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社造電子報《NO.32》


第三十二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10月01日 星期五)




--------------------------------------------------------------------------------
關懷離島系列3~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專刊

前言
‧關懷離島系列3~「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新聞稿
社區營造學會

專案園地
‧試談蘭嶼雅美人的兩岸問題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蘭嶼建設應重新定調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蘭恩文教基金會-為蘭嶼達悟族人構築一條回家的路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再會蘭嶼 人文紀行—記2004/08/19朗島行
小王子/社區營造學會專案執行組長

‧蘭嶼影像展雜記
吳昭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活動快訊
‧本期活動相關內容


關懷離島系列3~「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專刊 

前言
關懷離島系列3~「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新聞稿

社區營造學會




蘭嶼,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台東縣,但其獨特的族群、語言、文化,與早年因交通不便而孤懸海外的發展,使蘭嶼的面貌與台灣本島有著極大的差異。丁字褲、拼板舟、飛魚文化的遙遠傳說構成了獨特的海洋文明;核廢料、現代建設爭議與不斷注入的社造精神更加深我們一探台灣文化多元性的奧秘。

在這次由蘭恩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所舉辦的「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文建會陳其南主委在致詞中提到: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讓台灣人更能體會在自己土地上的情感,台灣常說自己是一個海洋國家,可是真正的海洋民族是蘭嶼.。台灣要成為海洋國家要從蘭嶼達悟人身上更謙虛的學習。蘭嶼面對了現代文明的衝擊,從日治時期所傳入的煙與酒改變了蘭嶼的淳樸,到現代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我們更應該藉由這次的影像展來重新關懷與認識蘭嶼。

原民會張海嶼專委也感謝陳主委與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張晃家執行長三十多年來對蘭嶼的關懷,為蘭嶼打開教育的這一扇門。蘭嶼影像展對蘭嶼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也啟發蘭嶼與國人重新思考文化的價值、進而保存與發揚。

與會的張晃家執行長也認為蘭嶼是世界的人海遺珠、在許多建設不當的破壞、與文明的侵入下,來喚醒更多的力量來關懷蘭嶼,也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把這人海遺珠變成達悟的文化特區。 參與致詞的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用另類的角度來詮釋這次的展覽、來詮釋蘭嶼獨特的價值與未來性。最後東海大學的關華山教授也建議原住民每個族群的文化象徵性各有其特色、各個族群因該要有一個機制類似各縣市的文化中心、是與外界對話與學習的管道。

結束對話後、由蘭嶼來的貴賓為大家準備蘭嶼風味餐飛魚、芋頭及甘薯並呈現傳統的文化節目、耆老敘說蘭嶼流傳的神話故事,蘭嶼婦女表演傳統的頭髮舞與竹竿舞、敘訴其特殊的意涵與典故。在場的與會人士都沉浸在日出之島蘭嶼的意象與關懷離島的情境中,隨著最後在台灣首播的「深海獵人」紀錄片放映,結束這次的開幕儀式,並正式揭開了這一次展覽的序幕。

--------------------------------------------------------------------------------
專案園地
‧試談蘭嶼雅美人的兩岸問題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太陽仍然跳躍出東方的海面,拚板舟無法停泊的漁港,唐突地咬著海岸,吞噬了雅美人的海洋文化,飛魚-雅美人的文化旗幟卻少了。

如果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蘭嶼問題大概就是「一種文化的價值標準,強加在另一種文化的價值標準之上所產生的衝突」。如果這是事實,那麼解決之道就是「尊重當地人的抉擇」。我們關心的是,一個民族的永續(可持續性),包括她的基因、人口的繼續存有及他們所形成的文化,是否能夠在生態完整與現今全球化的衝擊之下,繼續地傳遞下去。

重要的是,蘭嶼原住民(或稱達悟人)對他們原有文化、生活、習俗的價值觀。如果他們不認為值得保存,而要揚棄,進而完全融入世界的生活圈,那我們如何加速其前進?如果他們認為要維持他們原有的,那我們為什麼要去做他們不想要的破壞呢?蘭嶼小島雅美族人,在有限資源之下,分成6個社區,在原初情況之下生活了一千多年來,當他接觸到外界的刺激,加上這些年來漢化的國民教育、觀光的衝擊之後,他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台灣政府用什麼方式介入,或是輔導、或是干擾、或是破壞,我們如何來界定台灣、政府、國家該有的角色,該有的作為?

在一個有限資源的地方,要養活那麼多人唯有移民或從外引進資本,而今能引入的以離島建設條例的補助、核廢料回饋金等等的為多,觀光的收益或許是未來的一途,這些錢財進入後該如何使用?在施作過程中,對生態是不是做了基本上的破壞,而導致了文化的衝擊,加速了達悟人文化的破壞,或者加速他們文化的演變。已經漢化、資本化的政治人物,取得了決策權,而跟台灣中央結合,因此在這利益過程中,就做了更多的破壞。在軟體建構未完成之前,不應有太多不必要的硬體的設施,軟體建設的過程中,也不能片面的只給一部分的訊息,而造成偏頗的發展。



達悟人的傳統,並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社會領袖,只有長老,目前長老漸漸地跟不上社會的脈動,已經被排除,而行政體系引入的鄉長、民代等,不屬於他們原有社會文化的體制,所以對他們文化的衝擊更加快速。許許多多的建設都是在加速原有文化的崩解。真不知如何是好?以一個島的名稱變革來看,中國史誌上曾稱之為淡馬顏,歐洲人稱之為Botel Tobago,台灣本地人稱之為紅頭嶼,光復後改稱為蘭嶼,這次活動又將它稱為日出之島,這之間的變革也就可以顯現出,島民並沒有自主權,我們期望達悟人藉這次的活動,提出他們想要的名稱,自主權,自治地存有。

蘭嶼的生物地理分布,位在華萊氏線及魏伯線所圈出的華萊西亞區,屬於亞澳兩洲過渡系統,亞洲系生物越偏東南勢力越弱,反之澳洲系統則有自東南向西北伸進的趨勢。蘭嶼島上的植物資迥異源於台灣本島,板根、柱根的原始林都是熱帶雨林明顯的特徵;蘭嶼的哺乳動物很貧乏,鳥類相豐富,但以小型的鶯雀類為主,爬蟲類亦少,相反地,海棲魚類在熱帶漁區是最豐富的。蘭嶼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影響著雅美族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亦有其生態學上的意義,因而蘭嶼的永續不能只從族群文化面來看,也應該提升到全球生物多樣性來看。

中央及地方政府在為蘭嶼之發展思維過程中,永續是絕對不可忽視的。許許多多的建設,水泥化等等的,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系,也因而造成了漁業資源的減損、原有文化的沒落。在沒有全方位考量之前,更應該暫緩不必要的硬體建設,積極推動、開展達悟人的視野。從自給自族的社會、全世界公民、地球人的角度來看,有多少文化是達悟人認為值得保存下來,有多少是可以揚棄的,都要經過族群之間縝密的溝通。這種軟體建設是很耗時間、金錢的,但卻是一定要去做的事情。

董森永牧師在「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一書的自序中,清楚地寫道:「筆者相信上帝創造蘭嶼給雅美人居住,並將蘭嶼交給族人負責管理,來保護島上一切所有的動植物和土地。雅美人哪!上帝給我們的只有這個島嶼,我們應該愛護它,讓我們自己來開發建設它,它是我們文化的起源,是我們祖先傳承給我們的。

上帝賜給雅美族人豐富的文化資產,由於強大漢人文化給予的衝擊而消失了大半。看!孩子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不再使用母語,忘了自己是雅美人。可憐的孩子!如果繼續下去,雅美文化不是很快就被消滅了嗎?」

目前參與蘭嶼發展的人中,有多少人真得了解蘭嶼雅美人的文化?我們首要之事是讓島上的族人覺醒,建構溝通的平台,並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讓雅美族人繼續地去探索這個問題,而不是以一個強勢的文化去佔有另一個文化。

以一個海洋學者,而不懂雅美人語言的我,試圖從自然的符號及漢字所記載的資料等等,了解其族群文化、島上其他生物之生命活動。從全球變遷的角度來看,我只能感嘆世界變的太快,生存、生活的意義也變模糊了。

--------------------------------------------------------------------------------
蘭嶼建設應重新定調

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去過蘭嶼的人一定會被她的海天一色及達悟族文化深深吸引,但這句話或許只適用於未過度開發時的蘭嶼,最近如果去過蘭嶼的人一定會被蘭嶼的「台灣惡質化建設」所震憾──水泥火柴盒的建築語彙、熱氣撲面的環島瀝青公路、消波塊加防波堤的簡易漁港、以及一窩蜂「偷窺式/進香團式」的觀光遊客,讓人雖身處蘭嶼,卻以為到了台灣本島的某個鄉鎮。



蘭嶼是台灣惟一以原住民族文化為生活基調的離島,原本要塑造的應該是深具文化多樣性的島嶼文化,但在台灣政府五十年來以「本島/離島」、「中心/邊陲」的霸權心態下,賦予蘭嶼的建設思維一直是「台灣化」的硬體

工程建設迷思。以天池為例,天池是蘭嶼原住民的聖地,不只女性達悟族人不上天池,連男性族人也很少上山,往天池路上原有一條登山客踏出的步道,對登山客而言已夠使用,也沒有拓建或加蓋木棧道的必要性。但由於鄉公所自離島建設基金爭取到一筆經費,便在山腰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式涼亭,完全未採用達悟族人生活周遭俯拾皆是的挑空式木構造涼亭之蓋法。為了運送小石塊及鋼筋,便皆伐了四到六公尺的林道架設纜繩,皆伐後,使原本陰涼的、樹根交錯盤旋的、易於攀爬的山路小徑,頓時變成炎熱的、土石裸露的陡坡地,便「正當化」了原本沒必要的階梯式木棧道。仔細深究,如果不蓋鋼筋混凝土涼亭便不需皆伐來運送建材,也不會造成裸露地而需木棧道,這正應驗了「錯誤政策比沒有政策會造成更嚴重的惡果」之說法,也產生了「防禦性支出」(defensive expenditure),即為了防禦因開發所造成的破壞而投入的建設支出,這正是不永續的「創造性破壞」之最佳例證。

再以朗島為例,朗島是一個二三百人的小部落,部落仍有不少地下屋,屋前的靠背石可讓村民坐著眺望大海。部落靠海處有一灣淺灘及小碼頭,碼頭是族人用來停靠獨木舟,而淺灘則是族人嬉戲游泳的天然場域,由於海浪經過層層的天然海礁石,透過可滲水的孔隙將濤濤巨浪化為岸邊小浪花的美麗景緻。原本這樣的場景是朗島村民與大海共生的最佳場域,也是觀光客流連忘返的駐足點,不過鄉公所爭取到離島建設基金,卻將原本小淺灣小碼頭改造成十公尺高的防波堤及消波塊所堆疊出來的簡易港口。

據朗島社區發展協會的說法,新建的簡易港口是為了方便機動馬達漁船停靠,機動馬達漁船固然方便停靠,但朗島部落原本距離蘭嶼最大港(開元港)並不遠,根本沒迫切必要在如此近的距離興建機動漁船碼頭。簡易港口的興建不只將村民原有的小淺灣小碼頭破壞殆盡,讓村民無法再享有望海、近海、親海的傳統生活,更使觀光客欣賞品味原住民的獨木舟風情被?殺掉,我們不禁要問的是,朗島簡易港口的興建是不是又是另一個「創造性破壞」的翻版?另外一個更大的社造反挫是整個簡易港建設過程都只有形式上的參與,並沒有落實「賦權」理念,據朗島社區發展協會告知,一開始在朗島辦說明會時,村民反對巨大的漁港建設,所以決議需變更設計。但令人訝異及不解的是,變更設計後的圖說及環評公開說明都被剝奪,等到施工單位日夜趕工興建簡易港時,朗島村民才發現原來的小漁港被巨大的水泥化漁港所取代,這種形式上的參與只能算是馬後砲式的社區參與,因為根本沒有傾聽民意,更不用說參採民眾的建言了!

我們必須提醒的是,在聯合國大力提倡文化多樣性的當下,蘭嶼的離島建設不能「買辦」台灣本島的水泥叢林之工程建設迷思,而應該採還政於原住民的島嶼發展模式!如果這個前提成立,那麼傳統的工程建設迷思及決策過程必須被徹底檢討,而離島建設的經費應以符合「永續發展、公共利益、住民參與」為大原則,因此,必須以永續發展來檢視公共工程建設的必要性,以公共利益來檢視誰受益誰受害,以住民參與來聆聽在地人的真正聲音,而且也必須尊重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模式及權利。

離島建設條例也應檢討其必要性及永續性,離島建設條例原本是要輔助離島落後地區,但如果只著重在表面的工程建設,忽視深層的軟體建設(例如社區營造及生態旅遊),那只會使蘭嶼落入「台灣惡質化建設」的模式,果真如此,「台灣惡質化建設」了的蘭嶼不可能吸引真正要體認原住民及島嶼文化的人,也將落入「不來終身遺憾,來了遺憾終身」的「創造性破壞」之觀光遊憩惡夢。

或許行政院各部會目前大力採行的「競爭型輔助計畫」的作法值得離島建設參採,即透過公開評審機制,依據永續性的進步原則來遴選值得進行的計畫,例如採用

永續發展的新典範,結合優秀專業團隊,經由擴大民眾參與,摒除傳統工程建設之制式作法,積極思考以生態、文化、品質及創意手法,提出永續經營管理計畫。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公民社會意識必須重新建構,不應一味複製台灣本島的不永續建設迷思;質言之,蘭嶼原住民應以蘭嶼特殊生活文化樣式為傲,而不應落入「工程建設=進步發展」的錯誤迷思中。 至於外來遊客更應尊重蘭嶼的生活及文化基調,不能以台灣本島的惡質化建設思維加諸蘭嶼的離島建設上。

蘭嶼正如台灣東海岸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如果能妥善照顧、細心建設,必定能發揮東方明珠的效果,照亮蘭嶼的未來,甚至成為台灣永續未來的典範;但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恐怕難逃「向下看齊」的「台灣惡質化建設」的夢饜,而使蘭嶼成為真正的邊陲離島。離島建設條例及離島建設基金是政府基於縮短城鄉差距而特別爭取來的,其立意不可謂不善,但如果離島建設偏離了原先對離島特殊自然環境及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我們損失的不只是實質環境的醜化而已,更令人愕然的是我們將失去獨一無二的達悟族原住民文化意象及生活空間,也將失去建設蘭嶼成為台灣離島典範的可能機會。

--------------------------------------------------------------------------------
蘭恩文教基金會-為蘭嶼達悟族人構築一條回家的路

王介言/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理事長


堅持守護,歸返部落的路
蘭嶼,一個美麗、純樸而偏遠的孤島,是達悟族人的家園,也是台灣唯一的海島型原住民家園。

家是許多人溫馨的歸屬,但對蘭嶼人而言,回家卻是個遙不可及的夢,蘭嶼正面臨現代與傳統的衝擊,文明與科技的潮流衝撞著小島,交織成既原始又文明的矛盾社會,在劇變中,蘭嶼人有著文化失傳、認同、就業、生涯適應的問題。

蘭恩文教基金會是蘭嶼島上唯一的本土基金會,廿四年來蘭恩堅守在這座小島上,藉著教育、醫療、信仰、傳播及社會服務,與蘭嶼族人共同面對衝擊與挑戰。

在休閒與產業的發展新趨勢下,如果蘭嶼能結合當地自然景觀,發展具文化內涵的觀光產業,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使蘭嶼人留在家鄉成家、立業,出外的族人回到蘭嶼,一起為建立美好家園努力,因此蘭恩希望藉著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蘭嶼圓一個回家的夢。

蘭恩文教基金會在多元就業的方案下,結合蘭嶼之窗、文化走廊、生態保育系列,創造工作機會、打造文化觀光旅遊新機,重燃島上文化、觀光生機,為蘭嶼達悟族人構築一條回家的路。

蘭恩開創文化生態觀光旅遊產業,為蘭嶼建造的是一個回家的夢想,保存的是達悟文化的資產,而多元就業方案則為蘭嶼人提供一條回家的路。

蘭恩:迎風排浪的捍衛戰士
蘭嶼是個遺世獨立的小島,島上的達悟人傳統以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管是曆法、飲食、作息或是建築都與海洋緊緊相連,是個不折不扣的海洋民族,但這股深邃美麗的南島海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卻顯出無所適從的無力感,蘭恩文教基金會就是希望透過教育、文化、傳播及醫療的力量,協助蘭嶼族人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

林茂安是蘭恩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目前擔任基金會董事長,懷著為人服務的理想及純粹奉獻的心,將其一生二十餘年的青春年華全部奉獻給蘭嶼,民國66年9月,年輕的基督徒林茂安隻身來到蘭嶼,在這小島上他體會文明的潮流正衝擊著小島,面對原始與文明的矛盾,藉著教育、醫療、信仰、傳播及社會服務,與蘭嶼同胞攜手面對文明衝擊之意象於此產生。民國68年夏天,藉著宇宙光雜誌社母親節送炭活動所募集的10萬元,與60位來自於不同大專院校學生的熱烈響應,利用假期積極參與創辦事工,將上帝的祝福與社會的愛心潑撒在蘭嶼而建立了「蘭恩文教基金會」。

多年來,蘭恩在蘭嶼從事了許許多多的服務工作,多年來累積的服務項目琳瑯滿目。「蘭恩」的主要服務工作內容為:蘭恩幼稚園、蘭嶼雙週刊、蘭嶼廣播電台、蘭嶼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蘭恩善牧部、老人照顧專案(老人營養送餐及居家照顧)、蘭恩牙科診所、生態保育環保專案等。

民國68年蘭恩為達悟族兒童創辦了免費的「蘭恩幼稚園」,是島上唯一也是全國第一個免費就讀的原住民幼稚園,重視本土化教學,上課採用達悟語及國語,並設計更適合蘭嶼孩子理解的教學內容。

民國74年創刊一份屬於蘭嶼人的地方報刊「蘭嶼雙週刊」,是島上唯一的社區雜誌,專為蘭嶼人所創辦。匯聚蘭嶼人的創作、心聲、傳說及習俗,是蘭嶼人表達心聲、吸收資訊、發揚雅美文化及建立自我肯定的園地,記錄雅美族近十餘年來在傳統文化上的轉變及蘭嶼各方面的變遷,可謂是蘭嶼的一部近代史,免費贈閱蘭嶼島上和旅台族人,藉著雙週刊不僅縮短旅台蘭嶼人與家鄉的距離,更慰藉了在外子弟對故鄉親人思念之情。

蘭恩築夢,達悟成舟
達悟族是一個口傳文學的海洋民族,藉著語言將生活經驗、文化精神傳承給下一代,隨著外來文化進入,母語流失的情況已嚴重影響到文化根基。因此在民國85年成立國內第一座原住民「蘭嶼廣播電台」,堅持以族人為節目製作群、以蘭嶼觀點為節目製作方向,保存口傳文化,減緩母語流失速度,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隨著蘭嶼開放的腳步,外來文化湧入,達悟族下一代對傳統文化、藝術逐漸疏遠,令人擔憂,為喚起達悟下一代對自己文化的重視、提供學習傳統藝術機會、發揚傳統文化的舞台,培養達悟藝術文化工作者及創造提供蘭嶼青年工作機會等,都是於民國85年創設「蘭嶼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目標。民國91年並設立「蘭嶼文物館」提供遊客選購蘭嶼文物的機會,並提供島上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展示作品、販售地點及就業機會。

第二任執行長是從事雕塑的黃明道,帶著女兒遷居蘭嶼,選擇來蘭嶼的心情是相當浪漫的,而且還帶著「要完成一個夢」的心情,來蘭嶼發展兒童提線傀儡戲,轉而投入蘭嶼的幼兒教育,更接下「蘭恩」執行長的工作。

目前擔任執行長的董恩慈則是蘭恩創辦以來首位本土化達悟族人執行長,也是蘭嶼島上第一位留學美國拿到碩士學位的蘭嶼菁英;個性內斂、謙虛的他表示,期盼族人能夠給他時間,他會不斷學習及成長,在全體蘭恩同工努力下共同為蘭嶼族人奉獻心力。

族群遊賞,文化造產
蘭恩開創屬於達悟族的文化生態觀光旅遊產業,為蘭嶼建造的是一個回家的夢想,保存的是達悟文化的資產。   「蘭嶼之窗」:組員主要協助蘭恩現有廚師1人,除執行島上339位老人營養送餐、35位員工餐點、40位幼稚園中餐外,更規劃蘭嶼「風味餐」(咖啡廳),提供觀光客多樣選擇。另負責整理、清潔、安排、接待宿舍區,給觀光客有「賓至如歸」之感;播放簡介影片及導覽。當然蘭恩是不能容納全部蘭嶼客人,必需『分享』民宿,飯店、餐廳業者,『帶動』島上觀光事業。

「文化走廊」:組員負責導覽、接待、跳舞(表演時段),及販售農漁特產、文物,看顧導覽地下屋,黃昏市場攤位,使剛下飛機、輪船的觀光客,有「完整」的蘭嶼風情感受。

「生態保育」:除協助總務處理平日基金會事務(船運、島上運輸、修繕、生態保育)外,更清理不在園區內的「潮間帶」,珠光鳳蠂「復育」(全島性工作),『帶動』島上注重環保,保育觀念。

「文物展售館」:是島內的唯一,並無相同之規劃營運,入場卷50元,有導覽及展售。


「風味餐廳」:以體會蘭嶼當地特色美食之地瓜及芋頭為主食,目前以合理價錢供應,採當日三小時前預約方式供應。

「民宿」:有50個床位,主要針對蘭恩之友及團體預約。

「傳統地下屋」:導覽解說,遊客採自由奉獻方式。

「傳統舞蹈表演」:有固定時段演出,每下午3:00準時演出。

蘭嶼之窗,達悟之望
蘭恩文教基金會在多元就業的方案下,結合蘭嶼之窗、文化走廊、生態保育系列,創造工作機會、打造文化觀光旅遊新機,重燃島上文化、觀光生機。

於是,我們看到文化走廊恢復活力,文物館展售功能再現,提供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讓就業婦女學習編織、串珠、 織布,期望透過這次的參與,學習技能,在未來可以就業或自行創業;地下屋導覽的婦女已逐漸可以獨立解說,並獲得遊客激賞,而最讓人感動的是代表達悟婦女的「頭髲舞」又在海濱的夕陽中飛舞;特有生物園區,珠光鳳蝶復育,黃昏市場推廣,均以帶動與分享塑造蘭嶼的文化生態觀光樣貌。

蘭恩開創文化生態觀光旅遊產業,為蘭嶼建造的是一個回家的夢想,保存的是達悟文化的資產,而多元就業方案則為蘭嶼人提供一個回家的路。

在休閒與產業的發展新趨勢下,如果蘭嶼能結合當地自然景觀,發展具文化內涵的觀光產業,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使蘭嶼人留在家鄉成家、立業,出外的族人回到蘭嶼,一起為建立美好家園努力,因此蘭恩希望藉著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蘭嶼圓一個回家的夢。 


有人說蘭嶼是一塊被上帝遺忘的地方,因為面積小,環島一週僅需38.45公里,而人口僅3000多人,蘭嶼的孩子心中有夢,只是「築夢不易」,由於環境、文化、經濟的差異,他們常需面臨艱難的挑戰,凡是到過蘭嶼的人,都會明顯發現這裡正顯現一種「文化過渡」時期的衝擊情況。

自政府開放國外觀光以來,蘭嶼頓時從一天二、三十班飛機的盛況,縮減為一天五班,而一直沒有配套旅遊措施,自是觀光客減少原因之一,青年人外流、隔代教養,老年人問題是「循環」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源頭似乎都指向了族人就業的根本問題。  


蘭恩基金會為了協助蘭嶼地區的就業人力,因此申請了「打開蘭嶼之窗----台東縣蘭嶼鄉經濟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聘僱族人接受此一方案的訓練,協助基金會的咖啡廳、住宿、文物館、地下屋、特有生物園區等人力,當園區內的男女族人穿上達悟的傳統服裝,接待來訪的觀光客,在附設的文物展售中心,現場示範雕刻、編織等傳統技藝,並提供道地的蘭嶼風味餐供人品嚐;飛魚劇場,則有一系列的傳統舞蹈表演,不僅提供就業機會,並打造文化觀光旅遊新機,重燃島上文化、觀光生機,期待創造更多族人的就業機會及當地商機。

生物多樣,生意多項
高雄區諮詢團隊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及輔導顧問團對蘭恩這樣的島嶼文化旅遊經營發展,提出整合建議,他們認為在產品設計上應增加整體性規劃及期程設定,並主動配合旅遊旺季及3-6月之獨特的飛魚季,整合當地旅遊相關產業,由點、線、面之階段性進展;增進旅遊相關產品之整體、完整配套,改善聯外交通困境,增加競爭力。目前可先行整理蘭嶼島上旅遊資訊、資源,提供遊客完整「蘭嶼文化旅遊地圖」。

建議朝向多角化經營,成立旅遊資訊中心(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提供全島住宿訂房、深度文化導覽地圖、多媒體簡報、蘭嶼旅遊資訊、觀光環島列車服務等。並可扮演促進全島觀光資源發展的角色,推廣「達悟接待家庭」旅遊模式,協助輔導達悟族人家庭改善環境、發展家庭特色、營造景觀、提供衛生、乾淨、有達悟文化體驗的接待,不僅開發就業機會、創造利潤,並具體改善蘭嶼島上環境及景觀,誠為一舉數得。

行銷規劃方面,配合蘭嶼地方觀光產業規劃,發展整體及系統之行銷計劃,建立及實施網站及網路行銷計劃、DM發送及行銷、促銷活動,並應積極結合龐大的基金會長期捐款人-八千蘭恩之友做為行銷及回饋對象,以達維護捐款來源及開闢客源之效益。

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聘用文化、旅遊專業背景之人員,提高生產力,並尋找方案申請、經費補助,以減輕基金會教育訓練經費負擔,建議增加一個薪水介於經理人及工作人員之間的幹部階層,以提供工作人員升遷的目標,並協助經理人管理及規劃,訂定獎勵方法,鼓勵生產量及品質。

建構完整、合理,並被社區產業及居民認同的回饋制度,以籌措發展基金,設置專戶,統籌、管理旅遊發展方案而產生的收入與回饋金,並建構完善財務、會計制度,達成財務管理之健全。

基金會正面臨轉型及工作人員本土化之階段,其組織發展使命、任務之調整亟待釐清及建構,以面對未來之變遷及競爭。為基金會運作發展及能量提升,亟待增進專職工作人員之專案能力,以減輕執行長之行政、庶務負擔,並增進社區營造概念及操作智能,而能專心致力於規劃、資源整合,目前現有之行政及及行銷專案均為非專業,應增進文化創意產業專業訓練及智能,並增加對外交流、觀摩機會,以增進工作人員之接觸面及視野,提高文化產業之專業智能以增進經營管理能量。

當地社區組織能量剛開始啟動,雖對基金會有認同及肯定,仍待加強與社區組織連結及共識,建構對蘭嶼之共同願景,積極增進地方居民及部落族人的認同,引入耆老、農漁產業者、旅遊相關產業者的參與,期使蘭恩承擔蘭嶼當地社區營造之帶帶領角色與任務。

蘭恩幾年前在島上辦過民宿訓練班,可繼續開辦有關民宿訓練的課程,成立「蘭嶼民宿協會」組織,共同發展高雄區諮詢輔導中心建議之旅遊資訊中心及達悟接待家庭規劃。

三角夥伴,認養陪伴
蘭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董恩慈分享此次的諮詢輔導經驗建議:未來的多元就業方案能伴隨同步諮詢輔導協助,並多舉辦機構間的交流活動及對話機會,協助機構間的相互合作、建立連結,幫助將十分受用及減少機構的摸索,建構公部門與民間輔導團隊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執行機構的金三角夥伴關係。

他表示:感謝此次諮詢輔導計劃的分區輔導模式,透過這三個月來高雄區諮詢輔導團隊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與認養輔導顧問團隊的「創意輔導模式」,讓「打開蘭嶼之窗」-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得以增色不少,只要透過熱誠的認養專業顧問群,許多的疑難雜症就可以找到答案及解決。

今年三月即將來臨的飛魚祭,將如共同努力所願,已準備銷售蘭嶼非常道地的土產-「飛魚乾(真空包裝)」,這是顧問團的建議並協助生產規劃及解決製作問題,他認為這是蘭恩與這次的輔導計劃共同生產的實質產品。

當然全程參與高雄區分區及跨區與全區與各項活動,才是最珍貴的,透過高雄區分區交流活動,有了與其他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組織互動及對話激盪;不只開拓自己的社會產業及多元就業知識領域,還吸收其他機構的經營經驗,對未來發展助益不少。

透過激盪與促成,並與台東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組成旅遊策略聯盟,推出「山與海的結合-台東利嘉、蘭嶼蘭恩之山盟海誓」旅遊行程,成為共同發展的願景,是輔導促成的結合。  

雖然蘭恩92年度多元就業方案於去年11月底就已結束,但在結束後輔導團隊及認養顧問仍持續不斷的協助,他覺得建立資源連結這是這次的輔導方案最甜美的部份。

文化創意,達悟永續的資產
先前的努力,成果現已一一浮現出來。基金會雖在轉型及重新定位中,已進用95%以上的族人於基金會工作,當然在基金會工作的族人可塑性非常大,對專業智能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訓練方面都很有興趣接受。

蘭恩幾年前在島上辦過的民宿訓練班,現島上的民宿業者極希望由蘭恩做主導成立「蘭嶼民宿協會」的組織,且繼續在蘭恩開辦有關民宿訓練的課程。高雄區諮詢輔導中心對本案建議之旅遊資訊中心及接待家庭規劃之建議極具思考價值,也將在未來規劃中置入。

--------------------------------------------------------------------------------
再會蘭嶼 人文紀行—記2004/08/19朗島行

小王子/社區營造學會專案執行組長

再一次踏上蘭嶼的旅程
迎接我們的是蒙上一層陰影似的天空
空氣中瀰漫一股幽微的氣息
灰濛濛的天空
好似整個島嶼在為生態的浩劫做無言的抗議
是天氣的關係吧—
大伙都這樣的安慰自己飛機降落機場
連機場美麗小巧的圍牆也換了容顏

原本嫩粉紅與達悟白相間的幾何格子上加了一道鐵柵欄
阻擋的意味更濃厚 閒適雅致的氛圍也消失了
無風的午後
日式的魚骨頭垂頭喪氣的披掛著
迎接我們的蘭嶼好似被醃醬瓜的封口麻繩牢牢鎖住…

◆湛藍依舊.文化解構?


走出機場我們直奔事發的朗島簡易港口
差距了四個月
棲踞了龐大水泥怪獸的朗島港對比身旁的碧海藍天
猶如高樓林立的紐約城出現了大金剛
或將無敵鐵金剛搬到白堊紀去演般不搭尬…
朗島海灣兩側此時已若仳離夫妻的陽關獨木橋
共享藍天綠海卻已是兩樣面貌---天然礁岩與消波堤岸的兩岸~

走近第二期工程即將完工的簡易港口
高達8至10公尺高的簡易港口堤岸矗立朗島海灣
對照朗島村落需求(8艘10人舟、5艘雙人舟、35艘拼板舟以及船屋),我無法置信眼前巨大*註1結構簡易港只是為了滿足全村兩艘機動船的方便。
上回群聚岸邊戲水的孩童今已消蹤;海灣前的靠背石已無法看見歡呼收穫的歸舟。


正在做仿生態工法的灌模石塊堤坊補強工事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深邃的輪廓展現他海洋民族的血統
淡藍的眼眸*註2卻有著一股仿似西方沒落貴族的寫意憂鬱 顯得如此悲傷
他一面持著反對意見訴說協會立場
一面忙著補強工事~
我知道在承包工程團是屬於漢民族的台灣團體下
短期的工作機會對達悟族民而言也是一種契機..

也許害怕我們會疑惑,他也率先說明某些族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與自身理想違背的工作*註3,他一邊身為想將離島建設經費為社區帶來的傷害(或建設)減到最低的理事長,一邊也得抓住離島少數的工作機會。他努力,他無奈

…他堅持、他不放棄。如同協會的總幹事,雖然身為核廢料儲存場的同仁,卻也不得不為家園反核。雙重的立場難免引來他人的遲疑。

這是屬於他們的無奈。然而我看著被譽為「漢人傑作」龐大水泥量體,對照島中缺乏的工作機會,偶有所聞的蘭嶼公益募資訊息,政府有龐大預算大量建構島民詬病的建物,卻仍時聞島民生活匱乏,這樣的蘭嶼究竟生了甚麼病?

◆ 這是我們向祖先傳承的故鄉嗎?
社區成員慨歎簡易港的建立切斷了達悟與海洋共存的連結
我則想著…

美麗的天然港灣不見了 千年的珊瑚礁群不見了
豐富多樣的海底資源不見了 紅白交錯的拼板舟不見了
滿載歸航的歌聲不見了 共享漁獲的卵石岸不見了
大船下水空間不見了 傳統祭典、舞蹈不見了…
滿佈現代水泥構體的蘭嶼還剩下什麼?

獨特的海洋文明形塑了蘭嶼飛魚文化的風光,機動船雖可撈補飛魚,長久以來,獵補飛魚的拼板舟文化卻將隨著建港等文明的進逼而消失…。達悟人駕著拼板舟、自給自足,與自然共存的傳統也將被資本主義式的經濟文明*註4所取代。

一個民族的環境被破壞了
一個民族的文化被遺落了…
這樣的蘭嶼終究會剩下什麼?

再離蘭嶼的歸途
師者驚呼道上橫蟹

我搶拍牠輕盈過路的氣定神閒
卻怕日後將無道上閒蟹

天依舊灰灰的…
一同前往的同仁感慨的說
下回再也不忍回到蘭嶼

只因美麗的記憶已全變了樣…

註1:8-10公尺高的簡易港堤岸對遍地高樓建築的台灣而言稱不上高,但對於青山綠水、拼板舟所構築成的蘭嶼堪稱是巨大的建築悲劇。   也令人擔憂這是否會如當年的海砂屋事件再版。
註2:淡藍的眼眸是因近一二十年來風行的飲酒惡習之故。
註3:如同反核的族民也從事當地警公教職業般,抗爭發生時雙重的立場,雙重的堅持。
註4:在此指大量的、掠奪式的、一切以人為本位為出發點,未考慮到地球整體環境的可怕思維邏輯。

--------------------------------------------------------------------------------
蘭嶼影像展雜記

吳昭儀/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七月初得知需協助籌備蘭嶼影像展時,第一個念頭是:「有沒有搞錯?蘭嶼影像展?」因為我從沒到過蘭嶼,蘭嶼之於我,大概類似菲律賓之於我的意義吧!不過,既然接下這個工作,就得敬業點,至少我要多了解一些蘭嶼的概況。從入門的蘭嶼旅遊導覽手冊開始閱讀起,漸漸地似乎離蘭嶼近一些,也逐漸了解一些身為達悟族人的驕傲與身為少數族群的悲哀。但由於我對這塊島嶼的理解是如此微薄,使得我不敢為蘭嶼下任何的注解與判斷,因此,我選擇側面描寫籌備影像展的感想。

準備一個影像展,工作十分龐雜與瑣碎。蘭嶼影像展屬於「關懷離島系列展」其中之一,在去年已在文建會指導下先後展出烏坵、馬祖影像展。這一系列影像展企圖達成的目的,都是希望藉由展覽,將位處邊陲地帶的離島,透過影像的陳述,讓國人能更了解離島之美,以及島上居民的需求。影像展的圖片雖然都是平面的,但一幅幅照片背後似乎都訴說著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影像展,顧名思義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圖片,圖片的搜集的確是件大工程。在企劃書形成之際,也已訂定平面展品主題。在這

次影像展中,主題分為四大單元:傳統文化暨祭典篇、社區關懷篇、大事紀篇、生態記事篇。我們希望所挑出的照片能確實符合這四大主題,也希望這些圖像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蘭嶼位處邊陲地帶,競爭力遠不如本島,青壯年為求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使得島上的發展停滯甚至是倒退。島上傳統文化保存不易,加上引入外在文化,蘭嶼新一代面臨文化認同的危機。幸喜社區營造的種子也逐漸在蘭嶼發芽生根,歷經蘭恩文教基金會、蘭嶼居家關懷協會、蘭嶼社區總體營造委員會等諸多團體的努力,逐漸改善達悟族人托兒、青壯人口就業、老年看護照料等問題。

在整理圖片的過程中,看著一張張照片,有:兒童天真稚嫩的臉龐、志工為獨居老人洗頭、大船下水祭典、藍天碧海拼版舟,張張照片呈現璀璨豐富的意境,不禁讚嘆雅美(達悟)族人的韌度,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我相信其他的同事,花費更多心思在影像展上,在挑選圖片時感觸一定比我更深。

發展一定須和開發畫上等號嗎?在籌備影像展的同時,陸續接觸到有關蘭嶼建設工程的議題與隨之而來的抗議聲浪。我不是蘭嶼居民,無法為之下斷語,究竟要的是環保或是建設。但我能體會的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無奈。身為小島的居民,長期未受到重視,陡然之間獲得如此多的資源,究竟對小島居民是福抑是禍呢?

感謝許多蘭嶼在地的組織與朋友,在先前這個企劃案形成之初,就提供相當多的資料與協助,從一開始影像的提供,之間經過無數次的溝通聯繫,成就了這次的影像展。尤其當我見到專程來台參加開幕記者會的蘭嶼朋友們,他們淳樸的性格、爽朗的笑聲,讓週遭的人亦能感受他們的心情。很高興能有這次機會參與影像展的籌備工作,也期盼不久的未來能踏上這塊我神遊已久的土地。

--------------------------------------------------------------------------------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
‧文物霉腐發生的條件--專題演講
‧「九二一重建社區發展捐款贈書活動」說明
‧欣欣晶華影城加入『全景映像季』聯映】
‧城市散步-新故鄉社區營造與空間行動【設計思考論壇】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電 話 : (02) 2395-6771、(02)23930629 傳真: (02) 2321-64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