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墟中為社區打造新校園
曾志朗 / 學會監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九二一地震之後有許多學校受到震災的破壞,教育部負責災後學校重建的工作,當時我堅持的原則是不要草率的就地依原樣重建,而是希望能藉由災區校園重建工作對災民的生命賦予新的意義,故而積極推動「新校園運動」,讓學校成為當地社區文化的重鎮。同時新校園文化重建的意義為台灣總體社區營造帶來新思維,開創台灣新風貌。
在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及教育的理念下,我們堅持社區人士參與校園建築的構思與繪圖過程,希望型塑能夠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中部落族群祖先的精神傳承,以及客家文化中圓樓建築生活概念的呈現等。在開放與機動學習的教育理念下,讓學校成為行政人員、教師、家長環繞著照顧學生身體及知識成長的園地。我們希望在一開始的建築籌畫過程中就有社區成員參與,雖然當時推動社區營造工作困難重重,我們仍然堅持在「新校園運動」的重建主軸下,採「最有利標」以維護重建品質,啟動學生與社區的智慧,共同建設符合教學理念的啟智學校(Smart School)。行政團隊對於理念的堅持,與家長們積極溝通,讓家長及社區中的成員能夠對所屬的社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及體驗是意義重大的,終於在此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下完成校園重建工作。
今後,希望在我們的努力與堅持理念的行動下,持續為台灣打造一個美麗的家園。
「2003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 NEW!
「 「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系列講座 NEW!
2003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NEW!
「文化行銷.創意產業研討會」研討會 論文徵稿 NEW!
92年度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競賽北區研習 NEW!
第二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廣種子講師培訓招生簡章 /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 NEW!
畫一張綠色生活地圖 / 荒野保護協會 NEW!
青少年反菸經驗交流發表會 /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NEW!
「虛擬聖境」十大宗教建築縮影專家導覽 / 世界宗教博物館 NEW!
雲林縣文化產業研習 NEW!
烏坵˙ROC-紀錄片 NEW!
推薦網站電子報
親親我的寶貝創刊號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崔媽媽基金會
各期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魅力新故鄉電子報
桃園縣文化局電子報
大家來「運動」--運動人口倍增關社區營造什麼事?
九十二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社區體育規劃經理人才講習
鄭晃二 / 學會常務理事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運動,向來都是社區的事,國家卻常常要介入。社區的運動與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的運動卻與政治經濟脫離不了關係。
「運動」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中,體育委員會推出「運動人口倍增計畫」。這個計畫以一個新的面貌來呈現,而提出「由下往上」的理念要與長期以來民間「社區營造」的力量結合。但是,運動人口倍增,真的是要增加運動人口的數量嗎?與社區營造到底由什麼關係?或者,這個計畫本身也是一個運動?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社區營造與生活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經營與創造
我們的生活空間是經過長時間、許多人共同創造出來的結果。任何一條看似平凡無奇的馬路,都有可能經過好幾十年的發展,使用的交通工具從挑夫、牛車、到汽車,路面的材料也從泥濘的黃土、水泥、到現在的柏油。
一個大家平常散步、玩球的公園空地,也可能是經過許多年的種植與修整,才有今天的花香鳥語、如茵綠草。一個大家共同生活的社區空間,同樣的也需要生活在這個社區裡的人,共同發揮創意、一起來「經營與創造」。
尤其,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疏遠,人與環境的關係簡化成很物質性的「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到底,我們該要如何來彌補這些關係之間的裂縫?
回顧人類的歷史,有許多偉大的建築都是出自於設計師之手,例如金字塔、巴黎鐵塔,比薩斜塔,紫禁城等等。同時,考古的發現也告訴我們,在沒有建築師這個行業出現之前,人類早就會自己蓋房子了。人類在地球上許多不同的地方,因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建築材料,以及文化習俗而發展出各有特色建築風貌。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在台灣一些傳統原住民的聚落,以及早期台灣的農村,還可以看到一些影子。
自己動手蓋房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經過一些觀察與練習,人人都會做。只是,人類從狩獵、游牧、農業、工業到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這個能力卻越來越消退了,為什麼會這樣?
大約在一萬年前,因為氣候、水源食物、或是貿易的關係,人類的社會出現了大規模集合居住的城市,整個社會分工的情形越明顯,有些行業的特殊專長不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比如說,有人專門做鞋子,有人專門蓋房子;有人規劃設計我們的城市,有人建造我們的社區。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周遭大大小小的事情,似乎都有專們的人在處理。比如說有人設計電腦,有人賣電腦,有人修電腦,而一般人只是買電腦來用、電腦壞了送修、或者再買一台。
在當今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不論是上班族或是勞工,攤販或學生,對於生活空間的發言權以及改造的能力,大都侷限在自己的家裡或是工作場所等。至於那些對於大家影響很大的公共空間,雖然也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卻很少有機會去影響,或是真的能夠動手進行改造。
畢竟,現代的社會的型態以及心態,造成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有機會改造自己的居住環境,也許只是一張貼在書桌前的海報,或者是更改住家的室內家具擺設與隔間。只是,這樣的「動手作」,不論是規模或程度,與人類的老祖先比起來實在是相去太遠了。
社會分工可以讓每個人發展自己的專長,但是當每個人都只會一些特定的事情,生活被切割成許多不連續的片段,卻也造成不少的問題哩!
公權力是公民的權力
雖然說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專家在處理,但是,我們也常常看到有許多經過專家規劃的公共建設,還是會出現問題。
在以前資訊不發達的時候,要等到公共建設完成了,大家發現不對了,才知道要去反應問題。現在資訊消息十分靈通,一些有問題的建設,還沒到動工的時候就遭到居民的抗議了。除此之外,有些環境的問題,也許一時之間看起沒什麼,但卻是慢慢地在侵蝕著我們的生活環境。
比如說,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太多「為了建設而建設」的硬體設施:使用率偏低的活動中心、缺乏展示內容的展覽館、沒有多少漁船在使用的碼頭,淹沒在淤積沙丘中的水泥碎波塊,取代天然水圳的加蓋排水溝,沒有人用的健康步道與自行車道等等。
在大家不知不覺中,台灣慢慢地從「美麗島」被改造成為一座覆蓋滿了水泥的人工島。另外,幾乎大家都有的共同經驗;馬路與人行道都被用來停放汽機車、街道掛滿了雜亂的招牌與攤販、私人的物品在公共空間亂放、到處亂牽的電纜線等等,因為大家漠視與退讓的結果,漸漸地導致我們社區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以至於,要求最基本的生活品質都成為一種奢求。
長久以來,大家忽視了生活空間美感的重要,將生活環境中很多有問題的事情當作理所當然;同樣地,有些社區其實有著很豐富的資源,不論是文化的、教育的、空間的,但是大家卻視而不見,就好像一個人明明坐擁金山而不自知,卻還要出門去尋寶。
不論是環境中的問題或是潛力,有些事情是需要政府來執行,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卻需要透過對於環境有心的人,大家共同努力來改造。
平常,碰到令人不平的事,大家常常會說的政府應該落實「公權力」來如何如何,其實每個人做為「公民」所擁有的「權力」,才是真正的「公權力」哩!
以前的人形容鄰居不相聞問,有句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然而,在現代的社會中人與人的居住的密度高,日常生活中有多交集,鄰居破敗的庭院、大聲的音樂、樓上不斷滴水下來的冷氣機、樓梯間發臭的鞋櫃等等,都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品質。防火巷的違章建築、陽台與屋頂的違法增建,巷子裏的違規停車等等,一但發生火災時都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生命財產的安全。
再以SARS流行期間的故事為例,一個不遵守居家隔離政策的人,就會影響到整個社區、甚至全國的安全。社區中一些屬於大家共同擁有,分享使用的公共空間,如果缺乏細心的管理維護,也常常成為死角。因應現代社區生活,前面那句話應該改為:「各人要掃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
除此之外,與社區環境密切相關的公共建設,像焚化爐、停車場等,社區也有權力表示意見。不過,當人們享有更多權力的同時,也相對地要負擔更多的責任,比如說一個社區可以聯合起來反對焚化爐或是垃圾掩埋場興建在社區旁,但是這個社區自己是否實施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政策?
當一個社區反對停車場與公路的興建時,社區自己是否充分落實少開車、多走路的健康主張?邁向公民社會是一個學習之路,權力與責任是相對的。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出了問題時,如果大家都束手不管,光是要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做為一個公民,參與社區中的公共事務,是一種基本權力,別讓自己的權力睡著了!
社區生活的新主張
面對新的時代,我們要拋棄以往不好的習慣,對於社區的生活更要提出新的主張。改善自己居住的地方不會太難,但是改善大家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間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只是動員的聲勢,而是經過共識的建立,建立社區生活公約或是社區憲章,經由活動的共同記憶、或是進行社區公投,成為大家願意遵循的生活準則。
不過,改變環境容易,改變人的觀念比較難。面對環境的問題,社區可以試著先創造出一個「大家來營造生活空間」的共識,並且將這個共識做為社區生活的重要價值,成為社區的主張。
台灣的民主運動從十幾年前開始,進入了社區生活的領域,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唯有透過社區,用一個民主的過程來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對於好品質的環境才能永續的經營。社區營造的運動,十幾年來在台灣風起雲湧,不論是城市或是鄉村、許多社區提出自己的主張,結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來營造自己的新故鄉,形成非常特殊的台灣經驗!
在近代,全球性的社區運動中,台灣並不是開始的最早的但卻是很特別的。二十世紀中期,在歐洲、美國、日本陸續發展出不同議題、以及結合地方文化特性的社區改造經驗。
西歐有許多國家在二次大戰後,進行大量的住宅興建計畫,但是有些缺乏人性考量與環境意識的建設,卻也導致一些民間組織起來,提倡「參與式」的環境設計理念。近年來,歐洲的環保團體對於破壞自然環境的高速公路、核能電廠、水霸等,提出許多強而有力的反對觀點以及替代方案。
美國的民間自主力量,自從在越戰期間大量釋放出來之後,目前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運作機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是與人民有關的議題,都需要不同形式、不同層面、公開的過程來進行居民參與。
日本的市民運動也已經有三十幾年的歷史,日本人的公民意識很高,團體性與公共性都很強,在經濟不景氣的九○年代,成為社區的安定力量。
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社會醞釀已久的力量開始爆發出來,許多社區開始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提出自己的意見。1993年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台灣做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主張,行政院文建會緊接著提出「社區共同體」,提倡建立社區新價值的理念;1994年政府則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的啟動。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可說是與全球的民主運動接軌的,它與1964年美國詹森總統推動的「社區行動計畫」有許多相似性。
首先,這兩個計畫都是經由政府主導來改造社區的計畫,並且有很多跨領域的專業者參與其中;其次,計畫的內容都是在許多社區成立新的、具有行動力的團體,希望藉著新組織的力量,改善舊的、已經失去活力的社區組織。再者,對於所有參與的人來說,計畫本身是個教育以及學習的過程。最後,當這些社區建立自主意識以及能力之後,政府以及外來的專家學者便淡出社區,他們所扮演角色是「促成者」而不是「引導者」或「主導者」了。
詹森的計畫只實行了一年,民間自主力量就取代了政府的主導力;在台灣,政府的社區營造政策則是起起伏伏,一直到了2002年,由行政院主導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再度看到新的企圖心。然而,社區居民才是社區營造的主角,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力量再強大,歷史再悠久,要做為一個進步與現代化的民主國家,社區是否出現自主性的營造力量,是個重要的指標。
漸漸地大家已經了解到,社區營造是為了自己,而且要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只是為了政府與學者要來「訪視」,在村子裡裡外外張羅傳家寶、老照片,找會講母語的老人穿著傳統衣服出來展示,將歷年來累積的手工藝教學成品拿出來交差,動員社區婦女來煮一些平常大家都不吃的傳統食物,煮完飯又換衣服出來表演歌唱與舞蹈,最後大家再一起拍團體照做為績效;這種傳統社區發展的做法,只會讓社區營造的目標失去焦點。
這十年來台灣社區出現的活力,就像一群學走路的小朋友,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隨著台灣社會民主觀念的成熟,卻越走越是穩健,慢慢地已經走出自己的特色。
國外來台灣交流的學者專家,對於台灣社區的「動員力」與「組織力」最為稱讚--雖然我們自己知道這與台灣解嚴後的選舉文化有關,而且我們在「公共性」以及「自主性」的方面仍然還要繼續加強;大家看到台灣各地社區的活力無窮,一但開啟了窗口,就源源不絕地湧出,都感到十分地欽佩。
許多社區除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之外,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還找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機會,在九二一地震之後以及全面經濟不景氣的時機,有些社區卻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進行社區產業永續發展的工作。
運動人口倍增是社會工程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希望經由「由上而下」的賦權(empower)過程,引導社區「由下而上」的自主經營,這樣一來使得這個計畫的架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契合,所要面對的將是一個與以前不一樣的挑戰。
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既然要結合社區營造的方式,就必須面對我們社區目前的問題,改變傳統的輔導方式;如果為了達成這個計畫表面的成效,政府強力動員輔導,或者只是制訂出一套指標要求社區配合,如此一來,這個計畫將與過去政府許多計畫一樣。因此我看待這個計畫應該是定位在一個「社會工程」,其內涵包括兩個運動,一是「運動社區化」,二是「社區民主化」。
這個計畫要與社區結合,並不是教社區的人寫計畫書、由社區的人提案就算是「由下往上」,關鑑是這個社區的人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透過參與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這個計畫希望提升運動的質與量,在原本社區已經穩定的運動需求上勢必還要有所提升,並且要有創造性的做法,在社區內結合不同領域的人、以及在地的資源,將大家的日常生活進行一個調整,找到新的機會。如果,只是一如傳統地、由地方政府與社團主導社區的運動議題,一方面不符「社區共同來創造經營」的精神,另一方面對於提升社區居民自主、自立的意識也沒有幫助。
如果這這兩個行動可以作為「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結合「社區營造」思維的一部分,那麼,根據過去的經驗,在輔導方面本文提出五個行動策略的構想如下:
1多點輔導:現有團體佔八成,新的團體佔兩成;縣市政府、社區、專業三方並進。
2體質條理:鼓勵理念符合的新組織或舊組織,輔導傳統做法的舊組織轉向。
3第一線輔導:進行示範點計畫,創造競爭型計畫的補助機制。
4創造誘因:設立競爭型計畫補助原則,促使縣市政府及社區有新的思維,進而由縣市政府接手。
參考資料:鄭晃二等著。2003。《攜手造家園—社區》。台北:秋雨文化。
三義木雕博物館一日遊
林中一/文化服務替代役第十八梯 .文大法研所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法律組組助理兼研究助理
藉著週休二日的機會(就一個當兵的人而言,似乎我該心存感激),享受週六午後幽閒的時光,我帶著我的老婆—明媒正娶的喔,南下親近我們的寶島,出發沒有一個目標,哪去哪好,我們要出發了,沒有規劃行程的壓力,只有輕鬆的心情。
剛過了泰山收費站,我們真的該想到底要去哪裡了,不是因為需要一個目標來為我們出遊的興致加溫,而是飢腸轆轆,我們連早飯都沒吃,且現在早已過了中餐的時間了,正討論著吃什麼,我們已經到了桃竹苗地區了,全省客家族群最多的地方,客家小炒、粿粽、嘛薯、…..正在尋求結論的同時,我忽然想到遠在苗栗服替代役的兩位同袍,ㄟ,不如直接下去探望,聯絡一下情感,畢竟自我們結訓後,也已經兩個月沒見面了,「請示」一下老婆,獲得「核示」後,我先聯絡了一下,便往苗栗三義出發,目的地—三義木雕館。
但是不要忘了生命中的大事—吃飯,何況一個肚子餓的女人,縱有著溫柔的天性,也會出現魔鬼的臉孔,一下三義交流道,已是下午兩點半了,大多數的餐廳卻都沒有休息的跡象,難道是客家人勤奮的天性使然嗎?但這不重要,肚子早已前胸貼後背,我親愛的老婆也早已默默不語了,我知道我現在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找一家能夠重拾老婆笑容的道地地方餐館,否則…..,還好有同袍大力相助,提供了一家當地頗負盛名的客家板條店,「賴家」板條,我們進去大快朵頤一番,又Q又香,經濟實惠,老婆恢復了甜美的容貌,現在的我就如同唐先生發現ebay一般,得救了﹗
進入木雕街道,一種與台北截然不同的社區風貌及人文藝術氣息迎面而來,忽然覺得同梯弟兄能身處此地服役真是棒呆了,眼見來迎接的同梯弟兄果然春風滿面,要我們入館參觀,完全不見週六上班不悅的心情,反倒是早已融入當地的文化,更認為這是一份極具意義的工作。十分湊巧的,在我們抵達不久,因為有一團約七十人左右的旅行團有預約參訪,我們有機會見識他們導覽的功力,原以為他們是在木雕博物館作打雜及清掃的工作(哈哈),原來並不是,不過他們真的很不錯喔,有專業水準(果然是十八梯的優秀,老王賣瓜),舉凡三義木雕的淵源及發展,至南島文化雕刻與其他地域的不同,他們如數家珍地一一介紹,猶如在獻寶自家珍藏,看到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喜悅,讓我再一次體會到替代役制度的好處,更為他們感到開心。
館內典藏豐富不說,近日新館更落成不久,許多空間的利用更具創意,隨處可見供人暫坐欣賞木雕品的座椅,也有供人參展或成果發表的空間,此次適逢南部一位頗負盛名的雕刻師傅「陳啟村」有作品在館內展示,其中一尊羅漢像雕刻的栩栩如生,不論是表情與型態,皆令人生崇敬之意,至今依然難忘他的神情。還有一區是將來預計給木雕師傅當場雕刻並供現場參觀的空間規劃,我想如此必能拉近不論是觀光客或是當地社區居民與木雕藝術的距離,結合了地方文化產業與社造精神。同梯兄弟看我看的入神,提醒我說館藏會幾個月換一次,還有機會拉,因為,「他們要關門了」,不覺不覺中,已經到下午五點了,此時他們必須請所有的觀光客儘速離開館內,當然也包括我們囉(一點都不能通融,害我有點生氣)。
原本要去參觀一下同梯的宿舍,並大吐一下彼此服役中的苦水,卻因行程突然,同梯兄弟都另有要事要處理,無法相陪,其中一位還要南下日月潭,隔天參加萬人橫度活動,不過此行早已盡興,不會因時間上無法配合而感到遺憾,下次再來就好囉,回程時聽說附近西湖的柚子不錯吃,順道帶了一箱回去,雖稱不上有吃又有拿,卻有著滿心歡喜的心情,老婆的笑容與落日的餘暉相互爭映,指引我們回家的路,這一趟,值得,真值得。
■「2003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
2003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將於9月26日-10月9日在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展出,開幕記者會將於9月26日(星期五)下午 13:30在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舉行。
此次由烏坵鄉公共事務協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辦的「2003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是文建會網路學院首次的成果展,也是網路學院一群社造學員關懷離島系列的序幕。
烏坵,是個孤立於國境邊緣的島嶼,展覽中將完整呈現這個位於東經240度、北緯119度,面積只有1.2平方公里大的烏坵島上的種種故事。
在開幕記者會上,除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致詞外,並將為八十歲的楊瑞大老鄉長祝壽,楊老鄉長是台灣任期最長的鄉長(共38年);與會的烏坵鄉親將共同演唱烏坵國小校歌.,發起尋找阿兵哥老師和尋找烏坵老兵活動 ,一起見證記錄烏坵的歷史;此外也將介紹由柯金源導演所拍攝的烏坵記錄片:「烏坵˙ROC」;烏坵鄉公共事務協會並將把此次參展的部分資料贈予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辦單位同時也希望,曾經到過烏坵服役的朋友,能夠蒞臨參觀展覽;也希望不曾到過烏坵的朋友,也能透過影像,多一些對烏坵的了解,並且多一些對烏坵的關懷!
【2003發現烏坵嶼人文影像展】
展期:9月26日-10月9日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
10月1日-10月31日捷運中山站
【開幕記者會】
9月26日下午 13:30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烏坵˙ROC」-紀錄片播出時間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專題-2003年9月29日,(星期一)晚間十點(22:00)
我們的島-首播-2003年10月2日,(星期四)晚間十點(22:00)
新聞聯絡人:高丹華(烏坵鄉公共事務協會總幹事)
聯絡電話:0936113350
■ BACK
■「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系列講座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淡江大學建築系.合辦
從10月1日起到12月30日晚上6:30到8:30在文建會一樓藝文空間(台北市北平東路30-1號,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六號出口紹新北路直走右轉)
主持人: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日期
預定主題
與談人
與談人
與談人
10/1
(三)
木屐村與石頭厝-地方文化館創造及經營之策略
陳其南
行政院政務委員
林瑞木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林日火
林淵農場負責人
10/8(三)
全球化與在地化,誰最像話?-全球化與台灣社區營造之機會
夏鑄九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廖嘉展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0/15(三)
新加坡與台灣到底誰比較綠?—新加坡的借鏡看台灣國土計畫
林盛豐
行政院政務委員
Dr. Philip Bay
新加坡大學教授
10/22(三)
大腳與繡花鞋--誰來決定城市生活的品味
王惠民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中心主任
姚政仲
大一國際設計主持人
10/29(三)
從粉圓到珍奶—台灣的地方文化資產與產業的機會
黃世輝
雲林科技大學文資所所長
陳永進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呂芳堯
威肯資訊管理公司總經理
11/5(三)
社區滅火器-經由社區營造建立社區安全與防救災體系
陳亮全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吳英璋
台大心理系教授
11/12(三)
風車與刮鬍刀—科技產業、空間設計、與創造力
Prof. Alex Tzonis
荷蘭台夫特大學教授
羅益強
前飛利浦全球電子組件事業群總裁
11/19(三)
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文化觀光與社區文化資產
關華山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王俊秀
聯合大學副校長
11/26(三)
都市變遷與藝術文化的興衰
王明蘅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洪惠冠
交通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12/3(三)
電影中的城市、城市中的電影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吳乙峰
導演
12/10(三)
水清、花香、山美、未來村-原住民土地與空間
汪明輝
師大地理系教授
李松根
東華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
12/17(三)
寧靜的新厝,鼎沸的農村-宜蘭厝
陳 板
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林芳怡
禾怡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人
12/23(二)
環境地很藝術、藝術地很環境
李永展
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吳瑪俐
藝術家,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12/30(二)
「他」空間—超越實質空間以外的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暨所長
阮慶岳
作家,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 BACK
■ 2003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http://www.tieff.sinica.edu.tw/ch/c-index.html
■ BACK
■「文化行銷.創意產業研討會」研討會論文徵稿
近年來文化政策的執行權已由中央走向地方及社區,並傾向由政府,地方文化工作者,民間商業組織等共同以策略聯盟方式或公私部門合作方式推動,未來各社區應如何藉由本身特有的資源如文化,歷史,古蹟,產業等,並激發文化產業的潛能,運用地方行銷及意象行銷策略,以吸引外來投資及文化休閒人口,並提昇文化休閒品質與強化地方文化產業經濟.本次研討會將著重文化產業實務推動的案例經驗分享與交流,藉由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推動在地的文化產業特色等議題進行討論,竭誠歡迎學者,實務工作者參與研討並發表論文.
研討會徵稿方式:
1.論文摘要截稿日期:92年10月17日(星期五)
2.摘要審查結果通知:92年10月28日(星期二)
3.論文全文截稿日期:92年12月1日(星期一)
徵稿說明:
1.投稿申請表:申請表如附件.
2.文稿以中文或英文為限,稿件內容以五百字為限,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問題界定,觀念架構,研究方法,預期成果或具體建議等,全文稿件頁數含所有圖表與參考文獻以不超過3000字為原則.
3.請將投稿摘要一式二份併同發稿申請表以郵遞,傳真或Email送達.
4.獲得發表之文章將於發表後彙集出版論文集,並酌予支付發表文章之稿費及出席研討會當天之出席費.
5.E-mail帳號:w861215@ms45hinet.net(主旨請註明為研討會投稿論文)
6.郵寄地址:540南投縣中興新村仁義南路63號(信封上請註明為研討會投稿論文)
研討會相關事宜洽詢
聯絡人:張美玲,李詠琴
電話:(049)2392732轉22或10
傳真:(049)2392733
網址:http://www.tpec.org.tw
■ BACK
■92年度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競賽北區研習
92年度由青輔會主辦的「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競賽」,即日起開始競賽前的研習招生活動,提供給北區大專院校學生參與的機會。
在為期五週的研習營裡,由講師及工作團隊一起協助你完成一份創業計畫書並且參加創業競賽。除了在創業競賽中可以拿到我們提供的獎金及獎品外,你的創業計畫還可以參加青輔會的全省競賽,青輔會更將協助你申請青年創業貸款!
你想要自己創業嗎?
你有一堆創意及稀奇古怪的想法,希望實現在自己的創業理想上嗎?
六、七年級的朋友們,想要自己當老闆嗎?
快來利用這次免費研習的機會,完成你的創業夢想~
【報名辦法】
一、活動名稱: 92年度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競賽 北區研習營
二、招生對象:大專院校在校學生
三、招生人數:五十人(額滿為止),可單獨報名或組隊報名
四、招生期間: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五、活動分組:共有餐旅、遊憩活動、校園生活業三類。
六、活動期間: 10月4日起至11月1日‧週六8:00~18:00
八、活動地點:耕莘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辛亥路一段22號4樓)
九、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 www.tiencf.org.tw/adv/speci/92_service_start/index.htm
十、報名費用:學員無須繳交費用,全部費用由行政院青輔會補助。
十一、備註:凡參與此次活動之學員,均需配合企劃營計畫撰寫創業計畫參與「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計畫競賽」
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辛亥路一段22號4樓
MAIL:tcfroc@ms11.hinet.net ‧網址:http://www.tiencf.org.tw/
查詢電話: (02)2365-5615分機318、320、315
■ BACK
■第二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廣種子講師培訓招生簡章 /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
一、目的:培訓荒野綠色生活地圖製作&推廣種子講師
二、時間:92/10/18~12/13日隔周六上課
三、地點: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B1教室
四、報名資格:
1.有時間、有意願協助本會「綠色生活地圖計畫」在社區推廣的行動理念者。
2.結訓後半年內至少能參與輔導一個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課程或活動計畫。
3.本會義工及會員報名優先。
五、招訓名額:35位
六、學費:保證金1000元(93/5/31日前實習完畢,授與正式綠活圖推廣講師資格後退還)
七、報名方式:請填妥報名表傳真或Email至台北總會上課前一周截止報名並通知繳費
八、報名洽詢:TEL:02-29303193分機19 FAX:02-29346318 E-mail:sowtw@sow.org.tw
台北總會(上課地點)住址:台北市興隆路一段113號1樓(近捷運新店線萬隆站)
九、課程:
日期/時間(2003年)
地 點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講 師
10/18(六)09.00-16.00
(6小時)
荒野台北總會B1教室
走入荒野中的綠色生活
荒野的起源、發展、精神、未來
綠活圖的起源、發展、內容、未來
任務(1)綠活圖的實例、製作方法
團體互動&回饋分享(1)
綠活圖推廣講師群
11/01(六)09.00-16.00
(戶外/6小時)
台北市
奇岩社區
拜訪丹鳳山下的綠活社區
拜訪台灣第一份社區綠活圖的發生
地,進行實地綠活圖景點踏查
團體互動&回饋分享(2)
奇岩社區解說員
11/15(六)09.00-16.00
(6小時)
荒野
綠伙伴的家
510綠活大展
綠活圖伙伴的互助學習&成長
各組綠活圖成果展示、分享
任務(2)人力凝聚&組織運作的設計
團體互動&回饋分享(3)
綠活圖推廣講師群
11/29(六)09.00-16.00
(6小時)
荒野台北總會B1教室
逛逛荒野大觀園
荒野各組&營隊的推廣經驗交流、分享
人力凝聚&組織運作的交流、分享
任務(3)推廣課程設計
團體互動&回饋分享(4)
綠活圖推廣講師群
12/13(六)09.00-16.00
(6小時)
荒野台北總會B1教室
一同編織綠活圖的夢
推廣課程設計的交流、分享
結訓、授證&共同討論未來
團體互動&回饋分享(5)
綠活圖推廣講師群
十、結訓要求:
1.學員上課請假(含未到)時數不得超過本訓練課程總時數(共30小時)的三分之一並完成小組地圖者,授予實習講師資格及頒與實習證書。
2.實習講師資格於結訓後半年內(93/5/31日前),能參與輔導一個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課程或活動計畫成功者,授予正式綠活圖推廣講師資格證書,並退還1000元保證金。
3.學員在課程期間所完成之地圖相關資料,將授權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推廣綠色生活地圖使用。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總會
第二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廣種子講師培訓班 報名表
姓名: 性別:□男 □女
出生年月日:民國 年 月 日;身份證字號:
聯絡電話:(H) (O) (M)
聯絡地址:
電子信箱:
最高學歷(程度,專業科別): 現在職業:
一、您為何想參加綠活圖種子講師訓練? 對本次的訓練有何具體的期待?
二、您目前(或曾經)在荒野保護協會(或其他環保、社區志工團體)中參與的工作有哪些?
三、您計劃在未來一年內,能在那個縣市參與綠活圖推廣?每個月預期能撥出參與時間為何?
推薦人:(若無免填//為了讓主辦講師能儘快認識您,煩請您找一位常到本會義工或幹部推薦您)
推薦姓名: 推薦人聯絡電話:
推薦人意見:
報名表請於10月9日前親送,郵寄或傳真、E-mail到台北總會電話02-29303193分機19 傳真02-29346318 E-mail:sowtw@sow .org.tw。
■ BACK
■畫一張綠色生活地圖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3906PHPSESSID=75be4100c2cd42eb71222795d8d38cfb&PHPSESSID=75be4100c2cd42eb71222795d8d38cfb
■青少年反菸經驗交流發表會
http://activity.ngo.org.tw/
■「虛擬聖境」十大宗教建築縮影專家導覽
http://activity.ngo.org.tw/
■雲林縣文化產業研習
計劃緣起
九二一重建工作雖然無法一蹴可及,但三年來在國內各宗教團體及民間社團戮力協助重建後大部分民生公共設施多已完成,並回覆正常運作而再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於災區達成文化再造的根基後,地方的經濟再造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勢必成為另一個耕耘的重點,至於如何透過產業化的手段,結合文化與民俗活動,街道景觀再造,地方傳統產業,古蹟與建築的特色、空間美化、小型國際活動等議題切入整合一個整體的營造計劃,促使各地區積極發掘特有的文化產業作為地方觀光經濟發展的資源。
預計成果
(1) 可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接軌
(2) 使學員體認到所謂文化產業化所著種的並不只限於產業或文化單一面相
(3) 重視對於社區自我文化的認同
預計實施內容
(1)為期三天的課程涵蓋基本的社造理念及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模式,從包裝、開發、行銷、設計、研發、創意、以致於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等,將文化、歷史、的元素,行塑成地方產業的特色,轉化成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
(2)為使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減少摸索的階段,並拓寬視野及多方汲取不同產業發展的經驗,特地安排屏東縣,台南市,台北市,雲林縣地區的案例課程。
預計辦理計劃
計劃名稱:文化產業研習計劃
主 旨:透過各地區產業振興的漸進式課程,期望所培訓的九二一災區學員在建構文化產業或發掘產業文化回歸到生活主體的面相,而在商品行銷的過程,轉化成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效益。
辦理內容:(1)活動日期:92年10月11日,12日,18日計3天
(2)活動地點: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地下演講廳
(3)實施對象:雲林縣之非營利組織及鄉鎮之基層行政人員、村里幹事,大專生及學校教師共80
名 。
(4)報名方式:可現場報名,填妥個人資料傳真至5223886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5)洽詢電話:5223925或0935833130陶慧芳
(6)全程參與之學員均授以研習時數18小時
10月11日
10月12日
8:30-9:00
文化局報到
9:00-10:00
開幕式-林日揚局長
10:00-10:30
聊天時段
10:30-12:00
創意的古蹟
蕭瓊瑞
12:00-13:30
午膳
13:30-15:00
春遊,夏戲,秋藝,冬悸—文化營造,
文化行銷與區域發展
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
洪萬隆
15:00-15:20
交流時間
15:20-17:00
春遊,夏戲,秋藝,冬悸—文化營造,
文化行銷與區域發展
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
洪萬隆
8:30-10:00
糖先生與黑小姐的故事
林文彬
10:00-10:30
聊天時段
10:30-12:00
社區產業與品牌行銷
張永進
12:00-13:30
午膳
13:30-15:00
地方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許國良
15:00-15:20
交流時間
15:20-17:00
歷史空間改造過程中的政府角色
折衝與妥協 保存與創意
張立伶
10月18日
8:30-10:00
嘉北線五分車鐵道保存與再
利用
謝東哲
10:00-10:30
聊天時段
10:30-12:00
地方產業與創意行銷
黃世輝
12:00-13:30
午膳
13:30-15:00
漢唐樂府與南管梨園樂舞
陳美娥
15:00-15:20
交流時間
15:20-17:00
座談討論
劉建成 陶慧芳
■ BACK
■烏坵˙ROC-紀錄片
第一部完整紀錄烏坵嶼
在兩岸政治情勢轉變之後的尷尬處境
目前中國大批漁船、經常逼近烏坵嶼海岸
日夜狂炸海洋資源、干擾及監視烏坵嶼的動態
嚴重危及軍隊與物資運補作業的安全
烏坵鄉民的怨嘆,國防、海巡單位的困難
「烏坵˙ROC」將呈現烏坵嶼鮮為人知的無奈與危機
烏坵嶼因為緊鄰中國福建省的湄洲灣與興化灣,台灣與中國兩岸領海重疊,早期中國漁民,如果進入烏坵的禁、限制水域,當地守備部隊就會採取驅離的動作。
但近年來,台灣為了降低軍事對峙的形勢,烏坵嶼的海岸與海域管理,就從海軍陸戰隊轉由海巡署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管理,導致中國漁民利用台灣求和的心態,經常逼近烏坵沿岸,放置魚具或炸魚,而烏坵嶼因為缺乏港灣設施,根本無法提供海洋巡防艦艇停靠駐防,烏坵守備部隊與海巡單位,眼看著中國漁民囂張挑釁的行為,卻無力可管。
目前烏坵嶼四周海域,幾乎已成為中國的魚場,而烏坵嶼就如同被經常性的包圍與監視,烏坵島上的守備部隊與居民之安全,其實已受到威脅。另外,當每十天一個航次的海軍運補艦,到達烏坵準備進行運補作業的時侯,中國漁船還會故意擋住航道,干擾小艇接駁,同樣也嚴重影響運補船艦及作業官兵的安全。
根據烏坵老人轉述,民國80、85、88年間,中國曾經發動數百艘漁船圍困烏坵島的示威事件,當時烏坵已達到緊急戰備狀態。另一方面,台灣為了表達善意,就算中國魚民以皆澤而魚的毒炸方式捕魚,將我國的漁業資源掠奪殆盡,造成烏坵居民因為失去謀生資源,而紛紛遷離以後,我國還是以柔性方式,先蒐證、再透過海基會行文給中國海協會,請給予協助,並適度約束中國漁民,不要再侵入台灣海域以及使用炸魚方式捕魚。但是中國始終緊閉協商大門,導致台灣以熱臉去貼冷屁股,還將海域資源拱手讓人,落得國人罵、敵人恥笑的下場。
當國防部面對外界詢問有關烏坵困境的相關問題時,表示「海巡署會處理」。而海巡署的主要任務,是將罪犯攔截於海上,阻絕於岸際,同時承擔海洋資源的保護責任,而國家海岸線的安全,則必須由國防及海巡署共同擔綱。
從烏坵嶼的現象來看,我國的國境防禦與資源保護能力,還有待加強,烏坵老人曾語重心長的質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烏坵有難,那個人有責任,烏坵到底是中華民國的還是老共的」。顯示烏坵的國土界線,已被中國給突破了。
公視新聞部自90年3月到92年4月,以三年的時間,長期紀錄烏坵島上的居民與軍人生活,及中國漁民滋意破壞海洋環境的情形。2003年10月2日、晚上十點,公視紀錄觀點「烏坵˙ROC」紀錄片,將完整呈現烏坵嶼面臨的危機。
公視「烏坵˙ROC」-紀錄片發表
紀錄片內容大綱:(片長56分鐘)
一座離島中的離島,護衛台灣五十餘年的海上堡壘,當兩岸
軍事對峙的情勢降低以後,中國漁民卻以毀滅性的炸魚方式侵擾,龐大的船隊直逼台灣的領海禁制海域,烏坵,再度引爆主權爭奪戰的神經,公視紀錄觀點重現烏坵的台海危機。
1中國漁民入侵烏坵海域炸魚情形
2烏坵主權逐漸被削弱的事實與困境
3海岸未爆彈的威脅
4烏坵守備區駐軍生活與訓練映像
5烏坵人的生活樣貌與人口外流問題
6烏坵的未來發展
烏坵˙ROC-紀錄片播出時間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53頻道)
首播-2003年10月2日,星期四、晚間十點(22:00)
重播-2003年10月3日,星期五、早上十點(10:00)
■ BACK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編輯小組: 洪德仁、鄭晃二、陳淑敏、許瑞君、黃子青
電 話 : (02) 2822-7414 傳真: (02) 2822-7392
網 址 : http://www.cesroc.org.tw/
E-mail : cesroc@seed.ne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