角色,北邊連結紅毛城所在埔頂歷史街區,南邊連結殼牌倉庫與紅樹林保育區,將整個淡水歷史街區串聯起來。

  文化寶圖計畫包括古蹟與歷史建築與空間、人文景觀與場所,以及一些隨著在第行動所累積的文化經驗。




發表會

4 、祖師廟入口意象塑造計畫

  將祖師廟之入口延伸到中山路全國電子大樓路口處,整條巷弄進行美化工程,採取石舖面,成為一條進入祖師廟之前引大道,建議參考日本東京鴨川之「雷門寺」作法,在人潮之起點設有一具有特色之入口意象,所有的人以走路進到寺廟來參拜。

  中山路口設置巴士暫停之路彎,香客下車之後,巴士可以離開;等到參拜之後,巴士再回來接送香客。

  中正路一側建議在人行道上設置指標牌,指引遊客可以接近祖師廟進行參訪活動。

5 、淡水歷史街區「文學步道」修景計畫

  以文化歷史參訪的角度來重新思考街區的發展。 隨著「重建街拓寬」的爭議與行動,重建街的片斷故事逐漸編織起來,一些記錄在街巷空間的在地文化經驗再次的浮現。台灣第一書法家曹秋圃先生在祖師廟右側的字、王昶雄故居、施合發榮記大厝、、、等等就在重建街拓寬計畫之下將被拆除。更多的街民的集體記憶也將隨著工程而被。




模型操作
6 、重建街美化計畫
A:27號至83號街道空間
  以社區生活品質為營造重點,藉由舖面記錄重建街的歷史軌跡,街道綠美化,並且提出街角公園之構想

B:社區公共空間營造
  建議 7 號至 15 號已被徵收之空間整修後作為社區使用空間。
  整修後輔導社區組織自主經營,成為重建再出發的起點。

C:祖師廟週邊步道
  保留石砌階梯,部分水泥面需要重新修補,整個工程是以修景為目標。不鏽鋼欄杆改成鑄鐵材料。修正
  福佑宮後之二條階梯之關係。

D:祖師廟週邊廣場
  配合部分拓寬之空間以及戲台之調整,塑造祖師廟廣場之特色。

E:「榮記大厝」
  指定古蹟,榮記大厝與施家花園結合成為一個園區。榮記大厝大門前之建築拆除,讓大宅成為重建街之
  入口意象。榮記大厝建議未來規劃作為「施合發產業發展史」之展示空間,以及部分之服務設施。

F:祖師廟入口意象塑造
  將祖師廟的入口意象移到中山路與中正路口,讓一般遊客與香客可以接近祖師廟與龍山寺一帶。


△TOP
社區趴趴走
 
‧絮語

徐志山 / 學會專員




  很多人對於我的學經歷有相當濃厚的驚奇,認為我應該待在賺錢的會計系繼續努力,不該到一個不會賺錢的領域。以前面試的時候,主考官第一句話就是「我對你的背景相當好奇、、、」  

  對我來說,在部隊三年半的經驗是生命的轉捩點,讓我找到真正有興趣而且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對社會的觀察分析與瞭解,也因此我離開了商業領域。




  如果能在工作中實踐自己的興趣,賺不賺錢已經成為其次的問題。(這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

  接觸「社區總體營造」是相當偶然的,但是卻從中看到許多可以深入思考的議題:公共與私有,公共與共產,都市與農漁村,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全球化與在地化,全球化與殖民的關係,在地化與被殖民的關係,「社區營造」過程與「殖民」的關係,知識菁英與社區居民的權力關係。如果仔細思考,還真浮現「駭客任務」的解構影像,整個世界好像不是我原本所認知的樣子。(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如果能夠仔細研究,或許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預言下一個人類的新生活模式。而所謂的幸福,原來就是作自己喜歡而且有意義的事情了。


△TOP


以多元文化角度充實公民會議內涵
徐志山 / 學會專員

  很幸運的,能夠參與觀摩北投社區的公民會議,經過第一次預備會議,全天的會議討論,參加的居民展現高度的熱忱,對於「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未來有許多想像。儘管曾經有許多學者表示,台灣目前的公民意識尚未成熟,許多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民主模式到台灣就變的不太一樣了。但是如果能夠讓這基層民主運作方式,注入台灣的文化意涵,或許促使這對話機制運作更順利。然而這跟整個文化背景有關。

‧工業革命帶動都市興起,形成不同背景的人口聚集

  在國外,由於工業革命帶動資金集中,及其所造就的大量就業機





西方制度與規劃是歷經百年的

反省與對話,才有今天的成果

會,促使居民集中到工廠附近尋求工作機會,大都市逐漸形成。傳統產業的營運面臨挑戰,農漁村落人口逐漸外移。
  在都會區的居民,彼此來自不同的故鄉,少了在自己家鄉的親戚輩份的壓力,左鄰右舍都是沒有血緣關連的人員組合。因此,有關公共議題,影響到彼此的利益,大家必須走出家門與鄰居討論,爭取權益(對於自我權利的重視,也與基督教新教背景有關)。經過早期的暴力年代(如電影「紐約黑幫」),新舊移民彼此對抗的時期,以及歐洲所發生無數次的戰爭,大家發覺已經流太多的血淚,產生太多的仇恨,是不是有一個可以不流血的解決爭議方式?於是對話機制逐漸形成,有關公共領域的議題,透過討論凝聚共識,最後導出具體行動(歐盟就是經過四、五十年的對話所形成的政治體)。

   因此,現在我們所看到國外的公民會議,或者公共對話論壇能夠操作的如此順利,也是因為長時間的摸索經驗與挫折教訓,並且這些機制都是根源於其文化背景,符合他們的習慣與生活經驗。


‧缺乏在地的討論與思辨

   反觀台灣,由於一直處於被外來政權所統治,近代與當代本土文化幾乎是複製外在經驗所形塑,缺乏針對自身在地的文化需求做反省與思考,所有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制度,全部缺少「本土化」的歷練。

‧本土化:是一種反省與思考

  那麼,什麼是「本土化」的歷練?這不是在比誰的台語說的好,誰喜歡用嘴巴說「愛台灣」,而是一種徹底的反省,當新制度引進時,





少了宗族的羈絆,平等
對話比較有可能產生
  我們應該思索有沒有充分的時間經過大眾的討論與反省?這措施是否適合我們?這樣的制度是否能與我們的文化「相容」(同樣的軟體在麥金塔作業系統與在PC系統也需要程式語言的轉換才能「相容」)?當資訊充分公開之後,大家都對於議題有充分的討論,是否可以產出適合本身的制度與論述?大家能否從對話中學習服從多數,照顧少數的精神?
‧後進國家的困境:與時間賽跑

   許多時候,執政當局為了追求「現代化」、「經濟發展」、成為「先進國家」,迅速吸收外國的組織與制度。在威權統治時期,雖然造就經濟容景,但是居民對於公共議題的冷淡,是其所付出的代價,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的社會對話是如此的激烈與不理性,因為這才剛開始而已。

  然而或許這是後進國家的共同困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先進」強權用放大鏡檢驗,檢驗是否符合他們所定義的「自由」、「民主」,被強迫以西方的認知「發展」,因此沒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思索自己的議題。





外來的制度需要時間
進行本土討論與辯證
‧不同文化背景的考量:以文化關懷充實公民會議內涵

  在這樣的脈絡條件之下,台灣是否現階段適合操作公民會議?對於傳統型態的社區生態,一出門就遇到阿姨、舅舅等親戚的社區,年輕人能夠脫離輩份的壓力嗎?輩份高的人能夠瞭解年輕人的想法嗎?由有甚者,有些白髮蒼蒼的長者,基於輩份排序,還必須稱呼一個同宗的少年為「爺爺」。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世界,即使這樣的家父長環境,也需要我們尊重其文化成因,也因此需要思索另一種操作公民會議模式充實公民會議本身的人文內涵。

‧本土化需要時間的演變

   「本土化」不是不知變通的,但是文化轉型需要長時間的變化,不可能立竿見影。唯有讓居民討論外來的制度,才能讓外來制度在台灣生根與落實。國外現在能夠順利操作公民會議,也是經過幾百年的殺戮與流血,才形成的機制。對於從未接觸過這議題的台灣,也需要時間來包容過程中的一切不如意。

‧大家都有權利論述「公民會議」的內涵

  回到公民會議的議題,如果能夠撇開「公民會議」的原始定義與外在形式,而以意義作為本土化實踐的依據,那麼傳統親戚輩份的溝通模式,或許可以轉化成為具有公民內涵的方式,既尊重老一輩的人,也接納年輕人的聲音,既尊重台灣當地文化,也尊重個人意見表達。而這實踐的過程是漫長的,但也就是落實「本土化」的意涵。


△TOP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徵約聘專案人員一名
‧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 邀約工作夥伴
‧蘭恩的孩子 需要一雙鞋
‧九十三年度「第五屆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山水客活動快訊~嘎拉賀瀑布及司馬庫斯泡湯巨木知性探行 
‧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 需要有鬆緊帶的短褲
‧暑假大家相邀來雲林 
‧蔡明亮電影專題
‧客委會電子報出刊囉!歡迎大家踴躍訂閱!

‧歡迎參加彩繪陶盤DIY--FROM典藏淡水藝術館


△TOP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