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4》

第四期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我對社區工作的看法 

林熹達 / 監事.大嵙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的目的和政府的基層建設方案一樣,都說會給社區居民的生活過的更好,所不同的可能只是營造的方法。社造主張由下而上,尊重文化和永續發展。因為社造工作者認為,生活的條件是居民最貼切的感受,需要什麼?應由居民自己來決定最貼切。

   為了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社區),找尋生活圈的特點是什麼?在哪裡?更重要的起步;而明了前人經營的過程和記取前人活過來的經驗又是邁步前進的指標。

   大溪和平老街的興起,算是近年來社造工作稍露曙光的成果之一。期間經驗因素歸納有:「識寶,惜寶,展寶」的啟蒙;「決心,耐心,苦口婆心」的導引,因而喚起了民眾熱烈參與的意願,加上學者老師的精心設計和細心執行,最後獲得上層買單。這是一個由下而上,一步一腳印,由居民,學者和政府三方面共同營造社區成功案例,值得一提。

   不過,在後續營造的過程中,大溪也發生令人鬱卒的警訊,例如:立面牌樓修建好了,就認為老街社造完成了; 「營造特點」被認為錢放在老街違背建設需求普遍化原則;甚至還有誤認為老街後續營造是替前人擦屁股,不能表現政績。因為如此這般,於是移用後續計畫的預算,擱置後續計畫案的執行,永續發展的道路也被斷了層,豈不可惜。

   因此,個人特別感受建立傳承文化的重要性,因為社造的任務是隨著居民生活前進的,不是短暫,片段的個體,必須總體營造,永續經營。好像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好的子孫而失去承傳的指望時,我們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



「部落史地編撰人員培訓班(西區)」報名簡章 NEW!

花蓮縣92年社區深度文化之旅 NEW!

少年仔 ! 作伙來演戲 / 中華佛教文化協會 NEW!

用廢電池讓愛發光-天堂赤子心特映會 NEW!

第四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徵選活動/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NEW!

【健康空間與空間營造技術輔導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NEW!

92年度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辦手語翻譯員培訓進階班


推薦網站電子報

親親我的寶貝創刊號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崔媽媽基金會

各期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社區健康營造

成亮 / 理事.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

「社區總體營造」的背景

   社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培養社區自主的能力」;可是過去政府的社區工作,多半是「由上而下」的政策性導向,與此目的是有好一段差距的。因此,在培養社區的自主能力、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擔當、促成社區建立自助互助的文化,和榮辱與共、生命共同體之體認等方面,尚待加強;所以「凝聚共同體意識」的問題再度受到重視。

   因應新時代和新環境的需求,以「人」為主體的「社群概念」,必須成為「政府政策」與「民間社會運動」的中心,這也是民主政治邁向成熟的必要條件。在過去地方文化建設中,常被忽略的就是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即社區意識、社區倫理與社區責任重建)。為了找到能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文化政策」,來啟動這個機制,政府希望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建立「台灣基層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使之成為1990年代文化政策的主流。

   1980年代後期,台灣追求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已到了社會無法忍受的地步。1987年解嚴前後,政治威權鬆動,一波與過去中央政府推動的社區發展內容極為不同的社區動員興起,其中具代表性的事件如:彰化鹿港的反對杜邦設廠、高雄後勁的反五輕運動、砂石車行經路線各村落的阻擋行為、無住屋者抗爭、勞工權益運動、醫療院所抗議健康保險制度的不公……等等。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出,上述的社區動員具有以下的特色:(1)由民間自發;(2)社區有共同的受害意識;(3)訴求單一;(4)不受既有法律的束縛,且不迴避衝突;(5)除了社區居民的參與外,常有社會運動團體的加入,提供需要的資訊與技能;(6)他們的期待不是要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僅辦理一些社區康樂旅遊活動,而是要政府對社區生活品質提昇之政策與法制面,提出正面的回應。這些足以凝聚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民間社會力之興起,為台灣的民主政治成長帶來一線曙光。但是,它同時也呈現一些問題,例如「國家行政機制和相關政策與民意脫節」,以及「民間在智慧、知識與能力未臻成熟的情況下,該如何要求政府的施政品質符合民意呢?」

   文建會於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正是希望培植並導正這些寶貴的民間社會力。這個被認為是台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文化政策」,因應了台灣在1980年代所面臨的社會挑戰,同時也呈現了這時期台灣文化政策從中央走向地方的轉型。這是一個促成台灣同胞找出「社群」或「社區」向心力的大規模行動,也是台灣民主政治邁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社區總體營造」闡釋為:

(一)一個從專業的角度開創出來的術語。

(二)一種思想,一種做事情的方法和理念。

1. 核心模式:有關社區的各種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

2. 政府的政策應該強調「由下而上」的自發性運作。

3. 政府政策的推動,宜借重民間社會力。
(三)一個找出社群或社區向心力的行動。

(四)這是一個促使社區居民學習產生共識的方法,使地方建設與發展成為社區居民自身的認同與驕傲,並且自發地永續經營,是其目的。

(五)如何設計出一種機制,讓地方社區居民能夠自主地達成其目的,是社區營造專業者及行政部門設計者的責任。

(六)透過「實質工作內容」的推動,逐步建立起「社區意識的凝聚」和「社區重建工作」是踏實的作法。
   文建會的這個省思與回應擴大到政府各部門,形成社區營造的風潮。在型態上分為以下兩類:
(一)以硬體為主,軟體為輔 ——此類型之計畫主要透過實質空間之改善及其過程,逐漸達成社區內社會關係與地方認同,進而有助於其後續之經營管理。例如,文建會推動的「鄉鎮展演設施方案」和「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內政部推動的「城鄉新風貌」;農委會推動的「富麗農漁村計畫」、「一鄉一特產」、「農村新風貌」;經濟部推動的「形象商圈計畫」;台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宜蘭縣政府推動的「冬山河」、「運動公園」、「宜蘭厝」……等等。

(二)以軟體為主,硬體為輔 ——此類型之計畫主要透過人的關懷與社區的歷史記憶,促進人與人的關係和地方認同。例如: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內政部推動的「社會福利社區化」;衛生署推動的「社區健康營造」;教育部推動的「學習型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體委會推動的「社區體育總體營造實施計畫」……等等。
何謂「社區」?

   在社會地理學的領域中,「社區」是其中最浮泛及含混的名詞之一,並不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對於社區的定義,隨著各個研究者不同的目的與需要,而有所變動;且不同時空背景下社會思潮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基本上,社區的概念已是近兩個世紀社會學思考的基石,在社區研究的學術領域中,社會學家Hillery檢視相關文獻,發現至少有94種不同的定義,而其中有三個共通點:(1)「社區」包含一群人,居住在同一個地理區;(2)「社區」指該團體內關係的品質,社區的成員由文化、價值、態度等共同特性結合在一起;(3)「社區」是指一群人進行持續的社會互動。

   簡單地說,「社區」是指一群人的集合或組織,其聚合原因不外乎:(1)居住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內;(2)有相同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3)認同於一個種族、信仰或職業;(4)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理想;(5)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因此,「社區」可以從地理區域、社會體系、行動需求等不同的概念來定義。

當「社區」是指一群居住在同一地理區域內,有相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或宗教信仰,且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理想,能合力解決共同問題的一群人。那麼,早在「社區」一詞出現之前,社區就存在中國人的社會裡了。例如,張家村、王厝里,甚至像台灣原住民的部落等,都是所謂的「社區」。住民雞犬相聞,互通有無,守望相助,有共同的生活習慣與習俗。這四、五十年來,台灣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使得這種傳統的社區型態逐漸消失。如今,僅在山地部落或偏遠農漁村落仍可見到這種緊密結合的社區。在傳統的社區意識逐漸式微,鄰里關係漸趨冷漠鬆散之際,有識者注意到,新的社區定義與意識必須逐步建立起來,才能繼續維持社區的活力與動力。

   今天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和地方化都愈來愈成熟;地域結構也愈來愈穩定,因此無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資源,都必須經由行政系統予以公平合理之分配,且其成效也應該與地域結構、地方政績相結合。所以,推動社區營造應將行政劃分之地理區域列為要件之一。例如,行政院衛生署推動之「社區健康營造」,即是以台灣369個「鄉」、「鎮」、「市」、「區」,作為劃分「社區」的依據,希望每一個「鄉」、「鎮」、「市」、「區」,均能設立一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負責該行政區域的健康營造工作。
何謂「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變成甚為普遍的「社會重建」的概念,是聯合國協助未開發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與措施。社區發展所強調的是:透過社區組織的方法,激發社區居民自動自發、自助互助,發揮自我決定、自我負責之意識與能力,以改善所屬社區的生活狀況。

   台灣從1965年開始,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社區發展運動的影響,在全國各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現在普及全國的四千多個「社區發展協會」,就是政府三十多年來為了推動社區發展,所輔導成立的民間團體。

   早期政府推動社區發展工作,是希望全面提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在那個時代,政府以「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為社區發展的計畫目標。當時主要是透過「政府主導,民間配合」的方式來推動,屬於「由上而下」的社區工作模式,故在社區自主性及社區意識的提昇上並不顯著。

何謂「社區營造」?
   早期的社區工作多以「社區發展」稱之,近期則以「社區營造」稱之。不論過去或現在,社區工作均需要透過群體的力量去推動。其過程不外乎先找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接著提出解決方案並進一步規劃執行步驟和所需資源,並動員社區居民按計畫執行。惟用「營造」一詞,1995年社區營造學會籌設時,即議定以英文empowerment譯之,目的是強調「社區增能」,意指增加個人在群體中爭取自我權利、實現自我理想的能力;同時增加其在群體中實現自我管理、敬業樂群的能力。

   簡單地說,社區成員經由社區增能的洗禮,促成其自發性或組織性的運作,而凝聚共識,願意為改善社區及成員的生活品質而採取集體行動的過程,稱為「社區營造」。而促成社區自助互助組織的建立,進而訂定自助互助生活的公約,俾孕育社區自助互助的生活文化,是最終的目標。

   隨著時間、環境和需求的不同,每個社區營造的重點、方法、過程當然不會完全相同。在一個尚未形成或雖已形成卻功能不彰的社區來說,在起始階段應以「聯繫情感、建立共識」作為營造社區的首要工程。當每一位成員對其所屬社區,於心理上有一定的認同後,才會因著歸屬感的產生,激發出對社區的責任感,終能以身為社區的一份子為榮;有了共識的基礎之後,行動計畫才能逐一確立並付諸執行。至於在一個已有相當共識基礎,成員之間有多次合作經驗的社區裡,社區營造的重點可以放在強化核心組織、整合社區資源、培養專業能力、突顯社區特色……等相關工作上。

   舉例言之:某個村子的村民大會決議,要積極改善社區活動中心的設施,並美化周遭的環境,以吸引當地居民前來參加活動。經過多次聚會,居民形成一個共識,決定擴大舉行村子裡每年舉辦的民俗慶典,一方面對外宣傳當地特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藉機推銷地方上的特產,以解決滯銷問題。每一位居民自覺是村子裡的一份子,有榮辱與共的體認,於是自願投入各項工作。

   所以「社區營造」可以說是一個促使社區居民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產生共識的方法,使地方建設與發展成為社區居民自身的認同與驕傲,同時可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在作法上須持續提供多元學習的機會,以增進社區民眾「自我決定」、「自我負責」、「互助合作」的能力。因此,社區營造是一個找出社群(或社區)向心力的好方法,是培養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行動。如何設計出一種機制,透過「實質工作內容」的推動,逐步凝聚「社區意識」,讓居民能夠自主地達成其目的,是社區營造推動者的責任,也是最踏實的做法。
何謂「社區健康營造」?

   簡言之,社區健康營造是指以促進社區及其成員之健康為首要目標的社區工作。換句話說,在社區的多元工作裡,以健康議題為主軸者,稱為「社區健康營造」。其目的在於提供社區成員自我成長的各種機會,以增進其有關健康的知識、熟習保健的技能、善用健康的服務、改善生活的環境、促成健康的政策……等等。這些也是健康促進概念中強調的兩大主軸——「實踐健康的生活」及「強化支持的環境」,更是追求全民健康的基礎。

   不論過去或現在,人與環境持續不斷地互動,人的思想與行為受到其長期依存的社群很深的影響。因此,要有健康的個人,必須先建立重視健康價值的社群,而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即在推動「以健康促進為主體」之社群和社區。藉由「政府–民間–社會大眾」三部門的合作機制,建造健康的社區和城市,以提昇國民的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進而完成健康全球化的大工程。

我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背景?
   當某一地區(或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過全部人口的7%時,就稱之為「人口老化」的地區(或國家)。台灣在1993年已邁入「人口老化國家」的行列。65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例,1989年為5.95%,1993年為7.1%,2002年為9.02%……,人口老化的程度,有逐年快速增高的趨勢;經建會更進一步推估,在2011年、2051年,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分別升高至10.4%、29.8%!

   近年來台灣各界有越來越多的人士及公益團體,致力於社區健康營造,積極倡導預防保健、健康促進及老年生活規劃的重要,目的在促使國人採取具體行動,養成健康的生活文化,以因應台灣人口老化、慢性病流行、家庭結構與功能改變及長期照護困難等問題。

   從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來看,台灣比世界各先進國家人口老化的速度要快得多,而相關的準備度卻慢得多,因此健康促進就顯得更重要。但是,台灣過去衛生資源大多用在發展急性醫療,醫院和衛生所所承擔的責任也是以急性醫療為主;在實施全民健保及總額預算制度後,中央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如何正視台灣社會轉型中的需要,同時與世界趨勢接軌,逐步將重心轉向健康促進和健康照護,以符合全民健康保險開辦的初衷、社會大眾的期望及世界潮流的腳步,實在值得深思。

健康促進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定義為「不僅是沒有疾病或孱弱而已,還應該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均達到安寧與舒適的境界」。簡言之,「沒病的人」能實行健康的生活,讓自己維持好的體力、有自信、態度積極、做事有效率、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等等;「有病的人」不但能接受治療,也願意遵從醫囑按時回診和服藥,對於不利病情的生活習慣,能夠盡力調整……等等。

   1986年,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於加拿大渥太華舉行。會中對於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一詞所下的定義是:「幫助人們強化其掌控和增進自身健康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幫助人們有能力做到讓自己健康還要更健康。所以就狹義層次而言,健康促進是指人們透過各種學習管道來提昇照護自身健康的能力,如獲取健康方面的知識、培養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妥善處理各種壓力、定期做健康檢查、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規律地做運動、注意居家安全、遵守交通規則、建立好的人際網絡、樂於服務人群……等。

   就廣義層次而言,健康促進是指衛生教育和其他介入方案相結合,如教育部門與經濟、政治、環保等其他部門合作,共同幫助人們實行健康的生活,並且提供(或創造)具有支持性的環境。換句話說,透過集體的力量去建造有益健康的生活環境(如社區內設置公園、運動場、游泳池、休閒設施等),制訂健康的公共政策(如空氣污染管制、公共場所禁菸、健康食品管理等相關法規),與改善健康服務的可近性(如方便使用、手續簡便)和有效性(如診斷正確、治療成功)……等等,讓每一位民眾都容易過一個健康的生活。

   事實上,人人都想要健康,只是平時忙於生活,常忽略了該為健康做些努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及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其中有60%源自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讓民眾認知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其有危機意識,提高對健康促進的覺醒與行動,而有意願去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社區健康營造首要的工作之一。

社區健康營造與全民健康保險

   「健康是權利,保健是責任。」這應該是政府順應民意開辦全民健保必須建立的全民共識,也是健保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機制。但徒有共識沒有行為,其結果就是只有權利沒有責任。在民主法治的社會,要全民盡其當盡的責任,不是法令的強制執行,就是社會的道德勸說與文化制約。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社會,要促使全民善盡保健的責任,需要運用社區工作的理論、方法與藝術,促成社區成員將大家的知識、智慧與愛心,凝聚成一股力量,議決出可行的策略與方法,並借重群體自助互助的制約,連結社區內外所有資源,滿足其實踐健康生活的可近性需求,方能克竟其功。因此「社區健康營造」是指以促進社區及其成員之健康為首要目標的社區營造工作。簡言之,要有健康的個人,必須先建立重視健康價值的社群,而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即在促成「以健康促進為組織營造(empowerment)重要目標」之社群和社區。

   健康的營造可以從各人的家庭、所屬的社群開始,推動彼此關懷、自助互助的群體力量,來幫助每一個人重視並力行自己的健康生活。同時從個人到團體,從社群到社會,凝聚共識,健全組織,善盡責任,善用資源,務期用健康促進降低急性醫療及長期照護之需求,達成國家總體資源開源節流之功效,奠定全民健保永續經營的基礎。

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策略與方法

   推動健康促進的觀念和作法,可先由行政社區(指:鄉、鎮、市、區或村、里)裡的「小社群」著手。所謂小社群是指在一行政社區內,有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或風俗習慣或宗教信仰,且持續保持互動關係的一群人。這些小社群多因有共同目標或相同志趣而形成,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且有些社群已有健全的組織和組織運作模式,甚至已存有一些自助互助的功能,如志工團體、媽媽教室、家政班、讀書會、教會、寺廟、慈善會、公益團體、事業機構等;這些既有的社區組織是社區健康營造起始的種子夥伴。因此,社區健康營造從「既有社群」開始,將可能節省社區健康營造之組織發展過程中所耗費的心力和時間,減少營造初期的無力感與挫折感,提高參與營造者繼續投入的動機,增加成功的機會。透過這些社群,針對社區的需要,建立社區共同的願景和目標,經過有計劃的培訓、服務和活動,促使他們促進和維護健康的知識、技能和意願之提升,同時建立自助互助的制約,並且開展對外服務;藉由有計劃的持續服務,不但達成他們健康行為的生活化與家庭化,同時對整個社會必會有正面的影響;例如訓練有成的志工團體,透過與鄰里的結合,鎖定照顧服務的對象,藉由定時定點的服務,重覆地將健康促進的觀念和作法講給別人聽,作給別人看,從付出中學習,並漸潛移默化,讓社區居民由心動轉成具體行動;如此,不僅讓社區開始重視健康促進,事實上,優先受益者是自己和家人。

   「推動健康檢查」是一個好策略,促成社區居民以自助互助的方式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透過對檢查結果的瞭解,提高實踐健康生活的意願,進而促使其實踐健康的生活。

   要促成國人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第一、要讓社區民眾知道全民健康保險及政府衛生主管機關提供哪些免費的健檢服務,以及這些檢查的重要性,如健保成人及兒童的健康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乳癌篩檢和吸菸者、檳榔嚼食者之口腔黏膜檢查等;同時讓社區民眾知道有哪些地方提供可信任的健康檢查服務。第二、要讓大家方便去接受服務,如健保局、國健局和地方衛生局目前已積極的促成其同意的衛生醫療機構將健檢服務直接推展至社區中,以提高社區民眾受檢之可近性。第三、要教導民眾簡單的自我健康檢查方法,使人人能瞭解自己的血壓、血糖、體脂肪、膽固醇、健康體能……等狀況。除一般常規健檢外,民眾亦可至醫院或健檢中心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進行量身訂作的健檢,以及早發現疾病的存在,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延誤醫治加重病情。

   不過雖然健康檢查很重要,但如果能從「健康促進」的觀點來增進健康,將會是一種更積極有效的作法。健康促進,是透過實踐健康生活來提昇健康生活品質,預防疾病的發生;不再只是維持現有的健康而已,而是透過學習、去提升自己,甚至家人的健康程度。這即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倡導的理念。

   為能持續倡導健康促進的理念,積極開發社區「關懷鄰社」及「居家照顧」的人力資源,實為刻不容緩的課題;為能號召更多的人投入健康營造的行列,必須讓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的成員成為自助互助的好夥伴,訂立共同努力的願景與目標,除增加自我知識、增進人際關係外,更應對組織有認同感、有歸屬感、有成就感、有榮譽感。此外,應運用政府與民間的集體智慧,結合社區社工、衛生、教育等資源,來共同建立推動公共事務的模式,俾促進社區民眾更健康。

結論

人類為了追求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無論是在時間上或金錢上都投注了相當可觀的資源,但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口上,如何有效的開源節流,永遠是社會必須善盡的責任。現在大家談論全民健康保險的總額支付制度,就是為了避免及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所設計的制度。

倘若因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能將台灣的公共衛生從偏重急性醫療轉向平衡發展健康促進和長期照護;這不單單讓台灣的公衛向前邁進一小步,也是將台灣推進健康大國的一大步。

面對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諸多挑戰,期望社會各階層都能動員起來,把「健康促進」視為全民和政府共同的責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共襄盛舉,加入或籌組「社區互助團體」,共同實踐「健康社區營造」的理念,給自己、家人和社區提供一個溫馨互助的照顧網絡,合力為自己、家人和親朋好友儘早規畫一個豐盛的晚年,同時提升全體國民生活品質,共同營造安和樂利之高齡化社會。




■「部落史地編撰人員培訓班(西區)」報名簡章

活動宗旨:培訓四十名原住民部落工作者具備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訪談,整理與撰述、分析部落歷史文獻,部落地

圖調查與繪製的能力。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專案管理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培訓單位:私立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培訓班別:初級班

培訓對象:預定招收泰雅、賽夏、賽德克、布農、邵、鄒、排灣、魯凱等族群

有志於部落文化保存之原住民工作者。

培訓人數:正取40名,備取8名

培訓時間:2003年9月12、13、14日(五、六、日);10月4、5日(六、日)

共二梯次,集中住宿。

培訓地點: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03年8月31日(日)截止

培訓費用:全程免費,但需繳交保證金1000元,缺課不超過1/3時數者,結訓
時退還。
報名方式:請填妥簡章所附之報名表,使用以下方式報名:

1、郵寄:509 彰化縣伸港鄉大同村彰新路七段978號
2、傳真:04-7995210;04-7982074
3、e-mail:kaochau@ms66.hinet.net(請多採用網路報名)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洽詢

電話:0928-836-930 聯絡人:黃國超先生

附記:1、本培訓單位將針對所有報名者之相關資與經驗,選出40名學員參與

本培訓課程,並於活動前一週通知入選者與寄發活動通知書。

2、報名者請務必填寫詳盡,方便日後資料庫之建立。



請傳回 1、郵寄:509 彰化縣伸港鄉大同村彰新路7段978號

2、傳真:04-7995210

3、e-mail:kaochau@ms66.hinet.net

如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洽詢 電話:0928-836-930 聯絡人:黃國超先生

第一梯次課程規劃:2003年9月12、13、14(五、六、日)




 

■ 花蓮縣92年社區深度文化之旅

活動對象:一般社會大眾皆可參加。

活動名額:花東縱谷社區文化之旅及花蓮東海岸文化之旅二條路線,各二梯,共四梯次,每梯次40名。

報名時間:即日起週一至週五上午9:00~下午5:00,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

1.花東縱谷社區文化之旅,每人費用為新台幣一千五百元。

2.花蓮東海岸文化之旅,每人費用為新台幣二百元。

活動報名洽詢:

花蓮縣文化局藝文推廣課資源中心 邱盈豪

地 址:花蓮市文復路6號

聯絡電話:(03)8227121轉104

報名方式:

1.本活動採電話報名方式,報名電話:03-8227121轉104藝文推廣課邱盈豪,

  報名時請備妥參加人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住址及要參加路線及

  梯次等資料。

2.參加活動費用請於報名後三日內匯至台灣銀行花蓮分行,戶名:花蓮縣文化局,帳號:

  018038002212,並於匯款收據註明參加「92社區深度文化之旅」及參加

  路線與梯次後傳真至本局,傳真電話:03-8236041或03-8227665,

  逾期視同放棄。

3.本活動因需是先辦理保險及其他事宜,如因故不克參加,請於活動前一星期上班時間告

  知本活動承辦人。

4.本活動遇雨照常舉行,如遇颱風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因素以致活動無法進行時,將另以電

  話通知取消或延期。

5.繳費收據統一於報到當日發給。

6.活動期間緊急連絡電話:邱盈豪 0939518268

活動行程表及時間:

1.花東縱谷社區文化之旅行程表

  時間為第一梯次是8月30-31日,第二梯是9月6-7日

本路線安排花東縱谷上「社區總體營造」頗具成效之社區為主,92年度新徵選之社區營造點為輔,配合社區節慶活動,規劃縱谷二日遊之文化行程,將安排二個子行程各辦理一次,每梯次四十人,共辦理二梯次。預定辦理時間為92年9-10月。行程表如下:

第 一 天

時 間

地 點

行 程 安 排

07:00-07:30

花蓮縣文化局

石雕博物館前廣場報到

07:30-08:00

往立川漁場

導覽員解說時間

08:00-09:45

立川漁場

摸蜆仔兼洗褲及品嘗炒蜆

09:45-10:00

往豐田社區

導覽員解說時間

10:00-12:00

豐田社區巡禮

豐田社區(騎自行車逛社區由當地解說員解說)

12:00-13:00

午餐

社區媽媽準備的風味餐

13:00-13:30

往林田山

導覽員解說時間

13:30-14:30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享受山城的森林浴及林業文化歷史風情

14:30-15:00

往馬太鞍

導覽員解說時間

15:00-16:30

馬太鞍社區巡禮

阿美族人文風俗介紹、學習特殊捕魚法(巴拉告)

16:30-17:30

晚餐

原住民風味餐及蓮花大餐

17:30-18:30

馬太鞍生態區

騎自行車或散步賞蓮花

18:40

抵光復糖廠招待所

Check in 自由活動、吃冰、遊光復糖廠

第 二 天

06:00-07:00

早餐

用餐

07:30



Check out 準備出發

07:30-07:45

往富源社區

導覽員解說時間

07:45-09:30

富源社區巡禮

由當地解說人員解說富源社區

09:30-10:30

往池南社區

導覽員解說時間

10:30-12:00

池南社區巡禮

由當地解說人員解說池南社區

12:00-13:00

午餐

在池南社區用餐

13:00-14:00

鯉魚潭

遊潭

14:00-14:30

往七星潭

導覽員解說時間

14:30-15:30

七星潭

七星潭聽濤賞石

15:30-16:00

至花蓮縣文化局

石雕博物館前廣場解散,珍重再見

 

2.花蓮東海岸文化行程表:

  時間為第一梯次是9月13日,第二梯是9月20日

  此一路線將結合台11省道沿線之文化景點、有能力接待之原住民社區、原住民祭典活動、藝術工作室及東海岸奇特景觀等辦理一天之行程,辦理時間預定為92年9-10月,每梯次以四十人計,共辦理二梯次。行程表如下:

時 間

地 點

行 程 安 排

07:00-07:30

花蓮縣文化局

石雕博物館前廣場報到

07:30-09:00

往拉黑子工作室

沿途輔以安排導覽員解說東海岸地區之發展及阿美族部落之文化特色

09:00-09:30

拉黑子工作室

參觀原住民創作木雕作品

09:30-09:40

往港口部落

車程

09:40-10:40

港口部落

由當地解說員介紹社區及阿美族漂流木藝術造街

10:40-11:20

石梯坪風景區

觀賞特有的壺穴景觀

11:20-12:20

午餐

海鮮大餐

12:20-13:20

往蕃薯寮

路上導覽員解說東海岸的生態、地質

13:20-13:50

蕃薯寮

東海岸地區最為獨特的峽谷景觀

13:50-14:20

往和南寺

路上導覽員解說東海岸的生態、地質

14:20-16:00

和南寺

佛教藝術文化聖地

16:00-16:30

往七星潭

路上導覽員解說東海岸的生態、地質

16:30-17:00

七星潭

七星潭聽濤賞石

17:00-17:30

至花蓮縣文化局

石雕博物館前廣場解散,珍重再見

 



------------------------------------------------------------------------------------------------------------------------

「來花蓮請慢慢走」短文徵選辦法



花蓮地方魅力在哪?

為何來花蓮要慢慢走?

不然,您會錯過什麼!

累積到花蓮請慢慢走的理由!

告訴下一個來花蓮的朋友,你應該往那裡走!



徵件主題:歡迎您選定本深度之旅活動之一定點的人文、地、產、景以文宣短文方式作宣傳書寫。

【壽鄉鄉池南村、豐田三村、鯉魚潭、立川漁場、鳳林鎮林田山、光復鄉馬太鞍生態園區、光復糖廠、瑞穗鄉拔仔庄、豐濱大港口社區、石梯坪風景區、壽豐鄉蕃薯寮、和南寺、新城鄉七星潭等地】

徵件日期:即日起至八月二十九日止

徵件辦法:請於八月二十九日前親送或郵寄作品(郵戳為憑)、報名表及相關參賽資料(地點:花蓮市文復路六號「花蓮縣文化局」收,信封上請註明參加「來花蓮請慢慢走徵文比賽」字樣,洽詢承辦人員:邱盈豪、林書羽03-8227121轉104)

參與資格:本國國民或在台有學籍之在學學生。

作品規格:作品字數於500字內(含標點符號)。

繳交資料:徵件作品、報名表(含個人簡歷及身分證影本或在學證明影本)等。

評審方式:應徵稿件收到後即密封編號,分初審及決審,聘請本地知名作家、學者組成委員,進行審查工作。

獎勵辦法:入選作品二十名,每人獎金新台幣壹仟伍佰元整。

注意事項:

(一)參賽者之報名表,需各欄位詳實填寫,否則不予審查。

(二)應徵作品請儘量以電腦打字或以有格稿紙繕寫清楚,字跡不清者不予評審。電腦打字者,字型及大小請以細明體、12級為標準,並以A4紙張列印。

(三)投稿作品之發表及出版權歸主辦及承辦單位所有,發表、轉載或出版合集,投稿人不得拒絕、亦不另支稿酬。

(四)未得獎作品,恕不退件,請應徵者自留底稿。

(五)入選作品如有抄襲他人作品或冒名頂替等違規情事,或因著作權糾紛涉訟,經法律程序敗訴確定者,取消其入選資格,並追回獎金及獎狀等,其損害第三人權利者,由作者自行負責。

(六)在得獎名單尚未公布前,作者不得將同一作品發表或參加其他徵文比賽,否則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資格。。

(七)為求徵文比賽的公平性,受邀本活動之評審委員,不得參加徵件。

(八)本徵文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經核准修正後公布。



姓名



地址



聯絡電話



籍貫



手機



出生年月日









簡歷









■ BACK

■ 少年仔!作伙來演戲

【緣起】

一、 透過自我肢體認識與互動體驗去瞭解自己的肢體語言與情緒間的關係,藉以舒緩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加強青少年對情緒與衝突的解決方式。

二、 從自我肢體的開展,進而了解戲劇的各層面,以角色扮演及團體研討的互動式教學,讓青少年藉由認識劇團的運作與實際參與演出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方式。



【規畫思考:青少年的戲劇體驗學習】

一、肢體探索

透過各種肢體開放與情緒投入的肢體課程參與,進行「放鬆」、「開放」、「伸展」的肢體訓練。同時透過教師的引導,促使成員檢視個人自我身體的探索與瞭解。

二、情緒轉化

藉由成員間的相互討論,鼓勵成員把本身的生命經驗加以整理、並藉由戲劇演出分享;引導伙伴系統化回顧自己的生涯,主動思索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進而將生活中無法舒緩的情緒轉化成角色的扮演。

三、同理心

透過「講師—學員」、「學員—學員」的相互交流,可擴展成員對戲劇文化的認識與角色扮演的體驗學習。成員之間更可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同儕支持網絡,互相勉勵與學習。
四、培養興趣

藉由對生命經驗的多元探索與參與,可鼓勵青少年認識情緒的真面目,進而找到面對的方式。再者,肢體的伸展與開放,亦可培養青少年多方面的興趣,培養轉移情緒的起伏。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內政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教育部

主辦單位:中華佛教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台灣戲劇治療發展中心
【活動對象】

高中職、大專院校在學學生。
【活動時間】每梯次3天2夜。

第一梯次:92年8月24~26日(週日至週二)

第二梯次:92年10月11~13日(週六至週一)

【活動地點】曾文水庫青年活動中心

【報名辦法】: (請詳讀報名辦法,以免自身權益受損)

一、招收名額:50人/梯

二、報名方式 :1.網路報名:可至網站(www.peacepray.org)自行下載報名表,以E-mail方式報名:tls9999@mail2000.com.tw

2.通訊報名:以郵寄,郵寄報名表至世界和平祈願會台南會館(台南市702大林路107號),世界和平祈願會收。

3.傳真報名:回傳至台南會館06-215-4529

4.洽詢電話:06-215-0575、0913-003-566。

三、報名期限:即日起至各梯次活動前三天。
四、活動費用:$1000元(含食宿、保險、教材…等代辦費)

繳交方式,請利用郵政劃撥至下列帳戶:
郵政劃撥 戶名:中華佛教文化協會 帳號:19410256
劃撥完畢,將「郵政劃撥收據」傳真至 06-215-5429
註明:「第幾梯次少年仔!作伙來演戲」費用及姓名


五、注意事項:1.研習期間將辦理學員保意外險,因此身分證字號、

血型、聯絡電話…等資料填寫不詳者恕不受理。

2.報名費繳交後,除活動取消辦理,或遇天災、人為不可抗之因素外,恕不受理退費。

3.報名梯次請務必填寫清楚,報名後不受理換梯次及換人頂替參加。

【訓練內容】

肢體開放訓練

透過自我肢體認識與互動體驗去瞭解自己的肢體語言與情緒間的關係,藉以舒緩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體驗身體與大自然之親

人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如何能藉由認識大自然而親近大自然從此晚開始你將會知道。

認真思考死亡

情緒來時人往往忘卻了自己的重要,認識並思考活著的價值需要從認識死亡開始。

當生活遇見了瓶頸-情緒轉化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但要如何面對並轉化成向前邁進的力量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尋找情緒的出口

認識自我情緒是掌握情緒的最好方式,你知道為什麼你會生氣?你知道你心中的那顆地雷是什麼嗎?

牽動人心的音樂

音樂的陶冶讓人的心情可以變好變壞,如何運用音樂讓自己的生活與環境更加美好與祥和。

目光焦點的場佈

環境的贏造可以幫助人進入一種情境中,顏色燈光加上一束美麗的鮮花,讓人重新活起來。

靈魂聚集的企畫

創意的敏感總是在不確定的時間出現,聚集靈魂所透露的任何訊息轉化成快樂的活動與大夥一起分享。

報名表

姓 名



聯絡電話

H: O: 手機:

就讀學校



班級/系級



E-MAIL



參加梯次

□ 8/24~8/26 □10/11~10/13

通訊住址



出生年月日



身分證字號



緊急聯絡人



緊急聯絡電話



血型



自我介紹









生命中的感動

請描述你一生中個人印象最深刻的生命經驗:人、事、地 各舉一例











參加本活動

對自己的期許













 

 

 

 

 

 

 

 

 

 

 

 



 

 

 

 

 

 

 

 

 
■ BACK
 
 
 
 
 
 
 
 
 
 
 
■ 用廢電池讓愛發光-天堂赤子心特映會
 
 今年的中秋節,除了可以在家烤肉外,智障者家長總會邀請您全家一同到總統戲院看電影。為推廣「讓廢電池回家 讓智障者有家」活動,智總與東暉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雷公電影有限公司舉辦「Give Me Five!用廢電池讓愛發光-天堂赤子心特映會」,只要民眾於中秋節晚上6點30分前攜帶5顆用剩的廢電池至總統戲院,即可觀賞榮獲德國柏林等20個國際兒童影展爭相邀約,百萬家庭深受感動的【天堂赤子心】,與會的觀眾還可以獲得精心的中秋節禮物!有興趣的民眾即日起可親自至智總、中國廣播公司索票,或寄回郵信封到本會,智總將儘速把門票寄給您,讓闔家共渡過一個溫馨又有意義的中秋夜。
 
  影片中,6歲的莎拉,為了挽救一隻受傷的小雞,花盡了心思、廢盡了力氣,苦苦哀求父母、醫生幫她治癒好她的小雞。縱使醫藥費可以買50隻新的小雞,他也不願輕易放棄這個在大人眼中廉價的生命。因為這隻小雞對她而言是獨特而尊貴的。正如同心智障礙者的父母,就算孩子跳不高、跑不快,在扶養的過程,還需耗費比一般家長更多的心血、金錢,但每當夜闌人靜,面對孩子那純真的臉龐,平日生活沉重的負荷,卻顯得份外甜蜜,因為孩子是父母最愛的寶貝,生命不因有缺陷而不圓滿。

本會希望能藉由此次的活動,引發民眾動手回收廢電池,了解廢電池可能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危害。更從影片中所探討的主題,思索「生命的價值」,對有特殊需求的生命予以尊重、給予支持。

「Give Me Five!用廢電池讓愛發光-天堂赤子心特映會」活動方式採取先索票,中秋夜當天,民眾再攜帶5顆以上用剩的廢電池交由櫃檯人員回收並進行劃位。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敬請提早入場,以免向隅。意者可洽智總,02-27017271洪小姐。(電影簡介,詳見附件。)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技術輔導計畫】

第一次論壇 活動說明 回函傳真:(02)26299530



一、活動時間:

民國92年08月23日,上午九點三十分

二、地點:

台中市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工學館(電機系館)一樓會議室,進入大門口後左轉步行約三分鐘。

三、活動流程:

時間

項目

09:00 ~ 09:30

報到

09:30 ~ 10:30

開幕演講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願景

演講者

陳其南政務委員

10:30 ~ 11:00

國健局時間

健康社區新主張

11:00 ~ 12:00

專題一

衛生所做為健康社區的觸媒

演講者

台中縣衛生局 黃美娜局長

與談者

花蓮師範學院 李明憲教授

聯合科技大學 王本壯教授

12:00 ~ 13:00

午餐時間

13:00 ~ 14:30

專題二

人人都熱心的健康社區

演講者

林志成建築師

與談者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侯錦雄主任

14:30 ~ 16:00

專題三

創造力是健康社區的

演講者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中心 王惠民主任

與談者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洪德仁秘書長

東海大學建築系 關華山教授

16:00整

散會



 

 

 

 

 

 

 

 

 

 

 

 

 

 

※如因颱風天候等不可抗因素致活動延期或取消,本會將於8月22日下午兩點前統一以傳真及e-mail發佈通知,或可電話詢問:林承緯助理0956351687 或辦公室(02)26299531。

■ BACK

■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92年度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辦手語翻譯員培訓進階班-報名 簡章

宗  旨:培訓專業手語翻譯人才、整合本市手語翻譯人力資源並充分規劃運用,提供聽語障市民翻譯服務,解決其溝通問題,進而落實聽語障者無障礙環境。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勞工局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招訓對象:

◎資  格:年滿二十歲,高中職以上畢業,領有『手語翻譯員培訓基礎課』證明者或有本會開立同

等能力證明者。
 
◎錄取人數:經徵選通過前四十名者予以錄取,共開設一班,學員40名;從事聽語障就業相關服務工

作與聽語障家屬優先錄訓。
授課時間:92年8月25日至93年5月1日,每週一、三、五 PM 6:40~9:40。合計220小時

上課地點:興安國宅北區才藝教室。
學員權利及義務:

(一)權利:經錄取學員受訓費用全免

(二)義務:

◎學員請假超過全期訓練學科總時數五分之一或術科總時數十分之一或任一科目缺考者均不發給

結訓證書

◎受訓期間需義務服務一百小時,結訓後三個月內義務服務未滿一百小時者,不頒發結訓證書。

報名日期及方式:

◎即日起至92/8/13日止,填具報名表後,可郵寄至本會或親自辦理報名,逾時恕不受理。(郵寄者
請於8/12前寄出,以郵戳為憑)

◎檢附資料:報名表、手語翻譯員培訓基礎課證明或本會開立同等能力證明影本(資料填寫不符、不完整者或未檢附証明文件者,不予受理報名)
徵選日期及地點:

◎徵選日期:92年8月16日週六上午9:10~9:30報到(逾時不侯),9:30開始徵選(依繳件日期安排考試順序)
◎徵選地點:台北市興安街112號二樓之三(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聯絡電話:02-25010018 
◎攜帶資料:國民身份證手語翻譯員培訓基礎課証明或本會開立同等能力證明l學歷證明m聽語障相關服務証明(含志工服務時數證明)文件正本親自應試(驗畢後歸還)n25元回郵信封(請填妥姓名、地址),於面試後一週內寄發結果通知。
◎評分標準:手語問答、手口語翻譯、聽語障相關服務証明(含志工服務時數證明)考核
同等能力證明鑑定:
◎鑑定日期:92年8月11日PM7:00-PM8:30(請於PM7:00前完成報到)
◎鑑定地點:台北市興安街112號二樓之三(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鑑定方式:筆試(聾人文化、手譯員守則)、手口語翻譯
◎聯絡電話:02-25010018

 
編號: (請勿填寫)
92年度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辦手語翻譯員培訓進階班-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男 □女

身 分 證



出生

年  月  日

E-MAIL



電話



傳真



手機



最高學歷、科系



任職單位、職稱



通訊地址



檢附資料

□報名表 □基礎班受訓証書 □同等能力證明

手語經歷


報名動機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編輯小組: 洪德仁、鄭晃二、陳淑敏、許瑞君、黃子青

電 話 : (02) 2822-7414 傳真: (02) 2822-7392

網 址 : http://www.cesroc.org.tw/

E-mail : cesroc@seed.ne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