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收錄了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1-100期,記錄了台灣從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營造的軌跡,回首來時路,會發現我們原來這樣努力,邀請大家也可以一起感受!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21》
第二十一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04月30日 星期五)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前言
社區健康營造的何去何從
李怡娟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副教授
社造番仔火
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
范燕秋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助理教授
從SARS回首百年痲瘋----- 青年樂生聯盟呼籲保存樂生療養院
回首痲瘋百年 樂生療養院古蹟價值
文/青年樂生聯盟
社區趴趴走
社區漫遊囈語
小一 /學會專員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前言
社區健康營造的何去何從
李怡娟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副教授
自從民國八十八年行政院衛生署將「社區健康營造」計劃列為國民保健計劃的重點工作之後,這三、四年已陸續成立302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九十一年起更將之藉由「健康生活社區化計劃」,期盼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能夠持續下去,落實民眾參與,建構支持性的健康環境,及健康生活化及生活健康化的目標。
雖然健康營造的專家及實務者都明白「健康營造」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如同教育工作般的百年大計,然而從這四、五年的台灣社區發展來看,當社區營造的經費有了政府「由上而下」的掖注後,很難期待沒有「由上而下」的期待與要求。社區工作者面對的另一挑戰是「社區參與」;真正的掌控與參與而非只是參加。
然而社區健康專業能力的培訓必須持續性且符合社區所需的,必須要有健康專業人員一直陪伴成長,投注下去的時間及精力是難以計量的;必先喚起社區民眾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再來是給予他們所需的正確的健康知識,慢慢培訓他們知道如何自我健康照顧的能力,包括如何尋求正確的資訊及醫療資源,更進而從中挑選及培訓社區保健志工,由他們擔負起建構社區支持性及健康環境的重責大任,除了照顧好自己本身、家人及左鄰右舍之外,更可連結當地的健康相關資源,例如衛生所、診所、藥局,形成社區健康網絡。但是實際上,這四、五年的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仍只停留在籌組保健志工,能夠招募及維持組織成員尚且不容易,更遑論不斷地增強其保健能力及建構支持性的健康環境。
當務之急乃是紮紮實實地做好培訓「社區工作小組」或「社區保健志工」的工作,這需要更多學者專家投入社區陪伴其成長,是確實又精緻的來確保營造的品質,只有賴於更多誘因的提供,方可竟功。
△TOP
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
范燕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助理教授
一,前言:疾病空間的知識/權力
近代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是因應近代社會、國家的發展而出現的,特別是伴隨傳染病流行的衝擊而產生。而傳染病控制的基本方式之一,是透過對於帶病菌者的發現(檢疫)、隔離、治療,相對保護其他公眾者的健康。換言之,隔離空間的設置,成為必要的措施。由於公共衛生、防疫,牽涉公眾的健康事務,它賦予國家公權力介入個人生活與空間,然而、公權力介入的合理與正當性如何?是否超越公權力介入的合理限度、而侵犯到個人基本人權?這是現代社會極為關切的問題。
癩病(俗稱麻瘋)是人類很古老的疾病之一,由於癩病發病的晚期,患者的外貌產生極大的改變,使其成為最為人恐懼、也最被污名化的疾病。就台灣近代防疫史觀之,1895年日本治台之後引進公共衛生措施,近代式的傳染病控制也隨之出現。1930年創立的「樂生療養院」作為慢性傳染病、癩病防治的專門機構,相較於日治前期殖民政府所處理的急性傳染病,樂生院隔離空間設計,有極為特殊之處,也成為反思疫病空間的重要議題。
台灣在去年(2003)SARS流行期間、發生疫病隔離的新衝擊之後,理解近代史上、癩病這種特殊的疫病隔離空間,也就有其嶄新的時代意義。本文在討論「樂生院」疫病隔離的空間特徵以及其歷史變動,並思索這樣的疫病歷史空間、能提供台灣社會何種省思。
二,傳染病與空間的權力-殖民地疫病轉型與文明的象徵
傅科(M. Foucault)在《瘋癲與文明》的開場,談論著西方中古時期痲瘋病的故事。也就是西方中世紀時代,整個基督教世界、痲瘋病院曾經多達一萬九千間,至十五世紀,多數痲瘋病院卻已空無一人。然而,就在痲瘋病從西方世界消失之際,乘載著精神錯亂者的「愚人船」隨之登場。傅科描述從「隔離痲瘋」轉向「放逐精神病患」的歷史現象,主要為指出:痲瘋病雖然消退了,但西方人附加在痲瘋病的價值觀與意象,即排斥或恐懼痲瘋,附加其可怕的負面形象,仍然深固的持續著;而且這種社會心理更轉向排斥精神病患、貧苦流民、罪犯等。傅科實深刻的指出:人類排斥弱勢以及邊緣者的心理結構,有著驚人的固執與延續性。
誠如傅科揭發的、人類排斥疾病有其延續性的心理結構,樂生院之作為痲瘋病隔離的機構,存在值得深究的社會心理。同時,這種對於傳染病的恐懼與排斥的心理,某種程度也反映在隔離空間的設計,樂生院之成為痲瘋病終生隔離的空間,也不外反映人類對於痲瘋莫名的恐懼。
1895年日本治台之際、已仿效歐洲國家,確立以西洋醫學作為國家醫學的主體,特別是採取德國醫學體制,並且在防治急性傳染病的過程,建立公共衛生制度。日人治台之初,又遭遇風土疫病流行的衝擊,為減少日人生命與健康的耗損,以及鞏固殖民統治,不僅加強近代衛生設施,也重視傳染病防治。而日文稱為「避病院」的傳染病隔離所,在1896年鼠疫防治之時、首度設置。..............................more詳細內容請點我
△TOP
從SARS回首百年痲瘋----- 青年樂生聯盟呼籲保存樂生療養院
□ 「樂生院」在SARS時代的歷史與社會價值
2003年4月24日,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宣布封院,SARS風暴下最大規模的緊急隔離措施震撼國人。2004年4月22日,北京再傳出染煞疫情,全球嚴陣以待。
和平醫院的教訓,在歷史上並非第一次。1930年,台灣總督府於新莊頂坡角(今新莊鎮丹鳳里),創置第一處,也是唯一收容、治療並隔離癩病患的公設專門機構--「樂生院」。它不僅是日治中期台灣總督府推展公共衛生,特別是傳染病控制的重要一環,也見證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集體排斥,實為今日台灣防疫政策之鑑。樂生院的保存,將在下一個未知的病毒來襲時,成為我們的醫學及歷史教室,讓社會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是我們必須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與醫療資產。
□ 青年樂生聯盟呼籲「樂生院」應指定為國定古蹟
聯盟是由陽明、長庚、高醫、台大等醫學院校學生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組成的自發性團體,自去年起注意到了樂生院的重大意義及拆除危機,結合當地也曾呼籲保存樂生院的「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新莊文史工作會」,開始積極進行此一醫療文化資產的保存運動。在今年二月舉辦的「青年樂生營」後所組成的「青年樂生聯盟」,號召了更多的學生與專業者加入,並將在明後二日(4/24、4/25)辦理「樂生院歷史與空間國際研討會」及相關導覽活動,盼獲得政府與各界重視。
西元1927年建造、1930年正式啟用之樂生療養院,為日本總督府時期興建之唯一的公立痲瘋病隔離醫院。當時為使受隔離病患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與生活空間,選擇新莊頂坡角丹鳳山向陽面山坡乾燥溫暖處作為院址。廣大的院區設有醫療大樓、病宅、、監禁室、禮拜堂、神社、公炊、市場、公共浴室、農田與鴨舍等兼顧醫療、生活與宗教依託之完整設施,且仍留有日本皇太后及宋美齡女士題字的石碑,院民也都在此長居數十年,非常具有整體保存的價值。
□ 跨領域國際研討會 尋求樂生院一線生機
樂生院經捷運單位選擇為新莊線機場基地後,雖然三年前院方曾要求台北縣政府辦理古蹟審查,但縣府文化局並未召開古蹟會勘,錯失保存良機。目前已經拆除部分病宅及宿舍,但1930年代的核心院區仍保存良好,聯盟希望核心院區能透過古蹟指定的方式,保存為國定古蹟。
因而於2004年4/24、25舉行國際研討會,除了公衛、醫療、歷史、古蹟等領域的學者共同參與,更邀請日本漢森病(即痲瘋病)資料館研究員西浦直子、台灣痲瘋病權威趙榮發醫師等,國內外與痲瘋病醫療及病患人權、歷史有關的專業者與會交流。
研討會最後由衛生署長陳建仁擔任討論主持人,陳建仁認為學生的文化熱情和社會實踐令人感佩,也能理解近期以來學生及各界對樂生院的重視。由於捷運機廠與新院區用地的相關處置,他和現任黃龍德院長均因就任時間而未及參與過去決策,因此他只能盡力符合學生團體合理的要求。對於新院區目前規劃僅保留兩幢樂生院舊舍,學生及與會學者認為難以接受,也認為相關資訊應更為公開、加強公共討論,而舊院區的空間品質、病宅規劃,應保留並延續為新院區的規劃精神。
對於聯盟的要求,陳建仁最後與聯盟達成兩項共識,將在衛生署成立特別委員會,作為樂生院舊院舍如何保留或搬遷的決策機制;有關古蹟保存一事,衛生署並無預設立場,但也希望民間團體能多方尋求各種解決方案。
□ 社區里長及青年學生 帶領民眾進入隔離的歷史空間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進入樂生院,樂生療養院的導覽活動將於5/1週六下午1:00舉行,先進行室內教學後再散步至樂生療養院實地踏查。與學生們共同辦理導覽活動、樂生療養院所在地之雙鳳里陳專森里長表示,去年SARS橫行,帶給社區極大的恐慌,竟然把人硬生生的關在和平醫院裡,連吃飯洗澡都成問題,如果大家都到樂生療養院走一趟,看看日本人怎樣隔離傳染病,或許和平醫院的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這次活動最難得的是三多國小同學主動要求加入成為導覽員。傳染病防治不只是醫學專業的責任,它同樣仰?社區自發性組織與學習,由地方的小朋友作導覽種子,一面學習地方的歷史一面增進傳染病防治的知識,這無疑是最好的鄉土教學教材。
△TOP
回首痲瘋百年 樂生療養院古蹟價值
文/青年樂生聯盟
「澎湖有一男孩得了痲瘋病,村裡的人很害怕,要求他們搬家。最後父親無奈地把兒子放在竹筏任其在海上漂流。」
「澎湖的陳阿媽,16 歲時被發現得了痲瘋病,從故鄉七美島被送到高雄,轉乘火車到桃園,再由沿路接痲瘋病患的大卡車載往樂生,沿途都有人用消毒水沖洗馬路。」
癩病防治與樂生療養院的歷史脈絡
痲瘋病又名癩病(Leprosy)即民間所稱「苔疙」,是一種慢性溫和而不容易傳染的皮膚病,它是由癩桿菌(Mcobacterium leprae)所引起,主要侵犯人體皮膚、粘膜以及周圍末梢神經,有時也可侵犯人體的器官,尤其是上呼吸道黏膜、眼、肝、睪丸、肌肉和骨骼。如果沒有治療,會造成知覺麻木,最後喪失肌肉控制力和手腳殘障。在抗生素發明以前此病靠傳統大風子油治療,效果不彰,患者病況多惡化至外觀畸形--「手足收縮只剩一截肉樁,指趾蜷曲如爪,潰爛的腳上包著繃帶,塌鼻眼盲,獅面肥耳,眼球突出」,因此,儘管痲瘋病的傳染力極低且很少致命,患者有記載起三千年來都受到極大社會排斥,也難怪美國知名文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會說:「痲瘋可能是所有疾病中最被污名化者」。
樂生療養院於1927年興建1930年正式開辦,是台灣於總督府時期設立之第一所公立痲瘋病隔離病院,欲了解樂生院設立之歷史脈絡,我們需回顧日本癩病強制隔離之歷史與日本治台時期之公共衛生發展。
日本政府對癩患之隔離政策以<癩預防法>為法源基礎,其沿革依照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學校長大谷藤郎之著作<日本癩預防法廢除的歷史>所言,可分為數個階段:首先,明治初期(1867-1907年)官方無政策,癩患仰賴少數宗教慈善家救濟,至1907年明治政府為「維持現代化國家的體面,決定對流浪病患採取收容」,因而訂定第11號法律<癩之預防>,並陸續設置5所痲瘋病療養所。1914年日本全生療養所所長光田健輔有鑒於療養所內屢次發生如賭博、逃跑甚至暴動等失序事件,建議修法,增加「療養院內設置監獄,以收容不良患者」一項,此後療養院擁有懲戒居留權,產生「用懲罰代替救濟」的質變。1931年<癩之預防>修改為<癩預防法>,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民族主義與納粹主義盛行,全國上下掀起「淨化祖國」大旗,對痲瘋病患者實施全面性的強制隔離,將療養院建構成大型終身隔離痲瘋村。
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一方面因日人治台之初,遭遇台灣風土疫病流行的衝擊,另一方面受其「科學殖民」的統治邏輯影響,台灣總督府極為重視近代衛生設施,其中包括飲水設施系統建立與各種傳染病的防治。初期以鼠疫、霍亂等急性傳染病防治為優先,成效卓越,至1920年代後轉而關注如結核病與痲瘋病等慢性傳染病。
樂生療養院在此脈絡下產生,一方面對日本政府而言,樂生療養院之設立為台灣總督府慢性傳染病防治不可或缺之一環,另一方面,樂生療養院之管理與空間配置邏輯深受日本內地歷史發展影響,因此,日據時期台灣之癩患需接受「全面性終身強制隔離」與並服從院內之「監獄懲治制度」。
從樂生療養院隔離空間闡述其古蹟價值
凝視樂生院的空間,我們發現,整套樂生院的空間計畫,選擇了新莊頂坡角丹鳳山向陽面山坡配置院區,該地乾燥溫暖,是絕佳的養療之地;延續日人對痲瘋病患的「強制性終身隔離」概念,院區周圍設有鐵絲網,而病患所住並非僅「病房」,而是花木扶疏、約十人集住的獨棟宅院,供患者永久居住;診療中心既為研究、醫治痲瘋病之機構,亦為院民各種病痛的專屬醫院;院內鍋爐熱源、公共餐廚浴室一應俱全,更有完善的上下水道、污物消毒設備。又呼應日人對療養院之「懲戒管理」概念,院內設有監禁室與守衛室。
日治後期,病患人數倍增原院區達飽和,因而有由各州政府募資興建之州民病宅,這些病宅特別以傳統合院形式築造,使患者適應認同,如「東高雄舍」與「西高雄舍」為罕見而珍貴的「日式台灣合院」建築。此外,全院近五十幢病宅分別以台灣各州名稱呼如「台南舍」、「嘉義舍」、「漁翁舍」,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因應新增之軍患院內又加建之「經生舍」(其名來自經國先生)等榮民病棟。構成特殊的「台灣縮影」。
受強制隔離於樂生院的痲瘋患者,身體、心理都承受了我們難以想像的煎熬折磨。院內的每一顆大樹都曾是院民終結生命的高壇,這也正是各宗教團體均在院內設置精舍、教堂之因;而對痲瘋病人的照護關懷,更成為西方宗教對神蹟的追崇;當時樂生院由馬偕醫院院長戴仁壽向總督府建議設置、日治時期大正皇后與戰後第一夫人宋美齡都在此留下慰勵字碑,皆與宗教救贖有關。由生至死、由絕望到求生,樂生院可說是天堂與地獄的交會之所。
2003年SARS風暴,國人的驚恐、排斥,以及和平醫院隔離事件暴露的人道∕人權 vs 公共利益∕衛生之衝突,使人不禁感嘆距離樂生院設置 74 年後的今天,人類仍無法擺脫一波又一波的傳染病危機。樂生院宛如一面明鏡。傳染病或許可以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根絕、消失,但整個社會∕時代對於疾病的態度與作為,卻應該被保存、銘刻,作為人類文明反省的最佳見證,這是樂生院古蹟保存的核心價值。
青年樂生聯盟的訴求
樂生療養院因規劃為捷運新莊線機輪場,將於2004年全面拆除,深恐這段重要的歷史記憶會隨怪手車將空間推平而灰飛湮滅,由醫學院學生發起之青年樂生聯盟於2004年成立(至今已有各領域學生投入),呼籲各界正視「樂生療養院」之文化價值。從成立至今聯盟已舉辦的活動包括,邀集醫界大老連署、院民口述空間意義之錄影錄音紀錄、樂生療養院導覽活動、社區古蹟講座、樂生療養院寫生比賽與4/24、25的「回首痲瘋百年:樂生院歷史與空間國際研討會」。
其訴求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 樂生療養院之空間保存
二、 樂生療養院之院民生命敘事蒐集與紀錄
唯有讓空間承載故事並讓故事詮釋空間兩者並存的狀態下,樂生院所銘刻之歷史價值得以彰顯,作為後人反思疾病與人關係之借鏡。
盼各界一同參與蒞臨指教。
本文之完成特別感謝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范燕秋老師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料。
青年樂生聯盟網站:http://ecomuseum.org.tw/heritage/lsy/indexmain.htm
青年樂生聯盟信箱:LesengYouth@yahoo.com.tw
青年樂生聯盟捐款劃撥帳號:
郵局代號:700
帳號:00021540059032
戶名:胡安蓁
立帳郵局:臺大醫院郵局
青年樂生聯盟聯絡人:
總召 林志錚(長庚醫學系三年級)mailto:b9002042@stmail2.cgu.edu.tw
秘書 范佩君(長庚醫學系五年級) b8802019@stmail.cgu.edu.tw
胡安蓁(台大藥學系三年級) engine@ms50.url.com.tw
本文摘自「文化視窗」
△TOP
社區趴趴走
社區漫遊囈語
小一 /學會專員
近兩三年來,得了一種甜蜜的職業病,這病的症頭是每每去到一個地方,總是開始不由自主的四面張望,開始觀察、推理與歸納那地方在文史、產業、空間、組織、所推展主題等種種事務,於是乎,就在那特定的時空,許多扇窗在眼前開展,使人興味盎然,愈去觀照與挖掘,越使人難以自拔,在這過程中,時而迷惘,時而氣憤,時而歡欣,時而感動。而經過了認同的過程後,手便開始不自覺的抖動起來,企圖想捕捉與表達什麼,甚至是思索考量,個人還能作些什麼?而在付出與努力的過程中,一種對於腳下土地誠摯的熱愛,油然而生,而這一切,早已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卻希望永遠不會改變。
每當夜半奔馳於新中橫公路時,常常覺得許多事物如夢似幻,很不真實,舉個例子,過往在與社區人士溝通的過程中,有時會驚覺,從口中所吐出的一字一句,其中竟有大部分自己並不真正了解其涵意,而再更深層去試解了解這些行為,發現許多時候,動機似乎是源自一種來自權力、本位以及專業的傲慢,這種傲慢,常常會不自覺的被許多事物所包覆,每當思及此處,便覺若有所失,那真的是一種自我實踐或是無私的付出嗎?甚至當我們習慣說著如「操作」等諸如此類的詞語時,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去操作別人去作些什麼事?為什麼?我沒有答案。
社區營造發源於生活中的智慧,再再需要深入的體會,它就在蟲鳴鳥叫中,它就充盈於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就在我們的環境中。在社區營造的過程經驗中,在地社區組織、專業者與公部門的良好互動是最基本的。社區組織必須深耕在地基礎,凝聚居民共識,培養與控制組織動員的能量,熟稔方法與技巧並且研擬各種策略、打造願景,並具備由實作中學習與修正的堅持與勇氣,並且引介外部資源、培育在地人才、倡導議題、甚至進行跨領域的整合與聯盟,在這需高密度溝通協調的過程中,所費心力甚鉅,而成效確往往不易於短期內浮現,實不足為外人道哉。
而專業者在協助社區的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能的投入外,另還需與社區居民建立默契,達成共識,充分了解需求面,共同設定與修正目標,共同執行與推動相關工作,克服專業與社會面的種種困難,甚至還需受限於資源及當時的工作環境…等。而由公部門角度來看時,目標、任務與困難點當然又有其差異性。公部門應用全民資源,定有其原則與邏輯,在執行政策之時,某種程度的確保,將被列為優先考量,且在公部門之中,有許多傳統的體例與規範,故在推行社區營造此等高度整合性之相關事務時,無論各部會,普遍都會面臨與即往政策迥異之處,而如何因應大勢,規劃出符合社會需求,並納入社區營造的精神與態度之政策,便成當前一大挑戰。
而在目前,政策面普遍呈現往社區傾斜的狀況,令人不禁捫心自問,不管是社區、專業者還是公部門,我們準備好了沒?在社區而言,居民的自覺為首要,面對計畫時,應回歸基本面,檢視是否需要這資源,讓對的拼圖在對的時間拼進對的位置,要達到某個程度上的決策自主,而非被計畫追著跑,每多執行一個計畫或政策,就多毀掉一部份。或是競逐著那虛妄的數字遊戲,行資源分配酬庸派系之實。而公部門則更應思索政策規劃是否真正產生質變,而非包覆社造外衣,徒具皮相。執行面在架構上,除了可以考慮公私部門協力共治外,地方整合與執行,讓各種力量與意見在地方政府被穿透,並且能夠即時的傳達與修正,也成了另一個重點。
雖然台灣社造已經歷十年進程,但可預期的是,在往後的日子裡,社區、專業者與公部門三者之間,在觀念 / 工具 / 機制 / 模式 / 系統,將面臨大量的衝擊與變化,極需各方面摸索適應與修正。最後,希望這甜蜜的症頭,能夠傳染開來,台灣社會的人們,不分角色,共同攜手,一步步的為理想而努力。
△TOP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徵約聘專案人員一名
‧進入樂生院 鬥陣護樂生- 樂生療養院導覽活動
‧紫藤廬文化活動預告
‧我國啟動SARS防治A級動員,社區密切做好準備
‧青年參與國際事務與NGO培力 - 2004世界社會論壇參與經驗分享會
‧邀請您共同守護『樂生療養院』!歡迎連署、轉寄
‧ 呼籲重視公館文化資產與自然生態永續發展連署書
‧亞洲女性身體工作坊—Beauty in Action 2004!!(word附檔)
‧社區營造三月分新書發表(共兩本)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2004 週三系列講座
△TOP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www.cesroc.org.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
-
創刊號社區營造電子報發行感言 台灣的社區營造,經歷十年以上歲月,在全國各地社區有如春天花朵,綻放繽紛容顏,可喜可賀。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自1996年10月12日成立至今,我們深信台灣社會是可以改變的,感謝全國熱心推展社區營造的朋友們,從地方文化認同、地方文史資...
-
94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社區健康營造‧營造健康社區」-專題報導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不惑而惑的篤定 呂致緯/客委會研究員 社造嚴「選」─縣市長選舉專欄 ‧文化扎根與產業振興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
第三十九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4年01月07日 星期五) 日本社區營造參訪之旅 -- 鄉村與都市的地域振興(上) ‧前言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 ‧點燃屏東社造的心路歷程 黃麗霞/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專案園地 ‧三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