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29》


第二十九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客家事務創新育成專案輔導計畫
——客家事務創新育成青年工作營紀實

引言——創新育成 客家文化共創新風貌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台灣是由多族群構成之移墾社會,各族群無論先來後到,皆為台灣帶來多采多姿的文化風貌與旺盛生命力;然而長久以來,客家語言、文化於其他強勢文化的擠壓、同化下,已經日益喪失其生命力;因此,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提出客家文化創新育成計畫,旨在復甦地方客家活力,號召生活在都會區之客家子弟,熱烈參與客家事務,以客家文化共同參與都市主流文化之創造;同時,動員地方客家族群,本其住民參與之社造精神,共同推動客家文化保存之傳承工作,落實客家語言文化振興,創造快樂、自信與尊嚴之客家族群。
同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也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成立「創新育成專案輔導中心」,輔導客家事務創新育成共24個子計畫的社團組織,依其性質,分為:藝文類、客家產業行銷類、客語類、校園社團類、網路科技類,我們秉持以陪伴成長、創造對話、鼓勵創新、宣導行銷、進度整理與匯整為五個主要目標,學會安排工作坊培訓、論壇講座、督導訪視、年度質性評估、編輯資源手冊等等。
我們依實際需求,搭配各領域所需之諮詢顧問。每個計畫點至少會有一個顧問輔導諮詢,由輔導顧問親自造訪計畫點作實際之勘查與評量,輔導中心藉由和輔導顧問群的交流提昇對於計畫點工作的認知,建立各地計畫點與營造中心之聯繫橋樑。參與的鍾喬老師、蔡建福老師、鍾寶珠老師、黃麗霞老師、黃世輝老師、陳板老師、馮天蔚老師、王本壯老師、劉慧貞老師和洪德仁老師等,經由密集地協調互動,讓彼此交流,能夠一起討論互相激盪,凝聚陪伴成長的共識。
學會積極導入「客家事務青年育成工作營」,讓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及傳承,使客家文化事務有更多新血投入關心注意。藉由一系列觀念性的講座,加強學員的社造觀念與對於客家文化的瞭解。社區參訪的行程,讓學員到第一線與社區及客家文化創新育成輔導團隊互動,有實際體會。參訪後的心得讀書會則是由督導帶領,進行社區現況分析、思考社區課題,以研擬後續執行策略。此外,如果學員有興趣,可以另提企畫案,體驗與社區團隊合作營造之過程,學會亦將支援其操作資源。
正如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採行開放、互動的機制,其目的僅在促成客家「創新育成」團隊的對話,並希冀形成較完整的客家文化圖像。團隊之問的互動及互助,是促成主導單位(客委會)進一步思索客家文化現身的首要前提。
承蒙!恁仔細!勞力!多謝!


引言——文化客家與社區創造力的開發
陳板╱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客家創新育成專案輔導計畫協同主持人

創新與育成的實踐性定義:顛覆客家文化的定義
由客委會推動的「創新育成計畫」,應當是公部門針對族群文化事務的一項創舉。這項源自於經濟部門的政策操作,在客委會政策擬定人員的創意思維之下,企圖連結文化與產業的相互關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創新育成計畫」,已經設置了快十年,主要在於培育科技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然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文化,似乎並不屬於創新育成的範疇。甚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文化被社會當成阻礙經濟發展的「負面發展因素」,尤其是發展式經濟運作模式為中心思想的群體,更是有意無意的閃避、毀滅、漠視文化對阻擋他們發展的可能性。
舉些例子,簡單說,為什麼鄉公所要拆除客家鄉鎮的百年老街?為什麼科學園區無法思索科技與在地文化的兼容並蓄?為什麼新都市計畫似乎永遠看不到計畫區內的老樹、老屋與老街道的價值?幾個常見的文化毀滅現象,讓文化工作者長年疲於奔命。公部門隱約成為帶頭漠視文化的幕後黑手!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化主管單位並非不想保存文化,內政部、文建會都有專責單位負責指定與維護文化資產,從各項措施來看,似乎政策的執行者都努力完成使命,然而,或許從不同的認知角度來說,「地方的文化」遠遠超過了現行的國家的文化資產規範(在此姑且以地方與國家來對應看看),因此,國家的文化準則經常無法保護到「地方的文化」。超出了國家文化定義或者有所模糊的時刻,國家保護的似乎永遠不是文化。我要說的還不是國家對於法令解釋的方向,還在於廣義的文化,從未成為台灣社會的價值。
客家文化,事實上也不全是過去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的對象,反而大大地超越了國家準則的認定,稱之為「廣義的文化」或許更為恰當。客委會成立之後,客家文化理當是客委會設置部會的主要任務,然而,從政策的執行上,客委會並未明確的定位客家文化的範疇,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可以有兩個解釋,其一,客家文化定位不明;其二,是一種政策的突破:客家文化在客委會的政策運作過程,或許可說是定義中的文化、型塑中的文化、實踐與批判過程中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說是顛覆了國人對(客家)文化的刻板思維。

文化的再發現:思索的力量
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說是最尋常不過了,可是卻也最難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解答。不要說(台灣)客家文化難以定義,什麼是台灣文化也莫衷一是。有趣的是,大家又好像都很清楚客家文化似的,街坊上愈來愈多以客家為名的飲食、地景、文化觀光等等名目。
滿街的「客家招牌」,和公共空間上對於(客家)文化的漠視,對比起來真讓人很好奇,究竟社會大眾什麼時候需要文化,什麼時候又不想要文化呢。似乎,有助於賺錢的時候,文化就有意義,無助於賺錢,文化就沒有意義。換句話說,什麼是文化、什麼不是文化,也在這樣的社會制約下,形成了談論的重心。
如何穿透社會的賺錢哲學,重新發現「文化」、重新發現「台灣文化」、重新發現「台灣客家文化」,如何讓文化超越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成為國民的生命價值,或許還在於重建一種思索的方式,重新想想文化與生活的關係,人文的意義、常民的生活!
文化,如果就是每個國民的生活,就是每個國民生活的總和,就是國民集體的生活的軌跡,那麼,文資法所要保存的恐怕不會僅僅是幾百處「古蹟」而已吧?位於新竹的客家庄-六家,因為高速鐵路計畫即將成為未來之都,然而,六家的客家文化,或說承載六家客家文化的聚落、田園、水圳、伯公、觀音與義民爺信仰,卻在進步的都市生活的想像之下,遭到了全面的毀棄。六家高鐵計畫,究竟是要加值六家的生活價值,還是摧毀六家的未來經濟?從文化保存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六家高鐵的計畫實在粗糙呀!
看看六家農人的耕田方式,想一想,就算是最後的回顧:從經濟的角度,已經一文不值的農耕生活,迎戰一坪價值二十萬新台幣的房地產,肯定是以卵擊石。然而,我們也要請問,究竟在規劃六家國土之時,六家的原住民、六家的文化、六家承載義民爺信仰之原鄉的角度,國家(被立法院與行政院決定了的國家)做過怎樣的文化價值的肯定工作呢?

文化運動的根柢:人才的發掘與培育
其實,從社區營造的思維出發,把責任推給國家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應當重新解讀國家所具有的公民意義、國民的公共意識、文化對於每個國民的價值感。
如果只是按照教書的方式,照本宣科一番,理論上,台灣早已經算是一個民主國家了,三次總統直選,政黨也已經透過大選而輪替了,難道還不能算是已經進入了民主政治了嗎?可是,除了賺錢之外,究竟如何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社區、面對自己的國家。台灣的選舉式民主其程度之低落卻讓人難以想像:買票在很多地區仍舊有效,黑金仍然可以左右選舉,老人年金愈多仍然愈受到選票的歡迎。究竟,選舉的目的是什麼,大多數人仍然搞不清楚。
面對這樣的情境,有識之士應該都有心急如焚之感吧!然而,從社區營造的角度而言,社會的困境怎麼急也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國民的公共意識開始磨起,從種子人才的發掘與培育開始。
十年前,有部分學運、社運、環境運動與政治運動工作者,開始體會到進步的社會推動力不應侷限在政治的場域,因此陸陸續續加入文化運動與社區運動的行列。其用意就在於擴大社會改造的參與層面,不只是擴大領域,還擴大參與的成員。十多年來,這也慢慢匯聚成為一股重建社會的力量。
1986年解嚴以來,文化運動與社區運動的人才,大抵來說,來自兩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原先各種運動的改革者(也不乏革命者),其次,則是從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來,透過各種人才培育計畫,培養(或者影響)出來的人。第一個領域的人才,似乎具有某種自覺的能力,或者說有一股反骨精神,不用太多的培育機制(或者即使沒有任何機制),他們就會冒出來,如果真的想要擴大這群人參與社區營造,或許只在於找尋某種動員的方式而已吧。第二個領域的人,應是佔有更大多數比率的人,也可說是維繫社會穩定力量的主流,反而,必須透過各種公共機制(社會教育、社區教育與國民教育)的培育養成。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開設「客家事務青年育成工作營」,原本並非承接客委會的創新育成計畫的承辦事項,表面上看起來應可說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然而,人才培育原本就是學會長期的工作理念,加上幾位諮詢顧問的建議與力挺,也就結合了社區營造與客家創新育成的兩個領域,創造客家青年的學習機會。
在短短的執行過程,就發現了相當可觀的成果,十餘個參與計畫的成員,在隨隊觀察、記錄與個人心得的表達上,都可察覺新一代客家公共事務參與者的多方能力。未來,台灣的社區營造與台灣客家文化的再創造,需要的正是這股清新的社會改造力。

座談摘要
推銷客家產業,客委會未來將扮演類似 「廣告公司」 的角色
2004/7/16下午 羅主委於苗栗香格里拉之談話
客委會主委羅文嘉15日出席「客家事務創新育成輔導計畫」座談會時表示,客委會未來將扮演類似「廣告公司」的角色,推銷客家產業,規劃客家旅遊全地圖;他強調,今後客委會補助款的分配,將以「專業」為唯一考量,即使可能得罪人也要這麼做。
羅文嘉主委15日下午三時半抵達苗栗縣造橋鄉香格里拉樂園,與九十三年度全國獲選輔導、包含藝文與產業的二十四個創新育成社團舉行座談,聆聽各客家社團當前面臨的問題,及客委會未來能協助的方向。
羅主委說,過去公部門決定補助款的分配時,可能考量黨派立場,或是跟那個社團關係比較好,但未來客委會將摒除上述作法,以「專業」為唯一考量,即使可能得罪人也要這麼做。
因為,客委會一年雖編列有二千萬元執行創新育成計畫,但這二千萬並不是誰的錢,而是全國納稅人的錢。所以申請經費不需要討好、拉關係 。也希望各社團朝「績優股」、「潛力股」的方向努力。
會中,苗栗縣蘿卡達文化協會負責人南賢天提出社區如何進行資源運用、文化認同的建立、培育年輕客家人才、異業結盟等問題與在場人員交流,他另建議客家電視台,能以專題報導對外行銷獲輔導的團隊。
台北縣光環舞集舞蹈團藝術總監劉紹爐說,客家有很多優秀的樂團、舞團、說唱表演團,希望未來各社團舉辦活動或推銷農特產時,也能邀請他們前往演出。
苗栗縣黃金小鎮協會、桃園縣新屋鄉觀光休聞發展協會、屏東縣客家公益會等代表,都提出「我們能做好東西,但不會賣」的發展困境,期盼客委會能協助行銷客家產業,甚至拓展到國際,也期待客委會製作屬於客家的LOGO。
羅文嘉主委亦表示,客委會目前正調查全台客家庄的農特產,第一期先從開發設計、包裝、行銷等方面做整套規劃;未來擬規劃客家吃、喝、玩、樂、住、伴手禮等客家旅遊全地圖;且農委會與客委會也爭取到日本JR電車的一個車廂,專以客家農特產為主題。
他並強調,客委會現仍不敢貿然推出客家LOGO的原因,在於「LOGO有價值才有用」,現階段應首重客家產業全面「質」的提升,因為「好東西再貴也會有人買;如果東西不好,客家LOGO就爛掉了」。
(轉載自客委會??時網頁網址??)

專案說明
讓一加一大於二
呂致緯╱學會客家創新育成輔導中心專員

在一般公部門的委外執行計畫與對民間社團的經費補助中,通常疏忽了後續的追蹤輔導,不然就是流於形式的操作輔導機制。在防弊重於興利的前提下,對於執行團體的要求亦傾向於最後成果的呈現。在操作過程中著墨最多也只是經費執行之行政管考,卻也忘記了團隊在執行計畫中所需要的陪伴,以及操作經驗的累積。
行政院客委會在創新育成專案輔導計畫裡,提供了不一樣的思維。在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所執行的輔導計畫中,根據今年度二十四個受補助的團隊類型,在分類後設置適當之輔導顧問,與建構訪視及陪伴的機制。對於計畫的期望除了社團單點的經費補助能夠有效的執行外,亦希望能成為全國性客家社團的串聯與資訊經驗交流的平台。讓每個社團的執行專案能夠跨區交流,甚至尋求某種異業結盟的可能性。期望在交流後能有所激盪並產生新的思維,讓後續的成效會有一加一有大於二的效應。
當然附加價值是可以不斷的衍生,因為在這一個全國性的產業與藝文社團的輔導專案中,正是可以綜觀台灣客家文化與產業全貌的好機會。相對的如何能培育客家青年宏觀的視野也是學會所注重的,在顧問老師與工作人員的構思下創辦了第一屆「客家事務創新育成青年工作營」,並於七月十四日由學會陳錦煌理事長主持開訓,青年工作營共持續進行?天,至?月?日圓滿結業。學會所執行的創新育成計畫除了對補助社團外,在融入了人才培育的理念中也創造了新的操作方式,也達到了客家青年人才育成的效果,這也符合了「客家事務創新育成專案輔導計畫」的實質內涵,與行政院客委會推動的本意。

專案心得
從日本之旅的心得來看待何謂客家文化的元素 呂致緯╱社區營造學會客家創新育成輔導中心專員

剛結束了日本社造之旅,回到了工作崗位,手上處理著客委會專案執行的資料,但是頭腦卻不停的反覆思維這一趟旅程所帶給我的衝擊,並且反射到我所執行的專案上。
手邊還握著上次在香格里拉舉辦工作坊時所做的會議記錄,當時熱烈討論的議題是如何在創新育成專案中展現所謂的「客家元素」,使其有特色的呈現在包裝或是產品設計上。會中也熱烈討論了客家文化的定義與所謂的客家圖騰的象徵。
但是這趟日本之旅讓我有新的思維……

何謂日本文化元素?或是所謂的客家文化元素?
走在東京台場的購物中心,望著琳琅滿目流露日本風情的藝品,但是仔細一看卻令人心驚了起來,背後的標籤都是標示中國製造的。原本想好好血拼一番的手卻不由得猶豫了……
這是有日本文化的商品嗎?或是只是一個在中國製造的文化複製品?我不知道眼前的這些商品該如何來定位,不過我很清楚來日本的目的並不是買中國製造或是台灣製造的日本文化藝品。
同樣所衍生的討論可以很深入的思索,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當然同樣的情形也是有可能會發生在日後客家文化產品上。

產品加入了民族的特色就代表有文化的內涵嗎?
不過我深信日本人不用刻意的追求或是想呈現所謂大和民族的文化,走訪了許多社區發現了他們用一生懸命的堅持,處理生活上的細節,與對過程中所履行個人角色扮演的義務與責任,他們也都各盡了本分。在日本我學習到了……
「所謂的文化是呈現在對生活的態度上」
反思回來……客家文化圖騰意象與所謂客家傳統產業,其實不存在於藍布衫,也不存在於所謂的客家醃製醬菜。追求形式只會流於形式,客家其實沒有圖騰。
正如同我在日本東北所吃到的米,我已經覺得這是有日本文化元素的米。就像埔里龍南的漆器,雖然漆器不是客家的傳統產業,但是客家人勤儉刻苦的精神曾經付諸實踐在埔里,並且創造了漆的王國,在埔里的漆器也就無疑的被認定為是客家的文化產業。
因為能感受到另一種執著與堅持的文化。
現在若有客家鄉親問我何謂客家文化……
其實我會回答……看你自己或是長輩教導你對生活的態度與認知,如果你看到了,那就是客家文化與元素。
如果看不到……請你趕快把他找出來。

結語
同樣的,在日本推動社區營造成功的案例,也是建構在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上然後擴及到社區產業的推展。出發點是從個人自我的實現到社會互助與關懷,以及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和尊重傳統文化傳承的心意。
經濟的效益只是附加價值,看不見的人文資產卻不斷的累積。
文化商品的推展端看賣的是「商品」還是賣的是「文化」,當然文化是包含了一種心靈的感受與學習,商品就只是一種滿足慾望的需求。這趟日本社造之旅讓我更清晰的看待目前對工作與執行專案上的啟發。
客家事務的推行與客家文化的傳承是值得令人期盼的。

學員論壇
一個葡萄園的引喻:壟斷性地租 李信漢╱客家事務創新育成工作營學員

無疑地,文化已經成為某種商品。(大衛.哈維)

那天,大伙到新埔鎮聽旱坑社區推展柿餅產業的計劃。席間,馮天蔚老師問道:「你們的柿餅包裝如何反映『客家元素』?韓國、日本都有在賣柿餅,你們的產品如何與他們區分?」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曾聽過的一個葡萄園故事,故事內容是在說,製酒業者如何以獨特的文化資產為後盾,藉以使生產的葡萄酒打敗全球的競爭者、獲得市場壟斷利潤。為什麼馮老師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呢?我想,也是希望業者能從自己的產品中找出客家文化的特色。相同的產品可能在激烈的模仿戰中,失去競爭的利基。但是,產品一旦結合文化特色,產品就成為一個享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商品,不易替代。
文化資產為何能成為一種商品呢?有個例子可以作為參考,當我們說到葡萄酒的時候,你可能會說:「噢!法國香檳地區生產的葡萄酒是全球最好的喲。」自然,法國香檳盛產甘醇葡萄酒的印象,是來自該地本具有的良好天然地理條件;但更為重要的是,法國政府所傳達堅持土地、氣候和傳統的整體形象,奠定其酒類商品的獨特性。這正是一個文化行銷的典型案例。

為什麼扯到法國葡萄酒的故事呢?從參與育成營以來,「文化創意產業與行銷」大概是我最常聽到的字彙。何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是好還是壞?在走訪了新屋、新埔、火炎山、華陶窑時,我看到業者想將自己的產品與文化結合的努力。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企劃書上,每個單位都想表現出所謂的「客家特色」;但,一說到何謂「客家文化」?卻總又是那麼的模糊籠統。「客家文化」是風味獨具的柿餅?特有的淹漬醬菜?還是刻苦的農鄉生活?抑或是陶藝技術?恐怕這些都是,但也不全然是。讓我們這樣想吧,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需去特別定義的東西。它是活的、它是歷史變動的結果,怎麼說都對;但最重要者,人才是當下文化的具體表現,而這樣的風格是不斷在變動的。

柿餅、醬菜、稻米、陶藝,都是客家文化傳統的一部份。當我們努力回復文化過去樣貌的同時,也要想想它的現代意義是什麼?畢竟,文化是活生生的東西,客家文化也應該有它的現代意義。這點很重要哪,文化商品的祕訣在於它永遠保有別人無法仿效的特殊性。以前面提到的法國葡萄園例子來說,法國酒類文化的傳統很容易被人模仿超越,但它們除了傳統外,更堅持了其產品的真實性和原創性,這是一個抽象的現代性概念。也是它們成功之處,別人如何學也學不來。這個祕訣,就是所謂的壟斷性地租。
回來談客家的文化產業,一個關鍵的問題出現了,業者如何找出其文化的現代性,發展獨具的特殊風格,甚至是產業的壟斷地租?類似這樣的問題會比單純的找尋傳統文化更有挑戰性。

因此,如果要實現和維持壟斷地租,就必須找到某些方法讓商品或地方保持足夠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以便在一個商品化且經常是激烈競爭的經濟裡,維持壟斷差距。(大衛.哈維)

假設我們找到客家文化的壟斷地租,那然後呢?文化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文化的獨特性自然也會隨著競爭者的出現而喪失。以這點來說,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正面臨尋找其現代性意義及維持其獨特性的關卡。什麼是客家文化的獨特性,什麼樣的文化內涵可讓其享有「文化的壟斷性地租」?除了不斷變動的獨特在地文化、現代性意義,還有其它的要件嗎?這個問題需要時間的積累。在這邊,我只作探索,不作解答。

學員論壇
客家元素創新與推廣——青年工作營課後心得
李宗麟╱客家事務創新育成工作營學員

最後一次上課前的訪視共跑了六個點(其中兩個是自己愛跟),有新屋觀光休閒協會、旱坑社區發展協會、苗栗博物館協會、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窯場文化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石岡傳統美食文化推廣。各個團體性質差異頗大,個人認為收穫頗多,尤其在與團體互動上,讓我的思考角度悄然轉向。譬如,在初次訪視時,由於是參與客委會的計劃,加上身處社區營造學會的關係,使我的切入角度始終不脫團體與社區關係和團體與客家文化推廣兩面向,也就是停留在質疑團體為何沒有與社區結合?以及產品的客家因子太少這兩大問題方向,但參與此次訪視後,這種想法逐漸改變。
先撇開客委會的補助不談,其實我認為,越往客家文化牽綁,有時對團體或社區的發展越是侷限,我們也不需那麼形而上地將客家文化往團體身上套。相反地,我認為以「元素」二字看待團體與客家文化,說不定比較不那麼制式,我要說的是,我們不妨以另一種角度看待團體,就不用時時注意他們有無推廣客家文化,有沒有與社區結合了。例如,推廣客家傳統美食文化的石岡媽媽,或許在成員組成或某些產品上不那麼客家,但在其發展脈絡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災後重建的故事與用心地試著將客家元素注入產品上。
再以新屋觀光休閒協會為例,雖說該團體比較類似個人營利產業的發展,但回歸新屋鄉的發展史來看,在桃園早期的發展中,新屋鄉是資源短缺、建設少、發展晚的,而新屋觀光休閒協會以串聯、包裝、研發農產品等方式,試圖帶動新屋的新氣象,我認為立意上是好的,至於客家文化,也可視為他們包裝新屋的元素。而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的「鴨間稻」也是類似的例子,這個產品在扣合客家文化時顯得有點牽強,但在社區居民整合上卻是有其效果,也許「鴨間稻」的生產方式不單屬於客家人,但從該地方的發展史來看,卻又與該地方居民密切相關。
因此,我認為「創新」應該要有多元解釋,將舊產品注入新活力是創新,如新埔旱坑社區發展協會與苗栗窯場文化社區發展協會;而將當地歷史文化結合客家文化開發新產品也是一種創新,如新屋觀光休閒協會、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和石岡媽媽。也就是說,創新的定義不應只放在客家產品的開發上,它同時是歷史的、人文的、以及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而客家元素則是延續該文化的象徵符碼。說到延續,苗栗博物館協會在保存客家音樂的努力是最好的例子。
在眾多點中,苗栗博物館協會最與客家文化有直接連結,因為他們不遺餘力的保存早期的客家音樂。然而,保存之後呢?少了創新因子的客家音樂永遠只有小眾分享,沒有開啟下一代或大眾的接收度,所以絲毫沒有「延續」可言。總而言之,我認為光注意產品表面上是否擁有客家文化是不夠的,我們應當想想在創新育成計劃中,每個團體能夠帶動多少人認識客家文化,或是讓多少當地民眾參與,我想這應該才是「創新」背後的本意,否則,該文化與該產品永遠只有小眾珍惜與分享,根本達不到「推廣」二字的要求。

訪視的參與經驗是可貴的,很多事物並不是課堂中可以學到的,我覺得工作營的參與為毫無實務經驗的我開啟新的視野,理論的背後應當要有實質的應用。對於室內課或訪視,我都抱持學習的態度參與,因為除了新領域的接觸外,我知道過去在學校學的那些「知識」,只能提供我看團體與社區的方向及觀念,在解決實際問題或溝通問題上,仍需更進一歩的參與,也就是如「民族誌」的研究精神一般,要自當事人的視野及角度看他們的文化及生活,要掌握當地人的觀點、與生活的關係、以及他們對事物的看法。

雖然工作營的參與是有收穫的,但總覺得課程似乎少了點,希望將來還有機會參與時,室內課與訪視都能再增加。而且,上課地點在台北,訪視地點幾乎在苗栗,對住在中間-桃園的我影響不大,但好像剝奪了偏遠縣市的學習機會,原來南北資源不均的現象還真是無所不在,我想,客家青年與社區參與應該不限於北部縣市吧(尤其是台北)!希望客委會或學會將來能到南部、中部、甚至東部開班授課,這麼好的課應該讓多點人參與才是。

--------------------------------------------------------------------------------

專業經驗分享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的目標與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年阿瑪阿塔宣言 (Alma-Ata )中強調: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政府和人民共同負有健康責任。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Health for All),強調運用民眾全力參與的策略來共同創造一個持續性健康的環境。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並發表渥太華憲章,世界衛生組織歐洲總部提出「健康城市」計畫。當時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促使人們增進其掌控和改善本身健康能力的過程」,並提出健康促進之行動綱領:一、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二、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三、強化社區行動。四、發展個人技巧。五、調整衛生服務的取向。其實際作為有賴社區居民自主行動及經營,以健康促進為職責、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達到健康的永續經營。健康促進的活動強調由兩方面著手:1.個人需採取適當的行為,爲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工作中最根本且最重要的部分;2.政府和民間機構需要積極制定政策、創造健康環境,提供適當的健康服務等,則預防工作才能做得徹底(柯任桂,2002)。健康促進是目前公共衛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理想,也是一種新的策略、新的工作方法。
Hancock 及Duhlru將「健康城市」定義為:「持續地創造並增進城市之物理及社會環境,同時強化其社區資源,使人們能夠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的生活功能,並達到最大的潛能」。強調健康決策過程的重新建構,並將權力轉移至地方層次,主要目的在於減少健康不平等,保護環境,加強社區行動,以及將健康意識置於都市政策之議程中。而更具體的描述理想的健康城市,應符合十一項品質如下:
一、 乾淨、安全、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二、 穩定且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三、 強而有力且相互支持的社區。
四、 對影響生活和福利之決策具高度參與的社區。
五、 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六、 市民能藉多元管道獲得不同的經驗和資源。
七、 多元化且具活力及創新的都市經濟活動。
八、 能保留歷史古蹟並尊重地方文化。
九、 是一個有特色的城市。
十、 提供市民有品質的衛生和醫療服務。
十一、 市民有良好的健康狀況。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疾病型態的改變,社區居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亦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於1998年開始試行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1999年正式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台北市也在2002年宣示為「健康城市元年」,利用社區發展的方式,來完成健康促進之行動(陳靜敏,2002)。至2004年全國已經成立256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部落社區健康營造中心46個,總共302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全台灣共369鄉鎮,幾乎快達一鄉鎮一健康營造中心的目標。同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因應而生。

建立證照制度的目的及重要性
在健康促進的過程中,需要專業者與一般民眾共同來檢視社區健康的因素,釐清社區的健康問題,並且一起解決社區健康上的問題。以目前投入社區健康營造人力的狀況而言,建立社區健康營造執行者專業證照制度為當務之急。專業證照制度之所以受到重視,完全在於專業化的發展;所謂「專業」是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訓練的專門職業(謝麗紅,1999)。李怡娟(1998)對社區健康營造專業者角色提出見解,除了本身有專業能力,若能將所有資源與需求互相串連,使得每個人在一支持性健康環境中,扮演著助人、自助及互助的角色,並藉著各個專業的合作,共同朝此目標前進,即能成功營造出健康大台灣。部份學者卻對促成健康推廣之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國,對健康促進的定義可分為兩學派,一派強調的是個人健康生活型態之實踐,另一派則以社區發展或更廣的環境改善為主(李蘭、陳富莉,1998)。
國內的302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各自擁有為數龐大的專業者及保健志工,參與推動社區健康促進,其健康促進專業素質值得長期培訓提昇,更重要的是,如何誘導其對於社區健康觀念、行為的自主性改變,營造社區健康的團體組織,是推廣健康促進策略之基礎工作。同時,培訓與專業證照的結合,提升社區健康營造執行者專業能力,有助於我國在提昇社區健康促進及疾病防治之知能、促進社區民眾之健康生活,因而成立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體系,提供高品質的社區健康促進服務、教育訓練及研究發展等等。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的建立的重要性為:
一、 證明個人在社區健康營造執行者專業領域的認知與技能。
二、 教育社區居民採取有益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
三、 促進專業的發展。
四、 了解對專業認證自我肯定的價值。
五、 確認社區健康促進師專業認證的地位。
六、 強化專業訓練。
七、 建立繼續教育制度。
八、 提升社區健康專業認證的價值。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的角色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community health worker)必須真正了解所服務社區的特性及健康需求,且能夠取得當地民眾的信任,最有利的情況是工作人員本身居住於所服務的社區中,或來自所服務的社區中,能夠積極參與當地的組織或社團,透過個人或社團的參與,結合社區中有效的資源來強化社區力量,共同解決社區內的健康問題(李怡娟,1998)。台灣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目的在於建立高品質的實務制度,以確保技能和知識的與日精進以及提供專業實務。透過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證照制度的建立、執行與維持以及透過科學性、倫理性、與藝術化的專業訓練和繼續教育的推廣,提升從事社區健康工作者實務的品質。社區健康營造人員專業認證設計理念為促進社區民眾之健康、推展社區之預防保健服務、創造社區健康環境、整合醫療資源與社會資源。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負責推動營造健康社區、健康城市,其職責如下:
一、 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社區健康營造。
二、 提昇社區民眾健康生活之能力。
三、 推展社區之預防保健服務。
四、 營造支持性健康環境。
五、 整合健康各項有關政府及民間資源。
六、 其他社區健康促進事宜。
李怡娟(1998)認為社區工作者功能和角色可以是:
一、 幫助者:實際提供服務給需要者。
二、 輔助者:促使民眾發揮個人潛能,更具自信心。
三、 支持者:能夠鼓勵、聆聽、陪伴、討論及提供指引。
四、 保護者:防止有人受到傷害,如隔離暴力者及情緒不穩定者。
五、 磋商者:替民眾爭取更多資源和服務。
六、 協調者:排解衝突及糾紛。
七、 資源整合者:策劃及發動社區民眾加入服務行列。
八、 社區聯絡者:藉由良好公眾形象及公共關係來尋求及擴充資助來源。
九、 倡導者:爭取合理的政策修訂或制定。
十、 社區教育或訓練者:提供相關訓練及知識。
台灣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將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分為三個等級(第三條),其角色為:
一、 社區健康促進員:擔任社區健康促進的執行者、推動者、發現者。
二、 社區健康促進士:擔任社區健康促進的帶領者、企劃者、代言者。
三、 社區健康促進師:擔任社區健康促進的研發者、教育者、輔導者。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
基於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台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社會改造協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等社區健康促進團體,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經過多次的協商籌備工作會議的討論修正,在2004年7月31日,第二次社區健康促進人員推動委員會議訂定「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社區健康促進團體各推派一人參與推動委員,組成推動委員會,負責推動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事宜,並推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陳錦煌理事長擔任召集人。召集人對內綜理督導培訓暨認證事宜,兼任教育及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並擔任推動委員會、教育及審查委員會主席,對外代表社區健康促進人員推動委員會。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推動委員會以地域性及專業性專家為原則為考量,聘請各相關學術團體推派專家學者一人以及李蘭老師、黃松元老師、胡益進老師、鄭惠美老師、郭憲文老師、林麗鳳老師、陳靜敏老師、胡淑貞老師、李明憲老師、李怡娟老師、蔡秀娟老師、洪德仁老師等共計21人,擔任教育及審查委員,組成「社區健康促進人員教育及審查委員會」,功能為:
一、 審核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認證。
二、 規劃社區健康促進培訓研習、繼續教育課程。
三、 研發社區健康促進機制,提出相關策略。
四、 認證推廣行銷事宜。
五、 其他社區健康促進事務。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資格及認證標準
疫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進面臨的是多元的問題和議題,其資源網絡也是跨越官方、民間、專業、非專業領域,能做好跨領域的合作,就能奠定健康經營的基礎。過去的「危機處理」思考,仍存在太多由上而下的指令模式,是否足以適應今天的疫病防治,值得我們深刻省思。現在我們應當採取雙向溝通的「新合作治理」(new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強調公、私部門與社區、非營利組織、專業團體形構共同治理的網絡關係,結合鄉鎮公所、衛生所、醫療診所、藥局、社區團體、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透過緊密的互動和互信,建立起資訊流動、資源互補、機動分工、同舟共濟的平台。民間的社區組織如何與非營利專業組織合作互動,產生更「有機」的關聯,增強社區和民間組織的動員力量,也是對抗疫情擴散的「後衛」。個人也應當體認到:對於公共風險的承載,不能夠被認為是「別人」、「他家」或「政府」的事,每一位公民都有他的權利和義務,共同學習來分攤風險,甚至於導向正向的健康生活促進的理想。
我們必須藉由「多元化專業團隊」、「跨領域專業者」、「在地的生活者、參與者」的概念,建構完整的「社區健康促進人才網絡」:
一、 社區衛生專業者,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衛生教育相關人員、社工師、心理師、復健人員、營養師等,並且與醫院各個部門建立經常性聯繫管道。
二、 跨領域專業者,包括文化、生態、教育、產業、學校、社會福利等社區團體、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
三、 社區空間專業者,包括建築、都計、景觀專業者。
四、 在地的生活者、參與者,熱心的居民、保健志工等,擁有在地生活者智慧。
因此,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資格及認證標準為:
一、 社區健康促進員:完成各項社區健康促進研習課程(含理論及實務)達40小時以上,通過甄試,願意參與社區健康促進之志工。
二、 社區健康促進士:
1. 社區健康促進員積極參與社區健康促進之志願服務工作滿5年(至少300小時),並參加進階社區健康促進相關繼續教育或研習達40小時以上,通過甄試者。
2. 大學以上學歷資格,具有2年以上社區健康促進實務經驗,並完成進階社區健康促進研習課程達16小時以上,通過甄試者。
3. 地方行政人員具有社區健康營造相關資歷一年以上,並參加社區健康促進繼續教育16小時以上,通過甄試者。
三、 社區健康促進師:
1. 凡領有國家機關所發之「師」級證書者,並有社區健康促進實務工作5年,提出證明者。
2. 凡領有國家機關所發相關社區健康促進之「師」級證書者,並有社區健康促進實務工作2年,提出證明者。
3. 具有社區健康促進學術領域之大學講師教職以上或衛生行政單位薦任職務2年以上,曾主持規劃、執行社區健康促進推廣活動、教育訓練及研究達3次以上,並有相關著作,提出證明者。
4. 推動社區健康促進績效卓越,且曾經擔任中央或地方政府社區健康促進諮詢顧問5年以上之專家,曾主持規劃、執行社區健康促進推廣活動、教育訓練及研究5次以上,並有相關著作,提出證明者。

培訓及繼續教育課程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繼續教育與換證結合,培訓、繼續教育課程設計分為初階及進階課程,以維護社區健康促進的專業服務水準。認證書之效期及換發規定為:
一、 社區健康促進人員證照資格之效期為5年,期滿應重新辦理換發。5年內需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研習和繼續教育達100小時,其中繼續教育課程至少60小時,得於期末交出第一作者成果報告2000字及成果照片5張,可抵繼續教育6小時,最多5篇為限。
二、 繼續教育課程累積未達100小時,應重新參加甄試及審查其證照資格。
培訓、繼續教育的規劃設計及執行,是由社區健康促進人員教育及審查委員會負責。初步擬定初階課程規劃包含有:社區健康營造理論與基礎課程、社區空間營造的基本技能課程、社會工作課程等等;至於進階課程方面,主要設計為:社會工作、健康促進、實習課程等等。

結論
就社區健康營造投入的人力狀況而言,政府及民間單位都有專業認證需求。社區健康營造專業人員,經過專業訓練及嚴格甄選通過考試,實地進入社區,評估社區特性及健康需求,結合社區資源,賦權於社區居民,共同解決社區健康問題,強化社區居民健康行為,輔導衛生局、衛生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營運及解決困難,建立社區健康營造監測與評價,方能呈現社區健康營造專業人員專業,進而達到健康社區、健康城市、健康台灣的理想,這有待我們共同的努力。

--------------------------------------------------------------------------------

專業經驗分享
美麗家園 健康社區
葉伶伶╱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92年12月,中庄水潭休憩設施完成了,
期待它將會是「產業聯結」、「社區美學建構」新的開始。

今年1月,『綠園』落成,
期望與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計畫接軌,以推動鄉民身心靈健康、文化生活為目標,
進而執行交流學習平台以倡導環境綠美化觀念,並培育花木種苗以利綠美化工作推展。
它是新港社區健康空間與美麗淨土的基地和氣力。

也是台糖鐵路經過的文昌國小門口,已揮別惡水昭彰的陰溝,
現在只有水生植物的丰姿、游魚蛙鳴、木造涼亭上的清風與閒情……
繼鐵路公園之後,新港街面又多了一處休憩、寓教於樂的好地方。

美麗家園,健康社區,幸有您的參與,共造新港的富饒──

摘要
荒煙漫草、垃圾堆疊的髒亂死角,充斥於各鄉鎮城市,雖然偶而礙眼,但日久也習以為常,更不是什麼新聞事件,值得大家茶餘飯後閒談議論。但如果,蕀草叢生、堆滿垃圾的廢鐵道,能搖身一變,成為花木扶疏、風華獨具的全國第一座「鐵路公園」,是新港社區公共參與的見證、是鄉親最愛的散步運動優質綠地、是新港的新地標。於是,新港人對於健康、環保、美麗的空間意識,開始覺醒,媒體報導、民眾討論,也觸發一連串的空間改造運動……。
「鐵路公園」自民國八十九年起由眾多義工從開始披荊斬棘,到日常種花、除草及認養維護,數年如一日。九十年開始每周日的「社區清潔日」,結合新港鄉四村村長,號召義工及社區民眾參加髒亂點的淨化活動,髒亂點淨化之後再由種花班義工負責規劃進一步的綠美化。透過淨綠美化的努化,新港街面有45處髒亂點完成淨化,其中有20處更進一步完成綠美化,成為一個個美麗的角落小花園。因為環境改善,觸目可及皆是賞心悅目的花草樹木,民眾出來健走的人數也持續增加。空間營造的成果獲得社區民眾熱烈的迴響,未來髒亂點淨綠美化的步調將延伸至新港鄉內各村落,由點而線而面,帶動居民共同營造健康、美麗的空間。
在推展健康空間營造的過程中,更深刻了解到社區中缺乏一個可供應綠美化的花、草、盆器及相關資訊新知的場所。故本會九十二年申請國民健康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計畫」的補助,期望透過政府的經費補助協助新港建立一個可供鄉民學習、交流、身體力行的健康場域。努力建構的「綠園」因此而生,培育花草、灌木種苗,辦理健康綠美化DIY人才培育……等。
整個綠園從起頭到完成,除溫室及澆灌設施、棚架平台、舊房舍整修等硬體請專業師傅來施工以外,園區整體的規劃設計、步道的鋪設、招牌刻字設計、竹籬的編排、草皮、花木的栽植等都是眾多義工夥伴分工合力完成的,各個夥伴出力縱有不同,但是彼此之間却充滿著關懷、支持。就綠園的功能、規劃設計到施工期間,大夥見仁見智,意見雜陳,一再討論,甚而辯論,最後在服從多數,包容少數,尊重專業的原則下,相互諒解,理出交集,形成共識,付諸實施。綠園只是另一個起步,目標是期望新港這個社區爾後人人造綠園,處處有美景,個個健康又愉悅。

一、社區健康議題之掌握與策略
◎社區環境與健康問題的自我分析
民國九十年十月透過與新港鄉內街面四村村長的會議,討論新港鄉內四村之環境問題,發現新港部分空地,常因地主外移而閒置,在乏人照顧之際,成為髒亂、垃圾、蚊蠅、野狗之聚集與滋生地,成為景觀的障礙與健康環境的死角。
此外,現代人生活飲食已深受西方文化影響,食物高油高脂,且蔬果類的攝取不足,也導致營養不均衡。但在鼓勵民眾食用蔬果時也發現在台灣為了解決蟲害問題,農藥的噴灑常超過規定的標準,因此在食用蔬果的同時,也面臨農藥對身體的傷害。
◎凝聚社區共識,改善社區環境
為解決空地閒置所造成的髒亂問題,先與新港鄉內街區的四個村落的村長開會討論,獲得共識,大家都認同新港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接著,由四村村長協助,找出村內的髒亂點及各點的地主並登錄。之後,結合社區民眾與義工及新港鄉公所再對每個髒亂點進行淨化、綠化及美化的工作,讓每個髒亂點成為一個個美麗的角落花園。
本會召集社區內關心周遭環境及對於綠美化設計有深入了解的民眾,成立綠美化小組,定期二週召開一次會議,討論髒亂點的淨化及綠美化的規劃,以凝聚共識,並安排工作時程。除了定期召開會議,也推動每周日社區清潔日,號召社區民眾共同整理髒亂點。自民國九十年推動髒亂點淨綠美化至今,共有四十五個髒亂點完成淨化,其中更有二十個點進一步完成綠美化。
在推展淨綠美化的過程中,社區民眾覺得新港缺乏一個可以提供花、草樹木及資訊交流學習的場域,因此期望可以在新港建立一個融合苗圃、教育學習、交流及休憩的園區,社區民眾可以在此學習如何培育花苗,也可以與三、五好友在此聚會聊天。除此之外,由社區居民組成的新港環保有機農園,持續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的工作,但是功能尚未完整,因此期望能加強新港環保有機農園的功能,包括教育宣導及實際執行部分。
社區民眾討論將苗圃園區與環保有機農園結合,農園回收廚餘後製作的堆肥,可以利用在苗圃園區的植栽及角落公園的土質改善上,苗圃園區的樹葉、樹枝等又可收集至農園做堆肥,充分利用每份資源,且不造成環境的負擔,成為一個永續的善的循環。苗圃園區即是今年度完成的「綠園」。結合「綠園」及「新港環保有機農園」的功能,期望持續推動新港,成為一個──健康、環保、美麗生活園。
◎健康行為的落實
從「綠園」開始建構,社區民眾身體力行於健康空間的改造,成為一處社區民眾健康的休憩空間,無疑是種健康行為的落實。綠園培育的花草,也由社區民眾及義工,種植於鐵路公園、各角落花園,發揮了苗圃園區的功能;而11月20日台北森林小學師生60人,也到綠園學習實作,教育學習的理念,也能付諸行動且推廣。
除了提供間康的休憩空間,將來綠園也會定期安排環境淨綠美化講座、實作及環境與健康的相關課程,讓更多社區民眾參與空間營造的工作,了解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需要盡心保護。此外,為了讓愛護環境的觀念能夠落實到我們的下一代,將與鄉內的學校結合,學校可以安排學生至「綠園」及「新港環保有機農園」觀摩學習綠美化及廚餘回收製作堆肥的資訊,並親自動手實作。未來,公共區域的綠美化規劃,將陸續安排鄉內學生的參與,讓他們從一開始的淨化至最後的綠美化都全程參與,培養他們的榮譽感,進而提昇他們對周遭環境的關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如隨意丟棄垃圾、踐踏花木…等。讓關懷健康環境的工作可以永續進行。

二、空間營造之社區參與程度與策略
1. 透過新港社區健康營造委員會之各社團,廣向各社團成員說明溝通。
新港有五十個不同的社團,是新港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因此本會透過社區健康營造委員會議的召開,對各社團說明「新港健康、環保、美麗生活園」的目標及願景,並徵詢各社團的意見,期望生活園可以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
2. 與各村辦公室合作,透過村辦公室的廣播系統,傳遞訊息,鼓勵村民參與環境整理與空間營造的工作。
「新港健康、環保、美麗生活園」的營造過程中,民眾的參與非常重要,各村辦公室的廣播系統是民眾獲得社區訊息的一個重要管道,因此,期望透過村廣播邀請社區民眾參與園區的營造。
3. 與新港鄉內發展純熟的社區發展協會合作。
各村社區發展協會對於本會至各村陸續推動的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各村村民可以參與營造後的空間的認養維護,可以讓空間營逜的工作永續發展。

三、動員社區民眾參與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之策略及成果
1.由社區民眾組成規劃小組共同規畫新港健康、環保、美麗生活園區,92年4月16日起到12月完工,共召開13次會議。
A. 規劃小組成員為社區中熱愛園藝並且重視健康生活空間的民眾。每隔週三下午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園區的功能,是否符合健康、環保及美麗三項宗旨,並就功能討論應具備的硬體設施,凝聚共識。之後邀請社區內的規劃設計師針對大家的共識,進行設計。
B. 除了園區內硬體設施的討論,今年培育的花、草種苗之相關執行方案,也由規劃小組成員共同討論。
C. 於九十二年八月確認所有園區應有的設施及施工位置。
D. 於九月開始施工,採用點工購料的方式進行綠園的營造工程,除此之外,透過活動的設計,讓民眾參與綠園部分建構的工作。
E. 於十二月十日前完成園區的設施及空間的營造,包括涼亭、平台、苗床、噴灌系統及綠美化的規劃等。
2.髒亂點綠美化及空間營造使用同意書之取得。
3.於本會每月出刊之會訊,以專題式報導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之相關議題與實際執行操作方式,以宣導建立共識,號召更多社區居民參與。
4.在地人才培訓(綠美化DIY、廚餘堆肥、生機飲食……等推廣活動辦理)。
培訓綠美化工作隊,預計擴展綠美化工作隊的種子人員至新港各個村落,讓每個村落都有一個綠美化工作隊,將來可以獨立進行各村落的空間營造工作,且若遇到營造的空間太大需要支援時,各工作隊之間還可以彼此支援。本次共計46名參加。

於92年9月21日(日)安排實作課程,由盧銘世老師帶領社區民眾直接參與綠園一部份的空間營造,當天約有二十幾位的民眾參加。在實地操作之前,盧老師先行在白板上說明空間營造的項目,然後各自分工進行。包括製作招牌、釘小圍籬、挖池塘、舖草皮、舖石道、種草花、整理週遭的垃圾等,經過大家的努力之後,一個垃圾滿佈的空間,頓時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小綠園。看著成果的展現,每個人臉上都顯露出與有榮焉的表情,因為他們都是成果的促成者。

------------------------------------------------------------------------------------

畢業感言——另一個新的開始
江柏彥╱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8月20日到8月22日由雲林縣政府、台大雲林分部主辦,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和其他許多單位共同協辦的「2004全民健康促進週」,終於順利的結束了。本次營造學會所負責的是第一場「社區健康營造研討會」,很幸運的這次洪醫師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參與這次研討會的籌備,也給我許多的指導,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利用這期的電子報,我在此將這次研討會中的一些議題跟大家分享。首先是洪醫師所主講的社區健康促進人員培訓暨認證,接下來就是彰化市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和新港文教基金會,在社區健康營造和健康環境空間營造等議題上,跟我們分享他們努力的過程與成果。
本次研討會辦完,我在學會的短期工作也差不多要結束了。短短的三個月給我的體驗跟我以往只靠蠻力不動腦的工讀經驗實在有莫大的不同,說真的這三個月的工作有很多其實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我一向最不喜歡說話了(我是指很正經的話),這次卻不得已要跟很多單位聯繫,實在是跟我木訥的個性有許多的衝突。當初糊裡糊塗的來到學會也糊裡糊塗的作了這些我想不到的工作,雖然一切都不是我預料到的,不過結果也真是不錯,認識了很多不錯的大哥大姊,原本敬而遠之的工作也慢慢的有比較順手。感謝學會裡面所有的夥伴,在許多方面不吝惜的給我指導,本來會出現的trouble也因為他們罩我,所以沒有發生。感謝洪醫師、淑敏、和瑞君,容忍我的小迷糊,也謝謝好好玩的楊姊平常在很多小事情給我的指導,還有慈祥的阿姨,我也常常給他找麻煩,有他在我會覺得學會裡面多一個媽媽的感覺,還有多謝雅瑄這麼積極的想幫我介紹女朋友,我沒救了,放棄我吧!感謝的話真的講不完,肉麻的話說太多我真的會反胃,總而言之就是謝謝大家,這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後會有期囉!

-------------------------------------------------------------------------------------
2004年全民健康促進週——社區健康營造研討會紀實
開幕致詞:讓醫療衛生政策落實到社區平台
陳建仁╱衛生署署長

很感謝雲林縣政府、台大雲林分部與醫策會,從民國九十年開始,共同攜手合作,結合各相關學會與雲林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力量,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的活動。
目前台灣居民的疾病型態,已經轉型成為以慢性病為主。以民國91年十大死因為例,慢性病即佔其中的第7位。大多數的慢性疾病,都可藉由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加以預防。但養成民眾健康的生活型態,除了傳播健康的知識以外,更需要健康的生活環境與健康的公共政策來配合。因此,地方政府的強力主導,以及社區資源的整合日益重要。
去年SARS的奇襲,除了突顯台灣地區公衛系統的緊急應變能力不足,尤其是基層公共衛生系統的功能需要增強以外,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民眾的互相關懷、落實健康行為及自主健康管理,才是遏止傳染病流行的最基本方法。因此在後SARS時期,本署特別強化促進社區健康的相關政策。在衛生行政機關部分,積極檢討規劃衛生所在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定位與功能,並提升基層衛生行政人員的專業能力;在增強社區動員能力部分,則持續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計畫,加強與民間團體的合作。結合不同專業的力量,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讓民眾主動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在醫療體系方面,則推動一般醫學教育訓練,涵養全人醫療的理念,提昇醫師一般臨床狀況的處理與社區醫療服務的能力;規劃以社區醫療群與社區公衛群做為社區醫療體系的兩大基石,結合社區中相關的衛生醫療機構,提供民眾最適切的健康照護;並推動家庭醫師制度,作為民眾與醫療體系間的橋樑,藉以落實全面性與持續性的醫療服務。從不同的政策途徑,強化社區資源的運用,並加強衛生單位與地區基層診所及醫院間合作互動,並融入其他民間資源,讓各項衛生政策得以整合而有效的落實到社區這個平台。
健康促進週的活動,是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共同促進民眾健康的最佳典範。本人很感謝張縣長、謝教授與林局長多年來對衛生業務的支持與合作。今天的活動很有意義,也讓我們學習很多。相信這樣的合作典範,將逐步散播到台灣各縣市。
最後本人在此感謝台下所有協助推動健康促進的工作夥伴們,因為你們的積極作為,讓民眾的健康更有保障。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大會圓滿成功!

-------------------------------------------------------------------------------------
專業經驗分享
彰化市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相關陪伴社區與您共創未來
陳美筵╱彰化市秀傳醫院醫師

營造中心與陪伴社區形成契機
民國八十八年十月通過全國甄選,承辦行政院衛生署的第一梯「社區健康營造」計畫,通過審核的團體皆有不同性質(有醫療、學校、基金會、鄉公所、衛生所…)的五十單位,希望經由各種專業資源與力量,結合社區公益團體、熱心人士…以內造式、居民主動參與的模式,將社區人的健康狀態(Health status),朝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邁進。
民國九十三年,為落實基層保健、民眾健康自主,響應2008年國家政策推動及整合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增進各社區間相互學習、觀摩、相助及經驗傳承,彰化市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受理彰化縣衛生局推薦,結合「陪伴社區」,陪伴新興「社區營造點」組成「社區營造家族」:福興鄉福寶社區、福興鄉外中社區、福興鄉西勢社區,組成一個社區營造家族。本著歷經多年來深入社區,打造由下往上、民眾當家的決策方向,期望和全縣八區共十六個社區營造家族一同鼓勵社區主動介入各項健康議題推動,共同檢視影響社區健康的因素、定義社區健康問題及共同努力解決社區各相關健康問題如:環境清潔的照顧、文化的保留維護、預防保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以共同營造一個快樂、健康、美麗的社區。

願景
1.強化社區民眾及組織成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落實健康生活的實踐,以達到「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的目標。
2.有尊嚴、有品質、自發性模範社區營造,循序漸進邁向健康城市。

營造及陪伴社區特色
1.社區健康營造區域及簡介-
(1)彰化市東區共分22里,其中包括茄南里、茄苳里、寶部里、古夷里、阿夷里、和調里、復興里、中庄里、國聖里、福山里、安溪里、竹中里、三村里、大竹里、香山里、牛埔里、台鳳里、石牌里、福田里、竹巷里、快官里、田中里。

(2)訪談東區22里理事長及資料收集概要
◆社區有組成志工隊的里別共有4里
◆社區有活動中心的里別共有16里
◆社區理事長有意願配合的里別共有16里-
◆有提出健康需求的里別共有12里
◆對社區未來發展有願景的里別共有9里
(2)每年訪談各里里長或理事長,社區問題持續性收集,針對社區意願、可行性、辦理健康促進議題:健康種子訓練、健康生活方案、打造健康環境~資源回收再利用、持續社區淨化活動、藥用植物之旅、端午健康包粽。
(3)主要推動內容及連絡人(志工)
推動項目 營造點 聯絡人 備註
飲食與運動 彰化國宅 蔡雪芳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評價
2004健康種子訓練營 阿夷里 江陳金蓮
梁許阿隨 成立第二代特訓志工隊
22里健康方案 竹巷里、快官里 游美玲 由八位志工輪流教運動
(4)營造中心轉型(專業)推動中心:
推動議題:提昇民眾(彰化市彰化國宅)健康飲食與運動知識與行為自我效能
共180戶,由里長、里事長、主任委員響應推動辦理,預計共發出問卷180份,請主任委員陪同挨家挨戶收集飲食與運動之知識與行為階段及自我效能問卷,資料分析後做為推動及評價參考。
2.陪伴社區單位—
(1)伸港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共14村:汴頭村、七嘉村、海尾村、新港村、大同村、定興村、埤頭村、溪底村、什股村、泉州村、蚵寮村、全興村、泉厝村、曾家村。
訪談十四村及針對社區提出之健康議題需求進行推動及評估:消防、意外急救訓練一系列講習活動、認識慢性病及飲食、健康操、減重、志工培訓、健康飲食烹飪活動。
(2)福興鄉外中社區、西勢社區、福寶社區
◎完成福興鄉外中村、福寶村、西勢村社區健康評估
◎完成種子培訓:從社區總體營造邁向生活大縣、社區人才養成及計畫書撰寫、
社造經驗與實務、環境改造DIY 『園藝篇』、經費核銷。
◎協助外中社區申請彰化縣文化局環境改造計畫及辦理成果開幕剪彩『全村一起來~逛逛我社區』。
◎協助西勢社區辦理綠美化及垂球竸賽活動
◎延續健康營造精神:三村輪流辦理連繫會

社區的故事,是不肯停腳的平凡
走動的志工,是寄情健康的執著
自我肯定、快樂學習,一步一腳印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彰化市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您共勉~~

------------------------------------------------------------------------------------
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 樂生院拆除迫在眉梢
【新聞稿】
文╱青年樂生聯盟

本日(8/30)上午十時樂生療養院古蹟搶救聯盟假文建會一樓「藝文空間」舉行「搶救世界級醫療古蹟——樂生療養院」記者會,出席者除關心樂生院保存運動的學者專家及團體外,樂生療養院院民代表以及新莊在地文史團體亦踴躍出席反映在地觀點。會中首先指出了七十多年歷史、台灣唯一的痲瘋病院樂生療養院所富含的醫療公衛史價值及特殊空間建築意義,並強調樂生院保存所能帶來的醫學教育及地方發展新契機,呼籲文化主管單位盡速進行樂生療養院的古蹟審查程序,讓北縣走向真正的文化大縣。緊接著輔仁大學顏亮一教授針對各界所關注的樂生院保存在現實上所面臨到的捷運施工問題提出了替選方案的說明,強調樂生院的保存可以在變更新莊機廠之污水處理廠及變電所設計的前提下達到雙贏的局面,呼籲施工單位審慎評估調整機場配置的可行性。主持會議的青年樂生聯盟則呼籲各方關切明日(8/31)文建會中部辦公室與北市捷運局所進行的協調,共同關切行政單位能否基於面對歷史的態度找出各方均能接受的可行方案,不讓珍貴的台灣史蹟於11月後從此自島嶼上消失。出席的院友代表陳再添先生更對於面臨拆遷對家園的不捨以及希望各界幫忙爭取保存的心情做了充分的表達。陳再添先生表示,雖然當時也是不得已進到樂生院接受隔離,但五十多年來樂生院也已成為他們真正的家園,每當思及這廣闊清幽的環境即將面臨拆除,心中總有千般不捨;將來的新居所新醫療大樓再如何完善,也不再是他們習慣的家園;無論為了他們個人情感或是整體的台灣歷史文化,他都希望能保存現有樂生院區,作為他們這群痲瘋病人因為時代因素、遭受強制隔離曾經存在過的歷史見證。

共同出席記者會的文化大學建築學系李乾朗教授指出,無論基於世界的、東南亞的、台灣的角度來看樂生院均有其獨特價及保存意義,因此他呼籲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必須正視「樂生院」是否具有保存價值一事,立即進行正式的古蹟審查。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秘書長張維修則針對替選方案做出回應,認為民間既已指出變更設計的可行性,施工單位務須拋開專業者本位主義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樂生院保存與捷運共存的可行性。長期進行樂生院民口述史的台灣科技大學范燕秋教授則從院民人權的角度以及供後代省思的考量下,堅決反對於院民臨老之時進行搬遷。十多年來勤訪樂生院的新莊雙鳳里陳專森里長則指出希望能兼顧捷運建設以及樂生院的保存及再利用。新莊社區大學代表及新莊文史工作室代表則不約而同強調了樂生院保存對於再造新莊文化意義的重要性做出了肯定與呼籲。

樂生院保存運動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分別是民國91年新莊「保護老樹聯盟」所推動的樂生院老樹保存運動,以及今年民國93年2月開始在台科大人文學科范燕秋教授的穿針引線下所產生的第二階段保存運動,目標在於要求北縣文化局對於樂生院進行古蹟審查程序、爭取結合迴龍新醫療大樓與新莊捷運線、建立「迴龍醫療森林園區」,前期參與者主要為青年樂生聯盟與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後期則為青年樂生聯盟、滬尾文史工作室、與新莊社區大學。前後包括數度行文北縣文化局要求進行古蹟審查、4/14新莊市民講座、4/24、4/25舉辦「回首痲瘋百年:樂生院歷史與空間國際研討會」、不定期辦理樂生院導覽活動、五月至八月間數度辦理樂生療養院「民間古蹟會勘」、五六月間與北縣府二度協調等等。青年樂生聯盟表示,現階段行動包括八月底針對文建會、內政部進行新一波的古蹟陳請行動,並將視各方回應決定是否升高陳請的層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