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前言
‧客家鴨卵石與生態工法
陳板 /第三工作室負責人,行政院客委會委員
社造番仔火
‧另類社造的東莒元宵擺瞑
李永展 /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公益創投、福利產業與社區再造
鄭讚源 /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副教授
社造綠巨人
‧我在社區營造學會的日子
黃子青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客家鴨卵石與生態工法
陳 板 / 第三工作室負責人,行政院客委會委員
台灣的地理條件非常特殊,台灣客家秉持著「因地制宜」的哲學,面對(也挑戰)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也創造了獨特的台灣客家文化。然而,有些文化面向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如語言),可是有些面向卻長期隱而不彰。鴨卵石文化就是非常重要,卻長期受到忽視的台灣客家文化。
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河床沖積地佈滿了鴨卵石(或稱鵝卵石),對於水田耕作為主業的客家移民而言,河川沖積平原上的鴨卵石實在是耕種的障礙。小時後,家住關西坪林,我們家的小小的農田就是河川沖積地,記得祖父對於農田的態度相當嚴肅,不要說朝田裡丟石頭,連丟像田裡的動作都是禁忌。祖父並沒有對我多說什麼理論,但是,我當時就瞭解農人下田常常需要跪在泥裡,不管是石頭、樹枝還是竹節,都是膝蓋的剋星。小石塊很討厭,大石頭更加傷腦筋。必須花費相當的功夫,才能將河川地(或山坡地)整成可耕之地。
頭前溪是新竹第一大河,從橫山、芎林、竹東到竹北出海,這一段中、下游河川沖積地上,絕大部分是客家庄,平野地區幾乎都是佈滿卵石的沖積地。客家人在此辛勤克服大地的挑戰,建立自身的家業,也塑造了新竹客家文化,更創造了獨特的「鴨卵石生態工法」。 頭前溪中、下游的卵時大小不同,愈往下游石頭愈小,因此,用鴨卵石塑造的地景也隨著河流的衝擊力而改變。
竹北地區,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六家庄,六家地區的卵石文化主要顯現在水圳、石駁與建築的石腳。水圳的鴨卵石文化,幾乎都以生態工法展現,蜂窩式的乾砌法,不但穩固著水圳的邊坡,也讓水圳擁有完善的生態條件。石駁,多設在有高低差的農田邊坡,同樣是乾砌卵石、同樣具有可以經歷兩百年風霜的考驗,不管是從視覺的效果,還是生態的價值,都是六家庄客家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因素。石腳,是傳統泥磚屋的牆基,透過乾砌加上石灰填縫,創造了傳統客家建築深度的美感。
然而,這些美感似乎還無緣成為客家文化的主流體認,就在時代的變遷之中開始凋零。都市計畫、高速鐵路、河川、水圳整治、農田再利用,似乎都沒看到客家農民創造的鴨卵石文化,新的地景,幾乎全面放棄先民累積起來的智慧,水泥統一了六家、水泥取代了鴨卵石文化。
六家高鐵車站特定區之內,是六家庄的核心地帶,透過在地人對於地方文化的重視加上環評委員的青睞,保留了四條主要水圳中的三條(高圳、低圳與十五朗圳),計畫以明溝方式依照原來的路線保留(還考慮採用生態工法),並在水圳兩側規劃成親水綠帶。從計畫的構想來看,已經是都市計畫的優良案例,然而,實際的執行過程卻漸漸顯露弊端。首先,規劃單位並沒有將文化因素放在規劃構想之中,其次施工單位也不瞭解「生態工法」的意義,因此,當施工的過程違反了生態工法、背離了在地客家文化,都沒有溝通的管道。
我們曾經和施工單位溝通,希望工程可以採取「生態工法」,施工單位卻回答,他們已經採用「近生態工法」了。從施工圖中,所謂「近生態工法」是在乾砌卵石的底下,預先打上一層鋼筋混凝土,製造表面的卵石砌築造型,卻封閉了實際的生態機會。我們和施工單位溝通的過程,多數工程人員也知道,這樣的工法只是「按圖施工」,實際上並無法孕育水生環境。隨後,六家地區籌組「六家地區再造中心」,希望結合彼此的力量,監督六家地區的公共環境品質。
六家地區的鴨卵石地景,有沒有機會在新的時代,留守在六家高鐵車站特定區,不只考驗著公共工程對在地文化的尊重程度,更挑戰客家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深度!(2003/10/10初稿)
△TOP
另類社造的東莒元宵擺瞑
李 永 展 /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2004年元宵節前二天到馬祖東莒參加當地的元宵擺瞑活動,希望能一睹這個聲名遠播的另類社造。當天室外溫度接近零度,飛抵南竿時陣陣冷風加上絲絲細雨,簡直像在北國度冬!由於天候不佳,只能搭直昇機到東莒,近午抵達東莒,天候仍舊濕冷,午餐後約莫三點,便到大坪村的福德宮等候繞境儀式的開始。
福德宮前,只見村民老老少少全都匯集到福德宮,有人敲鑼,有人打鼓;有人抬神驕,有人扮神祉;更有趣的是,當地駐軍也支援七爺八爺的迎神隊伍,形成「軍民同樂」的熱鬧氣氛。東莒元宵擺瞑可說是另類的社區營造──透過對繞境活動的認
同,社區居民出錢出力參與元宵擺瞑活動,因而有形無形間凝聚了社區的意識。
三點左右元宵擺瞑由福德宮出發,繞行整個東莒島,擺瞑隊伍大約一公里長,一行人在寒風細雨中蜿蜒繞行。迎神隊伍首先繞經東莒燈塔到福正天后宮休息十五分鐘,一方面神明互拜,一方面讓遊行隊伍補充體力、喘口氣。東莒燈塔是三級古蹟,繞經燈塔時突然一陣強風,將一些人的帽子吹走,造成了一陣小騷動。隨後隊伍每到一座廟宇,便有附近居民焚香祈福,並送來飲料點心,展現馬祖人的熱情一面,至於不克參與繞境活動的村民則迎街膜拜,燃放鞭炮。其實,透過這樣的活動,更能進一步凝聚東莒人的認同及向心力。
到了傍晚五點多,天色已晚,然風雨依舊,繞境隊伍中的車隊點燃了盞盞紅燈,引領隊伍在風雨中繼續完成繞境的任務。六點左右一行人最後繞回到大坪村,是整個擺瞑活動的重頭戲,首先在空地上讓神明供鄉民膜拜,剎那間鞭炮大響,煙霧迷漫,最後再由各個神明跳過壽桃後,將壽桃拋向民眾,經由村民的告知,才知道拿到壽桃的人今年會有好福氣。儀式結束後繞境隊伍回到大坪村活動中心前廣場,又舉辦了類似的儀典,只是這次規模更大,有更多的鞭炮、香火及壽桃,整個繞境活動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煙霧中回到福德宮後暫時劃下休止符。除了繞境外,東莒人的習俗是如果這個年度有村民嫁聚,便需在自家門前擺設喜
宴,宴請村內所有人,這也是特殊且具人情味的習俗。
從元宵擺瞑的繞境活動,我們看到了幾乎已在台灣都市化地區消失的傳統社區活動。迎神繞境活動雖然以宗教訴求為主,但其實更具備了社區營造的意涵,從活動的策劃、工作的分配、路線的安排,在在都動員了東莒全村的老老少少;而經由擺瞑活動的舉辦,所有人都感受到「同一村落」的地方認同感,這不正是社區營造要倡導的嗎?當我們在全台各地高喊要營造社區時,東莒元宵擺瞑正透過迎神繞境活動,將村民緊緊綁在一起,進而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社造典範。這種模式對老一輩的台灣民眾應該仍記憶猶新,不過,這種模式究竟要讓它變成只是宗教儀典的一環,只有在節慶時才會出現的「大雪無痕」的美好回憶?還是要
將它轉化成社區營造的原動力,內化成「舉手投足都是社造」的真實生活?或許是東莒元宵擺瞑值得反思的地方了。
△TOP
公益創投、福利產業與社區再造
鄭 讚 源 /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副教授
一九九零年以來,國內外大環境的改變,使政治、經濟與社會丕變,失業人口增加,尤其是中高齡失業日趨嚴重;產業外移、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為了因應全球化的挑戰,建立綠色矽島,以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生活品質,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行政院會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該計畫內羅列未來數年國家發展的十大重點:
(一)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
(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三)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
(四)產業高值化計畫
(五)觀光客倍增計畫
(六)數位台灣計畫
(七)營運總部計畫
(八)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畫
(九)水與綠建設計畫
(十)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這些重點計畫如果能夠確實推行,可能有助於前述問題之解決;對於未來我國社會、經濟、民生、環境保育、觀光、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及轉型,將會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必需加以關注與重視;關注與重視的問題之一,就是在全球化沛然莫之能禦的大資金、大規模、大結盟衝擊力量之下,必需思考要以何種策略,國家發展計畫方能落實?如果純粹從產業的觀點來看,策略思維之一,就是「具地方性特色的產業」,也就是社區型的產業。.............................●更多詳細內容全文
△TOP
我在社區營造學會的日子
黃 子 青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
還記得來學會工作的前一天我才從榮總照胃鏡回來,還有8個月的兵役等待著我去面對,我盡量不將它寫的像是回憶般的死板,我只是將我個人心情,透過我的眼,敘述我在學會的日子,與其將它說成是回憶錄,不如說它是遊記。
一直處於身體狀況低潮的我,將面對一個新的環境,第一天報到,安靜的十幾坪空間裡只有兩位秘書,我只看到她們不停的忙著接電話,和永遠做不完的案子,看了看四周,心想我得在這渡過往後的日子,我的工作是負責網站,電子報,的製作發行,因為學會剛搬過家,很多東西都是成箱的堆砌在一旁邊,對映著兩位秘書忙碌的工作,氣氛更顯得緊繃。
在服役之前我的工作是影像工作者,習慣用影像去紀錄,陳述我所看見,體驗的一切,或者這樣說好了,用影像創作表現自己的情緒,是我和這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在服役的專業訓練期間,我負責幫受訓的夥伴們拍攝受訓的紀錄片,並且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公開放映,那段受訓時間,是我對社區營造初次的接觸和認識,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影像和社區營造這個範疇的關係。
過去的我,是運用影像中的認同作用,讓觀眾認同劇中的角色,劇情,能進一步思考,達到導演想傳達的意義,而社區營造,是藉由凝聚一群人的集體共識達成改善環境生活的目標,當然這目標不限定是軟體還是硬體。
其實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和交集可以操作,如何利用影像達到改變的目的,其實這是許多導演和許多影像工作者所渴望的夢想,這和我之間創作的理念也很契合,如何改變這世界,讓它變的更好,當然切入面很多,軟硬體上的改變,人心價值的轉變,公共建設的改變,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讓我們居住的世界變的更好。
在學會的日子,我看到很多實際案例的操作,如何利用活動帶動群體社區,或許這又比起我用影像的方法來的積極多,這八個月來,我很開心的看到,其實這世界不只我一個人關心,想要改變它。讓它變更好。
做了十幾期的電子報,第一次自己投稿,也當作是自己發表對社區營造一點點心得,我想即使離開了這個工作崗位,我還是會持續用我習慣的”方式”去關心這世界,現在的學會搬家了,比原本的”家”,大很多,表示將有更多的人和力量,會繼續投入關心社區的工作。
「同體, 同圓, 同夢」, 這句話送給我親愛的社區營造學會夥伴們,加油!
△TOP
‧第四屆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台灣NGOs與會經驗分享座談會 (93年3月3日)
‧2004創意產業策略經營與創新管理研討會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93/03/12 )
‧重建社造博覽會 (2004/02/28至2004/03/07 )
‧ 產業遺產保存與再生研討會
‧新台灣、新社會、新價值-921重建區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 (2/29日止)
‧正確防疫 殺死SARS
‧社區防疫網絡演習-以SARS為例 (2/14日 止)
‧921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 (2/2 ~3/7 日止)
‧中華鯨豚協會徵專員及會計 (2/10 ~ 2/29 )
‧神氣佛現—山西泥菩薩展 (2/10 ~ 4/30 日止)
△TOP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 (02) 2395-6771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