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14》


第十四期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民國九十三年 一 月 五 日


前言

台 灣 的 NGO ■ 全文請連結

曾旭正 / 學會理事 .台南藝術學院總務長

社造番仔火

社造的反挫、民主的反思 ■ 全文請連結

李永展/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社造綠巨人

社區總體營造-大涼之我見 ■ 全文請連結

廖俊銘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
 
學會有喜二部曲
 
1.二個人的告白(下) ■ 全文請連結
 
2.續待........
張振豐 / 許宏年



台 灣 的 NGO

曾旭正 / 學會理事 .台南藝術學院總務長

  關於「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對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大家都知之甚詳,普遍都能說出一番道理;不過,這個問題恰恰是個實踐遠重於論理的事兒,若有言談,都應有助於進展,不論是價值、規範、鼓勵或者批判!

  從早期投入無殼蝸牛運動,到經營OURs,到參加社區營造學會,乃至於四處鼓勵人家合作組織,我的心情只有一個指向──促成更多民間團體,讓社會價值更多元,讓大家更學會團體合作。很可惜,我們的努力還不夠,不止團體不夠多,組織的力量也普遍很薄弱。根據最近文建會委託四區所作的文史工作團體調查,許多團體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就經驗所見,雖稱社團但絕大多數是「一人總幹事」社團,這個現象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就像經濟部門所常見的「黑手頭家」與「中小企業」當道的現象。在社會部門,那「規模」甚至比小公司還小多了!

  投入NGO與NPO者,多是古道熱腸者,獨來獨往慣了,是以合作不易,團結更難。放眼望去,在組織的發展史上分裂者多而合併壯大者少。這之中,想必有很深的文化集體意識在作用著。如果,社會運動的價值在於挑戰傳統與創新進步的話,改革的機器以及改革的標的就同時都在我們自己身上,兩項之間沒有先後的問題。

  所以,投入NPO是辛苦的,它的挑戰遠比私人企業或政府部門還艱困多了。要挑戰外在的條件,更要挑戰自己的內在。能夠把民間非營利團體經營穩健起來的人都是這個社會應投以掌聲的;能夠進一步創造新價值、創發新觀念的團體,則是這個社會的寶貝!

  近十五年來,台灣的民間非營利團體萌芽起步,累積的經驗有限,但是值得期許。除了持續鼓勵更多新芽之外,我建議可以嘗試推展「合作運動」,鼓勵個人與個人合作,團體與團體合作,主動地製造碰觸的機會,一起想一想我們幾個人合作可以作一件什麼特別的事;我們這兩個團體可以合作一項什麼行動!試試看,碰觸就有火花,星火可能燎原!

以上與大家共勉!



多元就業聯合商展暨研討會報名簡章 NEW!

「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 NEW!
逗陣來北投看戲 NEW!

台北當代藝術館徵人、徵件啟事 NEW!

澎湖縣觀光服務大使研討會 NEW!

台灣 Sugar Land 藝術高雄現 橋仔頭糖廠 NEW!
 
尋找牛角古老技藝-風燈與剪紙成果展 NEW!
 

第三部門學報徵稿 NEW!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NEW!
推薦網站電子報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發光山城電子報

魅力新故鄉電子報

桃園縣文化局電子報

各期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社造的反挫、民主的反思

李永展/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連月來一連串的政治社會事件引發輿論譁然,然而更多的時候,大眾關注的目的在於偷窺他人隱私的快感,而且因為當事人是所謂的公眾人物,不論是媒體或是任何人似乎也因此取得了議論的正當性。但是在媒體不斷挖掘以及所引發的一連串社會效應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整體社會價值的崩解,公眾討論以多元開放之名,透過粗暴的假民主態度,剝奪與侵蝕對他人的尊重。這種意識形態的傳遞,無異是對原本已經相當薄弱的民主價值的反挫,人際互動的殘忍與撕裂正赤裸裸的藉由大眾傳媒的強勢運作更為固著。

   隨著政治解嚴、總統民選,台灣雖已號稱民主國家,但民主亂象仍層出不窮,原因即出在台灣民主的基底薄弱,公民意識與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以至於雖有民主之形式,卻無民主之實質。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人致力推動社會深層紮根的工作,而社區營造即是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所形成的新一波民主改造工程。因為社區營造的基本內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有機社區」,不僅在影響生活的決策中,成員之間有廣泛的參與,並且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必須對其成員負責,更重要的是這個責任包括對這些成員中不同個體的尊重。

   然而這樣的想法似乎與社會的集體意識有著相當嚴重的斷層,尤其在非政治性的公眾領域中尤為顯著,因為民主被狹隘地限定在政治領域,卻忽略了民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社區營造的社區不僅是空間意涵的,更是人際網絡的,亦即如何將「自在的」(in itself)社區,轉化為「自為的」(for itself)社區,而所謂「自為的」社區,就是一個價值繫乎於關係(relations)而非物質的社會:一個關照自己並尊重他人的有機組成。

   近來的事件凸顯了我們這個社會殘忍的質地,問題不在於道德(不論是當事人或是社會大眾),而在於整體社會的精神狀態,一個缺乏核心價值與關懷的亂序狀態,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隱然已形成社會的主流典範,類似這種偷窺、整人的情緒無時無刻不被挑起,各種傳播媒介,無論新聞、娛樂、戲劇節目無一不充斥著這種以踐踏他人為樂的主題,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所有的事件以及社會大眾的對待方式是在經由這些過程的集體醞釀,每個事件不是偶然的個案,而是社會的縮影。

   社會改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典範移轉的過程,我們需要新的典範來支撐我們社會的成長運轉,而這個典範的起始點正在於人的營造,以及社區的營造,這即是人際關係的重整。唯有將「尊重」的價值落實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上,我們才能期待它能回應至公眾生活的領域中;而只有在公眾領域中養成民主的包容態度,政治上的民主才有可能真正的開花結果。




社區總體營造-大涼之我見

廖俊銘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

   終於大涼社區的企劃案也進入了尾聲,從期中刊物到現在,又和許多的民眾共同經過了兩次的活動,一次是把愛蚤回來園遊會活動,一次是社區老照片展。

   我們相當的高興,每一次活動的辛苦都有熱情的民眾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在這社區中我們的汗並不是白流的。對於大涼社區來說,社造是一種新鮮的觀念,不只是這裡,相信就算在大都會,多半的民眾同樣不懂得何謂社區總體營造。而我們在這邊的努力,並非是要灌輸什麼知識,而是和社區的人一起學習,讓社造的種子萌芽,不管在各方面上,這社區都能跟著時代一起成長。

   其實,有很多前來幫忙的民眾們,原本都並不知道我們所做的工作是怎樣一回事,而這工作站成立目的又是為何?但是藉由他們親身活動的參與,我們把社造的理念傳達給他們,藉由他們再傳達給他們的下一代、他們的鄰居,這影響力是會漸漸擴散的。社造本就是百年樹人的工作,開枝散葉到成長茁壯總是需要時間培養,總有一天必定根深蒂固。

   大涼社區的特色是水,有人工運河經過,這是我們的寶,有水經過的城市都是很美的,特別是政府現在有心要整頓它,大家更應該要珍惜,還它原本的舊貌。而在二月份,更有運河植樹活動,大家不妨想想看,將來有一天,乾淨的河水、飛跳的魚兒、成排的綠蔭、閒步的人們,運河岸儼然成為一個大家休憩、交流、活動的所在,這都將會是屬於大家的共同記憶,一說到大涼,大家便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喔,那邊的河岸真是漂亮。」這便是屬於大涼人的驕傲。

   其實不止水,大涼社區中也擁有許多吃的飲食文化,在我們辦過的許多活動中,相當多的店家都提供許多的優惠方案,與社區居民們保持良好的互動,因為它們也認為自己是這社區的一分子,並非勢利的只為了賺錢,它們也回饋給社區,這都是我們非常樂見的。

   人當然是更重要的一部份,親子的參與我們更是重視。大人小朋友一起來,在遊戲中學習。所以在園遊會中,設計了適合小朋友玩的社區大富翁及社區導覽隊,之後更有社區老照片展,讓小朋友們能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社區的演變,將來將這些了解轉變成對社區的認同,不管以後為了求學、工作而到外地,對自己生長的土地都會保持著一份深刻的情感。在導覽隊時被小朋友熱呼呼的手握著,心中真的有我正握著一顆小小社造種子的感覺,令人感動。

   其實這社區中還有許多的寶藏,都是極富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像是舊兵工廠的遺址、松王祠老樹、漁會、舊造船廠、舊魚源料理店、老金龜樹、光南化工廠、施景川古宅、鄭記漁行、烏橋等等。有些已經不存在了,有很多還等待我們去發掘,在老一輩的記憶中這些影像應該還恍如昨日才對。希望在未來的企劃案中,新血們能為社區整理紀錄出完整的社區歷史。

   社造簡單的可分為兩類,一是硬體,一是軟體。硬體便是指社區的環境改造上,,而軟體指的便是社區共同意識。通常很多地方著手社造工作都是從硬體著手,因為成效易見,也容易宣導,誰不願意擁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呢?宜蘭也是如此,從冬山河起步直到今天成為國際知名都市,已經不是單純的環境改變,它們的人已經徹底的連心都變化了,擁有屬於他們的凝聚力,去到哪裡都能驕傲的抬頭挺胸說:「我就是在宜蘭長大的。」這讓同樣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非常羨慕,群起效尤。

   在大涼社區由於居民意識尚未成型,在關於硬體上取得較為困難,而且許多地方是政府已經有所規劃不能更動,再來便是經費的不允許,因此我們所從事的多半是屬於軟體上的努力,舉辦活動、座談會激起社區意識。在難以變動環境的目前,藉由理念傳達傳承永續經營概念,當居民以後漸漸的有了共識之後,環境的變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大涼社區第一期企劃案結束了,但這並不代表社造工作就此停擺了,社造是個永無止盡的故事,端看大家如何書寫。接下來的重點應是社區居民要共同思考出一個新的方向,要朝哪一方面努力,找出屬於自己的社區定位,以及該如何動手去做,相信到時候會有更明確的成果及面貌呈現,衷心的期待大涼社區的表現。


二個人的告白(下)

張振豐
一個酷愛藝術、熱衷文化、喜好哲思的男子……
 

出生於基隆,自幼即浸淫於山水自然環境之中,無形在心中植下一股對山與海的特殊情感與眷戀。 
大學畢業後,基於對藝術、文化的熱愛,在為『興趣』尋根的想法下,輾轉進入藝文界服務,作為一生的抉擇。 
因工作機緣,對於台灣文化環境與藝術推廣有某種程度的認知。而這認知,進而引發個人對文化推廣與紮根的工

作,產生莫大的興趣與使命。終其目標,期能將『對當今社會該有的省思與關懷』,直接架構於工作上並實踐

之,讓自己的理想、興趣與現實結合。 
迄今十餘年的光陰,著實讓我對台灣文化環境有深切的體認與看法,當然這要感謝諸多前輩的提攜,讓我在文化

藝術的舞台上有不少的空間與機會學習發揮。


許宏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王永銘老師的推薦下,來到學會擔任資訊平台架設的工作,

雖然對於社區營造這個範疇,似乎不甚了解,但基於對資訊工作及對非營利

事業組織的認同熱愛,決定投入這個工作.

在這不同以往的工作環境,沒有打卡鍾,沒有官僚的階級,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

的關懷與熱心協助.

這會是在我生命中,一段特別,深刻的回憶.


■多元就業聯合商展暨研討會報名簡章 

http://www.cesroc.org.tw/Lnews/news.htm#a29

■ BACK

 
 
■「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
謹訂於民國92年12月19日(五)起,假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舉行文建會關懷離島系列之二「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活動,本展覽並將巡迴各地展出

展 期

開 放 時 間

展 場

地 址

活 動

92.12.19(五)-93.01.02(五)

週一至週五

09:00-17: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樓文化藝廊

臺北市北平東路30-1號

92.12.19(五) 2:30PM 開幕記者會

92.12.26(五) 2:30PM 座談會

93.01.11(日)

當日10:00-17:00

八德市綜合大樓

桃園縣八德市福國北街220號

93.01.11(日) 10:00AM 致贈春聯

93.01.15(四)-93.01.30(日)

每日09:00-17:00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二樓藝廊

馬祖南竿鄉馬祖村5號

93.01.15(四) 10:00AM 開幕式

93.02.01(日)-93.02.29(日)

每日06:00-23:00

台北市捷運中山站藝文廊

台北市南京西路

中山捷運站



歡迎 您的蒞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任委員 陳郁秀 

連江縣 縣長 陳雪生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處長 廖源隆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陳錦煌 敬邀 

■ BACK
 
■ 逗陣來北投看戲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北投文化基金會 

承辦單位:台北市北投國民小學

協辦單位:北投社區大學 

 

演出單位:北投歌仔戲研習班

芝山雅韻戲劇團研習班

【三趕呂洞賓】 前場呂洞賓:邱珮寧 白牡丹:黃瓅霈

                      後場呂洞賓:鄭斐文 白牡丹:李舒涵

天上神仙呂洞賓下凡到人間遊歷,途中看到一家小藥店招牌寫著『萬藥齊全』,自命不凡的呂洞賓決心戲弄一下這家藥舖的小主人白牡丹,但卻反被聰明機伶的白牡丹戲弄一番,並趕出門。

【林沖夜奔<崑曲>】 林沖:<依出場順序>葉思弘、阮淑茹、陳秀枝、曾郁珺

林沖為宋朝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強。卻為高俅陷害,剌配滄州,並買通管營調派看守草料場,伺機加害。林沖被逼殺人,火燒草料場,夜投梁山泊。

【擋馬<崑曲>】 楊八姐:莊麗琴 焦光普:林淑靜

宋遼交戰,楊八姐奉命改扮男裝,身帶腰牌潛入敵區探聽虛實。途經柳葉鎮,為店家焦光普所阻,一番打鬥方知焦光普亦為南朝人流落番邦,於是由焦光普假扮馬伕,二人同轉南朝。



【乞食國舅之『狼與狽』『仗義』】 吳明志:劉雅萍 林玉娟:洪文蘭 林 母:蕭孟雪
胡 利:賴姿樺 阿 泰:陳詩琪 王開先:楊素瓊 蕭月虹:楊定玉 白 七:璩立文 鳳來嫂:李舒涵
打 手:楊素瓊、李姿儀
太子朱偕妻蕭月虹出遊,途中馬匹驟然狂奔,太子妃跌落山谷,記憶全失被一賣花女林玉娟所救,兩人姊妹相稱。一日,玉娟被紈絝子弟王開先看上,專放高利貸的胡利為利用王,遂強迫林家以玉娟扺債,虹自願代替,幸遇乞食善士吳明志解救,並認虹為義妹……

【樊江關】 薛丁山:陳文鳳 樊梨花:林冠儀

薛仁貴奉命征伐樊江關,梨山老母命樊梨花下山助父出征,並告知其與薛仁貴之子薛丁山有宿世姻緣。梨花於樊江關大顯神威,輕易退敵,並指名薛丁山出戰。二人見面,你來我往,梨花對丁山萌生愛意………



【白蛇傳之盜仙草】 白素貞:許雅虹 鶴、鹿童:林麗兒、汪靖蓉 仙翁:鄭斐文

雄黃陣:吳玫君、許正凡、葉思弘、阮淑茹、陳秀枝、曾郁珺、莊麗琴、林淑靜

白素貞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許仙見狀嚇死。素貞為救許仙,赴靈山盜取仙草,未料為鶴、鹿二仙童察覺,雙方對劍鬥法。素貞敗於雄黃陣被擒。幸而南極仙翁出面,諒情相助,恩賜靈芝仙草與白素貞返回救夫。

 
 
■ BACK

■ 台灣 Sugar Land 藝術高雄現 橋仔頭糖廠

自1995年「橋頭糖廠五分車」全國文藝季開始,橋仔頭糖廠每年度皆舉辦大型藝文活動,2000年「糖業百年慶」開始引進各領域的創意文化參與,2001年更以「文化部動興糖演藝」為名,進行國際串聯,同時以「試辦藝術家進駐計畫」做為創意文化產業的基礎,如今已進入第四期藝術家進駐籌備階段。

  200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假橋仔頭糖廠舉辦,吸引來自十八個國家地區的藝文工作者齊聚本縣,同時更開啟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新典範,引發熱烈的討論及藝文效應,配合「台糖公司高雄廠—糖業文化產業園區暨週邊土地整體利用規劃研究」報告,提出「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的開發願景。

活動詳情......請連結 http://www.kat.org.tw/2003festivalweb/index_tc.htm

 

■ BACK

 

■台北當代藝術館徵人、徵件啟事

2004年「藝種入侵:徵件展 」開始徵件! 

台北當代藝術館經營二年以來,以館內主動策劃的主題展或邀請策展的展覽內容為主,在成立屆滿二年多的2004年,當代館將釋放出一個展覽場域,開放一個當代藝術的競賽擂台,為此我們尋求各路身懷絕藝的藝林豪傑,膽於挑戰空間條件的適應力及創造力,並寄望這個實驗藝種的植入能更加活化當代館開放多元的藝術面向。



展覽場地:台北當代藝術館104展間(308cm(W)×912cm(L)×302cm(H))

(空間平面圖及相關影像電子檔請上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查詢www.mocataipei.org.tw)

展覽時間:2004年4月15日起,每單一展期1.5個月。預計遴選四名入選者展出,展出時間分別為4月15日、6月15日、8月15日、10月15日。

徵件對象資格:

a. 國內各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科系學生之個人或團體(恕不受理學校畢業作品或相關企劃提案)。

b. 或,具獨立創作能力之國、內外藝術家。

申請時間:即日起至2004年1月31日止(以郵戳為憑)。

申請辦法:

a. 提出展覽主題內容及詳細展覽規劃之企劃案,內容應包括-個人簡歷、聯絡方式、創作理念、作品展覽空間規劃說明(請上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下載「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徵件展申請表格」填寫),附件資料請附空間平面規劃圖、工程圖或電腦模擬示意圖及影像檔案光碟資料(幻燈片、錄影帶或CVD等)、經費預估表、工作期程表等。

b. 展覽企劃案請以Word系統A4格式橫打提出,並另附電子文件檔磁片。

c. 請附上作品影像光碟一片。                              

評選方式:

a. 由台北當代藝術館藝種入侵遴選小組評選,共選出四名。

b. 評選結果公佈日期暫定於2004年2月12日。



徵件相關細節詳洽: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組黃小姐 02-2552-3721 分機110

或上網查詢www.mocataipei.org.tw





『與藝術家交換身分』---邀請參與大陸藝術家蒼鑫的行為藝術!

受邀參與當代館2004年「出神入畫—華人當代攝影展」的展出,大陸藝術家蒼鑫從事一系列「身份互換」的行為藝術記錄影像。藝術家藉由與各行各業、形色各異的民眾進行制服(或具特定職業風格之工作服飾)的穿與脫,也進行著代表階級、尊卑與性別等等象徵的卸下與扛起。在邀請藝術家來台從事行為藝術的表演、攝影記錄及並列展出的過程中,透過臺灣民眾的參與,兩岸民情、文化與社會發展上的差異,可見有趣的對照。



徵人條件:

歡迎年齡介於20-40歲,身高165-170公分,需著制服上班的人士,於2月4日前,將著制服的全身正面4×6彩色照片,背面備註姓名、年齡、工作單位、聯絡電話、郵件地址,寄至台北當代藝術館「身分互換」工作小組收。地址:北市長安西路39號

活動辦法:

僅甄選10名,受邀參與蒼鑫換裝並留影,影像作品將呈現於當代藝術館展區內。參與者可獲致由藝術家親筆簽名的該張4×6珍貴作品照乙張。人生中的美好記憶,您可以永恆留存!



徵人相關細節詳洽: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組吳小姐 02-2552-3721 分機115

或上網查詢www.mocataipei.org.tw



■ BACK

 

■澎湖縣觀光服務大使研討會

(中央社)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配合行政院二00四台灣觀光年活動,將於一月十日在管理處澎湖遊客服務中心,分成二梯次舉行「Taiwan Host台灣觀光大使研討會」,即日起受理旅客第一線服務等觀光服務人員報名參加,藉以提升遊客最優質的服務。 

  行政院將二00四年訂為台灣觀光年,今年起將全力向觀光客倍增目標挺進,全民總動員來迎接各國觀光遊客,因此澎管處依據觀光客倍增計畫,辦理「TaiwanHost台灣觀光大使研討會」,希望打造「澎湖觀光之島」,使澎湖魅力發光,並透過研討會宗旨的快樂服務哲學,讓人人都成為五星級飯店的服務大使。

  澎管處長陳阿賓表示,澎湖精彩的旅遊行程和豐富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都是觀光遊客的最愛,印象也最深刻,但是面對觀光遊客的第一線服務人員,更需要隨時以旅客的角度思考並提供最優質的觀光服務,因此,特別規劃「Taiwan Host台灣觀光大使研討會」,讓更多第一線觀光服務人員在這些免費課程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傳承與服務技巧。

  陳阿賓指出,這項研討會將由專業講師的經驗傳承與模擬演練,讓所有參與研討的第一線觀光人員更進一步了解如何做好旅客服務。同時參與單位和人員將可獲頒「Taiwan Host台灣觀光大使」勳章,參與單位參加人員若超過六成為觀光大使,屆時商家可獲得「TaiwanHost優良商家」貼紙殊榮。

  澎管處這項「Taiwan Host台灣觀光大使研討會」,邀請對象為面對旅客第一線服務人員、機場服務人員、觀光從業人員、解說人員、相關科系的學生與各單位教育訓練人員,課程將自一月十日起分上下午兩梯次舉行,每梯次一百人,報名可逕洽澎湖遊客服務中心,電話(06)9216445或9216521。

■ BACK

 

■尋找牛角古老技藝-風燈與剪紙成果展

馬祖藝文協會和牛角社區發展協會將於十二月六日聯合舉辦『點燃牛角藝之光廊-風燈、剪紙、素人畫展』等民間技藝成果展覽活動,展出地點選在牛角村172號(六間排),邀請社區工作者和藝文界的同好,一同參與當天九點的揭幕式,隨後將由民俗藝師劉英嬌和邱創定示範剪紙技藝 。

關於馬祖風燈傳統習俗:每年農曆春節前夕,當年新嫁的女兒偕夫婿必須到娘家拜年,娘家除了殷勤款待外,離去時還送一對風燈,寓意早日添丁,因為馬祖方言燈和丁是同音,一般送喜風燈有兩種形制一種是酒瓶型、另一種是八角型,皆象徵吉祥、平安、如意的意思;燈罩也分成兩種形制,比較講究者會在燈罩上張貼預先剪好的喜花圖樣,希望來年開花結果討個好子嗣,另一種乾脆在燈罩上揮毫『百子千孫』字樣。到『上彩暝』(約正月初十)時這對新婚夫婦必須將娘家贈送的送喜風燈懸掛在門楣,以吸引送子娘娘的青睞,過往的鄉民看到送喜風燈也不忘趨前道喜,喜燈必須一直懸掛到『拗九節』前一晚,將燈罩倒挿入燈架,以示『丁到了』,直到『拗九節』結束,喜燈才卸下。

懸掛風燈的習俗,亦散見於元宵節將風燈懸掛在門楣、或新屋落成時將燈懸掛在大樑上;也有懸掛於討親的花轎轎門前;於是風燈成為馬祖民間祈福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馬祖藝文協會在十一月聘民俗藝師邱創定保存這項習俗和技藝。

關於馬祖剪紙技藝,必須從牛角阿婆劉英嬌談起,據馬祖藝文協會理事長王花弟近距離觀察,表示:『剪紙阿婆劉英嬌,今年年過八旬,住在牛角大澳老街,她常在家門前張貼著古意的香爐花樣,特別容易辨認,走進屋宅內佈滿各種式樣的剪花作品,阿婆也許難得看到有人這麼欣賞她的剪紙,殷勤的拿出她的「作品集」,打開內頁,替我介紹她的剪紙,我發現阿婆的剪紙圖冊內,包括了花鳥蟲獸魚等圖案,尤其偏愛喜花,作品風格娟秀細膩、構圖簡單、形式優美、剪法精緻多變化,匠氣中不失即興隨意,頗能顯示阿婆獨到的美學概念。』因此,像這樣的民間藝師應該將她的技藝傳承下去,將她的生活美學推廣至社區,這正是馬祖藝文協會舉辦馬祖剪花技藝傳習活動的用意。

十一月中旬,馬祖藝文協會再度邀請牛角阿婆劉英嬌教授剪花技藝,並將剪好的喜花作品張貼在風燈上,透過燈光籠罩,喜花更加晶瑩剔透,風燈搭配剪紙,不僅襯托出牛角節慶的氛圍,更重現民俗中祈福文化的含意。

 

■ BACK

 

■第三部門學報徵稿

一、《第三部門學報》為第三部門(Third-Sector)學界之學術交流半年刊,於每年一月及七月出刊。採「隨到隨審」制度,隨時接受來稿,中文文稿以二萬五千字內為原則,英文文稿為一萬字以內。本學報期能成為國內、外第三部門研究的學術交流平台,因此凡第三部門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或論著(不包括翻譯或以譯代著之文章),皆歡迎投稿。

 

二、本學報內容依文章性質分成三類:

1.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具原創性之經驗研究或理論性論文,及就晚近發展的學術議題整理評述之論文。

2.研究紀要(Research Note):開發特定議題、引發概念討論、或偏重於資料之整理檢討之論文。

3.書評(Book Review):就國內外出版之學術專書所撰寫之評論。以三千字以內為原則。

三、文稿格式:

來稿請依APA規定之格式撰寫,並請依據本學報三類文章自行將文章分類。

首頁請註明論文題目、文稿類型、作者姓名與任職機構、通訊地址電話及電子郵件帳號、謝詞等。

來稿之裝訂順序為:首頁資料、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彙)、正文、註釋、參考文獻、末頁資料及圖表。圖表編號必須與正文中之編號一致。請採橫向排列,並註明頁碼。

相關撰寫格式請參閱下頁之格式說明書。本學報對撰寫格式擁有修繕權,以保持一定之編輯水準。

四、審查:

除了書評外,所有論文來稿均依本刊編輯委員會製定之審查辦法進行審查。

五、版權

1. 本刊不接受已經正式出版,以及一稿數投的論文。

2. 本學報之編輯委員會保留對來稿書寫格式之刪改權。凡本學報刊登之論文,版權歸本學報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來稿未刊登者,恕不退件,請作者自留原稿影本。

3. 文稿如源自研究成果報告或其他學術論文,應載明於首頁,並經改寫;委託機關之著作授與問題及責任,應由作者自負。

本刊將贈送作者當期期刊五本及抽印本三十本,不另致稿酬。

六、稿件交寄

來稿請逕寄「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第三部門學報》編輯委員會收」,本學報收到稿件之後會予以正式確認回函。相關問題請來電02-29393091分機51001或來函333@nccu.edu.tw詢問之。

「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綜合院館北棟271001室
電話:29393091分機51001
傳真:29387557
電子信箱:333@nccu.edu.tw
網址:333.nccu.edu.tw

 

■ BACK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徵求論文
 

 

◎ 研討會緣起與目的 

博物館實體在西方發展的時間極為漫長,已衍生出一套面對博物館及其蒐藏品的特殊組織型態和知識系統。當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一世在北非的亞歷山卓市設立一座詩神繆思(Muses)的紀念室,探索人類知性與感性能力的當代博物館的圖像已隱然具現。紀念室中的詩神繆思,受太陽神阿波羅的管轄,在天上的饗宴中舞蹈、奏樂,在人間推行文藝。後代的人將繆思想像為「一群」(而非單一)專司各種學科和藝術的女神;西方的藝術家在想像她們的表徵(representations)時,賦予她們每人一種有別於他人的標記。例如:木板和尖筆、地球與尺規、書卷、假面、牧人手扙、大提琴、小提琴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博物館的內在性格及其外在條件,在這個博物館的原型(proto type)史前階段表露無遺,而在大探索時期與殖民主義發達的時代達到了最突出的呈現。

來自西方的博物館,體現了西方人對知識、藝術、物的思考模式、興趣和態度;博物館的建構發表了工藝成就,以及因國家勢力之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對世界觀及歷史的掌控和詮釋權力。博物館的基本形式終究涵攝於整體的社會文化情境。一九八○年代以後,由於詮釋自然、歷史和文化時的多元主張逐漸浮現;加上族群意識的被強調,地方性的、土著的、弱勢的或非主流的觀點受到重視,因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動及文化與資本主義對話的影響,以及人們重新檢討隱藏在博物館現象背後權力操作的問題,西方的現代博物館事業開始有新面貌出現;其學術的與社會文化的角色,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種種變化,而同一個(或和一種)博物館在社會文化體系的運作之中也有其動態性。作為一種 agency,博物館實體既受特定的社會影響,也不免對影響社會。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博物館學(museology)與博物館誌(museography)的目的之一,在於研究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及不同歷史階段的博物館,如何營造出自成一格的理論與實踐面貌。

由於博物館幾乎涉及人類知識及自然界的全部,以物性(materiality)為基礎的博物館業務繁雜,需要許多專業技能;作為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個重要部分的專業技能的崛起,發展出結合了日常生活中伸展探索精神、美感經驗、社會文化理解等能力的複雜實踐。事實上,現代的博物館已不斷地遭受挑戰,必須隨時反思研究、展示、教育活動、社區與觀眾服務等之「終極關懷」,檢驗知識建構、價值宣稱、組織運作的目的。現代博物館的情境,不但有如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開宗明義所指陳的:(人們)渴望知識、樂於使用感官,尤其是視覺的感官。也面對 M. Foucault 在《臨床醫學的誕生:醫學認知考古學》,試圖通過身體的「展示」之主題,處理空間、語言及死亡中之觀看行為的途徑。現代博物館範疇中的人際溝通、時間與空間的安排、社會的組織(組成)等方式,已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正可提供我們對前述現象的理解。

然則,臺灣是如何詮釋博物館實體呢?博物館又如何介入臺灣的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論述呢?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八年算起,臺灣公立博物館的設立至今已近九○年。臺灣早期的公立博物館便有博物館基礎研究與之事建構相結合的企圖,例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原有的(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自然史傳統便是。然而,整個臺灣的博物館之發軔期,則要遲至行政院十二項建設計劃的施行才開始。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和博物館學,在上述的情境中啟蒙,近十年來發展的過程,更受到臺灣的學術發展、族群意識、本土與族群觀念的影響。

臺灣的博物館數量增加,含有未來之想像的「博物館(或 / 和展示)規劃」甚為流行。幾座在硬體設備之投資上足以傲視全球的大型博物館陸續籌建完成,帶動一股新的博物館概念;由漢寶德教授一手創建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更豎立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發展的里程碑。省與院轄市的博物館,在可見的未來將有擴建或新設置計劃,導致一種新的文化政治樣態;各縣市文化中心的「特色博物館」漸趨成熟,而與地方歷史與文化有關的陳列室或博物館,也將在「發現與重構歷史」的潮流中配合著各地方文史工作室的成立而出現。我們當然也不能忽視,民間私人設立美術館或博物館、產業附設博物館、各類型機構設立屬於資料館性質的博物館或陳列館 …… 等,都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出現,形成有影響力的新的、分散又結盟的文化組織型態。

面對這樣的盛況與遠景,一個迥異於過去的、「新的」博物館世界,我們不但意識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織造出來的意義之網的獨特性,例如各種形式的博物館的構思,多多少少都呈現了在文化資產保存和生態保育的要求和呼聲之中,對於本土文化、科學教育的普及化,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史與人類生存空間議題的關切;我們也可發現,臺灣博物館事業的起步,捲入全球博物館「世界體系」之中,一開始便面臨了博物館性質、專業技術、與政治經濟的問題。近幾年來,臺灣的博物館實踐不但涉及複雜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領域,更被納入 Max Horkheimer 和 Theodor. W. Adorno 所謂「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範疇,開始嘗試通過「一個標準化、偽個人主義化和商品化的過程(a process of standarization, pseudo-indvidu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將相關商品的促銷及其分配技巧合理化。在文化的操弄之下,「人」不但是彼此可以互換的(interchangeable),文化產品的生產因此也不過是為了交換、而非為了滿足真正的需求。「人」在博物館事業的市場中便不免因此遭遇異化與疏離的現象。

博物館經驗告訴我們,知識及其建構不僅僅是往日的記錄,不僅僅是歷史,也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業。與博物館有關的多樣化知識是複雜的,不止牽涉繁複的操作工具,其背後也隱藏著各種政治經濟實踐的力量。一九八○年代,是臺灣意識性的開始進行文化建設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下列幾個特色。首先,臺灣博物館學的認識過程中,漸漸由編年紀事的歷史描述、技術與功能的引介,進入闡釋的、同時限理解的、理論上的思考與辯證。其次,這些論述也相當程度的呈現了博物館學本土(地方)經驗上的收獲,經驗研究的比例增加,而且開始在某些論題之上呈現累積。至少,在有關不同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博物館事業之例子的掌握,博物館之內在功能的反省,博物館社會文化角色的本質及其變化,不同類型的(自然史、科學技術、歷史、美術、綜合)博物館範疇與性質等方面,都得到一些注意。而不同(跨學科的)專業之知識與技術的投入,也使當前的臺灣博物館學有了基礎的業績,出現理論企圖和實踐把握的論述。雖然如此,臺灣的博物館發展呈現什麼樣的性質,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依據 Anthony Giddens 的觀念,博物館如今生活在「未來」而非「過去」的歷史之中;博物館實踐的參照點已非傳統與自然界,而是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往往要立即的根據判斷從事反思、從事決策的狀況。當前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所遭遇的,不但涉及對世界的一系列觀點與態度,更涉及複雜的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之擴展,獨立進行運作的民族(國家)與民主的制度,以及科學與技術的變革等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


◎ 研討會子題 
臺灣的博物館界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建設發展,前述重要議題的掌握都嫌不足,但是許多議題也見之於漢寶德教授的論著與博物館實踐之中。我們認為,深入的探討博物館性質、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關係,不但有助於了解臺灣的博物館之實踐性格,也可能對建立本土(地方的)博物館學的理論開闢出一條蹊徑。【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研討會,竭誠歡迎下列幾個方向的經驗研究論文:

(一)歷史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性質及其社會文化實踐的形式。
(二)博物館領域內的相關學科(如自然史、科技史、藝術史、史學、人類學、建築學、平面設計、教育學、博物館學、資訊管理、保存科技等)知識建構的性質。
(三)臺灣地方的 / 文化的 / 本土科學對博物館實體的詮釋。
(四)全球化脈絡中臺灣的博物館與現代性之關係。

有意參加研討會者,請於2003年12月31日前寄300至500字「摘要」至本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將審查、並回覆是否可行。研討會來稿以中文兩萬五千字以內為準。論文截稿日期為2004年7月31日,逾期不收。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考《博物館學季刊》撰稿體例。來稿者請註明作者姓名、通訊地址、電話、傳真號碼、E-mail address以便聯絡。

研討會結束後,經同儕兩人匿名審查通過的論文,將收錄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之《博物館學季刊》專號。



◎ 研討會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三(2004)年九月九日(四)至九月十日(五)


◎ 研討會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 / 國際會議廳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合辦單位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 博物館學研究所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04臺中市館前路一號
聯絡人:陳慧玲小姐、左曼熹小姐
電 話:04-23226940 #246, #254
E - mail:pub@mail.nmns.edu.tw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六日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編輯小組: 洪德仁、鄭晃二、陳淑敏、許瑞君、林榮一、黃子青 

電 話 : (02) 2822-7414 傳真: (02) 2822-7392 

網 址 : http://www.cesroc.org.tw/ 

E-mail : cesroc@seed.ne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