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社造電子報《NO.13》

第十三期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民國九十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


前言

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造」 ■ 全文請連結

陳亮全 / 學會理事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社造番仔火

閩江口的微笑─東莒的四季歌 ■ 全文請連結

吳尚霖 / 轉載.自由時報

想念馬祖 ■ 全文請連結

林銓居

社造綠巨人

淺談大學生的自我肯定與人際關係 ■ 全文請連結

徐敏雄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學會有喜三部曲
 
1.喬遷之喜 ■ 請連結
 
2.三個人的告白(上) ■ 請連結
 
3.續待........
談繼威 / 鍾瑗容 / 胡軒豪


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造」

陳亮全 / 學會理事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常常被問起「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營造」或「社造」有何不同?或是學會為什麼不叫「社區總體營造學會」而是「社區營造學會」?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不是很困難,但也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不過在此不想正面討論這些問題,而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想如此的問題可能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或涉及了那些事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今天「社區總體營造」並未消失,但在此一觀念與政策剛被文建會提出時,大家卻還不是很清楚他的涵義是什麼,而且就是文建會一個部會在唱獨角戲。不過,當時大家都很認真的想去闡釋、討論甚至爭辯什麼是「社區總體營造」或是該如何推動;而文建會的預算也十分有限,要申請文建會的補助實在不容易,等到爭取到了,則會有許許多多的眼睛都會瞪著,看看這個社區或團隊到底在做什麼「碗糕」。

而當「社區營造」這個用語開始出現(或許學會是始作俑者),開始被廣為使用,甚至還進化到更簡潔的「社造」兩個字的時候,或許是代表著社區總體營造這樣的理念或作法已被許多的民眾及社區接受、採納,也看到文建會以外許多的部會,甚至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同樣理念或政策。一方面促使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更普遍化,可操作的範圍更寬廣,另一方面也使得要申請到執行「社造」的補助經費已不是那麼地困難,甚至核准額度都比只有區區三、四十萬的文建會大方許多。在今天雖然不到百花齊放的程度,但確實在台灣(含金馬兩地)的許多角落,都有所謂的「社造」或相關的計畫工作正在發生或被進行著。


然而,在這時候,我們似乎應該想想這樣的「美景」,是否「社區總體營造」初期所強調的或想達到的,例如社區自省、自動自發或自主、自立、自律等等的理想或理念,是不是逐漸被遺忘了?當然在這個時候,社區總體營造的意涵與實質內容已有不少的論述或實踐更深化與廣化了,但同時也呈現有許多的營造案例好像是隨著行政行為在起舞,似乎經費的取得就可達成社造的目標,而不清楚社區總體營造或社區營造的本意在哪。行政資源做為社區營造的支援並非不對,但要問的是社區營造的主體或主導是誰?尤其在已開動的「挑戰2008」的總體政策與龐大經費的羅網下,社區或是參與所謂「社造」行列的好兄弟好姊妹,社區組織,或是包括學會等許多的NPO,是不是有時候需要靜下來,再站回「社區總體營造」剛被提出的「原點」,來思考或看看自己的角色、立場,或所努力的是什麼?




92年社區總體營造年會「社區行動力」研討會 NEW!

「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 NEW!

SARS健康網絡網站正式啟動 NEW!

寶藏巖生態家園田野實驗行動「一鄉一新房」開展 NEW!

「運新風.整舊貌」 書畫修復的文化底力:政策?組織?技術(演講) NEW! .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互動論壇 NEW! .

台灣 Sugar Land 藝術高雄現 橋仔頭糖廠 NEW!
 
尋找牛角古老技藝-風燈與剪紙成果展 NEW!
 
第三部門學報徵稿 NEW!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NEW!
推薦網站電子報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發光山城電子報
魅力新故鄉電子報

桃園縣文化局電子報

各期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閩江口的微笑─東莒的四季歌

吳尚霖 / 轉載.自由時報

春日的蠢動

散佈在閩江口外的,是深深淺淺的新綠。海水擾動著,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四月,閩江口外的濃霧像層層的蛛網緊緊攫住這個飄盪的小島。儘管春雷的響動早已經喚醒無數的嫩綠枝枒,這大地似乎醒得特別的悶。

這個戰地逐漸失去肅殺的氣息,空蕩蕩的碉堡僅剩下張牙舞爪的龍舌蘭孤單的挺立著。往猛沃港的戰備道被長長的蘆葦掩取半數的路面。霧來了,黏膩在馬祖百合的花苞上,等待一整年的潛藏蟄伏,白色花朵給的是清新的芬美。野地裏,麥蔥是最不受拘束的,恣意奔放在田畦中、在草地裡。清明前的麥蔥總是馬祖人眼中最佳的野菜,等到時節一過,這香甜的滋味也漸漸消失。

在懷古亭下的礁岩岸邊,豆腐大哥正擎起一把釣竿,春季的海鱸魚游移在藍綠色的海水之中。霧散了,釣線傳來陣陣的顫抖,上鉤的大鱸魚振力擺脫一切,魚鉤越陷越深而它終究未能脫離命運。老漁民背起了魚獲,一步一步地走向岸上。海水混濁地拍上岸來,憶起當年捕魚的時光,那個整個海域佈滿黑鴉鴉黃魚群,一腳踩進海水僅踏到滿滿魚身的豐饒年代,隨著連年的大量捕撈,還有大陸鐵殼船持續底在沿岸炸魚,早已經消失殆盡。

春末初夏,梅雨剛剛結束,猛沃港上演著龍船競逐的戲碼。這天,晴空中無一片雲,映照著白浪之中奮力划槳的東西莒居民,還有沙岸上聲嘶力竭的吶喊聲。

盛夏的饗宴

燈塔的山丘上芒草茂密的生長著,福正靜靜倚在山坡一鄅,面對一抹清淺的港灣。

農曆七月的大潮水,退盡一切的潮汐覆蓋。央求著阿嫂帶我一同去挖蚌殼,這個東莒居民以以為傲的天然冰箱,就環伺在小島的周圍,波浪輕觸拍打之處。順著海岸哨所的小路而下,永留嶼成了巨石連結的的半島,潛藏在黑色礁石之下的,是大自然賦予豐饒的恩典。阿嫂順勢扳開一個大石,石頭附著著大大小小的蝾螺。她總是笑我都市小孩,嘴角掛著一種滿足的微笑,不知道這樣的微笑,是因為滿手盈盈的貝類收穫,還是見到我氣喘吁吁的跟不上她快捷的腳步。

水桶裡很快的就裝滿了各色的貝類,野生的九孔捲屈著肥厚的肉唇,像是不甘心似的想掙扎出來,夕陽照著它翻了身,沉入黃濁的水裡。建華背上的魚簍子裡也裝滿蚌殼。潮水越退越低,礁石猙獰的裸露出來,一路連向福正港灣。

退潮後,礫石灘上散佈著挖蚌殼的人影。色彩斑斕的簾蛤隱匿在礫石下的肥沃砂土裏,還有沙攤上淺淺凹陷下的沙蚌。黃昏裏,未退盡的潮水淺灘裡倒映著遠處的白色燈塔,芒草搖曳著一襲金黃的花穗, 風一吹便四散紛飛。福正村傾頹的房子漸漸的在修繕,只是原來的質樸也消失於無心。

潮水漸漸的逼上岸來,採螺挖蚌的人也扛起沉重的收穫準備分享這份鮮活。

木水大哥將一整個下午的採集在水中漂洗,漣漪一圈一圈的擴大,包圍了整個沙灘,一直到月星墜落的邊緣。

深秋的橙紅

十月,朔風乍起,烏臼樹上單薄的掛著幾片枯葉,其餘的散落了一地的澄黃嫣紅。大埔村裡並無人煙一個,在這樣的冷清季節裡,這兒反倒格外溫暖,或許是因為背風,靜靜躺在山凹中的大埔得天獨厚的躲過東北風的吹襲,靜謐的享受無聲的呼吸。老屋的石牆上,依稀留著夏日燒灼後的痕跡。

老漁夫回到大埔的老家,雖說已經遷至大坪村許多年了,對家的感情依舊,畢竟這是當年一石一瓦胼手胝足蓋起來的。他說房子不住會容易壞,可是有空時總要每天來把門窗打開,讓房子透透氣。步出門外,開啟木門,秋天的陽光穿過福州門,照得屋內一陣暖烘烘的。

這個屋子因著光線的照射突然活了來,好像深怕被遺忘似的,和著風聲低低地吟唱起來。就著明快的光線他織起網來,雙手佈滿了久經風霜的厚繭,微微顫抖的穿過網目。又說現在出海打不到魚了,編織的網子是要在海邊放養淡菜用的,我忽然想起在福正海邊一縷縷像是蓮花盛開的淡菜聚生。

沒有魚了,可還是會駕著小漁船出海去下網。這天,兩個小侄兒乘著木水大哥上船之前,吵著要坐上小舢舨。秋日裡,舢板中的兩個小朋友興高采烈的划著槳,前方的西莒漸漸變得模糊,這片歡愉的氣氛染黃了整個海面。

小油菊綻放在曹媽媽家外的牆縫裡,肆無忌憚的宣示冬天即將降臨。她坐在家中的木床上與我大聲的聊天,手拿竹扇揮走異常乾熱的十一月天。阿兵哥少了,沒有生意上門,曹媽媽總會煮上一大碗自己打的福州魚丸,再與我高興地談論著南竿小孫兒的可愛種種。油菊花開的聲音,伴著即將呼嘯而過的冷風,經過阿婆家的門前。

隆冬的鼓譟

福正村裏屋簷下的懸魚吐水口早已許久沒有雨水流過了。傾圮的屋頂獨留下這個海神的化身,孓然矗立在殘破的石牆上。這一天,農曆正月十三擺暝,驚動簷角下躍躍欲試的神祇。

大坪村的廣場上,兩位老師傅正細心編製著木器,一旁的老鄉親也興致勃勃的參與意見。雖然說離家久了,家鄉的習俗可是一點都沒忘記。木架子逐漸成型,今年的大遊行,全豬全羊的供奉是少不了。福德廟的香火瀰漫裊繞整個村裏,這個夜裡,全島不及千人的軍民要一同鼓動正月裡最熱切的氣氛。

廣場旁的商店裡,阿嫂們正熟練的做著魚餃、魚麵,現成的酒瓶成了桿麵棍。他們直稱道馬祖的道地食物,手中輪轉的麵皮滲透出些許的魚腥味,一種熟悉的離島味道。只是,當年魚產豐饒的馬祖,如今卻只剩零星的漁業,以及大陸漁船環伺之下的海上交易漁獲。唯一不變的也只是阿嫂們手中的家鄉味。

遊行的隊伍穿過大坪村上街,繞過家戶門口,引向大埔白馬尊王廟。也唯有這個時候,了無人煙的大埔村又暫時開始呼吸吐氣,而遷居大坪的居民以及返鄉的親友,才有機會回想在此成長的種種。走過靶場,刺骨的北風穿透每個衣縫,經過福正村,困在簷角下的海神似乎也奮力應和著鼓板節奏,抖動著斑駁的身軀尾鰭,身旁的灰土卻漸漸剝落。

鼓板聲響起,擺暝夜的鑼鼓喧囂人聲雜沓。少年小鼓手的瘦弱身軀敲擊著鼓的律動。鼓聲鈸響並不一致,整夜的寒氣卻昇華為一股熱烈的氛圍,流竄在大坪村的巷道裡。


想 念 馬 祖

林銓居

  九七年冬天和九九年的早春,我前後去了兩趟馬祖參加「藝術家進駐」活動,此後經常想念起馬祖。我是一個農家子弟,與山巒、田地的因緣極深,但會想念一個海島是令我自己也感到訝異的。我記得每年梅雨季過後,晴朗乾燥的南風一起,我就會彷彿聽到稻穗在風中弄花的婆娑之聲——即使我們家的兩甲梯田已休耕了十五年之久。從馬祖回來之後,我總是在冷天的風中會突然興起一種奇異念頭:此時的我應該在一塊岩石上曝日、享受冬天的陽光;我的耳際會有海浪起伏、那種像計時又像忘年的潮聲;鼻子嗅到的是老婦們曬酒糟和糯米的味道,間或夾帶著陰涼老屋中發酵的老酒味、懸掛於竹篙上的乾魚味,和鋪灑在竹篾上肥美的蝦米味;我的心裡有一種亦被曬乾曬軟的自由,吐吶著一種古老住民的呼吸節奏。

  這麼說好像未免太浪漫。但其實正是如此簡單樸素的觸覺、聽覺、味覺、生活步調與日常感受的經驗,最後留下了一種美好回憶,它潛藏心底,在類似的季候到來時重新喚起這印象,將記憶召回。當我想念馬祖時,我就會思忖候鳥為什麼要不遠千里地飛到另一地去避寒、去覓食這個疑問——一定有某種東西,值得去付出這辛苦代價,在那重洋之外等著;而我正如同一隻候鳥,經常為了一種蝦的口感、酒的氣味、一種陽光的溫度,和一方窗口的景,一再地希望重來舊地。

  我第一次去駐村的地方在北竿芹壁。我們幾個寫作、畫畫和攝影朋友抵達的時候,正是滿天陰霾的午後,我至今還記得冷風摧逼中那種山窮水盡似的荒寒感。但村子裡的蕭瑟寂涼並沒有把我們嚇走,步入為我們駐村所準備的房子:一間爬滿了藤蔓植物、剛被當地駐軍清理乾淨的兩層石屋,我們就決定留宿在這個無水無浴廁、只簡單地放著幾張行軍床的屋子。那是一種直覺吧——百來間石屋的村子形勢完好,半彎玦玉似的立於向北的海灣,家家戶戶的窗口開向距離不遠的烏龜島;房子是花崗岩塊所砌,屋內是福州杉木所建,庭前開朗,既不是一般街市中的旅館所能比擬,豈有不留下來的道理?

  接下來的幾日,我背著寫生畫具四處走動。我曾沿著戰備車道散步到極富詩意的橋子港,幾次登上芹山作畫,並與一隻只吹風不覓食的隼鳥對視良久。我曾驚異於村子裡四野開放的雛菊,著迷於「臨水夫人」的傳說:村人說每年正月二十九到臨水夫人廟裡夜宿,所有的疑難,包括婚配的對象好否、今年該養幾隻豬等等大事細事,夢中自會分解、得到答案。我幾次佇立廟前,覺得想解的問題似乎很多,但極目滄海,又覺得無一值得留連困惑,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二次駐村在南竿牛角村。那裡的聚落雖沒有芹壁保存得那麼完好,但因為住戶較多,人來人往,又是另一種氣息。在上村吃拜拜時,村人用大茶壺把老酒溫熱,加上老薑和黑糖,喝起來極順口,再加上他們人人自誇的上村「雲台老酒」釀酒秘方,毫不提防地就把我們一群藝術家灌醉了。當時馬祖人已經開始自覺地致力於整理、保存老房子,其中一間老屋重整後改裝成酒館,還特意選在我們駐村時開幕,當晚村婦們穿紅戴綠,在廚房裡做了幾道下酒菜,酒糟燒鰻和蔥蒜蝦皮的滋味使我至今念念不忘。

  轉眼幾年過去,聽說芹壁村有民宿可住,有人在那裡開起了咖啡店。南竿的牛角村、津沙村「聚落保存」的概念已更成熟,每年有公家預算整飭舊屋。每一次聽到這些消息,無不欣然如聞自家事。我僅只兩次到馬祖駐村,便對那裡的一石一瓦、人情風物留下難以取代的印象,我想這便是那些老房子與人們的老手藝之魅力吧!


  最近有當地的朋友說:論及馬祖風物,兩斤蝦皮就可以把銓居騙過來了。此話可以當真——尤其我近日讀到西班牙作家阿慕德娜的小說《露露》,書中提到的上等貝類海鮮「龜足」,正是多年前在芹壁村所吃到、當地婦人於落潮時採收的「佛手」,憶及它的鮮美,就更加添了對馬祖的想念。




淺談大學生的自我肯定與人際關係

徐敏雄 / 第十三梯次文化服務役替代役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相信多數的大學生應該都有感受到,在大學校園裡,無論是班級還是社團,都會有「小團體」的存在。這種小團體產生的原因很多,許多人可能都會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我也不否認這點,確實,要勉強自己跟一個(甚至一群)價值觀或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的同學或社團伙伴長時間或深入相處,也不見得有這個必要性。但在本週的文章裡,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校園中小團體形成背後所展現出來「大學生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記得在先前的名為「如何不被人利用」文章裡,我曾經提到過對他人過度的情感過度,經常會讓人失去改變現況的能力或自主性,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的小團體裡也同樣會發生。特別是當大學生因為缺乏對自己的瞭解或自信心,不曉得自己要什麼、如何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時,往往會因為害怕在校園裡落單而盲目地跟隨小團體的朋友過生活。

固然多數人在大學畢業以前,很難真正地擁有什麼一技之長來肯定自己,再加上各級教育裡,老師或學校的課程甚少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發覺自己的特性與才能,在缺乏對自己的特性有所瞭解,或在沒有獨特專長來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情況下,能夠用來肯定自己的就只有「跟大家一樣」。這話怎麼說呢?

或許大家可以想想:自己通常是透過何種方式確定自己是「對的」、「好的」、「優秀的」……?相信除了少數人是透過凸顯自己的特殊性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外(例如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哲學家、特異功能者……),多數人都是蕭規曹隨地跟著別人的腳步,這樣雖然很難突顯出自己與別人不同之處,但至少不必自己承擔抱持某種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的壓力。因為多數人都持守的價值觀有多數人背書,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跟著大家的不乏前進時,那種淹沒在大眾之中的「匿名性」可以使我們感到安全,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不會受到別人的質疑。

就大學裡的小團體來說,除了真的是氣味相同、興趣相仿的人知道自己為何跟某些朋友在一起外,相信有不少人是因為害怕「落單」的感覺而加入某個小團體。如果再深入探究大學生害怕落單的感覺,可能不外乎是怕別人覺得自己「顧人厭、沒人緣」而看不起或欺負自己;或是看到別人都有一個小團體,自己沒有很奇怪;甚或是想要擁有一個可以談心、具有歸屬感的群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形成團體的原因主要是要尋求安全感,是希望透過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體來肯定自己,但是在十分偏重情感支持的小團體裡,不曉得又有多少大學生真的可以「找到自己」,還是已經被暫時性情感帷幕所遮蔽,忘了去尋找自己究竟是誰?

在許多場合裡,當我詢問大專畢業的學生;「他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後會感到快樂?他們的優點是什麼?」等等問題時,多數的人不是啞口無言,就是只能勉強擠出一兩個答案。當然,我並不是說大專學生對自己缺乏瞭解與自信的原因,全都是出於「小團體人際生活」之過,相反地,正如我先前其他文章提到的,多數的人都會有人際的需求,需要他人的關心和扶持。寫下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引發更多大專生想想:自己究竟有什麼特質,在大學生涯裡可以透過怎樣的方式將這樣的特質作最好的鍛鍊,讓自己培養出足以肯定自己的專長,甚至未來踏出校園、走入社會後,還可以把它當作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相信,只要能夠找尋到適合自己能力與人格特質的人生方向,並且將它設定成生命的目標而努力實現,大學生活就不再需要靠小團體來充填自己時間和情感的空虛,也不必得依靠加入或組成一個小團體來逃避別人的異樣眼光,因為我們已經明白自己要什麼、什麼事情值得我們花費生命去追求。當我們清楚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去的時後,小團體的朋友不僅不會是蒙蔽我們視線的障礙,相反地,他們還可以是相互扶持、彼此成長、實現各自或共同夢想的好伙伴。


三個人的告白(上)

談繼威 / 鍾瑗容 / 胡軒豪

談繼威
嗨!各位大家好

我是繼威

很高興來到學會…

在來學會之前,我是彰化縣文化局的替代役男

一年多的替代役生活,有著無限的感觸與悸動

社區營造工作似乎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不斷的付出與努力

總是希望這一切能夠更好

開心的是

在這一條路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工作夥伴們

一同分享著我的喜、怒、哀、樂…

加入學會的團隊

是一個新的開始

不同於文化局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內容

將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

而這一切總是讓人充滿期待

相信走這一遭不虛此行吧!

請各位多多指教!!

鍾瑗容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社造學會徵人的公告,同樣地,在很偶然的情況下來到了社造學會打工,但社區營造對我而言卻一直都不陌生,除了因為我本身是觀光系的學生外,還曾經在生態旅遊協會實習了半年,對於台灣目前的社區營造我有一些感觸和自己的看法,因為喜歡到處旅遊,所以到過台灣不少地方,也常看一些介紹社區的相關節目,因而知道有一群可愛又淳樸的人居住在台灣的各個鄉鎮,每次到達一個地方就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濃濃的人情味,總是讓我們這些外出的旅人感到特別的窩心,但是單純又沒心機的他們卻往往敵不過大財團或不肖商人在他們成長的土地上恣意的剝削,他們擁有好山好水但是卻不知該如何吸引更多的民眾來和他們共同分享,而社造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能夠深入台灣各個鄉鎮,並且給予他們更多經營管理及規劃的知識,甚至協助他們創造當地商機的一個管道,所以走遍台灣每一個鄉鎮,看到每一個鄉鎮的成長過程,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想做的事。

胡軒豪

在國立成功大學就讀的幾年中,1999年一次因緣際會,我參加了由曾旭正教授、吳政隆總幹事以及顏純左醫師所創立的「海墘營」。海墘營之命名乃取自下營的舊地名,在這創立的短短幾年,秉持著愛鄉為民服務的原則,這其間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活動,是各界有目共睹的,在此薰陶之下,更加強了我對鄉里的熱愛。

今年12月我加入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行列,希望自己對鄉里的熱愛更進而推廣至全國各地,帶動大家對自己社區之重視,珍惜自己所生所長之地,更重要的是要讓它變的欣欣向榮,如果每個人皆能為自己最初的根而努力,相信未來台灣會更有希望。



■92年社區總體營造年會「社區行動力」研討會

 

地點:嘉義縣蒜頭糖廠(中山堂)

日期:92年12月27至28日

12/27 (星期六) 下午13:00-下午18:00

12/28 (星期日) 上午09:00-下午17:00

主辦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 嘉義縣政府

執行單行: 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活動總覽表



12/26

(五)

12/27

(六)

12/28

(日)

12/29

(一)

12/30

(二)

12/31

(三)

1/1

(四)

1/2

(五)

1/3

(六)



社造廣場



開幕

典禮

魅力

社區表演







魅力

社區表演



魅力

社區表演

09:00-12:00

記者會

















12:00-14:00



魅力

社區表演

魅力

社區表演







魅力

社區表演



閉幕

典禮

16:00-18:00

社造大街

社區萬花筒展售會&社區DIY學習

09:00-17:00

社造

視聽館





研討會

記藝的蚊子電影院及社區紀錄片

09:00-12:00



研討會

12:00-14:00



14:00-16:00

16:00-18:00

社區

魅力館

活力社區展

09:00-17:00

921重建館

921重建社區展

09:00-17:00

地方

文化館

地方文化館展

09:00-17:00

嘉義

社造館

嘉義社造展+風箏展

09:00-17:00

五分車站

台車之旅

09:00-17:00

報馬仔

車站

報馬仔好好玩

09:00-17:00

台車

外燴區

社區

總舖師

社區

總舖師

社區

總舖師







社區

總舖師



諸羅

總舖師

09:00-12:00









12:00-14:00









14:00-16:00









16:00-18:00

燒烤區



















09:00-12:00



















12:00-14:00

烤甘蔗&烤番薯







烤甘蔗&烤番薯



烤甘蔗&烤番薯

14:00-16:00









16:00-18:00

整體性

活動

社區之旅

09:00-17:00

魅力社區票選

09:00-17:00

社區集集樂

09:00-17:00

社區留言板

09:00-17:00

                       


■ BACK

 
 
■「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
謹訂於民國92年12月19日(五)起,假文建會一樓文化藝廊舉行文建會關懷離島系列之二「發現海上桃花源 馬祖影像展」活動,本展覽並將巡迴各地展出

展 期

開 放 時 間

展 場

地 址

活 動

92.12.19(五)-93.01.02(五)

週一至週五

09:00-17: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樓文化藝廊

臺北市北平東路30-1號

92.12.19(五) 2:30PM 開幕記者會

92.12.26(五) 2:30PM 座談會

93.01.11(日)

當日10:00-17:00

八德市綜合大樓

桃園縣八德市福國北街220號

93.01.11(日) 10:00AM 致贈春聯

93.01.15(四)-93.01.30(日)

每日09:00-17:00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二樓藝廊

馬祖南竿鄉馬祖村5號

93.01.15(四) 10:00AM 開幕式

93.02.01(日)-93.02.29(日)

每日06:00-23:00

台北市捷運中山站藝文廊

台北市南京西路

中山捷運站



歡迎 您的蒞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任委員 陳郁秀 

連江縣 縣長 陳雪生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處長 廖源隆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陳錦煌 敬邀 

■ BACK
 
 
■SARS健康網絡網站正式啟動
 
http://www.cesroc.org.tw/sars/
 
 
■ 寶藏巖生態家園田野實驗行動「一鄉一新房」開展
 
 
http://www.ours.org.tw/
 
■ BACK
 
 
■「運新風.整舊貌」書畫修復的文化底力:政策?組織?技術
 
講 題 「運新風?整舊貌」 書畫修復的文化底力:政策?組織?技術
主講人 林煥盛先生
文物維護專家 自1994年起即任職京都?立博物館文化財保存修理
所第一裝潢室(株)宇佐美松鶴堂迄今
時 間 2003年12月31日(三)下午2 - 4時
地 點 鴻禧美術館(臺北市仁愛路2段63號B1)

免費參加,請事先報名(請以e-mail: service@cam.org.tw回覆)

■ BACK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互動論壇

從北部兩廳院到南部兩廳院

從文化中心到流行音樂中心

我們在向前走

我們希望在這歲末之際

一起來為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創意激盪

新十大建設的文化願景需要您的參與



今年十月,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表2003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的成長競爭力排名世界第5;公共政策指標排名世界第21;總體環境指標排名世界第18,而這些數據表示,台灣公共建設質與量均有成長空間。

因全球化的衝擊,文化及藝術創意成為國際競爭無可避免的潮流與趨勢,在知識創意引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重新定位創新國家及在地文化之重要性;近年來,亞洲經濟起飛的城市,無不以大型、新興的文化場館作為新世紀經濟競爭的起跑點,如新加坡的濱海劇院、上海大劇院及北京即將完成的中國大劇院,都在向國際顯示城市因文化優勢所提升的國家競爭力。
但在邁入新的世紀,在全球化嚴峻的挑戰氛圍中,文化生態與產業政策等相關機制的整合性思考,尤其是城市、區域、環境與空間的重新定義,重塑城市產業生態的再造,導入在地化植根的文化模式,都是透過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建構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計劃」勢必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經濟發展的引爆點,如何重新活化人與制度,並導入適度的市場行銷和策略機制,將會是台灣面對國際文化競爭的做大挑戰。

面對新的世紀、新的挑戰,新十大建設的國家政策也在因應未來,透過「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的建設方案,能夠讓台灣的文化資源分佈更為均衡、文化產業生態的發展更為健全的架構下,提出四大方向:
一、台北新劇院
二、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三、古根漢美術館、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南島文化園區
四、流行音樂中心
透過國家政策大力推動的文化建設,在協助文化藝術發展時,對於文化藝術生態的真實需求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認知落差,這樣的落差常常來自於對地方文化發展現實缺乏較正確的認識,另外,則是行政技術操作層面的必然困境,因為受制於行政官僚體系,必然有執行上的限制,在有限的行政資源上,自然也包括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當然還必須包括政策轉變等種種不確定的因素。
因此,引導民間充沛的活力及創意投入文化建設的機制之中,帶來更多元的機會與挑戰;此次互動論壇希望透過對於文化建設政策的討論,同時整備地方民間組織發展的網絡資源,而建構新的城市文化脈絡及區域經濟的整合,也將重新定義政府與民間的分工角色,形成競合的夥伴關係,引導民間充沛的活力及創意投入文化建設的機制之中,帶來更多元的機會與挑戰。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互動論壇舉辦時間及地點

【南區】

時間:九十二年12月28日(星期日)下午2:00

地點: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第二會議室(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


議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主講人

13:30-14:00

報到



主持人:洪萬隆(前屏東縣文化局長)

14:00-14:05

開幕致詞
文建會鍾參事佳濱

14:05-14:30 

◎專題報告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執行計劃 
文建會鍾參事佳濱

14:30-15:15

◎專題討論
台灣的文化願景及國家競爭力-
從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談起

與談人:
高雄縣市文化局
陳姿仰(高雄南風劇團藝術總監、高雄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石光生(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系主任)
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

15:15-15:30

茶敘



15:30-16:30

◎與政策面對面
輕鬆對談:建議與討論、交流與互動

文建會、主講人及所有與會者

16:30

賦歸



【中區】

時間:九十二年12月29日(星期一)下午2:00

地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部辦公室(台中市中港路一段85號4樓)

議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主講人

13:30-14:00

報到



主持人:洪慶峰(前台中縣文化局長,手工藝研究所所長)

14:00-14:05

開幕致詞
文建會鍾參事佳濱

14:05-14:30 

◎專題報告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執行計劃 
文建會鍾參事佳濱

14:30-14:50

◎專題報告
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計劃

林輝堂(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14:50-15:35

專題討論
台灣的文化願景及國家競爭力-
從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談起

與談人:
台中縣市文化局
謝里法(藝術評論)
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
顏名宏(明道管理學院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江武昌(傳統戲劇研究者)

15:35-15:50

茶敘



15:50-16:50

◎與政策面對面
輕鬆對談:建議與討論、交流與互動

文建會、主講人及所有與會者

16:50

賦歸



【北區】

時間:九十二年12月30日(星期二)下午2:00

地點:台北市文建會一樓藝文空間(臺北市北平東路30-1號)

 

議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主講人

13:30-14:00

報到



主持人:朱惠良(文化關懷協會理事長)

14:00-14:05

開幕致詞
文建會陳主委郁秀

14:05-14:30 

◎專題報告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執行計劃 
文建會鍾參事佳濱



14:30-14:50

日本、新加坡專業劇場VCR參考
文建會

14:50-15:10

日本、新加坡考察交流經驗報告
專業人士

15:10-16:00

◎專題討論
台灣的文化願景及國家競爭力-
從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談起

與談人:
台北縣市文化局代表
陶曉清(資深流行音樂工作者)
楊錦聰(風潮唱片負責人)
溫慧玟(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

16:00-16:15

茶敘



16:15-17:20

◎與政策面對面
輕鬆對談:建議與討論、交流與互動

文建會、主講人及所有與會者

17:20

賦歸





備註:

1. 為使本論壇順利進行,請填寫下列資料,並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傳真02-23211739 或 e-mail:adat@ms61.hinet.net,謝謝您的配合。

2. 台灣藝術發展協會聯絡人朱涵妮 電話:(02)23578818 傳真:(02)23211739



■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互動論壇報名表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性別 □男 □女



身分證字號

出生年月日

西元 年 月 日

電話(O)

電話(H)

傳真

行動電話



E-mail

通訊地址 □□□ 





欲參加的場次:

□南區12/28(星期日)-高雄市文化中心第二會議室

□中區12/29(星期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部辦公室

□北區12/30(星期二)-台北市文建會一樓藝文空間

台灣藝術發展協會聯絡人朱涵妮 電話:(02)23578818 傳真:(02)23211739



       


 

 
■ 台灣 Sugar Land 藝術高雄現 橋仔頭糖廠

自1995年「橋頭糖廠五分車」全國文藝季開始,橋仔頭糖廠每年度皆舉辦大型藝文活動,2000年「糖業百年慶」開始引進各領域的創意文化參與,2001年更以「文化部動興糖演藝」為名,進行國際串聯,同時以「試辦藝術家進駐計畫」做為創意文化產業的基礎,如今已進入第四期藝術家進駐籌備階段。

  200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假橋仔頭糖廠舉辦,吸引來自十八個國家地區的藝文工作者齊聚本縣,同時更開啟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新典範,引發熱烈的討論及藝文效應,配合「台糖公司高雄廠—糖業文化產業園區暨週邊土地整體利用規劃研究」報告,提出「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的開發願景。

活動詳情......請連結 http://www.kat.org.tw/2003festivalweb/index_tc.htm

 

■ BACK

 

■尋找牛角古老技藝-風燈與剪紙成果展

馬祖藝文協會和牛角社區發展協會將於十二月六日聯合舉辦『點燃牛角藝之光廊-風燈、剪紙、素人畫展』等民間技藝成果展覽活動,展出地點選在牛角村172號(六間排),邀請社區工作者和藝文界的同好,一同參與當天九點的揭幕式,隨後將由民俗藝師劉英嬌和邱創定示範剪紙技藝 。

關於馬祖風燈傳統習俗:每年農曆春節前夕,當年新嫁的女兒偕夫婿必須到娘家拜年,娘家除了殷勤款待外,離去時還送一對風燈,寓意早日添丁,因為馬祖方言燈和丁是同音,一般送喜風燈有兩種形制一種是酒瓶型、另一種是八角型,皆象徵吉祥、平安、如意的意思;燈罩也分成兩種形制,比較講究者會在燈罩上張貼預先剪好的喜花圖樣,希望來年開花結果討個好子嗣,另一種乾脆在燈罩上揮毫『百子千孫』字樣。到『上彩暝』(約正月初十)時這對新婚夫婦必須將娘家贈送的送喜風燈懸掛在門楣,以吸引送子娘娘的青睞,過往的鄉民看到送喜風燈也不忘趨前道喜,喜燈必須一直懸掛到『拗九節』前一晚,將燈罩倒挿入燈架,以示『丁到了』,直到『拗九節』結束,喜燈才卸下。

懸掛風燈的習俗,亦散見於元宵節將風燈懸掛在門楣、或新屋落成時將燈懸掛在大樑上;也有懸掛於討親的花轎轎門前;於是風燈成為馬祖民間祈福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馬祖藝文協會在十一月聘民俗藝師邱創定保存這項習俗和技藝。

關於馬祖剪紙技藝,必須從牛角阿婆劉英嬌談起,據馬祖藝文協會理事長王花弟近距離觀察,表示:『剪紙阿婆劉英嬌,今年年過八旬,住在牛角大澳老街,她常在家門前張貼著古意的香爐花樣,特別容易辨認,走進屋宅內佈滿各種式樣的剪花作品,阿婆也許難得看到有人這麼欣賞她的剪紙,殷勤的拿出她的「作品集」,打開內頁,替我介紹她的剪紙,我發現阿婆的剪紙圖冊內,包括了花鳥蟲獸魚等圖案,尤其偏愛喜花,作品風格娟秀細膩、構圖簡單、形式優美、剪法精緻多變化,匠氣中不失即興隨意,頗能顯示阿婆獨到的美學概念。』因此,像這樣的民間藝師應該將她的技藝傳承下去,將她的生活美學推廣至社區,這正是馬祖藝文協會舉辦馬祖剪花技藝傳習活動的用意。

十一月中旬,馬祖藝文協會再度邀請牛角阿婆劉英嬌教授剪花技藝,並將剪好的喜花作品張貼在風燈上,透過燈光籠罩,喜花更加晶瑩剔透,風燈搭配剪紙,不僅襯托出牛角節慶的氛圍,更重現民俗中祈福文化的含意。

 

■ BACK

 

■第三部門學報徵稿

一、《第三部門學報》為第三部門(Third-Sector)學界之學術交流半年刊,於每年一月及七月出刊。採「隨到隨審」制度,隨時接受來稿,中文文稿以二萬五千字內為原則,英文文稿為一萬字以內。本學報期能成為國內、外第三部門研究的學術交流平台,因此凡第三部門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或論著(不包括翻譯或以譯代著之文章),皆歡迎投稿。

 

二、本學報內容依文章性質分成三類:

1.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具原創性之經驗研究或理論性論文,及就晚近發展的學術議題整理評述之論文。

2.研究紀要(Research Note):開發特定議題、引發概念討論、或偏重於資料之整理檢討之論文。

3.書評(Book Review):就國內外出版之學術專書所撰寫之評論。以三千字以內為原則。

三、文稿格式:

來稿請依APA規定之格式撰寫,並請依據本學報三類文章自行將文章分類。

首頁請註明論文題目、文稿類型、作者姓名與任職機構、通訊地址電話及電子郵件帳號、謝詞等。

來稿之裝訂順序為:首頁資料、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彙)、正文、註釋、參考文獻、末頁資料及圖表。圖表編號必須與正文中之編號一致。請採橫向排列,並註明頁碼。

相關撰寫格式請參閱下頁之格式說明書。本學報對撰寫格式擁有修繕權,以保持一定之編輯水準。

四、審查:

除了書評外,所有論文來稿均依本刊編輯委員會製定之審查辦法進行審查。

五、版權

1. 本刊不接受已經正式出版,以及一稿數投的論文。

2. 本學報之編輯委員會保留對來稿書寫格式之刪改權。凡本學報刊登之論文,版權歸本學報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來稿未刊登者,恕不退件,請作者自留原稿影本。

3. 文稿如源自研究成果報告或其他學術論文,應載明於首頁,並經改寫;委託機關之著作授與問題及責任,應由作者自負。

本刊將贈送作者當期期刊五本及抽印本三十本,不另致稿酬。

六、稿件交寄

來稿請逕寄「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第三部門學報》編輯委員會收」,本學報收到稿件之後會予以正式確認回函。相關問題請來電02-29393091分機51001或來函333@nccu.edu.tw詢問之。

「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綜合院館北棟271001室
電話:29393091分機51001
傳真:29387557
電子信箱:333@nccu.edu.tw
網址:333.nccu.edu.tw

 

■ BACK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徵求論文
 

 

◎ 研討會緣起與目的 

博物館實體在西方發展的時間極為漫長,已衍生出一套面對博物館及其蒐藏品的特殊組織型態和知識系統。當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一世在北非的亞歷山卓市設立一座詩神繆思(Muses)的紀念室,探索人類知性與感性能力的當代博物館的圖像已隱然具現。紀念室中的詩神繆思,受太陽神阿波羅的管轄,在天上的饗宴中舞蹈、奏樂,在人間推行文藝。後代的人將繆思想像為「一群」(而非單一)專司各種學科和藝術的女神;西方的藝術家在想像她們的表徵(representations)時,賦予她們每人一種有別於他人的標記。例如:木板和尖筆、地球與尺規、書卷、假面、牧人手扙、大提琴、小提琴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博物館的內在性格及其外在條件,在這個博物館的原型(proto type)史前階段表露無遺,而在大探索時期與殖民主義發達的時代達到了最突出的呈現。

來自西方的博物館,體現了西方人對知識、藝術、物的思考模式、興趣和態度;博物館的建構發表了工藝成就,以及因國家勢力之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對世界觀及歷史的掌控和詮釋權力。博物館的基本形式終究涵攝於整體的社會文化情境。一九八○年代以後,由於詮釋自然、歷史和文化時的多元主張逐漸浮現;加上族群意識的被強調,地方性的、土著的、弱勢的或非主流的觀點受到重視,因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動及文化與資本主義對話的影響,以及人們重新檢討隱藏在博物館現象背後權力操作的問題,西方的現代博物館事業開始有新面貌出現;其學術的與社會文化的角色,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種種變化,而同一個(或和一種)博物館在社會文化體系的運作之中也有其動態性。作為一種 agency,博物館實體既受特定的社會影響,也不免對影響社會。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博物館學(museology)與博物館誌(museography)的目的之一,在於研究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及不同歷史階段的博物館,如何營造出自成一格的理論與實踐面貌。

由於博物館幾乎涉及人類知識及自然界的全部,以物性(materiality)為基礎的博物館業務繁雜,需要許多專業技能;作為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個重要部分的專業技能的崛起,發展出結合了日常生活中伸展探索精神、美感經驗、社會文化理解等能力的複雜實踐。事實上,現代的博物館已不斷地遭受挑戰,必須隨時反思研究、展示、教育活動、社區與觀眾服務等之「終極關懷」,檢驗知識建構、價值宣稱、組織運作的目的。現代博物館的情境,不但有如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開宗明義所指陳的:(人們)渴望知識、樂於使用感官,尤其是視覺的感官。也面對 M. Foucault 在《臨床醫學的誕生:醫學認知考古學》,試圖通過身體的「展示」之主題,處理空間、語言及死亡中之觀看行為的途徑。現代博物館範疇中的人際溝通、時間與空間的安排、社會的組織(組成)等方式,已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正可提供我們對前述現象的理解。

然則,臺灣是如何詮釋博物館實體呢?博物館又如何介入臺灣的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論述呢?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八年算起,臺灣公立博物館的設立至今已近九○年。臺灣早期的公立博物館便有博物館基礎研究與之事建構相結合的企圖,例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原有的(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自然史傳統便是。然而,整個臺灣的博物館之發軔期,則要遲至行政院十二項建設計劃的施行才開始。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和博物館學,在上述的情境中啟蒙,近十年來發展的過程,更受到臺灣的學術發展、族群意識、本土與族群觀念的影響。

臺灣的博物館數量增加,含有未來之想像的「博物館(或 / 和展示)規劃」甚為流行。幾座在硬體設備之投資上足以傲視全球的大型博物館陸續籌建完成,帶動一股新的博物館概念;由漢寶德教授一手創建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更豎立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發展的里程碑。省與院轄市的博物館,在可見的未來將有擴建或新設置計劃,導致一種新的文化政治樣態;各縣市文化中心的「特色博物館」漸趨成熟,而與地方歷史與文化有關的陳列室或博物館,也將在「發現與重構歷史」的潮流中配合著各地方文史工作室的成立而出現。我們當然也不能忽視,民間私人設立美術館或博物館、產業附設博物館、各類型機構設立屬於資料館性質的博物館或陳列館 …… 等,都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出現,形成有影響力的新的、分散又結盟的文化組織型態。

面對這樣的盛況與遠景,一個迥異於過去的、「新的」博物館世界,我們不但意識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織造出來的意義之網的獨特性,例如各種形式的博物館的構思,多多少少都呈現了在文化資產保存和生態保育的要求和呼聲之中,對於本土文化、科學教育的普及化,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史與人類生存空間議題的關切;我們也可發現,臺灣博物館事業的起步,捲入全球博物館「世界體系」之中,一開始便面臨了博物館性質、專業技術、與政治經濟的問題。近幾年來,臺灣的博物館實踐不但涉及複雜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領域,更被納入 Max Horkheimer 和 Theodor. W. Adorno 所謂「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範疇,開始嘗試通過「一個標準化、偽個人主義化和商品化的過程(a process of standarization, pseudo-indvidu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將相關商品的促銷及其分配技巧合理化。在文化的操弄之下,「人」不但是彼此可以互換的(interchangeable),文化產品的生產因此也不過是為了交換、而非為了滿足真正的需求。「人」在博物館事業的市場中便不免因此遭遇異化與疏離的現象。

博物館經驗告訴我們,知識及其建構不僅僅是往日的記錄,不僅僅是歷史,也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業。與博物館有關的多樣化知識是複雜的,不止牽涉繁複的操作工具,其背後也隱藏著各種政治經濟實踐的力量。一九八○年代,是臺灣意識性的開始進行文化建設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下列幾個特色。首先,臺灣博物館學的認識過程中,漸漸由編年紀事的歷史描述、技術與功能的引介,進入闡釋的、同時限理解的、理論上的思考與辯證。其次,這些論述也相當程度的呈現了博物館學本土(地方)經驗上的收獲,經驗研究的比例增加,而且開始在某些論題之上呈現累積。至少,在有關不同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博物館事業之例子的掌握,博物館之內在功能的反省,博物館社會文化角色的本質及其變化,不同類型的(自然史、科學技術、歷史、美術、綜合)博物館範疇與性質等方面,都得到一些注意。而不同(跨學科的)專業之知識與技術的投入,也使當前的臺灣博物館學有了基礎的業績,出現理論企圖和實踐把握的論述。雖然如此,臺灣的博物館發展呈現什麼樣的性質,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依據 Anthony Giddens 的觀念,博物館如今生活在「未來」而非「過去」的歷史之中;博物館實踐的參照點已非傳統與自然界,而是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往往要立即的根據判斷從事反思、從事決策的狀況。當前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所遭遇的,不但涉及對世界的一系列觀點與態度,更涉及複雜的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之擴展,獨立進行運作的民族(國家)與民主的制度,以及科學與技術的變革等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


◎ 研討會子題 
臺灣的博物館界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建設發展,前述重要議題的掌握都嫌不足,但是許多議題也見之於漢寶德教授的論著與博物館實踐之中。我們認為,深入的探討博物館性質、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關係,不但有助於了解臺灣的博物館之實踐性格,也可能對建立本土(地方的)博物館學的理論開闢出一條蹊徑。【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研討會,竭誠歡迎下列幾個方向的經驗研究論文:

(一)歷史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性質及其社會文化實踐的形式。
(二)博物館領域內的相關學科(如自然史、科技史、藝術史、史學、人類學、建築學、平面設計、教育學、博物館學、資訊管理、保存科技等)知識建構的性質。
(三)臺灣地方的 / 文化的 / 本土科學對博物館實體的詮釋。
(四)全球化脈絡中臺灣的博物館與現代性之關係。

有意參加研討會者,請於2003年12月31日前寄300至500字「摘要」至本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將審查、並回覆是否可行。研討會來稿以中文兩萬五千字以內為準。論文截稿日期為2004年7月31日,逾期不收。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考《博物館學季刊》撰稿體例。來稿者請註明作者姓名、通訊地址、電話、傳真號碼、E-mail address以便聯絡。

研討會結束後,經同儕兩人匿名審查通過的論文,將收錄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之《博物館學季刊》專號。



◎ 研討會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三(2004)年九月九日(四)至九月十日(五)


◎ 研討會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 / 國際會議廳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合辦單位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 博物館學研究所


【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04臺中市館前路一號
聯絡人:陳慧玲小姐、左曼熹小姐
電 話:04-23226940 #246, #254
E - mail:pub@mail.nmns.edu.tw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六日
 
■ BACK
訂閱本學會電子報 加入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個人 .團體
 
發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電子報編輯小組

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

發 行 人 : 陳錦煌 理事長

編輯小組: 洪德仁、鄭晃二、陳淑敏、許瑞君、林榮一、黃子青 

電 話 : (02) 02-23930629 傳真: (02) 02-23216487

網 址 : http://www.cesroc.org.tw/ 

E-mail : cesroc@seed.ne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社造電子報《NO.69》

95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社區營造資源中心計畫經驗分享」-專刊 ‧編輯室的話 社區營造學會 封面人物-會員介紹 ‧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的社區總體營造-王秀雲校長專訪 鄭婷方/採訪整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 專題報導 ‧一閃即逝的社區營造...