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10》

第十期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民國九十二年 十一月十四日


回歸學習的社區總體營造 ■ 全文請連結

王秀雲 / 學會監事.桃子腳國中、小校長,柑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後SARS時代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的建構 ■ 全文請連結

洪德仁 / 學會常務理事 .北投文化基金會董 事長

「行政法人」是契機還是危機—論兩廳院競爭力與經營之道 ■ 全文請連結

朱宗慶 /學會會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

文化行政組織之改造—兩廳院、博物館之行政法人化 ■ 全文請連結

徐新隆 / 第13梯文化服務替代男.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回歸學習的社區總體營造

王秀雲 / 學會監事.桃子腳國中、小校長,柑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在地之華展各自現社區獨特魅力之後所交織出來的光芒,於社區總體營造提出之初,立即大放異彩,加上政府挹入大量資源,更引出民間智慧與活力充分釋放。然而,這些社區特色傳揚的象徵性活動,都只是一個建立公民社會的學習機制,若只是在表層打轉,熱鬧、新鮮之後即會面臨發展的瓶頸與團隊的分裂。

   人們生活在用自己智慧所建構出來的人文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是維持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今天複雜且多變的社會中,更是非遵行規範無法成事,只是規範不再是一成不變或等待賢能的人幫我們制訂,而是生活在這個社會(社區)裡的人一起來制訂,在制訂的過程中,彼此是充分參與的,也因為是充分參與,所以願意承諾與貢獻,制訂出來的東西才是實際可行的、被期待的。

   然而,充分參與的內涵應是公平、尊重、豐富多元,這些卻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除了環境、氛圍的開放之外,還需要學習的歷程。社區總體營造的啟動,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社區居民「透過經驗建構意義」──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的認識、覺知、認同、行動的過程中,同步學習充分的參與,培養參與的興趣、能力和習慣,那麼,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體質工程才能更堅實,台灣的公民社會才可能被期待。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地方論壇---雲林場 NEW!
第二屆非營利組織女性領袖培育工作坊 NEW!
「 『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 NEW!
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實施計畫 NEW!
2003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 NEW!
北歐生態建築師Varis Bokalders & Chris Butters永續生態技術交流會 NEW!
行政院重建會藝文種子人才培訓研習 NEW!
第三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 NEW!
2003桃園縣文化局眷村文化節~眷村故事館 NEW!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NEW!
竹管家具技能班招生 NEW!
部落足跡冬之戀---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NEW!
推薦網站電子報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發光山城電子報

各期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魅力新故鄉電子報

桃園縣文化局電子報



後SARS時代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的建構
 

洪德仁 / 學會常務理事 .北投文化基金會董 事長

前言
 
   2003年,世紀傳染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從境外傳入,在台灣大肆蔓延,對台灣全民健康及社會安全帶來了莫大的衝擊與震憾。疫情初期的防疫知識的混亂、嚴重醫院內感染,「專家」自身難保,這樣的恐慌、混亂、害怕、憂慮與不幸,造成民眾的集體焦燥,重創對社會體系的信心。SARS防疫的點點滴滴,歧視、恐慌、不信任和缺乏社區支援,迫使部份可疑感染民眾隱瞞病情,也瓦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社區互信、互助機制。

   幸而,SARS的防疫過程中,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醫療衛生專家支援;同時,立法院快速地通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在行政院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委員會指揮,國內、外的醫療團隊、公共衛生防疫學者專家共同努力,加上社區團體積極參與,使得SARS疫情有效控制,WHO正式解除台灣的旅遊警示及疫區,這正是我們積極展開重建工作,藉由深刻檢討省思和學習,成為我們未來積聚教訓的進步動力。

   行政院游院長指出:後SARS重建計畫涵括重建社會秩序、改造公共衛生及醫療體系、重振產業經濟及提升國家形象等重要面向,各部會應全力以赴,達成短、中、長期的工作目標。在社會重建方面,重振社會士氣、喚起社會互助意識、建立全民學習、社區自治精神、與風險管理等社會價值。鼓勵民眾恢復正常生活,讓國人認知到大家是命運共同體,凝聚國民意識。

   在後SARS時代,社區重建如何進行,如何以健康為議題,來落實社區終身學習,是大家必須共同參與的課題。


社區防疫行動聯盟

   回顧2003年春季,隨著台灣SARS疫情肆虐,政府啟動中央防疫機制及衛生防疫行政團隊的改組,我們相信政府和醫療團隊具有足夠的專業技能來對抗SARS疫情。疫情不斷地被報導,民眾卻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而聞SARS色變,面對如此大規模公共危機的時刻,我們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以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才能轉危為安。九二一震災時,專業團隊和社區組織的合作,發揮了重建力量和心靈扶慰的功能。如今面臨SARS的威脅,全民必須協力抗煞,因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為因應SARS疫情,結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在陳錦煌理事長及創會理事長李遠哲院長帶領下,誠摯呼籲:全國社區營造伙伴以及關心SARS的民間與專業團體一起來,在5月14日組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共同投入抗SARS行列。本聯盟希望整合提供及時、正確、易懂的資訊,以協助民眾對抗SARS的恐慌;結合現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大學、社區團體、宗教團體、學校、教育機構、志願服務、社工等團體,以具體的力量,在地的行動,凝聚社區的力量,做好社區防疫工作,協助檢疫隔離工作;引薦專業團體、學者專家,發揮人溺己溺、己利利人的精神,投入社區,協力營造健康家園。是以,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的努力目標有:

近期:做好SAR S社區防疫;

中期:清潔環境,提昇個人及公共衛生,安定心靈;

長期:營造健康新社會。



加盟個人團體分析

   全國健康衛生專業者、社區營造工作者、社會教育工作者、社區營造團隊等等,積極回應,加入「社區防疫行動聯盟」。截至2003年7月11日,全國共有104位個人加盟及868個團體加盟,其地區分布及專長詳如表1:

   地區分布方面,個人加盟者以居住於台北市(53),台北縣(15),桃園(11),台中(8),南投(6);團體加盟者以位於台北市(438),台北縣(197),桃園(35),台中(34),高雄(35),屏東(26),南投(22)較多,其可能原因有:

1. 台北是主要疫區,社區民眾及組織需求殷切。

2. 都會區資訊傳遞便捷。

3. 台中、南投雖非主要疫區,但是曾經歷921震災,防災防疫意識及社區營造意識深化。

4. 宜蘭、花蓮、台東、連江等後山或離島,也都有社區伙伴積極參與,顯示出社區防疫大家一起來的「生命共同體」的落實。

加盟者的專長方面,個人以社區總體營造(36),護理&臨床(22),行政文書(9),藝文(8)較多,團體以社區總體營造(415),社區健康營造中心(298),藝文(69),醫療(55),顯示出社區防疫參與者是社區營造、健康衛生專業為主軸的合作平台。

表1、加盟者分布及專長分析表



分布

專長

小計

個人加盟

台北市53,台北縣15,桃園11,新竹2,苗栗1,台中市5,台中縣3,南投6,台南市1,高市2,屏東2,宜蘭2,連江1

社區總體營造36,護理&臨床22,行政文書9,藝文8,活動企劃&執行8,生態5,新聞媒體5,景觀園藝4,網頁寫作3,法律諮詢3,領導統馭1

104

團體加盟

台北市438,台北縣197,桃園35,新竹6,苗栗10,台中市22,中縣12,南投22,彰化5,嘉義13,台南市11,台南縣5,高市23,高縣12,屏東26,宜蘭16,花蓮6,台東4,連江5

社區總體營造415,社區健康營造中心298,藝文69,醫療55,心理衛生13,生態12,網頁6

868

SARS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及團體也反應社區防疫的困境及需求有:提供正確抗SARS知識及預防途徑方法、資訊及資源平台、鼓勵的話、物質需求,例如提供耳溫槍、口罩、消毒劑、巡迴輔導、心理諮商等等,組織社區防疫協力團、推廣SARS防疫知識及行動、培訓防疫志工、心理重建、協助居家隔離者相關諮詢、建立台灣的防護SARS互助網,堅實的網絡基礎。



全民量體溫運動

   由於量體溫是SARS防治最重要的工作,為使SARS疫情早日遠離台灣,國民恢復健康生活,因此,「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積極推動自6月1日為期10天的「全民量體溫運動」。希望民眾在十天內每天早晚量體溫,注意自己與親友的健康,早發現,早治療,永保平安健康;也要勤洗手、清潔環境和彼此親切問候,重新拾回台灣民眾關懷情感,營造台灣新社會。「全民量體溫運動」是SARS防疫的重要防護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政府透過基層民政、社政、衛政與警政體系,搭配社福團體和勞委會,積極照護弱勢民眾、獨居老人、機構安養或身心殘障者,做好SARS防疫。社區防疫行動聯盟也結合800多個民間團體,主動投入SARS防疫與關懷,加上全國9,300家西醫診所及6,000家社區藥局等基層醫療機構設立「社區SARS諮詢站」、各縣市醫師公會設置「177」電話專線,提供有關量體溫、發燒、SARS防治的諮詢。這樣自主性的「健康生活管理」、「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和公權力參與的「特殊族群防疫照護網」的建構,為營造健康新社會提供堅實基礎。

   衛生署委託民意調查機構在6月5日進行「第二次全民量體溫民眾配合度調查」,以電話訪問年滿二十歲的民眾,完成有效樣本為1,118份。據調查結果,超過87%民眾家中有溫度計 (比5月26日第一次民調結果增加4.6%) ;超過73%民眾現在每天量體溫 (比上次調查增加19.8%)。超過78%民眾不覺得量體溫很麻煩,其中又以服務業及售貨業 (如店員、美容業及餐飲業者 )配合程度最高,佔了 90.2%,這樣的民調結果讓衛生署十分看好的防疫成果。主要量體溫場所為家裡、上班(課)地點、金融機構及購物場所。衛生署表示,民調結果顯示民眾家中有溫度計、每天量體溫、每天量兩次等比率均上升,可見活動已產生效果。

多元化的社區防疫的模式

   而全國800多個加盟社區團體,也各自積極開創有趣的「全民量體溫運動」或社區防疫的模式,例如:

1. 埔里的居民結合鄉公所、衛生所、宗教團體、醫療診所、社區團體、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組成「水沙連社區防疫聯盟」,培訓志工,於埔里市區設立六個體溫測量服務站,以行動展現抗SARS的決心。72歲的「埔里阿嬤」陳綢女士及志工們包16,000個粽子,換購3,0000個口罩,在街頭巷尾,市場邊、夜市裡,沿街宣導民眾健康與量體溫的觀念。「我做稞、包粽子都有義工幫忙,油、米、香菇也常有人捐,這些錢可以說是眾人一起賺來的,當然要用在社會大眾身上。」陳綢阿嬤理所當然地強調,她又說:「很感謝有這麼多人願意付出,相信防疫工作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陳綢阿嬤及志工的義舉,得到陳水扁總統的肯定,特地專程到埔里拜訪致謝,總統表示:台灣就是因為有許多像陳綢阿嬤一樣熱心的好人,才讓這個社會像是一個大家庭般,充滿了愛心、希望與無窮的生命力!

2. 北投區石牌地區12個里,結合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和民間資源,共同組成「抗煞小組」,發動二百多位志工,從事居家隔離電訪和教育訓練等工作,此外,為了配合量體溫的運動,除了分發耳溫槍給里辦公室外,還在各里廣設體溫測量站,期能帶動社區防疫的意識,讓SARS能早日遠離。

3. 屏東基督教醫院主辦的屏東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邀請縣政府發起「十萬抗煞小尖兵」,由全縣241所國中小學生共同投入「關心家人、關懷社區」的「抗煞」活動,由學生負責全家人的體溫及記錄,再由學校回收記錄,這項活動可讓全民量體溫更落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也促請由各里長連結公私立機構和公共場所,共同設置「社區愛心體溫測量站」,大連、華山、中正、頂柳及歸來社區已先後建立「愛心體溫測量站」,為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量體溫。

   從SARS教訓中,民眾已建立勤洗手、感冒戴口罩、量體溫等良好健康習慣,社區也發揮愛心關懷周遭的居民,包括獨居老人、隔代教養家庭等,這些都要持續努力,相互支援,建立社區健康安全體系。也藉由社區診所及藥局熱情地參與SARS防治,社區團體結合鄉鎮公所、衛生所、宗教團體、醫療診所及藥局、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建構在地的「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在風險來臨時,才能發揮公共參與的能量,結合專業知識及志願服務精神,讓平時累積的「社會資本」,在需要時能夠產生助長信任和合作的效能,從而強化整個社會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

新合作治理

   全民危機總動員的抗煞時代,SARS的慘痛經驗喚醒全民:疾病的防範、健康的維護,不應只限於個人獨善其身的狹隘思維,除了全民都做好個人的防護、醫療團隊的專業重建之外,整個社會需要的是更全面性、完整而健全的重建。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瞿海源、章英華研究員也指出:SARS疫情期間,住家附近或社區的防犯作為(張貼宣傳單、要求來訪客人注意衛生和發動清潔消毒工作),都有助於正向的人際關係和SARS的防治。在類似的急難事件時,如何妥善結合地方基層的力量,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後SARS時代,疫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進面臨的是多元的問題和議題,其資源網絡也是跨越官方、民間、專業、非專業領域,能做好跨領域的合作,就能奠定健康經營的基礎。過去的「危機處理」思考,仍存在太多由上而下的指令模式,是否足以適應今天的疫病防治,值得我們深刻省思。現在我們應當採取雙向溝通的「新合作治理」(new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強調公、私部門與社區、非營利組織形構共同治理的網絡關係,透過緊密的互動和互信,建立起資訊流動、資源互補、機動分工、同舟共濟的平台。民間的社區組織如何與非營利專業組織合作互動,產生更「有機」的關聯,增強社區和民間組織的動員力量,也是對抗疫情擴散的「後衛」。個人也應當體認到:對於公共風險的承載,不能夠被認為是「別人」、「他家」或「政府」的事,每一位公民都有他的權利和義務,共同學習來分攤風險,甚至於導向正向的健康生活促進的理想。

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實施策略

   傳染病何其多,絕不止SARS一個,結核病、AIDS、腸病毒、登革熱、流行性感冒以及未來更多新興疫病的挑戰,更需要未雨綢繆因應。SARS也和生物戰一樣具有未知的特性,我們做好了相關的防治機制嗎?我們必須記取教訓,讓公共衛生教育深入社區民眾,讓發自民間的社會改造由社區推動,積極誘導社區團體結合公私、專業、非專業的在地資源,建構整合社區健康資源平台,是後SARS時代社會重建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因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在行政院衛生署指導,結合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台北市醫師公會,共同執行具有實驗性、學習性的「後SARS時代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計畫」,藉由這次社區積極參與SARS防治經驗,結合社區團體、鄉鎮公所、衛生所、宗教團體、醫療診所及藥局、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建構在地的「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在風險來臨時,才能發揮公共參與的能量,結合專業知識及志願服務精神,讓平時累積的「社會資本」,在需要時能夠產生助長信任和合作的效能,從而強化整個社會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

   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實施策略有:(1)成立全國及區域培力諮詢團機制,(2)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與阻力調查,(3)舉辦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坊,(4)舉辦宣傳推廣活動,(5)開發、設計社區健康營造有用教材及資訊,(6)輔導社區疫病防治及健康營造的培力,(7)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8)示範操作輔導,(9)社區評估指標的規劃。


細述如下:

1. 成立全國及區域培力諮詢團機制:邀請熱心的學者專家、具有在地認同觀念、社區健康經驗績效卓著的實務工作者,成立全國及區域培力諮詢團。在地的社區健康營造實務工作者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的經驗和成果,轉換成生活的知能,平民化的知識,讓居民易懂、易學、易操作。「培力諮詢團」提供在地的、及時的地方人力培訓工作,亦可扮演連結當地各地及地方與中央資源的角色。本學會已有數十名專業團隊及學者專家登錄,足以擔任培力諮詢責任,預定全國4區各至少邀請7~8位學者專家(詳如附件一),共計50人。每區設召集人一人。舉辦「專家工作會議」,這是很重要的社區健康專家或領導培訓(training the trainers)策略,經由參與工作坊,凝聚共識,研擬操作模式及內容,以適應快速變遷環境,增進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



2. 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與阻力調查:社區公眾的健康政策應是發自社區、源自民眾需求的共識。因此,我們利用問卷方式廣納各地社區領袖及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加盟團體組織的意見,將他們疫病防治及健康營造的需要、阻力及社區中可運用的資源,所想知道、有興趣的議題納入規劃,也從而瞭解社區民眾參與社區健康營造及SARS防治之窒礙及阻力,讓社區健康資源網絡能更貼近民眾需求、引起更廣泛的討論、激發民眾以更具體的行動參與這場的社會改革運動。預定對「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加盟單位,發出意見調查800份,回收400份統計研究,預計回收率50%。問卷內容詳如附件二。

3. 舉辦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坊:全國分區邀請有意願的在地專業團體、學者專家,結合鄰近社區醫療資源,如社區診所、藥局、衛生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學校,參與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坊,增進疫病防治、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預定辦理全國4區域、各1~2場次,共計6場次。

4. 舉辦宣傳推廣活動:針對社區民眾、團體,共同規劃、執行宣傳推廣活動,也可安排課程推廣。每分區辦理2場次,共計10場次。

5. 開發、設計疫病防治及健康營造相關的教材及資訊:針對藥局、診所及民眾設計三式教材,以清楚、詳盡、易讀為目的,以期有助於減少恐慌和誤解,並強化防疫行動及健康促進的落實,因此,必須積極開發、整合及時、正確、容易閱讀、容易理解的教材及資訊,以協助民眾對抗疫病。也可以以衛生署提供的衛生教育教材及資訊,及時藉由社區網絡,傳遞到社區,建構及時資訊防護網。

6. 輔導社區疫病防治及健康營造的培力:依社區需求,由區域培力諮詢團召集人協調安排學者專家進行訪視,陪伴在地社區團體、醫療衛生專業團體,透過舉辦工作坊,培訓地方領導人及宣傳推廣…等,來達成社區能力培訓,一起走過社區疫病防治及健康營造。預定辦理全國4區域、各2場次工作坊或宣傳推廣活動,共計8場次。

7. 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在地專業團體、學者專家,結合鄰近社區醫療資源,如衛生所、社區診所、藥局、學校、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大學、社區團體、宗教團體、學校、教育機構、志願服務、社工等團體,以具體的力量,在地的行動,凝聚社區的力量,做好社區防疫工作,協助檢疫隔離工作。並整合社區人力、物力、財力,提供社區防疫工作資源,也提供居民關懷性生活服務。預定建構40鄉鎮級社區健康資源網絡,800鄉鎮級及NGO的社區聯絡網絡系統,並設置網站平台,以供資訊交流。

8. 示範操作輔導:針對具有強烈意願、發展潛力的社區,依據其特色及社區防疫的經驗,遴選5個為示範社區,邀請培力諮詢專家,深入進行操作輔導,發展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建構的工作模式;以因應年底常見的疫病,例如:流行性感冒。其操作經驗,將整理成作業流程,做為未來持續推動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的重要參考依據。初期以建構5個示範操作社區為目標。

示範操作社區性質及參與團隊為:

(1) 社區發展協會或里辦公室參與模式: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辦公室。

(2) 地方非營利組織參與模式:台北縣社會工作者協會。

(3) 衛生教育學校或機構參與模式: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4) 衛生醫療專業組織團體參與模式: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5)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或衛生所參與模式:花蓮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9. 社區評估指標的規劃:結合專家、在地健康資源人士、及健康營造實務工作者,組成焦點團體,探討規劃社區評估的指標。可能的指標包括:標準化的操作模式、參與者在防疫知識,社區參與,衛生習慣及健康關懷等各方面的改變。



健康新生活

雖然我們還不是聯合國或WHO會員國,但是台灣的公共政策一直是與聯合國或WHO的脈動,互相配合,像全民健康保險、健康平等權的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等,不僅是呼應世界,更是促進健康生活和價值觀,建構健康家園的逐步累積成果。SARS 的社區防疫過程和成果,也備受國際肯定,WHO傳染疾病部門主任海曼在WHO正式宣布台灣從SARS感染區除名記者會表示:台灣展開大眾教育運動,說服大眾固定測量體溫及迅速向發燒診療站報告,如此大幅縮短了發生症狀及隔離病人的時間。海曼強調,所有相關部門反應協調機制的建立,也是台灣成功的另一個關鍵。

因此,我們要更用心用力持續推動以健康為議題的社區學習、營造計畫,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提升當地社區的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各地不同的「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模式」。

行政院SARS防治及紓困委員會李明亮指揮官表示,這次動員社區進行全民量體溫對抗SARS運動,是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如果全民和社區都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觀念,並建立共識,那麼這次為SARS所付出的代價就沒有白費。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認為:今後有許多事情不能全靠政府,需要民眾自動自發,例如勤於量體溫和洗手,一定會讓SARS和腸病毒的感染率降低,就算將來SARS再復發,相信台灣有了防疫經驗,未來一定會做得更好。

後SARS時代,「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的建構,使疫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進,導向雙向溝通的「新合作治理」,社區團體結合鄉鎮公所、衛生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醫療診所藥局、社區團體、志願服務團體等在地資源,透過緊密的互動和互信,建立起資訊流動、互補、同舟共濟的平台。

我們必須學習、珍惜這堂寶貴的生命教育,這場「心」世紀的瘟疫也許有其正面意義的,從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養成全民防疫健康慨念及習慣,營造健康生活。

SARS重建,台灣,安心!我們有信心,更有愛心!

方念萱,2003 SARS新聞報導的幾個分析點,SARS與台灣社會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

曾嬿芬、吳嘉苓,2003,看見病毒:流動、隔離與邊界,SARS與台灣社會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系,台北市。

李遠哲率社區營造學會籲熱心人共組防疫聯盟,中央社,2003年5月14日。

楊珮欣,社區防疫行動連線成立 官民系統聯手傳遞防疫資訊,自由時報,2003年5月26日。

全民量體溫 同步抗SARS,民生報,2003年6月2日。

王姵雯,發燒來電177專線開通,台灣日報,2003年6月1日。

余炎昆,陳綢包粽義賣,捐16萬買口罩,聯合報,2003年6月8日。

 

埔里阿嬤—陳綢,阿扁總統電子報,102期,2003年9月25日。

王姵雯,北市東華里的抗煞日誌-里長踩單車分送關懷與物品,台灣日報,2003年6月2日。

林順良,抗煞-屏東將投入十萬小尖兵,聯合報(高屏澎東焦點),2003年6月2日。

瞿海源、章英華,2003,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SARS時代的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台北市。

顧忠華,2003,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後SARS時代的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台北市。

呂志翔,世衛指台灣運氣欠佳但應變迅速適當,中央社,2003年7月5日



「行政法人」是契機還是危機—論兩廳院競爭力與經營之道

朱宗慶 /學會會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

前言

一流劇場多以精緻藝術為主,這是舉世皆然的現象。雖然有的劇場以歌劇為主,有的以舞蹈為主,有的則以戲劇為主;某些劇院選擇以出租場地為業務重點,某些劇院則自行製作大量節目。

在文化藝術根源深厚的歐美國家,甚至亞洲的日本與香港等地,單一區域內的劇院數量就相當多,因此各個劇院可以建立各自的特色,吸引不同的觀眾族群。然而在台灣,兩廳院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戲劇院暨音樂廳,而台灣的文化相當多元,更呈現出多重的面向,因此再思索兩廳院的定位與角色時,考慮的就要更多、更審慎。

我以為,經營兩廳院的方式,不應該由「法律」來限定,而是要有足夠的彈性,隨時依照著社會的趨勢、這個時代民眾的需求而進行調整。因此不應該將其經營內容用法令限定下來,因為如此反而會造成兩廳院的侷限,應該透過擬定年度計畫,或中程計畫,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兩廳院的經營理念,同時也有機會讓社會與兩廳院進行互動。

一、 國家劇場的社會角色與國家任務

1. 兩廳院具有多重的角色與功能:與全球各地重要的演藝中心相同,兩廳院具備著多種功能,既是節目製作單位,亦是場地維護與管理單位,此外,兩廳院更肩負著藝術社群的經營,與觀眾教育與培養的責任與角色。

(1) 節目製作者: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與「櫥窗」,兩廳院的節目將是國際人士體驗我國文化的管道,同時也是我國民眾尋求文化認同的場遇。因此,兩廳院除了將部份場地出租,更應該主動製作足以展現我國文化與特質的節目。目前兩廳院每年製作約600場之各項活動,含室內演出、講座、戶外大小型演出等;節目內容以高度藝術價值,具有精緻、創意等特質為製作標準;節目來源則包含國內外各經紀公司、表演團體、各國演藝中心推薦,以及國際重要藝術節。

(2) 場地維護與管理者:兩廳院每年提供50%場地空檔(約600場),供民間藝術單位以低價承租。兩廳院並負責舞台設備之維護、更新,使其保持國際一流之專業標準。此外,兩廳院並負責服務人員之提供與訓練,協助場地承租單位提供給觀眾最優良之服務品質。

(3) 藝術社群經營者: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演出場地,許多大型表演藝術團隊往往以兩廳院的檔期,作為安排其他場地演出的依據,因此兩廳院的檔期若不能穩定,團體將難以進行有計畫的營運。因此,兩廳院與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透過委託製作、合作主辦、協辦等等方式,將國內重要表演藝術團體之演出,與兩廳院的長期節目規劃結合,使得表演藝術團體可以在穩定的檔期安排條件下,更專心於藝術成就的累積。如此一來,兩廳院得以有更為豐富的節目來源,觀眾的拓展可以更有步驟及效率,而中小型團體也會因為大型團隊檔期的穩定,獲得更多在其他場地演出的機會。

(4) 觀眾教育與培養者:兩廳院採取低票價政策,降低民眾參與藝術之門檻,使得藝術有更為普及之基本條件。此外,兩廳院每年舉行近百場藝術教育推廣演出,以及數十場各類藝術講座,透過主動的推廣與說明,為品質精緻的藝術演出,開發更多的觀眾。此外,並結合電子傳播媒體,使得兩廳院的節目可以突破地域之限,為大台北地區以外民眾所欣賞。

2. 兩廳院是我國文化的表徵與展示櫥窗:兩廳院是我國最重要,同時也是過去十多年來,受到國際藝術界相當重視的演藝中心。民國七十六年十月,紐約市立歌劇院在兩廳院的盛大演出,不僅在國內引發一股文化熱潮,更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以外,唯一可以展顯如此文化與經濟實力的國家。

惟在兩廳院之後,我國即未興建另一座與兩廳院同等級與規模之藝術中心,兩廳院遂成為我國國家劇場之唯一代表。作為我國唯一國家級演藝中心,兩廳院自然成為世界各國觀察我國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兩廳院的蓬勃與活躍,相當程度的反應了我國政府與民眾對於藝術的重視程度;兩廳院的品質,更是我國文化品味的一種象徵。所以兩廳院的努力,正是為我國的文化形象而堅持。

3. 兩廳院的願景、目標與工作重點

願景—打造一個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

目標—成為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劇院

中程工作重點—

(1) 自九十年起提高節目自製比例至50%,加強評鑑作業,以提高節目品質,並降抵節目製作成本,以降低民眾參與藝術欣賞之門檻。
(2) 建立國際藝術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劇場協會與會議,並不定期派員拜訪各國知名劇場,除進行經驗交流與資源互惠,同時觀察各國劇場營運優缺點,以擬定兩廳院之競爭標準參考。
(3) 進行2003-2005「維護兩廳院建物設備安全既提昇演藝器材」專案計畫,一方面更新舞台專業設備,以及後台化妝室設備,以符合國際專業標準,滿足場地使用者之各種需求。同時進行建築物安全之全面檢測,務求將公共災害發生之機率降至最低。
(4) 兩廳院的舞台,一直以來因為可以用不計盈虧的方式供表演團體使用,給予表演團體另一種形式的協助。兩廳院已與表演團體建立各種合作的方式與管道,讓團體提早規劃,讓兩廳院的行政資源,落實在團體的演出製作之中,給予團體更穩定的舞台。
(5) 兩廳院每年安排百場以上藝術欣賞講座,除了於兩廳院內進行導聆及導賞活動,並深入企業、學校、社團,進行小型藝術解說座談,開發潛在藝文消費者。
(6) 繼九十年開放自用車迴車道共大眾使用,以及增加女廁數量之後,兩廳院今年將進行外部園區空間之調整,將面對信義路及愛國東路二側之矮圍籬拆除,使該二區域成為開放空間,使民眾進入兩廳院之動線更加方便流暢,並除去了兩廳院與民眾之間森嚴的距離感。開放後之廣場稱為「生活廣場」,其上將樹立各項文宣設施,透過視覺的豐富,為兩廳院帶進高度活力。
(7) 面愛國東路的廣場廣場,已經於今年九月六日開幕,因腹地較大,將於假日安排小型業餘演出。面對信義路側之廣場,則將成為花園廣場。與生活廣場同時開放的,則有「誠品書局」;明年一月並將設立「藝文旅遊資訊中心」。
(8) 加強與民間企業單位之合作,開發企業贊助商。並將於明年全面更新票務系統,提高營運績效與服務品質,增加藝文消費之方便性,以及兩廳院與藝文消費者之良性互動。
二、 問題與困境

1. 定位不明造成的困擾:成立十六年來,兩廳院一直以「暫行組織規程」為運作依據,屬於政府以暫時之行政命令設置之機構,並且從成立之初,就積極研議轉型成為「財團法人」,以更為符合世界劇場之經營慣例與體制。然而十五年來立法始終不能成功,許多制度長期「暫行」,造成工作人員身分不確定,多以政府機關中屬於臨時人力之「約聘雇」身分進用,充滿不穩定感,雖為工作主力,各項福利與照護與升遷卻遠遠不如少數編制內人員。在前途不明,專業能力不受激勵,難以進行管理的狀態下,優秀員工或難以發揮,或選擇離開,對於兩廳院的管理與專業品質,造成負面衝擊。

2. 現有公務體制不適合藝術專業機構:公務體制之設計,要求同一種制度可以運用於各種不同行政機構,因此以同一種齊頭式標準進行要求,相關法令龐雜繁複,缺乏彈性。專業需求極高之兩廳院,根本上並無法適用公務體制,在公務機關人事制度及會計制度的種種不具彈性的限制之下,造成兩廳院人事進用、財務機制幾乎處處受限,長期累積問題幾乎無法突破,衍生停滯膠著的現況。舉例而言,劇場之場地節目安排往往必須提早二年進行,以配合國際藝術運作習性與生態,然公務機關預算卻是年年審定,對於兩廳院採購節目造成實際困擾。此外,公務機關受到層層法令限制,效率十分差,難以因應國際瞬息變化,國際知名團體經常抱怨兩廳院之冗長公務作業與決策流程,寧可選擇亞洲其他具有消費實力之國家演出,兩廳院之國際競爭力與利基正急速消逝中。

又如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等國,近年來無不積極發展文化藝術,「文化藝術」早已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施政重點之一,同時各國也努力興建新劇院,或重新大規模整修舊劇院,強調其作為國家文化表徵的重要意義;據知, 2008年之前,大陸更將增設至少100座劇場。然而,未來二十年內,台灣卻只可能有一座兩廳院,因此如果再不給予兩廳院適合的體質與基礎條件,使其進行專業上的發展,台灣過去曾經享有的文化優勢與競爭力,將很快的消逝殆盡。

3. 人才資源管理不易:從事表演藝術行政之優秀工作者,少有具備公務身分者,目前最多僅能以「教育人員聘用條例」為因應,然高度專業之工作人員未必具有碩士以上學歷,該條例之應用,僅解決少數問題,兩廳院長期限於找不到符合條件之專業人員之困境。而內部缺乏升遷與激勵管道,優秀人才與優異之工作表現反而無法獲得激勵,管理極為不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之狀況屢屢發生。且依照目前公務機關人員「員額編制」之人力規劃方式,兩廳院難以依照業務屬性與內容,進行必要之人力配置作業,致使工作人員無法良性流動,造成管理上之相當困擾。

4. 外界錯誤認知妨礙機構成長:兩廳院肩負重要推廣藝術之責任,場租及票價接無法反映成本,其間差異,原本有賴政府補足。然長期以來,政府補助不足,難以維持兩廳院運作所需之龐大支出,僅能舉債因應。如此一來,外界對於兩廳院卻產生「虧損連年」之錯覺,對於兩廳院近年來各項力圖把握既有利基,重新累積國際競爭力之措施,也就抱持著批判成見,不求深入了解,重挫了兩廳院士氣,對於兩廳院的轉型,毫無幫助。

三、 契機—法人化

維持不明的身分或繼續準用公務體制,兩廳院將無法解決上述種種實際營運問題,而上述問題無法解決,則兩廳院永遠無法建立可長久生存,卻又足以厚植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因此,兩廳院生存的契機,唯一就是「法人化」。

兩廳院不適合公務機關體制,然而其角色與功能定義又使其無法屬私法領域之民間營利或非營利單位,如財團法人。因此,必須找出第三條路,亦即「公法人」體制,使其得以脫離公務機關體制,增加營運彈性,提高營運效果,但又能透過年度與中程計畫,確保國家任務之遂行。

政府對於「公法人」後之兩廳院,應給予必要之財政支持,而「法人」則接受政府進行績效評鑑,並依政府資訊公開辦法,將一定資訊公開社會各界查詢,另尚有立法及監察(審計)監督,其解散清算之行為,更須提請行政院同意。嚴謹卻不會干預藝術專業運作之國家監督機制,可以讓採取「公法人」精神與運作方式的兩廳院,免去「財團法人」遁入私法之疑慮。

1. 國際劇場慣例:國際一流劇場多以「法人」概念經營,包括美國、瑞典、荷蘭、德國、日本、法國、英國等。而在推動法人化的過程中,兩廳院也曾造訪英、法、日、澳洲、新加坡等國之國家級劇院,尋找最為可行且成功之營運模式,結果發現各國國家劇院,皆具有幾項最為重要之共通點:(1)劇場之藝術獨立性、自主性高,(2)政府給予一定之財務支援,(3)以專業人員經營劇場。

以日本「新國立劇院」為例,為了「提倡傳統藝術以外的藝術形式」,日本政府於1972年通過法律,建立第二國立劇場(原有國立劇院以傳統藝術演出為主),以西方的歌劇、芭蕾等表演藝術為主。新國立劇院即為一公法人形態的公益組織,設有理事會25-30人為主要運作決策單位。
澳洲雪梨國家歌劇院也採取類似公法人之組織型態,政府設有信託基金,並委由董事會進行基金運用管理。而董事由政府指派,計有10位,一半來自藝術界,一半則來自商業界,其主要職責為擬定經營策略,規劃三年的預算等工作。至於其工作人員,則全數為藝術與行政相關之專業人員,包括其行政總監,其人員進用皆以專業條件為考量。

而因為反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俄國對於文化控制與利用,遂發展出「手臂距離原則(Arm’s length principle)」的英國政府,其主要劇院,如英國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皇家國家戲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er)等,皆採取法人組織,設有董事會,其董事成員或有藝術理事會(Arts Council),或由文化媒體體育部指派,然其行政總監以下工作人員,則皆聘用專業藝術人員,以進行藝術專業之營運。

最為成功的例子,應屬法國劇院之經營模式。自密特朗時期奠定「文化大國」聲望的法國,則視文化為人民的福利之一,投注大筆的文化預算,並給予藝術高度尊重。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劇院—法國巴士底歌劇院(Opéra Bastille)與巴黎國家歌劇院(Palais Garnier),皆由法國文化部管轄,其運作模式,除少數財務會計、出納等行政人員為政府公務人員(約10位),其餘皆聘用專業人士(約1500名),而在此工作的專業人士所享有的福利比照公務人員。藝術總監的任期6年,由總統任命。藝術總監向政府負全責,故以藝術為最高依循標準,行政工作則以配合藝術總監為原則。另設有董事會,11為董事,其中7人由法國文化部預算部指派,4人為員工之代表。

世界上成功及重要的劇場,皆不以公務機關方式運作,多設有董事會、藝術或行政總監,並聘用專業人士進行專業化經營。新近成立之各國劇院,例如新加坡濱海劇院,更早在籌備之初,即由政府成立非營利組織進行營運管理,由董事會聘請行政總監,並向政府負責。由此可知,公務體制不適合專業藝術之經營,舉世皆然;而由各國劇場成功之經營例子看來,負有國家文化責任與任務之劇場,必須獲得政府必要之財務支援,並聘請專業工作人員進行管理與營運,其經營不以營利為目的,卻以彰顯該國文化藝術特色為宗旨,有高度藝術自主性格、靈活度,以及民間之活力。而綜合以上成功之例子,可知「公法人」(public corporation),為最適於非營利專業藝術單位之營運模式。
2. 法人化後的兩廳院:完成法人定位可以確立兩廳院執行國家「推廣藝術」任務之定位,解決了政府財政緊縮,導致目前各「財團法人」基金無法孳息運作之現實問題,卻也提供了充足的財務支援,確保國家任務之遂行,對於原有員工之處理,亦能夠全面關照,適當處理。

(1) 目前兩廳院所面臨的人才、專業管理等問題,將可透過法人獲得解決—兩廳院的用人將不需要具備公務資格,而是以其專業能力,成就作為進用與敘薪的標準,可以設計一套對於工作同仁真正適用,且能反映出業務核心價值的工作準則,而所有的激勵與升遷,都將與個人工作能力與工作成績緊緊相連,從此將不再有坐領乾薪、過度保障,或甚至付出與回饋遠遠不能相比的偏頗情況。

而人力多寡則依照業務複雜程度與數量,適時進行調整,使人力的運用更為徹底及有效,而非僵化的在員額數量下運作,絲毫不考慮業務量與工作人員數量的配合。如此方能進行必要之人力與人才管理,換言之,使人適才適用,並提高個人的產出效率與品質。

(2) 財務的運用,可以使兩廳院有更多必要的彈性,但是因為必須提報年度計畫與中程計畫給董事會、監察人會以及教育部,並在網站上公告,因此財物運用狀況將完全透明,而不至於產生「黑箱作業」疑慮。而兩廳院也終於能夠依照業務屬性進行資金運用,由董事會中藝術專業之董事們,來判斷財物運用之合理性,而非由其他行政單位進行非專業之監督、核准與監察。

而唯有上述種種人才、管理、財務的問題,都獲得解決之後,兩廳院才能以真正專業的方式進行營運,從而維持並增加利基點,而兩廳院才有可能增加國際競爭力,與各國劇場相抗衡,發揮其應有的社會責任與多重功能。

四、 兩廳院對表演藝術界的長遠影響

兩廳院「法人化」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專業經營」的理想,而「專業經營」的目的,便是為表演藝術團隊帶來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協助:

1. 得以更為專業化用人及經營,使表演團體之專業要求獲得滿足

行政法人化之後,用人方式將以「專業能力」為考量,具有高度專業能力之工作人員將獲得留用,同時也可延攬更多專業人員,提高服務品質,滿足表演藝術團隊各類專業要求。而這裡所指的專業,除了藝術,還包括製作、技術、企劃、行銷、財務、觀眾服務、人事、管理等各個面向的專業。

2. 得以更為強化劇場行銷能力,擴大藝文消費之觀眾群

行政法人化後,兩廳院將可突破現有人事組織,成立行銷部門,強化兩廳院的行銷功能,加強進行藝文推廣活動,使藝文消費成為民眾生活必要之一部分,從而擴大藝文消費市場。當觀眾進入劇院成為生活中必然的習慣,表演藝術團體將可以更為專注於藝術的呈現,創作更多作品。

3. 可以成為全國文化中心發展的參考模式,促進國內公立劇場專業化發展

兩廳院是國內最具規模與專業設備之劇場,其專業化發展對於國內其他公設劇場,將有相當之連帶影響,透過更為專業化的經營,兩廳院可以成為藝術行政與技術人員之培育所在地,更可以成為其他公立劇場之營運參考。

因此,兩廳院之行政法人化,將可以成為其他劇場之參考模式,從而也促進全國公立劇場之專業化,爭取更多資源,逐步改變國內劇場環境。

而唯有國內劇場生態更加專業化,國內藝文消費市場方有機會成長,表演團體才能以最小成本,最高效能拓展觀眾,並投注更多心力於藝術呈現品質之上。



4. 得以更為靈活運作,擺脫層層官僚作業,提高服務團隊之效率

擺脫公務制度對於藝術專業機構的不適宜規定,以及層層繁複作業程序,可去除不必要之公務流程或手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對於表演團隊之服務效能。

5. 得以去除不必要之公務法規限制,與表演團隊進行更具創意之合作

由於公務法規之種種限制,如採購法之各項要求,與表演團隊之合作模式,較無法具有創意與變化。行政法人化後,「專業需要」將獲得更多重視,可以與團隊發展出更多種合作可能性,甚至可能發展國際劇場合作計畫,透過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脈絡,為表演藝術團體的作品,找到更多跨國舞台。

兩廳院是國內公設劇場的標竿,其專業化定位的成功,以及未來運作的模式,都將可能成為其他文化中心的依據與參考,而唯有全國各地之文化中心都能落實專業經營,對於表演藝術界才能形成正面而深刻的正面影響。

文化行政組織之改造—兩廳院、博物館之行政法人化(上)
 
徐新隆 / 第13梯文化服務替代男.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壹、緣起

日前媒體報導立院審查兩廳院(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行政法人設置條例,故宮博物院、臺灣博物館、臺灣手工業研究所等機構亦朝行政法人化方向努力,行政院亦於4月4日完成行政法人法審查,其後更選擇了教育部教育研究院、文建會臺灣交響樂團、臺灣文學館、體委會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作為行政法人化的優先推動個案(14日聯合報6版)。究竟行政機關、行政法人和財團法人三種體制有何良窳?本文擬就三種組織形式予以分析。


貳、行政組織模式



行政主體,係指行政法律關係上得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主體,有自主意思與法人格。行政主體的種類除國家、地方自治團體外,尚有其他公法人,我國具法人格地位者僅農田水利會。德國法上的行政主體如博物館、公立大學等公營造物法人,以及各種公法上財團,於我國僅為行政機關。

 

參、組織改造的法制重點



按行政法人,本質上係指為行政目的創設之公法人,我國法制上尚在草擬萌芽之階段。除卻學理想法而以現行法制層面考量,我國行政法人是否成立,首重是否依特別之公法法規組織設立,即該法規須明確授與其「公(行政)法人」地位。將來如由博物館轉型而成為行政法人,尚須特別注意以下重點:

一、法人地位必須有法律依據:公法上法律人格地位之取得,無論採取單一基準法或多數特別法之形式,皆須於法律中明確授與法人格。

二、明確之行政組織權限:法規須明定其享有固定之任務、職掌、管轄、權限。

三、運作獨立性、財務自主、專業化:公行政法人較行政機關更具獨立性,法人自有財產得自行運用,執行團隊可更加多元化與專業化。

四、人事鬆綁:新進人員無任用資格及身分保障問題,人事任用可更具彈性,待遇可採行績效制度。

五、監督範圍較小:監督機關對於行政法人之營運計劃作審核,除重要營運、管理、人事、會計事項外,原則上僅採適法性監督,並以事後監督機制為主。

六、公法人作成行政決定時必須遵行行政程序法:其個案處置且發生外部效果之行為構成行政處分,相關人民得對之提起行政救濟。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地方論壇-雲林場



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將近10年,不論在都市或鄉村地區,都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性社區組織成立,從地方文化認同、地方文史資源的整理出發,或者以環境保育、生態保護工作為主軸,或者著眼於民俗藝術的傳承,以及爭取公共服務、增添社會福利服務內涵、提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營造健康生活等,展現出民間活潑的生命力與真摯的本土關懷,給予日漸惡質化的台灣社會一線新的生機。

社區營造涉及各種不同學科之學理與實務,為增進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的朋友們能互相溝通、交流與支援,也讓社區面臨的公共議題,能有機會深入的對話,找尋拓展、永續經營的可能性,更藉此互相打氣、加油。因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預定自今年11月份起,邀請在地的社區營造伙伴們,在花蓮、雲林、高雄、台北,舉辦地方論壇,談論內容以當地社區關注的議題為主軸,盼望社區營造伙伴們能熱烈參與,以社區營造的熱忱和理想,發揮行動力,讓更多的想法與作法彼此激盪,描繪出更人性化、更周延、更長遠的社區的藍圖。



雲林場

時間:2003年11月14日下午18:40報到



主題:社區.生活.水資源



時間:2003年11月14日下午18:40

地點:雲林縣縣議會

活動流程

18:30報到

18:50貴賓致詞: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陳錦煌醫師

19:00主持人: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永進

19:05引言人:潘是輝/雲林科技大學講師(20分鐘)

19:25與談人:鍾永豐/嘉義縣文化局局長

張正揚/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副主任

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文資所所長

莊雅仲/雲林科技大學教授

李永展/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各10分鐘)

20:15綜合座談(60分鐘)

21:30結束

 
■ BACK
■ 第二屆非營利組織女性領袖培育工作坊

贊助單位: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青輔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主辦單位:台灣藝術發展協會(Art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aiwan, ADAT)
協辦單位:崔媽媽基金會

讓我們一起手牽手-2003非營利組織女性領袖培育工作坊
 
身為非營利組織領導人的妳,心中是否會常問著這樣的問題?
* 如何能在極少人力、財力的工作環境中,有效推動具影響力的公共事務,又同時能保有自身的生活
品質?
* 我的組織要如何經營管理,才能突破現狀?
* 我想要結合國際組織的力量,來推行美麗寶島的公益運動,但要如何執行?


由美國Henry Luce Moore Foundation自1995年起全額贊助一項名為ELM華人女性領袖計劃The Elisabeth Luce Moore Leadership Program for Chinese Women (簡稱ELM Program),並由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簡稱IIE)規劃執行。自1995年起根據不同主題:藝術教育/環保社區/社會服務/經濟發展等四大領域,提供每年八名來自兩岸三地的非營利組織女性領導人至美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訪與學習進修的機會。此課程的安排不僅使參與者對美國非營利組織的概況有全面性的了解,同時讓個別成員提昇其專業領域,更讓組織領袖們有機會與美國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可以進行經驗交流,同時也讓各組織的代表們,了解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差異,並聯結成一個國際網絡。

曾參與此計畫的代表在經過此次的學習參訪後,希望延續此計劃之精神,培養非營利組織的女性工作者,特在2002年成立了第一屆的「女性領袖培育工作坊」,並受到極熱烈的迴響!同時,在工作坊中,我們觀察到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大部份為女性。而女性工作者在人力、財力極少的工作環境中,欲創造最有效的公共事務影響力,欲使組織經營突破現狀,又想保有家庭/自身的生活品質,長期處在多頭蠟燭齊頭燒的處境下,不得喘息,卻又不願放棄成就公益環境的理想。因此,身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女性工作者,我們常常在矛盾與糾結的狀況之下匍匐前進。

2003年,我們希望再度手牽手,讓在台灣非營利組織女性工作者再度聚會,在工作坊中共同激盪出迎戰困境的解決之道、學習建立國際網絡以讓組織突破現狀的作戰技巧。本協會並特別邀請中國NPO信息諮詢中心的主任,暢談中國NPO的當今發展情形,以促進兩岸NPO的了解與可能合作的機會。
 
 
報名方式
時間地點
2003年11月22日~ 11月23日(六/日)
富邦教育中心/淡水文化基金會(殼牌倉庫)
對象
二年以上參與非營利組織運作經驗之女性
費用
新台幣1200元(包括住宿、餐點、及保險費用)
報名方式
1. 請填妥報名表,傳真或Email至台灣藝術發展協會 彭仁怡、劉麗婷小姐收
FAX:(02)2321-1739 Email:adat@ms61.hinet.net
2. 本工作坊因名額有限(招收60名學員),故須先繳交報名表,經主辦單位審核後,以電話通知匯款事宜。
3. 於劃撥完成並傳真匯款單據後,始完成報名手續,請勿先行匯款,否則恕不退費。
郵政劃撥戶名:【台灣藝術發展協會】  郵撥帳號:19449905
4. 完成報名手續後,主辦單位將會寄發報到通知,請於活動當天攜帶至會場。

ADD:台北市100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77巷9-1號2樓
TEL:(02)2357-8818 網址:www.adat.org.tw (可於網上下載報名表)
 
 
 
■ BACK

■『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將於2003年12日1日(星期一)於該館舉行『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有興趣者,可上 http://www.nstm.gov.tw/hotnews/1007_1/

查詢相關訊息及報名。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http://www.cam.org.tw/
E-mail: service@cam.org.tw
TEL: (02) 2361-0270 ext. 517
FAX: (02) 2389-0718



■ BACK

■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實施計畫

http://www.nstm.gov.tw/hotnews/1007_1/#top

■ BACK

■第三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



”身”耕田野-雲林的在地知識

第三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身」耕田野-雲林的在地知識

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與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共同主辦的雲林研究研討會,已邁入第三個年頭了!本研討會素以知識份子對時事的關懷為出發點,強調在地出發以及田野調查的方式重新檢討既往研究的精神,為熱愛雲林鄉土的人士所支持。本次研討會主題與雲林縣的政治、經濟、社區、文化、生態、產業等議題均密切相關,歡迎共襄盛舉!



․時 間 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六)、十六日(日)

․地 點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演講廳

․參與對象 凡關心雲林縣文化發展人士歡迎參與討論的行列

․報名費用 新台幣伍佰元整(含論文集、餐點、參訪車資、保險,恕不提供住宿)

․指導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雲林縣政府

․主辦單位 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報名方式 請將個人姓名、身份證字號、出生年月日、聯絡電話、地址、E-mail、職業或團體名稱傳真至(05)522-3886或從網路下載報名表填寫。
報名費用請劃撥至22465121 戶名: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劃撥單背面請註明「報名雲林研究研討會」。十一月十四日(五)截止報名,名額以一百五十名為限,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 05-5223887.05-5223925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連絡地址 640雲林縣斗六市光明路14號
․網 址 http:// www.ychu.org.tw

․E-mail  jenru.wang@msa.hinet.net

(使用mail者請再以電話05-5223887確認)

行政

■2003桃園縣文化局眷村文化節~眷村故事館



以下各活動洽詢電話~

    『tel/03-3595696 桃籽園文化協會』.

    『傳真報名專線/fax/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老眷村.新活力/新社區.老感情~邀您一起來眷村歡喜鬥陣行!

是臘腸,饅頭和人情味吧,佐著黃昏的微風,大柱子,ㄚ頭,小寶的嬉嘻鬧鬧,配著醬油炒菜的香,罩住了暖暖的,我們的村~讓這些屬於記憶中的美好,化成老照片的陳年佳釀,一幕幕在您眼前重現…………

 

各項精采活動等你來鬥陣行~(各項單元詳細時間請參照下頁)

&.眷村故事館(讓影像跟您說老故事!台灣特有的聚落文史館!免費入場!)

&.街頭魔朵裝扮秀(五人一組.獎金:一萬.八千.五千!)

&.籃球鬥牛賽(三人一組.獎金:五千.三千.兩千)

&.棋藝大賽(個人賽.獎金:三千.兩千.一千)

&.大家來擺攤~社區園遊會(免費入場)

&.社區有彩虹~馬賽克拼貼相框教學(免費教學)

&.大家來飆戲(免費開放表演舞台!)

&.健康來開講(免費入場)

2003桃園縣文化局眷村文化節~眷村故事館相關活動

活動單元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內容

眷村故事館 

~老影像.話家常

(免費入場)

11/30~12/13

am10:00-pm6:00

龜山前陸光三村文康中心

(龜山鄉光峰路千禧新城)



*眷村大頭貼~

眷村美麗的房舍,搬到活動來喔!歡迎您來拍拍照,每天只有前100組參觀的來賓,可以免費得到眷村大頭貼的精采照片喔!

*眷村開麥拉~

快來眷村拍電影喔!不管你有沒有住過眷村,歡迎您一同來回味演出台灣60年代社會的酸甜甘苦!一起來當最佳男女主角喔!每天拍攝開放時間下午1:00~4:00.每天名額有限,請大家千萬把握全台灣難得的機會喔!

*展出內容~

精采豐富的龜山眷村文史資料,有精采的老照片.文物.影片.空間面向,串連成眷村點滴的故事.錯過可惜!

*學校團體戶外教學與觀摩的最佳機會.您將一起體驗屬於台灣歷史重要的50年來的脈絡與發展.

*參觀的民眾還有機會摸彩得大獎!讓大家從眷村中快樂挖寶!

*眷村大戲院~難得一見紀錄片.切勿錯過

陳才根和他的鄰居們.11/30(日) 晚上7:00-9:30

外籍新娘在美濃.12/4(四)晚上7:00-9:00

我們一家都是原住民.12/5(五)晚上7:00-9:00

*另外還有精采的台灣50-60年代的新聞影片!讓你藉由影像重溫往日時光.

*『老影像.話家常』老照片徵文比賽

歡迎來參觀的民眾,踴躍寫下你最有印象的一幅老照片,不論你是新詩.散文.短篇小說.圖畫書….等等,請寫出您珍貴的心得與感動!(徵文日期:11/30~12/13展出期間)



 

2003年龜山地區眷村奧林匹克活動項目一覽表

活動單元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內容

大家來擺攤~社區園遊會

(免費入場)

12/7 下午1-4點





龜山憲光二村

*眷村社區以前的生活體驗,都搬到園遊會來喔!你可以來熱鬧闖關喔!有跳蚤市場.一家一菜.生活DIY.眷村老故事.還有精采的遊戲等您一起來挑戰!更歡迎您也來擺攤喔!

*來電洽詢電話:03-3595696鄭小姐

社區有彩虹(免費教學)

~馬賽克拼貼相框教學



11/30下午2-4點



龜山前陸光三村文康中心



*自己動手DIY玩馬賽克瓷磚做出美麗相框,讓您永久保存喔!

*11/15前,請傳真報名表至~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免費報名喔!名額只有50位喔!

籃球鬥牛賽(獎金等你來)

11/30~12/5

龜山千禧新城二期籃球場

*11/15前,請傳真報名表至~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每組前三名分別有:5000.3000.2000元獎金

*來電洽詢電話:03-3595696蔡先生

棋藝大賽(獎金等你來)

11/30~12/5

龜山千禧新城一期中庭



*11/15前,請傳真報名表至~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前三名分別有:3000.2000.1000元獎金

*來電洽詢電話:03-3595696鄭小姐

大家來飆戲

(免費開放表演舞台)





11/30~12/5

龜山前陸光三村文康中心



*11/15前,請傳真報名表至~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歡迎各學校與單位熱舞社.管樂社.音樂社….等社團組隊報名演

出,將免費提供您最佳宣傳的舞台喔!

*來電洽詢電話:03-3595696蘇小姐

街頭魔朵裝扮秀(獎金等你來)

12/7

上午11點~下午1點

路線~

龜山精忠五村~憲光二村

*11/15前,請傳真報名表至~03-3507249 桃籽園文化協會

*每隊至少5名成員.

*每隊補助1000元治裝費

*共有3個獎項,各頒發獎金1萬.8千.5千元獎金由街頭觀眾

與評審票選.

*來電洽詢電話:03-3595696蘇小姐

健康來開講(免費入場)

12/3

晚上7:30-9:00



龜山千禧新城一期中庭

*演講議題~關於大家的防癌飲食

眷村奧林匹克相關活動報名表

報名項目

(請勾選)







籃球鬥牛賽

11/30-12/5





□男子組(每組三位)

 □ 社會組(1985/9/1前出生者)□ 學生組(1985/9/1後出生者)

□女子組(不分年齡,可以自由組隊.每組三位)

(報名本活動之隊伍,報名時需繳交500元報名費.主辦單位將印製活動T恤給各組隊員)

*三個獎項:5000.3000.1000元獎金!



棋藝大賽

11/30-12/5

*可以自由報名.不限年齡.性別.不管您住哪裡.歡迎大家來挑戰!

*三個獎項:3000.2000.1000元獎金!



裝扮踩街秀

12/7.11:00-13:00

*一組以五人為單位.每組將有1000元的治裝補助(於12/7號當天報名時領取)

*報名本活動之隊伍,報名時需繳交500元報名費.12/7當天有參加踩街者,將退還保證金.

*有三個獎項,頒發:10,000.8000.5000元獎金!



馬賽克拼貼DIY

11/30.14:00-16:00

*歡迎親子.朋友.家庭.個人報名參加.

*免費活動.名額僅有50位.



眷村故事館

11/30-12/13

10:00-18:00



*活動內容有精采的眷村大頭貼.眷村開麥拉.眷村老影像.老玩意….等珍貴的歷史故事,在精采的故事館中,都可以一飽眼福!□免費導覽解說,開放時段:□12/1 □12/3 □12/8 □12/10

*每次可導覽30名.以上開放時間,下午2-4點,有解說員駐站,歡迎大家報名!

*歡迎國中小學學校團體預約報名導覽活動,有精采的闖關遊戲等大家來玩喔!還有精采贈品等學生來挖寶!

□『老影像.話家常』老照片徵文比賽 (徵文日期:11/30~12/13展出期間)

*有十個獎項,各獎項頒發:2,000元獎金!

報名人相關資料(參加團體活動者,請務必詳留隊員資料,以方便辦理保險相關事宜)表格不敷使用時,煩請自行影印使用!謝謝!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日

身分證字號

地址

聯絡電話

備註











































*欲參加各項單元的朋友,煩請於11/15前,將報名表傳真至:FAX/03-3507249桃籽園文化協會(24小時傳真專線)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洽詢:TEL/03-3595696 桃籽園文化協會 (10:00~20:00)*或直接回傳報名表至~pei.ch53005@msa.hinet.net



■ BACK

■2003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危機與轉機:新世紀的博物館】


邁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與數位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的功能與角色也日趨精緻與多樣化。除了新時代的挑戰之外,全球普遍面臨的經濟衰退、戰爭的陰影與疫病等,也間接衝擊了博物館界。經濟問題與財源拮据成為博物館營運的一大障礙,也引起對博物館機制與營運型態的再檢討與新嘗試。博物館從業人員面臨各種變遷與挑戰,應如何擴大文化視野求新求變,發揮專業與創意,結合傳統與時代新趨勢,積極開創新資源並靈活運用新科技,以因應各種新需求與新挑戰,成為當前博物館界之重要課題。
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於本年十月廿二、廿三日(星期三、四)假地下一樓遵彭廳舉辦第五屆博物館館長論壇,邀請國立歷史博物館黃光男館長、國立故宮博物院杜正勝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家維館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奈爾所長(Dr. Simon Knell)、法國雅峇瑪安德樂博物館聖法卡諾館長(Nicolas Sainte Fare Garnot)、美國陸榮昌亞洲博物館趙植平館長(Ron Chew)、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朴永福館長以及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李楚琳館長等八位博物館界與學界領導人齊聚一堂,以其專業與實務經驗,針對博物館在全球化與數位化時代所應扮演之角色、博物館的組織型態與創意營運、博物館的新時代需求與危機處理等議題,進行兩天多面向的對話與腦力激盪。希望藉由國內外學者專家意見溝通與經驗分享的機會,研商博物館所面臨障礙與危機的解決之道,促成未來跨領域及跨國際的交流與合作。
本次研討會將優先邀請國內博物館從業人員、相關之文教機構及博物館學研究之學者專家與學生等約一百二十人參與討論。報名方式請於十月一日至十五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網頁線上報名專區填寫相關資料,詳細會議議程登載於本館網站,網址為 http://www.nmh.gov.tw/。
 
 
■2003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協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理念

為因應世界對地球生態體系永續管理之理念,以及國內對本土自然資源的保育與合理利用,透過技術轉移、資訊交流方式,達到「國際夥伴關係、本土協同行動」的生物多樣性教育技能培訓。


目標

為推行一套編譯自美國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出版之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教材;藉由概念形成與技能導向的環境教育策略,針對社會各階層進行教育培植工作,以普及與落實國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能力。


時間

92年12月7~10日;為期三天二夜(於12月7日傍晚報到、開幕)


地點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


人數與對象

五十人;參加人員可包括正式與非正式教育機構、政府與非政府單位、企業組織、社區團體與從政人士。


參加條件

採個人背景條件遴選方式。有興趣者將依循規定填繳研習相關之報名表、自傳簡歷、以及工作單位主管提供之推薦函各一份;研習結束後,與會者將授予結業證書,並於日後期能勵行生物多樣性的教育推廣工作。(授課方式大多以英文為主)


課程內涵

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形成與發展。

2、生物多樣性教育技能的建立。

3、國際與國內推動生物多樣性現況之瞭解。

4、協助社區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教育規劃。

5、國際與地區性推動生物多樣性夥伴關係之建立與合作。

報名時間

自92年10月21日起受理報名,請密切注意本網站(http://homepage.seed.net.tw/web/swan)隨時更新的資料。92年11月16日報名截止,本會審核後,合格者另行通知,不合格者相關資料恕不退件。《錄取者將另行告知所需繳交之課程費用》

------------------------------------------------------------------------------------------------------------------------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Society for Wildlife and Nature (SWAN)
E-Mail: swanint@eagle.seed.net.tw 網址:http://homepage.seed.net.tw/web/swan
地址: 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75巷35號1樓
電話: (02)27846816、(02)27846800、(02)27098160 傳真: (02)27846774
 
■ BACK

■ 北歐生態建築師Varis Bokalders & Chris Butters永續生態技術交流會

 

一、講者:瑞典生態建築師 Mr. Varis Bokalders
( Ecological Architect, Lecturer of KTH )

現任:
(Dansk Center for Byøkologi

- Artikel Varis Bokalders )


挪威永續發展建築師聯盟(NABU) Mr. Chris Butters
(Project leader, Norwegian Architec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BU), and Course Leader, University of Oslo ISS, Energ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專長領域:生態建築、永續建築技術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ies

三、演講
(一)、台南場演講: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十日(一) 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階梯教室 (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二)、台北場演講: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四) 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地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視聽館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四十三號)

指導單位: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承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暨研究所
中原大學建築系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協辦單位: 財團法人祐生研究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免報名費,採網路報名http://www.cabc.org.tw/

聯絡人:86676398轉124莊先生

■ BACK

 

■行政院重建會藝文種子人才培訓研習

(一) 計劃緣起:

近年來,當社會再造及社區意識隨著無遠佛屆的理念宣導在台灣每個角落展現其蓬勃活力的同時,地方居民以各種生活的面相如空間改善、歷史保存、美化環境、產業振興、生態保護、公共設施等不同的議題切入嘗試實踐市民社會機制的建立,如何以規劃及設計契合相關主題的各類藝文活動為手段而達到凝聚及整合社區居民的共識和向心力的目地,以提昇居民的參與公共事務的熱誠,進而實現社會改造運動的目標,為此計劃執行的精神。

(二) 預計成果:

(1)提昇藝術欣賞之素養。
(2)加強藝文活動之策辦能力。
(3)汲取資深文化行政工作者。
(4)培訓計劃書撰寫的能力。

(三) 預計實施內容:

為期四天的課程涵蓋藝術欣賞的美學文化活動的案例外,尤針對基層行政人員及文史社團的計畫書撰寫能力之加強邀請專家學者傳授秘訣。

(四) 預計辦理計劃:

主旨:藉由藝術欣賞及藝文活動策劃的課程培訓社區活動中設計及執行活動的在地居民,以達到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辦理內容:

(一)實施對象:雲林縣之表演藝術團體,非營利組織及鄉鎮公所基層行政人員、村里幹事,社區發展協會及各級學校教師共70名 。

(二)報名方式:於B5規格白紙上填妥基本資料傳真至5223886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通知錄取後全程參與者授以18小時的研習時數。

(三)實施日期:中華民國92年11月20日(四)21日(五)、28日(五)
縣市觀摩:11月29日(六)至雲科大藝術中心,台南市誠品書局,國家台灣文學館 (限40人)

(四)實施地點:斗六市文化局地下演講廳

(五)洽詢電話:5223925徐國峰或0935833130陶慧芳

(六)師資簡介:林日楊、陳麗娟、王以亮、胡文淵、李奕興、鍾蕊芳、鄭道聰、曾乾瑜

 
 
行政院重建會藝文種子人才培訓研習2003
時間

日期

11月20日(四)

11月21日(五)

11月28日(五)

8:30-9:00

文化局報到

報到

報到

9:10-10:00

課務說明

陶慧芳

公共藝術與展覽活動

黃以亮

藝文 展演的城鄉均衡

林日楊

10:00-10:30

停格

停格

停格

10:30-12:00



藝文活動紮根與資源調查的意義



鄭道聰

藝術欣賞與活動策劃



黃以亮

地方民俗活動的特色突顯



李奕興

12:00-13:30

午膳

午膳

午膳

13:30-15:00

雲門三十

-雲門作品回顧、透視雲門的行銷管理

 

鍾蕊芳

計畫書的撰寫技巧



陳麗娟

誠品書局的文化魅力



曾乾瑜

15:00-15:30

停格

停格

停格

15:30-17:00

以文化遺產策略介入自主營造



胡文淵

文建會「藝術下鄉」

巡迴演出企劃分享



陳麗娟

綜合座談討論



劉建成 陶慧芳



































師資簡介 :

林日楊: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鍾蕊芳:雲門舞集行銷部經理

王以亮: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主任、空間設計系教授

胡文淵:環球技術學院視傳系主任

曾乾瑜:誠品書局雲嘉南高屏區經理、前台北誠品企劃部經理

陳麗娟:樹德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講師、前表演藝術聯盟學會執行漲、文建會「藝術下鄉」全省巡迴活動企劃

鄭道聰:赤坎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台南市文獻委員 

李奕興: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資深彩繪藝術研究者

■ BACK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徵求論文
 

 

◎ 研討會緣起與目的

博物館實體在西方發展的時間極為漫長,已衍生出一套面對博物館及其蒐藏品的特殊組織型態和知識系統。當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一世在北非的亞歷山卓市設立一座詩神繆思(Muses)的紀念室,探索人類知性與感性能力的當代博物館的圖像已隱然具現。紀念室中的詩神繆思,受太陽神阿波羅的管轄,在天上的饗宴中舞蹈、奏樂,在人間推行文藝。後代的人將繆思想像為「一群」(而非單一)專司各種學科和藝術的女神;西方的藝術家在想像她們的表徵(representations)時,賦予她們每人一種有別於他人的標記。例如:木板和尖筆、地球與尺規、書卷、假面、牧人手扙、大提琴、小提琴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博物館的內在性格及其外在條件,在這個博物館的原型(proto type)史前階段表露無遺,而在大探索時期與殖民主義發達的時代達到了最突出的呈現。

來自西方的博物館,體現了西方人對知識、藝術、物的思考模式、興趣和態度;博物館的建構發表了工藝成就,以及因國家勢力之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對世界觀及歷史的掌控和詮釋權力。博物館的基本形式終究涵攝於整體的社會文化情境。一九八○年代以後,由於詮釋自然、歷史和文化時的多元主張逐漸浮現;加上族群意識的被強調,地方性的、土著的、弱勢的或非主流的觀點受到重視,因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動及文化與資本主義對話的影響,以及人們重新檢討隱藏在博物館現象背後權力操作的問題,西方的現代博物館事業開始有新面貌出現;其學術的與社會文化的角色,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種種變化,而同一個(或和一種)博物館在社會文化體系的運作之中也有其動態性。作為一種 agency,博物館實體既受特定的社會影響,也不免對影響社會。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博物館學(museology)與博物館誌(museography)的目的之一,在於研究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及不同歷史階段的博物館,如何營造出自成一格的理論與實踐面貌。

由於博物館幾乎涉及人類知識及自然界的全部,以物性(materiality)為基礎的博物館業務繁雜,需要許多專業技能;作為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個重要部分的專業技能的崛起,發展出結合了日常生活中伸展探索精神、美感經驗、社會文化理解等能力的複雜實踐。事實上,現代的博物館已不斷地遭受挑戰,必須隨時反思研究、展示、教育活動、社區與觀眾服務等之「終極關懷」,檢驗知識建構、價值宣稱、組織運作的目的。現代博物館的情境,不但有如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開宗明義所指陳的:(人們)渴望知識、樂於使用感官,尤其是視覺的感官。也面對 M. Foucault 在《臨床醫學的誕生:醫學認知考古學》,試圖通過身體的「展示」之主題,處理空間、語言及死亡中之觀看行為的途徑。現代博物館範疇中的人際溝通、時間與空間的安排、社會的組織(組成)等方式,已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正可提供我們對前述現象的理解。

然則,臺灣是如何詮釋博物館實體呢?博物館又如何介入臺灣的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論述呢?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八年算起,臺灣公立博物館的設立至今已近九○年。臺灣早期的公立博物館便有博物館基礎研究與之事建構相結合的企圖,例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原有的(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自然史傳統便是。然而,整個臺灣的博物館之發軔期,則要遲至行政院十二項建設計劃的施行才開始。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和博物館學,在上述的情境中啟蒙,近十年來發展的過程,更受到臺灣的學術發展、族群意識、本土與族群觀念的影響。

臺灣的博物館數量增加,含有未來之想像的「博物館(或 / 和展示)規劃」甚為流行。幾座在硬體設備之投資上足以傲視全球的大型博物館陸續籌建完成,帶動一股新的博物館概念;由漢寶德教授一手創建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更豎立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發展的里程碑。省與院轄市的博物館,在可見的未來將有擴建或新設置計劃,導致一種新的文化政治樣態;各縣市文化中心的「特色博物館」漸趨成熟,而與地方歷史與文化有關的陳列室或博物館,也將在「發現與重構歷史」的潮流中配合著各地方文史工作室的成立而出現。我們當然也不能忽視,民間私人設立美術館或博物館、產業附設博物館、各類型機構設立屬於資料館性質的博物館或陳列館 …… 等,都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出現,形成有影響力的新的、分散又結盟的文化組織型態。

面對這樣的盛況與遠景,一個迥異於過去的、「新的」博物館世界,我們不但意識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織造出來的意義之網的獨特性,例如各種形式的博物館的構思,多多少少都呈現了在文化資產保存和生態保育的要求和呼聲之中,對於本土文化、科學教育的普及化,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史與人類生存空間議題的關切;我們也可發現,臺灣博物館事業的起步,捲入全球博物館「世界體系」之中,一開始便面臨了博物館性質、專業技術、與政治經濟的問題。近幾年來,臺灣的博物館實踐不但涉及複雜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領域,更被納入 Max Horkheimer 和 Theodor. W. Adorno 所謂「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範疇,開始嘗試通過「一個標準化、偽個人主義化和商品化的過程(a process of standarization, pseudo-indvidu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將相關商品的促銷及其分配技巧合理化。在文化的操弄之下,「人」不但是彼此可以互換的(interchangeable),文化產品的生產因此也不過是為了交換、而非為了滿足真正的需求。「人」在博物館事業的市場中便不免因此遭遇異化與疏離的現象。

博物館經驗告訴我們,知識及其建構不僅僅是往日的記錄,不僅僅是歷史,也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業。與博物館有關的多樣化知識是複雜的,不止牽涉繁複的操作工具,其背後也隱藏著各種政治經濟實踐的力量。一九八○年代,是臺灣意識性的開始進行文化建設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下列幾個特色。首先,臺灣博物館學的認識過程中,漸漸由編年紀事的歷史描述、技術與功能的引介,進入闡釋的、同時限理解的、理論上的思考與辯證。其次,這些論述也相當程度的呈現了博物館學本土(地方)經驗上的收獲,經驗研究的比例增加,而且開始在某些論題之上呈現累積。至少,在有關不同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博物館事業之例子的掌握,博物館之內在功能的反省,博物館社會文化角色的本質及其變化,不同類型的(自然史、科學技術、歷史、美術、綜合)博物館範疇與性質等方面,都得到一些注意。而不同(跨學科的)專業之知識與技術的投入,也使當前的臺灣博物館學有了基礎的業績,出現理論企圖和實踐把握的論述。雖然如此,臺灣的博物館發展呈現什麼樣的性質,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依據 Anthony Giddens 的觀念,博物館如今生活在「未來」而非「過去」的歷史之中;博物館實踐的參照點已非傳統與自然界,而是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往往要立即的根據判斷從事反思、從事決策的狀況。當前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所遭遇的,不但涉及對世界的一系列觀點與態度,更涉及複雜的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之擴展,獨立進行運作的民族(國家)與民主的制度,以及科學與技術的變革等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


◎ 研討會子題
臺灣的博物館界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建設發展,前述重要議題的掌握都嫌不足,但是許多議題也見之於漢寶德教授的論著與博物館實踐之中。我們認為,深入的探討博物館性質、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關係,不但有助於了解臺灣的博物館之實踐性格,也可能對建立本土(地方的)博物館學的理論開闢出一條蹊徑。【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研討會,竭誠歡迎下列幾個方向的經驗研究論文:

(一)歷史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性質及其社會文化實踐的形式。
(二)博物館領域內的相關學科(如自然史、科技史、藝術史、史學、人類學、建築學、平面設計、教育學、博物館學、資訊管理、保存科技等)知識建構的性質。
(三)臺灣地方的 / 文化的 / 本土科學對博物館實體的詮釋。
(四)全球化脈絡中臺灣的博物館與現代性之關係。

有意參加研討會者,請於2003年12月31日前寄300至500字「摘要」至本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將審查、並回覆是否可行。研討會來稿以中文兩萬五千字以內為準。論文截稿日期為2004年7月31日,逾期不收。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考《博物館學季刊》撰稿體例。來稿者請註明作者姓名、通訊地址、電話、傳真號碼、E-mail address以便聯絡。

研討會結束後,經同儕兩人匿名審查通過的論文,將收錄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之《博物館學季刊》專號。



◎ 研討會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三(2004)年九月九日(四)至九月十日(五)


◎ 研討會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 / 國際會議廳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合辦單位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 博物館學研究所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04臺中市館前路一號
聯絡人:陳慧玲小姐、左曼熹小姐
電 話:04-23226940 #246, #254
E - mail:pub@mail.nmns.edu.tw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六日
 
■竹管家具技能班招生

 
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竹管家具製作,國寶級名師指導。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專案補助
免學費,初學者材料部分免費。
一、參加對象:一般社會人士,學生,教師,社區文史工作者,年齡性別不拘。

二、辦理時間:92年11月22日起每周五晚上6:30-9:30 周六上午8:00-11:00

全程計20周,120小時,預計93年3月結束。

三、開訓典禮:92年11月22日(星期六)上午9:00

四、辦理地點:貓兒干文史協會會館(崙背鄉枋南村)

五、報名:

1即日起至11月20日止。

2.名額15名,額滿截止。

3.保證金2000元,缺席不超過總時數1/5者,期末退費。

4.工具自費(每組約4000元)

連絡人:楊永雄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枋南村15-1號

電話:05-6968905 0933-423749 傳真:05-6960602

E-mail:y32224@ms54.hinet.net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承辦單位: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

…………………………………………………………………………………………

報名表





 

性別

 

出生日期

 

身分證

字號

 





 

 

服務

單位



 







 





 







 

                     


■ BACK

■部落足跡冬之戀---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隨著部落足跡,

學習原住民族的山林生態智慧,

看見最深的悸動,

看見最美的人文與生態,

走進部落 感覺台東。



11/29、12/07 Mi Hu Mi Sang Wu Nei Nugn 高山(布農族)

台灣欒樹,此刻最美!

滿山的台灣欒樹美麗多變的色彩,點綴著南橫公路兩旁的山林。

在布農族解說員引領下,我們進入了日據時代最晚為日人統治的布農族郡社群傳統領域-海端鄉。布農文物館,帶您探索學習布農傳統的建築文化智慧、工藝之美。南橫公路入口的「拉馬達星星」公園、逢版事件紀念碑,認識布農族英勇的抗日史蹟,從南橫公路蜿蜒的峭壁、峽谷而上,山勢變化萬千,讓您對造物者鬼斧神工的表現感到讚嘆。「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進行深具”布農族文化”特色的溪流生態教育,帶您認識野溪常見魚類及動植物解說。霧鹿古砲台我們為布農族人抗日的英勇事蹟做見證。天龍飯店享用布農族風味餐之後,登上全台東最美麗的吊橋進入南橫古道,體驗布農族狩獵文化。您累了嗎?左擁天龍吊橋、右攬霧鹿峽谷、我們體驗南橫公路上最優質的溫泉。南橫公路的自然景觀渾然天成,沉澱您的心靈,天然的溫泉,為您洗滌凡間的塵埃!走一趟南橫,我們帶您發現體驗布農族的山林文化之美。

12/20、21 Ma Sa Ru 比魯溫泉(排灣族) 定點集結 自行開車

在排灣族嚮導的祈福之下,我們紋上了排灣族貴族特有的圖騰,它將保佑我們一路平安,引領我們進入南大武山下東排灣族的傳統領域。沿著溪流我們乘車越野溯溪而上,體驗深具”排灣族”特色的溪流漁獵文化:認識野溪常見魚類及動植物、以傳統工具體驗排灣族漁獵文化、男揹女過溪,一路解說排灣族的傳統故事,有時停下來尋找獼猴穿梭在林間自在的嬉戲模樣,有時聽聽奇異的蟲鳴鳥叫。抵達東台灣最美的野溪溫泉-比魯溫泉,溫泉瀑布、硫磺鐘乳石、牛乳瀑布的自然奇觀,將是您洗溫泉之外的另一視覺享受。體驗用月桃葉勺飲日本人讚嘆的甘美溫泉,在溪谷間享用排灣族的風味便當是您難得的經驗。午后三時,咱們收拾行囊,不留痕跡的帶著潔淨的身驅離開。比魯溫泉迷人的景緻,沉澱了您的心靈,天然的野溪,為您洗滌凡間的塵埃!走一趟比魯溫泉,我們帶您發現體驗排灣族的溫泉文化之美。



部落足跡-冬之戀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協辦單位:海端鄉公所 金峰鄉公所

【報名日期】即日起08:30至18:00,額滿為止(每梯次20人)。

Ma Sa Ru比魯溫泉活動需辦理入山證,報名結止為出發前15日。

【報名方式】電話或傳真或E-mail報名 ,須備妥參加者之身分證字號、聯絡方式及出生年月日資料。電話:(089)331681、354770 傳真:(089)331692 E-mail:tb.eastsd@msa.hinet.net

【查詢網站】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網址HTTP://tds.eair.com.tw

【活動費用】600元(7歲以上) 含原住民風味午餐、解說導覽費、活動交通車、200萬旅遊平安險、紋手貼紙。

【說 明】1.活動簡章備索。2.溪流活動有其危險性,為考慮團員安全,故活動需視當日河川水量而有所調整,特此告知,尚請見諒!

■ BACK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編輯小組: 洪德仁、鄭晃二、陳淑敏、許瑞君、林榮一、黃子青

電 話 : (02) 2822-7414 傳真: (02) 2822-7392

網 址 : http://www.cesroc.org.tw/

E-mail : cesroc@seed.ne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